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嫁娶风俗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af88ee6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e4.png)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我国是人口大国,文明古国。
五十六个民族更是我国的骄傲。
婚姻自古是大事,也有很多有趣的婚嫁习俗,随着历史的演变而沿袭了下来。
我国的婚嫁习俗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我国传统婚嫁习俗,希望能帮到你。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
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
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
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从此,俪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
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
发展历史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
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
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皇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
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
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ffd403d650e2524de5187ed2.png)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昬”,得名于先民的亲迎礼于黄昏时进行,此时,日月渐替,含有“阳往阴来”之意,讲究天人合一的华夏先民选择了这么一个微妙的时刻,巧妙地诠释了婚义,同时也给这个仪式带上了神圣虔敬的情愫。
后来,当“昏”字加上了“女”字偏旁写作“婚礼”的时候,亲迎不再限于静谧的黄昏了,当然这一仪式的神圣意识也逐渐淡去。
昏礼属于嘉礼之一,嘉礼以亲万民。
周制昏礼是后世婚礼的范本,后世的婚礼在各种异族文化的交流中有所发展,也融合了不少新的习俗,不过从纳采至亲迎、合卺而入洞房,即使内涵风韵数易其容,但基本仪制的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
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中国传统婚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化特征,亚洲婚礼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时代变迁尽管有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中式传统婚礼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和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婚前礼传统婚俗之看亲篇: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
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
古代婚姻的习俗介绍
![古代婚姻的习俗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2583fb3e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79.png)
古代婚姻的习俗介绍远古的婚姻,以掠夺婚为主,因为抢婚多是在黑夜进行,所以婚姻最早称为“昏因”,所谓婚礼即“昏时成亲”的意思。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古代婚姻的习俗介绍,希望你喜欢。
古代婚姻的习俗由于掠夺婚带有浓重的野蛮色彩,再加上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最初意义上的婚礼是非常简单的。
随着人类文明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婚礼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礼仪。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婚礼习俗已经做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植根于整个中华文化之中。
花轿迎亲:据记载,最早的花轿迎亲仅限于皇宫贵族,而民间娶妇嫁女“坐花轿”则适于宋代。
轿是古代达官贵人的代步工具,建立科举制度后,为彰显对人才的重视,对考中的举人、进士都要以轿迎接。
因为结婚是人生的大喜事,人们便把结婚叫作“小登科”,认为和考取功名一样光彩。
困此,就是普通老百姓,也要让新媳妇做上花轿“隆重”一下。
使用花轿迎亲有许多讲究,迎娶新娘前一日下午,轿夫要把花轿抬至男家,晚上轿中百烛齐燃,谓之“亮轿”,即红烛高照,驱鬼祈福之意;花轿到女家后,要先停于厅上,女家请一老妇,用镜子向轿中来回照一照,谓之“照轿”,其意和男方的亮轿差不多;新娘上轿,大都由新娘的父兄或抱或背进花轿。
有的地方则是新娘穿着自己的红绣鞋,然后套着父兄大鞋,走着上轿,上轿之后再将大鞋脱掉。
按迷信说法,女子出嫁之时,双脚不能踏地,否则会冲犯地神。
新娘上轿后,轿夫要讨吉利钱,女方给了以后方可“起轿”。
新娘障面:从上轿开始,在入洞房前,新娘一定要蒙一块“红盖头”。
有的说是新娘嫁与新人,难免不好意思,故蒙头遮羞;有的认为是用红布避邪。
其实这里也有原始掠夺婚的痕迹,在抢夺新娘时,为了不让其大喊大叫和看清来人,抢到手后,都要把她的头蒙起来,后来婚礼时一直延用这个习俗。
撒谷扬豆:新娘上轿前,要请一位福寿双全的老太太,手持装有谷子、豆子等五谷杂粮的器物,到处撒播,最后一把要撒在花轿当中。
当花轿来到男家时,也有人照样撒谷扬豆。
这样做的含义是,女方希望女儿出嫁后吃穿不愁,享受清福;男方则希望娶新妇后带来好运,五谷丰登!也有的说这种习俗是为了避邪,撒一些粮食给那些捣乱的鬼神,阻止他们进家门。
古代结婚风俗流程
![古代结婚风俗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bee9f47e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6f.png)
古代结婚风俗流程
古代结婚风俗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提亲:男方请媒人向女方提亲,女方同意后,男方再向女方求婚。
2. 订婚:在双方家长及媒人的见证下,男方会送女方聘礼,并正式确定婚姻关系。
3. 婚礼准备:在结婚前,男方要准备好婚房,女方要准备好嫁妆。
此外,双方还要进行婚前的准备工作,如确定婚礼日期、发请帖等。
4. 迎亲:在结婚当天,男方会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
在迎亲的队伍中,通常会有吹鼓手、抬轿子的人等。
新娘在出嫁前要哭嫁,表示对家人的不舍。
5. 拜堂:迎亲后,新娘新郎要在厅堂中举行拜堂仪式,这是古代婚礼的重要环节之一。
6. 宴请:拜堂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要在大厅中设宴款待亲友和乡邻。
在宴席上,新郎新娘要向宾客敬酒,表示感谢。
7. 入洞房:宴席结束后,新郎新娘要进入洞房,表示婚姻关系的正式确立。
在洞房中,新郎新娘还要喝交杯酒、吃同心饼等,以示夫妻同心。
以上是古代结婚风俗流程的大致内容,具体细节可能因地区和民族而有所不同。
古代的婚丧嫁娶,风俗礼仪,具体是哪些?
