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禅入诗,以诗寓禅——论王维的禅宗思想与其山水诗的关系
试论禅宗理念对王维山水诗创作的影响
试论禅宗理念对王维山水诗创作的影响
王维是唐代著名山水诗人,他的诗歌受佛教禅宗的影响很显著,因此得到了“当代诗匠,又精禅理”①的赞誉和“诗佛”的称号。
王维在创作中不仅把宗教观念与感情化为诗的语言来表现,而且借鉴了禅宗的认识方法来丰富诗的表现手法,从而在诗歌艺术上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禅宗影响于王维的山水诗歌创作艺术,可分为三种类型:以禅语入诗,以禅趣入诗,以禅法助诗。
这三类形式,从*传统的文学批评标准来看,具有不同的价值。
……。
论禅与王维的山水诗
论禅与王维的山水诗袁冲内容摘要:王维的山水诗奠定了他在中国诗史上的重要地位,他诗中的山水景物表现,既构成了一种“禅”的状态,也形成了极为优美深邃的意境,无论从哲学境界还是艺术境界而言,都达到了一个极灿烂极澄明的层次。
而他早期的诗歌大都情调昂扬,气概豪迈。
缘何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是和他将禅融入诗中,把禅宗理论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的指导思想有关。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以禅入诗在唐代诗坛上,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在中国诗史上,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早年有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写了许多关于边塞、游侠的诗,大都情调昂扬,气概豪迈①。
如《使至塞上》云:“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此诗以英雄豪迈之气融贯于出色的景物描写之中,形成雄浑壮阔的诗境。
但真正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并不是这种英气豪迈的诗,而是他饱含禅味的山水诗。
而他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把禅学理论作为自己诗歌创作的指导思想有关的,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笔者就禅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以及禅与诗的结合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禅宗思想与山水诗的创作唐代文士普遍崇佛,几乎所有名件经传或名不见经传的文人.士大夫都于佛教尤其是禅有着密切的联系,崇佛唐代社会的风气。
唐诗与佛教之间的渊源就更为深刻了,名诗人礼佛是平常不过的事情,其诗风﹑诗理也浸透了佛的气息②。
的诗人王维,字摩诘,他的名字就是取自佛教的维摩诘居士。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称王维为“诗佛”,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清代王渔洋说,王维的山水诗“字字入禅,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蚕尾续文》),也就是说,王维的山水诗具有禅趣、禅悦、禅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传出了禅的意蕴。
禅学理念与王维的山水诗
禅学理念与王维的山水诗唐代的“诗佛”王维尤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
王维的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
陆时雍在其《诗镜总论》中写“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离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谁能之?”王维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确有较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而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试就禅与诗的结合,南宗禅的禅学理论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以及互动作用,对后世诗歌、理论发展的意义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宗教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当时,不近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南禅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
王维与禅的关系当然是最为密切: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当然,王维的禅学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也还是有多方面的促成因素的。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南禅的发展,达摩把禅传入中国后经六祖慧能,使这种“不立文字”,重于内省的宗教体验与文人市井更加接近了。
南禅的三境界:其一“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其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其三“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些感悟对后对世界的关照,使生活中现世的世界象镜象一样,如相中之色,水中之花,发生了改变,其本身获得了从世俗事物之中解脱后的自由感:禅,更关注人的心境,这时便在审美的层次上和文学发生了关联,它体现在王维的隐逸精神方面。
王维也是一个向内心深度开掘的文人。
佛教禅宗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浅谈
第 $ 期S S S S S S S S S S S 宁S 雯: 佛教禅宗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浅谈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
