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教程》人大_第12章
经济学说史
![经济学说史](https://img.taocdn.com/s3/m/c2bf9f34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57.png)
经济学说史经济学说史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按时间顺序考察经济学说的产生和发展。
本课程20世纪50年代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在国内首先设置,并由中国人民大学鲁友章、李宗正教授为主编,编撰了国内第一本《经济学说史》高等院校统编教材,该教材1979年经修订再版,为国内最早的权威经济学说史教材。
为适应经济学说史教学需要,1992年出版陈孟熙主编的《经济学说史教程》,将经济学说史考察范围的下限从19世纪末的马歇尔经济学说后延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说。
该教材2003年又出版了修订后的第二版。
2003年由姚开建主编出版了新的《经济学说史》,在原鲁友章、李宗正主编《经济学说史》、陈孟熙主编《经济学说史教程》基础上,将20世纪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全部列入经济学说史课程体系。
【教学方式】本课程作为本科生专业基础课,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
教师以教材为基础,根据学生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实际情况,适当把握讲授内容的详略程度。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注意介绍和分析各历史时期各经济学流派和理论产生的背景,以及各经济学流派和理论之间的联系,突出说明主要经济学范畴或概念的演变,以帮助学生在了解经济学说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记住一些基础知识,而且还能探索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本课程在教师课堂讲授之外,还辅以课堂讨论、学生主题发言等教学形式。
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上鼓励学生不拘形式、随时提问,进行灵活的师生对话,并根据学生的问题,相应增加讲授内容,特别是增加与现时经济学理论特点讨论有关的内容。
本课程也向学生提供与本课程相关的参考与阅读书目,并介绍阅读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教学大纲】绪论一、什么是经济学说史二、经济学说发展的历程三、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经济学说史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本章重点问题●古代希腊思想家对价值的认识●古代罗马思想家对奴隶制庄园经营的论述●西欧中世纪阿奎那的经济思想● 异教和农民起义的经济要求● 西欧封建社会晚期关于货币和高利贷的论述第一节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一、概述二、色诺芬的经济思想三、柏拉图的经济思想四、亚里示多德的经济思想第二节古代罗马的经济思想一、概述二、古代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经济思想三、早期基督教的经济思想第三节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一、概述二、法典、条例和农书三、阿奎那的经济思想四、异教和农民起义的经济要求五、奥雷斯姆和莫利诺斯的经济思想第二章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本章重点问题● 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发展阶段● 英国重商主义的发展和特点● 法国重商主义的发展和特点第一节概述一、重商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二、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三、重商主义的两个阶段第二节英国的重商主义一、英国早期重商主义二、托马斯·孟的经济思想第三节法国的重商主义一、法国早期重商主义二、柯尔贝尔的经济政策第四节其他西欧国家的重商主义一、塞拉的国家积累金银学说二、霍尼克的国家富强论三、尤斯蒂的国家与财政学说第三章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本章重点问题● 什么是古典政治经济学● 配第的经济学说及其地位● 从配第到斯密之间经济学说的发展第一节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及其发展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定义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三、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第二节威廉·配第的经济理论一、17世纪英国的社会状况二、配第的生平、著作和研究方法三、配第的价值理论四、配第的分配和货币理论五、配第的分工和赋税理论第三节 17世纪中叶——18世纪中叶英国经济思想的发展一、配第以后的经济学家二、洛克和诺思的经济思想三、马西和休谟的经济学说四、斯图亚特的经济学说第四章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本章重点问题●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及其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差异● 布阿吉尔贝尔、坎蒂隆经济理论与重农学派的联系第一节概述一、17世纪末18世纪初法国的社会经济状况二、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第二节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理论一、布阿吉尔贝尔的生平与著作二、布阿吉尔贝尔的财富论三、布阿吉尔贝尔的“自然秩序”思想四、布阿吉尔贝尔自由贸易思想第三节坎蒂隆的经济理论一、坎蒂隆的生平与著作二、坎蒂隆关于价值、货币和分配的理论三、坎蒂隆的重农思想第五章重农学派本章重点问题● 重农学派学说的功绩和特点● 魁乃的经济学说及《经济表》● 杜尔哥对魁奈经济学说的发展第一节概述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夜的社会状况二、重农学派的形成三、重农学派的功绩和特点第二节魁奈的经济学说一、魁奈的生平和著作二、魁奈关于财富的观点三、“纯产品”学说四、社会阶级的划分五、资本理论六、魁奈的《经济表》七、魁奈的经济政策主张第四节杜尔哥的经济学说一、杜尔哥的生平和著作二、杜尔哥对重农主义的发展第六章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本章重点问题● 斯密的著作和方法● 斯密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 斯密对经济自由主义的论述第一节亚当·斯密的生平、著作与方法一、亚当·斯密所处的时代二、亚当·斯密的生平三、亚当·斯密的著作四、亚当·斯密著作的方法第二节分工、货币和价值理论一、分工理论二、货币理论三、价值理论第三节分配理论一、三大阶级的划分二、工资理论三、利润理论四、地租理论第四节生产劳动、资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一、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二、资本理论三、社会再生产理论第五节国家、财政和税收理论一、国家及其职能二、财政和税收理论第六节经济自由主义与国际贸易理论一、经济自由主义二、国际贸易理论第七章大卫·李嘉图的经济理论本章重点问题● 李嘉图的著作和方法●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和李嘉图体系的两大矛盾● 李嘉图怎样揭示工资和利润、利润和地租之间的对立●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第一节李嘉图的生平、著作与方法一、李嘉图所处的时代与生平二、李嘉图的著作三、李嘉图的研究方法第二节价值与货币理论一、对斯密价值理论的批评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三、李嘉图价值理论的缺陷与矛盾四、李嘉图的货币理论第三节分配理论一、工资理论二、利润理论三、地租理论第四节资本积累、再生产与赋税原理一、资本理论二、资本积累与危机三、赋税原理第五节自由贸易理论一、国际自由贸易思想二、比较成本学说第八章西斯蒙第的经济理论本章重点问题● 