![古代的婚丧嫁娶,风俗礼仪,具体是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5b7cd77b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ce.png)
古代的婚丧嫁娶,风俗礼仪,具体是哪些?结婚“结昏”的由来“结婚”,在古代也可叫作“结昏”,就是在黄昏成亲的意思。
古⼈认为,黄昏时分,是昼夜交替的时刻。
阴阳调和,相⽣相长,此时结婚正是调和阴阳之⽓的好时候。
男⼈谓之阳,⼥⼈谓之阴,如若两⼈结合借助于天时地利,必然⼤吉⼤利。
不但符合礼法规范,还遵从了阴阳之术。
因⽽,古⼈认为黄昏举⾏婚礼,可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的。
为了与阴阳相交替的黄昏融为⼀体,迎亲队伍以及新郎必须穿着⿊⾊礼服。
此时的婚礼被称为“昏礼”(婚礼)。
意为黄昏举⾏的典礼。
据《⾣阳杂俎》记载,婚礼在黄昏举⾏的定式直到唐朝才被打破。
(不过,当下还是有很多地区依然保留着傍晚结婚的习俗。
我们家乡江苏,此地就有很多地区如此!)古婚礼所⽤的⿊⾊,也逐渐被喜庆的⼤红⾊取代。
后来,⼈们淡化了婚礼的阴阳观念,除了婚俗礼数讲究仍然保留外,喜庆热闹的庆祝氛围更加突出。
“三书六礼”是哪些?说到古⼈结婚,肯定是少不了说“三书六礼”了!三书指的是聘书、礼书和迎亲书。
聘书就是订亲书,即男⼥双⽅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定)时⽤。
礼书就是礼物清单,书中详列礼物种类和数量,纳征(过⼤礼)时⽤。
迎亲书指迎娶新娘之书,⽤于结婚当⽇(亲迎)接新娘过门时。
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纳采:男⽅请媒⼈去⼥⽅家提亲,若⼥⽅答应后,男⽅备礼(通常以活雁作礼,表⽰忠贞不⼆)前去求婚。
问名:俗称“合⼋字”。
男⼥双⽅互换⽣⾠⼋字,将⼋字放置在祖先灵案之上三⽇,若三⽇后家中相安⽆事,男⼥双⽅就同意缔结婚姻。
纳吉:⼜称⼩定或⽂定,也就是订婚的意思。
纳征:⼜称纳币、⼤聘或完聘,即男⽅家送聘礼给⼥⽅家。
请期:⼜称择⽇。
即男家择定婚期,并征得⼥⽅家同意。
亲迎:即新郎到⼥家迎娶新娘。
丧葬“九族”是哪九族?要了解中国古代的丧礼⽂化,就必须了解⼀种关系——九族!何为九族?简明扼要地概括:加上⾃⼰在内,⼀共有九辈⼈!⾃⼰往上是:⽗、祖、曾祖、⾼祖;⾃⼰往下是:⼦、孙、曾孙、⽞孙,共九世(辈),称直系亲九族。
秋分古代婚嫁习俗与传统庆典
![秋分古代婚嫁习俗与传统庆典](https://img.taocdn.com/s3/m/0586514b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af.png)
秋分古代婚嫁习俗与传统庆典秋分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秋季的重要节点。
在古代中国,秋分时期的婚嫁习俗和传统庆典与其他时间有所不同。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代秋分期间的婚嫁习俗和传统庆典。
一、宴席饮食在古代中国,婚礼是非常重要的社交活动,宴席饮食是婚宴的重要组成部分。
秋分时期的婚宴通常会有丰盛的菜肴,如糖酒、桂花糕、蟹黄狗肉等,这些美食代表着喜庆、吉祥和团圆。
同时,婚宴上的饮食也具有象征意义,比如新娘要咬一口红豆糕,寓意将来婚姻甜蜜美满;新郎要吃鸡蛋,寓意男方要生儿育女、繁衍后代。
二、嫁妆贺礼在古代秋分婚嫁习俗中,嫁妆贺礼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新娘会收到丰厚的嫁妆,包括金银珠宝、绸缎衣物、绣品等,这些礼物代表着新郎家庭对新娘的尊重和爱护。
此外,新郎家也会向新娘家送去贺礼,以示庆贺和感谢。
嫁妆贺礼的交换,不仅是双方家庭之间的交流,也象征着新娘正式融入新的家庭。
三、拜堂仪式秋分时期的婚礼,拜堂仪式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拜堂是新郎和新娘在祠堂中,向神灵祈求保佑和亲友们表示敬意的仪式。
在拜堂仪式中,新娘要穿着华丽的嫁衣,佩戴红色珠宝,象征喜庆和吉祥。
同时,新郎要穿着正装,手持茶盘、踏着红毯,向神灵行礼。
这个庄重而庄严的仪式,代表着新人对婚姻的祈求和对神明的虔诚。
四、燃放焰火在古代秋分期间的婚庆活动中,燃放焰火是一项令人激动的传统庆典。
当夜幕降临时,新郎和新娘会在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下,到户外燃放焰火,以庆祝婚礼的盛大和灿烂。
焰火灿烂夺目,烟花四起,象征着婚姻的幸福和美好前景。
这项活动也吸引了许多村民和过路人的关注,成为庆典的亮点之一。
五、花轿游街秋分时期的婚嫁习俗中,花轿游街也是一项独特的传统庆典。
在婚礼当天,新娘会坐在豪华的花轿里,由众多喜庆的随从簇拥着,在村里的大街小巷游街示众。
这一活动不仅彰显了新娘的地位和身份,也让村民们共同分享了这份喜庆和幸福。
花轿游街是秋分时期婚庆习俗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整个庆典的一大亮点。
中国大陆古代文化的民俗与风俗
![中国大陆古代文化的民俗与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ad7849a6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b7.png)
中国大陆古代文化的民俗与风俗古代中国大陆的民俗与风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习惯。
通过研究中国大陆古代的民俗与风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本文将着重介绍古代中国大陆的婚礼习俗、节日庆祝和饮食文化等方面。
一、婚礼习俗古代中国大陆的婚礼习俗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先秦时期。
古代中国人认为婚姻是家族传承的重要环节,因此,婚礼习俗显得尤为重要。
在婚礼前,双方家长会进行媒介,商讨婚事。
然后,举行订婚仪式,确定婚期和彩礼等事宜。
婚礼当日,新郎和新娘分别穿着传统的婚服,接受求婚、拜堂和敬茶等仪式。
晚上,新婚夫妻会举行喜宴,亲友们祝贺新婚夫妻的幸福生活。
二、节日庆祝古代中国大陆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庆祝活动,如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代表着新年的开始。
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拜年、放鞭炮、舞龙舞狮和观赏花灯等。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和挂艾叶等。
中秋节则以赏月和吃月饼为主要庆祝内容。
这些传统的节日庆祝活动在古代中国大陆民众中非常盛行,至今仍然保留着。
三、饮食文化古代中国大陆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注重营养搭配和食物口感。
古代中国人注重荤素搭配,认为饮食平衡有益健康。
正餐通常包括主食、荤菜、素菜和汤品。
主食以米饭和面食为主,荤菜通常以鱼肉和禽肉为主要材料,素菜则以蔬菜和豆腐等为主。
此外,古代中国人还有许多独特的食物制作和烹饪方法,如蒸、煮、炒、烧等。
