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读书报告
【读后感】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在阅读《乌托邦》这部著作时,我被那充满智慧与激情的文字所深深吸引。
托马斯·莫尔笔下的理想国,宛如一个梦幻般的仙境,让我在现实与虚幻之间徘徊,难以自拔。
在这部作品中,莫尔描绘了一个完美的社会形态,其核心理念是“全民共同富裕”。
在这里,人们不再为生存而挣扎,而是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这种境界,让我不禁感叹:原来,人类社会可以有如此美好的未来。
书中,莫尔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乌托邦的风土人情。
在这里,人们彼此尊重,和谐共处。
他们以公共利益为重,摒弃了私有观念,共同创造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世界。
这种境界,让我心生向往,渴望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一个可以安放心灵的地方。
然而,现实与理想总是存在着差距。
在欣赏乌托邦的同时,我也深感现实的残酷。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追求的不再是精神富足,而是物质享受。
这让我不禁思考: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偏离了正确的道路?《乌托邦》一书,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物质的满足,而在于追求心灵的升华。
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里,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信念,努力追求那个美好的未来。
书中,莫尔引用了诸多名言警句,如“人人生而平等,享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些语句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偏见和歧视所困扰,而《乌托邦》则告诉我们:只有消除这些偏见,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
阅读《乌托邦》的过程,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作品不仅是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更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时刻铭记这部作品带给我的启示,努力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人。
总之,《乌托邦》这部著作让我在梦幻与现实之间找到了平衡。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哲学著作。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我相信,《乌托邦》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是一部充满想象力和批判意识的小说,作者通过描
述一个理想化的社会,揭示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读完
这部小说,我深深地被其思想所触动。
小说中的乌托邦社会充满了和谐、平等和公正,人们在这里没
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之分,每个人都能得到平等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这种理想社会让人向往,但同时也让人反思现实社会的不足之处。
在现实社会中,贫富差距悬殊,教育和医疗资源不公平分配,
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
乌托邦社会的理想之处让我感到羡慕,但也让我意识到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
通过小说中的对比,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现实社会的不足之处,
也更加明确了自己对于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和谐的社会的向往。
同时,我也意识到实现乌托邦社会的理想并非易事,需要每个人的
努力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积极改变自己,为
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读完《乌托邦》让我对现实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也让我对未来社会充满了希望。
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能用心去改变,我们的社会一定能够变得更加美好。
《乌托邦》读书笔记

《乌托邦》读书笔记《<乌托邦>读书笔记》读了《乌托邦》这本书,真的让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思想之旅。
在书中,作者托马斯·莫尔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美好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世界。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就被这个新奇的构想给吸引住了。
书中提到的乌托邦社会,所有的财产都是公有的。
这和我们现实生活可太不一样啦!想想看,在我们的世界里,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财富和利益奔波忙碌,有时候甚至会不择手段。
可在乌托邦里,大家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不存在谁比谁富有,谁比谁贫穷。
这种平等的状态,让我忍不住去想,如果我们的社会也能这样,那该多好啊!还有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就是乌托邦的工作制度。
在那里,人们每天只需要工作六个小时。
这对于我们这些每天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天堂般的存在。
而且,工作并不是按照职业来划分的,而是大家轮流去做不同的工作。
这就意味着,一个人不会一辈子被困在一个单调的工作里,能够有机会去尝试各种各样的事情,从而发现自己真正喜欢和擅长的。
另外,乌托邦里的教育也很特别。
孩子们从小就接受全面的教育,不仅学习知识,还注重品德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他们不会被繁重的课业压得失去了童年的快乐,而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成长和学习。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现在的教育,孩子们背着沉重的书包,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和上不完的补习班。
真希望我们也能借鉴一下乌托邦的教育理念,让孩子们能够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我还记得书里描写的乌托邦的居住环境。
城市规划得井井有条,房屋整齐美观,街道干净整洁。
到处都是绿树和花草,空气清新,让人心情愉悦。
而反观我们生活的城市,高楼大厦虽然越来越多,但是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有时候走在大街上,都觉得心情压抑。
不过,在读的过程中,我也会忍不住想,这样的乌托邦社会真的能够实现吗?虽然它看起来很美好,但似乎也有点过于理想化了。
毕竟,人性是复杂的,人们都有自己的欲望和私心。
马克思读书报告《乌托邦》

读书报告题目:姓名:学院: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 职称:200 年月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乌托邦》读书报告摘要:《乌托邦》是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英国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代表作之一,该著作为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托马斯莫尔在该书中结合当时英国社会的现实,真实地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广大劳动群众的痛苦生活,深刻地批判了资产阶级和封建统治者的血腥罪恶,并且通过对一个虚构的“乌托邦”岛国的细致描写,表达了他的理想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卓越设想。
关键词:《乌托邦》;托马斯莫尔;读后感《乌托邦》是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英国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代表作之一,该著作为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1516年,莫尔代表英王出使国外调解商务纠纷,并开始写作《乌托邦》,此次出行也为该书提供了素材。
《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部杰作,同年《乌托邦》出版,很快传遍全欧及全世界,在世界进步人士中誉得很高的声誉。
