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工程技术与方案

合集下载

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方案

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方案

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方案一、引言矿区生态环境破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矿区开采和开发等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甚至丧失,给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本文将对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探讨和阐述,以期为相关工程领域的科研和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二、矿区生态环境问题与修复原则1、矿区生态环境问题矿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土壤退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方面。

其中,地表裸露、植被破坏、土壤侵蚀是矿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重点和难点。

这些环境问题导致了土地资源的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给区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因此,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成为当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

2、矿区生态修复原则矿区生态修复要遵循“依法规划、科学论证、生态优先、综合治理”的原则。

在进行生态修复工程时,首先要依法规划,确定并确立生态修复的目标和任务;其次要进行科学论证,进行矿区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分析,并确定生态修复的措施和方法;再者,生态修复要优先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并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最后,要实施综合治理,整合资源和力量,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推动生态环境的修复工程取得实质进展。

三、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方案1、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矿区生态修复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修复工程的首要任务。

在进行水土保持工程时,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植被恢复、封山育林、梯田修复、水土保持林建设等,以防止和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和改善水土流失,维护和恢复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还可以采取建设沟渠坝农业及其它工程设施,以改善土壤条件,减轻水土损失,保护和改善土壤资源。

2、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是矿区生态修复的关键环节,也是修复工程的重要内容。

在进行植被恢复工程时,要根据不同的矿区生态环境和不同的植被类型,采用适宜的栽植和种植方式,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进行绿化和植被覆盖,实施植被营造和生态景观改造,以恢复和提升矿区的生态植被环境。

工程项目生态修复方案

工程项目生态修复方案

一、项目概述生态环境修复工程项目是指对受污染或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重建,以恢复其原有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工程项目。

二、生态修复目标1.恢复受污染或破坏的生态系统功能,包括土壤保持、水资源利用、气候调节、物种保护等;2.改善受污染或破坏的生态环境,减轻环境压力,提高生态环境质量;3.增加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和稳定;4.提高生态环境的容量和稳定性,增强抗灾能力,减少自然灾害风险;5.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水平。

三、生态修复技术1.土地修复技术:包括土壤改良、土壤保肥、土壤修复等技术;2.水体修复技术:包括湖泊水质修复、河流生态修复、湿地恢复等技术;3.植被修复技术:包括植物种植、林地恢复、草原修复等技术;4.动物修复技术:包括动物保护、物种恢复、保护区建设等技术;5.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生物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技术。

四、生态修复措施1.绿化美化: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增加绿化植被,修复破坏的植被,提高景观美观度和生态价值;2.水土保持:采取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减少水土资源浪费;3.湿地恢复:修复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湿地功能,维护水环境;4.水质净化:采取适当技术手段,净化水质,改善水体环境;5.固碳节能:推广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技术措施,促进碳循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6.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野生物种栖息场所,增加物种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7.生态保护区建设:建设生态保护区,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维护生态平衡。

1.项目前期调研:对受污染或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研究,评估生态环境质量和影响,确定修复目标、范围和技术方案;2.方案设计论证:根据前期调研结果,制定生态修复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和资源评估,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3.工程规划编制:确定修复项目的工程计划和实施方案,编制详细的规划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4.施工过程管理:按照工程施工方案和技术规范,组织施工人员和设备,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5.生态效果评估:在修复工程完成后,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估和监测,验证修复成效,提出改进建议。

生态修复施工方案

生态修复施工方案

生态修复施工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态环境破坏逐渐凸显,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

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就生态修复施工方案进行深入探讨。

二、目标与意义生态修复旨在恢复、改善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可以有效提升土地的生产力,改善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因此,制定科学的生态修复施工方案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至关重要。

三、施工方案概述1. 地形测量与分析在施工前必须进行地形的测量和分析,包括地势起伏、水文情况等,以便为后续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2. 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是生态修复的核心环节,施工方案中应包括种植树木、草坪、灌木等植被的具体方案和布局。

3. 土壤修复土壤的修复对于植被生长至关重要,应根据土壤的具体情况采取酸碱中和、添加有机肥料等措施。

4. 水体景观修复对于受污染的水体,应采取适当的技术手段进行水体景观的修复,提高水质,改善水生态环境。

5. 工程验收与监测在生态修复施工完成后,应进行工程验收,并进行长期的监测,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持续改善。

四、施工过程控制1. 施工计划编制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包括施工时间、施工人员配置、材料采购等,确保施工过程有序进行。

2. 施工现场管理在施工现场应加强管理,保证施工过程安全、高效。

落实施工安全措施和环保措施,做好现场秩序管理。

3. 施工质量监控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保证各项工程按照施工方案要求完成,确保生态修复效果的达到预期目标。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科学的生态修复施工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更多创新的生态修复技术和方法,为建设生态美丽的城市贡献力量。

以上就是本文对生态修复施工方案的探讨,希望能为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方案

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方案

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方案一、背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破坏。

因此,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可以恢复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二、技术内容1.湿地恢复湿地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湿地的修复可以通过人工湿地和湿地植被恢复来实现。

我们可以通过修筑人工湿地,利用生物过滤和水生植被的作用,净化废水和污染物,提高水质。

同时,在湿地修复过程中,种植湿地植被可以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

2.森林恢复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由于人类的砍伐和破坏,全球许多森林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森林的修复和恢复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至关重要。

