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走向高考】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2-3-地表形态的变化课后强化作业-新人教版31

合集下载

31【走向高考】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2-3-地表形态的变化课后强化作业-新人教版31

31【走向高考】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2-3-地表形态的变化课后强化作业-新人教版31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2-3 地表形态的变化(附参考答案)一、选择题(2013·江苏)下图是甘肃省敦煌市地貌类型图;高大的鸣沙山环抱着月牙形洼地,泉水在洼地汇聚形成月牙泉(见图右下角照片),素以“千年不干”著名,但近年来日趋干涸,当地政府发出“拯救千年月牙泉”的呼吁。

读图回答1~2题。

1.月牙形聚水洼地的成因是( )A.大湖萎缩而成B.古河道残遗而成C.人工挖掘而成D.风力侵蚀而成2.泉水日趋干涸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蒸发增强B.降水变少,雨水补给减少C.风沙沉积,古河道淤塞D.地下水补给量不断减少【答案】 1.B 2.D【解析】第1题,考查了湖泊的成因。

据图分析可知,月牙泉是古河道经过的地方。

其成因为古河道残遗而成。

故答案为B。

第2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的原因分析。

据材料可知,月牙泉的补给为地下水。

千百年来,其蒸发量与补给量一直处于平衡状态。

近些年来其补给量不断减少,因而使得泉水日趋干涸。

雁荡山位于我国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境内。

现代地质学研究表明,雁荡山是一座具有世界意义的典型的白垩纪流纹岩古火山。

左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简图,右下图为雁荡山峡谷景观图。

据此完成3~4题。

3.左上图中可以表示雁荡山山体岩石类型的是( )A.甲B.乙C.丙D.丁4.形成右上图示峡谷景观的地质作用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 3.B 4.D【解析】第3题,雁荡山是一座白垩纪流纹岩古火山,故雁荡山山体岩石类型应为岩浆岩。

题目左上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岩浆。

第4题,雁荡山峡谷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属于外力作用。

题目左上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重熔再生、冷却凝固、变质作用、外力作用。

第四纪时欧洲分布着大面积冰川。

读图回答5~6题。

5.欧洲大陆冰川南侧边界走向如上图所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B.海陆位置C.洋流D.地形6.上图中A半岛多峡湾海岸,形成峡湾海岸的最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海浪侵蚀B.冰川侵蚀C.流水侵蚀D.冰川堆积【答案】 5.A 6.B【解析】第5题,图中大陆冰川南侧边界大致呈东西走向。

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4地表形态的塑造讲含解析

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4地表形态的塑造讲含解析

专题4 地表形态的塑造考向一地质作用【一讲高考】1.考纲要求营造地表形态的地质作用。

2.命题规律结合重大地质灾难(如火山爆发、四川芦山地震等)考查内、外力作用。

【例1】(2024·新课标Ⅲ卷)贝加尔湖(图2)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

据此完成第6题。

6.贝加尔湖形成于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答案】6.A山走向大致相同,从流入与流出的河流方位来说,如若滑坡堵塞河流形成堰塞湖,贝加尔湖应不会呈现如此狭长状D不正确。

所以选A。

【四讲方法】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凹凸不平。

基本形式示意图岩层的运动方向岩层变更对地表影响例证相互关系水平运动平行于地表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大西洋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肯定时间和空间有主次之分,从全球范围看,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垂直运动垂直于地表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更和海陆变迁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变动、台湾海峡的形成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肯定时间和空间有主次之分,从全球范围看,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2.外力作用形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形成的相应地貌特点(1)不同的区域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①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②潮湿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③高山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④沿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积累——冰碛湖、冰碛垄等。

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积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篇专题二地表形态的变化

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篇专题二地表形态的变化

高考二轮总复习 • 地理
返回导航
一、外力作用的区域性分布规律分析 流水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除此以外 在河流流经地区、地表缺少植被保护且多暴雨的地区,流水作用也很典 型;风力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的内陆地区。不同区域 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第一部分 专题突破篇
高考二轮总复习 • 地理
A.甲——背斜谷
B.乙——向斜谷
C.丙——背斜山
D.丁——向斜山
5.下列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东部区域以内力作用为主
B.中部地区属于同一水系的流域范围
C.西部区域古今地形倒置显著
D.区域至少存在两对水平方向挤压力
返回导航
第一部分 专题突破篇
高考二轮总复习 • 地理
返回导航
【解析】 第4题,甲处有河流流经,可知是河谷,沉积地层地质 年代从中心向两侧岩层变老,属于向斜,综合来看是向斜谷。乙处等高 线向海拔高处凸出,可知为山谷,沉积地层地质年代由老向新,属于背 斜,此处为背斜谷。丙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可知为山谷,从地层 新老关系看是背斜,因此为背斜谷。丁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 脊,根据地层新老关系看是向斜,故此处为向斜山。第5题,背斜的初 始形态为山地,背斜谷的存在说明东部区域以外力作用为主。根据等高 线分布来看,甲与丙之间有一山岭,图中两条河流可能是同一水系也可 能是不同的水系。西部地区的地形为向斜谷,保持着原始的向斜谷地 形,因此古今地形是保持一致的。图中西部地区向斜为东北—西南方 向,受东南—西北方向的挤压力,东部地区向斜为西北—东南方向,受 东北—西南方向的挤压力,表明该区域至少会存在两对水平方向上的挤 压力。
第一部分 专题突破篇
高考二轮总复习 • 地理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 2-3 《地表形态的变化》强化训练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 2-3 《地表形态的变化》强化训练

