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上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
苏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梁衡曾经这样说过:“佛说,修五百年方能同舟,修一千年才能共枕。
从苏轼乘风归去的公元一一零一年算起,已有九百多年,当我也乘风归去并转世投生时,应该有一千年了吧,在这千年的轮回中,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如我一样地期盼过,但我仍愿意倾尽我的全部虔诚来祈祷:来生让我嫁给苏轼,嫁给这个上帝唯一的骄傲。
”
苏轼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这篇《赤壁赋》中感受东坡跳动的脉搏。
二、出示目标
1、积累字词,掌握重要文言知识
2、反复诵读,体悟作者精神世界的蜕变
三、温故知新(检测)
【过渡语】:1079年(元丰二年),御史中丞李定等以苏轼在诗文中讥讽时政,毁谤朝廷的罪名逮捕了苏轼,史称“乌台诗案”。
在狱中,苏轼几近丧命,终于在含冤103天后被赦,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黄州地势极其偏远,生活困苦,远离繁华。
这对好交朋友、豪爽豁达的苏轼来说非常不适应,为了纾解自己内心的苦闷,他夜游赤壁,写下了这篇名扬千古的《赤壁赋》。
四、反复诵读,体悟作者情感变化
(一)初读:自由诵读,找出每一段概述作者情感的词句
乐——悲——喜
(二)再读:体悟作者情感变化
1、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说:“于是饮酒乐甚”,请问作者因何而“乐”?
(1)赏景之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这里主要勾勒了秋风、秋月、秋水所绘制的美丽夜景,可谓秋风爽、秋月明、秋水旺,真是景美而情欢。
(2)纵游之乐:“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任意飘荡,不知东西!这种迎风破浪、任意驰骋的壮举能使人胸中所积聚的郁愤在瞬间得到释放。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此时乐到了顶点,仿佛自己超脱了凡尘,化做仙人,“欲上青天揽明月”,只是“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用自己的诵读,感受作者此时的快乐)
2、第二、三自然段作者情感由乐转悲,而且以“主客问答”的方式展开,分角色扮读,思考作者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悲又从何而来?(联系作者经历)
明确:生命的短暂渺小而又无法超越
当年的曹操率八十万大军,挥师南下,“破荆州,下江陵”,一路势如破竹。
曹军战船船头连着船尾“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何其壮哉。
我们还可以想见曹操在月明星稀之夜“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何其志得意满! 但是,曹操虽称雄一世,却也难免折戟沉沙、败走华容,并最终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贵为王侯将相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普通人呢?伟大的渺小的,杰出的平凡的,都面临着生命苦短、岁月易逝的苦闷。
蝼蚁蚍蜉,伟人巨匠,一样会在历史的荡涤下光沉响绝。
这难道还不悲吗?
人的一生太短暂,就像天地间仅能存活数小时的蜉蝣;人的生命太渺小,如同茫茫大海
中的一粟。
于是我们就会渴望挟仙遨游,抱月长终。
而这又不可乎骤得,只有托遗响于悲风。
“携仙遨游、抱月长终”的愿望与“不可乎骤得”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又令人生悲。
(用自己的诵读,感受作者此时的悲伤)
3、面对此种困惑,苏轼又是如何来排遣和释解这种困惑的呢?换言之,“苏轼”是怎么劝慰“客”的呢?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像这江水不停的流,却不曾消失;像那月亮总是时圆时缺,但却始终没有增减。
)
下面我们看《吕氏春秋》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学生看幻灯片)
“水泉东流,日夜不休。
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圆道也。
”
——《吕氏春秋》
水向东流,日夜不停。
源头永不枯竭,流入海洋也不会满溢。
小(水源)变大(海洋),重(水)变成轻(云),循环往复,称作圆道。
落叶总是要归根的,思乡也是一种回归。
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
我们不妨把人生理解为一种存在的循环,或者说是一种圆圈运动。
这种首尾相顾的圆圈意象,给人的启示就是:一切对立的,相反的东西都可以在这种圆形中得到调解,转化成为相辅相成之物。
(2)那么我们如何用圆道思想理解他下面的这句话?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学生讨论一分钟)
从苏子的这番解释来看:在圆圈运动图式里,虽然个体生命稍纵即逝,但是宇宙生命生生不息,要肯定生命,就须超越个人的局限,肯定人类精神的传承。
这样看来,人和万物都是无穷无尽的,人类的精神是可以超越时空的。
(3)于是“客”和我们心灵觉醒了,此时的苏轼对宇宙有了全新的认识,他是怎么说的?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吾与子之所共适”。
共适,大自然给我们的无尽宝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4)最终,“客喜而笑”,诵读最后一段,体悟这份“喜”与前文的“乐”又有何不同?
不一样,“乐”是由“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赤壁夜景所引发的,是一种受外物影响而产生的注意力转移。
而“喜”则是他内心的自释与圆融通变所获得的心灵觉醒,平静、舒展、旷达,是一种“也无风雨也无情”的超越。
4、美国心理学家拉·莫阿卡宁说:“圆圈是幽居于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意象,它是人类在内心迷惘混乱时恢复心理平衡和心灵秩序的一种自然方式。
”这种“圆道”思想对于你又有何种启示呢?
(1)人处世间,需要以“圆道”思想去平衡人生,求得内心的和谐统一,并能以圆融的心态去看待一切。
(2)宇宙万物都有始有终,生生灭灭,循环往复,因而我们应以大循环的眼界去理性看待生命的有常与无常、成功与失败,去构建和谐丰盈的内心世界。
只有我们内心世界的力量足够强大,我们才能避免外界的干扰、裹挟,像苏轼那样臻于“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化境。
(3)如果我们在现实人生之中,看取社会、人生、他人,处理事情,总是“一根筋”,不会圆融,不会“拐弯”,内心失去了和谐与圆融,这样的人生肯定是痛苦的。
四、小结
在黄州,一个文章千古、精神千古的伟岸的苏轼挺立在了后世人面前。
即使到后来,他再被贬到惠州,甚至更为遥远的儋州,他都是一如既往的豁达。
苏轼独特的个人魅力就在于,
他具备着与其他贬谪文人不同的坚韧品志和旷达乐观的情怀。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
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弥尔顿说“心灵是自己作主的地方,它能使天堂变成地狱,也能使地狱变成天堂。
”老师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做自己心灵的主人,让它变成开满鲜花的天堂!
五、作业
1、背诵《赤壁赋》。
2、文段练习
请仔细审读下列材料,准确立意,以“苏轼”为例,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议论性文段。
在一位画家的屋里,我见到了一幅非常特别的画。
那是一张被装裱起来的白纸,在中间偏左的位置,有一块黑渍。
我不明白这块黑渍到底算什么生花妙笔,被画家挂在了墙壁正中最为显著的位置上。
我琢磨了很长时间,头脑里仍然一片空白。
我向画家请教,画家说:“中间这块黑渍是痛苦,每个人看到我的这幅画时,都是只看到这块痛苦的黑渍,却看不到背景里的快乐,我们的生活不是这样吗?多少快乐我们都视而不见,却被微小的痛苦遮住双眼。
”我说:“按照你的说法,这张画应该是一张白纸。
”他说:“没有痛苦,我们便见不到快乐。
”我明白了,我们的眼里,总是盯着痛苦,而快乐常常是被我们忽略了的那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