森林恢复的主要方式包括合理植树造林、草原变林等。

在森林恢复过程中,应选择适宜的树种,合理规划砍伐和补植的时间,保证森林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水体修复水是人类生活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体污染的修复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水体修复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式来实现。

物理方法包括生物过滤、人工湿地和人工渔业等;化学方法包括添加草酸盐、氧化剂和微生物等;生物方法则利用生物的生态功能来净化水体,如水生植物的修复和水生动物的引种等。

4.土地修复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土地的破坏对于人类来说是不可承受之重。

土地的修复可以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土地改良来实现。

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来实现,如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的合理布局和保护。

土地改良可以通过土壤修复、肥料施用和植被管理等来实现,提高土地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三、实施步骤1.调查和评估首先,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确定受损的程度和原因。

通过调查和评估,可以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设计方案根据调查和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修复方案。

生态修复方案

生态修复方案

生态修复方案《篇一》生态修复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各地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修复工程逐渐成为热点。

本方案旨在针对某一受损生态系统,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可持续发展。

二、修复目标1.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2.恢复植被,构建生态廊道;3.修复水体,改善水环境;4.恢复生物多样性,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5.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修复原则1.科学性原则:根据受损生态系统的特点,制定合理的修复方案;2.系统性原则: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实现各种生境的有机结合;3.长效性原则:采取可持续的修复措施,确保生态系统长期稳定;4.社会参与原则: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生态修复工程,形成合力。

四、修复措施1.土壤修复:采用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等技术,清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2.植被恢复:采用人工种植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多层次、多物种的植被体系,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3.水体修复:采取清淤、曝气、生物制剂等手段,改善水体水质,恢复水生植被,构建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4.生物多样性保护:设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濒危物种,恢复湿地、草地等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

5.生态廊道建设:通过绿化、水系连通等措施,构建生态廊道,实现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

6.社会参与: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引导社会各界参与生态修复工程。

五、施工组织与管理1.成立生态修复工程指挥部,负责工程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2.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明确各阶段的目标和任务;3.选择具有资质的施工单位,确保施工质量;4.加强施工现场监管,确保施工安全;5.定期对施工进度和质量进行检查,及时调整施工方案。

六、项目验收与评估1.设立项目验收小组,对修复工程进行验收;2.验收合格后,进行长期监测,评估生态修复效果;3.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修复措施;4.定期向社会公布生态修复工程进展和成果。

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方案(植被恢复与水体净化)精选3篇

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方案(植被恢复与水体净化)精选3篇

《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方案(植被恢复与水体净化)》一、项目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许多地区的植被遭到破坏,水体受到污染,生态系统功能逐渐退化。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特实施本次生态修复工程。

该项目旨在通过植被恢复和水体净化,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二、施工目标1. 恢复受损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景观。

2. 净化水体,降低水体中的污染物含量,提高水质。

3. 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三、施工步骤(一)植被恢复1. 场地清理对施工区域内的垃圾、杂物、石块等进行清理,为植被恢复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2. 土壤改良对土壤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土壤改良。

可采用添加有机肥、腐殖土等方式,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

3. 植被选择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和生态环境需求,选择适宜的植被品种。

优先选择本地乡土树种和草本植物,以提高植被的适应性和成活率。

4. 植被种植采用人工种植和机械种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植被种植。

种植密度应根据植被品种和生长特性确定,确保植被能够充分生长和发育。

5. 养护管理加强植被的养护管理,定期浇水、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确保植被的成活率和生长质量。

(二)水体净化1. 污染源调查对水体的污染源进行调查,确定主要的污染来源和污染物种类。

2. 截污工程建设截污管道和污水处理设施,将污水截流并进行处理,减少污水对水体的污染。

3. 生态护坡在水体岸边建设生态护坡,采用植被护坡、石笼护坡等方式,防止水土流失,净化水体。

4. 水生植物种植在水体中种植水生植物,如荷花、睡莲、芦苇等,利用水生植物的吸收、吸附和降解作用,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

5. 水体曝气采用曝气设备对水体进行曝气,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促进水体的自净能力。

四、材料清单(一)植被恢复材料1. 苗木:根据植被选择方案确定的苗木品种和数量。

2025年生态恢复工程施工方案(植被恢复与水体治理)

2025年生态恢复工程施工方案(植被恢复与水体治理)

《生态恢复工程施工方案(植被恢复与水体治理)》一、项目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许多地区的植被遭到破坏,水体受到污染,生态系统功能逐渐退化。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实施生态恢复工程成为当务之急。

本生态恢复工程位于[具体地点],该区域曾经是一片生态优美的自然区域,但由于过度开发、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工业污染等原因,植被大量减少,水体质量恶化。

本次生态恢复工程的目标是通过植被恢复和水体治理,提高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二、施工步骤1. 植被恢复(1)场地清理对施工区域内的垃圾、杂物、杂草等进行清理,为植被恢复创造良好的场地条件。

(2)土壤改良对土壤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土壤改良。

可以采用添加有机肥、腐殖土等方法,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

(3)树种选择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和生态环境需求,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植被恢复。

优先选择本地树种,以提高树种的适应性和成活率。

(4)苗木种植采用科学的种植方法,确保苗木的成活率。

种植时要注意苗木的间距、深度和方向,保证苗木的生长空间和光照条件。

(5)养护管理加强苗木的养护管理,定期浇水、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确保苗木的健康生长。

2. 水体治理(1)污染源调查对水体的污染源进行调查,确定污染的类型和来源。

主要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

(2)截污工程根据污染源调查结果,实施截污工程,将污水引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避免污水直接排入水体。