2015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 2-3 地表形态的变化强化训练一、选择题(2014·安徽)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

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

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

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

读图,完成1~2题。

1.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图a)的影响,图b所示地区( )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B.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C.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D.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答案】 A【解析】考查大气环流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冬半年,该地区受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冷空气影响,盛行偏北风,再加上山地形成的峡谷效应,冬季风速较大;夏半年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由于该时期副热带高压较长时间位于该地区的北部,因此该地区盛行偏北风时间较长,风速相对较小。

选项A正确。

2.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答案】 C【解析】考查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根据图中信息分析,沙山仅分布于局部小区域范围之内,因此其形成与流水作用无关,主要是风力堆积所致;沙山形成后,主要受风力侵蚀作用,在风力侵蚀作用下沙山侵蚀形成垄槽相间的地形,选项C正确。

(2014·浙江)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

读图,完成第3~4题。

3.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B.②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沙砾洪积C.③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D.④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答案】 C【解析】考查了地质构造成因和外力作用。

[精品]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6 地表形态的变化学案及答案

[精品]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6 地表形态的变化学案及答案

本专题从考查形式上看,多数是以选择题为主,综合题多是描述地貌特征和分析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着重考查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因此,复习时应多结合一些现实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提高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能力。

2017年高考考查方向预测:1.考查内容以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地质构造、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等为考查重点。

2.以热点事件或地质景观图、示意图等为背景,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结合岩石的成因类型或有关示意图,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结合时事工程建设、能问题,考查地质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结合实例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板块的划分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一般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

(1)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如玄武岩)。

(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用形成,具有层理结构,一般含有化石。

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以及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正常情况下,沉积岩层呈上新下老的关系,亦可根据所含化石确定时间先后顺序。

物质构成和化石还可以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如煤层说明以前是湿润的森林,石灰岩层说明以前是温暖的浅海环境,等等。

(3)变质岩:由其它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

如石灰岩受热成为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形成板岩。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三、板块移动与地球面貌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节地表形态的变化课后训练湘教版选择性必修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节地表形态的变化课后训练湘教版选择性必修

第二节地表形态的变化课后·训练提升基础巩固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1~2题。

1.喜马拉雅山脉是由( )A.a和c挤压而成B.b和d挤压而成C.c和b挤压而成D.a和b挤压而成2.红海的成因以及今后面积的变化是( )A.板块张裂形成的,面积将扩大B.板块碰撞形成的,面积将缩小C.板块张裂形成的,面积将缩小D.板块碰撞形成的,面积将扩大答案:1.A 2.A解析:第1题,喜马拉雅山脉是欧亚板块(a)与印度洋板块(c)碰撞挤压而成的。

第2题,红海是板块张裂形成的,面积将扩大。

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处向斜成谷B.乙处背斜成山C. 1~4,岩层渐新D.甲处岩层中部老,两翼新4.图中甲地貌的成因是( )A.岩层受到挤压向下弯曲B.背斜顶部受侵蚀而成为谷地C.向斜受到挤压,岩石断裂形成谷地D.岩层不连续地沉积答案:3.D 4.B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甲为谷地,乙为山地,从岩层的弯曲状态可以判断,甲为背斜,乙为向斜。

所以甲处为背斜成谷,乙处为向斜成山。

背斜的中心部位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的中心部位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第4题,背斜成谷的原因是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成山的原因是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而成为山地。

读图,完成5~6题。

5.从成因上看,山地M属于( )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B.向斜形成的褶皱山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6.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山地M不同的是( )A.庐山B.喜马拉雅山脉C.华山D.泰山答案:5.C 6.B解析:第5题,由示意图可知,山地M属于断层形成的地垒,为断块山。

第6题,断块山在我国的典型代表是庐山、华山、泰山等,而喜马拉雅山脉是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褶皱山。

下图为大自然塑造的四种地貌景观。

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四种地貌景观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A.a—海浪侵蚀B.b—流水侵蚀C.c—风力侵蚀D.d—冰川侵蚀8.b景观中的瀑布为黄果树瀑布,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最显著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答案:7.B 8.B解析:第7题,a图显示的是风蚀蘑菇,是风蚀作用的结果。