西斯蒙第对政治经济学方法和对象的论述● 西斯蒙第的再生产和经济危机理论第一节西斯蒙第在经济学说史上的特殊地位一、西斯蒙第经济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二、西斯蒙第的生平与著作三、西斯蒙第在经济学说史上的特殊地位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一、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二、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第三节价值学说、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一、价值学说二、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分第四节再生产和经济危机理论一、资本和收入二、生产和消费三、经济危机理论第五节社会改革设想一、西斯蒙第的社会改革主张第九章 19世纪初期英法的经济学说本章重点问题●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马尔萨斯的价值、利润与地租理论● 萨伊经济学说对经济学说史的影响● 李嘉图学派的解体第一节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说一、马尔萨斯的生平与著作二、人口理论三、价值、利润、地租理论四、有效需求不足危机论第二节萨伊的经济学说一、萨伊的生平、著作及其时代背景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三分法”三、效用价值论四、分配理论五、销售理论第三节李嘉图学派的解体一、19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学界的大论战二、詹姆斯·穆勒解决李嘉图体系矛盾的尝试三、麦克库洛赫解决李嘉图体系矛盾的尝试第十章 19世纪30——60年代英法的经济学说本章重点问题● 西尼尔的纯经济学和“节欲论”● 巴师夏的和谐经济论● 约翰·穆勒在经济学说史上完成的第一次大综合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西尼尔的经济学说一、西尼尔的生平和著作二、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三、价值理论四、分配理论第三节巴师夏的经济学说一、巴师夏的生平和著作二、交换与价值论三、分配理论第四节约翰·穆勒的经济学说一、约翰·穆勒的生平与著作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三、价值与国际价值理论四、分配理论五、信用周期论六、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第十一章 19世纪上半期德国的经济学说本章重点问题● 历史学派先驱者李斯特的经济学说● 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 屠能的《孤立国》及其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第一节概述一、19世纪上半期德国的社会状况二、19世纪上半期德国的经济学说第二节历史学派先驱李斯特的经济学说一、李斯特的生平和著作二、李斯特的经济学说第三节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一、历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二、历史学派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三、历史学派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论第四节屠能的经济学说一、屠能的生平和著作二、“屠能圈”理论三、地租理论四、劳动与资本的最后生产力理论第十二章美国早期的经济思想本章重点问题● 美国早期经济思想的产生及其特点● 凯里的阶级理论调和论● 乔治经济学说及其影响第一节 19世纪末以前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第二节美国早期的经济思想一、富兰克林的经济思想二、汉密尔的经济思想三、凯里的经济思想四、亨利·乔治的经济学说第十三章边际效用学派(一)本章重点问题● 边际学派的先驱● 庞巴维克的边际效用价值论● 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边际效用学派的先驱一、17—18世纪的边际学派先驱二、19世纪的边际学派先驱第三节奥地利学派一、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抽象演绎法二、边际效用价值论三、时差利息论第十四章边际效用学派(二)本章重点问题● 英国的边际学派及其理论● 洛桑学派及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论的产生● 帕累托的经济学说● 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理论第一节英国的边际学派一、杰文思的“最后效用程度”价值论二、威克斯蒂德的分配规律协调理论三、埃奇沃思的契约曲线第二节洛桑学派一、数理学派的产生和洛桑学派二、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三、帕累托的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第三节美国的边际学派一、静态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二、边际生产力理论三、动态分析和利润理论第十五章德国新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本章重点问题● 德国新历史学派经济学说的特点● 凡勃伦的制度经济学说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德国新历史学派一、新历史学派的形成二、新历史学派经济学说的特点三、主要代表人物的经济学说第三节美国的制度学派一、美国制度学派的产生及其特点二、凡勃伦的制度经济学说第十六章马歇尔的经济学说本章重点问题● 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 马歇尔的分配理论● 马歇尔怎样实现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二次大综合第一节马歇尔的生平、著作和研究方法一、马歇尔的时代二、马歇尔的生平和著作三、马歇尔经济学说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二节均衡价格论一、三类均衡价格二、需求曲线三、供给曲线四、均衡价格的决定五、垄断与均衡价格第三节分配理论一、工资二、利息三、利润四、地租第十七章新古典学派本章重点问题● 成本曲线研究和序数效用论● 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建立● 福利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概述一、新古典学派二、新古典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第二节成本曲线的研究第三节序数效用论的发展一、罗宾斯反对使用基数效用二、希克斯对需求理论的发展三、福利经济学中的序数效用论第四节不完全竞争理论一、完全竞争理论的缺陷二、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三、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理论第五节福利经济学一、旧福利经济学二、新福利经济学第十八章瑞典学派本章重点问题● 维克塞尔的经济学说及其影响● 瑞典学派的开发经济理论● 瑞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和货币理论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维克塞尔的经济学说一、生平与著作二、维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三、分配制度改革论第三节开放经济理论一、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理论二、小国开发经济周期理论三、小国开发经济通货膨胀理论第四节俄林的经济学说第五节缪尔达尔和林达尔的经济学说一、缪尔达尔的经济学说二、林达尔的经济学说第十九章新奥地利学派和伦敦学派本章重点问题● 