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塑造中狼意象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变迁
“狼”“里山”“阴司”“冬至”意象的象征意蕴浅析
“狼”“里山”“阴司”“冬至”意象的象征意蕴浅析“狼”、“里山”、“阴司”、“冬至”这四个意象在中国文化中都有着深入人心的象征意蕴。
它们各自代表着力量、原始、神秘和节气。
通过对这些意象的象征意蕴浅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我们来看看“狼”这个动物。
在中国文化中,狼常常被赋予着勇气、狡猾和独立的象征意义。
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狼的形象,而且往往是扮演着坚持自己意志和追求自由的角色。
狼的形象也常常出现在中国的民间艺术和传说中,被赋予着神话般的色彩。
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被视为勇敢和卓越的象征,它代表着人们对于力量和自由的向往。
里山这一概念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着深刻的象征意蕴。
里山常常被视为神秘、原始和充满力量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里山往往被描述成宁静、神秘的场所,代表着人们对于自然和岁月流逝的追求和热爱。
里山也被视为离尘脱俗的象征,它代表着人们对于内心平静与自然和谐的向往。
与此“阴司”这一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着深远的象征意蕴。
阴司被视为另一个世界,在其中存在着无尽的神秘和神奇。
阴司代表着人们对于神秘和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向往,也代表着人们对于生死和命运的思考和沉思。
阴司在中国文化中还经常被用来描述人们对于宇宙和生命等问题的思索和探讨。
我们来说说“冬至”这一节气的象征意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代表着季节的转折和时间的流逝。
冬至也被视为阴阳交替的象征,代表着生命的循环和岁月的更迭。
冬至在中国文化中还常常被赋予着团聚和祈福的意义,人们常常在这一天举行祭祀和聚会,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当代文学作品中“狼”形象的重构———以《怀念狼》和《狼图腾》为例
当代文学作品中“狼”形象的重构———以《怀念狼》和《狼图腾》为例作者:刘娜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4期⊙刘娜[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摘要:以“狼”为叙事题材的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中并不罕见,这类小说通常将“狼”作为人的对立面,作品中凡是涉及“狼性”的存在体,都是十恶不赦的象征,人们避之不及。
但当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狼”形象,却颠覆了历来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狼的幻象,建构了一个独特的“狼”文化世界。
在物质水平提升,思想资源匮乏的今天,关注这个转变的文学现象,并探析其背后隐含的表述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贾平凹的《怀念狼》和姜戎的《狼图腾》为例,试图理清当代文学作品中对狼形象的重构和其所象征的独特的精神指向。
关键词:狼叙事中西比较精神指向狼,自古以来便以凶残、贪婪的形象在人们的头脑中扎根,从耳熟能详的明代故事《东郭先生》、蒲松龄的《狼》,到鲁迅的《祝福》《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人们对“狼”的认知并没有发生大的改观,仍认定狼性与人性背道而驰。
但新时期以来,当代文坛上刮起了一股“狼”之风,从20世纪80年代的“饿狼传说”,20世纪90年代的“与狼共舞”,到21世纪以来一直占据人们视野的《怀念狼》《狼图腾》《天地狼心》等小说。
值得注意的是,作家笔下的“狼来了”不再是恐吓性质的话语,而成为他们所宣扬的一种“狼性”精神的标识,《怀念狼》和《狼图腾》在这方面无疑具有代表性。
一、重塑狼文化生态文学理念强调从大局着手,“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并从事和表现独特的生态审美的文学”,作家们通过在文学作品中塑造“狼”的形象来警示人们,应该放弃人类中心主义而站在自然整体的视角认知狼的重要性。
另外,随着经济物质水平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作家们意识到了物质的发达程度与精神的发达程度之间并不构成正比,且由于民众普遍缺乏信仰,人心更容易被各种利益所引诱,精神世界的架空需要一种新的文化来补缺,狼文化正是作家们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做出的选择。
世界文学中古代狼形象的象征
世界文学中古代狼形象的象征作者:田珂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7期摘要作为一种动物形象,狼在古代的世界文学中有着多样化的象征。
本文主要通过对古代文学中狼形象进行梳理,借此探讨世界文学中狼形象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世界文学狼形象象征中图分类号:I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308-01动物在人类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尤其在人类远祖生活于丛林中时。
“人在自己的发展中得到了其他实体的支持,但这些实体不是高级的实体,不是天使,而是低级的实体,是动物。
”①共同的生活场域使得人和狼的相遇不可避免,中外文学作品对此也多有刻画。
西方狼文化源远流长,狼的身影在古罗马神话中就已经出现。
双胞胎兄弟罗慕路斯(Romulus)和雷慕斯(Remus),还在婴儿时就被篡位者扔进了台伯河里,生命垂危时为一只母狼所救。
两人长大后推翻了篡位者的统治,并在母狼曾经喂养他们的地方建立了罗马城,狼也因此永留在了罗马城的城徽上。
古埃及神话中在死亡世界里负责决定亡者最后归属的重要神祗,是狼头人身的阿奴比斯(Anubis),他同时还是掌管木乃伊制作的神灵。
美洲印第安人与狼的关系尤为密切,一些族裔对它的感情甚至深厚到人狼不分。
