《兰亭集序》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公开课优秀教案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兰亭集序》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作者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地位。
(2)能够分析并欣赏《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和书法艺术特点。
(3)能够默写《兰亭集序》的部分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兰亭集序》。
(2)运用比较分析法,了解王羲之与其他书法家的区别与联系。
(3)通过临摹练习,提高书法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和书法艺术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兰亭集序》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2)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
(3)默写《兰亭集序》的部分内容。
2. 教学难点:(1)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精髓。
(2)对《兰亭集序》文学价值和书法艺术特点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兰亭集序》的背景、作者生平和书法艺术地位。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兰亭集序》,理解文意。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比较分析法:分析比较王羲之与其他书法家的区别与联系。
5. 实践操作法:临摹练习,提高书法技能。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教案、课件和教学素材。
(2)书法用具(毛笔、墨汁、纸张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兰亭集序》。
(2)了解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兰亭集序》朗诵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2)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地位。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兰亭集序》,理解文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比较分析(1)分析比较王羲之与其他书法家的区别与联系。
(2)引导学生发现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点。
5. 临摹练习(1)教师示范临摹《兰亭集序》的部分内容。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精选6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精选6篇〕《兰亭集序》优秀教案〔精选6篇〕《兰亭集序》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
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积累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用法。
2.才能目的: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3.情感目的: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的重难点1、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特殊用法。
2、作者在文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原因。
我们如何对待,要有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大家知道唐太宗在生前非常珍爱一部书法作品,可以称得上是爱不释手。
要说唐太宗是如何得到这部传世佳作的还有一个故事。
李世民特别喜欢这个东西,他下令重金买下这个东西,但是因为是王羲之的,王家把他当宝贝,绝不传人。
就在唐太宗这时候,王羲之的七世玄孙当了和尚,就是智永和尚,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坚决不肯把这个东西给人,后来他死了,就把这个作品给了他的徒弟辩才和尚。
唐太宗没有方法,只好让人行骗。
唐太宗派大臣萧翼去辩才和尚那里,因为和辩才和尚下棋,后来,辩才和萧翼因为下棋,成了好朋友,这时候,在趁辩才和尚不注意的情况下,将这部作品偷走了。
这部作品就是王羲之在酒醉的状态下写下的《兰亭集序》。
据说唐太宗在临死之前痛哭流涕的跟他的儿子唐高宗立下遗嘱要把这件作品与他合葬。
这篇佳作无论是在书法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兰亭集序》。
二,介绍作者及其《兰亭集序》1,作者简介1、王羲之〔321~379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他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书法名手。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兰亭集序》公开课优质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文学价值。
学生能够分析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和艺术特点。
学生能够解读并背诵《兰亭集序》全文。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临摹和创作,培养书法艺术感知。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生培养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尊重,提升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教师阐述《兰亭集序》的文学背景和创作动机。
2.2 课文讲解:教师逐句讲解《兰亭集序》的文本,解析关键词语和句式。
教师分析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如行书、草书、楷书等。
2.3 书法欣赏:教师展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原文和临摹作品。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笔法、结构、布局等特点。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讲解《兰亭集序》的文本和书法艺术。
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和提问。
3.2 互动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书法作品的展示和评价。
3.3 实践法:学生进行《兰亭集序》的临摹和创作练习,体验书法的艺术魅力。
教师对学生的书法作品进行指导和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2 书法作品:教师对学生的书法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笔法、结构、布局等方面的进步。
4.3 知识测试:教师进行课堂小测验,测试学生对《兰亭集序》的文本理解和书法知识的掌握。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教师使用《兰亭集序》的文本和注释版本,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
5.2 多媒体: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和书法艺术的相关知识。
5.3 书法用品:学生准备书法练习所需的毛笔、墨水、纸张等用品。
第六章:教学进程6.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课件、书法作品、相关文献等教学资源。
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兰亭集序
教案: 兰亭集序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王羲之的生平;2. 分析《兰亭集序》的主题和艺术特点;3. 学习《兰亭集序》的文字书法和欣赏方法;4. 提升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兰亭集序》的背景介绍和作者王羲之的生平简介;2. 《兰亭集序》的主题和艺术特点分析;3. 学习《兰亭集序》的文字书法和欣赏方法;4. 欣赏和分析《兰亭集序》的相关作品。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王羲之的生平;2. 分析《兰亭集序》的主题和艺术特点;3. 学习《兰亭集序》的文字书法和欣赏方法;4. 提升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简短视频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兰亭集序的兴趣。
2. 介绍《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王羲之的生平:a. 介绍《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b. 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和对中国书法的贡献。
3. 分析《兰亭集序》的主题和艺术特点:a. 分析《兰亭集序》的主题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表达;b. 分析《兰亭集序》的艺术特点,如结构、用笔、章法等。
4. 学习《兰亭集序》的文字书法和欣赏方法:a. 学习《兰亭集序》中的文字书法,包括笔画和结构;b. 引导学生欣赏《兰亭集序》中的文字书法,培养学生对字体美感的感知能力。
5. 欣赏和分析《兰亭集序》的相关作品:a. 欣赏其他书法家对《兰亭集序》的续作或演绎作品;b. 分析这些作品与原作的异同,促进对《兰亭集序》的深入理解。
6. 总结与展示: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并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课堂展示、书法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对中国书法的热爱。