1作者简介、内容概要托马斯莫尔约于1478年2月7日出在英国伦敦一个不太显赫的富有家庭。
莫尔幼年丧母,由父亲带大。
他的父亲约翰·莫尔曾担任过皇家高等法院的法官,是一位勤俭持家、正直明达的人,对儿子要求极为严格,这对莫尔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当时,拉丁文是上流社会的主流文学,因此,托马斯莫尔自年幼时便开始学习拉丁文。
十三岁时,父亲将他寄住在坎特布雷大主教、红衣大主教莫顿的家中作少年侍卫。
1492年,莫尔进入牛津大学攻读古典文学,在这里他学习了希腊文,这使得他可以尽情地阅读柏拉图、伊壁鸠鲁、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作品。
其中,尤其是柏拉图的思想对莫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里,他还学习了不少人文主义学科,并与在此任教的著名人文主义者科利特、格罗辛、林纳克等人有很深的交往。
这些人文主义者,以及后来莫尔所接触的欧洲大陆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都对莫尔产生了极深的影响,使他成为一位坚定的人文主义者。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它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但同时也暗示了这种理想社会的不可行性。
通过对乌托邦社会
的描绘,作者让人们思考人类社会的本质和现实。
在乌托邦社会中,人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矛盾和冲突的环境中,
所有的资源和权力都平等分配,每个人都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逐渐发现这种理想社会的表面下隐藏着
许多问题。
人们失去了自由和个性,他们的生活被统一化和规范化,而且整个社会也缺乏创新和进步。
读完《乌托邦》,我深刻地意识到,理想社会是一个永远无法
实现的梦想。
人类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正是这些
矛盾和冲突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虽然我们可以向理想社会努力,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完美是不存在的,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
调整和改进。
同时,我也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而
努力。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人的
权利和个性,同时也要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
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乌托邦》是一部发人深思的小说,它让我对社会和人类的发展有了新的理解。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认识到理想社会的不可行性,同时也激励我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而努力。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部小说,从中获得启发和思考。
《乌托邦》英]托马斯莫尔著读后感
![《乌托邦》英]托马斯莫尔著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22f335d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24.png)
再次,在主题表达方面,《乌托邦》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理想社会的形态。莫尔通过乌托邦这个虚构的社会,批判了现实社会的弊端,如贫富差距、教育不公和政治腐败等。同时,他还表达了对完美社会的向往,渴望人类能够摆脱现实困境,追求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个人感受与反应:梦想与现实的拔河
阅读《乌托邦》让我感受到了梦想与现实的拔河。一方面,我被乌托邦岛上的理想社会所吸引,渴望能有一个这样的地方可以生活。另一方面,我也意识到这样的理想社会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的。莫尔的这部作品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在现实社会的框架内,去追求更加公正和美好的生活。
喜欢与不喜欢的部分:梦想的绚烂与现实的沉重
《乌托邦》是一部充满理想主义光辉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美社会的可能性。,我们很难找到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这使得《乌托邦》既是一部令人向往的作品,也是一部让人感到无奈的作品。我认为,莫尔通过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引发了我们对美好未来的思考,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去追求和创造美好社会的必要性。
人物塑造: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在《乌托邦》中,莫尔通过对乌托邦公民的塑造,表达了对完美人性的追求。这些公民既理性又公正,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展现出了一种理想的人格特质。然而,这种理想主义与现实社会的巨大反差,使得人物塑造呈现出一种碰撞的效果。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很难找到这样完美无瑕的人物。这使得乌托邦成为了一个令人向往但又难以触及的理想。
第三篇范文:《乌托邦》英]托马斯·莫尔著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乌托邦》是英国作家托马斯·莫尔创作于16世纪的一部社会科幻小说,虽然已经过去了几个世纪,但其思想和观点仍然让人深思。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我对《乌托邦》这部小说的读后感。
首先,我对《乌托邦》最为引人入胜的是莫尔对乌托邦社会的构想。
乌托邦这个理想社会中,人们生活在一个完美的社会制度下,没有贫富之分,没有阶级之别,人人平等。
这种社会制度看似理想,但实际上却是不可行的。
莫尔通过描述乌托邦社会中的种种规定和制度,揭示了其中的弊端和矛盾。
例如,在乌托邦社会中,婚姻是通过政府安排的,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伴侣。
这种制度虽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口的控制,但却剥夺了人们的自由和个人权利。
另外,乌托邦社会中没有个人财产,一切财富都由政府控制分配。
这种制度虽然消除了贪婪和利己主义,但也限制了创造力和个人发展的空间。
通过这些描写,莫尔让我意识到,完美的社会制度往往是建立在对个体权利和自由的牺牲之上。
其次,我对《乌托邦》中的人物形象也深感震撼。
小说中的主人公拉斐尔是一个经历了乌托邦社会生活并对其进行批判的人,他用自己的经历和观点来揭示乌托邦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
拉斐尔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追求真理和公正,却发现真理和公正在乌托邦社会中是那么的脆弱和虚幻。
他的存在,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深入地揭示了乌托邦的荒谬性和不实际性。
通过拉斐尔这一人物形象,我看到了作者对理想主义的警示,他告诉我们,在追求完美的社会制度时,我们应当保持一种理性和客观的态度,不要盲目追求理想,而是要思考和权衡其中的利弊。
最后,我对《乌托邦》这部小说的读后感是对人性的思考。
在乌托邦社会中,人们看似都和谐相处,在和平与平等的环境下生活,但实际上,他们也受到了制度和规定的束缚。
他们没有了贪婪和欲望,但也失去了一种人性的本真。
这让我思考到,人性中的善恶不仅仅是由外在的环境和制度所决定,更多地是由内心的选择和道德标准所决定。
尽管乌托邦社会下不存在贫富之别和阶级之争,但人们依然会沉溺于权力和地位的争夺中,依然会出现犯罪和背叛。
【读后感】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这部作品,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心中的迷雾。
托马斯·莫尔
笔下的理想国,让我陶醉其中,同时也引发了我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
在这部作品中,莫尔以丰富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完美无缺的社会。
在那里,人们安居乐业,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与关爱。
这样的社会,不禁让
我心生向往,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
然而,现实中的我们,却无法完全摆脱种种束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面
临着诸多困境,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道德沦丧等。
这些问题,让我不禁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局面?