他对事物的直观经验, 是他对瞬间感悟的一种永恒捕捉, 比如 《 辛夷坞》 《 鹿柴》 等诗篇从禅悟的角度去理 解, 会读出一切是那样圆满自在, 和谐空灵, 读出一个忽略了时间的蕴涵无限的世界, 读出一个象征 “真 如” 的永恒的世界, 读出闪烁其间的禅光佛影。 四、 动静互衬的表现手法 许多学者都认为王维的山水诗表现了一种全然的静, 是涅 之境。如张节末先生在其论文 《 纯粹看 与纯粹听— — —论王维山水小诗的意境美学及其禅学、 诗学史背景》 中提到王维山水诗中所有动态都是刹 〔 !〕 。陈允吉先生也曾指出王维山水诗不过是通过描绘自然现象表现 “ 虽动而常寂” 的寂灭思 那寂静的 〔 "〕 想 。事实上这些观点并不十分允当。王维明秀的诗境中既有精致宁静的画面又有绵缈灵动的情韵, 能 于空静中传出动荡, 平淡中透出幽深。 宗白华先生说: “ 禅是动中的极静, 也是静中的极动, 寂而常照, 照而常寂, 动静不二, 直探生命的本 ( $!$ ) 这段话使人不由想 原。……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 也构成禅的心灵状态。 ” [# ] 起是风动还是幡动的著名公案。六祖慧能以 “ 不是风动, 也不是幡动, 而是仁者心动” 的论断, 表明了禅宗 的动静观。客观存在的风吹幡动, 因了主观的理念而完全变为另一种性相。在彼此对立的概念里认识到 对方的存在, 这是他们不落 “ 两边” 的中道观。这种禅宗艺术辩证法被王维运用于山水诗的创作中, 以动 写静, 以静写动, 表现禅意诗情的境界。 他的山水诗, 没有一首是死寂无生气的。恰恰相反, 他的静往往正是通过动态的描述得以显现的。且 看 《 鸟鸣涧》 : “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作者不否认物象的动和静,但对此 不作静止观。原本是动或静的物象只要改变原来的参照系便可以变成静或动的,因而他从来不写离开动 景的死静,而是追求 “ 动静一如” 的真谛。由动静之二相融合为 “ 动静一如” 的一相,可以认为是王维山水 诗创制意境的基本手段。 “ 月出惊山鸟” 是此诗的惊人之笔。本来山中的春夜是寂无声息的,花儿悄然落 下,云儿遮掩着月亮,连鸟儿也沉沉欲睡了。可忽然月亮破云而出, 银光洒满山涧, 鸟儿亦被惊醒,啼声 回响于山谷。仅有前两句是死寂, 有了月行鸟鸣才使风景有了生命。可见动静分则寡味,动静合则成意 境。王维并不执着于动和静其中的某一方面,也不把意念停留在动和静的某一阶段上, 而是描写动中之 静,静中之动,动静无常的美妙境界。王向锋老师曾指出 “ 在王维的诗中, 静象之静, 其静非为死寂, 乃意 〔 %〕 ( $"& ) 。可谓切中肯綮。 中之静, 故静中有动; 空象之空, 其空非为空无, 乃实相之有, 故空中有心”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到处渗透了佛光禅影, 与佛教禅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元好问在 《 赠嵩山隽侍 者学诗》 中说: “ 诗为禅家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禅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 了。这一作用,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中,尤其如此。王维得益于禅宗的运思方法, 丰富和发展了山 水诗创作手法, 使中国山水诗更向前迈进了一步。
《王维山水诗的哲思与禅境抒发》
王维山水诗的哲思与禅境抒发引言王维(701年-761年),唐代著名的文学家、画家和政治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景物描写和深邃的哲思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王维山水诗中所蕴含的哲学思考和表达禅境的艺术手法。
王维山水诗带来的心灵愉悦王维的山水诗以其细腻而优雅的描写方式,给读者带来了心灵上的愉悦。
在他笔下,大自然展现出宁静、恬淡、空旷和神秘等特质。
通过描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元素,王维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界中无尽的美好与平静。
哲思传递: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但是,王维山水诗并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摹,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包含着对生命和人性进行深刻反思的哲学意味。
首先,在王维的山水诗中,他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直接描写和间接隐喻,表达出对人生短暂与无常的认知。
这种对时光流逝和生命脆弱性的垂怜感,让人深思自身存在的意义。
其次,王维山水诗中常常体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态度。
在忙碌纷扰的社会中,他以温润静谧之笔,诉说着追求内心平静、超越物欲束缚的精神境界。
这种超脱尘世的抒发方式引导着读者反思自己和外部世界之间关系。
禅境之美:艺术手法探究禅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强调内心平和、超然寡欲等价值观念。
而王维山水诗就以其自然、虚无和回归内心等特质,展示了禅境美的艺术手法。
首先,在形式上,王维运用到了极简主义的手法。
他通过去除冗余而突出核心元素来书写山水景观,并用简约明快的语言风格传达出一种无为而治的禅境理念。
其次,王维山水诗中广泛运用比喻和隐喻的手法。
他通过将自然景物与人的内心状态相融合,传递思想和情感。
这种以意象表达哲思和感悟的艺术手段,让读者在欣赏诗歌时沉浸于禅境之美。
最后,王维山水诗中强调观察能力。
他教导读者要从日常琐事中发现美好,并通过审视自然界中微小之处来触发心灵深处的共鸣。
这种注重细节、培养对美感知能力的方法,有助于读者拓展自身对禅境之美的理解。
结论王维是中国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独特地将哲学思考与禅境抒发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中。
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
山水清音神韵天成——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内容摘要: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一向以意境美著称,他的很多诗歌都体现了诗境与禅境的统一。
作者每每化宗教情感为诗思,创造出清新、恬淡、空寂、幽远的意境,透过平淡、悠远的景色显露淡泊宁静的禅趣,借助空旷、幽静的山水表现宇宙的空无、静寂与永恒,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诗境;禅境山水田园诗自《诗经》始可谓源远流长,至盛唐已蔚为大观。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根植于自然的美景之上,不仅体现了其心灵与自然的契合,更是其对于诗歌、音乐、绘画三种艺术在审美趣味上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多方面才能的综合体现。
因此后人往往不吝赞美之辞,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之王待若诗友”(《新唐书》本传),“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黄山紫塞,汉馆秦宫,芊绵伟丽于氤氲杳渺之间,真所谓有声画也。
非妙于丹青者,其孰能之”(《史鉴类编》),唐代宗更是誉其为“天下文宗”,杜甫也赞赏他“最传秀句寰区满”。