五、教学方法:1. 情境化教学法:通过展示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分析《兰亭集序》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3. 示范教学法:教师通过示范及口头解释,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兰亭集序》的文字书法和欣赏方法。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兰亭集序》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王羲之的基本情况。
分析并欣赏《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学习并运用相关的文学鉴赏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兰亭集序》的文意和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习如何运用文学技巧进行创作和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和体验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其积极作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分析简要介绍《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王羲之的生平。
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分析其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文学特点。
分析和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简要介绍王羲之的背景和《兰亭集序》的背景。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体会文学特点。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的含义。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并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3.4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解释难点词汇和句子。
分析课文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3.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相关的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学生对文学鉴赏技巧的应用和运用能力。
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合作表现。
4.2 评价方式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合作表现。
学生的作业和作文表现。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兰亭集序》的原文和注释。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图片。
与《兰亭集序》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文学鉴赏技巧资料。
《兰亭集序》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公开课优秀教案
《兰亭集序》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篇:《兰亭集序》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公开课优秀教案《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安徽省肥东第一中学宣沫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认识生命的价值。
3、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并进而了解作者对山水钟情的性灵。
4、积累文言实虚词知识。
教学重难点:依托于文言语言的学习,并进而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体会作者对生命的认识是教学的重点;深入理解作者在感情的起伏变化中寄托的的生命感悟,并进行客观公允的评价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赏读法、探究法、点拨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环节:[课前预习]1、运用字、词典,疏通全文,读准句子,尝试口译全文,标清难以理解的字词(读一读、译一译、标一标)2、了解王羲之的生平事迹和晋代的思想潮流,把握文章感情(查一查,找一找)3、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写写自己的人生观(想一想,写一写)[课堂流程]一、赏帖悟性1、字如其人说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很多人想到这是部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一行书”,观书贴,悟性情。
(1)字的特点:古雅秀美,潇洒自然古人常用一个字来形容它——“雅”(2)字如其人王羲之的“雅”:出身名门[其伯父为东晋元勋王导“旧时王谢堂前燕”(王导.谢安)其父王旷.官至淮南太守]又少有美誉,自然兴起名士之雅。
(羲之简介)2、检查预习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无丝竹管弦之盛/世殊事异/取舍万殊(归类记忆)▲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对称推求)▲向之所欣/及其所之既倦目怀/ 人之相2.解释下列句子▲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宾语)▲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省略主语)▲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二、赏景识趣主题:文如其人——王羲之的“雅”在写景中的体现(1)自由朗读前两段,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并说说喜欢的理由A辰雅△暮春之初△天朗气清(天高气爽,玉宇澄清)△惠风和畅(微风拂拂,暖意融融)B景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兰亭集序》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及历史地位。
分析并欣赏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风格。
解读《兰亭集序》的主要内容和文学价值。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兰亭集序》。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书法作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兰亭集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风格及其影响。
2.2 教学难点古代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书法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欣赏方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
简介《兰亭集序》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兰亭集序》,理解文意。
学生合作探讨,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3.3 教师讲解讲解《兰亭集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分析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风格及其影响。
3.4 书法欣赏学生观察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学会欣赏和评价。
教师示范书法的基本技巧,学生进行实践。
第四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4.1 课堂小结教师强调《兰亭集序》的艺术价值和书法的重要性。
4.2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兰亭集序》的阅读笔记,写下自己的感悟。
学生选择一幅书法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学生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所提高。
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和基本技巧有所提升。
5.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之更贴近学生的需求。
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学生评估通过课堂讨论、作业和书法实践,评估学生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评估学生在书法实践中的参与程度和技能提升。
6.2 教师评估反思教学方法和内容,考虑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评估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和欣赏水平的提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兰亭集序》。
(2)理解《兰亭集序》的主要内容,掌握其文学特点和历史背景。
(3)分析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兰亭集序》。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王羲之书法的艺术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艺术的情感。
(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兰亭集序》。
(2)理解《兰亭集序》的主要内容,掌握其文学特点和历史背景。
