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在染色体上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3)能力方面: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三、教学方法:列表比较法、对话法、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2
五、教学过程。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说课稿 教学设计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板书设计一、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1、类比推理法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2、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关于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新课程中的核心问题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推进素质教育。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针对本节教材特点,依据“建构主义思想”,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重演萨顿、摩尔根当年的思维过程。
着重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路,领悟发现问题、做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及探究实验的一般活动规律,并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曲折及发展历程,组织学生用观察法、分析法、比较推理法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辨证科学探索精神及实验设计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教学环节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教学媒体(资源)设计意图、依据课堂准备1、收集有关科学史材料2、制作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课件预习课本课件让学生在上课前对本节知识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情境导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基因与染色体关系。
提问学生对孟德尔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
课件呈现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过程图。
让学生观察对比染色体和遗传因子的变化。
思考回答用同源染色体替换遗传因子。
尝试总结出: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
课件展示初步体验类比推理。
板书课题:“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一、萨顿的假说:1.假说的依据指导学生思考分析二者在哪些方面存在怎样的平行关系?学生的思路可能很乱,或不全,引导学生看图推测并在课件呈现表格答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基因在染色体上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识记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2、理解类比推理方法,并尝试运用它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理解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4、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二、学情分析1. 依据学习目标,认真预习课本至少15分钟,用红笔标注疑难和重点2.用准确语言完成【知识结构】、【问题导学】和【自主探究】。
3.认真独立完成【自我检测】。
三、重点难点【教学难点】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证据四、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一)萨顿的假说1、内容: 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2、依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①、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②、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成对存在。
在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一个,成对的染色体也只有一条。
③、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④、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3、类比推理将看不见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的行为进行类比,根据其惊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1、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2、摩尔根的果蝇眼色遗传实验(1)实验过程P 红眼(雌) ×白眼(雄)↓F1 红眼(雌、雄)↓F1雌雄交配F2红眼(雌、雄) 白眼(雄)3/4 1/4实验表明果蝇的眼色红色为显性性状,F2中红眼和白眼的数量比为3:1 表明眼色的遗传符合遗传分离定律,并且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3、果蝇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①分类: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果蝇的体细胞中含有3 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
②XY型性别决定方式:4、解释果蝇的眼色遗传现象: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Y染色体上不含有等位基因。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CONTENTS
• 引言 •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遗传规律 •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变异与进化 •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表达与调控 • 实验方法与技术应用 • 课堂互动与思考题
01
引言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理解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掌握基因在染色体上的
位置和排列方式。
定义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遗传给下一代时,常常连在一起传递,这种现象称为连 锁。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发生交换,使得连锁的 基因发生重组,这种现象称为交换。
实质
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连锁和交换。
应用
解释某些遗传病的家族聚集现象,如血友病、蚕豆病等。同时,也为基因定位和基因治疗 提供了理论基础。
07
课堂互动与思考题
课堂互动环节设计
互动一
基因定位实验演示。教师利用多 媒体展示基因定位实验的过程和 结果,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 现象,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
位原理。
互动二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基因和 染色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在 染色体上的排列方式等问题,加 深对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的理解
。
互动三
自由组合定律
定义