王维的诗歌既因其诗画合一的特点而别具一格,更因其创造的佛禅意境而独树一帜,而后者尤其为人称道。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我们看到作者常常化宗教情感为诗思,创造出清新、恬淡、空寂、幽远的意境,他的很多诗歌都体现了诗境与禅境的统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即使是同样描写山水,近儒的杜甫多半赞美的是‘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的伦理的山水,近道的李白多半歌咏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想象的山水,而近禅的王维才真正关心的是‘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感觉现实的山水”。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诗人透过平淡、悠远的景色显露淡泊宁静的禅趣,借助空旷、幽静的山水表现宇宙的空无、静寂与永恒。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独特意境并非刻意而为,而是其热爱自然与信奉佛教的自然体现。
王维一生为官,但是却厌倦官场,思慕隐逸。
尤其是他的后半生,一心向佛,“不茹荤血”,“不衣文彩”,“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旧唐书·王维传》)。
禅宗思想对王维山水诗有何影响
禅宗思想对王维山水诗有何影响禅宗思想对王维山水诗有何影响王维作为中国的诗人,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
在中国诗史上,王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诗人,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把禅学理论作为自己诗歌创作的指导思想,他的山水诗饱含了禅理、禅趣、禅悦、禅味,神韵天成,意趣横生。
在本文中笔者想就禅宗思想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进行简要的论述。
一、王维与禅宗思想的渊源王维,字摩诘,名字合之为维摩诘。
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居士,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清人徐增曾将王维与李白、杜甫比较,指出其诗与佛禅的关系: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
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字字皆合圣教。
此论虽有渲染,却道出了王维山水诗作精于佛禅的特点。
称王维为“诗佛”毫不为过,一则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二是因为他的好多诗都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王维生活的唐时代是中国佛教全面成熟的阶段。
唐代文士普遍崇佛,诗人礼佛也是平常之事。
大诗人王维就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他在《请施庄为寺表》说其母“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①可见王维从小就受到了母亲的熏陶。
《王右丞集注》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王维未满三十岁就拜在道光禅师门下,这位道光禅师,也是北宗中人。
可见王维确实与佛家因缘不浅。
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大师神会相遇。
王维问及“若为修道得解脱”之法。
神会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于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
”②由此,王维对神会的南宗佛法倾心服膺。
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
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此时的王维已经完全过上了僧侣般的生活。
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
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第一篇: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山水清音神韵天成——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内容摘要: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一向以意境美著称,他的很多诗歌都体现了诗境与禅境的统一。
作者每每化宗教情感为诗思,创造出清新、恬淡、空寂、幽远的意境,透过平淡、悠远的景色显露淡泊宁静的禅趣,借助空旷、幽静的山水表现宇宙的空无、静寂与永恒,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诗境;禅境山水田园诗自《诗经》始可谓源远流长,至盛唐已蔚为大观。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根植于自然的美景之上,不仅体现了其心灵与自然的契合,更是其对于诗歌、音乐、绘画三种艺术在审美趣味上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多方面才能的综合体现。
因此后人往往不吝赞美之辞,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之王待若诗友”(《新唐书》本传),“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黄山紫塞,汉馆秦宫,芊绵伟丽于氤氲杳渺之间,真所谓有声画也。
非妙于丹青者,其孰能之”(《史鉴类编》),唐代宗更是誉其为“天下文宗”,杜甫也赞赏他“最传秀句寰区满”。
王维的诗歌既因其诗画合一的特点而别具一格,更因其创造的佛禅意境而独树一帜,而后者尤其为人称道。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我们看到作者常常化宗教情感为诗思,创造出清新、恬淡、空寂、幽远的意境,他的很多诗歌都体现了诗境与禅境的统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即使是同样描写山水,近儒的杜甫多半赞美的是‘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的伦理的山水,近道的李白多半歌咏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想象的山水,而近禅的王维才真正关心的是‘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感觉现实的山水”。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诗人透过平淡、悠远的景色显露淡泊宁静的禅趣,借助空旷、幽静的山水表现宇宙的空无、静寂与永恒。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独特意境并非刻意而为,而是其热爱自然与信奉佛教的自然体现。
