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质测量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血液透析患者电解质检测结果及临床意义

血液透析患者电解质检测结果及临床意义

高钠血症与脑水肿
总结词
高钠血症可能引发脑水肿,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 碍等症状。
详细描述
高钠血症是指血液中钠离子浓度过高,超过了正常范围 (135~145mmol/L)。高钠血症可导致细胞外液高渗 ,水分进入细胞内引起脑水肿。脑水肿可引起颅内压升 高,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的高钠血 症可能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血液透析及患临者床电意解义质检测结果
目录
• 血液透析患者电解质检测的重要性 • 血液透析患者电解质的种类与功能 • 血液透析患者电解质检测的方法与技术 • 血液透析患者电解质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 • 血液透析患者电解质检测结果的解读与处

01
血液透析患者电解质检测 的重要性
维持电解质平衡对健康的重要性
镁离子(Mg2+)
总结词
镁离子是多种酶促反应的激活剂,对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和细胞代谢具有重要作用。
详细描述
镁离子参与能量代谢、蛋白质合成和神经传导等生理活动。在血液透析过程中,镁离子的解质检测 的方法与技术
实验室检测方法
离子选择电极法
饮食控制
根据患者电解质水平调整饮食结构,控制钾 、钠、磷等电解质的摄入量。
定期检测
定期进行电解质检测,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 异常情况。
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建议使用适当的药物来调节电解质 平衡。
健康宣教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性,提 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02
血液透析患者电解质的种 类与功能
钾离子(K+)
总结词
钾离子是维持细胞正常代谢和生理功 能的重要元素,对心脏、肌肉和神经 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电解质分析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培训

电解质分析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培训

电解质分析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培训
电解质分析是临床实验室常见的一项检验项目,用于评估人体内电解质的平衡情况。

影响电解质分析结果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采集样本的方法:正确的采集方法能够确保样本的准确性。

血液样本采集时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和血细胞破裂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2. 采集样本的时间:电解质的浓度在一天中可能有很大的变化。

例如,饮食、运动和使用某些药物都可能影响电解质的平衡。

因此,在采集样本时要注意相应的时间窗口,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3. 仪器和试剂的质量:使用高质量的仪器和试剂对于准确测定电解质的浓度至关重要。

实验室需要定期维护和校准仪器,使用经过验证的试剂。

4. 样本保存和运输:适当的样本保存和运输条件可以防止电解质浓度的变化。

在采集后,样本应该被储存在适当的温度和容器中,并尽快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

电解质分析的临床意义在于评估人体内电解质的平衡状态,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与电解质紊乱相关的疾病。

例如,电解质不平衡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神经系统问题和肾功能异常等问题。

通过电解质分析,医生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这些问题,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和药物选择。

同时,电解质分析也是监测药物治疗、液体补充和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请注意,以上回答仅供参考,具体操作还需要参考实验室的具体要求和临床医生的指导。

电解质测定的临床意义

电解质测定的临床意义

电解质测定的临床意义一、引言电解质是指带有电荷的离子化合物,通过电解质测定可以获得人体内液体中不同电解质的浓度信息。

电解质在机体内起着重要的调节功能,对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因此,电解质测定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电解质测定的方法2.1 传统电解质测定方法1.重量法:通过称量样品质量、电解质含量等计算得出浓度结果。

2.滴定法:利用计量滴定容量以测定电解质浓度。

3.电导法:利用电解质在电场中的电导性质进行测定,根据电导率与浓度之间的关系计算浓度值。

2.2 现代仪器测定方法1.离子选择电极法:利用半导体材料、液体膜等进行电解质的选择性测定。

2.吸光光度法:通过测定电解质溶液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程度判断浓度。

3.电解质电极法:基于电解质在电解液中的扩散电流与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测定。

三、常见电解质测定3.1 血清电解质测定1.钠离子(Na+):血清钠离子浓度的变化与体液平衡、神经传导等密切相关。

2.钾离子(K+):血清钾离子的测定对于监测心脏功能、骨骼肌功能以及细胞膜电位等具有重要意义。

3.钙离子(Ca2+):血清钙离子参与骨骼形成、神经传导、心肌收缩等生理过程。

4.氯离子(Cl-):血清氯离子含量与体液酸碱平衡等密切相关。

3.2 尿液电解质测定1.尿钠排泄率:通过测定尿液中钠离子的浓度,可以评估肾脏对钠的排泄功能。

2.尿酸排泄率:尿液中尿酸的排泄率可以反映肾脏对尿酸的排泄能力,对痛风等疾病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四、临床意义4.1 电解质紊乱的诊断与监测1.高钠血症:高血钠症会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电解质测定可用于监测和诊断该病情。

2.低钾血症:低血钾症会引起心律失常、血压异常等症状,电解质测定可用于评估患者的钾离子水平。

3.高钙血症:高血钙症可能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有关,电解质测定可用于诊断和监测该疾病。

4.低钙血症:低血钙症可能与维生素D缺乏、肾功能不全等有关,电解质测定可用于评估患者的钙离子水平。

电解质是什么检查项目

电解质是什么检查项目

电解质是什么检查项目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能够产生离子的物质。

它在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酸碱平衡和电位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电解质检查是通过分析体液中的主要离子浓度来评估机体的电解质状态。

