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开国大典教案 3
《开国大典》五年级语文教案五篇
![《开国大典》五年级语文教案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d7f7d7de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2f.png)
课文写了几个场面?哪几个场面? 3、课文按什么依次写的?可以分几段?为什么? 五、自悟课文 1、自然第一段: ⑴你读懂了什么?在书的空白处写出简要文字。 ⑵你还有什么不懂? 2、探讨学生不懂的问题: ⑴学生小组探讨。 ⑵班级师生共同探讨。 六、练习提高 七、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生字词三遍,听写一遍。 3、画出自己喜爱的句子。 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学习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2、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 3、指导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第10页 共15页
起来。” (“这庄重的宣告,这宏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的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心人民政府在今日成立了!”用“庄重”和 “宏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特别庄重、肃穆、雄 壮、宏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 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传遍中华大地。“长城 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 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 地的意思,又使语言特别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 跃起来”,“欢跃”,欢腾跳动。毛主席的宣布,振动了全中国, 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烈、无比骄傲,它表明中国 人民从今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_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 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开国大典》五年级语文教案五篇
《开国大典》记叙了 1949 年 10 月 1 日首都北京实行开国大 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宏大历史意义,是对学 生进行革命传统教化的好教材。下面就是我整理的《开国大典》 五年级语文教案五篇,希望大家喜爱。
《开国大典》五年级语文教案 1 【教学目标】 1、相识 5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 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漂流、汇合、庄重、宣告、 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_的宏大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烈、骄 傲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关键】 1、理解文章叙述依次。 2、体会重点词句所包含的情感。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范文(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范文(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d9a172d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4e.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范文(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范文第【1】篇〗7.开国大典【教学目标】1.会写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汇集、宣告、旗帜、检阅”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心情。
3.学习文章中有关场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4.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学习文中描写毛主席和群众的点面结合的写法,学习场面描写。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简单说一说。
)2.师: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
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
(课件出示:开国大典的情景)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看当时的情景,感受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二、自学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1.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熟悉的字多拼读几遍。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字的书写。
(3)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的方法理解词语。
(4)标出自然段序号,不理解的句子可以做上标记。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指名交流自学成果。
三、理清脉络,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哪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内容?(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的。
典礼进行时的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2.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之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阅兵式盛况。
《开国大典》优秀语文教案
![《开国大典》优秀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02ef4e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c6.png)
《开国大典》优秀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我国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感受伟人的风采。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2. 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3. 深入品味课文,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感悟作者的情感。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将课文内容运用到实际情景中,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氛围。
(2)教师讲解生字词,解析课文内容。
(3)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作者情感。
3. 分析讨论:(1)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结构。
(2)教师引导思考,总结作者表达手法。
(3)学生分享心得,交流学习体会。
4. 欣赏与实践:(1)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美句,品味作品艺术。
(2)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将课文内容运用到实际。
(3)学生展示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课堂所学,强调重点知识。
(2)学生分享学习感受,反思自身不足。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
《开国大典》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人教(部编版)
![《开国大典》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人教(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199d5fbd770bf78a652954fa.png)
7《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一、课文内容分析《开国大典》是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的第三课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专题。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的盛况,按照盛典进行的顺序,通过对盛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袖的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在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