王维一生为官,但是却厌倦官场,思慕隐逸。
论禅宗对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的影响
园诗派的杰 出代表 。 本文即拟就 禅学 对王 维 山水 田 园诗意 境 的影 响 , 谈 几 点 自己 的 看法 。
中 国 山水 田 园 诗 的 发展 , 主 要 是 围 绕 “ 意 ”和 “ 境 ”两者 间的 关系而发 展的 。 在诗 歌 中 描 写 山 水 , 《诗 经 》、 《楚 辞 》已 经 出 现 , 象 《诗 经 》中的 “ 昔 我 往 矣 , 杨柳 依 依 ∃ 今我 来 思 , 雨 雪 霏 霏 ” , 以及 《楚 辞 》中 的 “妈 媚 兮 秋风 , 洞 庭波 兮 木 叶下 。 ”不 失为 很 好 的 描 绘风景 的名句 。 然而 , 它们在 诗歌 中只是 处 于从属 的地 位 , 它 们的存在 只为 托物 起 兴 服务 , 还 没有 作 为独 立 的审美 对 象 进 入 人 们的审 美意识 。 魏晋 时期 , 玄学 兴起 , 文 人 们寄情 于 山水 , 然 而 , 他 们 只是 重 视 山 水 外 形 下所 蕴 含 的玄理 , 山水 仅 只 是 玄 理 的外 现 或载体 , 人 们只重其形 , 而未挖掘 山水本 身所 蕴 含 的意 义 。 真正 的 山水派 诗作 , 应 从 谢 灵 运 始 。 由于 政 治上 的失意 , 谢 灵运 醉心
崇梵僧, 素 梵僧 , 秋 归覆釜 春不 还 。 落花 啼 乌纷 纷 乱 , 涧 户 山 窗寂 寂 闲。 峡 里 谁 知 有 人 事 , 郡 中遥 望空 云
再看 王 维的《萍池 》& 春池 深 且广 , 会待径 舟回 。 靡 靡绿 萍合 , 垂杨 扫复平 。
这 里 , 作 者 的精 神世 界 已完 全 净化 、 升 华 , 彻 底 融化 到 具体的 物象 中去 , 仿 佛 只是 自 然 的 原 本 状 态 。 这 是 一 种更高级 不 着 痕迹 的 微妙 复归 和还 原 , 也 是更 高程 度 的“意 ”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理趣
关于《王维山水诗的画理与禅意》的心得体会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盛唐时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王维在中国诗歌史上赢得了"诗佛"称号,显而易见,其诗歌创作跟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王维把禅学理念融合在自然美的感性形式之中,在他笔下出现的常是清净淡远的山水田园,空寂幽静的禅宗意境。
王维的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但儒家的仁政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以至笃志奉佛,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
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恶浊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
一、禅理入诗,不着痕迹禅宗有"任性"、"无住"的思想。
"任性"即不矫情;"无住",对一切境遇不生悲喜忧乐之情,不粘不着,不"住"于心。
《六祖坛经》云:"我此法门以无住为本。
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利欺争之时,并将为空。
"王维将这种随缘任运的思想不经意地表现在一些山水诗中。
如《终南别业》写隐居终南山期间悠然自得地情怀,极尽诗人淡泊清闲、随遇而安、无往不适的意致,蕴含着耐人寻味的禅意理趣: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纯以无所用心取胜,将自己领悟到的禅理与欣赏自然结合在一起。
赵殿成注道:"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也。
"诗人摆脱了一切尘累,泯灭了一切俗念,兴致一来,即独自出游,漫无目的,随意而行,有水看水,有云看云,即遇山林野老,照样与之谈笑。
禅宗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
禅宗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禅宗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有三,尤其是辋川诗中可见这种影响:第一是直接描写诗人参禅的活动的诗。
如:《蓝田石门精舍》:‚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
玩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再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见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南宗禅的参禅活动,不是在暮鼓晨钟中苦苦修炼,也无面对青灯古佛,甚至连北禅的习静打坐也一概废弃,而是:劈柴担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在道场,认为禅悟是:‚任性逍遥,随缘放旷‛。
以上两首诗真切地描绘了王维的参禅活动,活动方式虽然不同,均能悟道。
由此可见,王维确实已经掌握了南宗禅的真谛。
第二,直接阐述禅理的诗。
如《戏题盘石》‚可怜盘石临水泉,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泉水激石、垂杨拂杯、春风送花,都在无意之间,‚空哦山无人,水流花开‛,自然万物生灭变换,各随其宜,各得其所,是生动形象的禅理论。
第三,渗透禅趣的诗。
南宗禅强调‚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顺应自然,还归自然便是归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是挂心头,一年都是好时节‛。
因此,野花幽发,谷鸟幽鸣,空林寂寂,松风似秋,均是参禅悟道的最好契机。
王维的禅趣和他特别爱描写那清寂空灵的山水田园、刻画恬静安宁的心境有关。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是《辋川集》中一首著名的山水诗。
诗人安于清冷的孤独,全诗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觉,这正是和禅宗的‚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的思想相吻合。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描写辛夷花开,尽管很美,但由于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这里与尘世的喧嚣恰恰相反,只有一片自然的静寂,所以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自开自落,没有生的喜悦,亦无死的悲哀,全然没有那种‚花开易见落难寻‛的苦楚,而是清幽深隐,含着空漠淡远的禅心。
王维山水诗与禅宗的关系分析
— — — —
二、形成王维 禅诗 的原 因分析