控制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 基因在遗传给下一代时,各自独 立分配,互不干扰,使得后代出
现多种性状组合的现象。
实质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自由组合。
应用
解释多因素遗传病的遗传现象,如 先天性心脏病、精神分裂症等。同 时,也为动植物育种提供了理论基 础。
连锁与交换定律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材分析:本节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本节内容是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的延续,围绕着“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展开,但其根本落脚点是要揭示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的实质。
而其中不断贯穿着减数分裂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有关知识,及时有效的帮学生复习巩固了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最终得到“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也为后面的章节研究“基因的本质”做了铺垫。
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市级普通全日制学校,学生整体生物学知识基础较弱,学生思维的训练不够,空间想象、分类类比、数理演算、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都不强。
本节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了解了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基因的行为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基础上展开的。
要求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假说。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2、说明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萨顿的假说和推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本节,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2、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学难点】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对摩尔根实验现象的解释。
教学方法与学法: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提倡探究性学习”,我对此的理解是,并非所有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去做实验探究,也并非普通的课就不需要探究,这个理念是希望让我们和学生都形成一种习惯,即对我们发现的问题首先可以提出假设,然后实验证明,最后得出结论,也即探究的一般思路。
这堂课我就准备按这样一个思路来讲授,因为这节内容刚好符合这样一个特点,首先是萨顿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它们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这样一个现象,于是就提出了假设(萨顿假说),然后是摩尔根的实验……,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启发式教学方法,比如问题探讨中“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再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答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甚至说“遗传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体”,我们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目标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3、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4、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难点: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展示目标。
孟德尔遗传定律之:分离定律孟德尔遗传定律之:自由组合定律1960年,孟德尔遗传定律 1891年减数分裂染色体的行为遗传因子(同源染色体)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分离和组合互不干扰,不成对的遗传因子(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同源染色体)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推论: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具有惊人的一致性。
问题:如果是你会受到什么样的启发?(二)进入新课 一、萨顿的推论提出:基因就是在染色体上(假说) 1、萨顿的这种研究方法:类比推理 2、萨顿假说的依据:①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 。
染色 体也具有相对 。
②体细胞中基因是成对的。
染色体也是 的。
③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 ;同源染色体也是 。
④在形成配子时,非等位基因 。
非同源染色体也是 。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28页思考与讨论,并完成问题。
问题2:你同意以上分析吗?如果你也认为基因在染色体上,请你在图中标注基因符号,解释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过渡问题:萨顿提出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缺乏实验证据?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正因为类比推理的非必然性,萨顿的假说遭到同时代的遗传学家摩尔根(T.H.Morgan)的强烈质疑。
摩尔根:我不相信孟德尔,更难以相信萨顿那家伙毫无事实根据的臆测!我更相信的是实验证据,我要通过确凿的实验找到遗传和染色体的关系!摩尔根的这种大胆质疑,科学务实的研究精神是值得我们努力学习的。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设计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基 因与染色体的相互作用, 分析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变 异和遗传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 趣和探索精神,树立正确 的科学观念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
基因的概念、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排列方式、 基因与染色体的相互作用、基因在染 色体上的变异和遗传规律等。
02
基因与染色体基本概念
基因定义及功能
基因定义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
基因功能
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 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 生物的性状。
染色体组成与结构
染色体组成
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染色体结构
染色体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包括着丝粒、端粒等,不同物种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 存在差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个基因都有特定的位置。通 过遗传学实验和基因测序技术,可以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 精确位置。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影响生物的性状。不同基因的 组合和表达方式会导致生物表现出不同的性状。