走向高考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地表形态的变化张

走向高考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地表形态的变化张

1.地壳的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第六页,共46页。
备考策略
第七页,共46页。
本专题从考查形式上看,多数是以选择题为主,综合题 多是描述地貌特征和分析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着重 考查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复习时应多结合一 些现实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提高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能力。
【答案(dáàn)】 (1)B (2)B
第四十四页,共46页。
课后强化作业(点此链接)
第四十五页,共46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走向高考·地理。新课标版 ·二轮专题复习。【答案】 (1)C (2)D。【答案】 (1)B (2)B 。课后强化(qiánghuà)作业(点此链接)
No Image
第十二页,共46页。
(2)各类岩石要重熔再生形成岩浆,大多要经过变质作用, 因此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箭头指向的应为变质岩。
(3)组成岩石圈的物质中,岩浆岩只能由岩浆上升冷却凝 固形成,且岩浆只能生成岩浆岩;因此在箭头太多、太复杂 的模式图中,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岩。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 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据此可判断出沉积岩。
【答案(dáàn)】 (1)C (2)C
第三十八页,共46页。
(2013·福建)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 升沙丘”,读图完成(1)~(2)题。
第三十九页,共46页。
(1)该沙丘位于( )
A.冲积扇
B.洪积平原
C.三角洲
D.河漫滩
(2)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
A.① C.③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 地貌。
第十九页,共46页。

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地表形态的塑造练习含解析

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地表形态的塑造练习含解析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地表形态的塑造考点09 三类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1-8题)考点10 内力作用与地貌(9-15题,25题,26题)考点11 外力作用与地貌(16-24题,27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说明:请将选择题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主观题写在答题纸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上期末考点10 易下图为“某地地貌和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为流水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 B.4为岩块断裂上升形成的山地,2为背斜成山C.5为冰川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山峰 D.3处可能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2.关于图示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最确切的是()A.图中火山喷发形成沉积岩 B.图中河港可搭建在6处C.5处自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热带雨林到积雪冰川带D.图中河流上游聚落应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山坡上,以免受到洪水威胁【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浙东北联盟第一学期期中考点09: 中难读岩层相互关系图(图中①②③④为沉积岩,⑤⑥为岩浆岩),回答下列问题。

3.图中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A.④③②①⑥⑤ B.④③②①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⑤⑥④③②①4.若①为石灰岩,则在①与⑥之间的结合部位容易形成()A.花岗岩 B.石英岩 C.大理岩 D.玄武岩【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浙江宁波效实中学期中考点09:中难三叶虫、恐龙、大型哺乳动物分别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代表性动物,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5.图中断层最可能发生于下列哪个地质时期()A.古生代前期 B.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前期 C.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 D.新生代后期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处岩石为变质岩 B.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生过地壳抬升C.丙处岩石由外力作用形成 D.丁岩层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来源】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实验学校2016-2017学年度高三二调考点09: 易读某岛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新高考适用2025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篇专题2地表形态的变化

新高考适用2025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篇专题2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部分专题二基础练(2024·北京模拟)下图为某地质剖面示意图。

在外力长期作用下,该地出现地形倒置现象。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地层最新的是( D )A.甲B.乙C.丙D.丁2.图中( B )A.①地易发觉油气资源B.②地受侵蚀作用明显C.③地隆起由向斜形成D.褶皱与断层同时发生【解析】第1题,沉积岩越靠下形成越早,可推断出图中岩层形成由早到晚为丙、甲、乙、丁,地层最新的为丁,D正确,故选D。

第2题,背斜为良好的储油气构造,①处不是背斜,不易发觉油气资源,A错;②地位于背斜顶部,侵蚀作用最明显,B正确;只考虑内力作用,向斜形成谷地,③地不是向斜,其隆起是因岩层不易被侵蚀形成,C错;图中褶皱处发生了断层,应先发生褶皱后发生断层,D错。

故选B。

(2024·福建模拟)左图为福建海坛岛局部图,东北部分布着一座长有稀疏植被的巨大沙丘,上面覆盖一些黑色碎石,右图为该岛的风向频率图。

完成3~4题。

3.海坛岛的盛行风向以及当地沙丘增长最快的季节( C )A.东北风春夏B.西南风春夏C.东北风冬春D.西南风冬春4.海坛岛上巨大沙丘的形成过程是( A )A.海浪搬运—海浪沉积—风力搬运一风力沉积B.风力搬运—风力沉积—流水搬运—流水沉积C.流水搬运—流水沉积—海浪搬运—海浪沉积D.风化作用—流水侵蚀一风力搬运一风力沉积【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该地东北方向上风频高,可推断该地常年盛行东北风,冬春季节,温差大,气压差大,东北风强劲,携带岛屿东北部海滨沙滩的沙尘吹向西南方向,在西南方向上山体的阻挡下,风力减弱,沙尘沉积下来形成沙丘,C正确,故选C。

第4题,结合上题的分析,首先海岛的海滨沙滩是由海浪搬运沙体,在海岸积累形成的,再受盛行东北风的影响,东北风搬运海滨沙滩的沙尘,遇到山体的阻挡,风力减弱,沙尘积累,不断积累形成巨大沙丘,A正确,故选A。