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置,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三学段,学生经过前五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在读中能够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资料搜集能力。
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对学生已经提出了“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的要求。
但开国大典的写作背景距今70多年,当时的时代背景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那么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场面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1.会写“政、宾”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
2.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3.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词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难点: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词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7《开国大典》教案
![7《开国大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21974f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17.png)
7《开国大典》教案本文是一篇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开展的《开国大典》教案。
《开国大典》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个国家级大典,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针对这样一个话题,我们的教学重点不仅是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更是引导他们了解国家、国旗、国徽、国歌等方面。
因此,本文的教学设计将围绕着这些方面进行介绍。
一、教学目标1.了解《开国大典》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意义;2.了解国旗、国徽、国歌的由来和含义;3.学会感恩祖国,认识自己作为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
二、教学内容1.《开国大典》2.国旗、国徽、国歌3.祖国的美好三、教学流程1.课前准备为了培养学生对于本次教学的兴趣,我们可以在课前做一些预热的活动。
比如,老师可以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为学生讲述新中国成立的背景,政治环境等等。
还可以通过幻灯片或视频的形式播放过去的开国大典等内容,并引导学生逐步进入本次教学主题。
2.《开国大典》与国家首先,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开国大典》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意义,介绍一下《开国大典》的历史渊源和背景,告诉学生《开国大典》的一些特点,然后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一下整个开国大典的过程。
在了解开国大典这个历史事件的同时,我们也要让学生了解国家的由来。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带领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现代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等。
让他们了解国家的发展和政府的组织机构,引导他们认识国家的重要性和意义。
3.国旗、国徽、国歌的由来和含义接下来,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国旗、国徽、国歌的由来、含义和标志。
在了解到中国国旗五星红旗的由来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图示、手工制作等形式让学生尝试制作一个小小的五星红旗。
同时,老师还可以引领学生了解五星红旗每个部分代表的意义,比如红色的背景是代表中国革命精神和革命斗争中的牺牲精神等。
对于国徽和国歌,同样如此。
在讲述历史渊源的同时,教师可以再用图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国徽和国歌各自的涵义和标志。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课开国大典教案含反思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课开国大典教案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6df3738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71.png)
第七课开国大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开国大典的基本背景和历史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2. 理解开国大典的基本程序和重要仪式,掌握大典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民族自豪感,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掌握开国大典的基本程序和重要仪式,理解大典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 难点: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3. 疑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问及如何解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播放开国大典的影像资料,引导学生进入本文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全文,教师进行领读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关键词汇,同时加深对开国大典背景的了解。
3. 课文解读:讲解开国大典的程序和重要仪式,通过分析大典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4. 情感体验: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交流,引导学生感受开国大典时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5. 总结与提升:通过总结和拓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解与演示: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关键词汇。
2. 分析与实践:通过分析开国大典的程序和重要仪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和影响,通过实践和模拟,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时的情感体验。
3. 互动与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应的练习题目,教师进行实时指导。
2. 作业:学生回家后继续阅读全文,并写一篇读后感。
3. 评价方式: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PPT课件:用于展示文章的结构和重要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2. 影像资料:播放开国大典的影像资料,加深学生对开国大典背景的了解。
《开国大典》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开国大典》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0e6434c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c4.png)
一、教案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1.2 教学重点(1) 《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2) 《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1.3 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开国大典》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如何分析《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
1.4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讨法。
1.5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开国大典》,了解其主要内容。
(3) 合作探讨:分析《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如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等。
(4)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开国大典》中汲取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反思(1) 学生对《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有了深入了解。
(2) 学生能够分析《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并从中汲取爱国主义精神。
2.2 教学亮点(1) 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使学生更加投入地学习《开国大典》。