本文将介绍电解质检查的基本原理、常见的电解质检查项目以及它们的临床意义。

一、电解质检查的基本原理电解质检查是通过测量体液中的离子浓度来评估机体的电解质状态。

常见的电解质包括钠(Na+)、钾(K+)、氯(Cl-)、钙(Ca2+)、镁(Mg2+)和磷酸盐(PO43-)等离子,它们在人体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异维持了细胞膜的电位差,从而维持了细胞的正常功能。

电解质的浓度在人体内受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饮食、排泄、药物使用等。

因此,对于某一电解质的浓度出现异常,可能反映了机体某些方面的异常情况,如水、电解质的摄入与排出不平衡等。

电解质检查一般使用离子选择电极、电解质分析仪等设备进行。

离子选择电极是一种特殊的电极,它能够选择性地与某种离子反应,并产生电信号。

通过测量这些电信号的强度,就能够计算出体液中对应离子的浓度。

二、常见的电解质检查项目及其临床意义1. 钠(Na+)钠是人体最主要的阳离子,对维持细胞的渗透压、酸碱平衡和水分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钠的浓度异常常见于水分摄入或排出的失衡,如过度饮水导致的稀释性低钠血症或大量出汗导致的低钠血症。

高钠血症常见于失水引起的水分丧失过多,如严重腹泻、呕吐等。

2. 钾(K+)钾在维持细胞的电位、调节肌肉的兴奋性以及参与酸碱平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钾的浓度异常常见于饮食中钾的供给与排泄不平衡,如高钾血症常见于肾功能不全、组织破碎等;低钾血症常见于疾病状态引起的钾的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

3. 氯(Cl-)氯是体内最常见的阴离子,对维持细胞的渗透压、酸碱平衡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氯的浓度异常常见于饮食与排泄的失衡,如高氯血症可见于应用含氯盐的药物或失水引起的水分丧失过多,低氯血症常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肾小管酸中毒等。

常见电解质的临床意义

常见电解质的临床意义

常见电解质的临床意义电解质是指能够自由离解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物质,在生物体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们调节细胞内外液体的浓度、控制细胞膜电位、参与酸碱平衡等生理过程。

临床上,电解质紊乱常常与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下面将介绍常见电解质的临床意义。

1.钠离子(Na+):钠是一种特别重要的阳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参与调节细胞内外液体的平衡。

钠的浓度异常升高称为高钠血症,可以导致脱水、尿少、乏力、肌无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的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

钠的浓度异常降低称为低钠血症,常见于临床上,其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头痛、抽搐和意识障碍等,严重时可能导致脑水肿甚至生命危险。

2.钾离子(K+):钾在细胞内液中浓度很高,与钠离子相互作用维持细胞内外液体的电位差,这对于神经肌肉的正常活动至关重要。

当钾的浓度过高或过低时,都会导致心脏节律紊乱,严重时能引发致命性的心律失常。

高钾血症常见于肾功能衰竭、向心性心力衰竭等疾病,其症状包括心悸、肌无力、呼吸困难等;低钾血症多见于利尿剂滥用、酗酒、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等情况,其症状包括乏力、肌无力、心律失常等。

3.钙离子(Ca2+):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阳离子,它不仅仅参与骨骼和牙齿的形成,还参与神经传导、肌肉收缩、血液凝固等生理过程。

血钙浓度异常升高称为高钙血症,常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骼恶性肿瘤、骨髓瘤等疾病,其症状包括多尿、便秘、脱水等;低钙血症多见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慢性肾衰竭、维生素D缺乏等疾病,其症状包括手足抽搐、肌肉痉挛、心律失常等。

4.氢离子(H+):氢离子指的是酸碱平衡中的氢离子浓度,是评价体内酸碱平衡状态的重要指标。

范围内的轻度酸中毒或碱中毒可由肺腺体质、细胞外液排烦功能障碍而引起,如肺疾病等。

严重的酸中毒和碱中毒则常常与严重的疾病状态、骨骼疾病和肾功能衰竭有关。

总之,电解质在维持体内环境稳定以及正常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电解质发生紊乱时,会导致多种疾病症状,严重时可能影响生命安全。

电解质检查的临床意义

电解质检查的临床意义

电解质检查的临床意义1.血清钾血清钾增高见于各种严重肾脏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系统性红斑狼疮、淀粉样变、先天性排钾缺陷、尿少或尿闭等。

另外严重溶血或组织损伤、炎症、坏死、化疗、烧伤、运动过度等,可使红细胞或肌肉组织内的钾大量放入细胞外液而导致血钾升高。

当呼吸或循环功能不全、手术麻醉时间过长、休克也可导致组织缺氧,而引起大量细胞内钾转移至细胞外液,发生高血钾。

食入或静脉注入大量钾盐,超过肾脏排钾能力而引起钾摄入过多。

含钾药物及潴钾利尿剂的过度使用,尤其在合并肾功能受损时也可发生高钾血症。

血清钾降低见于严重呕吐、腹泻或胃肠减压、大量应用排钾利尿剂及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醛固酮增多症、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代谢性碱中毒、烧伤、腹腔引流、血液及腹膜透析等可引起钾丢失过多而使血钾降低。

另外心功能不全、肾性水肿或大量输入无钾盐的液体因稀释而导致血钾降低,大量应用胰岛素、急性碱中毒、家族性周期性低钾麻痹患者发作时等因血钾在体内分布异常而导致血钾降低。

2.血清钠血清钠增高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如库欣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严重脱水、补盐过度、中枢性尿崩症、脑外伤、脑血管意外等均可使血清钠增高。