( )自魏晋以来愈来愈盛行的佛教之风的深刻影响 一 魏晋 以降 ,随 着西方 佛教 的传人 ,佛 教在 中国大地 得 以迅速发展 ,逐渐形成 了儒道 释三教并行不悖、并驾齐驱的 所谓 “ 繁荣”局面与景象 。至唐 以后 ,特别 是武则 天贬抑道 教、扶持佛教的政策导引 ,整个社会大兴土木 ,营建庙宇 , 崇信佛教蔚成风气 ,使佛教煌煌如 日中天 。许多文人士子都 是 出入于儒道释 三教之 间。另一方面 ,文人墨客与憎人相交 往更是当时普遍 的社会 现象 和风 尚 ,王维不仅经常和诗僧唱 酬交往 ,而且交往 的官 场 、文 场朋友 也都 是信佛 、学佛 之 人。这方 面的例证在其诗集 中俯拾 即是 ,不胜枚举 。作 为文 人 雅士 的王维受这 种崇佛 侯佛 风气 的影响 也就是很 自然 的 了。鉴于许多人对此作过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故本文略此 不赘。 ( ) 二 诗人 自身原 因 诗人厌 恶官场 的险恶 和世俗 社会 的人 情浅薄 ,出于远 祸全身、追求安 宁闲适 的需要 ,自 不 自觉地产生归隐和遁 觉 人空门的思想 ,这样信奉佛教也 就是 势所必然的了。诗人开 元 九年春耀进士第 ,释褐为太乐丞 ,主要 负责音乐 、舞蹈 教 习、排练等事务 ,同年夏秋之交就 因下属伶人私演专供皇帝 观赏 的黄狮子舞 ,而被贬济州司仓参军 ,初步感受 到了官场 的险恶。继官洪 上时 ,因对官职低微不满 ,在政治失意之时 即产生归隐山林之想 ,并 辞官隐居。后 回长安 ,从大荐福寺
论王维诗歌的诗禅融合
论王维诗歌的诗禅融合王维是唐代文坛上著名的诗人、画家,他的诗歌风光典雅,充满了禅宗的思想,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他的诗歌深受当时的文人雅士和后人的喜爱和赞誉,被誉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本文将探讨王维的诗歌如何融合了诗与禅两种文化。
首先,王维的诗歌体现了禅宗的思想,如“物华天宝,而祇园之花,其状虽稀,而所化之气,可充华表”,这句话表达了王维对世间善美之物的淡泊态度。
他认为,世间的繁华与美丽,虽然珍贵难得,但只是短暂的美好,最终都会消失。
他倡导人们应该拥抱内心的宁静与淡泊,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实现“禅”的境界。
其次,王维的诗歌注重表现自然之美,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句诗通过“茱萸”一物的描述,表现了中秋佳节的氛围和人们团聚的思念之情。
他的诗歌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写,使人穿越时空,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他认为,自然是世间最大的艺术,人们应该像自然一样自由自在,寻找心灵的超越与升华。
最后,王维的诗歌表现了禅宗的生命哲学,如“两岩俱峙,峰如削成。
无人过处,径自通幽。
”,这句话表现了一种坚定和自信,也透露了对生命的追求。
王维的诗歌给人一种力量,鼓舞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的珍视,追求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他的诗歌融合了禅宗的思想,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认识,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悟道的途径和启示。
总之,王维的诗歌是诗与禅两种文化的结合,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价值的体现。
他通过自己的诗歌与画作,抒发出自己的内心情感,同时影响了后人的诗歌创作。
他的诗歌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和传承。
王维的诗歌在唐代文坛上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创作充分融合了诗与禅两种文化。
在王维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禅宗的思想、对自然的热爱以及生命的价值观念,这些思想的融合使他的诗歌更有内涵,更具有思想深度。
禅宗哲学在王维的诗歌中是一个重要的元素,他的禅宗思想体现在他对世间事物的淡泊态度上。
论禅宗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
“ 白布衫 、 搭膊 、 毡 笠子 , ” 前面写林 冲取 了 、 脱了、 放; 后面 写林 冲穿 了 、 系了 、 带, 两 组相 反动 作 , 前面写
安顿 ; 后面 写出行 。这 次远行 , 是 反抗 的远行 , 是决绝 的远行 , 是铤 而走险的远行 , 前面 有什么?林冲不得而 知, 从此漂泊江湖 , 浪迹天涯。
尖刀插了 。 ” 煞尾又用 “ 刀” 。
中 学 语 文 ・ 文 本 解 读 I I l I 攀
论祥 宗对王维山水诗的蜀响
圃 何 照 文
王维( 7 0 1 —7 6 1 ) , 字摩诘 , 太原祁( 今 山西 祁 县 )
林教 头将 一 群歹 人剜 心枭 首 , 报 仇 雪恨 , 几番 来 回, “ 刀枪” 并用 。
“ 钥 匙” , 前文写林 冲锁了大 门 , 带了钥匙 , 此处则
不再写钥 匙 。林冲 如此细 心地握着 它 , 可是守护 换来
的是一把 致命 的大 火 。随着草料场 的大火烧起 , 这把 钥匙 已经无法 为他 打开那扇 安身 立命的大 门 , 钥 匙 已 经失去存在意义 , 扔与不扔都 已经无关紧要 , 故而作者 并未作任何 交待。 总之 , 小说 中写到 的物品也好 , 没有写到 的也罢 , 在留下与抛弃之间 , 他 丢掉 了幻想 , 决绝地走上了反抗 的道路 , 这 些细节描 写充分地表现了作者 的精巧构思 , 除了为情 节发展服 务的需要 外 , 还为下 文描写埋 下了 伏笔, 并且暗示了人物心理 的变化过程 。 ★ 作者单位 : 贵州 毕节市金 沙中学。
三、 刻画人物性格 与暗示人物的心理变化 林冲进入 山神庙 中 , 仔细看时 , 殿上坐着一尊金 甲 山神 , 两边一个判官 , 一个小 鬼 , 侧边堆着 一堆 纸 , 接 下
诗境禅意融山水——论王维山水诗中的意境与禅趣
诗境禅意融山水——论王维山水诗中的意境与禅趣王维一生学佛,以禅入诗,被赞誉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作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淡远,流动空灵的风格在诗坛独树一帜,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善于借助山水自然表达深奥晦涩的禅意,营造清远、静谧和物我相融的意境,并与禅趣的相融相偕。
一、禅宗思想形成原因佛教自传人中国以来,就对中国人的生活、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大影响。
到了唐代,佛教内部各宗派相继成熟,尤其是禅宗备受推崇。
禅宗是在中国本土文化基础上,经过融合吸收所创造的成果。
它不仅作为一种独立的教派传授宗法,还与美学相结合,形成禅宗美学,对士大夫知识阶层的文艺创作、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维所生活的盛唐时期,禅宗思想成熟,是“学而优则仕”的时代,更是个隐逸的时代。
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入朝为官几乎成了当时所有知识分子最终追寻的目标;另一方面,官场中的腐败污浊致使一些知识分子被迫放弃了政治理想,转而隐逸求生,于吟诗作画中寻求心灵的寄托与庇护。