(3)分析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 教学难点:(1)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点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兰亭集序的图片、书法作品等,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3. 合作探讨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兰亭集序》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4.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比较王羲之与其他书法家的作品,分析其独特之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兰亭集序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课堂内容。
(2)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兰亭集序》,理解课文内容。
(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涵。
3. 课堂讲解:(1)讲解《兰亭集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
(2)分析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点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4.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兰亭集序》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山西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山西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王羲之的生平等基本知识。
1.1.2 掌握《兰亭集序》的主要内容,了解其文学特点和历史价值。
1.1.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兰亭集序》。
1.2.2 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1.2.3 学会通过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友情、人生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1.3.2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古代文学,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1.3.3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珍惜友谊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兰亭集序》全文2.2 教学重点:2.2.1 《兰亭集序》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学特点。
2.2.2 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和用法。
2.2.3 文中名句的理解和赏析。
2.3 教学难点:2.3.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2.3.2 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感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王羲之的生平和《兰亭集序》的背景。
3.1.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3.2.2 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讨论,解决字词障碍。
3.3 合作探讨3.3.1 小组合作,深入解读课文,探讨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3.3.2 分享探讨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赏析名句3.4.1 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名句,体会其意境和哲理。
3.4.2 学生尝试背诵名句,提高语文素养。
3.5 课堂小结3.5.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强调重点内容。
3.5.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课后作业:4.1.1 熟读并背诵《兰亭集序》中的名句。
4.1.2 写一篇关于《兰亭集序》的学习心得体会。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兰亭集序》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文学价值。
2. 能够分析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和艺术特点。
3. 能够默写《兰亭集序》的部分内容。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2. 通过观察、模仿和创作,提高学生的书法技能。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兰亭集序》的文化背景和文学价值。
2.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和艺术特点。
3. 《兰亭集序》的默写能力。
2.2 教学难点1. 对《兰亭集序》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 王羲之书法技巧的掌握。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兰亭集序》的背景、文学价值和王羲之的书法风格。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实践法:指导学生进行书法练习,提高学生的书法技能。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兰亭集序》的文本和书法作品,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2. 书法工具:提供毛笔、墨水等书法工具,方便学生进行实践练习。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1. 引入话题:介绍王羲之和他的书法作品。
2. 引发兴趣:展示《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思考。
4.2 讲解1. 讲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文学价值。
2. 分析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和艺术特点。
4.3 讨论与分析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兰亭集序》的深层次含义。
2. 分享成果: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4 书法实践1. 指导学生进行书法练习,重点掌握王羲之的书法技巧。
2. 学生创作: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书法作品。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1.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评估学生在书法实践中的积极性和创作能力。
5.2 书法作品1. 评估学生的书法作品的质量,包括字迹、结构、布局等。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2
《兰亭集序》公开课优质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文化价值。
分析并欣赏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风格。
解读《兰亭集序》的文意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运用比较法和案例分析法,深入研究《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书法艺术的魅力。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兰亭集序》全文。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图片及相关评论。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兰亭集序》的文化背景、文意和修辞手法。
难点:分析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风格和《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起学生对《兰亭集序》的兴趣。
简介王羲之的背景和《兰亭集序》的文化价值。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兰亭集序》,理解文意,体会修辞手法。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风格。
3.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比较《兰亭集序》与其他书法作品的异同。
分析并评价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4 课堂讲解讲解《兰亭集序》的文化背景和文意。
解析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风格和《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
3.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评估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的表现。
4.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作业中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评价学生的书法作品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考试成绩,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兰亭集序》原文及相关注释。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图片及评论。
5.2 多媒体资源教学课件和演示文稿。
与《兰亭集序》相关的视频和音频资料。