这些方法被传承至今,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中国大陆古代文化的民俗与风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惯。
通过研究中国大陆古代的婚礼习俗、节日庆祝和饮食文化,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这些古老的传统和习俗至今仍然被保留和传承,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礼仪
![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1469ed93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de.png)
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礼仪中国古代是一个礼仪之邦,社会风俗与礼仪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风俗与礼仪既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展现了他们面对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态度与规范。
本文将逐一探讨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礼仪,带您回顾和了解这一丰富多彩的历史遗产。
1. 婚姻嫁娶在古代中国,婚姻被视为家族和社会的一种重要联结方式。
婚姻嫁娶涉及一系列的礼仪程序:红娘牵线搭桥,双方家长商讨婚事,举行婚约仪式,男方家庭承担彩礼和嫁妆,婚礼当天的迎亲、请圣、交杯酒、入洞房等等。
这些程序既考验着双方家庭的实力和诚意,也展示了家族的地位和面子。
2. 葬礼丧葬中国古代的葬礼丧葬仪式注重尊重逝者和感恩祖先。
一般而言,丧葬期为三年,期间家属减少社交活动,穿着素服,避免娱乐。
在丧葬仪式中,丧家要请来专业的吊唁员,以感谢亲友和社会的关心。
丧葬期结束后,家属需要举办百日、千日之祭,祭祀逝者并祈福。
3. 宴饮洗漱在古代中国,宴饮活动是人们社交的重要方式,也展示了人们对客人的尊重和款待。
宴会上需要注意场所的布置、坐次的安排和餐桌礼仪等。
饮酒时,人们需举杯邀饮,也可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心意。
而洗漱则是个人卫生和礼仪的表现,古人讲究整洁和约束,注重个人形象。
4. 传统节日中国古代有众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各自独特的习俗和礼仪。
例如,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挂灯笼、焚香拜神,传递家庭的幸福和吉祥。
端午节时人们要划龙舟、吃粽子,纪念屈原和避邪消灾。
而中秋节则是团圆和感恩的日子,家人分享月饼,观赏明月,祭拜月神。
这些传统节日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情感和文化认同,也给人们带来团结与快乐。
5. 社交礼仪古代中国人注重社交礼仪,特别是尊师重道、尊老爱幼和尊卑有序的原则。
在古代,年长者被视为家族和社会的权威,晚辈需向他们行礼致敬。
人们在日常交往中也要遵循让位、谦让、言行得体等规范。
古代社交礼仪的遵循有助于维持社会和谐和人际关系的稳定。
古代婚嫁三书六礼
![古代婚嫁三书六礼](https://img.taocdn.com/s3/m/102a27ca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02.png)
古代婚嫁三书六礼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
“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
“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
“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古代婚嫁三书六礼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历史起源三书六礼的传统婚俗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西周。
西周时期的“婚姻六礼”,对其后各朝代婚姻的形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籍《礼记》和《仪礼》都对此有所论述。
《礼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敬慎重正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另据《仪礼》载:“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由此可见,这传统婚俗始创于西周时期。
一般认为,此婚俗于秦朝已经定下,其后用于汉朝。
具体内容这古代的结婚过程,与现代的意义有点不同。
现代的结婚过程一般指结婚当日所举行的礼仪,三书六礼的结婚过程则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等过程的文书和礼仪。
与现代相似,整个传统婚姻习俗礼仪通知了亲属邻里,以取得社会的认可和保障。
除此之外,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使结婚的夫妇取得祖先神灵的认可和承担履行对父母及亲属的权利义务。
故此在古代某些时代,男女若非完成三书六礼的过程,婚姻便不被承认为明门正娶;嫁娶仪节的完备与否,直接影响婚姻的吉利。
不过,在不同的中国朝代时期中,婚俗礼仪亦有所不同。
三书六礼三书“三书”是结婚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可以说是古时保障婚姻的有效文字记录。
分别指:聘书:即订亲之文书。
在纳吉(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家交予女家之书柬。
礼书:即在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列明过大礼的物品和数量。
迎书:即迎娶新娘之文书。
是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
三书六礼六礼“六礼”是结婚过程的六个礼法,分别指:三书六礼纳采当儿女婚嫁时,由男家家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家提亲。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a1cd3a15cc7931b765ce15bd.png)
婚姻六礼