拓展延伸: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等取得了重大突 破,使得我们能够精确地编辑生物体的基因。这为基因治疗、农作物遗传改良 等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应用前景。
通过影响DNA构象和稳定性,以及招 募甲基化结合蛋白等方式,调控基因 转录。
如长非编码RNA和环状RNA等能通过 多种方式调控基因表达,包括与DNA、 RNA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等。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概念,知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2. 让学生理解基因的概念,知道基因是DNA分子上的特定遗传信息片段。
3. 让学生掌握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事实,了解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4.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染色体的组成2. 基因的概念3. 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三、教学难点1. 染色体的组成2. 基因的概念3.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四、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染色体模型3. 基因模型4. 实验材料:显微镜、染色体样本、染色剂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复习染色体的概念:染色体是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1.2 引入基因的概念:基因是DNA分子上的特定遗传信息片段,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
2. 学习染色体的组成2.1 通过PPT课件展示染色体的结构,让学生了解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2.2 展示染色体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染色体的结构。
3. 学习基因的概念3.1 通过PPT课件介绍基因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基因是DNA分子上的特定遗传信息片段。
3.2 展示基因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基因的结构。
4. 学习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4.1 通过PPT课件展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让学生了解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4.2 进行实验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染色体样本,让学生亲眼见证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5. 课堂小结5.1 让学生复述染色体的组成、基因的概念以及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5.2 解答学生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6.1 让学生绘制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图,加深对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
6.2 选择一道相关题目,进行课后练习。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知道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改变。
2. 让学生了解基因突变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环境因素。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案教案题目: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及作用一、教学目标:1.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2.了解基因的作用和遗传规律。
二、教学重点:1.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2.基因的作用和功能。
三、教学难点:1.掌握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位置。
2.理解基因的作用和表现。
四、教学准备:1.课件、教具和实验器材。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利用课件或实物引导学生回顾染色体的结构和构成。
2.提问:基因是什么?基因与染色体有什么关系?第二步:讲解(15分钟)1.解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基因位于染色体的特定位置上,称为基因位点。
2.介绍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基因是控制生物遗传特征的最基本单位,由DNA分子组成,编码了生物体的遗传信息。
3.解释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基因通过遗传介质染色体传递给后代,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和表现。
第三步:案例分析(15分钟)1.利用实例解释基因的作用和表现:通过讲解一些常见的遗传病例或性状表现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基因对个体形态和特征的控制作用。
2.提问:如何解释人类一些遗传病的发生?为什么同一基因有时会有不同表现?第四步:实验操作(25分钟)1.进行染色体实验:使用显微镜观察在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置。
2.实施染色体显微镜制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以加深对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位置的理解。
第五步:总结(10分钟)1.归纳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位置和作用。
2.提问:为什么要研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基因研究对人类有何重要意义?六、拓展延伸:1.给予学生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位置的理解。
2.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基因的作用和表现的原因,并汇报讨论结果。
七、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讲解、实验操作和练习题等综合教学方式,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及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结合实例进行案例分析,增强学生对基因的认识和理解。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说明一条染色体上应该有许多个基因。
摩尔根与其学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绘出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图。
基因与染色体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1.萨顿的假说[]
有同学看了这一节的标题以后会想:“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结论是如何推导得出的呢?下面请同学们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将分离定律念一遍,看看这样替换是否有问题。由此你联想到什么?阅读,进行思考和讨论。
不对。那应该如何表示?
因为果蝇眼色的遗传与性染色体有关,应先把性染色体写出来,如雌性应先写出XX。然后把控制红眼的基因写在两条性染色体的右上方,所以雌性红眼果蝇应写成XWXW。
那又该如何去表示一个雄性白眼果蝇的基因型呢?写成XwYw对吗?
不对。因为我们已经假设Y染色体上没有与X配对的基因w,所以不能写成XwYw。因此雄性白眼果蝇的基因型应该表示为XwY。
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那么基因和染色体行为主要有哪些平行关系呢?