5.3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山西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山西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兰亭集序》的作者、时代背景、文学特点等基本知识;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书法艺术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兰亭集序》的基本知识,如作者、时代背景等。
2. 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 领会书法艺术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难词的理解。
2. 文中蕴含的书法艺术哲理的领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书法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王羲之及其《兰亭集序》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书法艺术的美感。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难词,解析文中蕴含的书法艺术哲理。
5. 书法欣赏:展示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让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美感。
6. 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书写兰亭集序中的名句,体会书法艺术的魅力。
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书法艺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总结《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兰亭集序》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作者、时代背景等。
2. 评价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是否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是否能够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书法艺术的美感。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兰亭集序》全文。
(2)了解王羲之的生平及其在书法艺术上的地位。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行文结构、修辞手法及艺术特色。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情、人生的思考,培养珍惜当下、关爱他人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兰亭集序》全文。
(2)分析文章的行文结构、修辞手法及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
(2)对作者情感、人生哲理的深入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及其在书法艺术上的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兰亭集序》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解决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行文结构、修辞手法及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友情、人生的思考。
(2)激发学生珍惜当下、关爱他人的情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兰亭集序》全文。
2. 写一篇关于《兰亭集序》艺术特色的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艺术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文章内涵。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活力。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2
《兰亭集序》公开课优质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文化价值分析并欣赏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学习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技巧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掌握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练习书法,体验毛笔字的书写技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的文化成果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兰亭集序》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书法的基本技巧和审美标准2.2 教学难点文中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书法艺术的美学鉴赏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文化价值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解析书法艺术的基本技巧和审美标准3.2 互动法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书法实践,体验书写毛笔字的乐趣学生展示和评价,培养批判性思维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兰亭集序》书法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风格和特点提问学生对书法艺术的了解和认识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兰亭集序》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断句和翻译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4.3 课堂讲解讲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文化价值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解析书法艺术的基本技巧和审美标准4.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书法实践,书写毛笔字学生展示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教师点评作品,给予指导和鼓励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5.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兰亭集序》的阅读和翻译作业评价学生的书法练习作品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5.3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填写自我评价表,反思学习过程和成果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成长教师根据学生的自我评价给予反馈和鼓励第六章:教学内容6.1 文本分析深入分析《兰亭集序》的文言文特点,如词汇、语法、修辞等解读文中的意象和比喻,理解其深层含义探讨文中表达的情感和哲理,如对生命、友谊的认识等6.2 书法艺术讲解讲解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和技巧,如笔画、结构、布局等分析《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中的笔法、墨法、章法等特点引导学生欣赏书法作品中的节奏、韵律和意境6.3 文化背景解读介绍东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探讨《兰亭集序》中所体现的儒家、道家等思想观念分析文中涉及的社会风俗、礼仪习惯等文化内容第七章:教学活动7.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兰亭集序》中的重点词汇和难点句子引导学生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如猜词义、翻译等学生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和交流7.2 书法实践学生进行书法练习,尝试书写《兰亭集序》中的名句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毛笔字的书写技巧,如笔画、结构等学生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7.3 文化体验组织学生参观书法展览或博物馆,欣赏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学生了解古代书法家的生平事迹和书法理念引导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价值第八章:教学拓展8.1 比较学习引导学生比较《兰亭集序》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的异同分析不同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批判性思维8.2 创作练习学生尝试创作以“兰亭集序”为题材的现代文或诗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发挥创意和想象力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8.3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一篇关于《兰亭集序》的读后感或书法创作心得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思考书法艺术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教师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建议9.1 课堂回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内容和过程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9.2 