血清钠降低由于腹泻、呕吐、幽门梗阻、胃肠道、胆道、胰腺手术后造瘘、引流、大量腹水等引起的胃肠道失钠;由于严重肾孟肾炎、肾小管严重损害、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大量应用利尿剂,特别是长期限制钠盐的心脏功能不全或肾脏疾病患者更易引起尿钠排出增多而使血清钠降低。

另外大量出汗时,大面积烧伤、创伤、体液及钠从创口大量丢失而引起皮肤失钠等都可引起缺钠性低钠血症。

肝硬化伴腹水、充血性心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高血糖或使用甘露醇时等可引起稀释性低血钠症。

肝硬化、肺结核、癌症等晚期慢性疾病、营养不良、年老体衰者亦可发生消耗性低钠血症。

3.血清氯血清氯增高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所致的肾功能衰竭、尿道及输尿管梗阻或心力衰竭可导致血清氯化物升高。

检验科常见电解质检测方法与解读

检验科常见电解质检测方法与解读

检验科常见电解质检测方法与解读电解质是指溶于体液中的能够分解成带电离子的化合物,包括钠、钾、氯化物、钙等多种离子。

电解质的平衡对人体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因此在临床检验中电解质的检测是非常常见且必要的。

本文将就检验科常见的电解质检测方法及其解读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读电解质检查结果。

一、血液电解质检测方法1. 电极法电极法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电解质检测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测量电解质与电极之间的电位差来间接测定电解质的浓度。

例如,用钠离子选择电极来测量血清钠浓度,用氯离子选择电极来测量血清氯浓度。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高,被广泛应用于电解质检测中。

2. 电导法电导法是通过测量电解质溶液中的电导率来间接检测电解质浓度。

电导率与电解质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通过测量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可以推算出其中电解质的浓度。

这种方法需要特殊的电导仪器,操作相对复杂,但精确度较高。

3. 光谱法光谱法是一种新兴的电解质检测方法,利用不同电解质溶液在特定波长的光线下吸收和发射的特性来检测电解质浓度。

例如,用紫外可见光谱法测定血清钾浓度。

光谱法操作相对简单,且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但对样本处理要求较高。

二、电解质检测结果的解读1. 钠离子正常成年人的血清钠浓度通常在135-145mmol/L之间。

高血钠可能表明脱水,肾脏功能异常或者某些药物的副作用。

低血钠可能表明水中毒,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此外,血钠浓度异常也可与其他电解质的紊乱相关。

2. 氯离子正常成年人的血清氯浓度通常在98-108mmol/L之间。

高血氯可能表明脱水,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状态。

低血氯可能出现在呕吐、腹泻等大量失去胃液或肠液的情况下。

3. 钾离子正常成年人的血清钾浓度通常在3.5-5.0mmol/L之间。

高血钾可能表明肾功能不全,酸中毒等疾病状态。

低血钾可能出现在呕吐、腹泻过多导致的失液、洗肾后等情况下。

4. 钙离子正常成年人的血清钙浓度通常在2.1-2.6mmol/L之间。

电解质临床意义77345

电解质临床意义77345

水和电解质广泛分布在细胞内外,参与体内许多重要的功能和代谢活动,对正常生命活动的维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动态平衡是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实现的。

临床上常见的水与电解质代谢紊乱有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水肿、水中毒、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

人和高等动物机体内的细胞也象水中的单细胞生物一样是在液体环境之中的。

和单细胞生物不同的是人体大量细胞拥挤在相对来说很少量的细胞外液中,这是进化的结果。

但人具有精确的调节机构,能不断更新并保持细胞外液化学成分、理化特性和容量方面的相对恒定,这就是对生命活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内环境。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在临床上十分常见。

许多器官系统的疾病,一些全身性的病理过程,都可以引起或伴有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外界环境的某些变化,某些变化,某些医原性因素如药物使用不当,也常可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本身又可使全身各器管系统特别是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和机体的物质代谢发生相应的障碍,严重时常可导致死亡。

因此,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的问题,是医学科学中极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受到了医学科学工作者的普遍重视.疾病病因药物、终末期肾病、代谢性酸中毒、溶血、肿瘤溶解综合征、饮食(很少是单一原因)、醛固酮减少症(Addison病,低肾素血症)。

电解质摄入减少,胃肠道丢失(腹泻、使用泻药),肾脏丢失(高醛固酮血症、排钾利尿药、羧苄青霉素、青霉素钠、两性霉素B),细胞内转移(碱中毒或pH值升高),以及营养不良。

疾病检查血生化全象检查。

部分电解质紊乱可有心电图改变。

电解质检测标本的采集及处理血清或肝素钠抗凝血浆,标本不能溶血,若不立即测定应及时分离血清,置冰箱保存。

若遇标本溶血,应在报告单上注明,以免临床医生误解。

一、钾检测的临床应用钾(potassium)是细胞内液的主要阳离子,约98%的钾存在于细胞内。

组织细胞内钾平均浓度为150 mmol/L,红细胞内钾浓度约为105 mmol/L,而血清中仅有3.5~5.5 mmol/L。

血清电解质分析及临床意义

血清电解质分析及临床意义

血清电解质分析及临床意义一、血清钾(K+)测定及意义1.正常参考值3.6-5.0 mmol/L2.临床意义血清钾浓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总体钾的平衡情况,但并不完全一致,有时血清钾浓度较高,而细胞内可能低钾;反之,慢性体内低钾时,血清钾却可在正常范围内。