我们可以根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能够推论基因就在染色体上。这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叫做类比推理。在研究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方面,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应用类比推理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用蝗虫细胞作材料,发现有一种蝗虫的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生殖细胞中只有12条染色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又具有24条染色体。蝗虫子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双亲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子代体细胞中的这24条染色体,按形态结构来分,两两成对,共12对,每对染色体中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萨顿由此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萨顿做出了大家完全一样的假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
高中生物必修二 第二章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第二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位于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教材的编排与遗传学的发展顺序基本一致,在前面在学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之后,通过类比推理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通过类比推理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再经过摩尔根果蝇杂交再经过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揭开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本质,揭开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本质,揭开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本质,将第一章与第二章将第一章与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联结在一起,第一节的内容联结在一起,并为后面学习伴性遗传与基因的本质奠定基础,并为后面学习伴性遗传与基因的本质奠定基础,并为后面学习伴性遗传与基因的本质奠定基础,所以所以在教材中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教材中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识目标:○1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 ○2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2)能力目标:)能力目标:○1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熟练运用遗传图解方式演绎假说熟练运用遗传图解方式演绎假说(3)情感目标:)情感目标: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的热爱。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教学重点:①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①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2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验证萨顿假说 (2)教学难点: ①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2运用假说演绎法分析摩尔根的杂交试验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在学完必修1有丝分裂和必修2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及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后,学生对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中基因的行为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染色体的行为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为本章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共5篇)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共5篇)第1篇: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课标点击】学习目标:1.说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重难点: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自主探究】◆复习: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发生分离,分离后的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再把分离定律念一遍,你觉得这样的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能联想到什么呢?一、萨顿的假说实验发现:蝗虫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极为相似;基因的行为染色体的行为杂交过程中保持:_____________也有:______________体细胞中存在形式_________存在___________存在在配子中只有成对基因中的_______只有成对染色体中的_________体细胞中的来源成对中的基因一个来自______一个来自______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______一条来自______形成配子时组合方式非等位基因:______________非同源染色体:______________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
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推理(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1.摩尔根:他对孟德尔的遗传理论,萨顿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持怀疑态度,但他认真钻研,寻找证据解决疑点。
2.实验材料:果蝇选取果蝇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基因与染色体的概念介绍1.1 引入话题: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存在和分布。
1.2 讲解基因的概念:基因是生物体内控制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
1.3 讲解染色体的概念: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一种结构,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1.4 引导学生理解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的数量和形态决定了基因的数量和种类。
第二章: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方式2.1 讲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方式: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染色体图谱,了解基因的排列顺序。
2.3 讲解基因的距离与遗传的关系:基因越远,遗传信息的传递越不稳定。
第三章:染色体的变异与遗传病3.1 讲解染色体的变异:染色体数目的增加或减少,结构的改变等。
3.2 引导学生了解染色体变异对遗传的影响。
3.3 讲解染色体变异与遗传病的关系:染色体变异可能导致遗传病的发生。
第四章: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研究方法4.1 讲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研究方法:细胞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遗传学方法等。
4.2 引导学生了解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4.3 讲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研究进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研究的最新成果。
第五章: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的实践应用5.1 讲解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5.2 引导学生了解教学设计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践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
5.3 进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设计实践: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份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方案。
第六章:基因与染色体的互动关系6.1 讲解基因与染色体的互动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排列方式决定了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
6.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例,了解基因与染色体的互动关系对生物特征的影响。
6.3 讲解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突变可能导致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发生变化。
第七章: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和影响7.1 讲解染色体变异的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基因在染色体上[学习目标] 1.用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用“假说—演绎”方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重、难点)3.说出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重点)知识点1萨顿的假说1.研究方法:类比推理法。
2.萨顿将基因与染色体的行为进行类比3.结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知识点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1.实验者: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
2.实验材料:果蝇。
(1)果蝇作为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的优点①个体小,容易饲养。
②繁殖速度快,10多天就可繁殖一代。
③后代数量大,一只雌果蝇一生能产生几百个后代。
④有明显的相对性状,便于观察和统计。
⑤染色体数目少(4对),便于观察。
(2)果蝇染色体组成3.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
4.研究过程(1)实验现象①显性性状为红眼。
②F2的性状分离比为红眼∶白眼=3∶1,符合分离定律。
③F2中雌性个体的性状为红眼,雄性个体的性状分离比为红眼∶白眼=1∶1,说明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
(2)提出问题:白眼性状的表现为何总与性别相联系?(3)实验现象的解释①假说核心内容: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它的等位基因。
②实验解释(4)演绎推理——测交①过程②测交结果:后代中红眼∶白眼=1∶1,符合分离定律。
(5)实验结论:决定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从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5.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1)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
(2)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知识点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请仔细阅读教材第30页,完成下面的问题。
1.基因的分离定律(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如图: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案 说课稿 教学设计
引领学生回顾知识,对照学习目标,检查达成情况
参与回答与倾听
4.