(2024·重庆市二模)下图示意昆仑山北坡克里雅河上游海拔2 750米处沉积剖面位置和土壤平均粒径。

2021新高考版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时作业:(九) 地表形态的变化

2021新高考版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时作业:(九) 地表形态的变化

课时作业(九)地表形态的变化一、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0·天津卷,4~5]下图所示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

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形成上图所示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和所需的外力作用分别是()A.变质岩、水平裂隙、流水侵蚀B.沉积岩、水平裂隙、风力侵蚀C.岩浆岩、垂直裂隙、风力侵蚀D.沉积岩、垂直裂隙、流水侵蚀2.导致上图所示景观岩层出露地表的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A.垂直抬升B.水平拉张C.水平挤压D.岩浆喷发[2020·沈阳市二模]玛珥湖是多次岩浆上升过程中遭遇地下水,在喷发前发生爆炸形成洼坑并积水而形成的湖泊,往往成群分布在地势低凹、地下水较丰富的火山构造盆地中,玛珥湖一般具有四周封闭完好、湖水较深、湖面平静、生物较少等特点,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下图为玛珥湖的示意图。

据此完成3~5题。

3.玛珥湖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变质作用B.岩浆活动C.地壳运动D.流水堆积4.玛珥湖中的水主要来自于()A.雨水和地下水B.地下水和河流水C.冰川融水和河流水D.冰川融水和雨水5.玛珥湖底的沉积物主要是()A.生物残体B.河流携带的泥沙C.早期喷发的火山灰D.风力沉积物[2020·湖北省华中师大一附模拟]新龙红山丹霞地貌位于四川省西部雅砻江河谷,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远远望去,雄伟壮观,经长期内外力和独特气候环境演化而形成(如图示意其形成过程),是高原藏区独有的高寒丹霞地貌地质遗迹。

据此完成6~8题。

6.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中,该处地壳运动的整体方向为()A.先上升再下降B.先下降再上升C.持续上升D.持续下降7.成景阶段峡谷和方山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是()A.岩层厚度差异B.沉积物质差异C.地壳运动差异D.外力侵蚀差异8.该处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中的外力作用有()①流水侵蚀②冻蚀作用③雨水淋溶④冰川堆积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2020·福建三明市高三6月质量检测]辽河三角洲由辽河、大辽河、大凌河等泥沙沉积而成。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二 地理环境变迁 专题强化练(四)地表形态的变化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二 地理环境变迁 专题强化练(四)地表形态的变化

专题强化练(四) 地表形态的变化一、选择题(2018·广西4月考前模拟)大约5 000多万年前英国北爱尔兰东部火山活动非常活跃,在沿海地区形成一条由3.7万多根六边形、五边形石柱组成的向大海延伸约6 000米长的“巨人之路”。

“巨人之路”是北爱尔兰著名的旅游景点,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自然遗产。

下图示意巨人之路景观。

据此完成1~2题。

1.“巨人之路”的一根根石柱形成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断裂下陷B.长年海浪的侵蚀拍打作用C.熔融的岩浆迅速冷却收缩凝固D.强大海风的吹蚀风化作用2.构成“巨人之路”的岩石属于( )A.变质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喷出岩解析:第1题,读材料可知,由材料第一句“大约5 000多万年前英国北爱尔兰东部火山活动非常活跃”可以推断,组成“巨人之路”的石柱是火山喷出的岩浆遇到冰冷的海水迅速冷却收缩凝固形成。

“巨人之路”由数万根大小均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成一条绵延数千米的堤道。

根据岩石的形成条件,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只能是火山活动岩浆喷出冷凝形成的,故选C。

第2题,由上题可知,“巨人之路”石柱是由火山活动岩浆喷出冷凝形成的构成,石柱组成的岩石是玄武岩,玄武岩属于岩浆岩中的喷出岩。

故选D。

答案:1.C 2.D(2018·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3~4题。

我国广西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3.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C.植被覆盖率不同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4.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

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 A.间歇性抬升B.持续性抬升C.间歇性沉降D.持续性沉降解析:第3题,甲、乙、丙位于同一河谷地带,降水量、地质构造相同,植被覆盖率影响不到基本地貌,ABC错,图中显示,三地地貌形成的基岩不同,石灰岩、页岩、砂岩岩石坚硬程度不同,受侵蚀程度不同,页岩、砂岩沉积岩,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石灰岩易溶于水,形成喀斯特地貌。

2022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 2.2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答案

2022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 2.2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答案

课时提升作业六地球表面形态(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21·郑州模拟)读下图,完成1、2题。

1.依据发生的挨次,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①C.①③②D.②①③2.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是( )①裂谷②海岭③山系④海沟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1选B,2选A。

第1题,②表示板块张裂,岩浆上升,地表开头隆起;③表示板块张裂处扩大,地壳变薄,岩浆上升明显;①表示岩层断裂,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第2题,图中所示现象假如是两个大陆板块张裂则形成裂谷,假如是两个大洋板块张裂则形成海岭。