王维也不例外。
《旧唐书·王维传》中记载,王维出仕后半官半隐,曾“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晚年却因安史之乱被意外卷入政治波澜之中。
面对变幻无常的政局,王维在“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的感叹下开始吃斋念佛。
但王维禅宗思想的形成不仅仅是由于政治受挫,也与他的生活经历有极大关系。
王维出生于奉佛之家,他的《请施庄为寺表》中记载,其母崔氏信奉佛教,“褐衣蔬食,持斋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自幼受到的来自家庭佛心佛性的熏陶,加之盛唐时期,佛教得到空前的兴盛和发展,尤其是禅宗的形成,更成为中国本土化的佛教,受到帝王卿相、饱学鸿儒的弘扬提倡,学佛佞佛俨然成为风气。
王维与许多佛教徒都有交往,并时常客居寺中,“山中多法侣,禅颂自为群。
城郭遥相望,为应见白云。
”(《山中寄诸弟妹》)开元二十八年,王维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从此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
佛教禅宗与王维山水田园诗
1999年10月第15卷 第4期唐都学刊T angdu JournalO ct. 1999V o l115N o14α佛教禅宗与王维山水田园诗陈敏直(西安公路交通大学人文系,陕西西安 710061) 摘 要:王维是一个佛教徒,禅宗是中国人的佛教。
佛教禅宗是王维走向山水自然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的山水田园诗,渗透了佛光禅影,主要表现在诗歌题材的选择;诗歌意境的审美倾向;以诗参禅的思想情趣;以及“顿悟”的艺术表现形式。
关键词:佛教禅宗;王维;山水田园诗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300(1999)04-0043-04在多姿、多彩的文学创作的背后,总能看到哲学的影子,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支配着他的创作取向,甚至影响到他对题材的选择。
盛唐时期的王维,继承陶渊明、谢灵运的传统,将山水田园诗推向颠峰。
他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从里到外都渗透了浓厚的佛教色彩,尤其是禅宗的影响更是直接而强烈。
一、王维与佛教禅宗佛教发源于印度,自东汉传入我国,不断地发展蔓延,逐渐与中国固有学说相交融,遂嬗变为独具特色的中国佛学。
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多方面的影响。
尤其是佛教断定人生为“苦”,人生的本质即“苦”,人生面对的世界也是“苦”,“苦海无边”,佛教就是教人如何脱离“苦”的哲学。
这一人生观,同社会生活中失意者、绝望者以及备受压榨而无力抗争的阶层,容易产生共鸣。
王维信奉佛教,有其家庭影响的重要因素。
王维的父亲去世较早,母亲崔氏青年守寡,以佛为伴,虔诚信奉三十多年,这对王维的一生影响很大。
小时候经常随母跪坐焚香,念诵佛经。
一生乐此不疲,中年遭遇恩师张九龄罢相,以及“安史之乱”以后,更是一头投入“佛”的怀抱,为自己的精神寻找一个归宿。
《旧唐书・列传・文苑下》载:“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有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
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以诗悟禅 以禅证诗
以诗悟禅以禅证诗以诗悟禅以禅证诗摘要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往往渗透出禅意、禅趣,以诗悟禅,以禅证诗,将流连山水、睹物忘返之乐与恬淡充盈、顿悟成佛之趣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创作出为数众多的佛教诗,开创了初盛唐时期禅理与诗歌相结合、互为阐发的传统,以诗喻佛,形象生动,妙趣横生;以禅证诗,立意深远,品位隽永。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佛教诗以诗喻佛以禅证诗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在统计较为确凿的《全唐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唐诗中,作者凡二千八百七十三人,其中“诗佛”王维与“诗仙”太白、“诗圣”杜甫可谓各领风骚。
王维代表了唐、五代诗歌创作的一个独特类型,即佛教诗,被时人誉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凭借自己对禅宗佛理的深入了解,结合自己长期诗歌创作实践经验总结,终于演绎出了“百啭流莺,宫商迭奏”的诗家佛唱。
据王辉斌统计,《全唐诗》(含《全唐诗补编》)在诗题或者内容中涉及佛教的诗歌有3000首左右,可见唐代诗人自觉地以佛教入诗,以诗喻佛,已经蔚然成风了。
王维的山水诗和佛教诗堪称双绝,而且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在对恬淡山水田园的描写中乃至意境的创造方面流露出玄妙的禅机,而在对佛教禅理的阐发之中,又往往深入浅出,譬喻形象生动,鞭辟入里。
山水田园诗主要描写湖光山色、田园风貌,抒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佛教诗佛理说教成分居多,佛教术语频现,意在宣扬参禅悟道之趣。
然而两者也有重合之处,本文把明显带有禅趣的山水诗也纳入佛教诗范畴,而且作为重点论述对象。
因为这些诗虽然形式上描写的是山水田园风光,但是无论从景观素材的选取、诗歌创作的立意,还是审美角度来说,都带有明显的禅理色彩,可谓之阐发佛教禅理而创作的山水田园诗。
一直白无趣的佛理诗王维现存佛教诗40余首,根据佛教用语在诗中所占比例以及直白程度,我们可以按照王辉斌的划分方法,将之分为佛理诗、佛语诗和禅趣诗。
佛理诗亦可称说理诗,重在宣扬佛家理念,多用佛教用语,文字直白,其创作意图一览无遗,说教意味过重,读之味同嚼蜡,没有给读者留下想象和领悟的空间,因而,其艺术性在三者之中也最低,对晋宋玄言诗、玄理诗传统之继承是显而易见的。
浅谈佛教禅宗对王维山水诗创作的影响
