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结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趣味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实际需要出发,通过趣味化学实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发展;通过综合实践课和美育的渗透,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参与观察、思考、讨论,时刻让他们保留成功的欲望,享受成功的乐趣,以获得理智能力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构建知识,形成各方面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化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
本课题2007年7月正式开始进入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经过课题组5名成员的共同钻研和探讨,课题研究进展顺利,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现作结题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及理论依据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了保障。校本课程指学校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
1、现实化学教育中存在实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生活、化学实验教学中演示实验安排得过多的问题,另外,化学应用于实践所产生的不和谐和不美的结果,妨碍了人们对化学之美的真正认识。通过学生动手的化学趣味实验,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的结构美、化学现象美、操作美。
2、重新认识“生活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的理论脱胎于杜威的教育哲学。他将生活教育定义为“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它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改变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书本与实践相脱离这些基本问题,促进教育和生活、学校与社会的结合,实施以学生为本的教育。
3、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校本课程的开发至少经历三个阶段:课程、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三个阶段,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综合概念,因此可以这样理解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开放性、个性、协调性、综合性、可评价性等特性,为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前两个阶段课程、校本课程具有共性,第三个阶段具有地方特色,难以达到内容相同。
(二)研究的意义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实际需要出发,通过趣味化学实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发展;通过综合实践课和美育的渗透,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参与观察、思考、讨论,时刻让他们保留成功的欲望,享受成功的乐趣,以获得理智能力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构建知识,形成各方面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化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以《化学必修1》、《化学必修2》(苏教版)的相关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为基础,教师用心思考、精心设计,共同努力把书中枯燥的知识变成有趣的探究实验,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出一套高一化学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在实践校本课程中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综合素质。如下是具体的几个方面:
(一)、化学实验合作化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宗旨和核心理念之一。但在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态度、习惯、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为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互助合作学习。
1.科学分组。参加本课程的53位同学。通过学习态度、习惯、能力、兴趣、性格等方面的调查摸底,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类,在此基础上组建合作小组。每组设组长一人,在实验时分工合作,共同参与实验过程。
2.合理分工。为使实验时不出现“混乱”局面,必须进行合理分工。
例如,如何用球棍模型表达常见共价化合物?
首先,准备了新鲜的两斤豌豆、两斤玉米、半斤花生,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原子,还有一些细铁丝和剪刀。
其次,让学生分工合作搭建如下球棍模型:HCl、Cl2、H2O、NH3、白磷、CH4、C2H6、C2H4、C2H2、环己烷、正丁烷、异丁烷、乙醇、二甲醚、氯化钠、干冰晶胞和金刚石的晶体结构。
因为是源于生活的材料,学生兴致很高,效率很高。由于搭建的结构有易有难,组内分工合作,每位同学都有展示才能的机会,在实验过程中每位同学都能动脑、动手、动口,让每位学生亲身体验一些常见物质的空间结构。部分同学搭建了HCl、Cl2、H2O、NH3、白磷、CH4、C2H6、C2H4、C2H2,部分同学搭建了环己烷、正丁烷、异丁烷、乙醇、二甲醚,能力较强的同学就尝试搭建氯化钠、干冰晶胞和金刚石的晶体结构。
这种互助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二)、化学实验趣味化
科学探究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倡导学习者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于这种思想,我们在校本课程中进行了《制作水果电池》的实验探究。
在参加探究的53位同学讨论的基础上我为学生准备了铁丝、镁条、锌片、铜丝和石墨棒(直径1cm,长6cm),番茄、草莓、西瓜、梨子、苹果等水果,万用表、砂纸、导线(带鳄鱼夹)、音乐贺卡(带发光二极管)、水果刀、纱布、小烧杯、玻璃棒、酒精灯。另外学生可自带水果和电极。要求学生通过列表方式记录有关实验数据和现象。重点提出如下猜想:
①你认为那些水果能制作水果电池?
②你认为哪些材料可以作电极?
③另外还需要哪些材料?
④你能运用实验原理大胆地进行想象并运用实验材料制作水果电池吗?
⑤通过猜想与实践你能得出水果电池的电流强度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吗?
⑥实验过程中你有何发现?
⑦通过实验探究你有什么体会?
⑧水果何以能发电,水果发电与原电池原理相似?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深刻地体会到水果不仅美味可口营养丰富,而且还能神奇地发电,深刻理解了原电池的原理。通过实验,发现每种水果都能发电。有的小组还做了水果串联、并联、挤出果汁、给水果加热等的发电实验。整个探究过程学生都非常积极投入,课堂气氛非常好,学生交流讨论非常热烈,富有创造力和奇思妙想,极大地焕发了生命的活力。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水果电池的电流强度与水果的种类、成熟程度、电极材料、电极深度、电极间的距离、酸碱度、温度等因素都有关系。
本实验的成果虽然目前不能解决用电量需求,但说不定有一天“奇迹”会出现,通过水果能成功地找到新能源,既使腐烂的水果得到合理的利用,也能解决能源短缺问题。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进行实验等探究环节,从中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化学实验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