20世纪20—3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 新奥地利学派和伦敦学派的经济学说● 20世纪20—30年代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米塞斯的经济学说一、米塞斯的生平与著作二、米塞斯的经济理论第三节坎南的罗宾斯的经济学说一、坎南、罗宾斯的生平和著作二、坎南的经济理论三、罗宾斯的经济理论第四节 20世纪20—30年代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一、争论的起因、过程和意义二、20世纪20年代的争论三、30年代的争论第二十章芝加哥学派本章重点问题● 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产生和发展● 奈特和西蒙斯的经济学说● 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理论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奈特、西蒙斯的经济学说一、奈特的经济学说二、西蒙斯的经济学说第三节哈耶克的经济学说一、哈耶克的生平和著作二、新自由主义理论三、市场机制理论四、关于计划经济的理论五、货币理论六、经济周期理论第二十一章美国制度学派的发展本章重点问题● 康蒙斯的《制度经济学》● 米契尔的经济周期理论● 艾尔斯、贝利对制度经济学的发展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康蒙斯的经济学说一、康蒙斯的生平和著作二、康蒙斯对“制度”的论述三、康蒙斯的《制度经济学》第三节米契尔的经济学说一、米契尔的生平和著作二、米契尔的经济周期理论第四节艾尔斯与贝利的经济学说一、艾尔斯的经济学说二、贝利的经济学说第二十二章熊彼特的经济学说本章重点问题● 熊彼特的理论贡献与影响●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与周期理论● 熊彼特的《经济分析史》第一节概述一、熊彼特的生平与著作二、熊彼特的理论贡献与影响第二节经济发展理论一、经济循环流转二、创新理论第三节经济周期理论一、经济周期的形成二、二阶段经济周期模式三、四阶段经济周期模式四、“三种周期”论五、经济危机的救治第四节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一、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前途”的问题二、关于“社会主义能否行得通”的问题第五节《经济分析史》一、写作背景二、本书的结构三、本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第二十三章凯恩斯的经济学说本章重点问题● 凯恩斯学术思想的发展● 凯恩斯《通论》的含义与历史地位●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第一节凯恩斯的生平与著作第二节学术思想发展概述一、时代背景二、凯恩斯学术思想的发展第三节《就业。
经济学说史 全套课件-文档资料
![经济学说史 全套课件-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759d22db7360b4c2e3f64db.png)
第四节 新历史学派的方法论
一、主要代表人物 1、古斯塔夫•施莫勒(1838——1917) 从 1864 年起,他历任德国哈莱、斯特 拉斯堡、柏林大学经济学教授,并被 政府封为贵族。 主要著作 《国民经济学大纲》(1900~1904) 创立和主编的《德国立法、行政和经 济学年鉴》(1880)
力会影响新事物或者旧事物?
二、边际革命兴起的原因
1、特殊的社会环境因素
2、哲学背景
3、理论基础背景
4、学术背景
5、知识结构
6、经济学学术环境
三、边际革命的特点
1、三个国家三位经济学家几乎是同时提出了边际 效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1871年,德国的卡尔•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
边际主义学派——价格理论(消费者理论、 厂商理论),给定数量的资源约束内寻找最 优点。 为供给量固定的生产要素规定价格和分配资 源是唯一的经济问题,把关于生产性资源由 于时间关系在数量和质量上发生变化的一切 问题置之不顾。(Mark Blaug,1971) The New Departure:
经济学说史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s
学习经济学说史有哪些问题?
1、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说史?
——理解经济理论的好帮手:
——掌握研究方法论的有效途径:
学习经济学说史有哪些问题?
2、经济学说史研究的对象 是什么? ——以“过去”经济学说为 对象的一种研究 Dead for thirty years (De
为探索这种规律是经济科学的主要目的。
2、以“历史的统计方法”代替了旧历史学派 的“历史的生理方法”
第四节 新历史学派的方法论
第五节 新历史学派的基本观点
《经济学说史》讲义4
![《经济学说史》讲义4](https://img.taocdn.com/s3/m/5ef2b72c0066f5335a812128.png)
第十一章边际效用学派第一节边际革命和边际效用学派概述一、边际革命1、西方经济学史上三次转折点的演变按照西方经济学界的一般意见,在最近200多年西方经济学史上,出现过三次较重要的“转折点的演变”,或者说“较重要的变革过程”。
就是:①亚当·斯密革命即自由放任革命;(已讲)②杰文斯革命即效用革命或边际革命;(正要讲)③凯恩斯革命即宏观经济学革命。
(后面讲)所谓革命就是对过去的传统的反叛。
(提问:亚当·斯密革命是革什么的命?)我国的权威经济学家也归纳了西方经济学史上6次理论学术观点上的革命:①亚当·斯密经济学说的产生;②边际主义革命;③凯恩斯革命;④货币学派的产生;⑤斯拉法革命;⑥理性预期学派的挑战。
2、什么是边际革命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经济学界发生了重大变化,“边际革命”兴起。
19世纪70年代初期,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瑞士的瓦尔拉,他们三个人生长在不同的国家,居住在不同的地方,但几乎同时而又独立地提出了效用价值论或边际效用价值论,即提出商品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劳动的耗费量,而是取决于人对效用的主观评价。
以此为标志,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期间,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领域发生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它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称边际革命。
二、边际效用学派的发展历程边际效用学派是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参与创建、发展、宣扬边际效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的为数众多的人物和学派的统称,也包括运用边际分析工具和方法的经济学家。
该学派以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面目出现,并很快得到传播,最后成为正统经济学的组成部分。
边际学派的发展经历了先驱、产生、发展、归宿四个阶段。
1、边际学派的先驱实际上在亚当·斯密之前,作为主流的古典经济学形成的过程中,边际主义也已开始萌芽。
(经济学的发展从来就不是单行线)。
实际上,效用价值的思想,在近代大致与劳动价值思想同时出现。
《经济学说史全》课件
![《经济学说史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375f331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fd.png)
强调总需求对经济的重要性,主张国家通过财政 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和 经济稳定。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01
新古典综合学派简介
20世纪50年代形成,主张将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相结合,强调
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互补性。
02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主要观点
主张国家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总需求,同时重视市场机制在资