目 标
检 测
完成当堂检测练习
教师布置当堂检测题
学生动笔完成当堂检测
检测本课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7分钟
板
书
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萨顿的假说
二、摩尔根的实验证据
PPT出示部分假说内容。
学生举手背诵填写,小组得分
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
7分钟
3.做议讲评
摩尔根的实验证据
出示果蝇的相关资料
学生阅读,找出果蝇作为遗传学材料的特点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
15’
出示摩尔根的实验过程
学生根据图形,结合孟德尔的实验过程进行分析。找出显隐性关系,性状分离及比例。同时找出与豌豆杂交实验的不同之处
10’
细胞中染色体组成
以人为例,介绍细胞中染色体组成。
男、女生分别回答自己的性别染色体组成。在以果蝇为例写出细胞中染色体组成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建立知识网络
摩尔根实验现象的解释
要求学生在黑板或笔记中写出实验的遗传图解。老师巡视、检查、指导
4名学生黑板书写实验流程,其他学生笔记本上完成
规范遗传图解的书写,培养学生积极动手、动脑
课题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重点
1.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依据:课程标准、学生基础和认知特点及教学经验。
教学
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依据:课程标准、学生基础和认知特点及教学经验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
(三)假说-演绎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第一步:提出疑问,引入证明实验
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吗?
第二步:阅读课本,分析实验现象
让学生阅读果蝇杂交试验相关内容,并观察果蝇杂交实验 图解,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1)孟德尔和摩尔根实验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2)用孟德尔的结论分析摩尔根的实验有哪些现象得不到解释?
成对 成单 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保持稳 定性
第三步: 根据表格设置疑问:基因和染色体有什么关系?导入今天 的新课: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二)体验类比推理,理解萨顿假说
第一步:合作学习,得出关系 第二步:类比推理,得出假说 第三步:根据实例,理解假说
⑵依据假设对摩尔根的实验进行解释
P
配子
XWXW
XW
×
Xw
XwY Y
F1 F2
XWXw
× XWY
XWY(雄) XwY(雄)
XWXW(雌) XWXw(雌)
3/4红眼(雌、雄) 1/4白眼(雄)
提出问题:
由类比推理得出的假设一定正确吗?
让学生阅读摩尔根实验的相关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摩尔根和孟德尔实验的相似之处?
(三)课堂训练,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一、萨顿的假说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七、教学反思
P
配子
XWY
XW
红眼
× 白眼
XwXw
Xw
Y
F1
红眼 XWXw
Xw Y 白眼
1/2红眼(雌)
1/2白眼(雄)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一、萨顿的假说: 1.假说的实质 2.做出假设的原因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分析现象,得出假设 2.演绎推理,解释现象 3.验证假说,得出结论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
第二章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首先,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一、教材分析1.内容与地位:本节内容是在前面章节所学的孟德尔遗传规律,细胞分裂的基础上通过萨顿的假说串起来的,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萨顿的假说运用了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但是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教科书紧结着介绍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即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
通过对实验过程的介绍分析,引导学生逐步揭开遗传的奥秘,最终证实基因的确位于染色体上。
至此,关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及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遗传规律,在知识结构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认识。
在此安排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2. 教学重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3. 教学难点(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二、学情分析1. 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孟德尔遗传规律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教学目标设计1. 知识目标(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2. 能力目标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四、教学方法设计引导学生体会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关注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引导学生:画减数分裂示意图---引导学生活动:发现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介绍萨顿假说---介绍摩尔根实验---学生运用有关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断基因与DNA长链的关系---总结五、教学过程概述引入新课引导学生阅读“问题探讨”一栏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
基因的行为 形成配子的 过程 受精的过程 形成配子时 自由组合 形成配子和 受精的整个 过程中
染色体的行为
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保持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A Aa a
a Aa A
AB AaBb aB
ab
Ab
萨顿的假说
1.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 配子中只有成对的一个; 2.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 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3.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 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4.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 体在配子形成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和结 构