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 婚前礼,即“订婚” 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 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 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据礼记昏义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而所谓的六礼,据仪礼的记载,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据说六礼是创于周朝的,有学者认为周文王时代已有六礼,不过亦有人不从六礼。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 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娶太子妃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王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 元朝时,婚礼会加多议婚一礼。 明朝洪武元年时,定方以朱子家礼为标准制定婚礼。 清朝时,据通礼记载,汉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礼,但都拼入了成妇成婿之礼,而古代的六礼亦只余下“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与“请迎”五礼。其他士、庶人结婚都比较简单,而民间的婚礼一般都会依朱子家法进行。 婚礼礼堂
古代结婚几个流程
![古代结婚几个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552baf4c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d2.png)
古代结婚几个流程
古代结婚流程相当繁琐且充满仪式感,具体环节如下:
首先,男方需请媒人向女方提亲,这被称为“纳彩”,是整个婚礼程序的正式开始。
提亲成功后,男方还需请媒人询问女子的姓名和生辰,进行占卜以确定吉凶,这一环节称为“问名”。
接下来是“纳吉”,即男方在卜得吉兆后,便与女方订婚,并备下礼物通知女方,正式订下婚姻。
随后是“纳征”,男方送聘礼到女方家,相当于现代的“彩礼”。
在聘礼送达后,男方需携礼至女方家商定婚期,征得同意,这一步骤被称为“请期”。
婚期商定后,男方会在选定的日子迎娶女子至家,这被称为“亲迎”,是“六礼”中的最后一道程序,也被看作是夫妻关系是否确立的依据。
到了迎亲之日,新娘会乘坐装饰华丽的花轿出嫁。
花轿通常有四人或八人抬之分,含有明媒正娶、原配夫人之意。
新娘上轿前,会经过男方喜娘的三次催妆,佯作不愿出嫁,而后在娘腿上坐定,由母亲喂上轿饭,寓意不要忘记哺育之恩。
花轿临门时,女家会放炮仗迎轿,并虚掩大门让男方塞入红包后才开。
花轿停放时,轿门需朝外,女家有人燃红烛、持镜子照轿内,以驱逐匿藏轿内的冤鬼。
之后,新娘会被迎入夫家,举行繁琐的拜堂仪式,包括拜天地、拜父母、拜夫妻,正式成为夫家的一员。
整个结婚流程既体现了古代对婚姻仪式的重视,又充满了对新人美好未来的祝愿。
每个环节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寓意,使得古代结婚成为一场庄重而神圣的仪式。
古代婚庆风俗
![古代婚庆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982ed468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ee.png)
古代结婚叫成亲、成婚、拜堂、嫁娶、娶亲、出嫁、昏礼、结缡、结发、秦晋之好、赐婚等。
从结婚男女双方角度来说,男方叫做“娶亲”,女方叫做“出嫁”。
根据不同人群场合,比如在皇家就叫做“赐婚”,在普通老百姓家就叫做“成亲”,联姻就叫做“秦晋之好”。
一、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古人的婚礼在傍晚举行。
据史料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
也就是说,晚上举行婚礼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婚礼习俗。
古代一直有“上午接亲,晚上拜堂”的说法,中国古代迎娶新娘都是在黄昏以后内。
“结婚与黄昏”中“婚、昏”同音,也是古代人在晚上结婚的例证,说明女人在黄昏结婚后改变了自己的姓氏。
二、古人的婚礼习俗1、纳采:男方派人到女方氏族里去求婚。
2、问名:女方氏族答应并指派好结婚的女子之后,男方再细问许婚的是哪一位姑娘。
因为纳采的时候只是申明向女方的氏族求婚,但当初并没指明是哪一个人。
3、纳吉:女氏说明许婚的是哪一位姑娘之后,男方到寺庙占卜。
如果卜卦是吉象,再与女方家族商定婚事。
4、纳征:也叫纳币。
纳的是玄纁束帛及俪皮。
5、请期:定吉日。
结婚的黄道吉日是男方所定。
6、亲迎:新郎亲自到女方家。
拿着雁入门,揖让升堂,再拜奠雁。
女父带着新娘出来,交给新郎,新郎带着新娘出门,新娘上车,新郎亲自驾车。
新郎将车轮转三圈后下车,再由马夫替代新郎驾车。
新郎先回去,在家门口等候新娘。
新娘车到了,新郎迎请新娘进门。
7、拜堂:指的是新娘在下轿子之后,需要由伴娘搀扶,新娘的脚不可以沾地。
然后新娘需要跨过马鞍走过火盆,这些流程全部完成之后,就可以在供案前举办婚礼了,俗称为“拜天地”。
8、喝交杯酒:指的是在婚礼仪式举办的过程中,新郎新娘需要每个人都拿酒漱口,之后这项习俗就演变成为了喝“交杯酒”。
9、闹洞房:这个环节是整场婚礼中的高潮,不仅仅可以调节气氛,还有说法称洞房中经常有鬼魅作怪,所以闹洞房可以增强人的阳气,驱赶婚房中冷清的感觉,所以闹洞房又称为暖房。
从古至今婚姻的习俗
![从古至今婚姻的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b00e7dc208a1284ac85043da.png)
从古至今婚姻的习俗古代成婚的年龄,各朝代并不相同。
春秋时期,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即可结婚;又谓“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为不失时。
《汉书·惠帝纪》中就明文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五算”就是罚她缴纳五倍的赋税。
其实,中国古代早婚的现象也很严重,宋代曾有“凡男年15,女年13,并听婚嫁”的规定。
《后汉书·班昭传》中就记载:班昭“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
《汉书·上官皇后传》中甚至有“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的记载。
但一般都是在20岁前后。
古时男家去女家迎亲时,均在夜间。
《仪礼·士昏礼》谓:“昏礼下达。
”郑玄注曰:“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
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
”并且,“主人爵弁、裳、缁,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
亦即迎亲的人均穿黑衣,车马也用黑色。
此俗与后世以白天迎亲、穿红色服饰的婚俗,迥然不同。
自唐代开始,始将迎亲的时间改为早晨。
据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礼,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而阴来也。