学生反馈学生填写教学反馈表,评价教学效果和自己的学习成果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今后的教学教师根据学生反馈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9.3 教学展望展望未来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如学习其他古代文学作品、书法名篇等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第十章:教学资源10.1 教学材料推荐阅读材料,如《兰亭集序》的注解、书法艺术书籍等提供书法练习纸、毛笔、墨水等教学用品利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展示教学图片和视频10.2 在线资源推荐相关的在线课程、网站、论坛等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提供书法作品欣赏、书法教学视频等,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料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相关的公益活动和展览,拓宽视野10.3 合作伙伴与书法家协会、博物馆等机构合作,开展交流和实践活动邀请书法家和专家进行课堂教学或讲座,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建立校内外书法爱好者交流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进步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 文本分析:深入分析《兰亭集序》的文言文特点,如词汇、语法、修辞等。
的《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优秀的《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作者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能够解读和欣赏这篇文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领会《兰亭集序》的文采与书法艺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兰亭集序》的作者、背景和艺术特点。
2. 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3. 欣赏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古文词句的理解。
2. 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精髓。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兰亭集序》的背景、作者生平和文章内容。
2. 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3. 欣赏法: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其艺术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兰亭集序》,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兰亭集序》的文采与书法艺术。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兰亭集序》的背景、作者生平和文章内容,重点解析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5. 书法欣赏教师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其艺术特点。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兰亭集序》的艺术价值。
7. 课后作业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吸收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书法展览,让学生亲身体验书法艺术的魅力。
2. 邀请书法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技巧。
3. 学生自主研究其他古代书法家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互动、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山西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山西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兰亭集序》。
(2)理解《兰亭集序》的主要内容,掌握其文学特色和历史背景。
(3)分析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兰亭集序》。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对比分析法,探讨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人雅集的魅力,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风采。
(2)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兰亭集序》的文学特色。
2. 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词的释义。
2. 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历史背景及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内容及其文学价值。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学习心得。
3. 比较法:分析王羲之与其他书法家的差异,突出其艺术特点。
4. 实践法:指导学生进行书法练习,体验书法艺术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事迹及书法成就。
(2)阐述《兰亭集序》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兰亭集序》,理解文意。
(2)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查找文中生僻字词的释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兰亭集序》的文学特色及其艺术价值。
(2)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王羲之书法的认识。
4. 对比分析:(1)展示王羲之与其他书法家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
5. 书法实践:(1)指导学生进行书法练习,体验书法艺术的基本技法。
(2)组织学生进行书法作品展示,鼓励互相评价、学习。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背诵《兰亭集序》。
8. 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兰亭集序》。
2. 学生对《兰亭集序》的文意有深入理解,能阐述其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山西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山西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及文学价值。
2. 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东晋时期的历史背景。
2. 讲解王羲之的生平及其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
3. 阐述《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及意义。
【教学活动】1. 播放与东晋时期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
2. 通过图片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其艺术风格。
3. 教师讲述《兰亭集序》的创作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东晋时期历史背景的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欣赏水平。
3. 评估学生对《兰亭集序》创作背景及意义的理解深度。
第二章:作者与作品简介【教学目标】1. 掌握作者王羲之的生平及成就。
2. 了解《兰亭集序》的文学特点及历史地位。
【教学内容】1. 作者王羲之的生平介绍。
2. 《兰亭集序》的文学特点分析。
3. 《兰亭集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王羲之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其人格魅力。
2. 分组讨论《兰亭集序》的文学特点,如辞藻、结构、立意等。
3. 教师总结《兰亭集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强调其重要性。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王羲之生平的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兰亭集序》文学特点的掌握水平。
3. 观察学生对《兰亭集序》历史地位的认识。
第三章:文本解析【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兰亭集序》全文。
2. 分析并欣赏王羲之的辞藻、结构、立意等方面的技巧。
【教学内容】1. 逐句解析《兰亭集序》全文,引导学生理解文意。
2. 分析王羲之在辞藻、结构、立意等方面的技巧。
3. 指导学生背诵《兰亭集序》。
【教学活动】1. 教师逐句讲解《兰亭集序》,引导学生讨论文意。
2. 分析王羲之在辞藻、结构、立意等方面的技巧,让学生欣赏其文学美。
3. 安排课堂时间,让学生集体背诵《兰亭集序》。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兰亭集序》文意的理解程度。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山西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山西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兰亭集序》全文。
(2)掌握文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式,如“流觞曲水”、“夫人之相与”等。
(3)了解王羲之的生平及其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兰亭集序》。