任务(二)
此任务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尝 试解释实验现象、从假说中逻辑推理出结论,最后通 过测交试验验证假说的这一过程,来体会假说-演绎法 的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 的训练,达成了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标——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并需大胆 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同时也 突破了第二种科学方法为课堂的线索, 带领学生展开激烈的思维过程, 体验科学家的思考路径。
教学过程的设计
1
温故知新,绘图析图, 提出假说
2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实验证明
结论应用,规律提升
3
任务(一)
1
温故知新,绘图析图,提出假说
通过设置任务一,要求学生根据 给出的基因(或染色体)行为的 图示,补充相应染色体(或基因) 行为的图示,通过直观形象的示 意图,学生很容易发现基因和染 色体的相似行为,得出基因和染 色体在行为上的平行关系
《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学设计
目录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教学设计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说明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运用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课程标准分析《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按照遗传学的发展顺序,在学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基础上,科学家通过类比推理法以假说的形式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而后才以实验的方式加以证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基于萨顿的假说,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一内容的学习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利用第一章学到的假说演绎法推理整个过程,得出实证,更能够激起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和兴趣。
与此同时,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结合了细胞学和遗传学内容,较为深奥,选择用微课课下教学,课堂针对性解决难点问题应当会更加高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概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过程与方法(1)掌握假说演绎法,并运用验证摩尔根的果蝇实验,证明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 染色体上,而Y上没有对应的等位基因。
(2)运用有关基因与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科学研究需要大胆质疑,勇于实践,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2)参与假说演绎的推理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锻炼实验设计技能。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二)教学难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2)推动假说演绎法的使用,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果蝇的测交实验。
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学习过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孟德尔遗传规律等相关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上一节课已经介绍了类比推理法和萨顿的假说,通过微课和课堂反馈,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并认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一观点。
本节是基于萨顿的假说之后的实验证据,运用之前的假说演绎法进行完整阐述。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二章第二节,表面上看本节要说明的是“基因在哪里?”的问题,其根本是要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减数分裂与孟德尔遗传规律紧密相连,而减数分裂又是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
2.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①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②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⑵能力目标: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⑶情感目标: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3.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②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教学难点 :①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②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二、说教法列表比较法、引导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三、说学法以引导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并辅以讲授法,指导读书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一)复习思考以下问题,导入新课1、根据孟德尔遗传定律分析: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可产生多少种配子?2、一个体细胞内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生物,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最多可产生多少种配子?要求:学生画图示,并说出理论依据。
分析染色体和基因有没有共同之处?(猜测出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二)萨顿假说1、学生阅读课本P27,分析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行为染色体的行为体细胞中的存在形式成对成对配子中的存在形式成单成单在体细胞中的来源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形成配子时的组合方式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传递中的性质杂交过程保持完整性独立性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保持稳定性类比:基因和染色体之间具有平行关系2、小组合作学习P28“思考与讨论”:在染色体上标注基因,并解释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