今行礼于晓。
”晓即拂晓。
此后相沿至今。
古代对刚入门新妇的姿态也很有讲究。
据《吕氏春秋》记载:“惠子出,白圭告人曰:…人有新娶妇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
‟”所谓“安矜烟视媚行”,尚秉和注曰:“安矜烟视媚行,形容新妇之状态,可谓入微矣。
然可意会,难以言诠。
安者,从容;矜者,谨慎;烟视者,眼波流动不直睨;媚行者,动止羞缩柔媚安徐也。
是皆新妇初入门之状态,反是则失身份。
”汉代结婚时,均以青布幔搭成帐篷,用以举行交拜之礼。
《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
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
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
”这种在青庐中成婚的习俗,一直沿续到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就多处提到。
又据史料记载,两汉之际,已经有了贺婚的习俗和新婚之夜听房的习俗。
中国古代的风俗与礼仪习惯
![中国古代的风俗与礼仪习惯](https://img.taocdn.com/s3/m/ccafec74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81.png)
中国古代的风俗与礼仪习惯中国古代有着悠久而独特的风俗与礼仪习惯,这些传统在千百年间一直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心中,并世代相传至今。
这些风俗与礼仪习惯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行为的规范,更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风俗与礼仪习惯。
一、婚礼习俗中国古代的婚礼是一个庄重而热闹的仪式,一直被视为人生大事。
在婚礼上,人们会遵循一系列的礼仪程序。
首先是亲事,由两家父母商定婚姻事宜。
之后,进行定婚,将女方送到男方家庭,这是两家之间的约定。
接着,进行买卖礼。
新郎一般会拜访女方家庭,并带上财物表示对女方家庭的尊重。
之后,举行迎亲仪式。
新郎一家人会穿上盛装,前往女方家迎取新娘。
最后是婚宴,亲朋好友会一同欢庆新人的喜事,祝福他们的美好未来。
二、祭祀仪式祭祀仪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风俗之一,人们通过祭祀神灵表达对神灵的崇敬与感恩之情。
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祭祀天地神明与祖先。
祭祀天地神明被视为守护整个社会与国家的重要仪式,一般由国家或皇帝亲自主持。
祭祖是每个家庭都会定期进行的仪式,表示对祖先的敬仰与纪念。
在祭祀仪式中,人们常常会燃香拜祭、献上食物和酒水,并祷告以保佑自己与家人的平安与幸福。
三、孝道与长幼尊卑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孝道和长幼尊卑的观念。
孝道是指对父母尽孝,孝敬父母被视为一种美德和道德的最高境界。
子女要尽力供养父母,照顾他们的生活与健康。
而长幼尊卑原则则要求年长者尊敬年幼者,尊重长辈的意见和决定。
在社会中长幼有序,年长者享有更高的地位和权威。
通过坚守孝道和长幼尊卑原则,中国古代社会建立起了一种和谐与稳定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四、就餐礼仪中国古代的就餐礼仪非常独特而精细。
在进餐时,人们注重礼仪的规范和敬意的表达。
首先是宴请的礼仪。
主人需要预备足够的食物,并将宴会时间提前告知客人。
宴席上,主人要以礼待客,注意礼节和尊重。
进餐时,人们注重食物的顺序和入口方式。
例如,先品尝汤品、再品尝荤菜与素菜、最后食用主食。
中国古代的民俗与习俗
![中国古代的民俗与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2b1ff6ce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56.png)
中国古代的民俗与习俗中国古代的民俗与习俗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民俗和习俗凝聚了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多方面展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智慧。
本文将从婚礼、节日、饮食和服饰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的民俗与习俗。
一、婚礼习俗婚姻在古代中国被视为家族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因此婚礼习俗在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
婚礼通常由三个重要环节组成:娶亲、迎亲和成亲。
在娶亲环节中,新郎要准备嫁妆,包括金银首饰、彩礼等。
而在迎亲环节中,新郎的亲友要前往新娘家迎娶,这时候新娘会躲藏,而新娘的姐妹和亲友会出谋划策,献花、敬茶等,一切都是为了增加喜庆气氛。
最后,在成亲环节中,新婚夫妇要拜天地、祖宗、双方父母,以示对祖先的敬重和对双方父母的孝心。
二、节日习俗中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习俗和风情。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还有拜年和红包等习俗。
端午节是另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会做粽子、赛龙舟、挂艾草,以驱除瘟疫和邪气。
农历中秋节是中秋家庭聚会和赏月的日子,人们赏月、吃月饼,还有传统的赏桂花、赏菊花等习俗。
三、饮食文化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讲究天人合一和阴阳平衡。
古代人们认为食物对人体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饮食习俗上有很多独特的规定。
例如,在中药中,有些食物被认为具有保健作用,如燕窝、人参等,被视为补品。
在不同季节和地区,人们还有特定的饮食习俗,如春季吃鱼、夏季吃凉粉、秋季吃柿子、冬季吃饺子等。
四、服饰传统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
古代人们注重服饰的色彩和图案,不同的服饰代表了不同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例如,贵族衣着富丽堂皇,常常使用丝绸、金饰等材料,而平民百姓则多穿棉麻衣物。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很多特殊的服饰习俗,如婚礼时新郎穿红色的马褂,新娘穿彩色的嫁衣,年节时穿红色衣物等。