(3)水体清淤对水体进行清淤,清除底泥中的污染物,改善水体的水质。

清淤可以采用机械清淤和人工清淤相结合的方法。

(4)生态修复采用生态修复技术,恢复水体的生态功能。

可以种植水生植物、投放水生动物等,构建水生生态系统,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5)水质监测建立水质监测体系,定期对水体的水质进行监测,掌握水质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治理措施。

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实施方案一、总体概述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是为了改善和恢复受损或退化的生态系统而采取的行动。

其目的是保护和提升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时,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科学制定方案和措施,确保效果可持续和可观。

本文将从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的概念、目标与原则、实施步骤及案例分析等方面展开论述。

二、概念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是指对环境中受损或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恢复的过程。

其主要内容包括物种多样性恢复、生态系统功能的修复、土地水资源的管理与恢复、生态安全的保障等。

这一概念是基于对环境生态系统破坏问题的认识和对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求而提出的。

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框架下,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已经成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目标与原则1. 目标:通过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实现生态系统结构的优化和功能的完善,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增强生态系统对自然灾害和外部干扰的抵抗能力,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原则:(1)科学性原则: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的实施必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受损生态系统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修复方案。

(2)整体性原则:修复治理的工程必须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保证修复效果的全面和协调。

(3)可持续性原则: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的实施应当从长远考虑,确保修复效果可持续,不会对环境造成新的破坏。

(4)参与性原则: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的实施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鼓励社会参与,形成共治的局面。

四、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的主要实施步骤1. 受损生态系统的评估首先要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其主要问题和受损程度。

这包括对物种多样性、土地覆被、水资源管理、污染情况等方面的详细调查和分析。

评估结果将为后续的修复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 制定修复方案根据评估的结果,制定针对性强、可行性高的生态修复治理方案。

这个过程需要充分考虑受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修复的局限性,确保方案的可行性。

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方案

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方案

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方案一、立项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有效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我国提出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方案。

本次立项的背景是在解决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促进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

二、项目概况1. 项目名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2. 项目地点:我国各地3. 项目内容:(1)生态环境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当地生态环境状况,为后续修复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2)生态修复工程:针对当地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措施进行生态修复,包括植树造林、湿地保护、水土保持等。

(3)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加强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三、项目目标1. 改善生态环境:通过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使当地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指标显著提升。

2. 提高生态环境质量:通过生态修复,提升当地生态环境质量,减少生态环境问题带来的社会经济损失。

3. 加强生态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形成生态保护合力。

四、项目内容1. 生态环境调查研究(1)综合调查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和程度。

(2)数据分析与评估:对调查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当地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为后续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3)制定修复方案: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修复方案,确定修复工程的具体内容和目标。

2. 生态修复工程(1)植树造林:根据土地利用状况和生态环境需求,开展植树造林工程,恢复当地植被覆盖度。

(2)湿地保护:对当地湿地进行保护修复,提升当地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保护能力。

(3)水土保持:通过引入水土保持工程技术,加强土地质量保护,减少水土流失。

3. 生态保护宣传教育(1)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举办主题活动、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

(2)加强教育培训:组织生态保护知识培训,提升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了解程度。

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1.1.1.生态修复工程概况种植乔木:栾树、泡桐、樟树(混种比例6:1:1),种植(种植密度2mX2m),生态修复面积76155m2,种植槽578.2m 1.1.2.绿化工程施工流程1.1.3.绿化种植习性绿化种植工程按有关施工规及标准实施。

由于绿化种植本身是活的有机体,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即使在同一地点也会表现岀不同的景色,形成各异的情趣,绿化工程的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材料,因此,绿化种植时必须掌握有关的植物材料的不同栽植季节、植物的生态习性、植物与土壤的相互关系,以及栽植成活的其他相关原理与技术,才能按照绿化设计图纸进行具体的植物栽植与造景,尽早发挥效果。

在施工时,一方面要严格按图施工,此外,也要根据现场实地情况进行调整,达到设计效果与甲方要求。

下面对本项目主要涉及的植物种类、习性及技术要求做一个简要介绍,以便在施工过程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1.1.3.1. 栾树1.1.3.1.1.形态特征(学名:Koelreuteriapaniculata),别名:木栾、栾华等,是无患子科、栾树属植物。

为落叶乔木或灌木;树皮厚,灰褐色至灰黑色,老时纵裂;皮孔小,灰至暗揭色;小枝具疣点,与叶轴、叶柄均被皱曲的短柔毛或无毛。

栾树生长于石灰石风化产生的钙基土壤中,耐寒,在中国只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下游,在海河流域以北很少见,也不能生长在硅基酸性的红土地区。

1.1.3.1.2.生长习性栾树是一种喜光,稍耐半荫的植物;耐寒;但是不耐水淹,栽植注意土地,耐干旱和瘠薄,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喜欢生长于石灰质土壤中,耐盐渍及短期水涝。

栾树具有深根性,萌蘖力强,生长速度中等,幼树生长较慢,以后渐快,有较强抗烟尘能力。

在中原地区尤其是许昌鄢陵多有栽植。

抗风能力较强,可抗零下251低温,对粉尘、二氧化硫和臭氧均有较强的抗性。

多分布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及平原,最高可达海拔2600米1.1.3.1.3.种植技术要求定植密度:胸径4~5cm的每亩600棵左右,胸径6~8cm的每亩200至300棵,选留3至5个主枝,短截至40cm,每个主枝留2至3个侧枝,冠高比1:3。