在他们的神话传说中,郊狼科蒂时而是狼时而是人,教给印第安人使用火、建造房屋、修筑拦鱼坝捕鱼等,是人类慈爱的父亲、忠诚的朋友。
北欧神话中同样有着让人过目不忘的狼形象,主神奥丁(Odin)身边永远跟着的两只狼——格里和弗里吉;在天上不停追逐月亮和太阳的恶狼亥惕和斯科尔;以及让所有的神祗都惧怕的狼魔斐瑞(Fenrir)。
神话中写到:世界末日的来临,将经过三个冬季的战争。
接着,大地又经历了三个极其严寒的冬季。
一只狼吞了太阳,另一只吞了月亮,星星消失了,大地开始震动。
这时被锁住的狼魔斐瑞重获自由,开始向众神宣战,他要吞下整个世界。
众神拼命进行抵抗,表现得很勇敢。
但是没有用的。
天神奥丁被狼魔吞掉了,众神被杀死了。
现代文学中狼形象的复魅
现代文学中狼形象的复魅作者:田珂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6期摘要: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文化,在反思的同时我们不可能不审视文化中的向标。
本文主要通过对“狼形象”的梳理来探视现代文学中的复魅现象。
借此来探讨文学与人类精神世界的关系。
关键词:文学;狼形象;复魅1、狼形象的恶化随着文明的演进和发展,狼形象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恶魔化”历程。
从神话和图腾崇拜中半人半神的狼,逐渐演变为半人半兽的狼,直至到了后期被定性为单纯象征了兽性和野性的一种动物符号。
人类远古神话阶段笼罩在狼身上的神性光环消失不见了,自然界中的一个真实物种被简化成了“恶”的代名词。
西方中世纪兴起过捕狼的热潮。
“10世纪英国国王埃德加(Edgar Le Pacifiqu)统治时期,下令全国灭狼,有捕捉300只狼以上者给予奖金,因此在欧洲大陆相继形成了一个捕狼高潮。
”风靡一时的猎狼运动使欧洲大陆的野狼数量急剧减少,但并没有给野生的狼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对狼来说,真正的灾难发生在基督教诞生后。
基督教禁止将神性赋予自然界,开始了对自然的祛神秘化,人成了自然界中的独白者。
正如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Toynbee)所说:“人与剥去了昔日神性光环的自然环境分离,人获准掠夺不再神圣的环境的权利。
人类曾经怀着敬畏之情看自然,而这种情感遭到了犹太一神教的排斥,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如此。
”野性和兽性是与宗教推崇的光辉人性截然相反的,对人性的颂扬把狼从神圣的祭坛赶了下来,它们不再是人们的文化英雄、救世主。
人类进入农耕与畜牧社会后,人与狼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野狼在丧失了自己的狩猎地后,为了求得生存有时会捕捉放牧在草场上的牛羊。
这种天生的狩猎本能并不能为人所谅解,狼成了人类私人财产的竞争者。
这个形象被固定化,人们的仇狼情结也逐渐积淀下来。
文学艺术,是作为唯一符号动物的人的情感体验载体之一。
对于人类的艺术活动来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
立象以尽意--《怀念狼》中“狼”的文化内涵
贾平凹200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怀念狼》是一部意象诡异、意蕴丰厚的作品。
整部作品围绕“狼”而展开:从开始的“狼患”,到“我”跟随舅舅为狼拍照建档,再到结尾“我”呼唤狼,狼不仅在这部长篇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进入到文本的深层、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作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必由之路。
一在作品《怀念狼》之中,狼代表了原始的野性力量。
匪患与狼灾把一个县城毁灭了,在那次大乱中,死了数千人,也就是从那时起,人与狼就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猎人们也由此开始崛起。
狼与人搏斗了很多年,猎人们激情四射、雄姿英发,在和狼的搏斗之中成为了英雄,而狼在与猎人的斗争中仅留下来了少部分的精英。
终于,狼渐渐败下阵来,商州就只剩下15只狼了。
当地政府便开始颁布严禁捕狼的规定,甚至让昔日的猎人傅山担任起护狼队的队长。
15只狼成为濒危动物接受着保护,猎人们也被收了猎枪。
狼患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是人是在和狼的搏斗之中才成为人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没有了狼的猎人们开始得了一种怪病:他们手无缚鸡之力,整天手脚麻木、精神萎靡不振,视力也越来越差。
猎人们只有在和猎物的抗衡之中,才能焕发出生命的勃勃生机,如果没了对立力量,那就只能如大熊猫那样生命力微弱,连繁殖后代都成了问题。
奇怪的是,没有了猎人的狼也开始得病,甚至有的抱着木桩在河里自杀。
高子明作为记者,找到了自己觉得有价值的工作———在舅舅傅山和烂头的陪同下,为狼拍照建档。
在这个过程中,狼并没有躲着舅舅,有时候甚至主动出现,逼舅舅杀了它们,而舅舅和烂头也在无奈杀它们的时候恢复了猎人的健壮和敏捷。
从舅舅在保护狼与杀狼挣扎中的瘦骨嶙峋到杀狼后的满面红光、手脚刚健的对比,更表现出了猎人的异化。
猎人与狼的体内都有着原始的野性,他们似乎并不甘于平淡地活着,他们好像与新的时代格格不入,灭亡便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
狼最终被杀完了,那与狼密切联系的雄耳川地区的人们最后都成了人狼。
狼在这里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动物了,而是导致现代人的生命力萎缩与人种退化之根*来稿日期:2019-09-06*作者简介:白玉红(1966—),男,郑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狼》中的意象和象征
《狼》中的意象和象征
狼中的意象和象征
狼作为一种动物,在文学和艺术中经常被用作意象和象征。
以
下是狼在文学作品《狼》中所代表的意象和象征。
强大的能力和原始本能
狼象征着强大的能力和原始本能。
在《狼》中,狼以其迅猛的
奔跑、锐利的牙齿和敏锐的嗅觉展示出了其强大的生存能力。
狼的
生存本能使其成为狩猎的绝佳动物,这与主角在小说中表现出的求
生意志相呼应。
孤独和自由
狼也象征着孤独和自由。
在《狼》中,主角华奥尔夫被描绘成
一个孤独的猎人,在大自然中独自与狼为伍。
狼以其独特的生活方
式和团队合作能力,展示了一种独立于其他动物的自由精神。
这与
华奥尔夫在小说中追求自由和追求内心深处真实自我的愿望相呼应。
野性与狡猾
狼还象征着野性和狡猾。