观、 时空观, 追求自然适意, 内心自我解脱的人生哲 学和生活情趣以及以直觉观照、 顿悟、 凝练含蓄为特 征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法。这正好符合盛唐以来中 国封建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信仰禅 宗, 既不悖传统, 又符合口味。禅宗以至成为封建士 大夫文人推崇的宗教。再加上朝廷重视、 百姓笃信, 佛教禅宗在中国的发展到了顶点。王维的诗歌创作 AB C 。因此, 既受北宗影响, 又借鉴了南宗的 “顿悟说” 社会环境与佛教禅宗自身因素的影响是王维信奉佛 教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维信奉佛教,还有其家庭影响的原因。王维 早年丧父, 其母崔氏年青守寡, “师事大照禅师三十 余岁, 褐衣蔬食, 持戒安禅, 乐住山林, 志求寂静” (王 维《请施庄为寺表》 ) 。王维在家庭佛教氛围的熏陶 以及佞佛社会风气的渐染下, 与其弟王缙 “俱奉佛, 居常蔬食, 不茹荤血” ( 《旧唐书・王维传》 ) 。王维丧 但他 “妻亡不再娶, 三十余年孤住一 妻时 &$ 岁左右, 室, 屏绝尘累” ( 《旧唐书・王维传》 ) 。 他交往的僧人 居士很多,仅在他的诗文中记有姓名的就将近 #$ 人, 并写过很多有关佛禅教义与僧侣隐士的诗文, 如 《赞佛文》 《谒璇上人》 、 等。在他隐居期间, 王维的生 活极富佛教色彩, 这在他的 《山中寄诸弟妹》 一诗 “山 中多法侣, 禅诵自为群, 城郭遥相望, 惟应见白云” 中 可见一斑。王维字摩诘, 名、 字均取自佛家的 《维摩 诘经》 ,他欣赏的是维摩诘居士式的学禅。由此可 见, 王维对佛学的热爱及其造诣的高深。 仕途的沉浮也是王维皈依佛门的一个重要原 因。王维早年积极从政, 开元九年, #B 岁的王维中进 士, 任太乐丞, 可谓少年得志。开元二十二年, 张九 龄入朝为相, 王维得其提携, 任右拾遗。两年后, 张 九龄罢相, 李林甫独揽朝政。王维对现实不满, 逐渐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 - 诗词名句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诗词名句篇1: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唐代诗人王维,幼年深受其母亲尚佛的影响,成年之后追随禅师潜修禅法,晚年更加笃信佛教归心于佛。
在其留存下来的三百七十多首诗歌中,多呈现出鲜明的佛理思想痕迹,同时又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诗情画意见长,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诗作充满禅意、禅理与禅趣。
一.王维尚佛的缘由及过程唐代是中国佛教全面成熟的阶段,诗人擅佛也是平常之事。
王维从小深受其母亲信佛思想的熏陶,他的母亲“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王维不到三十岁就拜道光禅师门下;公元740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大师神会相遇。
王维问及“若为修道得解脱”之法。
神会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于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
”自此,王维开始对神会顿悟的南宗佛法颇具倾心。
《旧唐书》记载王维: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
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档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王维曾为慧能大师作碑铭,任侍御使出使南阳时遇慧能弟子神会宣扬禅宗心要,一见倾心,又与慧能再传弟子马祖道一深有交情,禅宗思想对王维影响其深。
王维赞慧能大师:“举手投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性怀海。
‘这也可以看作是王维自己的境界。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
”(《坛经》)除却家庭环境的影响之外,王维中年以后倾心于佛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生活及仕途上屡遭重创。
王维最早谈到佛的一首诗是《偶然作六首》,其三诗中有两句为“爱染日以薄,禅寂日以固”,表明其对佛教的信仰己日益牢固。
这首诗写于开元十五年,是王维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一事的六年之后,改官淇上,作于淇上为官期间。
当时,王维因为仕途的失意而萌生隐遁的思想,遂开始倾心于佛教,寻求解脱。
两年后,王维居长安,即从荐佛寺道光禅师学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禅入诗,用诗寓禅——论王维的禅宗思想与其山水诗的关系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又是虔诚的佛教徒。
他被誉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有“诗佛”之美称。
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故他的诗中也蕴含着浓浓的禅意,其中又以他的山水诗为甚。
禅宗赋予了王维静观、内省型的美感心理结构和了然顿悟、淡化时空观念的审美方式。
而他又以禅宗悟道的方式体验山水,梵我合一,我之“思’’消融于物之“境”中,使其山水诗形神兼备,意境空灵,禅意盎然。
不可不谓是以禅意禅趣嵌入山水之诗中,而又以山水之诗来寓所悟所领之禅意。
一、禅宗的发展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自东汉传入我国,然后不断发展蔓延,逐步与中国传统学说相融合,嬗变为具有特色的中国佛学,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隋唐是我国佛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相继成立了许多宗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
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已大不同于印度的佛教。
禅宗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唐代建立起来的禅宗,分北宗和南宗。
神秀的北宗主张“渐悟成佛”,要求打坐修行,称为“渐悟派”【1】。
慧能的南宗主张“心性本净,佛性本有”【2】。
强调“以无念为宗”,认为只要“明心见性”,即可顿悟成佛。
主张修行不要拘泥于形式,做任何事情都可以修禅。
如玄觉禅师在其著名的《永嘉证道歌》中所唱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禅宗吸取了印度佛教的思想,又融儒、道为一体。
二、王维信佛教的原由唐朝的士大夫崇佛形成了风气。
早在唐祚初建时;太史令傅奕在给唐高祖的一份奏疏中就曾指出:"捂绅门里,翻受秃丁邪戒;儒士学中,倒说妖胡浪语。
”而且在唐朝,儒释之间的交游成为一种时尚。
柳宗元在《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朔序》中总结说:"昔之桑门上首,好与贤士大夫游。
"唐朝的统治者对佛教亦是备受推崇。
唐太宗晚年,他亲自披阅了玄奘所译的《瑜伽师地论》,敕令写成九本,颁与九州。
玄奘嘱请唐太宗题序,唐太宗虽觉气力不如往昔,仍然"愿作功德为法师作序",写成《大唐三藏圣教序》。
序写成后,在明月殿由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对士大夫宣读。
士大夫听后,纷纷称庆。
从此以后,"朝宰英达,咸申击赞,释宗弘盛,气接成阴。
"王维的家庭是一个佛教思想非常浓厚的家庭。
其母崔氏曾“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素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请施庄为寺表》)(《笺注》P249)。
而王维“事母崔氏以孝闻”【3】,这表明他不可能不受到他母亲的影响,在少年时期就已经受到佛禅思想的影响了。