生态修复工程技术与方案

生态修复工程技术与方案

生态修复工程技术与方案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增长,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尤其是生态环境的破坏。

为了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和方案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和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一、生态修复工程技术1.植被恢复技术:通过植被的恢复和重建来改善土壤质量和生物多样性。

这包括植物种植、草种选择和生物复苏等。

通过选择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植物,改善土壤结构和质量,提高生物多样性。

2.土地修复技术:包括清理和处理污染土地的技术,如土壤固化、土壤改良和土地改造等。

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可以修复和改善受到污染的土地,使其重新恢复功能。

3.水体修复技术:通过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等方法来修复受到污染的水体。

这包括河流和湖泊的水质监测、污水处理和水生态修复等。

4.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通过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来保护生态环境。

这包括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建设、濒危物种保护、生态连通工程和物种保护技术等。

5.湿地修复技术:通过恢复湿地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提高湿地的水质、水量和生物多样性。

这包括人工湿地建设、湿地恢复和保护技术等。

二、生态修复工程方案1.生态景观规划:通过合理的生态景观规划,使城市和乡村的生态系统得到良好的保护和恢复。

这包括保护自然景观、建设生态补偿区和规划生态绿地等。

2.水土保持工程:通过构筑坝堤、设置控制水流的设施来防止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

这包括梯田工程、植被覆盖和土地整治等。

3.生态旅游开发:通过保护和修复景区的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这包括建设生态度假村、生态农庄和生态园区等。

4.垃圾处理和资源回收:通过合理的垃圾处理和资源回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这包括垃圾分类、垃圾焚烧和废物回收等。

5.工业污染治理:通过改善工业生产过程和处理工业废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这包括建设污水处理厂、净化烟气和推广清洁生产技术等。

在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和方案时,需要考虑到当地环境条件、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受损程度。

草原生态修复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草原生态修复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草原生态修复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1. 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草原生态修复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以解决草原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和退化的问题。

草原生态的修复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问题分析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和退化主要由以下因素引起: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自然灾害等。

这些因素导致了土壤侵蚀、植被减少和水源枯竭等问题,进而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草原动植物的生存状况。

3. 修复目标草原生态修复的目标是恢复和提升草原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以实现以下目标:- 提高土壤保持能力和防止土壤侵蚀;- 促进植被恢复和增加草原覆盖;- 恢复水源和改善水质;- 保护和增加草原动植物种群。

4. 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为实现草原生态修复目标,我们提出以下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 合理控制放牧强度,减少过度放牧对植被和土壤的破坏;- 实施退耕还草政策,减少过度开垦,恢复草原植被;- 加强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采取措施防止土壤侵蚀;- 推广植树造林,增加草原植被覆盖率;- 增设水源保护区,改善水源环境质量;- 加强对草原动植物的保护和监测,恢复和增加物种种群。

5. 预期效果通过实施上述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预期能够实现以下效果:- 减少土壤侵蚀和保持土壤肥力;- 提升植被覆盖率和物种多样性;- 改善水资源供应和水质状况;- 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稳定。

6. 结论本文档提供了一份草原生态修复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旨在解决草原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和退化的问题。

实施这些方案和措施有助于恢复草原的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我们希望该方案能够引起各方的重视和支持,共同为草原生态修复贡献力量。

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 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 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针对翻身河河道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泥浆泵清淤和长臂挖掘机挖掘施工的方式进行清淤扩挖。

施工顺序按照顺河流方向,自上而下进行。

首先沿河道两侧修建临时施工便道,然后用挖掘机将淤泥挖掘装车外运。

河道中心处采用高压水泵冲搅后再用泥浆泵抽至箱式运输车内外运。

由于淤泥含水量大,一部分淤泥挖至岸边需经过晾晒后才能外运。

在渣土运输和弃土场管理方面,我们将严格按照山东省有关规定,选用性能良好、车厢封闭较好、证件齐全的车辆进行运输。

同时,采用开挖现场与弃土场双向签票的办法,坚决杜绝渣土乱倒、乱弃。

在渣土运输的区间段内安排清洁人员,随时对车辆散落下来的土块、泥块进行清扫,并安排专人进行巡视。

弃土高度严格按照规划高度,禁止超区域、超高度弃土。

在土方开挖方面,我们将进行人工控制测量,确保线路位置的准确。

然后根据施工需要增设加密布点,满足施工需要。

河道开挖施工顺序为测量放线→设置截水沟→挖掘机开挖→推土机运输→人工整修边坡→坡面防护。

接到监理工程师下达的开工令后,立即展开施工。

为了方便管理和确保提前完成施工任务,安排了6个施工小组,每个施工小组各负责一段河道的疏浚任务。

施工方法采用挖掘机挖甩和推土机推土。

挖掘机开挖方法采用立采、后退法开挖。

开挖时按照“先中间,后两侧”,“先水下,后水上”的开挖原则。

在开挖过程中,经常校核测量开挖面位置、水平标高、控制桩号、水准点和边坡坡度是否符合施工图纸要求。

机械开挖土方后,边坡应留有一定的保护层,再辅以人工修整达标。

实际开挖轮廓线应符合设计要求,其误差应在规范要求的范围之内。

在开挖过程中随时注意土层的变化,挖掘机距边坡保持一定安全距离,确定每次的挖装深度,避免出现异常情况,保证设备安全。

所有削坡开挖除监理人另有指示外均为旱地开挖,开挖前挖好截水、排水设施,并对开挖施工中的地下水和施工用水排除。

同时根据施工现场的需求设置的临时排水设施与截水设施。

开挖过程中准备2台7.5kw排污泵用来排水。

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方案

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方案

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方案一、项目背景与目标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许多地区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