总结:中国古代的民俗与习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们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文化水平。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01c4bce0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b2.png)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中国古代婚礼的习俗有哪些?现在的年轻夫妇在举行结婚典礼的时候,已经不再满足于已经大众化的西式婚礼,开始流行复古风。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古代结婚习俗,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昬”,得名于先民的亲迎礼于黄昏时进行,此时,日月渐替,含有“阳往阴来”之意,讲究天人合一的华夏先民选择了这么一个微妙的时刻,巧妙地诠释了婚义,同时也给这个仪式带上了神圣虔敬的情愫。
后来,当“昏”字加上了“女”字偏旁写作“婚礼”的时候,亲迎便不再限于静谧的黄昏了,当然这一仪式的神圣意识也逐渐淡去。
昏礼属于嘉礼之一,嘉礼以亲万民。
周制昏礼是后世婚礼的范本,后世的婚礼在各种异族文化的交流中有所发展,也融合了不少新的习俗,不过从纳采至亲迎、合卺而入洞房,即使内涵风韵数易其容,但基本仪制的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
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中国传统婚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化特征,亚洲婚礼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时代变迁尽管有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中式传统婚礼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和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https://img.taocdn.com/s3/m/f62d0a1e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3e.png)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中国古代是一个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国家,其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风俗习惯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也展示了古代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本文将从婚礼、葬礼、节日和饮食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
一、婚礼风俗习惯古代中国的婚礼习俗繁多,各地风情各异。
在传统婚礼中,男女双方的父母通常通过媒人牵线搭桥,定下婚约。
婚期确定后,便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婚礼当天,新郎要骑着彩绣缤纷的花轿来迎娶新娘,新娘会迎接新郎进入新房。
接下来,夫妻双方要举行敬酒、敬茶等仪式,表示对双方父母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同时,还会有一些婚礼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增加喜庆和热闹气氛。
二、葬礼风俗习惯中国古代的葬礼习俗非常重要,人们对死者的悼念和祭祀方式体现出对死者的尊重和纪念。
古代葬礼通常包含三个环节:治丧、压制、祭扫。
治丧阶段,家属会佩带孝衣,全家人戴白帽,同时进行一系列的丧礼和悼念仪式。
压制阶段,将逝者安放于棺材中,即将进行土葬或火葬的仪式。
祭扫阶段,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祭奠和祭祀活动,意在祈福、祈福人安然离去。
三、节日庆典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仪式和狂欢时刻。
其中,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
春节庆祝活动包括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舞龙舞狮、赏花灯等。
家庭成员会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共度美好时光。
同时,人们还会进行祭祖、祈福等仪式,以表达对先祖的敬意和对来年的期许。
此外,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庆祝方式和习俗,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的传统思想和价值观。
四、饮食习惯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讲究食物的配搭和烹饪方法。
古代人们注重饮食养生,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结合。
中国古代八大菜系代表了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如川菜、粤菜、鲁菜等。
每个菜系都有其独特的烹饪技法和特色菜品,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美食的追求和创造力。
古人婚前的礼节和流程
![古人婚前的礼节和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3f9b6575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12.png)
古人婚前的礼节和流程
在古代,婚前的礼节和流程称为六礼,具体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这些礼节:
1. 纳采:男方相中某个姑娘后,请媒人去女家提亲。
如果女家同意考虑,男方才能准备礼物前去求婚。
2. 问名:在求婚之前,双方了解情况,一般是指男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媒人也会将男方的情况告诉女方的。
3. 纳吉:这是正式结成姻亲关系的标志。
当双方觉都有意思后,男家会占卜一个好日子,通过媒人通知女方,并在吉日备礼到女家作客,决定缔结婚姻。
4. 纳征:这是伴随在整个过程中的。
正式结婚前男家更是会向女家送一份聘礼,就是纳征,又叫纳币。
5. 请期:指男家选定婚期,备礼告诉女家,求其同意。
6. 亲迎:指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
在定好的吉日当天,新郎会在媒人与亲友的簇拥下亲自前往女方家祖庙拜见行礼,随后用花轿迎接新娘回家。
之后便是影视剧中常见的拜堂画面,依次拜天地祖先后,新娘便会被送入洞房,如此才算礼成,双方的嫁娶仪式才是圆满完成。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还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人士。