VS
经济学说史的重要性
经济学说史是经济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经济 学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还能够揭示经济学 的本质和内在逻辑。通过学习经济学说史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经济学的理论 和实践,为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提供历史借 鉴和启示。
经济学说史的发展历程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源配置中的作用,追求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03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发展
该学派不断发展,形成了包括经济增长理论、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等在
内的多个分支。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兴起
新凯恩斯主义简介
20世纪70年代兴起,是对传统凯恩斯主义的一种修正和发 展,强调市场不完全竞争和价格刚性等微观基础。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观点
详细描述
约翰·穆勒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综合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古典经济 学家的学说,形成了完整的经济思想体系。他认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是有规律的,政府应 该通过干预来纠正市场失灵和促进社会公平。他还提出了“边际革命”,强调了边际效
用和消费者行为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03
边际革命与新古典经济学
米切尔的经济学思想对美国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美国经济学派 的兴起。
(完整word版)经济学说史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word版)经济学说史教程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9b221f312b3169a451a488.png)
绪论。
一.名词解释:1, 经济学説史:经济学说史研究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经济学说是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的。
学习经济学说史的目的在于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二.问题题1.从经济学说与经济学说史的关系说明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说史。
答:(1)经济学说往往包括一些人们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生产力问题的认识和论述,也包括着对国家经济政策的论述。
而经济学说史则是以经济学说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时期经济学说产生、发展的历史。
(2)总体而言,学习经济学说史的目的在于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具体而言,学习经济学说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A:总结过去经济学说的发展情况,检视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都提出了什么样的经济观点,其中哪些经济观点反映了客观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而具有科学价值;哪些观点只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哪些经济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或辩护性的,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这些经济学说又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B:通过学习经济学说史,判断一下经济学说今后发展的趋向。
在回顾和总结过去经济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总结过去经济学说发展的成果和经验,吸收其中的科学成果和失败的教训,根据目前经济发展的情况,创立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经济学说。
C:帮助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加深对其基本原理的内容和意义的正确理解;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提高识别各种不同经济学说的本质的能力;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
2.经济学说史的分期或分篇的依据是什么?答:经济学说史的分期或分篇的依据总体是按照时代分期的。
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二.名词解释1,亚里士多德的生财之道:他在《政治论》中将生财之道分为两种:一种是属于家务管理的一部分,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
2,柏拉图的“理想国” :由三个自由民阶层或等级组成,这三个等级分别是:执政的哲学家,战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经济学说史(人大)J精华笔记
![经济学说史(人大)J精华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d43bedf19e8b8f67c1cb9fc.png)
一、重商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英国最典型)⏹解体+萌芽=统一的国内市场⏹原始积累—英国“圈地运动”.⏹地理新发现,商业资本发展=世界市场基本思想(早期:15~16中,晚期:16下~17中)⏹研究对象:流通领域、商业资本的运动⏹研究方法:描述和总结经济现象和商业实践经验。
⏹研究目的:为增加货币财富⏹衡量财富的标准:货币(金银)主要政策:⏹对外贸易⏹“多卖少买”—顺差⏹工业从属于商业,交换决定生产⏹国家应当干预经济生活早期晚期(1) “少买” (货币) “多卖”(资本)货币差额论或货币平衡论贸易差额论或贸易平衡论(重金主义或货币主义) (真正的重商主义)(2) 不重视(商品生产和工场手工业) 重视(3)重视行政立法手段重视保护关税政策法国的重商主义(15~16世纪)⏹背景: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
⏹主要学者及其观点:(1)安徒安•德•孟克列钦: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
(2)柯尔培尔: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实践家—柯尔培尔主义。
⏹评价:抑农促商的政策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英国的重商主义(15末~16世纪后期)⏹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最为典型的国家。
⏹主要学者及其观点:(1)约翰•海尔斯、威廉•斯塔福德:早期重商主义代表。
(2)托马斯•孟: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
贸易差额论的创始人。
评价⏹最早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以资本主义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说—资产阶级最早的经济学说。
⏹最早吐露资本主义生产秘密的经济学说—目的是交换价值(赚钱)。
⏹最早对资本主义经济起促进作用的经济学说。
总结⏹重商主义没有公认的倡导者.⏹与其说它是一种理论,不如说它是一种体系。