(2) 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讨法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3 改进措施(1) 在教学中,加强对《开国大典》艺术特色的解读,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 通过更多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开国大典》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设计3.1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3.2 教学重点(1) 《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2) 《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7开国大典教案 3
![7开国大典教案 3](https://img.taocdn.com/s3/m/22895d4ef78a6529647d53b2.png)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本文主要通过对开国大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来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在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臵和群众队伍的场面。
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臵,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1.开国大典阅兵式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天安门广场。
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朱德总司令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工作员,坚持执行中央人民政府和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的一切命令,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时肃清土匪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镇压他们的一切反抗和捣乱行为。
”随后,阅兵总指挥、华北军区司令员兼京津卫戍区司令员聂荣臻乘先导车,率领受阅部队,接受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受阅部队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99师、炮兵第4师、战车第3师、骑兵第3师、独立第207师第619团、空军1个飞行中队以及海军部队代表等1.64万余名官兵组成,共动用飞机17架、火炮119门、坦克和装甲车152辆、汽车222台、军马2344匹。
2. 开国大典举行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横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正中悬挂毛主席的巨幅画像(40年代着冠照)。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优秀教案(精推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优秀教案(精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8c7375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6a.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优秀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优秀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电钮、瞻仰、漂浮”等词语。
2、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读课文,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
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教学难点: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
媒体导入(播放开国大典纪录片):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视频中播放的是什么从中你看到了什么看完后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庄重。
)那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一起来学习本课,看一看课文中是怎么描写开国大典这一盛况的吧!(板书课题)师:谁能说说“典”在这儿的意思学生:典礼。
师:“典”前面加上了一个“大”,这会是怎样的典礼学生:隆重学生:盛大师:让我们再来看看“开国”,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这是新中国成立的典礼。
师: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了,这是多么重大的事件呀!这隆重、盛大的典礼也正是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课题。
2、整体感知师: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预习这篇课文,你们预习了没有学生:预习了师:那我就来检查检查你们预习的成果(课件出示字词,请一位同学带读)典礼委员协商外宾电钮瞻仰漂浮汇集庄严宣告欢呼肃立擎着共产党奏国歌毛泽东城楼檐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些词组中有两个词长得很像呢(出示瞻与檐)那你们怎么区分并记住它们呢“檐”指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
例如:房檐、廊檐等。
课文中指天安门的“城楼檐下”,均与建筑物是木料有关,所以“檐”字左半部是“木”。
“瞻”往前或往上看的意思。
课文中指三十万人一齐瞻仰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
“瞻”字左半部是“目”。
学生:“擎”上下结构,下面是“手”。
师:同学们,解决了这些生字词的问题下面给你们五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开国大典》教案
![《开国大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d16afda2161479161128db.png)
《开国大典》教案《开国大典》教案三篇《开国大典》教案篇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热爱祖国,真是祖国的历史,热爱中国共产党2、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
能力:1、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问题。
2、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活动内容:开国大典活动目的:通过创设情境,体验人民群众兴高采烈欢庆新中国诞生的激动心情,,深入分析新中国成立的意义,认识新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活动过程:1、开国大典。
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或搜集开国大典的图片、文字资料等,让学生体验开国大典时人民激动的心情,并讨论举国上下为什么如此激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一百多年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同封建统治者勾结起来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和内外战乱频仍、国家四分五裂的历史从此结束。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终于诞生了。
中国从此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2、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探究国旗国徽国歌的来历,深入认识国旗国徽国歌的象征意义。
3、模拟升旗仪式。
通过模拟升旗仪式,重温升旗的要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维护祖国荣誉和利益的思想感情《开国大典》教案篇2【教学目标】1、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2、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水平。
3、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年六年级语文上册6.开国大典3教案语文S版0630219
![年六年级语文上册6.开国大典3教案语文S版0630219](https://img.taocdn.com/s3/m/4784893ffe4733687f21aa09.png)
开国大典第1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目标:学习课文中的10个生字和10个新词;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播放《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断。
2、启发谈话:这段电影中哪些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教师简介当时的背景资料(也可以让学生畅谈):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
在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
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给带点的字注音)城楼檐下汇集擎着红旗毛泽东电钮瞻仰。
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
以上诸项可做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订正读音。