莫尔在《乌托邦》中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如平等、公正、和谐等价值观。
他认为,只有实现这些价值观,才能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
这让我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有责任去关注社会问题,努力为社会
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感莫尔的智慧与勇气。
他敢于挑战现实,
追求理想,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同时,莫尔的作品也让我明白了,理想与
现实之间,存在着一条漫长的道路。
我们要有信念,勇敢地走下去,才能最终
实现理想。
在《乌托邦》这部作品中,我还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尽管人们生活在理想
国中,但他们并未失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让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追求,
美好的未来终将到来。
总之,《乌托邦》这部作品,让我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激发了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时刻铭记莫尔的教诲,努力为实现理想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是一部让人深思的文学作品,它描绘了一个理想化
的社会,让人们对现实社会产生了许多思考和反思。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通过描述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社会,展现了
人们对于完美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在这个社会里,人们不再有贫富
之分,不再有压迫和剥削,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平等和公正的待遇。
这种理想的社会让人们感到向往和渴望,同时也让人们开始思考现
实社会存在的问题和不公平。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人们也逐渐发现了乌托邦社会中存在
的问题和缺陷。
在这个理想的社会中,人们失去了个性和自由,他
们的生活被严格的规定和控制,失去了对自己命运的掌控。
这让人
们开始反思,一个真正完美的社会是否真的存在,是否值得我们去
追求。
通过阅读《乌托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
和追求,同时也意识到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这部作品
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去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和和谐的社会,
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平衡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在这个过程中,
我也意识到了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去追求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的来说,读完《乌托邦》让我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为实现理想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乌托邦》读书笔记

《乌托邦》读书笔记《乌托邦》是托马斯·莫尔的不朽之作,这本书以其深刻的社会思考和对理想社会的描绘,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启发。
在书中,莫尔通过主人公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名为“乌托邦”的完美社会。
这个社会的基础是公有制,所有的财产都归全体公民共同所有,没有私人财产的概念。
这与我们现实世界中私有制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乌托邦里,人们不再为了财富的争夺而勾心斗角,也不会因为贫困而陷入绝境,因为财富的公平分配保障了每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乌托邦中的劳动制度也令人印象深刻。
所有的公民都必须参与劳动,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手工业制造,没有人可以游手好闲。
但这种劳动并非是沉重的负担,而是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和特长进行合理分配的。
而且,每天的劳动时间并不长,人们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去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进行学术研究。
这让我不禁思考,在我们如今的社会中,劳动是否也能变得更加合理和人性化,让人们既能通过劳动创造价值,又能享受到生活的乐趣。
教育在乌托邦中也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事情。
从儿童时期开始,教育就贯穿了人们的一生。
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品德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锻炼。
这种全面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出有智慧、有道德、有能力的公民,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反观我们的教育体系,虽然一直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但在某些方面是否还存在着过于注重应试而忽视了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呢?乌托邦的政治制度同样引人深思。
那里没有专制和压迫,官员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并且能够被随时罢免。
这种民主的政治模式,确保了权力真正掌握在人民手中,政府的决策能够充分反映民众的意愿。
对比现实中的政治体制,我们或许可以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经验,不断推进民主制度的发展,让民众的声音得到更充分的表达。
然而,乌托邦虽然美好,却也让我产生了一些疑问和思考。