狼在《狼》中被描绘为一种机智的动物,具有狡猾的行为和判断力。
这种狼的特质象征着欺骗和策略,与小说中一些角色的背叛和欺诈行为相呼应。
战斗和生存
最重要的是,狼象征着战斗和生存。
狼是一种优秀的猎手,它们展现出与环境中的不断挑战和竞争斗争的能力。
在小说中,狼的意象彰显了主角不断战胜困难、追求自己生存和目标的精神。
总的来说,在文学作品《狼》中,狼既代表着强大的能力和原始本能,又象征着孤独与自由、野性与狡猾以及战斗和生存等多重意义。
这些象征增添了小说的深度和内涵,使读者对主角及其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文学作品中的社会意象与时代变迁
文学作品中的社会意象与时代变迁文学作品是艺术家对社会现象和时代变迁的一种表达方式。
通过描写和刻画不同的社会意象,作家们带领读者进入一个与现实相似但又有所差异的世界,深入探讨并反思社会与人生的本质。
这样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讲故事的工具,更是一种社会批判和思想探索的载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社会意象与时代变迁是密不可分的。
古代文人往往通过作品中的意象来表达他们对当时社会的看法和思考。
例如,明代戏剧《西施》中描绘的西施放狼的情节,反映了当时社会背离传统伦理道德的现象,以及对女性地位的思考。
而《红楼梦》则通过对贾府衰落和荣府兴盛的描写,暗示了封建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危机。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讲述,更是对整个时代的审视和思考。
随着现代社会的变革,文学作品中的社会意象也在不断演变。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动荡不安,一些作家开始写作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就是他对封建社会阶级观念和社会虚伪现象的批判。
这些作品以讽刺的手法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引发了社会对改革和进步的思考。
近现代中国文学中,社会意象与时代变迁凸显得更加明显。
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变化,文学作品开始更广泛地反映社会各个层面的问题。
例如,魏巍的小说《长征》,通过对红军长征的描写,展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壮举和人民英勇奋斗的精神。
另外,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则以女性视角展现了他对传统观念和文化的颠覆和批判。
可以看出,文学作品中的社会意象和时代变迁是相互依存的。
文学作为时代的产物,承载了作家对社会的批判和思考。
通过描绘各种社会意象,作家们向读者传达了他们对社会现象和人生意义的独特观点。
而作品中的时代变迁则是社会意象的背景和根基,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文学作品中的社会意象与时代变迁是互为表里、相互影响的。
在文学作品中,社会意象是对时代变迁的一种诠释和反思,而时代变迁则是社会意象的源泉和背景。
“狼”中西文学中的隐性意象研究
“狼”中西文学中的隐性意象研究狼是一种常出现在中西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它代表着许多隐性的意象,反映了文化、心理、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规律。
这篇论文报告试图通过研究狼在中西文学中的隐性意象,探索狼在人类文化中的深层含义和文化不同的表达形式。
一、狼在中西文学中的传统意象二、狼在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象三、狼在社会意义上的意象四、中西文化中狼形象的异同五、狼在童话和民间传说中的象征意义六、狼在文学中的形象变化七、狼在环境问题中的意义八、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中的狼形象九、狼在当今时代的反映通过对狼在中西文学中的传统、心理、社会等方式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狼象征着不同时代、文化和族群中的强大力量、野性、负面形象等隐性意象。
但是,通过重新审视狼的向度,也可以找到它积极的意义。
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应该把眼光从传统中看狼,理解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深刻内涵,涉及到文化、信仰、生态等各个方面。
本文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一、狼形象的历史演变以及与当下社会的关系;二、狼在环境问题中的表现和作用;三、狼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四、狼在文学中的形式表现;五、狼文化对文学创新的影响。
总之,在评估狼在中西文学和文化中的意蕴时,我们必须通过透彻的历史和审美研究,对狼的形象和意义进行审视和梳理,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区别、共性以及文化的不屈和进化。
1. 狼在中西文学中的传统意象:该部分可利用文学作品中的描写,重点描绘狼在中西文学中的传统形象,包括狼的外形、特征和形象,如狼的凶狠、狡猾、残忍等。
2. 狼在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象:该部分可以将狼的形象与心理学中的相关概念进行类比,例如狼在人类心理中的象征意义、狼在梦境中的意义等。
3. 狼在社会意义上的意象:该部分可以探究狼在社会环境中代表的含义,例如狼是人类文化中的野兽,它象征着野生的力量,常常被用来暗示社会中的野蛮、暴力、欺凌等问题。
4. 中西文化中狼形象的异同:该部分可以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探究狼在中西文化中的特色和差异,如狼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和象征意义与西方文化中的异同。
中国文学中狼意象含义变迁
中国文学中狼意象含义变迁(河南科技学院王XX)摘要狼在我国大致的形象是贪婪、残暴、狡猾的,然而西方人眼中的狼确是有勇气,睿智,仁慈的,本文从文学和历史的角度出发论述狼在中国文学中的意象,分三个阶段分别展开说明,并且论述了狼意象变化的原因以及近代狼意象的转变,为读者展现一个清晰的脉络。