为了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本项目计划进行一项生态修复工程。

本项目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二、项目内容和工作范围1.生态环境状况评估:对项目区域进行详细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估,包括土壤质量、水体污染等方面的调查与分析。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修复目标和方法。

2.植被恢复与保护:通过采取植树造林、湿地建设等措施,恢复和保护原有植被。

选用适应性强、抗逆能力强的植物物种,提高植被的覆盖率和多样性。

3.水体净化与保护:建设生态湿地和人工湖泊等水体处理设施,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减少污染物的输入和积蓄。

同时,加强水体周边的保护,防止非法倾倒废弃物等行为。

4.土壤修复与保护:采用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等方法,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持水性。

同时,建设土壤保护设施,防止土壤侵蚀和土地流失。

5.多样性保护与增加:建设野生动物保护区和植物保护区,保护和恢复当地特有的生物物种。

加强生态监测和数据收集,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宣传。

6.环境监测与评估:建立环境监测体系,对项目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长期监测与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三、工作流程1.前期准备阶段:组织项目团队,进行项目立项申请和规划,确定施工计划和工作安排。

2.调查与评估阶段:进行生态环境状况的详细调查和评估,收集相关数据和样本。

3.设计阶段: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和设计图纸,确定所需材料和设备。

4.施工阶段:根据设计图纸和方案,进行种树造林、湿地建设、水体处理等工作。

保证施工过程的质量和安全。

5.监测与评估阶段:建立环境监测体系,对修复效果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修正。

6.完工验收阶段:对修复工程进行最终验收,检查工程质量和完成情况。

四、工作安排和资源投入1.项目周期:本项目计划在三年内完成。

生态修复工程技术设计方案

生态修复工程技术设计方案

生态修复工程技术设计方案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人类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生态修复工程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段。

该方案将针对污染地区进行生态修复工程的技术设计,以实现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二、目标与原则1.目标: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恢复受污染地区的生态系统功能,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生物多样性。

2.原则:(1)科学性原则:依靠科学研究成果,制定合理的修复方案。

(2)持续性原则:修复工程设计应具备可持续性,能够持续改善修复区域的环境质量。

(3)综合性原则:通过结合不同的修复技术手段,实现多种因素的修复效果,提高修复效率。

1.调查评估阶段:(1)通过地质、土壤和水质的采样和分析,全面了解受污染地区的环境质量。

(2)评估受污染地区的生态系统类型、受损程度和可修复性。

(3)制定修复目标和指标,明确修复工程的要求。

2.修复方案设计阶段:(1)采用植物修复技术:选择适应能力强、对污染物具有较强吸附作用的植物进行植被修复,如石榴、苋菜等。

结合土壤改良技术,提高植物生长的条件。

(2)采用生物修复技术:引入适应污染条件的微生物,通过微生物代谢活动来分解有机污染物,如石油降解菌等。

结合生物强化技术,增加修复效果。

(3)采用物理修复技术:通过物理手段去除污染物,如使用生物炭吸附石油污染物,利用渗滤槽去除重金属等。

(4)采用工程结构修复技术:建造人工湿地、人工河道等结构,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3.施工与监测阶段:(1)施工前,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施工。

(2)施工过程中,进行现场监测和数据记录,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3)施工后,定期对修复区进行监测,评估修复效果,并进行修正。

四、预期效果通过以上生态修复工程技术设计方案的实施,预期可以实现以下效果:1.水质恢复:通过植物和微生物修复技术,降解和吸附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改善水质。

2.土壤改良:利用植物修复技术和土壤改良技术,提高受损土壤的肥力和抗污染能力。

生态绿化边坡修复工程施工方案

生态绿化边坡修复工程施工方案

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高速公路、铁路、水利等,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边坡开挖。

这些边坡的开挖不仅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而且容易引发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等问题。

为了恢复和改善受损边坡的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本项目特制定生态绿化边坡修复工程施工方案。

二、施工目标1. 恢复边坡自然生态,提高植被覆盖率。

2. 增强边坡稳定性,防止水土流失。

3. 美化环境,提高景观效果。

4. 减少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三、施工内容1. 边坡清表及整平(1)清除边坡上的杂草、灌木、枯枝等杂物。

(2)对边坡进行平整,确保坡面坡度符合设计要求。

2. 边坡防护工程(1)采用锚杆格构梁支护,对高陡边坡进行加固。

(2)在边坡周围设置截水沟,防止地表水进入边坡范围。

(3)在边坡体范围修筑排水沟,将地表水排出边坡范围之外。

3. 边坡绿化工程(1)针对土质边坡,采用培土喷播植草绿化技术。

(2)针对岩质边坡,采用植生袋绿化护坡技术。

(3)利用原有格构梁,格构梁内填充植生袋,植生袋及格构梁表面采用12cm厚植被混凝土喷植。

4. 植被配置与养护(1)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草本、灌木、乔木等植物进行配置。