首先,这样一个完全公有制的社会,在现实中是否真的能够实现?人类的本性中是否存在着对私有财产的渴望和追求,这会不会成为实现公有制的障碍?其次,乌托邦中的社会秩序和规范几乎是完美的,但在现实世界中,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往往会导致各种矛盾和冲突,这样的完美秩序是否过于理想化?尽管存在这些疑问,但不可否认的是,《乌托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现实社会的全新视角。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科幻小说,作者通过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揭示了当代社会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小说中描述的乌托邦社会是一个没有贫富差距、没有战争和犯罪、所有人平等分享资源和权利的理想社会。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读者逐渐发现这个看似完美的社会也存在着隐患和局限性。
通过阅读《乌托邦》,我深刻地反思了当代社会的问题。
小说中描述的乌托邦社会虽然看起来非常理想,但在实际运行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例如,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乌托邦社会采取了严格的控制和监管手段,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
这让我意识到,完全消除社会矛盾和冲突的理想社会可能并不存在,因为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中总会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对立。
另外,小说中也揭示了乌托邦社会的表面和内在之间的矛盾。
在表面上,乌托邦社会看起来非常和谐和平等,但实际上却存在着权力的集中和不公平的现象。
这让我意识到,社会中的问题往往并不是因为缺乏理想,而是因为缺乏监督和制衡机制。
只有通过不断地审视和改进社会制度,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公平和正义。
总的来说,阅读《乌托邦》让我对当代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科幻作品,更是一部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
通过对乌托邦社会的构想和揭示,作者让我们意识到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变革的必要性,也激励我们为实现更加美好的社会而不懈努力。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从中得到启发,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它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这个社会中没有贫富差距,没有战争和犯罪,每个人都过着幸
福和平静的生活。
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发现这个看似完美
的社会其实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问题和矛盾。
读完《乌托邦》,我深深地反思了人类社会的本质。
作者透过
这个虚构的乌托邦社会,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种种
问题。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贪婪、权力斗争、不公平
和剥削。
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我们渴望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但要
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因为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复杂性都会让这
个目标变得遥不可及。
同时,读完《乌托邦》也让我对现实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一切问题归结为制度的问题,而是要从人的内心
和行为出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意识到
自己的责任,努力改变自己,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改善。
总的来说,读完《乌托邦》让我对人类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实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用心去思考,努力去改变,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乌托邦读后感(共12篇)

乌托邦读后感(共12篇)第1篇:乌托邦读后感《乌托邦》读后感我第一次真正有些了解乌托邦这个词汇的意义,要拜《奋斗》这个电视剧所赐。
那个“心碎乌托邦”是那群在人生路上艰苦奋斗的青年人的疗伤之处,他们在那个他们自己定义的乌托邦中可以暂时忘却在奋斗路上所受的伤痛,可以慢慢恢复元气为下一次出发做准备。
我那时对乌托邦的理解就是一个逃离尘世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在那里可以舒心的生活没有那些让人头疼不已的烦心事。
于是我向往有一天能找到属于我的乌托邦,在那里平淡幸福的生活。
到了大学才知道乌托邦不仅是一个梦、一个理想圣地,它还是一本书,一本由托马斯·莫尔所著述的关于一个名叫乌托邦的地方的书。
其实莫尔能够详尽的知道关于乌托邦的一切要感谢一个冒险家——拉斐尔·希斯拉德。
这个冒险家游历了许多国家,喜欢流浪自由,不喜欢束缚,他把本该属于自己的遗产给了自己的兄弟,自己扬着风帆踏着风浪开始了冒险之旅。
他睿智沉稳,具有很高的哲学造诣。
就是他将那个他居住了五年之久的理想国度介绍给了莫尔。
拉斐尔是个令人敬佩的人,我佩服他乘风破浪的勇气,佩服他面对危机时的沉稳执着。
读完《乌托邦》这本书,我对莫尔这个生活在都铎王朝时期对于我们来说很遥远的人才有了一些较为深入的认识,才感觉这个伟人离我们其实也挺近的至少在对理想社会的憧憬的层面上是的。
我在想乌托邦或许已经在莫尔的心中建筑了许久了,也许莫尔已经偷偷在那方土地上生活了许久。
对于莫尔这个古老的哲人心中总是有种敬畏感。
我读了他写给他的好朋友彼得·贾尔斯的信,感到莫尔是一个有些可爱的人。
他很忙忙到只有偷睡觉和吃饭的时间才能把自己心中的乌托邦写成书分享给每一个向往它的人;他很认真认真到不放过关于乌托邦的每一个细节。
他说他愿做老实人不愿装聪明人。
出身富裕的莫尔对于劳苦大众的痛苦给予深切的同情。
他关心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厌恶好逸恶劳骄奢淫逸的贵族生活。