(2)学会欣赏古代书法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学会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王羲之的文学才华和书法艺术魅力。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兰亭集序》全文。
2. 掌握文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式。
3.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旨。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文章内涵的深入挖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字词含义、句式特点、文章结构等。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探究。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欣赏法: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感受其艺术魅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及其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兰亭集序》,理解文意,掌握字词句式。
3. 讲解分析:讲解文中重要字词的含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旨。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5. 欣赏与感悟: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感受其艺术魅力,体会文章内涵。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兰亭集序》,并进行相关练习。
六、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检查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堂检测:进行课堂小测,测试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评估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背诵比赛:组织《兰亭集序》背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背诵效果。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山西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山西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作者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地位。
(2)能够熟读并背诵《兰亭集序》全文。
(3)能够分析并欣赏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和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书法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学会分析文本,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珍惜人生美好时光。
二、教学重点:1. 《兰亭集序》的文意、背景和作者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地位。
2. 欣赏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和艺术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兰亭集序》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王羲之书法艺术特点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作者生平和书法艺术地位。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文本,欣赏书法艺术。
4. 示例法:展示王羲之其他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欣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勾画出生僻字词。
(2)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讲解课文:(1)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析生僻字词的含义。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
4. 欣赏书法艺术:(1)展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感受其书法风格。
(2)引导学生分析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点。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提醒学生珍惜人生美好时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 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兰亭集序》。
(2)写一篇关于王羲之书法艺术特点的分析文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环节的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安徽省肥东第一中学宣沫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认识生命的价值。
3、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并进而了解作者对山水钟情的性灵。
4、积累文言实虚词知识。
教学重难点:
依托于文言语言的学习,并进而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体会作者对生命的认识是教学的重点;深入理解作者在感情的起伏变化中寄托的的生命感悟,并进行客观公允的评价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赏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环节:
[课前预习]
1、运用字、词典,疏通全文,读准句子,尝试口译全文,标清难以理解的字词(读一读、译一译、标一标)
2、了解王羲之的生平事迹和晋代的思想潮流,把握文章感情(查一查,找一找)
3、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写写自己的人生观(想一想,写一写)
[课堂流程]
一、赏帖悟性
1、字如其人
说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很多人想到这是部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一行书”,观书贴,悟性情。
(1)字的特点:古雅秀美,潇洒自然
古人常用一个字来形容它——“雅”
(2)字如其人
王羲之的“雅”:出身名门[其伯父为东晋元勋王导“旧时王谢堂前燕”(王导.谢安)其父王旷.官至淮南太守]又少有美誉,自然兴起名士之雅。
(羲之简介)2、检查预习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世殊事异/ 虽取舍万殊(归类记忆)本课更多公开课课件+视频请到阿呆语文网下载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对称推求)
▲向之所欣/ 及其所之既倦
游目骋怀/ 人之相与(结构推断)
2.解释下列句子
▲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宾语)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省略主语)▲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省略介词)
二、赏景识趣
主题:文如其人——王羲之的“雅”在写景中的体现
(1)自由朗读前两段,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A 辰雅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天高气爽,玉宇澄清)
△惠风和畅(微风拂拂,暖意融融)
B 景雅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比较:①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上中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同为写暮春江南风光,二者有何不同?(丘迟文中是姹紫嫣红,争奇半妍的香艳之美
....;而本文却弃香艳,只写山、水、林、竹而已,只素淡而已
②“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白诗是明艳之美)
C 人雅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杜牧诗“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见注释①)D 事雅
△修禊事也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2)辰雅、景雅、人雅、事雅换得作者如何心境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对大自然的一种感悟——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其中,往往使人达到“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
△游:在水中为游,人自由地观赏也是游,如游览
骋:驰骋,自由的联想、想象,因而可突破时空局限
B 小结: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游目骋怀的时候,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
我们观察,最后落实的是娱乐,表现的是热爱现世生活,是在自然的感召下抒发的情怀,这就是山水诗的兴起,这种娱乐式的交流,是开始于魏晋时的文人。
从他们开始,自然已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了,山水是我们这个民族精心打造的精神或理想的标尺,如同“田园”一样,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累了时候,它成了皈依。
成了“诗意的栖居”
(3)这种感情浓缩成一句话“信可乐也”
本课更多公开课课件+视频请到阿呆语文网下载
四者并具,怎不可乐?