(2)根据不同地段的实际情况,采用丛植、列植等绿化模式。

(3)加强植被养护,确保植被成活率。

四、施工工艺1. 边坡清表及整平:采用人工或机械方式进行清理和整平。

2. 边坡防护工程:采用锚杆格构梁支护、截水沟、排水沟等工程措施。

3. 边坡绿化工程:采用培土喷播植草、植生袋绿化护坡等施工工艺。

4. 植被配置与养护:根据植物生长习性,合理配置植被种类,加强养护管理。

五、施工进度安排1. 第1个月:完成边坡清表及整平工作。

2. 第2个月:完成边坡防护工程。

3. 第3个月:完成边坡绿化工程。

4. 第4个月:进行植被配置与养护。

六、质量保证措施1.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

2.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确保施工质量。

湖泊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方案

湖泊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方案

一、项目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湖泊面临着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岸线侵蚀等问题。

为改善湖泊生态环境,提升湖泊生态功能,本项目对某湖泊进行生态修复工程。

二、项目目标1. 改善湖泊水质,恢复湖泊生态功能;2. 保护和恢复湖泊生物多样性;3. 优化湖泊岸线,提高岸线稳定性;4. 保护和传承湖泊文化。

三、施工方案1. 工程设计(1)湖泊水质改善:采用生态浮岛、人工湿地、生物膜等技术,对湖泊水质进行净化,提高湖泊自净能力。

(2)生物多样性恢复:种植适宜的本土植物,构建生物多样性走廊,恢复湖泊生态系统。

(3)岸线修复:采用植被护坡、生态护岸等技术,修复湖泊岸线,提高岸线稳定性。

(4)文化传承:在修复过程中,注重挖掘和保护湖泊周边的文化资源,传承湖泊文化。

2. 施工工艺(1)水质改善工程①生态浮岛:在湖泊中设置生态浮岛,种植水生植物,通过植物吸收、分解水体中的污染物,净化水质。

②人工湿地:在湖泊周边建设人工湿地,利用湿地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处理技术,净化水质。

(2)生物多样性恢复工程①植被种植:在湖泊周边种植适宜的本土植物,构建生物多样性走廊。

②生态廊道建设:在湖泊周边建设生态廊道,连接湖泊与周边生态系统,促进生物迁移。

(3)岸线修复工程①植被护坡:在岸坡上种植耐水湿植物,形成植被护坡,提高岸坡稳定性。

②生态护岸:采用生态护岸技术,如石笼、生态框等,修复岸线,提高岸线稳定性。

3. 施工进度安排(1)前期准备:3个月(2)主体工程:12个月(3)后期养护:6个月四、施工管理1. 施工现场管理:严格执行施工现场管理制度,确保施工安全、文明、有序。

2. 质量控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确保工程质量和效果。

3. 成本控制:合理控制工程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 环境保护:加强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五、预期效果通过本项目的实施,预计实现以下效果:1. 湖泊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

生态修复工程技术设计方案

生态修复工程技术设计方案

生态修复工程技术设计方案1000字生态修复工程技术设计方案一、背景及目标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致使许多地区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大气等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特别是工业、农业、城市化等发展模式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大,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已成为加快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必选项。

因此,对于面临生态破坏问题的地区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已迫在眉睫。

本工程的目标是,利用生态修复的技术手段,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其生态功能,改善地下水、土壤、大气等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环境的质量和稳定性,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工程内容及方案1.植被恢复在受损的生态系统中,适当地种植适应性强、繁殖能力强、耐旱、耐盐碱、耐寒等特性的植物,如黑龙江肉苁蓉、浙江香蕉松等,以加速植被恢复和土壤保持。

2.动物引种引入适应地区、易于繁殖的原生物种,如黄羽鸟、麻雀、兔等,以建立稳定的生态食物链。

3.土壤改良采取有机化肥、养分配套技术、抱石固土、覆盖植物残体等技术,加速土壤有机质积累,提高物质循环效率,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养分供应更加丰富,提升土壤的质量。

4.湿地重建重建湿地,利用自然过程调节水质、净化污染物。

湿地植被众多、栖息生物多样,能够降低洪峰水位、补给地下水和增渗利用等多种地表服务功能,促进生态退化治理。

5.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调控设施,运用水文、水力学等多学科技术手段,重现原有的河流、水系自然景观,使河流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和重建,保障水生态系统稳定性。

6.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建设环境监测体系,动态监测生态系统恢复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矛盾,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三、预期效果及经济效益预期效果: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可为生态项目提供诸多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实现了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提高地下水、土壤、大气等环境质量,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了生态环境,为人民提供一片绿洲,加速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为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经济效益:本工程可以招收本地就业工人,提供就业机会,也可以提高产业供给的质量,创造巨大的利润空间。

沙漠生态修复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沙漠生态修复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沙漠生态修复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背景沙漠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解决沙漠化问题,沙漠生态修复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被广泛应用。

施工方案1. 植被恢复通过引进适应沙漠环境的植物来恢复植被覆盖,防止沙丘扩展和土壤侵蚀。

具体方案包括:- 选择耐旱、耐沙和适应沙漠环境的植物品种;- 种植植物的密度和间距,以最大程度地增加植被覆盖;- 加强对植物的管理和保护,包括浇水、除草和施肥。

2. 土壤保水沙漠地区的土壤通常干燥贫瘠,无法有效保持水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在植被恢复之前,进行灌溉和土壤改良,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 建立灌溉系统,确保植物的生长所需的水分供应;- 使用沙漠地区适应的保水材料,如有机肥料和覆盖材料,来减少水分的蒸发和土壤水分的流失。