⏹其衰落的标志: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及美国《独立宣言》的发表。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2.3威廉配第主要理论观点评价:1、研究方法:‣接受培根、霍布斯哲学思想。
‣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运用统计和数学(即“政治算术”)方法*政治算术是“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分离出来的最初形式”。
第12章 经济学说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12章 经济学说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https://img.taocdn.com/s3/m/60825176561252d380eb6e8d.png)
• 对马歇尔有影响的思想家:达尔文、斯宾塞、图能、古诺等。 – 他的知识渊博,是个复杂的多面体:经济理论家、数学家、历史 学者。他认为经济学最该学习的对象是生物学,因为它最能表现 大自然的本质。受到边际学派开创者图能、古诺的影响,他感受 到运用数学分析经济现象的微妙,试着把李嘉图和穆勒的经济学 翻译成数学。 • 马歇尔在经济学研究上方法注重数学、理论、历史的给合。 – 他是数学出身,很明白它的有用性与有限性。他注重历史面,主 要是受史密斯的影响,因为《国富论》里有相当篇幅,是对历史 的综述与回顾。他注重理论面,主要是受李嘉图方法论的影响: 虽然李嘉图不会数学,但透过逻辑推理,提出了许多深刻的理论 ,这种深刻的洞见让马歇尔印象深刻。
• 马歇尔的个性
• 马歇尔是个瘦弱的书生,个性谨慎,不随便发表文章。同行都知道他的抽屉里 ,不知有多少已完成的手稿,对各类问题已有深刻的解答。只要想到这一点 ,别人就不敢把稿件送到期刊发表。凯恩斯写过杰文斯和马歇尔的传记,对 这两位的个性有深刻的对照。「杰文斯看到水壸开了,就像小孩一样地开心 大叫;马歇尔看到水壸开了,就安静地坐下来建造出蒸汽机。」这是急燥与 老成的最好写照。 马歇尔批评杰文斯还没有准 备好就急于发表观点。马歇尔的《产业与贸易》 (1919年)中的一部分内容校对了15年才得以出版。 因为他总是延缓出版他 的著作,所以他的思想到问世之时似乎显得很普通。但他却是他那个时代最 有影响力的经济理论家,毫无疑问也是最伟大的经济理论家。早在1888年, 据说他曾教过的学生就占了英国经济学教授职位的半数。
• 马歇尔对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影响:
• 在马歇尔的努力下,经济学从仅仅是人文 学科和历史学科的一门必修课发展成为一 门独立的学科,具有与物理学相似的科学 性。剑桥大学在他的影响下成立了世界上 第一个经济学系。
(完整word版)经济学说史课后答案
![(完整word版)经济学说史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208cde43323968001c92c0.png)
人大版经济学史重点习题答案(2007—07—05 23:11:01)一,简评从配第到休谟、马西在经济学史发展中的作用?配第:(1)第一次较为系统的讨论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问题,并由这一方法出发,试图探讨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经济现象的本质,由此就把政治经济学史以其他学中独立出来,马克思称其为现代经济学史的奠基者。
(2)第一次有意识的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从而奠定了科学价值论的基础,开创了探讨价值,剩余价值的正确道路。
(3)进一步考察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地租、利息和土地价格问题,初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利益在经济上的对立,为古典分配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休谟:关于货币价格的理论,成为18世纪货币数量论的最重要代表马西:在政治经济学史说史上第一次系统的考察了利息与利润之间的关系,提出利润是利息的基础,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总是要由利润来决定。
二,威廉·配第在经济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有哪些?1,政治经济学史的方法:第一次为系统的讨论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问题,马克思称其为现代经济学史的奠基者。
2.价值理论方面:A第一次有意识的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从而奠定了科学价值论的基础.B他曾明确指出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一事实。
C在劳动价值论方面提出了不少科学的见解,开创了探讨价值,剩余价值的正确道路。
3。
分配理论:初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利益在经济上的对立,为古典分配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A关于工资,提出了最低限度工资理论B 关于地租,配第的地租理论就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他还考察了级差地租问题,提出了有关级差地租的最初概念C 关于利息和土地价格,配第把利息称为“货币的租金",还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探讨了土地价格问题4.货币理论:在货币本质上;基本职能,货币流通量问题5。
经济增长理论 A 财富观念问题上,把对财富源泉的分析,由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并把劳动看作财富的主要源泉B还详细考察了影响一国财富增进的因素,他主要讨论了三种因素,即劳动生产率,从事生产性劳动的人数,赋税政策二.坎蒂隆的重农理论有哪些?答:1。
《经济学说史教程》人大_第7章
![《经济学说史教程》人大_第7章](https://img.taocdn.com/s3/m/f1c8bd46e45c3b3567ec8bb6.png)
第七章 李嘉图的经济理论
本章重点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学家李嘉图,是英国古 典经济学的完成者。《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 是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作,它的诸多科学结论后来被马 克思主义经济学继承和发展。李嘉图成为劳动价值论 学派的领袖。李嘉图论述工资、利润、地租,从经济 理论分析中悟到工资与利润对立、利润与地租对立的 社会现实。阶级的矛盾源于经济,这就是后来李嘉图 社会主义学派的理论依据。李嘉图反对国家干预经济, 主张自由贸易,比较成本学说是其国际贸易的理论基 础。
经济学说史教程 13
第二节 价值与货币理论
一、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 • 他继亚当· 斯密之后,更为科学地区分了使用价值 与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即效用,绝不能作为估 计价值的尺度。一件商品必须是有效用才有价值, 但它生产上耗费的劳动时间才是衡量它的价值的 真正尺度。 • 在众多的商品中,李嘉图认为他的主要研究对象 是那些在自由竞争条件下生产的,数量很大,可 以由人类劳动不断生产并随时调节产量的产品。
经济学说史教程 12
第一节 工业革命时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完成者李嘉图
• 错误和缺陷:
– 由于他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做是自然的、绝 对的生产方式,就必然忽视经济范畴与经济规 律的历史性、暂时性。 – 有时他被经济研究中的数量所吸引,注重量的 研究,忽视质的研究,从而难以得出科学的结 论。 – 他的抽象法也是有局限的,有时抽象得不彻底, 时又过分抽象。
经济学说史教程 11
第一节 工业革命时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完成者李嘉图
• 李嘉图追求一个前后一贯的理论,自然
在研究方法上必然使用一元论的抽象研 究方法。他以商品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 这一原理为基础和出发点,检验其他一 切经济范畴是否与其相一致或相矛盾。 • 李嘉图还有意识地把资本主义社会中纷 繁复杂的阶级关系,抽象出三个主要社 会阶级的关系进行研究。