故判断结果时应结合病人具体情况及其他资料(如心电图)。

(1)血清钾减少① 钾供应不足,如长期禁食、幽门梗阻、厌食等,钾摄入量不足,而肾脏对钾的保留作用差,尿中几乎仍照常排钾,致使血钾降低。

② 钾的不正常丢失,如频繁呕吐、腹泻、消化道内瘘管、胃肠道引流等丧失大量消化液,使钾丢失;又如长期使用利尿剂,钾自尿中大量排泄而致血清钾降低。

③ 激素的影响,如原发性和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柯兴综合征,或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使肾脏滞,排钾,使钾排泄增多,血清钾降低。

④ 酸碱平衡失调,如代谢性碱中毒时,肾脏对HCO3-重吸收减少,K+随之排泄增多,肾小管性酸中毒,H+排泄障碍或HCO3-重吸收障碍,前者使医学教育网原创K+-Na+交换增多,钾排泄增加;后者尿中排泄HCO3-增多,使肾小管泌K+增加,K+排泄增加,致使血清钾降低;又如糖尿病性酸中毒经纠正,细胞外钾向细胞内转移,同时尿量增多,尿内含大量乙酰乙酸,β-羟丁酸,K+随之排泄增多,可出现低钾血症。

⑤ 周期性麻痹,发作期间血清K+明显降低。

主要是由于血清钾大量移入细胞内,使细胞内外梯度差扩大,使肌肉动作电位不易产生和传布,从而出现肌肉麻痹,发作间歇期血清K+的水平亦偏低。

⑥ 血液透析,也可能引起低钾血症。

(2)血清钾增加① 肾功能不全,尤其在少尿或无尿情况下,排钾功能障碍可导致血钾增高,若同时又未限制钾的摄入量更易出现高钾血症,这种情况在急性肾功能不全尤易发生。

② 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可发生高血钾,但很少增高至钾中毒的情况;醛固酮缺乏或应用抗醛固酮药物时,因排钠滞钾而致血钾增高的趋势。

电解质测定的临床重要性和意义

电解质测定的临床重要性和意义

电解质测定的临床重要性和意义电解质测定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且常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

电解质是人体内起调节体液平衡、维持神经肌肉系统正常功能的重要成分。

电解质测定的结果可以提供重要的临床信息,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

1. 深度解析电解质测定的意义和重要性电解质是带正电荷(阳离子)或带负电荷(阴离子)的化学物质,包括钠、钾、钙、镁、氯、磷等。

它们在体内起着维持渗透压、酸碱平衡、神经肌肉兴奋等重要生理功能。

电解质的水平常受多种因素的调控,如饮食、代谢、肾功能等。

通过监测电解质的水平,可以了解人体内的液体平衡、酸碱状态和某些疾病的发展情况。

2. 电解质测定在临床中的应用电解质的异常水平在很多疾病中是常见的,比如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肾损伤等。

电解质测定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程度和预后,指导治疗和监测疾病的进展。

举例来说,钠是血浆中最主要的阳离子,它调节细胞内外的液体平衡。

低钠血症(低钠)或高钠血症(高钠)都会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如头痛、恶心、抽搐等。

通过测定血清钠浓度,可以评估水电解质平衡的状态,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除了钠,钾在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低钾血症(低钾)可能导致肌肉无力、心律失常等症状,高钾血症(高钾)则可能对心脏造成危险。

血钾水平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这些疾病的程度和预后,并在必要时调节药物治疗。

肾功能是电解质调节的关键,尤其是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

通过监测血清肌酐和尿素氮等指标,可以了解肾脏的排泄功能和电解质调节功能是否正常。

这对于诊断和监测慢性肾脏疾病、急性肾损伤以及其他与肾脏功能相关的疾病非常重要。

3. 电解质测定的技术和方法电解质测定通常使用血液、尿液和其他体液进行。

常见的电解质测定方法包括离子选择电极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测定各种电解质的浓度。

4. 个体差异对电解质测定的影响每个人的电解质水平都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这可能受到芳龄、性别、饮食、药物使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电解质检查项目

电解质检查项目

电解质检查项目电解质是指在生物体内能够分解成离子状态的物质,包括钠、钾、氯等阳离子和阴离子。

在人体内,电解质起着维持生理功能的重要作用,如调节酸碱平衡、维持水分平衡、促进神经肌肉兴奋等。

因此,对电解质的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钠离子检查钠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阳离子,也是维持细胞内外液体平衡的关键物质。

钠离子检查可以用来评估水分平衡的状态,包括血容量和血压等。

正常情况下,血钠浓度在135-145mmol/L之间,如果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就可能出现水钠不平衡的情况。

高钠血症可能由于脱水、高盐饮食、肾脏疾病等原因引起;而低钠血症则可能是由于肾脏疾病、心力衰竭、失盐等原因引起。

2. 钾离子检查钾是人体内重要的阳离子之一,对心肌、神经、肌肉等组织的正常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血钾浓度在3.5-5.5mmol/L之间。

高钾血症可能由于肾脏疾病、酸中毒、休克等原因引起;而低钾血症则可能是由于失盐、药物作用、酸中毒等原因引起。

3. 钙离子检查钙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阳离子之一,对于骨骼、牙齿的生长发育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血钙浓度在2.1-2.6mmol/L之间。