关键词狼;意象;文学;历史;变迁狼作为一个神话意象,重复呈如今中国文学中。
与民族抵触、交融的前史变迁相联络,狼意象有一个由多元标志向单一标志的改动进程。
其含义及故事形状的改动,大概可分为隋前、隋唐宋元、明清、晚清以降四个不一起期。
一、从先秦到隋朝时期狼的意象这是狼意象的多义并存期间。
在这个时期的文献典籍中,狼意象在更多的状况下是作为恶的标志呈现的,但一起也存在着对正面的夸姣事物的比方、标志含义。
如《礼记·玉藻》云:“君之右虎裘,厥左狼裘。
”郑玄注:“卫尊者宜猛也。
”这里的狼显着是具有正面含义的,它标志着骁勇和力气。
《和平御览》卷二百七十一引《太公六韬》亦曰:“大人之兵,如狼如虎,如雨如风,如雷如电,全国尽惊,然后乃成。
”在《诗经》的解说体系中,狼还具有标志圣德的含义。
《诗经·狼跋》曰:“狼跋其胡,载?其尾。
公孙硕肤,赤舄几几。
”《诗序》曰:“《狼跋》,美周公也。
”《毛传》曰:“老狼有胡,进则躐其胡,退则躐其尾,进退有难,而不失其猛。
”意为狼喻周公遭谣言中伤,“然犹不失其圣,能成果周道”。
《郑笺》说得更为清晰,其云:“喻周公进则躐其胡,犹始欲摄政。
狼在最初是先和游牧民族发生联系的。
这种狼和人发生的关系中,狼是以友好的、甚至是人类的救命恩人和祖先的形象出现的,从中不难看出人类最初对狼的崇敬。
但是当这种故事传到汉族居住的农耕区后,这种情形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异。
由于农耕区民族的文明程度要远高于游牧民族,所以在后来两种文明的冲突过程中,虽然游牧民族有时在武力上能够战胜农耕区的民族,但在占领之后的融合过程中,却不得不受到农耕文明的影响,实质上所谓的融合是不均衡的,是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的影响、接纳、消融,尤其是在文化的交汇中,更多地表现为选择性接纳,而不是继承。
当代小说中狼形象类型研究
当代小说中狼形象类型研究1. 引言1.1 狼形象在当代小说中的重要性在当代小说中,狼形象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作为文学符号的功能,还体现在其对人类心理、行为和文化的探索。
通过对狼形象的描绘和表现,作家们可以窥探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恐惧、冲突等情感,揭示人类与自然界、社会环境的关系,反映当代社会和人类价值观的变迁和困境。
研究当代小说中的狼形象,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还有助于拓展我们对当代文学创作的认识和思考,提升我们的审美水平和文学修养。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狼形象在当代小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丰富了文学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更在于其在文化传承和象征意义上的深远影响。
通过对狼形象类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代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社会现实和心理意义,揭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与冲突,探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和矛盾,反映人类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本研究旨在对当代小说中狼形象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和分析,通过考察狼形象的历史渊源、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在当代小说中的表现形式和角色定位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探讨狼形象类型的分类研究,从而揭示狼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所承载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
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当代小说作品,还能为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丰富和拓展文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
2. 正文2.1 狼形象的历史渊源在北欧神话中,狼是诸神的同伴和护卫者,象征着勇气和忠诚。
而在中国文化中,狼通常被视为凶兽、邪恶和破坏,是对人类的威胁和挑战。
这些不同文化中对狼形象的诠释,为当代小说中的狼形象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狼形象在当代小说中得以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表现。
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善恶分明的象征,而是可以承载更多种复杂的人性特质和社会现实。
狼形象在当代小说中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从恶狼到崇高的灵兽,从王者到流浪者,都展现了狼形象的魅力和深度。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狼祖神话与中国文学中之狼意象
在这则神话中,鹿的神性是可想而知的。究其 由, 鹿的敏捷、 善驰、 温顺, 鹿角的威武, 皆可引 起草原民族和狩猎民族对它的喜爱与崇敬。故 而在匈奴与突厥的信仰与神话中,皆可找到对 鹿的崇拜踪迹。所不同的是鹿对于蒙古民族来 说, 它不是一种单纯的崇拜物, 而是图腾。苍狼 白鹿的结合神话,可能孕育着狼图腾集团与鹿 图腾集团联姻的历史。
从魏晋到元代的一千余年间, 先后近 !" 个 来自草原的民族活跃在中国北方的历史舞台 上。 这些民族后来在与农耕民族无数次的冲突、 交会中, 大多逐渐融于汉族大家庭, 有的则成为 中国民族的一分子。而其原初的在特有的地理 生态背景与文化背景下所创造出的各具特色的 族源神话, 则不仅丰富了中国民族文学的宝库, 同时为我们研究民族融合历史及融合中的文化 选择问题, 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本文旨在通过对 古代北方民族狼祖神话的考察,研究中国文学 中狼意象的变迁,从而对民族文化的审美趋向 做出进一步的认识。
!
