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禅入诗,以诗寓禅——论王维的禅宗思想与其山水诗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禅入诗,用诗寓禅

——论王维的禅宗思想与其山水诗的

关系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又是虔诚的佛教徒。他被誉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有“诗佛”之美称。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故他的诗中也蕴含着浓浓的禅意,其中又以他的山水诗为甚。禅宗赋予了王维静观、内省型的美感心理结构和了然顿悟、淡化时空观念的审美方式。而他又以禅宗悟道的方式体验山水,梵我合一,我之“思’’消融于物之“境”中,使其山水诗形神兼备,意境空灵,禅意盎然。不可不谓是以禅意禅趣嵌入山水之诗中,而又以山水之诗来寓所悟所领之禅意。

一、禅宗的发展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自东汉传入我国,然后不断发展蔓延,逐步与中国传统学说相融合,嬗变为具有特色的中国佛学,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隋唐是我国佛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相继成立了许多宗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已大不同于印度的佛教。

禅宗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唐代建立起来的禅宗,分北宗和南宗。神秀的北宗主张“渐悟成佛”,要求打坐修行,称为“渐悟派”【1】。慧能的南宗主张“心性本净,佛性本有”【2】。强调“以无念为宗”,认为只要“明心见性”,即可顿悟成佛。主张修行不要拘泥于形式,做任何事情都可以修禅。如玄觉禅师在其著名的《永嘉证道歌》中所唱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禅宗吸取了印度佛教的思想,又融儒、道为一体。

二、王维信佛教的原由

唐朝的士大夫崇佛形成了风气。早在唐祚初建时;太史令傅奕在给唐高祖的一份奏疏中就曾指出:"捂绅门里,翻受秃丁邪戒;儒士学中,倒说妖胡浪语。”而且在唐朝,儒释之间的交游成为一种时尚。柳宗元在《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朔序》中总结说:"昔之桑门上首,好与贤士大夫游。"唐朝的统治者对佛教亦是备受推崇。唐太宗晚年,他亲自披阅了玄奘所译的《瑜伽师地论》,敕令写成九本,颁与九州。玄奘嘱请唐太宗题序,唐太宗虽觉气力不如往昔,仍然"愿作功德为法师作序",写成《大唐三藏圣教序》。序写成后,在明月殿

由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对士大夫宣读。士大夫听后,纷纷称庆。从此以后,"朝宰英达,咸申击赞,释宗弘盛,气接成阴。"

王维的家庭是一个佛教思想非常浓厚的家庭。其母崔氏曾“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素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请施庄为寺表》)(《笺注》P249)。而王维“事母崔氏以孝闻”【3】,这表明他不可能不受到他母亲的影响,在少年时期就已经受到佛禅思想的影响了。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王维拜在道光禅师门下“十年座下,俯首受教”(《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笺注》P359)。

王维早年,也曾有过高昂的政治热情。只是,几次重大变故的打击,逐渐消磨掉了他身上的锐气。王维是一个禀性极高的诗人,才华横溢,仕途亦较顺畅,后来因伶人舞黄狮子被贬,中年时期又接连丧妻丧母,特别是开元二十四年恩相张九龄被黜,李林甫执政,王维的政治理想破灭了,内心的苦闷可以想见。于是他将精力投到了对佛教的信仰和研究上,希望由此获得精神自由。

种种原因导致王维投入了“佛”的怀抱,他与禅宗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以禅入诗,以诗寓禅

王维前期的诗歌,如《济上四贤咏》,深沉蕴藉,婉而多兴,很接近陈子昂的《感遇》。《洛阳女儿行》在华丽的铺陈中露出冷嘲,又接近卢照邻的《长安古意》。《燕子行》豪情四溢,颇有盛唐边塞诗的浪漫色彩。而王维后期的诗风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歌意象空灵,境界清幽,呈现出一种闲澹冷寂、悠然自在的情趣。这显然与禅学的浸润有关。

王维的禅宗思想渗透在他的许多诗里,他也通过诗来表明他对禅的领悟。特别是在山水诗的中更是蕴含着深深的禅意,诉说着禅理。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诗人搜寻山水胜境的那种兴致跃然于纸上。然而,王维所求的不仅是泉石之美,他还在水穷、云起之中悟出了禅理。佛教认为世间一切法生灭无常,有生、住、异、灭四相之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仿佛透露了这样一点消息,告诉人一切都在生生灭灭,穷尽复通。

禅宗的境界中,“空与寂”【4】是一个核心概念。禅宗所追求的“空与寂”的境界,而王维的山水诗也集中体现了这种境界。他的诗句“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自云期。“食随鸣磐巢鸟下,行踏空林落叶声。”“空、寂”二字简直成了他诗中口头禅。如《竹里馆》所写的完全是

一种空寂的境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为伴。他欣赏着环境的冷寞,体验着内心的孤独,沉浸在寂的快乐之中。再来看看《鹿柴》,这也是这种心境的表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人迹罕至的空山中,四处显得无限空阔虚无。因而听到的人说话声音的回响,就仿佛觉得此音绝非此处有,似乎来自另一个世界。当我们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山中,感受那空谷传音,便会深刻感受道空谷之空,空山中的人语,更显空山之寂静。本诗开首一语点出“空”字,和空谷足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要静静观察,我们便可发现,王维对于“空“字的运用,纯属无意,但其巧妙的组合安排下,空字更显禅意。空山里寂寞无人,只能听到人语的回响,那回响宛若如来自另一个世界。一缕夕阳的返照透过密林射在青苔上,更点缀了环境的凄清。如此看来,在很多诗中王维都在阐释着禅宗所追求的“空与寂”的境界。

王维在诗中所描写出来的“空与寂”,正是为了表达自己不受这种纷扰现象的尘染,藉以烘托他所认识的自然界,它的真实思想应该是空寂淡然的。正因为诗人的“空与寂”,所以纵使日升日落,花开花落,春去秋来亦无法引起诗人的任何喜怒哀乐之情。在禅的覃思中,诗人领悟到:执着为“有”,不执着为“空”,尘世间万物皆空,全无“我执”之见,纵使变幻无常,虽“有”实“空”。在王维看来,整个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在刹那间的生灭中因果相续、无始无终、自在自为地演化着。由此可以得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集中地表现为追求寂静清幽的境界。由于他自幼便浸染在佛教清净无为的色彩当中,所以他笔下的山水田园被描写得那么宁静安祥,澹远空灵。禅机悟境,每每流露于字里行间。在王维的诗境中,佛境得到了完全的体现,而且,他的诗思与境谐,含禅意于不言中,具有禅宗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之意境。

“无我”【5】亦是禅宗追求的境界之一,王维诗中亦多次呈现了这一境界。如《戏赠张五弟堙》其三: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入乌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云霞成伴侣,虚白侍衣巾。无我,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认为“我”乃是由“色”和“名”两部分组成的。“色”,此指肉体,肉体的生长毁灭是人自己不能控制的,所以肉体并不是属于人自己的东西。“名”属于心理现象,是由思维、感觉、意识等组合起来的,它也不停地生灭变化着。因此并没有一个常驻不变的“我”存在。在这里,诗人与自然万物相互契合,相互融合,忘乎自我,顺乎自然,与飞禽鸟兽相亲,与白云彩霞为伴,连自己的存在都遗忘了。“人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这两句诗便用了《庄子》的典故,“虚臼”也出自《庄子》。诗人在《终南别业》中也写道:“行到水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