高钙血症可能由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骼疾病等原因引起;而低钙血症则可能是由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肾脏疾病等原因引起。

4. 氯离子检查氯离子是体内最多的阴离子之一,也是人体维持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成分之一。

正常情况下,血氯浓度在97-109mmol/L之间。

高氯血症可能由于脱水、肾脏疾病等原因引起;而低氯血症则可能是由于失盐、肾上腺功能不足等原因引起。

5. 磷酸盐检查磷酸盐是人体内含量较多的阴离子之一,对于骨骼、牙齿的生长发育以及细胞代谢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血磷浓度在0.8-1.5mmol/L之间。

高磷血症可能由于肾脏疾病、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原因引起;而低磷血症则可能是由于饮食不当、肾脏疾病等原因引起。

电解质检查是临床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可以用来评估人体内水分平衡、酸碱平衡等状态,对于预防和治疗一些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电解质和无机微量元素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电解质和无机微量元素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电解质和无机微量元素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参考值及资料来源: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电解质包括血清钾(K+)、钠(Na+)、氯(Cl-)、钙离子(Ca2+)和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无机微量元素包括磷(P)、镁(Mg)、锌(Zn)、铜(Cu)、铁(Fe)等;尿电解质主要包括尿钾(K+)、钠(Na+)、氯(Cl-)、钙离子(Ca2+)和尿磷(P)。

【项目名称】血清钾钾在参与蛋白质和糖的代谢,维持心肌和神经肌肉正常的应激性,维持酸碱平衡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英文缩写】K【参考值】3.5-5.5 mmol/L【临床意义】1.病理性降低:(1)钾的摄入不足,如饥饿、营养不良、吸收不良。

另外严重感染、败血症、消耗性疾病、心力衰竭、肿瘤等疾病的晚期以及手术后长期禁食等。

(2)钾的过度丢失,如严重的呕吐、腹泻及胃肠引流等。

(3)钾的细胞内转移,如家族性周期性四肢麻痹、肌无力症、给予大量葡萄糖等。

(4)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如柯兴综合征、醛固酮增多症。

(5)肾脏疾病:①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多尿期;②肾小管酸中度。

(6)碱中毒。

(7)药物作用:①长期使用大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可的松、地塞米松等;②使用利尿剂;③大剂量注射青霉素。

2.病理性升高:(1)肾脏功能障碍;(2)细胞内钾的移出:如重度溶血反应、组织破坏、灼伤、运动过度、注射高渗盐水或甘露醇使细胞脱水。

(3)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即阿狄森病。

(4)组织缺氧:如急性支气管哮喘发作、急性肺炎、中枢或末梢性呼吸障碍、休克及循环衰竭、全身麻醉时间过长。

(5)酸中毒。

(6)含钾药物及潴钾利尿剂的过度使用,如注射大剂量青霉索钾或长期应用安体舒酮、氨苯喋岭等。

【采血要求及注意事项】空腹12小时取静脉血。

【项目名称】血清钠钠的生理功能是维持体内的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平衡,当血清钠的含量发生变化时,体内这些平衡就会被打破,出现病态。

【英文缩写】Na【参考值】135~145mmol/L【临床意义】1.病理性降低。

电解质临床意义

电解质临床意义

一、电解质临床意义1、血清钾测定临床意义:(1)血清K十增高:血清K+高于5.5mmol/L为高钾血症。

血清K+高于7.5mmol/L 将引起心律失常其至心脏骤停,必须给予治疗。

K十增高见于:①输入过多,如静脉输入含K十溶液浓度过高、速度过快或输入大量库存血;②K+排泄障碍,如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低醛固酮症;③细胞内K+移至细胞外液,如大面积烧伤、创伤、血管内溶血、酸中毒等。

(2)血清K+降低:血清K+低于3.5mmol/L为低钾血症。

血清K+低于3.0mmol/L, 可出现心脏骤停。

K+降低见于:①K+摄入不足,如大手术后,不能进食又未补钾;②K+丢失过多,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岀汗、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服用排钾利尿剂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③钾的分布异常,如肾性水肿或输入无钾液体,细胞外液稀释,血钾降低;④大量输入胰岛素使葡萄糖被利用或形成糖尿,伴细胞外钾大量进入细胞内,致血钾降低;⑤原因不明的低血K+性麻痹症。

2、血清钠测定临床意义:⑴血清Na+增高:见于①输入含Na+溶液过多;②肾排Na+减少,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脑血管病或脑外伤等。

Nf增高常与脱水及其他代谢紊乱并存。

(2)血清Na+降低;见于:①丢失过多,如严重呕吐和腹泻;②慢性肾炎并发尿毒症或糖尿病酸中毒尿钠排岀过多;③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时,钠经尿排出过多;④大量使用利尿剂时钠随尿排出,特别是长期限制钠摄入的心功能不全或肾病病人易出现低血钠;⑤大面积烧伤或出现大量肺泡渗出物,大量抽取胸水和(或)腹水。

当血清Na+浓度低于或等于115mmol/L时,可发生精神错乱、疲劳、厌食、恶心、呕吐和头痛,当低于110mmol/L时,病人处于半昏迷和昏迷状态,极易发生抽搐,鼓测定值降至115mmol/L时,应尽快采取治疗措施。