民族文学研究 !""#$ % 传言:“ 其先匈奴之甥也” ,《 新唐书》卷二一七 《 “ 回鹘传》 则曰: 回纥, 其先匈奴也, 俗多乘高轮 车, 元魏时亦号高车部。” 这个部落的祖先相传 是一只老狼。《 魏书》 卷一〇三《 高车传》 曰:
俗语云匈奴单于生二女, 姿容甚美, 国人皆以 为神。单于曰:“ 吾有此二女,安可配人,将以配 天。 ” 乃于国北无人之地筑高台, 置二女于上, 曰: “ ” “ 请天迎之。 经三年, 其母欲迎之, 单于曰: 不可, 未彻之间耳。 ” 复一年, 乃有一老狼, 昼夜守台嗥 “ 呼, 因穿台下为空穴, 经时不去。其小女曰: 吾父 处我于此, 欲以与天。 而今狼来, 或是神物, 天使之 ” “ 然。 将下之。 其姐大惊曰: 此是畜生, 无乃侮父母 也!” 妹不从, 下为狼妻而产子, 后遂滋繁成国。故 其有好引声长歌, 又似狼嗥。 突厥者, 盖匈奴之别种也, 姓阿史那氏, 别为 部落。后为邻国所破, 尽灭其族。有一小儿年且十 岁, 兵人见其小, 不忍杀之, 乃刖其足, 弃草泽中。 有牝狼以肉饲之。 及长, 与狼合, 遂有孕焉。 彼王闻 此儿尚在, 重遣杀之。 使者见狼在侧, 并欲杀狼, 狼 遂逃高昌国之北山。山有洞穴, 穴内有平壤茂草, 周回数百里, 四面俱山, 狼匿其中, 遂生十男。 十男 长大, 外托妻孕, 其后各有一姓, 阿史那其一也。 子 孙蕃育, 渐至数百家。$
七年级语文教案:狼1的文化内涵解析
七年级语文教案:狼1的文化内涵解析的文化内涵解析狼1作为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小说,其中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涵盖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分析。
1.狼的文化内涵狼作为主角,代表着一种文化内涵,具有多方面的寓意。
狼在西方文化中一直被视为邪恶的象征,不过在中国文化中,却被赋予了许多正面的含义,如勇敢、忠诚、智慧等。
在狼1中,作者更是通过角色设定,将狼赋予了更多的涵义。
狼1中的狼,不仅仅是野兽,它奉献极其高贵,对于它的义心、信念的坚定,让人们感慨其内心深处具有的正气和智慧。
2.狼与动物保护狼1深入探讨了动物保护的主题,呼吁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野生动物,充分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强烈关注。
小说中,人们不断的打猎狼,导致狼们的生存环境愈发不利。
书中的狼1,勇敢且智谋过人,因此具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
我们应当学习狼1的行为,保护我们的环境,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承担的责任。
3.狼与人生哲学狼1中的狼所体现出的哲学思想,是人生哲学中很值得借鉴的一部分。
小说中,狼们生活在一种充满危险的世界,狼要通过智慧和勇气来保护自己,这种精神,也能够转移到我们人类的生活经验上。
狼1中的狼不但冷静、机智、勇敢,更具有高尚的品质,比如忠诚、坚定、胸怀宽广等。
这不正是我们每个人追求的品质吗?狼1通过狼的形象,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哲学思想。
4.狼与家庭亲情狼与家庭亲情主题也是狼1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故事中,狼1所在的狼群是一个团结、互相照顾的大家庭,而狼1本人也是一个非常有责任感和家庭观念的狼。
狼1在故事中经历了很多的事情,却始终不忘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心。
家庭是每个人的避风港,在这个外面充满了危险的世界里,只有家才能给每一个人安全感,狼1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一点。
狼1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儿童文学作品,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涵盖了动物保护、人生哲学、家庭亲情、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内容,我们应该好好读书,深入了解其中的精神和思想。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动物意象及其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动物意象及其文化内涵1.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龙象征着权力和神秘。
In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the dragon symbolizespower and mystery.2.虎被视为勇猛和力量的象征。
The tiger is regarded as a symbol of bravery and strength.3.麒麟被认为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
The qilin is considered a symbol of good fortune and happiness.4.鸟儿常常被用来代表自由和美好的愿望。
Birds are often used to represent freedom and wishes fora better life.5.狐狸在文学作品中通常被描绘为狡诈和狡猾的形象。
Foxes are often depicted as cunning and sly in literary works.6.兔子往往被赋予忠诚和善良的意义。
Rabbits are often associated with loyalty and kindness.7.蛇在古代文学中象征着智慧和神秘。
In ancient literature, the snake symbolizes wisdom and mystery.8.鱼被视为繁荣和富裕的象征。
Fish are seen as a symbol of prosperity and wealth.9.龟象征长寿和稳固。
The tortoise is a symbol of longevity and stability.10.猴子常常被用来代表机智和灵巧。
Monkeys are often used to represent wit and agility.11.蚂蚁被赋予勤劳和团结的象征。
Ants are symbolized as hardworking and united.12.狗在中国文学中代表忠诚和友好。
中国文学中之狼意象
中国文学中之狼意象作者:王淑芬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3期摘 ;要:在文学作品中,狼的意象十分的复杂,有仇恨、也有崇拜。
狼是一种神秘的生灵,对人类既熟悉又陌生,在文学作品中,狼有着英雄与恶魔的两个对立面,狼意象的出现有人的主观色彩,也是文本的需求,其象征在一直在转换。