《经济学说史教程》人大_第9章
![《经济学说史教程》人大_第9章](https://img.taocdn.com/s3/m/39d682f5f61fb7360b4c6517.png)
经济学说史教程
19
第二节 圣西门的经济学说
圣西门主张在实业制度下,人人都要劳动,实 行普遍劳动的原则,这是未来社会有最大限度 平等的重要表现。 在他的实业制度中,消费品的分配将采取“各 按其能”、“各按其劳”的原则。 圣西门还指出,他的实业制度是建立在现代化 大生产的基础上的,因而他非常强调有计划地 组织整个社会的生产。
经济学说史教程
4
第一节 概述
莫尔:英国伟大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出生于
一个法官家庭,当过律师,担任过国家要职。他 的代表作《关于最完善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岛的 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以下简称《乌托邦》), 是空想社会主义史上的第一部著作。在书中莫尔 首先对当时欧洲各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和刚刚产生 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他指 出造成贫富对立的根源是私有制,并提出了“完 全废止私有制度”的思想。接着他描绘了一个没 有私有制、没有剥削和压迫、劳动成为义务、产 品按需分配的乌托邦理想社会。
20
经济学说史教程第二节 圣西门的经济学说Fra bibliotek五、缺陷
在圣西门的实业制度中仍然保留了私有制,仍然 存在着阶级,利润仍然存在。 由于他的实业家委员会主要由工业资本家、农场 主、商人和银行家的代表组成,因此,在他的实 业制度下,原来的资产者还依然处于对工人和农 民发号施令并享有经济特权的地位。 圣西门反对暴力革命,认为暴力革命是一种残忍 的行为,实业制度应该用和平的方式去实现。
经济学说史教程 24
第三节 傅立叶的经济学说
虽然他在划分历史时期时,掺进了人的心理因素, 但他又考虑到了不同类型的生产,把生产和生产 的性质作为划分历史时期的基本标志。从这个意 义上说,他对历史时期的划分中也包含着唯物主 义因素。 傅立叶还认为,没有一个纯粹的社会,每个社会 都常有旧制度的残余和新制度的萌芽。 傅立叶强调说明人类社会是一种运动,是由低级 向高级发展的,不能长期停滞在一个历史阶段。
《经济学说史教程》经济学说史(配套教材:陈孟熙、郭建青《经济学说史教程》)
![《经济学说史教程》经济学说史(配套教材:陈孟熙、郭建青《经济学说史教程》)](https://img.taocdn.com/s3/m/e8ba862da5e9856a56126095.png)
第一节 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
三、亚里士多德的经济思想 • 生平:(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哲 学家、思想家,出生于希腊殖民地色雷 斯,父亲是马其顿国王的御医。亚里士 多德17岁时到雅典,受教于柏拉图,后 来与柏拉图在思想上发生分歧。 创立逍遥学派。 • 著述:《政治论》和《伦理学》
执政的哲学家 战士 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24 经济学说史教程
第一节 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
•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以他的分工学说为理论基础的。分
工使每人精专一业,产量可增加,物品也精美;互助 使人们结成团体形成国家。在社会分工中,每人应从 事的行业和担任的职务是先天决定的。 • 柏拉图还主张一种奴隶主的“共产主义”。他认为除 最低等级外,战士和哲学家都不应拥有私有财产,由 国家每年供给够一年生活之用的收入。柏拉图的“共 产主义”是在奴隶制基础上实行统治者间的集体制度, 与科学共产主义毫无共同之处。 • 柏拉图意识到了货币可以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但他反对把货币作为贮藏手段,这是与他反对商业资 本和高利贷资本有关的。 • 柏拉图的“理想国”被马克思称为埃及种姓制度在雅 典的理想化。
22 经济学说史教程
第一节 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
二、柏拉图的经济思想 • 生平:(公元前427—前347)古希腊哲 学家、伦理学家和政治家。出身于雅典 贵族家庭,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曾创办 “阿卡德弥亚”哲学学园。 • 政治主张:在政治上拥护贵族 专政,反对雅典民主制。 • 著述:《理想国》和《法律论》
经济学说史教程 5
绪论(二)
• 奴隶制时代和封建时代的经济学说 – 典型的奴隶制产生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古 希腊和古罗马,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说是奴 隶主的经济学说。在封建社会晚期,随着商 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 芽,出现了反映资产阶级利益的重商主义经 济学说。
经济学说史教程重点(2020年10月整理).pdf
![经济学说史教程重点(2020年10月整理).pdf](https://img.taocdn.com/s3/m/8a2531aa6c175f0e7dd13766.png)
第一篇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西方经济思想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第一节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一、色诺芬的经济思想·色诺芬在《经济论》中最早(使用economy)提出了“经济”这一概念,其含义是家政管理·《经济论》是古希腊流传下来的第一部经济著作。
1、重视农业,鄙视手工业:认为农业是国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希腊自由民最好的职业。
2、认为财富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物品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功用。
3、考察了社会分工二、柏拉图的经济思想(一)分工思想1、如何进行社会分工取决于天性。
2、把分工看做是社会分裂为阶级的基础(二)主张“共产主义”三、亚里士多德的经济思想1、亚里士多德是最早分析商品价值和货币的学者2、区分小商业与大商业(1)小商业:从物物交换开始过渡到以货币为媒介,目的是为获得使用价值,属于“家庭管理”之内大商业:而后过渡到以获取货币为目的,目的是无限制地追求货币财富(2)亚里士多德对货殖和高利贷持否定的态度(3)觉察出商品交换是从“商品—商品”—>“商品—货币—商品”—>“货币—商品—货币”的历史发展过程4、亚里士多德指出货币是商品成为同类的或相等的,使商品具有等一性。
第二节古罗马经济思想一、古代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经济思想——克优斯·贾图二、早期基督教的经济思想——奥古斯丁1、提倡生产劳动,认为劳动就是祈祷。
2、奥古斯丁首先提出“公平价格”的思想:指某时期内部不受市场变动影响的价格。
第三节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托马斯·阿奎那的经济思想(经院学派)1、主要著作:《神学大全》2、思想特点:调停神学教条和经济生活现实之间的矛盾。