当血清Na+测定值低于133mmol/LW,应考虑引起低钠的原因,并加作其他辅助试验,如血清渗透压、钾浓度及尿液检查。

电解质测定的临床意义

电解质测定的临床意义

电解质测定的临床意义1. 介绍电解质是指能在水溶液中产生离子的化合物,包括钠、钾、氯、钙等离子。

它们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生理功能,维持着正常的细胞功能和体液平衡。

电解质测定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和监测人体内电解质的水平,以及诊断和治疗与电解质相关的疾病。

2. 临床意义2.1 评估水电解质平衡水电解质平衡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测定血清中各种离子的浓度,可以评估人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状态。

钠离子(Na+)是细胞外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其浓度变化可以反映出细胞外液容量和分布的改变。

低钠血症可能表明失水或过多饮水,高钠血症可能与脱水或肾脏功能异常有关。

2.2 监测肾功能肾脏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的关键器官,通过排除废物和调节电解质的浓度来维持体内稳态。

电解质测定可以用于监测肾脏功能的变化。

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是评估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指标。

高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可能表明肾脏功能受损。

2.3 诊断和治疗电解质紊乱电解质紊乱是指人体内某种或多种离子浓度超出正常范围。

常见的电解质紊乱包括低钠血症、高钠血症、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

这些紊乱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神经系统异常、肌肉无力等严重后果。

通过电解质测定,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这些紊乱,以避免进一步的损害。

2.4 监测药物治疗效果某些药物会影响人体内的水电解质平衡,如利尿剂、抗生素、抗癫痫药物等。

通过定期测量电解质水平,可以监测药物治疗的效果,以及调整药物剂量和方案。

3. 电解质测定方法3.1 血液样本采集电解质测定通常需要采集静脉血样本。

在采集之前,患者需要空腹,并且遵循标准的血液样本采集流程。

采集的血液样本需要尽快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

3.2 常用的电解质测定方法常用的电解质测定方法包括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离子色谱法等。

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是一种常见且快速的方法,能够直接测量血清中各种离子的浓度。

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离子色谱法则需要较为复杂的仪器设备和操作步骤。

临床电解质检查临床意义

临床电解质检查临床意义

电解质检查临床意义K+增高:钾排泄障碍:如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细胞内钾外移:如酸中毒、洋地黄中毒等细胞外液浓缩:如失水等钾摄入过多:如补钾液过多等降低:钾摄入不足:如长期禁食或少食且静脉补钾不足等钾丢失过多:如频发呕吐、腹泻、长期使用利尿剂等细胞外钾内移:如静脉注入大量葡萄糖(与胰岛素同时静脉滴注)、碱中毒等其他:如大剂量注射青霉素钠盐等NA+增高:浓缩性高钠血症:如摄水少、失水多等潴留性高钠血症:如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中枢性尿崩症:ADH 减少,尿量大且供水不足个降低:缺钠性低钠血症:如呕吐、腹泻、胃肠减压;利尿剂、急性肾衰多尿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等稀释性低钠血症:如 ADH 分泌过多而未限制入水;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大量给水;顽固性充血性心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消耗病性低钠血症:各种慢性消耗疾病CI-增高:高钠血症、失水大于失盐、注射过量生理盐水等降低:氯化钠异常丢失或摄入减少,如严重呕吐、腹泻、胃液、胰液或胆汁大量丢失,ADH 分泌增多的稀释性低钠、低氯血症等TCO2增高:各种原因引起的代谢性碱中毒:如幽门梗阻、库欣综合征、碱性药过多等呼吸性酸中毒:如呼吸中枢抑制、肺气肿、气胸、支气管扩张等降低:各种原因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如严重腹泻、肾衰竭、糖尿病、酸性药物过多等呼吸性碱中毒:如长时间呼吸增速、肺泡中PCO 2 减低、肾小管代偿性 HCO 3 —排出增多等IAG增高:代谢性酸中毒,此时酮酸、乳酸、磷酸盐或硫酸盐滞留和碳酸氢盐减少。

降低:低白蛋白血症、代谢性碱中毒、多发性骨髓瘤、高镁血症、高钙血症等血液中重要的电解质有钾、钠、氯、钙、镁、碳酸氢根等和微量元素,具有维持体液渗透压、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作用。