虽然狼意象在作品中的运用日益受到关注,不过其始终是以一种“隐性意象”出现,在中国文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狼;意象;文学作品;象征作者简介:王淑芬(1970.09-),女,河北黄骅人,河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3-0-01在中国文学中,狼的意象十分复杂。
狼是一种神秘的生灵,它的存在无法被其他物种所取代。
在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下,狼在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也是不同的,有些是爱,有些是恨,也有些是崇拜。
不过无论是在古典文学抑或是在现代文学中,狼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意象,有着独有的内涵,形成了“狼意象”。
一、图腾和神话中的“狼神意象”每个民族都有与之血脉相通的文化图腾物,动物崇拜在图腾崇拜中占重要地位,而狼图腾十分多见,并且遍及世界。
古代北方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匈奴、突厥和蒙古都是以狼为图腾,其中以蒙古最为突显,他们将狼奉为神兽,是最了解狼的民族,是受狼的精神影响最大的民族。
中原将“狼”看作是对少数民族的称谓,是由于对狼神的崇拜和信仰。
对图腾的崇拜不单单是一种民族文化,也是一种社会文化。
在中国民族大融合完成之后,突厥等族改变了最初的“向化”之心,无法以团体的性质融入到中原之中,便举起狼旗不断与农耕民族发生矛盾,在《部落曲》、《从军词》中对此均有描写。
从此,在汉文化中,狼的正面的喻意被反面所吞噬,狼意象从神兽日益成为了贪婪的代表。
在古人的诗词中,也狼充满了凶恶与狠毒。
狼的凶残、贪婪的意象在中国文化中无可辩驳。
“狼”中西文学中的隐性意象研究
“狼”中西文学中的隐性意象研究狼是一个在中西文学中广泛出现的形象。
在文学作品中,狼通常象征着野性、力量、狡猾与残忍等等特点。
但是,这里的隐性意象,具有更为深刻的文化和神秘的内涵,值得探究和研究。
本篇论文就是要通过对中西文学中狼的隐性意象的研究,来揭示狼在文化中的神秘性。
一、狼的文化意涵从文化的层面来看,狼在文学中通常代表着对野性和自然的强烈渴望,也代表着对生存和争斗的本能反应。
二、狼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象征意义在中西文化中,狼的象征意义是不同的。
在西方文化中,狼往往被视为邪恶的象征,而在东方文化中,狼通常被视为神圣和勇气的象征。
三、狼的环境隐喻狼在文学中经常出现在一些荒野,山脉和密林等环境中。
这些环境本身就是一种隐喻,在文学中,狼通过这种隐喻成为了自然界的主宰者。
四、狼的领导象征狼是一种极具领导能力的动物,其在智慧、力量和耐力等方面都极具优势。
因此,在文学中,狼经常被用来象征一种领导力量。
五、狼的性别角色狼并不是单性别的动物,它们的社交性非常强。
在文学中,狼的性别角色常常被用来隐喻生殖、繁殖和伴侣关系等问题。
六、狼在原始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在原始人类文化中,狼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动物。
人们常常把狼作为部落的守护神或巫师的信仰对象。
七、狼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在古代文学中,狼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形象。
在一些神话和传说中,人们经常用狼来表现一种充满智慧和能力的形象。
八、狼在现代文学中的地位在现代文学中,狼仍然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文化形象。
随着人们对环境和自然的关注增加,狼在文学中的地位也变得愈发重要。
九、狼在电影和电视中的地位除了文学以外,狼在电影和电视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在这些影视作品中,狼常常被用来表现一种勇敢、聪明和冷静的形象。
总结通过对中西文学中狼的隐性意象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狼在文化中神秘而有趣的一面。
狼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象征,也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符号。
1. 狼的文化意涵该提纲探讨了狼在文学中代表着野性、力量、狡猾与残忍等等特点,并更深入地探讨了狼代表着对生存和争斗的本能反应。
“狼”“里山”“阴司”“冬至”意象的象征意蕴浅析
“狼”“里山”“阴司”“冬至”意象的象征意蕴浅析“狼”象征着野性和勇气。
“狼性”常被人们赞美为勇猛、刚毅、果敢等诸多美德。
狼群的生活方式大多依赖于配合和进攻技能,他们会通过组织分工、协作进攻等方式共同捕获猎物,这既是为了保证狼群的日常生活所需,更是展现出狼群中互助、协作的思维和行为。
在文学中,“狼”也被赋予了强大的灵魂和刚毅的性格,如《狼图腾》中的哲学思考、《灰狼》中的忠诚、《北方的狼》中的勇气等等。
因此,“狼”除了代表野性和勇气外,也代表着团结、协作和信念。
“里山”象征着连绵起伏的山峦和自然环境的宝藏。
“里山”一般指靠近人类居住区域的山林区域,而这些区域往往是人类活动范围以外的山地,也就是相对原生态的自然环境。
在“里山”中,人类可以品味到自然之美、升华内心之灵感。
它不仅是人类活动区域的自然屏障,更是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典范。
因此,“里山”除了象征自然环境和生态保存外,也代表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阴司”象征着九幽地府,阴司通常被视为人类在生命的尽头所要到达的世界。
阴司在不同的文化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例如古希腊的“冥府”、古埃及的“欢乐之地”、中国的“阴曹地府”等等。
在其中,一般都存在着一个魂归所属的传统观念,人们的征程在此结束,其灵魂在此被审判,进入来世还是万劫不复。
因此,在文学中,“阴司”一方面象征着死亡和不死传说,一方面象征着人类注定遭受的命运和考验,同时也代表着审判和摆脱罪孽的机会。
“冬至”象征着阴阳交替和节令轮回。
“冬至”是农历中的一个重要节气,通常表现为岁星长眉降临人间的时候,也标志着北极点昼夜长度的极端差异,即冬季最长夜。
在古时候的中国,人们在这一天一般会举行祭祀、宴饮等活动。
因此,“冬至”除了象征阴阳转换、时序轮回外,还代表着传统文化中强烈的祭祀、感恩、庆祝习俗。
综上所述,“狼”、“里山”、“阴司”、“冬至”等意象都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象征符号,它们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环境中获得了不同的维度和含义。
“狼”“里山”“阴司”“冬至”意象的象征意蕴浅析
“狼”“里山”“阴司”“冬至”意象的象征意蕴浅析狼是自然界中的顶级掠食者,其形象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都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既被赋予了凶猛的形象,也被赋予了勇敢、精明、顽强的特质。