他认为财产私有是罪恶的根源,严厉批判造成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的英国圈地运动。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乌托邦》是一部由英国作家托马斯·莫尔于1516年所著的一部小说,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一种虚构的理想社会为背景,探讨了人类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引发了无数读者的思考和探讨。
在《乌托邦》中,作者描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乌托邦,这个社会没有私有制,没有金钱,没有贪婪和欲望,人们生活在和谐、平等、公正的环境中。
在这个理想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工作,都有责任,都享有平等的待遇和权利。
人们不为金钱和物质所困扰,而是追求精神和道德的提升。
这种理想社会的构想,让人们不禁感叹,这难道不是我们一直向往的乌托邦吗?然而,随着故事的深入,我们逐渐发现,这个看似完美的乌托邦其实也存在着种种问题和矛盾。
在这个社会中,个人的自由和个性被压抑,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严格的规范和控制。
虽然社会的整体秩序和稳定得到了保障,但个人的尊严和自由却受到了侵犯。
这种对个人权利的侵犯,让我们不禁思考,理想社会究竟应该是怎样的?通过阅读《乌托邦》,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探索,还可以看到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观察。
作者通过虚构的乌托邦社会,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矛盾,引发了我们对社会制度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反思。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和挑战,贫富差距日益加剧,环境污染严重,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升级。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乌托邦》这部作品,从中汲取启示和教训,思考人类社会的未来和发展方向。
或许,我们无法真正实现一个完全理想的乌托邦社会,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逐步改善社会制度,提升人类文明,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平等、公正的社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理想和追求,让每个人都能享有尊严和自由,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在读完《乌托邦》之后,我深深地被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所感染,也被作品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弊端所震撼。
《乌托邦》读书报告(5篇范文)

《乌托邦》读书报告(5篇范文)第一篇:《乌托邦》读书报告《乌托邦》读书报告每一本书,都有它自己的“灵魂”,当你阅读一本书时,自己也就在不知不觉当中,陷入了那个书中所构想的世界。
因为书所有的“灵魂”不同,自然那个所构想的世界也不一样。
而我所指的“灵魂”,就是每本书,其自身要表达的思想,或者愿望。
作者简介:托马斯·莫尔约于1478年2月7日出在英国伦敦一个不太显赫的富有家庭。
莫尔幼年丧母,由父亲带大。
他的父亲约翰·莫尔曾担任过皇家高等法院的法官,是一位勤俭持家、正直明达的人,对儿子要求极为严格,这对莫尔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当时的欧洲,拉丁文被视为进入上层社会的通行证。
因此,幼小的莫尔被送入了伦敦的圣安冬尼学校,学习拉丁文。
十三岁时,父亲将他寄住在坎特布雷大主教、红衣大主教莫顿的家中作少年侍卫。
莫顿是当时一位很有影响的政治家,他学识渊博、机智过人、谈吐优雅,曾担任过英国的大法官,对此莫尔在《乌托邦》中专门做过描述。
从他那儿莫尔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影响。
这位主教对聪明好学的莫尔极为赏识,常对朋友夸奖说:“我的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名人”1535年因反对亨利八世兼任教会首脑而被处死。
伊拉斯莫为这样一位他赞扬备至的人的死去而深感悲痛。
“他的灵魂之纯洁胜过白雪,在英国从来没有过象他这样的天才,而且将来也不可能再有”,伊拉斯莫把他誉为“适合于任何时代的人”。
1886年,在莫尔去世三百多年后,被罗马天主教会的教皇庇护十一世册封为圣徒,在1980年与主教费舍尔一起被John Paul II尊为守护上帝的殉道者。
尽管他不是一位正统的天主教信徒,他非常罕见地获得了左右翼的一致推崇:左翼发现了他的共产主义理想,右翼发现了他的对天主教的忠诚。
他在英国历史上最伟大100个名人中评选中名列第37位。
内容简介:《乌托邦》一书是莫尔的不朽之作,它的全名是《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写于1515年至1516年出使欧洲期间,用拉丁语写成。
乌托邦读后感(通用16篇)

乌托邦读后感乌托邦读后感(通用16篇)乌托邦读后感篇1托马斯·莫尔爵士是英格兰政治家、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
1516年用拉丁文写成《乌托邦》一书,此书对以后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1478年生于伦敦的一个法学家庭,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当过律师、国会议员、财政副大臣、国会下院议长、大法官。
1535年反对亨利八世兼任教会首脑而被处死。
莫尔的《乌托邦》是在1516年写成的,而在那个时代看来确实是一个奇葩。
莫尔生活的年代有着很强的背景。
从经济上看,资本主义出于萌芽上升状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新兴的资产阶级强烈要求积累更多的财富,但是却对下层阶级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从政治上看,那个时期出于地理大发现时期和殖民掠夺时期,欧洲人走向世界,大开眼界,各种新兴的思想在欧洲不断涌现。
从思想上看,那个时期正是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人文主义诉求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各种人文主义思想者竞相争艳。
而在宗教上,处于宗教改革时期。