关于古代婚嫁的一些习俗
![关于古代婚嫁的一些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dcd567323968011ca30091e1.png)
女方应备办物品1.鸡蛋茶:新娘上轿前,请新郎及接嫁人员食用,只能喝茶(鸡蛋用筷子搅动即可)。
2.猪心:在洞房花烛夜食用,两人吃“猪心”会“同心”。
3.铅钱,铅粉,乌糖,鸡蛋,蜜柑,五谷。
4.扇子:二把,一把扇尾系一红包和手帕,于起轿时丢出车外让弟妹拾回,俗称“放性地”,即放下“性子”,不会把任性的脾气带到夫家。
5.手帕6.青竹扫:青竹一枝,连根带叶代表“透脚青”,表示翁姑夫妇子孙都有福气健在的吉兆。
青竹有“节”表示新娘有“节”。
亦可表示新娘为“初嫁”。
7.甘蔗:两根,连根带叶的甘蔗表示“有头有尾”、“生生不息”之意。
(归宁回礼,现为结婚日带回)8.木炭:“炭”与“湠”同,“繁衍”之意,带有“多生子女”之意。
9.火笼:一个。
10.芋头:“落地生根”之意。
11.莲蕉花:“连招生子”之意。
12.石榴:石榴因种子繁多,有“多子多孙”之意。
13.桂花:“早生贵子”之意。
14.带路鸡:约二、三个月大的公鸡、母鸡各一只(或各一对),为头转客(归宁)回礼,现代婚俗则于结婚日带回,亦可以塑胶鸡代替。
15.子孙桶:又称“尾担”(因排在迎娶队伍最后面),为三种红色桶子(蛟桶、溲桶、育桶)加上新娘的盥洗用具、红包一个,用红花布包起来。
挑子孙桶的人必需是“富、贵、才、子、寿”五福俱全,谓之具有“全福”之人,丧偶者不得担任,否则新人不吉。
16.舅仔灯:一对,红色宫灯又称“新娘灯”。
17.红圆:偶数(归宁回礼,现为结婚日带回)18.米糕:归宁回礼,现为结婚日带回。
19.面桃:偶数(归宁回礼,现为结婚日带回)引用报告回复雪城(雪妖)兰台令史闲散斑竹UID 23精华5积分4245帖子804金钱3401阅读权限40注册2006-4-1状态离线#2中小使用道具发表于2006-4-2 19:35 资料个人空间短消息加为好友男方应备办物品(因各地风俗不同,以下物品种类仅供参考)1.八卦米筛或黑色雨伞:为“避邪”之用,供新郎新娘上轿、下轿时遮于头顶。
中国古代的民俗与风俗习惯
![中国古代的民俗与风俗习惯](https://img.taocdn.com/s3/m/e9954f65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30.png)
中国古代的民俗与风俗习惯中国古代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与风俗习惯。
这些民俗与风俗习惯承载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传统价值观,对于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婚礼习俗、节日庆祝和日常生活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的民俗与风俗习惯。
一、婚礼习俗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丰富多样,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传统。
一般而言,婚礼的仪式分为聘礼、出阁、过门和婚宴等环节。
聘礼是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提亲并送上礼物,而出阁则是女方离开父母家,成为男方的妻子。
另外,一些地方还有乞巧节、彩礼以及红喜帖等特殊的婚俗。
二、节日庆祝中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的节日,这些节日不仅是人们放松身心、娱乐休闲的时刻,更是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机会。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包括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人齐聚一堂,共度欢乐时光。
端午节则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人们划龙舟、吃粽子,感受浓厚的中国风情。
中秋节则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赏月、吃月饼,传递家庭的温暖与祝福。
三、日常生活中国古代的日常生活有许多有趣的风俗习惯。
例如,早起晨练是中国人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人会在早晨进行各种锻炼,如太极拳、广场舞等。
在饮食方面,古代人有许多讲究,如寿面象征长寿、鱼象征年年有余等。
此外,中国人讲究礼仪,尊敬长辈是一种被重视的传统,人们要行鞠躬礼或磕头以示尊重。
四、宗教信仰在宗教方面,中国古代有多种信仰体系,如儒家、道家、佛教等。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道德,影响深远;道家主张追求自然,追求“道”的境界;佛教则讲究超脱生死轮回,追求解脱。
宗教信仰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与民俗与风俗习惯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民俗与风俗习惯丰富多样,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内涵。
通过了解这些习俗,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以及人们对于家庭、友情、爱情、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知与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嫁娶风俗
篇一:民间嫁娶风俗
民间嫁娶风俗
1、解放前,男女青年的婚姻一般都禀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请人排八字、算命占卜等,带有强烈的封建色彩。
但一些婚嫁习俗仍沿袭了下来,并有着浓厚的地方文化底蕴。
旧时,乡间男女一般在20岁左右开始择偶,央人作伐。
男女青年和双方家庭一经同意,即择日订亲。
男方托介绍人送礼金或饰服作聘礼至女方,叫“押日”,并宴请至亲好友,“老沙”一带称“小婚”,亦即订婚,双方婚事才算确定。
结婚,男方须备彩礼,选日子,由介绍人去女方商定完婚日期,男女双方到政府部门登记领取结婚证。
男方办喜酒,新郎由介绍人陪同上岳家迎娶,然后回家恭候新娘,妇方随之“起妆”。
妆奁多为家具、被褥、家用电器等。
新娘于下午盛装出嫁,告别父母亲人,在介绍人前导和同村几个少女陪同下乘坐自行车或汽车于华灯初上时至夫家。
男方在门口放爆竹欢迎。
婚礼开始,入席宴饮,新娘参见公婆及长辈。
宴后,亲朋参观新房,说笑取乐,称“闹新房”。
婚后三日,新妇偕夫回娘家谢亲,俗叫“回门”,当天返回。
满月后,回娘家探亲。
“老沙”还有“会亲”旧习,即男方于婚后数日,邀请新妇的长辈及兄弟姐妹等亲属来家聚宴,作为来往走动的开始。
随着新风尚的逐渐兴起,旧时的习俗日渐淡化,男女青年自找对象,或托人介绍,经自由恋爱,双方同意,并征询父母意见后,即可商谈婚事。