3. 防风固沙沙漠地区常常受到强风的侵袭,导致沙丘移动和土壤侵蚀。

为了防止沙漠化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建立固沙林带,种植高密度的树木或灌木来减缓风速和固定沙丘;- 配置适当的防风网或固沙网,以阻止沙尘的飞扬;- 在沙丘的上风侧建立沙墙或沙堤,以阻挡风沙的侵蚀。

技术措施1. 遥感监测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沙漠化的扩展情况和植被恢复效果。

遥感监测可以提供及时的数据和信息,帮助评估施工方案的有效性和调整工作计划。

2. 生态工程技术应用生态工程技术,采用适当的工程措施来改变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

例如,修建水库和堤坝来收集和储存水资源,供给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

3. 教育与宣传加强公众教育与宣传,提高人们对沙漠修复的认识和参与度。

倡导可持续的沙漠生态修复理念,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结论沙漠生态修复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的实施,是解决沙漠化问题的重要途径。

通过恢复植被、保水和固沙等措施,可以逐步恢复沙漠地区的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遥感监测、生态工程技术和公众教育也起到关键作用,以保证修复工作的有效性和长期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瑶岗仙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案建设单位:瑶岗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地点:宜章县瑶岗仙镇设计单位:赛恩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二〇一五年一月目录第一章项目概况 (1)1.1 项目名称及主管单位 (1)1.2 编制依据 (1)1.2.1法律和法规 (1)1.2.2标准和规 (1)1.2.3与项目其他相关资料 (3)1.3 编制目的 (3)1.4 编制原则 (3)1.5 编制围及容 (4)第二章场地说明及建设条件 (6)2.1 自然地理条件 (6)2.1.1 地理位置 (6)2.1.2 地形地貌 (7)2.1.3 气候气象 (9)2.1.4 水文水系 (10)2.2 建设条件 (10)2.2.1 交通条件 (10)2.2.2 配套条件 (10)2.2.3供水条件 (11)第三章污染现状及建设思路 (12)3.1 区域现状及工程量 (12)3.2 治理思路 (16)第四章总平面布置 (17)4.1布置原则 (17)4.2 平面布局 (17)4.3 竖向布置 (18)第五章项目实施案 (19)5.1 山体裂缝治理 (19)5.2 生态恢复案 (19)5.2.1 处理式确定 (19)5.2.1 A区域生态修复治理案 (23)5.2.2 C区域生态修复治理案 (26)5.3 排水工程技术 (29)5.4 恢复植被类型选择 (32)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及保护措施 (34)6.1 设计依据 (34)6.2 环境保护标准 (35)6.3 环境保护围 (35)6.4 施工期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 (35)6.5 二次污染及环境风险防 (37)6.5 运营期环境影响 (40)第七章劳动安全与卫生 (42)7.1 安全与卫生概述 (42)7.2 标准及依据 (42)7.3 影响职业安全的有害因素分析 (43)7.4 安全技术措施 (45)7.5 卫生防疫措施 (46)7.6 消防安全措施 (46)7.7 安全与卫生管理 (46)第八章项目组织实施 (48)8.1实施原则与步骤 (48)8.2项目实施管理机构 (48)8.2.1机构职能 (48)8.2.2组织机构 (49)8.3项目建设的管理 (50)8.4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50)第一章项目概况1.1 项目名称及主管单位项目名称:瑶岗仙矿区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性质:新建资金来源:国拨和自筹建设单位:瑶岗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地点:宜章县瑶岗仙镇计划工期:120日历天设计单位:赛恩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1.2 编制依据1.2.1法律和法规(1)《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中华人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3)《中华人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3月);(4)《中华人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9月);(5)《中华人民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6)《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实施细则》(2005年4月);(7)其它与本工程有关的法律、法规。

1.2.2标准和规(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DB50/143-2003);(2)《岩土工程勘查规》(GB50021-2001);(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案技术规》(SL204-98);(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沟壑治理技术》(GB/T16453.3- 2008);(5)《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1993);(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7)《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GB50069-2002);(8)《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规》(GB/T50326-2001);(9)《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 2001);(1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GB50330-2002);(11)《拦砂坝标准图集》(04J008);(12)《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13)《建筑抗震设计规》(GB50011-2010);(14)《防洪标准》(GB50201-94);(15)《省暴雨洪水查算手册》(水利厅1984年);(16)《工程测量规》(GB50026-2007);(17)《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JGJ79-2012);(18)《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19)《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20)《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98-2010);(21)《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GB/T50328- 2001);(22)其它与本工程有关的规、标准。

1.2.3与项目其他相关资料(1)《瑶岗仙矿区生态修复工程EPC总承包项目招标文件》(招标编号: TPPCG(2014)329);(2)《瑶岗仙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承包人建议书》;(3)《瑶岗仙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案》。

1.3 编制目的本治理案需对现有矿山的塌、滑坡、水土流失现象进行治理与防治措施,然后制造适应植物的生长环境,再种植适宜的植物,恢复矿山原有样貌与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种植的植物能够长期生长。

1.4 编制原则(1)格遵守执行关于环境保护的法规、标准及规,服从用户的总体规划,执行各种相关的标准和规定。

工程设计必须符合的有关法规、标准及规。

(2)按照全面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使工程建设与区域发展相协调,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以安全合理处置区域废并进行生态恢复为基本出发点,充分发挥本项目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3)采用易于管理、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工艺,确保边坡的稳定及生态恢复效果,根据本项目的实际情况,优先考虑采用国外技术成熟、运行可靠、高效率低能耗的设备。