(2022·晋中模拟)下图示意某区域地质构造。

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推断( )A.此区域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沉积作用B.L线穿过的地质构造是背斜C.沿L线是西北—东南走向D.沿L线是东北—西南走向4.下列山脉与图示山脉成因相同的是( )A.落基山脉B.阿尔卑斯山脉C.大分水岭D.斯堪的纳维亚山脉【解析】3选D,4选B。

第3题,图示区域位于河流的上游河段,主要受风化和流水侵蚀作用;L线穿过的地质构造是断层;沿L线是东北—西南走向。

第4题,图示山脉成因是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岩层隆起抬升形成的,与其成因相同的是阿尔卑斯山脉(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下图为推覆构造示意图,这种构造通常是上盘岩层自远处推移而来,上覆于相对停留在原地不动的原地岩块之上而形成的一种地质构造。

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岩层依据年龄由新到老排列正确的是( )A.⑥②⑦①B.⑦⑥③①C.⑤⑥③⑦D.④③②①6.图示断层两侧岩体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7.下列关于飞来峰形成地质作用过程正确的是( )A.岩层断裂-垂直上升-推移上覆-外力侵蚀B.垂直上升-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推移上覆C.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推移上覆-外力沉积D.水平挤压-岩层断裂-推移上覆-外力侵蚀【解析】5选A,6选B,7选D。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地球表面的形态专题整合强化练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地球表面的形态专题整合强化练

专题二地球表面的形态专题整合强化练(2017·浙江冲刺卷)下图是“北方四岛(南千岛群岛)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题。

1.北方四岛的形成原因是( )A.太平洋板块张裂形成B.流水沉积形成C.火山喷发而成D.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答案 D解析北方四岛属于东亚岛弧,地处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由两大板块碰撞形成,故D项正确。

(2017·温州模拟)和田玉分布于昆仑山,是大理石与岩浆接触形成的玉石,当地物理风化作用强。

读“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图”,完成2~3题。

2.昆仑山物理风化作用强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风力大B.风力小C.温差大D.土层厚3.和田玉的形成过程是( )A.乙→丁B.丙→甲C.丁→丙D.丁→丁答案 2.C 3.D解析第2题,昆仑山位于青藏高原地区,山体高大,昼夜温差大,所以物理风化作用较强。

第3题,从图中信息看,图中丙为岩浆,甲为岩浆岩,乙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和田玉属于变质岩,是大理岩(变质岩)与岩浆接触形成的变质岩。

(2017·浙江杭州6月统测)下图为长江三峡中巫峡的景观素描。

读图完成4~5题。

4.关于该处景观形成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岩层沉积——挤压褶皱——地壳抬升——流水下切B.岩层沉积——地壳抬升——断裂下陷——洼地积水C.岩浆侵入——岩层沉积——断裂抬升——流水下切D.挤压褶皱——岩层沉积——冰川侵蚀——冰雪融化5.下列地理事物的成因可能与巫峡相似的是( )A.东非大裂谷B.挪威峡湾C.渭河谷地D.虎跳峡答案 4.A 5.D解析第4题,图示巫峡地区岩层有层理结构——沉积岩,岩层有明显的褶皱变形——挤压褶皱,巫峡两岸是高大山地——地壳抬升,峡谷——流水下切。

选项A正确。

第5题,东非大裂谷、渭河谷地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地堑;挪威峡湾是冰川侵蚀形成的;虎跳峡是地壳抬升后流水下切形成的。

(2017·浙江永康检测改编)读“我国西南某地区地质剖面图”,完成6~7题。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2 地表形态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2 地表形态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2)地表形态的变化重难点知识分析1.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地貌对聚落形状的影响3.河流地貌(1)侵蚀形式溯源侵蚀:加长作用,河源的松散岩石被冲走,河源不断向源头方向延长,河谷的长度增加。

下蚀:加深作用,河流把河床上的岩石冲走,使河谷加深。

侧蚀:加宽作用,河流把河道两岸的岩石冲走,使河谷拓宽、谷破后退(2)侵蚀地貌上游河谷窄,呈“V”形——以溯源侵蚀、下蚀为主,河道几乎占据整个河谷中游河道渐开阔——以侧蚀为主,呈“U”形,(注意:侧蚀使河床不对称)下游河谷更开阔,河道两旁为冲积平原——以侧蚀、堆积为主,河谷呈槽形,(3)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及特点比较石绳(下图)又名绳状熔岩,是岩浆喷出地表,顺坡而下时,表皮先冷却,冷却表皮受内部尚未凝固的流动岩浆的推挤、扭动、卷曲而成。

石绳外表与麻绳、草绳等极为相似,表面粗糙成束出现,多呈弧形弯曲。

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左图中石绳内部应具有()A.层理构造B.片理构造C.冲刷构造D.气孔构造2.右图中能够反映石绳形成过程的序号是()A.①B.②C.③D.⑤3.关于弧形石绳描述正确的是()A.延伸方向与岩浆流动方向一致B.弧顶指向地势低洼的方向C.石绳弧顶指向岩浆的来源方向D.垂直于板块边界延伸方向招摇山又名“猫儿山”,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西北部,是《山海经》记载的第一座山,因山顶巨大花岗岩外形酷似卧伏的猫而得名。