聂荣臻乐声直奔3、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开国大典:开,创建;典:典礼。
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
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观礼台:被邀请参观典礼的看台。
擎:举。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迎风招展:本课指的是红旗迎着风翻动。
汇集:会合,聚集。
排山倒海:排,推开。
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过来。
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瞻仰:恭敬地看。
4、自由读课文。
5、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三、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自学讨论。
1、齐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2、默读课文,布置思考题:投影出示思考题:(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2)讨论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3)找出不理解的句子划下来。
3、交流自学情况。
(1)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开国大典教案 (3)
![开国大典教案 (3)](https://img.taocdn.com/s3/m/dc91fdc9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bb.png)
开国大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2.掌握开国大典的基本内容和仪式;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内容1.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介绍;2.开国大典仪式的主要内容和流程;3.开国大典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开国大典的基本内容和仪式;2.教学难点:开国大典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准备1.PowerPoint幻灯片;2.开国大典相关资料;3.彩色打印的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展示开国大典仪式的盛况,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询问学生对开国大典的了解和感受。
第二步:知识输入(15分钟)1.教师通过幻灯片和资料介绍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包括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主席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等重要事件;2.教师分析开国大典的经过和意义,强调其象征着新中国的诞生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三步:内容讲解(25分钟)1.教师通过幻灯片详细介绍开国大典仪式的主要内容和流程,包括升国旗、唱国歌、庄严宣誓等;2.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仪式中的细节和象征意义,例如国旗和国歌代表国家的尊严和荣耀,宣誓代表人民对国家的忠诚和承诺。
第四步:思考讨论与互动(2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询问学生对开国大典的看法和感受,鼓励他们积极发表意见;2.学生可以就开国大典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展开互动。
第五步: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讨论,强调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和其对国家的影响。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的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爱国情感。
六、教学评价1.课堂讨论和互动的表现;2.学生对开国大典历史背景和仪式内容的把握;3.学生对开国大典重要意义的理解和感悟。
七、板书设计开国大典教案一、教学目标- 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掌握开国大典的基本内容和仪式;-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感。
《开国大典》教案 _3
![《开国大典》教案 _3](https://img.taocdn.com/s3/m/f9655900cfc789eb172dc895.png)
《开国大典》教案一、教材说明本课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本课重在表现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而要体会到这一点,对今天的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
在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
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置,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那些从老远的长辛店等地坐火车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的铁路工人,那些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赶来的郊区农民,显然就是参加典礼的三十万人的缩影。
就是会场上挺立的电动旗杆,似乎也是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屹立在世界东方的象征。
从记叙大会开始,这种激动、兴奋、自豪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强烈。
当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这显然表达了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当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之后,课文用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壮的声音这样两个长句子,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当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时候,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五星红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激动、自豪的感情溢于言表。
如果说,叙述典礼的部分主要表达的是热爱新中国,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兴奋的心情的话,那么,记叙阅兵式的部分,除表达这种激动、兴奋的心情外,更侧重于表达为人民军队的出色表演而感到自豪的感情。
开国大典教案3篇
![开国大典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1acebc3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9d.png)
开国大典教案3篇开国大典教案一一、引入新课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介绍时代背景(放一段《开国大典》电影片断然后介绍。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
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二、学习生字新词要求:1.自己读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交流1.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场面?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开国大典的?(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
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写的。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
四、学习第一部分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读完这段你有什么感受?理解重点句“总数达三十万人。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向海上的波浪。
”(理解: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到会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五、布置作业开国大典教案二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群众参加开国大典的激动、迫切的心情。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开国大典时人民群众的反应来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人民群众参加开国大点的激动、迫切的心情。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7《开国大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7《开国大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0b0562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71.png)
7《开国大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开国大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词语。