3、“公平价格”理论:把“公平价格”看作是一种主观范畴,取决于人们对物品效用的评价——效用价值论的先河本章阐述了西方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经济思想,其思想特点:(1)经济思想从属于哲学、神学和政治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2)代表了奴隶主和封建主的经济思想(3)以研究奴隶封建制的农业经济为主,商品货币经济不占主要地位,商业被排斥第二章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第一节西欧重商主义的发展增加财富生产货币早期重商主义限制货币外流,少买或不买对外可以输出制成品或原料,忽视生产储藏手段,积累财富资本,在流通中增值晚期重商主义允许货币输出,多卖鼓励出口工厂手工业;限制原料出口;少买制成品多买原料第二节托马斯·孟和柯尔培尔的经济思想(晚期重商主义)一、托马斯·孟(英国)《贸易论》——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1)反对早期重商主义禁止输出货币的政策,主张货币输出(2)主张发展对外贸易,贸易顺差,货币流入本国(3)提出了保证贸易顺差应采取的途径和手段:发展本国工厂手工业和转口贸易业二、柯尔培尔(法国)(1)货币金银是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2)对外贸易是法国富裕的唯一途径(坚持贸易顺差原则)(3)工业发展才能保证商品的不断出口(4)重视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5)推行殖民主义的扩张政策第二篇17—19世纪初的西方经济学说·古典政治经济学(必考):1、定义:指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在英国,从威廉配第开始,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20年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为人类未来探索的两位革命导师的早期活动
• 在柏林服兵役期间,与当时青年黑格尔派分子建立了
密切关系,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参加斗争。他发 表的《谢林论黑格尔》和匿名出版的小册子《谢林和 启示》等著作,批判了谢林诋毁黑格尔及其哲学,以 及为基督教和威廉四世反动统治辩护的反动观点。 • 1842年11月,恩格斯去英国曼彻斯特一家大纺纱厂 当办事员途中拜访任《莱茵报》编辑的马克思。这是 两位革命导师的第一次会见。 • 恩格斯到英国后,通过自己的革命实践活动和科学研 究已开始形成暴力革命思想,并已开始由一个革命民 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革命无产者。
经济学说史教程
12
第二节 为人类未来探索的两位革命导师的早期活动
二、恩格斯早期的活动和思想变化
• 弗里德里希· 恩格斯(1820—1895)出生于普鲁士
莱茵省资本家家庭,青年时代的恩格斯为摆脱家 庭的束缚和影响而经常与自己作斗争。 • 恩格斯进中学念书时就已萌发了憎恨专制制度和 官吏专横的思想,中途辍学去他父亲的公司当办 事员,后又在一家大公司当练习生。对黑格尔哲 学和批判宗教著作的研习,使他形成了比较明确 的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1839年3月 写成并发表的《乌培河谷来信》,反映了他在这 个时期的民主主义观点。
经济学说史教程 15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经济学研究
• 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分子卢格创办《德法年鉴》
杂志,在其中发表了《犹太人问题》、《黑格尔 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论文,表明他最终完成了 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 主义的转变。 • 在1844年4—8月间写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 稿》,第一次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 发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批判性 的考察,对自己新的哲学、经济学观点和共产主 义思想作综合性的阐述。
经济学说史教程 22
第四节 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 《哲学的贫困》分为两章: – 第1章名为“一个科学的发现”,主要是批判蒲 鲁东的所谓构成价值理论。马克思完全肯定劳 动价值论,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资本家 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的基础上的,并提出了 与古典学派根本不同的剩余价值理论。 – 第2章名为“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全面、 深刻地批判了蒲鲁东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 点。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论述了经济范畴的客 观性和历史性,还论述了关于简单协作、工场 手工业和大机器工业生产的问题。
经济学说史教程
10
第二节 为人类未来探索的两位革命导师的早期活动
一、马克思早期的活动和思想变化
• 卡尔· 马克思(1818—1883)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
的一个律师家庭。曾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法律 系学习,但研究得最多的是历史和哲学。他在柏 林上大学期间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 • 毕业后在《莱茵报》当编辑,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其中包括《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坚决站在 维护贫苦农民利益的立场上。这也是他第一次对 经济问题发表意见,从而产生了马克思对政治经 济学进行深入研究的动机。
经济学说史教程 14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经济学研究
一、马克思早期的经济学研究
•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系统研究,是从1843年10月
到巴黎以后开始的。在旅居巴黎期间,马克思专心 致志地研究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德国唯物主义 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并作了大量的摘录和评 语,现一般称为《巴黎笔记》。 • 马克思写作《巴黎笔记》是打算在这个基础上写作 一部批判现存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巨著, 书名定为《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现还保存下 来的《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这部巨著手 稿的一部分。
经济学说史教程
21
第四节 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一、《哲学的贫困》
• 在19世纪40年代后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开始
产生、萌芽。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 与资本》和马恩合著的《共产党宣言》是重要标志。 • 《哲学的贫困》是一本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最初著作。 它是为批判蒲鲁东主义而写的一本论战性著作。蒲鲁 东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出版了一 本《贫困的哲学》宣称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交换在“本 质上是正义的” ,幻想通过改良消除资本主义社会 矛盾,企图在保存小私有制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普遍 平等与幸福。
经济学说史教程 16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经济学研究
二、恩格斯早期的经济学研究 • 恩格斯在1842年去曼彻斯特以后,在从事工人 生活的考察、研究的同时,便对亚当· 斯密、大 卫· 李嘉图、詹姆斯· 穆勒和让· 萨伊等资产阶级 经济学家的经济著作开始进行研究。在《德法 年鉴》上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已充 分表明恩格斯这时已完成由民主主义向社会主 义、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
经济学说史教程
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 马克思主义之产生于40年代,还是与当时已存在