猫儿山在寒武纪崛起成山,经剥蚀夷平后,在加里东运动时火山活动剧烈,再次隆起,发育成古老的山地。

下图为猫儿山地质构造剖面图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猫儿山首次形成的山地为()A.背斜山B.断层山C.向斜山D.活火山5.猫儿山被外力剥蚀夷平阶段()A.内力作用对地形影响大B.周边湖泊水体堆积物少C.侵蚀速率大于抬升速率D.河流下蚀作用逐渐变强6.推测“猫儿山”山地的形成过程()A.外力堆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活动→外力侵蚀B.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外力堆积→岩浆活动→外力侵蚀C.岩浆活动→外力侵蚀→外力堆积→岩浆活动→外力堆积D.岩浆活动→外力堆积→外力侵蚀→岩浆活动→外力堆积巨人湖曾经为冰坝堰塞湖,冰川体内发育众多通道。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地表形态的塑造(讲)(含解析)-课件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地表形态的塑造(讲)(含解析)-课件

地表形态的塑造考向一地质作用【一讲高考】1.考纲要求营造地表形态的地质作用。

2.命题规律结合重大地质灾害(如火山爆发、四川芦山地震等)考查内、外力作用。

【例1】(2015•新课标I卷)图4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图4,完成下列小题。

10、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11、推测1992~1997年期间()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答案】10、D 11、B降低,注入黄河的径流量会增加,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故C、D错。

考点:流水作用。

【名师点睛】本组试题以一幅坐标图,考查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重点考查流水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要求学生通过正确提取图中信息,联系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理原理,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例2】(2015•北京卷)下图为华北某地具备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4.图中()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5.图示地区()A、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C、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D、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答案】4.C 5.A考点:外力作用、水循环。

【名师点睛】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主要是在流水、风力、冰川和海浪等四种外力作用下,经过侵蚀、搬运、堆积形成,而喀斯特地貌只形成于石灰岩地区;泥石流实际是流水侵蚀作用,主要发生坡度较大地区,而坡度较小地区主要表现为堆积作用,且在水量、含沙量一致情况下,坡度越小,沉积层越厚。

【例3】(2014·安徽卷)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地球表面形态强化练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地球表面形态强化练

专题二地球表面形态下图为四幅地貌景观图。

读图,完成1~2题。

1.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A.甲B.乙C.丙D.丁2.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A.甲B.乙C.丙D.丁答案 1.C 2.D解析甲是冰川侵蚀地貌,乙是风力沉积地貌,丙是流水侵蚀地貌(喀斯特地貌),丁是火山地貌,属内力作用。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运动造就了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基本形态。

回答3~4题。

3.下列地区中,不属于印度洋板块的是( )A.澳大利亚大陆B.阿拉伯半岛C.斯里兰卡岛D.中南半岛4.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可能形成( )A.海岭和海沟B.岛弧和海沟C.海岭和裂谷D.岛弧和裂谷答案 3.D 4.B解析第3题,澳大利亚大陆、阿拉伯半岛、斯里兰卡岛都在印度洋板块上,中南半岛在欧亚板块上。

第4题,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两板块的交界带形成岛弧、海沟;海岭是大洋中脊,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裂谷位于板块的张裂地带,不是碰撞挤压地带。

读图,完成5~6题。

5.该图片中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蚀B.流水沉积C.风力侵蚀D.冰川侵蚀6.该地貌景观发育的基础岩石是( )A.花岗岩B.玄武岩C.石灰岩D.大理岩答案 5.A 6.C解析桂林山水景观是石灰岩经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2016·9月浙江台州市选考质量评估)读“某地地貌景观及其沿MOQ一线还原的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7~8题。

7.字母所示区域,属于向斜山的是( )A.MB.OC.PD.Q8.根据地质构造示意图分析,该地( )A.花岗岩层广布并且出露地表B.地壳水平运动作用不强烈C.大部分地层有整体抬升过程D.内、外力作用均比较明显答案7.B 8.D解析第7题,结合两图可知,O处是向斜构造且地貌类型为山地。

第8题,花岗岩是火山喷发冷凝形成的火成岩,该地没有火山地貌,A项错;由图可知该地地壳水平运动强烈,B 项错;该地发生强烈褶皱,大部分地层以水平运动为主,C项错;既有内力作用,又有外力作用,D项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2-3 地表形态的变化(附参考答案)一、选择题(2013·江苏)下图是甘肃省敦煌市地貌类型图;高大的鸣沙山环抱着月牙形洼地,泉水在洼地汇聚形成月牙泉(见图右下角照片),素以“千年不干”著名,但近年来日趋干涸,当地政府发出“拯救千年月牙泉”的呼吁。

