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词汇文化意义的解读与翻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9210205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李白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全球化语境下李白文化的跨文化研究”

(编号:LB07-09)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简介:骆海辉(1967~ ),男,副教授,绵阳师范学院汉英对比与翻译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汉英对比与翻译。

2009年12月第28卷 第12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 ianyang Nor mal University Dec .2009

Vol .28 No .12

李白诗歌词汇文化意义的解读与翻译

骆海辉

(绵阳师范学院汉英对比与翻译研究中心,四川绵阳 621000)

摘 要:当今翻译研究的存异伦理观认为,翻译就是要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不要用本土的语言文化价值观去压制原文的他性话语。因为唐诗英译工作已经并将继续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其重要作用,所以,本文主要以李白《静夜思》的21种英译本为分析数据(译例),分析了不同译者对诗中“床”和“明月”文化意义的解读和英译。通过比较和讨论,提出译者在词汇文化意义解读时,应遵循从众的原则;而且词汇文化意义的表现时,则应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存异伦理观;汉诗英译;文化意义;解读与翻译;从众原则;异化策略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 (2009)12-0004-07

一、全球化语境下的汉英翻译

在全球化语境下,探讨翻译所担负的跨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以及在促进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首先,全球化(gl obalizati on )的概念在经历经济界、社会文化界的众多学者的阐述和频繁使用后,其含义已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经济学和政治学的领域中,全球化是一种一体化和趋同化的趋向。而在文化领域中,全球化既包含同质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包含了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征,强调的更近乎是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趋势。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显然是异质的,必然要产生碰撞,这实质上就决定了“在全球化的大语境下,翻译的功能将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来”,因为人类得以共存与沟通,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都是因为有了翻译。翻译活动是世界各民族间相互交流的产物,其最本质的作用是为人类拆除语言文字障碍,促成不同社会、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没有翻译,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

有翻译,世界一天也不能生存”。

其次,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力,与中国文化自身的内涵与厚度相比,相去甚远。中国文化能否走出去、能走出多远、走出多少,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翻译工作的质量”。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对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对外文化翻译的工作特点、翻译的定义,乃至翻译的道德观念都必须有新的认识。

对于“全球化”这个概念本身,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阐释。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汉英翻译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文明多样性仍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显得可贵。

在全球化语境下,“对外文化传播中的翻译工作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主要任务是中译外,也就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把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介绍给全世界,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是全球化时代赋予中国翻译工作者的新职责,也是中国翻译工作者“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交融、促进人类的共同进步”的使命和职责。

当然,在全球化语境下,我们“必须对翻译(translati on)这一术语有着全面的全新的理解:从仅囿于字面形式的翻译(转换)逐步拓展为文化内涵的翻译(形式上的转换和内涵上的能动性阐释)”。因为,全球化语境下的汉英翻译问题并非一个简单的文字转换过程,而是一种特别的文化交流活动,更准确地说,是具有政治色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对处于弱势文化层的汉文化来说,它肩负着反对英语文化霸权的重任。因此,汉译英就是要在翻译中尽量保留汉语的文化成分,说的更明确一点,就是要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介绍到英语中去,在英语中建构汉民族的文化身份。

从反对英语文化霸权这个意义上讲,汉英翻译又是一个涉及自我与他人的伦理道德问题,而当前国内外学者的回答倾向性比较明确,那就是“尊重差异,关注差异”,用异化策略展现文化差异。曹春玲,任菊秀(2008:75)指出:“汉译英采用异化策略是传播中华文化需要,构建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的平台;英译汉采用异化途径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达到丰富汉语语言、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

异化概念最早是由古埃及翻译理论家斐罗·犹达欧斯(前20~AD50)提出的,它指“在翻译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源语表达方式,译语以源语、源语文化或者原文作者为归宿”,不因译语的文化特色而作改变。从18世纪后期开始,德国浪漫主义者开始注意到文化中的差异。最早提出在翻译中保留差异、提倡异化翻译的是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 macher)。之后的法国翻译理论家贝尔曼(Ant oine Ber man)的理论与之一脉相承,他认为“翻译的本质是开放、对话、杂交繁育、非中心化,它使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发生交往关系”,翻译伦理就是尊重原作、尊重原作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翻译伦理目标就是通过对“他者”(the other)的传介来丰富自身。在当代译学界,意大利裔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L.Venuti)在“翻译的丑闻”中构筑了存异伦理(an ethics of difference),认为翻译伦理就是存异的伦理,翻译就是要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不要用本土的语言文化价值观去压制原文的他性话语(阳鲲,2008:156)。因此,人们翻译时应该求异,而不是求同。而求同与求异,归化与异化,不是何者更能忠实传达愿意的翻译策略或翻译方法的问题,而是关于如何对待文化他者的伦理道德问题。韦努蒂引用贝尔曼的话说:“异化的翻译是道德的,因为异化是对文化他者的尊重;归化翻译是不道德的,因为归化掩盖了原作的异质特征。而掩盖、无视他人的差异和特殊性,等于否认或无视他人的存在”。

游玉祥举例说,“雨后春笋”是中文用来形容新人新事的词语,虽然英语中也有类似意义的词“s p ring up like mushr oom s”,但这种归化的翻译,掩盖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利文斯认为这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一种霸权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愚弄读者的种族中心主义行为,事实上,将其翻译为“s p ring up like ba mboo shoots after rain”更能反映中华文化的特色。既然中华文化能接受“鳄鱼的眼泪(cr ocodile tears)”、“象牙塔(ivory t ower)”、“禁果(forbidden fruit)”、“特洛伊木马(Tr ojan Horse)”,为何不让西方文化也感受一下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呢?

二、李白诗歌的英译及英译本的研究意义

中国古代诗歌翻译实践的历史至少有2500年。仅就唐诗英译而言,高玉昆教授和朱徽教授研究发现,西方最早大力进行唐诗英译工作的是18世纪英国汉学家、诗人詹尼斯(S.Jenyns),其遗作经后人整理,编成《唐诗三百首选读》及《续集》(Selecti ons fr om the300Poe m s of the Tang Dynasty,A further Se2 lecti ons Fr om the300Poe m s of the Tang Dynasty),于本世纪40年代在伦敦出版。自上世纪末以来,其他著名的唐诗英译家有戴维斯爵士(Sir J.F.Davis )、翟理思(H. A.Giles)、庞德(E.Pound)、克兰默一宾(L.Cran mer-Byng)、韦利(A.W aley)、洛维尔(A.Lowell)、弗莱彻(W.J.Fletcher)、洪业(偎莲. W illia m?Hung),柳无忌、欧文(S.Owen)等等,他们做了大量的唐诗英译工作”。在美国,唐诗英译“具有代表性的有庞德(Ezra Pound)译《神州集》(Cathay,1915,1919)、洛威尔(Amy Lowell)和艾思柯(Fl orence Ayscough)合译的《松花笺》(Fir-fl ower Tablets,1922)、弗莱彻(W.J.Bainbridge-Fletch2 er)译的《中国诗歌精华》(Ge m s fr om Chinese Verse, 1918)和《中国诗歌精华续编》(More Ge m s fr om Chi2 nese Verse,1919)、宾纳(W itter Bynner)与江亢虎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