钾离子是细胞内液的主要阳离子。

血浆钾浓度不仅受体内总钾量的调节,还反映了体内总钾量的变化。

血浆钾浓度的变化是由细胞内部或外部的钾平衡紊乱引起的。

钠离子是细胞外液含量最多的阳离子,和它相应的阴离子构成了95% 以上的血浆渗透压。

血液透析患者电解质检测及临床意义

血液透析患者电解质检测及临床意义

3
评估透析效果,调整透析方案。
评估治疗效果
01 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电解质水平的变化,评估治疗 效果。
02
为医生提供调整治疗方案或药物的依据。
03 监测患者康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及时发现并纠正电解质紊乱,预防相关并发症的 发生。
通过监测电解质水平,预防心血管疾病、肌肉痉 挛等并发症。
03
血液透析患者电解质检测的方法
血液样本采集
采集时间
注意事项
血液透析前后采集血液样本,以评估 电解质水平。
确保采血过程无菌操作,避免感染风 险。
采集部位
通常从透析管路或中心静脉导管采集 血液样本。
实验室检测
检测项目
包括钾、钠、钙、磷、镁等电解 质的浓度。
检测方法
采用电化学分析法、光谱分析法等 检测技术进行电解质浓度的测定。
血液透析患者电解质检测及临床意 义
目录
• 血液透析患者电解质检测的重要性 • 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电解质问题 • 血液透析患者电解质检测的方法 • 血液透析患者电解质检测的临床意义 • 血液透析患者电解质的临床管理建议
01
血液透析患者电解质检测的重要 性
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钾、钠、钙、磷等电解质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血液 透析患者由于肾功能不全,无法正常排泄这些电解质,容易导致电解质失衡。因 此,定期进行电解质检测有助于及时发现并纠正电解质失衡,维持体内电解质平 衡。
低钾血症
总结词
低钾血症也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电解质问题,可能导致肌肉无力、心律失常等症状。
详细描述
低钾血症是指血液中钾离子浓度过低,低于正常范围(3.5-5.5mmol/L)。在血液透析 患者中,低钾血症的发生率较高,主要原因是摄入不足、丢失过多或者透析液中钾离子 浓度过低。低钾血症可能导致肌肉无力、心律失常、肠麻痹等症状,需要及时诊断和治

电解质临床意义

电解质临床意义

电解质杂乱和酸碱均衡水和电解质广泛分布在细胞内外,参加体内好多重要的功能和代谢活动,对正常生命活动的保持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动向平衡是经过神经、体液的调理实现的。

临床上常有的水与电解质代谢杂乱有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水肿、水中毒、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

人和高等动物机体内的细胞也象水中的单细胞生物相同是在液体环境之中的。

和单细胞生物不一样的是人体大批细胞拥堵在相对来说极少许的细胞外液中,这是进化的结果。

但人拥有精确的调理机构,能不停更新并保持细胞外液化学成分、理化特征和容量方面的相对恒定,这就是对生命活动拥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内环境。

水、电解质代谢杂乱在临床上十分常有。

好多器官系统的疾病,一些浑身性的病理过程,都可以惹起或伴有水、电解质代谢杂乱;外界环境的某些变化,某些变化,某些医原性要素如药物使用不妥,也常可以致水、电解质代谢杂乱。

假如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水、电解质代谢杂乱自己又可使浑身各器管系统特别是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和机体的物质代谢发生相应的阻碍,严重经常可以致死亡。

所以,水、电解质代谢杂乱的问题,是医学科学中极为重要的问题之一,遇到了医学科学工作者的广泛重视.疾病病因药物、终末期肾病、代谢性酸中毒、溶血、肿瘤溶解综合征、饮食(极少是单一原由)、醛固酮减少症(Addison 病,低肾素血症)。

电解质摄取减少,胃肠道扔掉(腹泻、使用泻药),肾脏扔掉(高醛固酮血症、排钾利尿药、羧苄青霉素、青霉素钠、两性霉素B),细胞内转移(碱中毒或pH 值高升),以及营养不良。

疾病检查血生化全象检查。

部分电解质杂乱可存心电图改变。

电解质检测标本的收集及办理血清或肝素钠抗凝血浆,标本不可以溶血,若不马上测定应及时分别血清,置冰箱保留。

若遇标本溶血,应在报告单上注明,省得临床医生误会。

一、钾检测的临床应用钾(potassium) 是细胞内液的主要阳离子,约 98 %的钾存在于细胞内。

电解质临床意义

电解质临床意义

电解质临床意义(总7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一、电解质临床意义1、血清钾测定临床意义:⑴血清K+增高:血清K+高于5.5mmol/L为高钾血症。

血清K+高于7.5mmol/L将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必须给予治疗。

K+增高见于:①输入过多,如静脉输入含K+溶液浓度过高、速度过快或输入大量库存血;②K+排泄障碍,如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低醛固酮症;③细胞内K+移至细胞外液,如大面积烧伤、创伤、血管内溶血、酸中毒等。

⑵血清K+降低:血清K+低于3.5mmol/L为低钾血症。

血清K+低于3.0mmol/L,可出现心脏骤停。

K+降低见于:①K+摄入不足,如大手术后,不能进食又未补钾;②K+丢失过多,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服用排钾利尿剂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③钾的分布异常,如肾性水肿或输入无钾液体,细胞外液稀释,血钾降低;④大量输入胰岛素使葡萄糖被利用或形成糖尿,伴细胞外钾大量进入细胞内,致血钾降低;⑤原因不明的低血K+性麻痹症。

2、血清钠测定临床意义:⑴血清Na+增高:见于①输入含Na+溶液过多;②肾排Na+减少,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脑血管病或脑外伤等。

Na+增高常与脱水及其他代谢紊乱并存。

⑵血清Na+降低;见于:①丢失过多,如严重呕吐和腹泻;②慢性肾炎并发尿毒症或糖尿病酸中毒尿钠排出过多;③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时,钠经尿排出过多;④大量使用利尿剂时钠随尿排出,特别是长期限制钠摄入的心功能不全或肾病病人易出现低血钠;⑤大面积烧伤或出现大量肺泡渗出物,大量抽取胸水和(或)腹水。

当血清Na+浓度低于或等于115mmol/L时,可发生精神错乱、疲劳、厌食、恶心、呕吐和头痛,当低于110mmol/L时,病人处于半昏迷和昏迷状态,极易发生抽搐,鼓测定值降至115mmol/L时,应尽快采取治疗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解质K+、Na+、Cl-、Ca2+、pH 、TCO2测量的临床意义
钾的临床意义
人血清中钾平均为5mmol/L,一般情况下变化不大。