总的看来,那个时期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思想还是宗教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新兴的迹象,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的时期,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出现了各种伴随资本主义的弊病,引起了人文主义者们的高度关注,莫尔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
在14、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
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给当时的英国农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佃农被迫脱离了土地,那些拥有土地的人们也被当时的大地主通过各种强迫手段廉价出卖自己的土地,最终,大批农民流离失所,在用完自己的资金之后由于无法找到工作,被迫沦为盗贼和流民等,而当时的英国法律却严厉禁止盗贼和流民等,如若发现,则会被处死,在这样的情况下,莫尔出于对当时社会严重的不公平的同情,写出了《乌托邦》这一划时代的著作。
《乌托邦》读书笔记

《乌托邦》读书笔记《<乌托邦>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特别有意思的书,叫《乌托邦》。
这本书啊,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仿佛带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书中描绘的那个理想社会,叫乌托邦。
在那里,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和和谐。
没有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和不公。
比如说,在乌托邦里,人们不用为了房子发愁,每个人都有舒适的住所,而且房子的分配可不是按照金钱和地位,而是根据实际需要。
这要是放在咱们现在,简直是不敢想象的!乌托邦的人们工作也特别有意思。
他们可不是像咱们这样,每天为了赚钱而拼命干活,累得要死要活。
在那里,工作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且每个人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
要是干累了,还能换个工作试试。
这让我想起了咱们现在找工作的艰难,不是专业不对口,就是工作太累钱太少。
要是能像乌托邦里那样,那该多好啊!还有啊,乌托邦里的教育也和咱们大不一样。
在那里,教育是免费的,而且是全面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
孩子们不会被繁重的作业和考试压得喘不过气来,而是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想想咱们现在的孩子们,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上各种补习班,真是心疼他们。
再说说吃的吧。
乌托邦里的食物分配可公平了,大家都能吃到健康美味的食物,不用担心食品安全问题。
不像咱们现在,买个菜都要担心是不是有农药残留,买个肉都怕是不是注水的。
在乌托邦,大家一起劳动,一起分享劳动成果,那种团结和互助的精神,真的让人感动。
不过,读着读着,我也开始思考了。
乌托邦真的能实现吗?虽然书里描绘的一切都那么美好,但是回到现实,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比如人的自私和贪婪,资源的有限,还有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
这些问题可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
但是,这本书也给了我一些希望。
它让我明白,我们可以朝着那个美好的方向去努力。
哪怕我们不能一下子实现乌托邦那样的理想社会,但是我们可以一点点地改变,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比如说,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多关心他人,多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在阅读完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后,我深深地被这部作品所震撼。
它不仅是一部空想社会主义的经典著作,更是一部对理想社会模式的深刻探讨。
莫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既充满理想色彩又具有现实意义的乌托邦世界。
《乌托邦》一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拉斐尔与旅行家希斯拉德的对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深刻地揭露了英国广大人民所受的深重苦难。
莫尔以其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和人民情怀,提出了诸多社会问题,展示了他的高度关心人民大众的生活。
在第二部分,莫尔开始描述他心中的理想盛世——乌托邦。
这是一个充满和谐、平等和公正的社会,人民享有充分的自由和权利,生活富足且充满幸福。
这个乌托邦的构想是建立在公有制和平等原则的基础上的,它批判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提出了以组织生产、普遍劳动为基础的公有制的理念。
这种理念在当时是极具前瞻性的,它为以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可贵的思想材料。
读完《乌托邦》,我深深地被莫尔的思想所打动。
他不仅对当时社会的苦难有着深刻的认识,更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有着热切的期望。
虽然他的思想在某些方面可能过于理想化,但他的勇气和才华无疑是令人敬佩的。
他用自己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乌托邦世界,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理想社会的思考和追求的方式。
此外,《乌托邦》作为欧洲第一本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思潮,更为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通过对《乌托邦》的阅读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社会主义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也可以更深入地思考我们自己所处的社会和未来应该追求的理想社会模式。
读书报告《乌托邦》

关于《乌托邦》得读书报告刘金珠商学院七班 2011190712首先,我要介绍一下《乌托邦》得作者——莫尔。
莫尔,16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哲学家、政治家。
在《乌托邦》中莫尔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得“圈地运动”, 并且提出了公有制,讨论了以人为本、与谐共处、婚姻自由、安乐死、尊重女权宗教多远等与现代人生活休戚相关得问题。