一般由男方送礼下聘,约定婚期。
婚期通常选在“五一”、国庆、元旦、春节等节日。
婚前,备新房,添置家具,领取结婚证。
婚日,男女方都以香烟、糖果款待来客,办几桌酒筵欢宴亲戚朋友,以示喜庆。
婚事简朴、热闹,少数旅行结婚的,就更简便。
但乡间不少地方在筹办婚事时仍保留着“押日”“回门”“会亲”等风俗。
2、新中国成立前,新乡有早婚习俗,男子婚龄一般在15至20岁,女子婚龄一般在15至18岁。
男女婚姻须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
嫁娶过程中有许多繁文缛礼。
议婚:初议婚,家长先托媒人,经媒人往来通话,了解对方属相,按阴阳学的迷信说法看双方属相的冲合。
犯冲的属相有鸡与狗、龙与虎等,最合的属相为龙与兔,称之为“龙缠兔辈辈富”。
女方年龄可大于男方二三岁,但不可大一岁,民间说法:“妻大两,黄金长”,“妻大三,做高官”,“女大一,没饭吃”。
相亲:在相互探问对方家境后,进行相亲。
双方约定相亲日期,女方由媒人导引,与陪相人一同前往,到男方或媒人指定的地点同男方见面,媒人当面介绍双方情况。
看相后,男方给女方见面礼。
如双方均满意,为初定婚约。
定亲:择吉日,男方父母商定结婚日期,并报知亲友。
套新:女双方的新被褥和新枕头须由子女双全和夫妇双全的妇女缝制。
缝制前先由婆婆抓三把棉花铺开,然后,抓一些花生、红枣、核
桃撒在上面,由缝制者缝入被褥中,意为“早生贵子”。
压箱:女方在出嫁的前一天,由新娘的嫂子或姐姐将新娘的嫁衣装进箱子后,在嫁衣上面放压箱钱。
新娘到婆家后,婆婆要在此箱内放钱,且多于压箱钱数。
出嫁前一日或当日早晨,由女方或弟将娘家
所办嫁妆均插一柏枝,送至男方家中,意为万年长青。
嫁妆送到后,男方家以酒席款待,由陪客人向送嫁妆人索取开箱钥匙,并给持钥匙者封钱,对方满足以后才将钥匙交出。
娶亲:娶亲的前两天,男方送通信盒给新娘,内装化妆与丰轿时的衣物(衣物必须成双成对)、首饰,另加酒一瓶,肉一块,米、面各一升。
娶亲的前一天,男方整置洞房,当晚由新郎的小弟压床,且允许在新床上撒尿。
娶亲之日,男方备花轿四顶,一顶轿坐新郎,一顶轿坐新娘,一顶轿坐娶客,一顶轿坐压轿孩子。
迎礼:引礼人引导新郎进新娘家,每一道门,引导新郎向客人作拜施礼,新娘家须给新郎和引礼人各盛一碗饺子汤,奏乐三遍,新娘方可上轿。
上轿:新娘上轿须穿蓝鞋子,此鞋不许再穿回娘家。
上轿前,其母给女儿离母钱,并把婚书交于新娘,由新娘将婚书带至婆家压在床头,以示两家平安。
上轿分大娶、小娶。
大娶,新娘上轿不踩地,坐在椅子上由四人抬着上轿。
小娶,新娘步人轿内,轿顶大升。
途中若遇拦轿者,须落轿奏乐后方可再行。
下轿:新娘下轿前要梳头,边梳边说:“一梳金,二梳银,三梳骡马跑成群。
”婿家还须给新娘赠下轿礼,然后由扶客搀扶下轿。
若遇瞎
年(即年中无“立春”),新娘下轿时须手持照明物前行,以示瞎年照生子女。
新娘下轿后,脚不得落地须用蓝布自轿门铺至天地堂,新娘脚踩蓝布,行至天地桌前,由男家向新娘身上撒草料。
拜天地:拜天地为完婚仪式。
天地桌上放一只盛满粮食的斗,用
红纸封口,两边各放红蜡烛一只,斗前放几只果碟子。
桌前铺红毡或席子一条,席前放盛花,花前放马鞍。
新娘要跨过马鞍,摸盛花,叫做“骑鞍摸盛”,以示家境平安,有余有盛。
接着新郎、新娘立于天地桌前,面向天地神们,一拜天地,二拜父母,然后夫妻对拜。
入洞房:拜天地后,新娘入洞房,由小姑(婆家妹妹)端洗脸盆,水中放一个馍馍,一个硬币,新娘须将馍馍捞出扔至床下,再由小姑将水送走。
然后,小姑把做熟的饺子送入洞房,让新娘用筷子挤开给新郎吃。
宴席:家设宴款待客人。
开宴时由男方陪客领路,引礼人陪新郎至女方送客前看菜,男方陪客高喊:“新郎看菜!”女方长辈回话:“省事三揖。
”然后引礼入陪,新郎作揖三个。
待女方送客席毕,再由陪客领路,新郎长辈手托酒盘说:“酒寒席清,请亲家多多担待。
”对方回答:“酒足饭饱,亲家办事满好。
”新郎长辈对说:“人盅酒你们先尝,俺娶媳妇你家忙。
”对方答说:“都忙!都忙!”这套礼节俗称“安大盅”。
看新人:新娘的送客在席毕回程前,要去看新娘,以示安慰。
拜送客走后,内客(新郎的亲友)、坐底客(本家长辈)齐聚,由新娘上拜,逐个磕头,受拜人均付给拜礼钱。
闹洞房:新郎的小字辈或同辈人进洞房嬉闹新人到深夜。
婚灯:新婚之夜在床头放桌一张,燃红蜡烛两只,俗称“婚灯”。
新郎、新娘各一只,谁的婚灯燃的时间长,表示谁的寿命长。
回门:迎娶第九天,由新娘的兄弟接新娘回家住几天,俗称“叫
九”。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颁布《婚姻法》,废除旧的包办买卖婚姻,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主。
但一般还要趁节假日或选农历三、六、九日举行结婚仪式。
在婚事操办上,有的仍保留着见面礼、套新、送嫁妆、压箱钱、宴请、闹洞房等传统色彩,但较旧时已简单得多。
丧葬风俗
旧时办丧事有多道程序,要做道场、烧灵屋、唱夜歌等等,还要用白纸写对联,所以在民间办丧事也俗称“白喜事”。
中国人向来把死与生看得同等重要,民间相信人的灵魂不死,死人能投胎转世还有来生。
人死之后家人进行隆重的丧葬仪式,不但对生者有利,对死者也有利。
新中国成立之后提倡移风易俗,办丧事逐渐简化,火葬的方式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但是在我国农村的一些边远地区,人们仍然还是相信所谓“入土为安”的“古训”,因此传统的丧葬形式仍然比较流行。
传统丧葬礼俗主要有以下一些形式。
送终当老人生命垂危之时,老人的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准备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
送终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能为老人送终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
在老人临危之时,家
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的板床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
因为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死,灵魂就会被篇二:古代婚礼有哪些习俗
古代婚礼有哪些习俗
图片来源:东方ic
中式婚礼穿凤衣戴凤冠,凤衣凤冠是绣有凤龙图案和彩饰的衣冠,象征吉祥富贵,为古代贵族所独有,后不分贵贱,行于一般女子,继而又传袭于婚礼,但因家庭贫富而有所增减。
古代婚礼有哪些有趣的习俗?
交杯喜酒交杯酒的习俗开始于周代。
《礼记·昏仪》记载:夫妇共牢而食,合卺而握。
合卺其实就是以一瓠瓜剖成两个瓢叫“卺”。
举行结婚仪式时,新郎新娘各执一方即用酒漱口,就叫“合卺”。
所以人们以合卺为结婚的代称。
此俗演变到后来为吃“交杯酒”。
花烛之夜在古代,婚礼中使用的蜡烛上多半绘有龙凤彩饰。
后世以花烛喻为结婚。
何逊《看伏郎新婚》诗云:“
何
始花烛夜,轻扇掩红装。
”新婚这夜,新娘新郎通宵不睡,谓之“守花烛”。
不守花烛者,新人睡后,搀扶、伴娘须时时进房察看花烛有无损漏,恐有不祥之兆。
迷信者有“左烛尽新郎先亡,右烛尽新娘先亡”之说,故如一烛灭时,即将另一烛熄灭。
闹洞房这可以说是婚礼中的高潮环节。
闹洞房除逗乐之外,还有其他意义。
据说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祟,闹洞房能驱逐邪灵的阴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