读图回答1~2题。

1.月牙形聚水洼地的成因是 ( )A.大湖萎缩而成B.古河道残遗而成C.人工挖掘而成D.风力侵蚀而成2.泉水日趋干涸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蒸发增强B.降水变少,雨水补给减少C.风沙沉积,古河道淤塞D.地下水补给量不断减少【答案】 1.B 2.D【解析】第1题,考查了湖泊的成因。

据图分析可知,月牙泉是古河道经过的地方。

其成因为古河道残遗而成。

故答案为B。

第2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的原因分析。

据材料可知,月牙泉的补给为地下水。

千百年来,其蒸发量与补给量一直处于平衡状态。

近些年来其补给量不断减少,因而使得泉水日趋干涸。

雁荡山位于我国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境内。

现代地质学研究表明,雁荡山是一座具有世界意义的典型的白垩纪流纹岩古火山。

左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简图,右下图为雁荡山峡谷景观图。

据此完成3~4题。

3.左上图中可以表示雁荡山山体岩石类型的是( )A.甲B.乙C.丙D.丁4.形成右上图示峡谷景观的地质作用是( )A.① B.②C.③ D.④【答案】 3.B 4.D【解析】第3题,雁荡山是一座白垩纪流纹岩古火山,故雁荡山山体岩石类型应为岩浆岩。

题目左上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岩浆。

第4题,雁荡山峡谷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属于外力作用。

题目左上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重熔再生、冷却凝固、变质作用、外力作用。

第四纪时欧洲分布着大面积冰川。

读图回答5~6题。

5.欧洲大陆冰川南侧边界走向如上图所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B.海陆位置C.洋流D.地形6.上图中A半岛多峡湾海岸,形成峡湾海岸的最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海浪侵蚀B.冰川侵蚀C.流水侵蚀D.冰川堆积【答案】 5.A 6.B【解析】第5题,图中大陆冰川南侧边界大致呈东西走向。

因为边界处纬度相差不大,热量条件相似,故选A。

第6题,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的峡湾海岸是由第四纪时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故选B。

下图是中亚地区某咸水湖地质剖面图,湖底的基岩为玄武岩,在玄武岩之上为各类沉积岩。

近几年,该湖泊面积逐渐萎缩。

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N地缺少含煤岩层⑤,说明该地古气候不适合森林的生长B.从构造上看,该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C.①→⑥岩层的新老顺序是由老到新D.该湖泊最可能是咸水湖而不是淡水湖8.据图可以推测,M、N两地经历的地质运动过程是( )A.M地所在的岩层没有经历过上升和下降B.M地所在的岩层经历上升和下降的次数多于N地C.N地所在的岩层至少经历过升—降—升—降的过程D.N地所在的岩层只经历过升—降—升的过程【答案】7.D 8.C【解析】第7题,可利用排除法:煤和森林是紧密联系的,M地有含煤岩层,说明该地古气候适合森林的生长;从构造上看,是断层而不是背斜;①→⑥岩层的新老顺序是由新到老;选D。

第8题,N地缺失③⑤地层,可能在该沉积时代,N地处于上升过程。

选C。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C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E为变质岩。

据此回答9~11题。

9.图示区域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 )①地壳运动②岩浆活动③变质作用④外力作用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③④10.图中各类岩石形成的顺序由早到晚排序正确的是( )A.A、D、G、B、F B.B、E、D、A、FC.G、B、A、E、D D.G、F、B、D、A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F层B.A处有可能找到化石C.假设C层为沙质沉积物,则该地常年盛行北风D.如果该地有石油,则应该在②地向下打井开采【答案】9.C 10.C 11.C【解析】第9题,图示下部岩层有明显的水平弯曲变形,说明该地地壳发生过水平运动;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说明地质历史时期发生过岩浆活动;与岩浆岩接触地带有变质岩存在,说明该地发生过变质作用;C为沉积物,说明有外力作用的影响。

选C。

第10题,根据图示岩层的分布和地质作用的关系分析,C、B、F属于下部沉积岩,越往下,越早沉积,由早到晚顺序为G、B、F;A岩浆岩破坏了G、B、F等沉积岩层,说明A晚于G、B、F岩层形成,在A岩浆岩附近,出现变质岩E,反映E在岩浆作用之后较短的时间里发生变质作用;D岩浆岩侵入了A岩浆岩,反映D在A之后生成。

选C。

第11题,隧道选址应在背斜处,而F处为向斜;A为岩浆岩,不可能找到化石,②处地下为向斜构造,为良好的储水构造,开采石油应对应地下的背斜构造,即从①处向下钻井;若C为沙质沉积物,其形态为沙丘,则缓坡一侧为迎风坡,故判断盛行风向为北风。

选C。

某河谷一块高约二百米的巨大沉积岩崖壁上分布着许多直径小于一米的洞穴,河谷所在流域一直为亚热带湿润气候环境。

读崖壁洞穴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示意图,回答12~13题。

12.洞穴形成最有可能受到的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D.海水侵蚀13.下列叙述最合理的是( )A.年平均河水位线在持续上升B.海拔越高洞穴形成的时间越晚C.海拔越高岩石年龄越老D.高处洞穴较少,可能是久经外力作用而消失【答案】12.A 13.D【解析】第12题,洞穴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随着河床不断下降,洞穴就逐渐露出来。