她创造了“乌托邦”一词,开创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她得思想也成为现代社会主义思潮得来源之一。
我认为在《乌托邦》中,莫尔就是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得。
她得一些思想有其存在得合理性,例如对男女平等得观点,提高人民得科学文化水平,公民之间要与谐相处宽以待人、要互助友婚等等。
但就是另一些思想如在经济社会中实行平均主义,然而这种平均主义就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得以手工劳动为基础上得,这在实际社会中就是行不通得。
其次,莫尔对商品与货币得认识也就是不够深刻得。
总之,莫尔说描述得乌托邦只就是可望不可即得一种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不可能实现得。
在《乌托邦》这本书中,莫尔借一位海外游人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来谈自己对现实社会得思考与对未来社会得设想。
莫尔作为一名人文主义者,她一方面反对中世纪得禁欲观念与神权主义,坚持以人为本,相信人得力量,力求满足人得情感与兴趣。
另一方面,她又高度关注人民大众得生活。
在《乌托邦》中她同情人民大众得疾苦,大声地为人民大众疾呼,她面对统治者慷慨陈词,指出了造成这种痛苦得根源并且提出了解决问题得具体可操作得办法与措施。
而当时大多数人文主义者主要作为新兴资产积极得代表,不可能在利益上与人民大众得利益取得高度得一致。
然而,莫尔得思想却超越了那个时代,这不得不让我们赞叹。
《乌托邦》全书共分为两个部分。
莫尔在地各部分中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得种种黑暗与弊端:当局政府以严苛得刑罚对待下层民众,盗窃犯被处死得不可胜数。
“一个国家竟然对盗窃犯与杀人犯用同样得刑罚”,“一切罪行等量齐观得后果就是可怕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托邦》读书报告每一本书,都有它自己的“灵魂”,当你阅读一本书时,自己也就在不知不觉当中,陷入了那个书中所构想的世界。
因为书所有的“灵魂”不同,自然那个所构想的世界也不一样。
而我所指的“灵魂”,就是每本书,其自身要表达的思想,或者愿望。
作者简介:托马斯·莫尔约于1478年2月7日出在英国伦敦一个不太显赫的富有家庭。
莫尔幼年丧母,由父亲带大。
他的父亲约翰·莫尔曾担任过皇家高等法院的法官,是一位勤俭持家、正直明达的人,对儿子要求极为严格,这对莫尔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当时的欧洲,拉丁文被视为进入上层社会的通行证。
因此,幼小的莫尔被送入了伦敦的圣安冬尼学校,学习拉丁文。
十三岁时,父亲将他寄住在坎特布雷大主教、红衣大主教莫顿的家中作少年侍卫。
莫顿是当时一位很有影响的政治家,他学识渊博、机智过人、谈吐优雅,曾担任过英国的大法官,对此莫尔在《乌托邦》中专门做过描述。
从他那儿莫尔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影响。
这位主教对聪明好学的莫尔极为赏识,常对朋友夸奖说:“我的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名人”1535年因反对亨利八世兼任教会首脑而被处死。
伊拉斯莫为这样一位他赞扬备至的人的死去而深感悲痛。
“他的灵魂之纯洁胜过白雪,在英国从来没有过象他这样的天才,而且将来也不可能再有”,伊拉斯莫把他誉为“适合于任何时代的人”。
1886年,在莫尔去世三百多年后,被罗马天主教会的教皇庇护十一世册封为圣徒,在1980年与主教费舍尔一起被John Paul II尊为守护上帝的殉道者。
尽管他不是一位正统的天主教信徒,他非常罕见地获得了左右翼的一致推崇:左翼发现了他的共产主义理想,右翼发现了他的对天主教的忠诚。
他在英国历史上最伟大100个名人中评选中名列第37位。
内容简介:《乌托邦》一书是莫尔的不朽之作,它的全名是《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写于1515年至1516年出使欧洲期间,用拉丁语写成。
他的时代是地理发现的大时代。
新的航路,新的陆地,新的人民,一齐涌现出来,使欧洲人眼界顿开,打破了成见,解放了思想。
在这样的气氛中,莫尔从一位航海家口里叙出一个乌托邦来,的确真假难分,有如能迷惑人的桃源仙境。
乌托邦”一词来自希腊文,意即“乌有之乡”。
莫尔第一次用它来表示一个幸福的、理想的国家,原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谈到一个不合理的社会,熟悉英国这个时期历史的人一望而知,这指的是莫尔置身其中的英国社会。
这一部分抨击了英国政治和社会的种种黑暗。
然而作者点染巧妙,隐约其词,运用虚实相生的影射手法,使得倔强固执的英王也无从问罪作者。
第二部分描绘乌托邦这个理想国,它同第一部分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照。
作者关于未来的完美社会的全部设想都包含在这一部分。
莫尔认为私有制乃万恶之渊薮。
私有制使“一切最好的东西都落到最坏的人手中,而其余的人都穷困不堪。
”因此“只有完全废除私有制度,财富才可以得到平均公正的分配,人类才能有福利。
”莫尔在社会主义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问题。
当然,处于那个时代的莫尔还不可能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也无法指出实现理想制度的真正途径,他的乌托邦只是一个空想而已。
心得体会:1.“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该书第一部分写的是一个充满了暴力和黑暗的不合理的社会,熟悉英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莫尔影射的正是当时的英国社会。
他深刻地认识到了君主国家的实质.认为君主制国家是压迫人民的工具,为贵族、富豪所操纵,国家实质上成为保护其私财和奴役劳动者的机构。
而法律只不过是“把他们的阴谋规定成大家必须遵守的东西”。
根本无正义可言。
贵族、富人穷奢极欲,挥金如土,挥霍无度。
而穷苦老百姓终年劳作,却不得温饱。
是他们的劳动为社会创造了财富,然而生活却不如牛马。
这种社会现实是极其丑恶的。
莫尔借拉斐尔之口,对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专权残暴、贪得无厌和厚颜无耻予以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
作者在书中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英国历史上著名的被称为“羊吃人”圈地运动。
“‘你们的羊,’我回答说,‘一向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据说现在变得很贪婪、很凶蛮,以至于吃人,井把你们的日地,家园和城市蹂躏成废墟。
全国各处,凡出产最精致贵重的羊毛的,无不有贵族豪绅,以及天知道什么圣人之流的一些主教,觉得祖传地产上惯例的岁租年金不能满足他们了。
他们过着闲适奢侈的生活,对国家丝毫无补,觉得不够,还横下一条心要对它造成严重的危害。