- 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 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 培养学生珍惜和平、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
重难点:1. 课文的理解:课文详细描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学生需要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如大典的举行、毛泽东的宣读、阅兵式等。
2. 情感的体验:课文充满了对新中国的热爱和自豪,学生需要通过学习课文,体验这种情感,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步骤1. 引入话题: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与新中国成立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如五星红旗、天安门广场、毛泽东主席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或视频背后的历史意义。
2. 提问: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么成立的吗?你们知道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吗?"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 引入课文:教师可以简要介绍《开国大典》这篇课文的内容,如课文记录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大会的盛况,毛泽东主席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公告》等。
4. 激发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故事或趣闻,如开国大典的筹备过程、天安门广场的布置、阅兵式的盛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词语解释1. 政府(zhèngfǔ):政府是指执掌国家行政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机关。
学生需要了解政府的职能和作用。
2. 外宾(wàibīn):外宾是指来自其他国家的宾客。
学生需要知道外宾的中文意思和英文表达。
3. 宣读(xuāndú):宣读是指公开地朗读或宣布。
学生需要理解宣读的含义和在课文中的运用。
4. 阅兵(yuèbīng):阅兵是指军队列队接受检阅。
第7课《开国大典》教案
![第7课《开国大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f4db44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a1.png)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开国大典在实际生活中的启示”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以开国大典为主题,引导学生了解了新中国成立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1.教学内容安排:在教学内容方面,我注重将开国大典的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开国大典的背景了解不够深入,今后在教学中应加强对这一部分的教学。
第7课《开国大典》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7课《开国大典》教案,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第三单元第二课。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开国大典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开国大典的背景:介绍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开国大典的过程:详细讲述开国大典的筹备、举行过程,包括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等环节。
突破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历史背景,提高理解能力。
(2)开国大典过程的掌握:学生对开国大典具体环节的理解,如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升国旗等。
突破方法:采用情景再的记忆。
(3)开国大典历史意义的领会:学生从宏观角度理解开国大典对中国及世界历史的影响,提高历史分析能力。
6.教学评价:在本次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及时给予反馈。但在评价方式上,可以更加多样化,如增加学生自评、互评等,以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7《开国大典》(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7《开国大典》(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eff243db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32.png)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授课教师姓名学科语文教龄微课名称开国大典长度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赏析经典场面描写,让学生掌握点面结合的基本方法和技巧2.运用本课场面描写的方法进行写法迁移3.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心教学重难点通过赏析经典场面描写,让学生掌握点面结合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运用本课场面描写的方法进行写法迁移。
设计思路通过今昔对比引入《开国大典》和“点面结合”使学生们学会“点面结合”场面描写的方法,再带动学生进行学习相关知识点。
使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条理清晰、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突破难点。
感受毛主席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内容时间一、片头(60秒以内)同学们好!马尔克斯说:“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
”我们记得今年10月16日在人民大会堂响起的时代最强音——那是中国共产党已经代表人民顺利召开第二十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回顾百年历史,我们也记得1949年10月1日飘荡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声音,伟大的革命领袖毛主席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标志着我们中国人民摆脱压迫,重新站起来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带着“点面结合”眼光走进这一天,看看当时的盛况吧!60秒二、正文讲解(4分钟以内)同学们,或许你们会好奇为什么去参观开国大典要用“点面结合”的眼光呢?那是因为,点面结合就是让“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者概括性描4分钟写有机结合的一种手法,“点”可以突出重点,突出描写的重点;“面”可以照顾到所描写的全局,这样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描写方式,可以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不难发现,你们瞧,这儿似乎就有一处点面结合!人民群众:毛主席:根据所给的片段,我们不难看出,如果说三十万人民群众像是一个面,那么毛主席就像是会场上的—个点,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万众瞩目的“点”。
这不正是我们刚才介绍的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吗!然而这篇文章中点面结合的方法远不止这一处,同学们再仔细找一找,老师看看谁找得又快又好!没错,你们的小眼睛就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一样!文章中阅兵式部分也运用了这样的写法,那谁来说说“阅兵式”部分是如何运用“点面结合”的呢?学生:我觉得“海军”、“炮兵”各个方队是“点”,总写这些部队这是“面”!学生:我觉得这样写能够让我们感受到阅兵式的庄严、隆重,而且也表现出了每个队伍不同的特色。
7 开国大典(教案)
![7 开国大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a0fbd081c758f5f61f67b5.png)
《开国大典》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典礼”、“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想象整个“开国大典”的场面,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难点:1.能比较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体会比喻句、排比句的作;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3.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练习读课文,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⑴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⑵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正确连线,解释词语,练习造句,找出近义词:擎(qǐnɡqínɡ)檐(zhān yán)瞻(zhān yán)擎着:往上托;举。
(造句练习)瞻仰:恭敬地看。
(造句练习)分别找出“汇集”、“擎着”、“提着”的近义词。