但当呕吐、腹泻、用利尿剂后、饥饿和创伤时,钾排出过多又得不到补充,以及酸中毒组织破坏后,由尿排出了大量的钾,输入多量液体但没有补钾等情况,可造成低血钾。

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增高血钠和降低血钾浓度的作用。

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素激素治疗,以及肾上腺皮质素分泌增加时,血钾多降低。

在注射葡萄糖及用胰岛素后,液体中的钾进入细胞内,血钾可暂时性降低。

与上述情况相反,如尿闭、尿少、肾功能衰竭、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输入的钾过多、严重溶血,以及组织大量破坏,放出钾而又不能及时排出体外时,血钾多升高。

钠的临床意义
血钠比较恒定,其增高、降低不及血钾明显。

血钠增高甚少见,偶见于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垂体前叶肿瘤、补入钠盐溶液过多,以及原发性醛固醇增多症。

血钠减少见于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腹泻、严重呕吐、胃肠瘘管和引流、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以及肾炎病人用大量利尿剂后。

尿钠增高见于埃迪森氏病,尿钠减低见于长期禁食钠盐。

氯的临床意义
机体内氯化物,主要以氯化钠的形式存在于血浆中,以氯化钾的形式存在于血细胞内。

正常人主要靠食物摄入,随尿、大便、汗液排出。

当氯摄入过多时,如食盐过多,大量输入生理盐水及碱中毒等,均可使血氯增加。

排泄受阻,如泌尿系统疾病,肾小球性肾炎的无尿期以及摄入蛋白质减少时,也可使血氯增加。

此外,血氯增加也可见于心力衰竭浮肿、大叶性肺炎退热后、柯兴氏综合征等。

血氯减少的原因有:
1.严重腹泻与呕吐造成失氯过多如肠道阻塞、贫血、子痫幽门痉挛等。

2.肠瘘等引起胃液胰液胆汁大量丢失。

3.长期缺盐饮食如肝硬化病了腹水抽出过多大量盐类丧失等心力衰竭病人饮食限盐并大量利尿
后。

4.肾脏排泄过多如慢性肾炎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埃迪森氏病尿中毒的肾病等。

5.肺气肿二氧化碳张力增加氯离子进入血细胞内等。

6.大量出汗急性发热病人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等。

钙的临床意义
钙主要是在小肠上段被吸收,并通过尿液和粪便排泄。

钙质主要贮存于骨骼。

血液内的钙,主要是以扩散性钙(Ca2+)和非扩散性钙(和蛋白质结合的钙)两种形式存在。

扩散性钙约占总量的55%,非扩散性钙占45%。

血钙增高的常见及疾病有甲状腺机能亢进(肿瘤增殖或肿瘤)、过量的维生素D治疗后、多发性骨髓瘤、急性骨萎缩、骨折固定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埃迪森氏病、柯兴氏综合症、肢端肥大症、肾炎并发尿毒症、肺气肿、肺炎等。

血钙降低的常见疾病有甲状腺机能减退或手术摘取后、维生素D缺乏或吸收不良、骨软化症、佝
偻病、肾小球肾炎并发高血压及尿毒症、肾病综合症、阻塞性黄疸、黑热病、消化性营养不良、婴儿先天不足、妊娠后期、哺乳期、早期饥饿等。

尿钙增高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尿钙减低见于手足抽搐症、维生素D缺乏骨软化症、甲状旁腺机能不足等。

pH的临床意义
仪器中测定的Ca为样本中的离子钙(iCa)。

正常人体血清离子钙(iCa)浓度只维持在一个较狭窄的范围内(约1.10mmol/L~1.35mmol/L),由于采集后的血没有密封,再经离心等程序,血清中溶解的CO2会释放到空气中,pH值因此逐步升高(约为7.6~8.0),血清中部分离子钙(iCa)将会与蛋白结合而形成蛋白结合钙,这将导致实测离子钙(iCa)的浓度下降。

为了消除这一外源性误差,仪器在测出样本中离子钙(iCa)的同时将血清中的pH测出,通过一个经验公式,求出测定pH值与人体正常pH值(7.40)间的差值(ΔpH),再计算因升高ΔpH而造成的蛋白结合钙的值,并将其与实测的离子钙(iCa)相加,得到的是一个消除外源性误差并在人体正常pH值(7.40)下的离子钙(iCa),通常称为标准化离子钙。

因此pH仅供校正离子钙用,仪器打印报告中的pH无实际临床意义。

总二氧化碳的临床意义
血清二氧化碳总量为血清中以所有形式存在的C02总量,其中95%为HCO3-形式,少量为物理溶解的CO2。

增高:常见于呼吸性酸中毒(如肺气肿、肺纤维化、呼吸麻痹、支气管扩张、气胸、呼吸道阻塞等)、代谢性碱中毒(如呕吐、肾上腺功能亢进症、缺钾或过多使用碱性药物等)。

降低:常见于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

阴离子间隙的临床意义
AG是反映代谢性酸碱中毒,公式:AG=Na+-(Cl-+HCO3-),因K+含量少,常在计算中忽略不计。

正常参考值: 8~16mmol/L。

AG增高:见于HCO3-减少,有机酸根增加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如糖尿病酮中毒、尿毒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等。

大量使用羧苄青霉素或其他阴离子药物,AG也会增加,但无酸中毒。

AG降低:见于代谢性碱中毒、低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高镁血症、高钙血症和锂中毒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