他们使所有的地耕种不成,把每寸土都围起来做牧场,房屋和城镇给毁掉了,只留下教堂当作羊栏。
并且,好象他们浪费于鸟兽园圃上的英国土地还不够多,这般家伙还把用于居住和耕种的每块地都弄成一片荒芜。
‘因此,佃农从地上被撵走,为的是一种确是为害本国的贪食无餍者,可以用一条栏栅把成千上万亩地圈上。
有些佃农则是在欺诈和暴力手段之下被剥夺了自己的所有,或是受尽冤屈损害而不得不卖掉本人的一切。
”为英国资本原始积累奠定了物质基础的圈地运动充满了血腥和暴力。
圈地运动残酷无情地剥夺了英国农民的土地,大量建立牧羊场生产羊毛。
这一充满了英国农民血泪的历史过程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后来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莫尔一针见血地指出正是私有制造成了种种社会罪恶。
他超越了一般人文主义者的理性、人道等抽象概念,深刻地指出:“我深信,如不彻底废除私有制,产品不可能公平分配,人类不可能获得幸福,私有制存在一天,人类中绝大的一部分也是最优秀的一部分将始终背上沉重而甩不掉的贫困灾难的担子。
”莫尔认为,造成社会不公正的正是这罪恶的私有制,这也是他对数千年私有制社会的历史总结。
2.理想社会——海外岛屿国家乌托邦。
在经济上,乌托邦消除了私有制,实行财产公有,所有产品公共管理,按需分配。
在这里,“无论在哪儿都不会找到一样私有财产。
”在乌托邦,没有工农和城乡差别,没有流浪者和乞丐。
人们在这里可以享受着公共食堂可口的饭菜,可以享受到公共医院优质的服务。
乌托邦所有适龄男女都要参加劳动,其中最主要的是农业,此外,每个乌托邦人还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习一门手艺,通常人们所选择的也是一些必要的职业,包括毛织、纺麻、瓦工、冶炼、木工等。
而且,他们在大多数必需的手艺方面,不需要像其他国家那样消耗那么多的劳动力。
乌托邦实行了我们现在还作为奋斗目标的6小时工作制,使任何一个人都不得游手好闲,也不至于累得像牛马。
在政治方面,乌托邦实行民主,颇似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制度,除奴隶之外的全体乌托邦人当家作主。
乌托邦人实现民主的最高形式是全岛大会和议事会。
岛上设总督、特朗尼菩尔(或称首席飞拉哈)、摄护格朗特(或称飞拉哈)三级行政官员。
总督为最高行政长官,实行职务终身制,但在被怀疑阴谋施行暴政时会遭到罢免。
特朗尼菩尔每年选举一次,没有充足的理由,无须更换。
其他官员任职一年。
在文化方面,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乌托邦注重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他们要求工作、睡眠和就餐之外的时间,要尽可能用于学术研究。
他们甚至将人们心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乌托邦宪法阐述他们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使所有的公民,在公共需要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从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并致力于寻求精神自由和心灵完美。
在社会生活的方面,乌托邦人采取的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在乌托邦根本找不到虚度光阴和借口旷工的机会。
这里没有酒馆、妓院、赌场、贼窝,人们在闲暇时间从事的是一些正常而健康的消遣娱乐。
这里盛行的是一种平等,互助、融洽、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
家庭伦理对乌托邦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宗教方面,乌托邦人采取了很明智的宽容态度。
在这里,有的人崇拜太阳,有的人崇拜月亮,有的人崇拜其他的某个星辰。
人们可以自由地宣扬自己的宗教,任何人都不会由于自己的信仰而受到惩罚,但任何人也不允许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人。
在对外关系方面。
实行和平睦邻政策,同邻国的关系靠情谊来维持,珍视和平,反对战争。
乌托邦人对外部世界所持的是和平友好的态度,但在必要的时候也不会拒绝、甚至会去发动战争。
乌托邦人很重视与其他国家和氏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友好交往。
作者的这些描述让人想起中国古代《礼记·大同篇》所说的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又让人联想到晋时陶渊明用文学的笔触描述的理想世界“桃花源”。
对比阅读,不难发现他们惊人的相似。
3.乌托邦的局限性在乌托邦里,盛行神灵崇拜,甚至还有奴隶和殖民战争。
在人类理想的乌托邦里居然还有奴隶和殖民战争,这真令人难以想象。
莫尔笔下的乌托邦,全部城市一模一样,甚至人们的服装也都完全一样,仅有男女和已婚未婚之别。
这是多么单调啊!世界本是丰富多彩的,这是人类幸福的源泉,如果世界到处都是一个样的,那该是多么可怕啊。
乌托邦却非要强求一样,这让人嗅出乌托邦民主中隐藏的专制气味。
事实上,乌托邦的设想是建立在道德淳朴的基础上的。
然而,仅靠道德的自律去维系社会是脆弱的,有时甚至会堕落为极端专制主义者的工具。
荷尔德林曾说:“总是使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
”通往乌托邦的道路往往变成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法国大革命后期的狂热,希特勒的纳粹运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等等。
历史上这样的悲剧已经太多了,这一点永远值得人类警醒。
4.本书的个人理解与思考关于官员,首先说官员的产生。
在乌托邦可以发现官员的产生过程十分民主,无论摄护格朗特,特朗尼普尔还是总督,他们都是人民选出来的,而不是由上级指派。
但在这里有个问题,好像自从乌托普建国后,整个乌托邦并没有统治者。
关员任期也有规定,但无特别的监督机关,全体人民就是监督者。
可能在莫尔看来,没有私有财产就没有私利,那么官员毫无理由枉法徇私,但我认为,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些官员很满足现状,他们德行一流,并且始终如一,不会产生其他欲望,如权力。
这是由于他们的教育、风俗、宗教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但是在现实中的确不存在不能一以贯之的官员,在上台时一切优秀,但后来就腐化了。
我不认为这不仅仅是私有财产的原因,因为人不仅仅指满足于物质生活,人还有更高层的要求,当生活中物质需求满足后,会产生更高的需求。
文中提到总督不称职时会被罢黜,但由谁罢黜?如果摄护格朗特,特朗尼普尔等一起狼狈为奸,共同形成一个专制集团怎么办?当然,这里还有个现实基础问题。
那就是这些官员,并无太多会基本就无实权。
这又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效率问题。
书中提到官员办公的方法,其中有很多可取之处,如根据需要及时商讨公务,国事法令施行之前,必须上会以防专制,留足够的时间考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