的人类先进思想分不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就直接来源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站 在无产阶级立场,运用科学的方法,批判地吸收 了他们思想中有价值的东西,揭露了资本主义剥 削的秘密,阐明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 规律,科学地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即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经济学说史教程 11
第二节 为人类未来探索的两位革命导师的早期活动
• 马克思由于对经济问题的深入研究,又进一步促
使他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由民主主义转向 共产主义。 • 马克思辞去《莱茵报》编辑以后,从事《黑格尔 法哲学批判》一书的写作。从这著作手稿中看出,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持坚定批判态度, 并已接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思想影响,因而在 形成自己科学的世界观上跨出了一大步。
经济学说史教程 4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资本主义统治地位的确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16世纪开始产生、发展 以后,到19世纪40年代,在西欧各主要国家已占 居统治地位。 • 首先是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瓦特发明蒸汽机起 就已开始了产业革命,到19世纪40年代已经完成。 • 其次是法国,在19世纪30—40年代,工业革命的 进展也非常迅速。 • 最后是德国,产业革命的进程虽然比英、法落后 一些,但资本主义在这时也有所发展。
本章重点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矛盾斗争焦点的德国, 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 展。马克思、恩格斯已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 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马克思在《犹太人问题》、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大纲》、《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恩在他们合著的《德 意志意识形态》等书中,奠定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理 论基础。马恩40年代后期的著作,如《哲学的贫困》、 《雇佣劳动与资本》、《共产党宣言》等书中的经济理论,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经济学说史教程》
Textbook of History of Economic Theory
第二版 主编 陈孟熙 副主编 郭建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经济学说史教程
1
第四篇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 第十三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确立 • 第十四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进一
经济学说史教程
6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 伴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而来的无产阶级与资
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也日益明显和尖锐。无产阶 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由不自觉的状态走上自觉 状态,由捣毁机器转向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由争 取改善生活条件发展到争取政治权利,由无组织 的斗争走上有组织的斗争。这些斗争都充分表明 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 史舞台,它既为创立无产阶级的科学的革命理论 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也为创立这一理论提出了 迫切要求。
经济学说史教程 19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经济学研究
四、《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恩格斯在与马克思商定共同写作《神圣家族》 的同时,还着手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 是他侨居曼彻斯特期间,在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进行深入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一部科学社 会主义形成初期的优秀著作。它和《神圣家族》 在所述内容和方法上虽有不同,但其精神实质却 是一致的,即都同样从革命的唯物主义出发,并 同样得出了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 的结论。
8
经济学说史教程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 马克思主义还必然要在德国产生。当时德国存在
着资产阶级、广大人民和封建统治的矛盾,资产 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以及反对外国统治的民 族矛盾 。由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 所以资产阶级革命的重担只能寄托在无产阶级身 上。德国的先进思想家们必须以全新的观点来正 视无产阶级在革命历史中的地位和使命。这样, 德国的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便为马克思主义的产 生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和极为有利的条件。
20
经济学说史教程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经济学研究
五、《德意志意识形态》
• 马恩合作的第2部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是
他们第一次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系统阐述。 • 全书有两卷。第1卷批判费尔巴哈和布· 鲍威尔、施 蒂纳的旧的哲学观点,第2卷批判“真正社会主义”。 • 马恩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一次对历史上的各种不同所有制的形成作了唯物 主义的解释。论述了历史上已有过的四种所有制形 式的区别,指出了它们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和暂时性。
经济学说史教程 18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经济学研究
三、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研究的开始
• 起初,在《德法年鉴》出版后,二人便开始了通信
往来。1844年,恩格斯从曼彻斯特回国途中第二次 会见了马克思。从此,这两位革命导师就为共同创 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斗 争奠定了基础。 • 在《神圣家族》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制定历史 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同时,还对价值 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原来两人对劳动价值论 都是持否定态度的。而在《神圣家族》中,则已接 近于肯定劳动价值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