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脾脏与免疫缺陷性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脾脏与免疫缺陷性疾病
发表时间:2011-08-29T14:21:26.6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8期供稿作者:杨怡杨扬孙汝智董静于三新[导读] 小脾脏触诊难以发现,用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脾脏的大小
杨怡杨扬孙汝智董静于三新(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北沧州 061001)【中图分类号】R3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8-0246-02 【摘要】小脾脏触诊难以发现,用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脾脏的大小,经超声检测出的121例小脾脏患者中有40例患有免疫缺陷性疾病,进行免疫学检查结果表明,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T细胞亚群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为此,开展小脾脏与免疫缺陷性疾病的研究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关键词】小脾脏超声诊断免疫缺陷性疾病小脾脏分为先天性胚胎发育障碍和后天性萎缩[1、2、3] ,现知脾脏是免疫细胞受抗原刺后增殖分化的场所,是对外来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周围淋巴组织之一[2]。经超声确认的小脾脏究竟与免疫缺陷性疾病有什么关系,研究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我院自1998以来,经超声诊断的121例小脾脏并经脾脏扫描、CT、磁共振及部分病例的手术及尸检证实121例小脾脏患者中有40例患有经临床诊断的免疫缺陷性疾病,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0.5~68岁,平均年龄49.2。病例见附表。
1.2 方法使用Apogee-800彩色超声诊断仪、Aloka SSD-75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及SIEMENS G20新一代数字化超声诊断系统,探头频率3.0~5.0 MHz。先用二维超声显示脾脏的回声,计算出体积,再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出脾脏的血流,检查前应空腹,为了减少胃内气体的干扰可饮水500毫升,探测部位及方式参照国内成人脾脏的测量方法[4,5]。
2 结果
本组40例小脾脏,二维超声图像特点:形态多不规则,呈指甲状或豆点状,被膜尚完整,脾脏厚度小于2.5cm。(正常值:男性:3.05+0.61cm;女性:2.92+0.51cm);最大长径小于6.0cm(正常值:男性:8.99+1.05cm;女性:8.46+0.99cm);脾脏指数14.59+4.06cm2。其测量结果与腹部动脉造影图及其他影像检查所测结果相关度(r=0.82,P<0.001)。小脾脏显示的脾静脉纤细,脾门部静脉小于0.6cm,脾静脉频谱呈收缩期与舒张期连续的低幅血流,Vmax 收缩期9-20cm/s,舒张期10-12cm/s,伴吹风样吼叫声,血流显著减少缩[6,7]。
免疫学检查IgG,IgA,IgM 及 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8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测定的结果见表1。
表1 40例小脾脏患者的免疫学检查
3 讨论
脾脏是生血、滤血和贮存血液的器官,它由白髓与红髓构成。白髓是淋巴细胞聚集处,他围绕中央动脉而分布称为小动脉周围淋巴细胞鞘(Periarteriolar lymphocyte sheath PALS).在PALS中分布有淋巴滤泡,滤泡中主要为B细胞,PALS 中滤泡外的部分主要为密集的T 细胞区。流经脾脏的淋巴细胞数比经全身淋巴结的淋巴细胞数多8倍。青年男性每天约有2.511 淋巴细胞流经脾脏缩[8],从而使脾脏内大量免疫细胞得以充分接触和捕获抗原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由此可见脾脏是免疫器官,是抗体产生的主要部位,脾脏中所含有大量的免疫细胞和巨噬细胞具有防御和消除作用,脾可清除血液中的细菌,产生多种调节素和备解素。由脾脏过小引起的抵抗力降低出现一系列的呼吸道、皮肤粘膜、胃肠道感染、低热和乏力等,称为脾功能减退综合症[9,10]。
免疫器官中胸腺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萎缩退化了,而脾脏虽然是人体的永久器官,但40岁以后亦逐渐缩小,这说明年龄越大免疫机能越低,感染的机会越多,由于识别系统功能降低,肿瘤的发生率亦增多。认为,不管是先天性或后天的脾脏体积缩小均与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的疾病有关。
脾脏肿大临床上通过物理检查不难发现,一旦在肋下触到脾脏边缘,就比原来的体积大1~2倍缩[11],而脾脏过小则难以发现,借助超声发现小脾脏是在基础医学中对免疫缺陷疾病研究的一个新课题。参考文献
[1]邢贵庆.人体解剖组织胚胎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18.
[2] 张峰,王佑春,尹红章,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糖蛋白gp120部分糖基化位点突变对其抗原性影响[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2006,(l,2)61.
[3] 王国良.临床脾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33.
[4] 张闽光,黄学菁.正常成人脾大小的CT测量[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7,(2):32.
[5] Nelson TR,etal.Doppler signal:Where does it come from and what does it mean?ATR,1988,151:439-441.
[6] Pichler WJ.Immunol Today 1994,15:312-316.
[7] Alexandex GM,etal.GuT,1982,23:450-468.
[8] Lanzavecehia A. Natuer 1985,341:357.
[9] Theodroe Cetal.Amer Janat 1990,187:355.
[10] 张永学,冯敢生,谢明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诊疗常规[M].湖北: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7.
[11] 于三新.常用诊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