(4)因地制宜的原则。

根据本工程各治理区域的具体情况,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合理布局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选用当地适生的植物品种,提高措施布设的适宜性。

(5)景观协调的原则。

本工程生态恢复措施的配置应与边环境相协调,做到“适地适树”“以人为本”,植物措施的配置应草、花、灌、乔合理搭配。

(6)综合利用的原则。

对本工程施工过程开挖的土,做到尽可能多的调运得以利用,以减少弃土弃渣占地产生水土流失。

(7)治理过程中不新增污染、避免治理实施案在实施过程中带来的“二次污染”的原则,即案的实施尽量不带来新的环境问题。

(8)治理过程中规避环境及人员风险的原则,即地形条件,避免在治理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山体垮塌造成人员伤亡及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9)经济实用、易于实施的原则,即根据现有生态破坏现状,提出的案应投资最少,长期有效且实施过程中易于操作。

1.5 编制围及容瑶岗仙矿区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主要对矿区因生产导致的塌、滑坡及水土流失等现象进行治理,在确保场地结构稳定的基础上,对区域塌、滑坡及水土流失区域进行生态恢复,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工程:(1)矿山山体裂缝治理。

对矿区山体已形成2条山体裂缝进行治理。

在裂缝处挖槽,深50cm,左右宽30cm,采用小而细的沙壤土或渣填塞裂缝至槽底,后用三七灰或砼土填压槽口,填压后需整平地表,防止雨水汇集于裂缝处,裂缝治理。

(2)生态修复治理对A、C区域废堆边坡进行修整处理,将松散废转移至区域底部,并对底部废进行修整,修筑挡墙,确保边坡稳定。

A区域、C区域西侧上部区域、C区域中间区域、C区域东侧区域挡墙以上高差每上升15m设置一道生态袋,生态袋种植爬藤植被。

C 区域西侧下部区域,则进行场地修整,调整边坡坡比不大于1:2,边坡采用网格梁植被护坡及三维网植被护坡相结合的式进行生态恢复。

(3)排水工程对C区域中下部坡度较缓区域进行场地平整,并采用网格梁植被护坡,网格梁设过水面,可有效导排雨水。

A区域及C区域底部设排水沟,导排雨水,顶部设挡水墙、截水沟,截流雨水,避免雨水冲刷坡面。

(4)其他配套工程修建相应的施工道路、建筑等配套辅助基础设施。

第二章场地说明及建设条件2.1 自然地理条件2.1.1 地理位置宜章县位于东经112°37′~113°20′,北纬24°53′~25°41′之间,地处省南端,东邻汝城县、乐昌市,南邻乳源县、阳山县,西接省连州市、临武县,北接市北湖区、资兴市,全县边境长392公里,其中与交界长达225公里,古称“楚粤之道”。

瑶岗仙镇位于宜章县县境东北部,海拔高度623米。

距县城47公里,面积14平公里,人口0.9万人。

镇政府驻上坪坳。

通公路。

辖建新、永红2个居委会和瑶岗仙村委会。

瑶岗仙镇企业有钨矿、炼砷厂等。

有色冶金工业的重要原料基地之一,建有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瑶岗仙钨矿。

本项目地理位置图见下图:图2-1 项目地理位置图2.1.2 地形地貌宜章县境南北两端高,中间低,地面坡度基本上由南北西三个向向中部和东部倾斜。

东面长策乡仙鹅抱蛋海拔1842米,北面骑田岭二尖峰海拔1654米,南面莽山主峰猛坑海拔1902.3米,为境最高点。

南部莽山一带一般都在海拔700米以上,高于1000米的山峰有106座,其中1500米以上的山峰25座,山势陡峭,深谷幽暗。

西北和东北部的山地海拔一般都在600米以上,高于1000米的山峰有35座,其中高于1500米的山峰有10座。

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岗地平原次之,海拔一般都在500米以下。

东部海拔200-400米,最低点是东面的栗源镇老坪山村高车,海拔155米,为境最低点。

最高与最低点相比,高差1747.3米,全县地形平均比降44.2%。

境地貌复杂多样,山系纵横,溪谷交错,地表切割破碎,山地、丘陵、岗地、平原俱全。

根据1984年农业区划调查报告:全县山地面积185.3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7.68%;丘陵面积80.52万亩,占25.04%;岗地面积17.37万亩,占5.41%;平原面积32.95万亩,占10.26%;水域面积5.18万亩,占1.61%。

各类地貌分布,大体上是从南、北部向中部,从西部向东部,形成-中低山-低山-丘陵-岗地-平原的逐级过渡,具有山地丘陵面积大,岗地平原面积小的特点和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呈阶梯状分布的规律。

地貌有物质组成按成因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沉积岩面积242.4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5.43%,其中灰岩面积146.6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45.64%;红岩面积30.76万亩,占9.57%;砂岩面积32.03万亩,占9.97%;第四纪松散堆积物面积32.95万亩,占10.25%;岩浆面积68.69万亩,占21.37%;变质岩面积5.11万亩,占1.59%。

县地貌分为山地丘陵区、丘陵盆地区和区:山地丘陵区:该区位于县境北东部,包括城关、白渡、梅山、瑶岗仙、城南、太平里、沙坪、赤、平和、里田、长策、新华等乡镇,以及骑田岭林场、柑橘场、种牛场、渔场、农科所,还有梅田、麻田镇的少部分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