“狼”与“里山”、“阴司”、“冬至”等意象相互关联,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
我们来谈谈“狼”这一意象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狼在多个文化中都象征着狡诈与勇敢,例如希腊神话中的狼是阿波罗和阿尔忒弥斯的图腾,代表着勇敢和自信。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则被赋予了更多的负面意义,被认为是凶猛的掠食者,象征着邪恶和破坏。
但与此狼也代表着顽强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这一点在古代文学中也有所体现,比如《西游记》中的狼魔王就是勇敢而凶猛的形象。
“狼”这一意象在文化中具有复杂的象征意义,既有着负面形象,也有着积极的一面。
“狼”与“里山”、“阴司”、“冬至”等意象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丰富的象征体系。
里山是指远离人烟的深山,通常被视为神秘的地方,充满了未知和危险的因素。
而阴司则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地府,是阴间的世界,象征着死亡和冥府。
冬至则是一年中的最长夜,万物开始衰老和沉寂,代表着阴暗和寒冷。
这些意象与狼的象征意义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种深刻的象征体系,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在这种象征体系中,“狼”通常被视为一种威胁和挑战,具有凶猛和狡诈的特质,常常寓意着人生道路上的险恶和困难。
与里山、阴司和冬至这些意象相结合,更加凸显了狼的不可预测和危险的一面。
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死亡的畏惧和不安,以及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抗的意志。
“狼”这一象征体系并非完全负面,狼也具有勇敢和顽强的品质,代表着对困难和挑战的坚持和抵抗。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狼作为勇猛和智慧的象征而被赋予了积极的意义。
“狼”与“里山”、“阴司”、“冬至”等意象相互关联,共同体现了生命的多面性和丰富性,揭示了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论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狼祖神话与中国文学中之狼意象(一)
论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狼祖神话与中国文学中之狼意象(一)论文关键词:狼祖神话文化融合中国文学狼意象论文提要:在中国古代北方三个最大的游牧集团中,皆流传着狼祖神话。
狼乃是这些民族的图腾,同时也是这些民族勇猛、强悍的内在精神的象征,因而它作为一种美好形象,在草原民族中长期流传,至今不衰。
但由于草原民族与农耕民族长期的历史冲突,以狼为象征的游牧文化群体对于农耕民族的侵扰、掠夺,加之这一历史的一次次重复,狼便作为一种凶狠贪婪的象征,出现在了农耕民族的心灵深处。
草原民族一次次成批地融入了农耕民族中,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他们在新的文化选择中,完全接纳了农耕民族的文化观念,与狼告别。
中国文学中狼意象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由原初的多义象征而走向了单义象征。
在20世纪新一轮的文化冲突、融合中,狼意象又滋生出了新的意义。
从魏晋到元代的一千余年间,先后近20个来自草原的民族活跃在中国北方的历史舞台上。
这些民族后来在与农耕民族无数次的冲突、交会中,大多逐渐融于汉族大家庭,有的则成为中国民族的一分子。
而其原初的在特有的地理生态背景与文化背景下所创造出的各具特色的族源神话,则不仅丰富了中国民族文学的宝库,同时为我们研究民族融合历史及融合中的文化选择问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本文旨在通过对古代北方民族狼祖神话的考察,研究中国文学中狼意象的变迁,从而对民族文化的审美趋向做出进一步的认识。
北方民族狼祖神话考察族源神话,似乎是每一个原始民族所必备的知识。
活跃于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在他们的传说中,往往将自己民族的起源、兴起与某一神秘之兽联系在一起。
如拓跋鲜卑族,相传他们的先祖遇难,有一形如马、声如牛的神兽引路,使他们度过了“九难八阻”,终而得以兴起。
①这一神兽,就是所谓的“鲜卑郭落”,即驯鹿。
②契丹族则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一位乘白马的男子和一个驾着青牛车的天女结合生下的。
③又说其先祖中有一号?呵者,“戴野猪头,披猪皮,居穹庐中,有事则出,退复隐入穹庐如故。
中国文学塑造中狼意象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变迁
中国文学塑造中狼意象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变迁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1-12 9:40:17 点击: 1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狼意象往往是充满负性情感的阴险、狡诈的代名词。
21世纪以来,关于狼性的文章作品重新审视了狼意象的基本特征。
梳理并勾勒狼意象及其文化内涵的演变,可以更为明晰地辨识出“狼”形象在文学、史学、社会学等文化中所扮演角色的变迁历程,从而改变中国文化中狼意象在较长一段历史时间上的单纯文化内涵,使之重新恢复其多元象征意义。
关键词:狼性;意象;内涵;文化;演变;变迁狼作为生物链中的普通物种,多年来一直恣意自由地生活着,与其他生物一样,并未引起世人的关注。
21世纪以来,从贾平凹的《怀念狼》、姜戎的《狼图腾》刊行以来,一时间,文坛上“狼言”四起。
《狼的故事》、《像狼一样思考》、《狼魂》等作品相继涌现,更有许多未公开刊印,只是发布在网络上的有关“狼”的作品亦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
尤其是2015年初,电影《狼图腾》、《战狼》以“非商业、非主流、非娱乐化”的“黑马”姿态,低调冲入新年电影排行榜并力拔头筹后,“狼”现象引起了诸多评论者的关注。
大部分的评论着眼于作品本身所蕴含的幽远意旨、主题意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对作品通过文字所传达的生态话语和人文话语进行了理性的思考。
然而,对于“狼”现象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似乎不够深入,有进一步将其延伸、拓展至历史学、文化学、社会人类学、民俗学等相关领域进行综合研究,以寻根溯源、见微知着,探寻其来龙去脉的必要。
一狼作为一种自然物种大多栖息于山地、草原、森林周边。
在古代,以至近、现代,这些地区居住的人群多为少数民族、游牧民族。
因此,现实生活中与狼关系较为密切的人群大多为少数民族、游牧民族,而农耕民族与狼的关系则较为疏离。