2.质疑解疑:简单问题当时解决,和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随着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三、细读课文,品味理解1.练习分段:⑴默读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
⑵学生讨论:明确: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第1段: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2段:大典中毛主席宣告、升国旗、宣读公告。
第3段:阅兵式盛况。
第4段: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
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2.披文入境此时此刻,你就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几个难忘的镜头?为什么?明确七个镜头:大典前的会场;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大典结束。
《开国大典》第三课时教案
![《开国大典》第三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6ddc10453610661ed9f48b.png)
《开国大典》第三课时一、暖场对话师:孩子们好,上课前,老师问个问题,成龙,你认识吗?他是干什么的?你还知道哪些电影明星?看来,你们了解得还不少,我赶紧把这个关键词记下来。
)那杨子轩,你认识吗?啊?同学啊?我不认识,能站起来我认识认识吗?“子轩,你好!”(大声与这位孩子打招呼)→彭润、谢雯羽、罗玉吉哎哟,真不错,声音洪亮,自信大方,相信待会儿课堂上的你们也一定表现超棒,我很期待!最后一个问题,宋丽萍,你们又认识吗?师:最近,我去参加了一个教研活动,听到一个词,让我有挺多思考的。
今天,把这个词分享给孩子们。
)师:密码是现如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银行办理业务需要密码、登录微信需要密码、连个wifi也需要密码。
但孩子们知道吗,我们的语文学习也是有密码的。
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大家一起寻找藏在第26课中的密码,准备好了吗?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寻找密码师:让我们齐读课题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开国大典的进行顺序。
师:我们也跟随着课文,感受了典礼的盛大、隆重,以及典礼现场热闹的气氛。
我们还一起品读了典礼主体部分,感受了人们的激动与自豪,领略了毛泽东领袖的风采。
这节课,让那个我们把目光聚焦到阅兵式现场。
打开语文书第141页。
师:今天,我们就以拍电影的方式进行学习。
现场工作人员请注意,摄像师请注意,接受检阅的部队马上入场了。
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海军两个排。
接着是——步兵一个师。
接着是——一个战车师。
接着是——一个骑兵师。
师:在部队,一个排大约30个人,那我们的海军阅兵方队,大约就有60人。
一个师大概4000人,他们以100人为单位,列成方正,齐步前进。
这样的数据,让你感受到什么?师:因为什么而震撼?师:你感受得真好。
像这样“大全景”的拍摄,能让我们感受到现场的气氛,这样的描写,我们把它叫做“面”的描写。
面的描写,用于烘托气氛。
)师:恭喜同学们获得今天的第一组密码。
那,阅兵仪式,只有大全景,我们也想看到战士们帅气的脸、威武的动作啊!亲爱的摄影师,此时,我们的镜头该怎样拍摄呢?师:特写,这个词我喜欢,我要把它作为一个密码,记下来!)赶紧找找,帅气战士们的特写镜头在哪里?师:电影中这样的特写镜头,我们在文字写作中叫做“点”的描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本文主要通过对开国大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来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在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臵和群众队伍的场面。
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臵,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1.开国大典阅兵式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天安门广场。
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朱德总司令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工作员,坚持执行中央人民政府和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的一切命令,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时肃清土匪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镇压他们的一切反抗和捣乱行为。
”随后,阅兵总指挥、华北军区司令员兼京津卫戍区司令员聂荣臻乘先导车,率领受阅部队,接受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受阅部队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99师、炮兵第4师、战车第3师、骑兵第3师、独立第207师
第619团、空军1个飞行中队以及海军部队代表等1.64万余名官兵组成,共动用飞机17架、火炮119门、坦克和装甲车152辆、汽车222台、军马2344匹。
2. 开国大典
举行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横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正中悬挂毛主席的巨幅画像(40年代着冠照)。
两旁的标语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万岁”,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没有国徽,因为1949年9月25日、26日政协的座谈会及审查委员会上认为还要修改,所以27日全体会议上只通过了国旗、国歌、国都、纪年4个决议。
那时,东西三座门(正式名称为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及南面长长的甬道,甬道两边长长的红墙,正南门即砖石结构的中华门都还存在,形成了一个丁字形的封闭会场。
与8个月前北平刚解放时的天安门前比较,可说是焕然一新,宽广平坦得多了。
此外在现在国旗旗杆的地方已竖了一根当时看来已很高的旗杆,旗杆上有一个金色的顶。
中华门外正阳门、前门箭楼两旁的许多建筑物上都张灯挂旗。
“北平东站”“北平西站”的大字一夜间都改成“北京东站”“北京西站”了。
会场里的工人、学生、干部、市民、城防部队都举了临时赶制的五星红旗及其他红旗、红灯和彩色小旗,特别是用红绢糊的大小不同的五角星灯,真是成了红旗红灯的海洋,只有市民中戴了小白帽的回民同胞举着绿底白色的星月旗,显得分外不同。
会场上的群众共达30万人,分区席地而坐,很有秩序。
金水桥北没有现在的观礼台,但搭了两个简单的台子,一个供大会指挥用,一个给唯一的外宾观礼团,这就是前一天刚到的以法捷耶夫为首的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
受检阅部队则站在东长安街。
那时交通工具少,群众近则列队步行来,远的坐火车来。
我当时所在的单位,临时编为华北革大第四部,住在西苑大院。
华北革大七八千人的队伍迤逦一里许要步行到清华园车站。
天未亮起床,到车站已7点,乘装煤的黑敞篷车,走了两小时才到前门车站。
经过西直门车站时还见到门头沟工人也坐火车来。
虽然“旅途”这样艰苦,但大家情绪高涨。
在前门席地而坐等到下午两点才安排进入会场,午饭是馒头凉水,每人领到三块糖、两个梨,是节日优待。
庄严隆重的开国大典终于在10月1日下午3时开始。
那天早晨是阴天,上午和中午还下了一点小雨,但下午却放晴了,真是老天也和万民同庆。
典礼的程序是: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宣布开会;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就位,副主席就位,委员就位;奏义勇军进行曲;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升国旗(同时鸣礼炮,礼炮毕);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游行。
毛泽东主席宣读的公告,约九百字,虽未收入新出的八卷本《毛泽东文集》,但收入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及《共和国档案1949-1996》。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阅读能力大提升
二、课文按照顺序讲了哪四个动人的场面?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
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
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1.这三个自然段按()顺序,写了()和()两个程序。
2.“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这句话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A.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
B.用于话题突然转变
C.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
D.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名项之前。
3.“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一句中的“站起来”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假如当时你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开国大典,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你想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参考答案
一、热烈的欢呼热情的态度热闹的市场宣传好事宣读公告宣告成立
二、入场典礼阅兵游行
三、1.时间升国旗宣读公告 2.A 3.再也不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当家做主的意思。
四、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