当学生将基因标注在染色体上之后,会发现不管是F1还是F2代,结果与前面孟德尔所做的实验是完全一致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科学家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平行关系的发现。
2、说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3、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1、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通过摩尔根的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造就学生务实的科学精神。
二、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在学完必修1有丝分裂和必修2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及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后,学生对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中基因的行为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位本章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类比推理法在课本中没有明确的概念,在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在生活中学生也会常常无形之中用到,所以要求学生运用类比推理法,说明基因和染色体之间有明显的平行关系,进而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具有可行性,但是具体收集依据和分析时,教师最好引导学生,以此降低难度。
在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中学生对于假说演绎法虽然说已经了解了,但还达不到灵活应用
的程度,所以教师在讲述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中要及时灵活的引导学生回顾孟德尔是怎样思考的,这实际上在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中,再次巩固了假说演绎法,并且学生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尝试独立灵活运用此方法的,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教学难点
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在本次教学中,首先在课前给学生留下了预习作业,按照作业要求给学生分成指定小组。
小组分工合作学习,推举中心发言人。
老师设计导学案,学生会按照导学案的要求主动完成学习任务。
不足之处:学生反映时间不够,预习不充分。
2、课堂教学情况:学生首先按分好的小组做好,每10个人为一个小组。
桌子围在一起,学生面朝黑板。
教师做好导学要求,将各小组需要解决的问题列出:
第一小组: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基因的行为变化。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总结:第一组发言人能准确地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替
换为染色体完成此题。
学生能在黑板准确画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图像。
第二组:对比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和基因的行为,两者共同的地方?(提出萨顿假设)
小结(完成表格)
在上图中,请用“基因在染色体上”来解释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总结:因为学生经过提前预习,所以本小组有两位同学将此题完整答对。
学生虽然答对了,对于两者的平行依据应当还没有清晰直观的认识,所以这时教师用ppt课件及时给出
第三组: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总结:此问题是考察学生技能的问题,本小组多数同学能总结出
假说演绎法以及选对了实验材料。
第四组:用孟德尔的方法去分析摩尔根的实验,还有那些现象是解释不了的?摩尔根当时提出了什么问题,做出了什么假设?(介绍果蝇染色体)
总结:该小组能回答此问题有些缓慢,语言表达不太流畅。
果蝇杂交实验图解分析,学生独立探讨的难度较大,老师结合ppt,边讲解边和全班学生一起探讨。
【师】与孟德尔实验作类比,讲解摩尔根实验。
比较相对性状(显、隐性性状)、实验过程。
【生】推测摩尔根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实验比较。
【师】提出问题:为什么F2白眼全部是雄性?
【生】思考问题。
【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29,对果蝇的染色体进行认识。
总结出果蝇体细胞和精子、卵细胞可能的染色体组成。
【生】
【师】引导学生联系控制白眼的基因与性染色体,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该基因是否可能是在性染色体上?要求学生分别给出推测依据。
【生】有的学生猜测控制白眼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有的认为在X染色体上,简要地说明一些依据。
【师】根据学生给出的一些依据作出适当评价。
【生】听讲、领悟。
【师】要求学生自己分析,说明摩尔根的推测能否解释实验现象。
给予学生板演的遗传图解。
其遗传图解应为:
【生】学生利用遗传图解。
分析说明摩尔根的推测能够解释实验现象。
【师】指出摩尔根又通过测交等方法验证上述解释,写出几组测交实验组合,要求学生根据摩尔根的推测预测实验结果:
(1)F2中的白眼雄蝇×F1红眼雌蝇;
(2)红眼雄蝇×白眼雌蝇。
【生】画出简单的遗传图解,预测测交实验结果。
【师】指出测交实验与事实相符,说明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总结。
【生】阅读。
第五组:还可以假设什么?(全班一起思考)
讲解排除该基因在Y染色体上的情况。
点拨:若基因在Y染色体上,则F2是白眼,则逆推F1雄性应该均为白眼,且雌果蝇也不可能有白眼的,这与事实不符。
指出摩尔根推测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
总结:这是一个拓展性问题,需要学生通过本节课的知识,让学生举一反三,充分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中的思考与讨论的基因符号标注,引出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生】完成教材中的思考与讨论的基因符号标注。
第六组:摩尔根实验取得成功的因素
在摩尔根试验之后,科学家对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又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呢?
总结:学生能够总结出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最后由老师总结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本节课结束。
3、课后评价:教师对各小组的回答情况及合作情况进行汇总,然后打分。
采取奖励制,小组分数最高的给予红星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