△信,的确、确实
△“也”为什么不用“矣”?
“也”语气平缓,“矣”语气激越,这同样是作者的淡泊宁静,清新雅致的人品、文风的体现。
三.情感初探
1.启疑:“乐”是不是在全文中一以贯之呢?
学生找“痛”与“悲”字
2、“痛”、“悲”
当代学者郭沫若先生曾认为:《兰亭集序》“高高兴兴在饮酒赋诗,悲得太没有道理”,认为作者兴怀悲慨,与兰亭集会情境不合,如何认识。
A痛:
(1)“痛”在何处?
人老、事迁、景陈、寿短→岂不痛哉?
(2)“痛”指什么?
不是痛苦,痛伤,而是痛惜
B悲:
(1)为什么会有“悲夫”的感慨?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人看待今人,就像今人看待古人)
△“今之视昔”→“每览昔人……不能喻之于怀”说明我与古人同悲(同悲“死”与“生”的感慨)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说明: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前人文章一样
(2)“悲”与“痛”的比较
不同,“痛”是个体之痛,自痛、自悼、自怜,而“悲”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已悲人的,更加深刻。
(3)小结: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进行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已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的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的体验是一致的,王羲之正道出了“千古同悲”,才能深深打动我们(“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亦将有感于斯文”)
昔人、自我、后人→千古同悲
(4)悲不是悲苦、悲痛,而是悲叹
四.深度探究
(1)理解:《晋书·王羲之传》“羲之素好服食养生,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志。
会稽有佳山水┉┉(羲之)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王羲之的自我之“志”究竟何在?
△关于本文的写作主旨,有下列不同说法,你赞成哪一种?
A、篇中从可乐处说到可悲,着眼生死二字,有深意存焉。
晋尚清谈,当时士大夫无不从风而靡,剽窃老庄唾余(喻别人一些零星言论或意见),漠然无情,外其形骸,以仁义为土梗(泥土塑的偶像),名教为桎梏,遂致风俗颓弊,国步(国
本课更多公开课课件+视频请到阿呆语文网下载
然以死生之痛,感慨伤怀,而长歌当哭,以为感动。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B、玩此文中段,因乐极生悲,感生死事大,见不可不随时行乐之意,乃旷达一流。
或以右军非把生死看不破,为当时清谈误国者箴。
看来文中原无此意,就文论文,不必深求。
(〔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死生亦大矣”这是文章中心,言下之意是生、死是大事,要正确地认识死与生,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能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王羲之所生活的东晋是政治极为严酷的时代,杀伐严重,社会动荡,因此有人谈玄悟道,混同生死,及时行乐),总之,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想?对待生死(生命)的态度是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
古今中外的哲人对此都做出了探索。
下面列举出几种观点,你赞成哪一种?或者,你还有什么别的看法?
A 积善行德,死后升入天堂。
(基督教)
B 吃斋念佛,死后上西天极乐世界。
(佛教)
C 追求长生不死,崇尚无为(道家)
D追求不朽,有所作为(立德立功立言)(儒家)
E把握好今天,诗意地栖居(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
F及时行乐,潇洒走一回(享乐主义)
G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H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
I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
羲之,我想对你说……
[悲叹不等于悲观。
历史上对生命对人生有思考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
五.收束全课
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深沉的感慨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这人生之乐便是开头的兰亭雅集,那是形象化的表现。
也正因此,作者倍加珍惜,“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期在混浊的人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生长河中溅起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真正实现“诗意地栖居”。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论老之将至》
“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
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
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
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
六、总结延展
1、整理文言知识
2、背诵全文
本课更多公开课课件+视频请到阿呆语文网下载
本课更多公开课课件+视频请到阿呆语文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