选A。

第13题,沉积岩容易被河水侵蚀而使河床不断下降,因而年平均河水位线在持续下降,海拔越高洞穴形成的时间越早,海拔越高岩石年龄越轻,高处洞穴较少,可能是久经外力作用而消失。

选D。

流水侵蚀是重要的侵蚀作用,其侵蚀地表强度与地形、降雨、植被、土壤等因素密切相关。

读图,回答14~15题。

14.读土壤结构图,图中何种土壤受流水侵蚀作用相对较弱( )A.① B.②C.③ D.④15.读坡角与侵蚀强度关系图,当坡角超过40°时,流水的侵蚀强度反而逐渐变小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坡面植被覆盖程度越来越好B.降雨强度减弱,坡面流量减小C.坡面径流流速减小D.受雨面积减小,坡面流量减小【答案】14.A 15.D【解析】第14题,①土壤粘粒比重最高,说明其最有可能生长有较密的植物,故受流水侵蚀作用相对较弱。

选A。

第15题,山坡达到一定坡度后,由于其更接近于地面垂直,受雨面积减小,坡面流量也减小,则流水侵蚀强度减小。

选D。

下面左图为我国某河流某一河段河道的走向,A岛是河中一个江心洲,右图表示此江心洲一年内面积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16~17题。

16.该河应位于我国( )A.东北地区D.华南地区C.西南地区D.东南地区17.下列关于该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该河段的流向为自西向东,则乙河道将慢慢变浅B.江心洲常发育在河流上游水流较快的地方C.若甲河道为该河的主航道,则该河段的流向为东南流向西北D.若该河的上游修筑水坝,则江心洲面积增长速度减慢【答案】16.A 17.D【解析】第16题,由右图可知,A岛分别在春季(3、4月份)和夏季(7、8月份)面积较小,说明该河一年中有两个汛期,即春汛和夏汛,因此该河最应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第17题,该河的上游修筑水坝,泥沙在上游水库中沉积,在江心洲处沉积的泥沙量减小,江心洲面积增长速度就减慢,故选D。

二、综合题18.读某区域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地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________。

(2)如果要在A、B两处选一处建水坝形成水库,以解决甲镇的缺水问题,建在何处比较合理?理由是什么?(3)分析影响图示中铁路选址的原则。

(4)图示甲、乙、丙三个聚落中,易发展成较大城市的是________,分析其区位优势。

【答案】(1)背斜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外力侵蚀(溶蚀)作用(2)A处。

水库宜建在口袋形洼地的狭窄出口处,且水可以顺流至甲镇;在B地建水库可能淹没甲镇。

(3)在山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丘陵山区,铁路选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4)甲地形平坦开阔;河流交汇处,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

【解析】根据该地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可以判断出该地为背斜;为甲镇供水,显然不能将大坝建在B处,否则会淹没甲镇;图中铁路的选址,主要应考虑地形条件的影响;哪个聚落能发展为大城市,可以从地形、河流、交通等方面考虑。

19.沉积地层剖面以及其中的断层、褶皱等各种地质现象,就像一本地质历史教科书,记录了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我们了解地壳发展演化的窗口。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已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

根据该地层剖面岩层顺序,说明C层所处的海陆环境,并逐层分析从E层到G层海平面升降的变化过程。

(2)剖面图显示,该地区地层曾经发生过褶皱。

据图分析,该区褶皱发生在哪一地层形成以后,哪一地层形成之前?(以字母指代地层)(3)比较断层M左右两侧的地层,写出左侧缺失的地层。

(写出字母)(4)根据该地层剖面,归纳该地区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外力作用的各种表现。

【答案】(1)C层表示该区为陆地环境;从E层到F层海平面下降;从F层到G层海平面上升。

(2)褶皱发生在K地层形成后,N地层形成前。

(3)H、I、J、K地层缺失。

(4)内力作用表现为:褶皱、断层、地壳的升降运动;外力作用表现为:沉积、P层受侵蚀变薄、部分地层受侵蚀而缺乏。

【解析】第(1)题,对照图例可知,C为砂岩,属于陆地河湖沉积特征。

E为深海沉积形成的石灰岩,G为浅海沉积的页岩,从E层到F层,由海洋环境变为陆地环境,与地壳上升或海平面下降有关;从F层到G层,由陆地环境变为浅海环境,与地壳下沉或海平面上升有关。

第(2)题,图中C~K地层发生了明显的倾斜和弯曲,褶皱一定是这些地层形成之后产生的,即K地层(最年轻)形成之后;N、O、P地层位于最上层,且呈水平分布,是形成最晚和没有发生倾斜、弯曲的地层,褶皱一定在这三层形成之前,即N地层(三地层中最早)形成之前。

第(3)题,在断层左侧找对应的地层,最好用标注字母的方法进行,找不到的地层即缺失层。

第(4)题,根据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