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王维拜在道光禅师门下“十年座下,俯首受教”(《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笺注》P359)。
王维早年,也曾有过高昂的政治热情。
只是,几次重大变故的打击,逐渐消磨掉了他身上的锐气。
王维是一个禀性极高的诗人,才华横溢,仕途亦较顺畅,后来因伶人舞黄狮子被贬,中年时期又接连丧妻丧母,特别是开元二十四年恩相张九龄被黜,李林甫执政,王维的政治理想破灭了,内心的苦闷可以想见。
于是他将精力投到了对佛教的信仰和研究上,希望由此获得精神自由。
种种原因导致王维投入了“佛”的怀抱,他与禅宗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以禅入诗,以诗寓禅王维前期的诗歌,如《济上四贤咏》,深沉蕴藉,婉而多兴,很接近陈子昂的《感遇》。
《洛阳女儿行》在华丽的铺陈中露出冷嘲,又接近卢照邻的《长安古意》。
《燕子行》豪情四溢,颇有盛唐边塞诗的浪漫色彩。
而王维后期的诗风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歌意象空灵,境界清幽,呈现出一种闲澹冷寂、悠然自在的情趣。
这显然与禅学的浸润有关。
王维的禅宗思想渗透在他的许多诗里,他也通过诗来表明他对禅的领悟。
特别是在山水诗的中更是蕴含着深深的禅意,诉说着禅理。
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诗人搜寻山水胜境的那种兴致跃然于纸上。
然而,王维所求的不仅是泉石之美,他还在水穷、云起之中悟出了禅理。
佛教认为世间一切法生灭无常,有生、住、异、灭四相之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仿佛透露了这样一点消息,告诉人一切都在生生灭灭,穷尽复通。
禅宗的境界中,“空与寂”【4】是一个核心概念。
禅宗所追求的“空与寂”的境界,而王维的山水诗也集中体现了这种境界。
他的诗句“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自云期。
“食随鸣磐巢鸟下,行踏空林落叶声。
”“空、寂”二字简直成了他诗中口头禅。
如《竹里馆》所写的完全是一种空寂的境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为伴。
他欣赏着环境的冷寞,体验着内心的孤独,沉浸在寂的快乐之中。
再来看看《鹿柴》,这也是这种心境的表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人迹罕至的空山中,四处显得无限空阔虚无。
因而听到的人说话声音的回响,就仿佛觉得此音绝非此处有,似乎来自另一个世界。
当我们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山中,感受那空谷传音,便会深刻感受道空谷之空,空山中的人语,更显空山之寂静。
本诗开首一语点出“空”字,和空谷足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只要静静观察,我们便可发现,王维对于“空“字的运用,纯属无意,但其巧妙的组合安排下,空字更显禅意。
空山里寂寞无人,只能听到人语的回响,那回响宛若如来自另一个世界。
一缕夕阳的返照透过密林射在青苔上,更点缀了环境的凄清。
如此看来,在很多诗中王维都在阐释着禅宗所追求的“空与寂”的境界。
王维在诗中所描写出来的“空与寂”,正是为了表达自己不受这种纷扰现象的尘染,藉以烘托他所认识的自然界,它的真实思想应该是空寂淡然的。
正因为诗人的“空与寂”,所以纵使日升日落,花开花落,春去秋来亦无法引起诗人的任何喜怒哀乐之情。
在禅的覃思中,诗人领悟到:执着为“有”,不执着为“空”,尘世间万物皆空,全无“我执”之见,纵使变幻无常,虽“有”实“空”。
在王维看来,整个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在刹那间的生灭中因果相续、无始无终、自在自为地演化着。
由此可以得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集中地表现为追求寂静清幽的境界。
由于他自幼便浸染在佛教清净无为的色彩当中,所以他笔下的山水田园被描写得那么宁静安祥,澹远空灵。
禅机悟境,每每流露于字里行间。
在王维的诗境中,佛境得到了完全的体现,而且,他的诗思与境谐,含禅意于不言中,具有禅宗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之意境。
“无我”【5】亦是禅宗追求的境界之一,王维诗中亦多次呈现了这一境界。
如《戏赠张五弟堙》其三: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
入乌不相乱,见兽皆相亲。
云霞成伴侣,虚白侍衣巾。
无我,是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认为“我”乃是由“色”和“名”两部分组成的。
“色”,此指肉体,肉体的生长毁灭是人自己不能控制的,所以肉体并不是属于人自己的东西。
“名”属于心理现象,是由思维、感觉、意识等组合起来的,它也不停地生灭变化着。
因此并没有一个常驻不变的“我”存在。
在这里,诗人与自然万物相互契合,相互融合,忘乎自我,顺乎自然,与飞禽鸟兽相亲,与白云彩霞为伴,连自己的存在都遗忘了。
“人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这两句诗便用了《庄子》的典故,“虚臼”也出自《庄子》。
诗人在《终南别业》中也写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写出了心中悠闲、悠闲到极点的感觉:好似行云自由邀翔,又如泉水任意流淌,形迹毫无拘束,一切纯乎天成,从而进入了“无心无我”的禅的境界。
而王维说的,“动息自遗身”,就是这种无我的境界。
佛教无我的思想和中国庄子哲学颇有一致的地方,二者很容易结合在一起。
他的另一首诗《山中示弟等》更是融合着佛学和《庄子》,表现了无我的境界:山林吾丧我,冠带尔成人。
莫学嵇康懒,且安原宪贫。
山阴多北户,泉水在东邻。
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
安知广成子,不是老夫身。
诗与禅本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现象。
诗是文学、禅是宗教。
诗是语言的艺术,禅从根本上来说,恰是排斥语言的。
然而,诗与禅却又是相通。
显然,从依靠敏锐的内心体验、直抵生命的本原、欣赏人生瞬间的美丽这个意义上来看,诗与禅是相通相融的。
王维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将佛家的境界转化为艺术的境界,将禅宗的精神转变为艺术的精神。
正是由于这样,王维诗歌意象空灵、境界清幽,呈现出一种闲淡冷寂,悠然自在的情趣,在唐代诗坛独尊一宗,自成一派。
读王维的诗歌总让人觉得在方寸之中,感受宇宙之大,在空寂之中领略人生的无穷。
作为精通禅义的艺术家,王维在其山水田园诗中时常以禅入诗,用禅寓诗,不仅顺理成章,而且恰恰体现出了诗人的艺术品位和艺术追求。
【1】周裕锴,《中国禅宗和诗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2】《浅谈佛教禅宗对王维山水诗创作的影响》——王学娟《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3】刘煦撰, 《旧唐书·王维传》北京:中华书局 1997年版【4】《王维诗歌中的禅宗思想》——杨洪波邱建伟《山东文学》【5】《从王维诗歌看诗禅合一》——王文娟《湖南农业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