狼作为山林、草原地区最为强悍、勇猛、智慧的动物而成为游牧民族、少数民族的精神崇拜,并且往往与部落首领、英雄、始祖的出生、兴起联系在一起,进而形成“图腾”崇拜。
“狼”“里山”“阴司”“冬至”意象的象征意蕴浅析
“狼”“里山”“阴司”“冬至”意象的象征意蕴浅析【摘要】狼、里山、阴司、冬至这些意象在文化中都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本文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浅析,揭示了它们所蕴含的重要意蕴。
狼代表野性和力量,里山象征着原始与野性的自然环境,阴司则代表着死亡和阴间世界,而冬至则象征着暗夜和重生。
通过这些象征意义的联系,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在彼此之间相互借鉴、相互联系。
在深层意涵方面,这些意象传达了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认知和理解。
启示我们要珍惜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展望可以通过研究这些象征意蕴更深层次地挖掘人类文化和精神世界的内涵。
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深度。
【关键词】狼、里山、阴司、冬至、象征意蕴、深层意涵、启示、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狼、里山、阴司、冬至这四者在文学和文化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象征角色。
它们代表着不同的力量和哲学,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和宇宙的探索和理解。
研究这些象征意蕴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本文将从狼、里山、阴司和冬至这四个意象的象征意义入手,探讨它们在文学和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以期能够揭示出它们背后更深层次的意涵和启示。
通过对这些象征意象的联系进行分析和探讨,我们或许能够有所启发,对未来的文化研究和创作有所展望。
到此结束。
2. 正文2.1 狼的象征意义狼也经常被用来代表野性和自由。
狼生活在荒野之中,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这种野性和自由的象征意义常常被人们所推崇和向往。
狼的聪慧和机敏也为人所称道,许多文化中,狼被视为智慧的象征,代表着思考和洞察。
狼的象征意义是多元丰富的,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狼既代表着力量和勇气,又代表着智慧和自由。
在人们的心目中,狼是一个神秘而令人敬畏的存在,无论是在神话传说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狼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2 里山的象征意义里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意象,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里山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一种原始、神秘、具有神灵力量的存在,代表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塑造中狼意象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变迁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1-12 9:40:17 点击: 1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狼意象往往是充满负性情感的阴险、狡诈的代名词。
21世纪以来,关于狼性的文章作品重新审视了狼意象的基本特征。
梳理并勾勒狼意象及其文化内涵的演变,可以更为明晰地辨识出“狼”形象在文学、史学、社会学等文化中所扮演角色的变迁历程,从而改变中国文化中狼意象在较长一段历史时间上的单纯文化内涵,使之重新恢复其多元象征意义。
关键词:狼性;意象;内涵;文化;演变;变迁狼作为生物链中的普通物种,多年来一直恣意自由地生活着,与其他生物一样,并未引起世人的关注。
21世纪以来,从贾平凹的《怀念狼》、姜戎的《狼图腾》刊行以来,一时间,文坛上“狼言”四起。
《狼的故事》、《像狼一样思考》、《狼魂》等作品相继涌现,更有许多未公开刊印,只是发布在网络上的有关“狼”的作品亦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
尤其是2015年初,电影《狼图腾》、《战狼》以“非商业、非主流、非娱乐化”的“黑马”姿态,低调冲入新年电影排行榜并力拔头筹后,“狼”现象引起了诸多评论者的关注。
大部分的评论着眼于作品本身所蕴含的幽远意旨、主题意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对作品通过文字所传达的生态话语和人文话语进行了理性的思考。
然而,对于“狼”现象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似乎不够深入,有进一步将其延伸、拓展至历史学、文化学、社会人类学、民俗学等相关领域进行综合研究,以寻根溯源、见微知著,探寻其来龙去脉的必要。
一狼作为一种自然物种大多栖息于山地、草原、森林周边。
在古代,以至近、现代,这些地区居住的人群多为少数民族、游牧民族。
因此,现实生活中与狼关系较为密切的人群大多为少数民族、游牧民族,而农耕民族与狼的关系则较为疏离。
狼作为山林、草原地区最为强悍、勇猛、智慧的动物而成为游牧民族、少数民族的精神崇拜,并且往往与部落首领、英雄、始祖的出生、兴起联系在一起,进而形成“图腾”崇拜。
《史记·大宛列传》记录了乌孙王昆莫奇异的出生及其成长,与《诗经》中《大雅·生民》篇后稷被弃,各种动物对其的种种保护有相近之处。
现代学者认为,《大雅·生民》是远古图腾崇拜下的产物。
那么,有理由相信,乌孙王昆莫传说就是狼图腾影响下的文化产物。
相似的记载又见于《汉书》卷六一《张骞传》。
狼图腾在游牧民族传说中记载还见于《魏书》卷一零三《高车传》载录的关于高车远祖的传说。
故事中匈奴单于之小女主动“下为狼妻”,从文中的“后遂滋繁成国”之句来看,或可推测出与她婚配的是以狼为图腾的高车远祖。
而“其有好引声长歌,又似狼嗥”之句,或可理解为高车族是喜欢引吭高歌的游牧民族。
追认狼为本民族始祖的游牧民族还有突厥族和蒙古族:突厥族认为其男性始祖是一匹狼;蒙古族也认为其始祖是“苍狼”。
现代文化人类学学者普遍认为,人与兽婚配的故事,通常是图腾崇拜的产物。
在这些始祖崇拜的传说故事中,狼无疑是作为游牧民族之神圣崇拜物而存在的,且后世的诸多史书中亦有不少狼图腾崇拜的痕迹,如《隋书》、《新唐书》、《北史》中都载有少数民族在“牙门树狼头蠹”的习俗。
不仅如此,少数民族的可汗甚至常常以狼头赏赐有功之臣,于此可见,绝大多数的游牧民族都对狼保有着特殊的感情上的信仰与崇拜。
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之子窝阔台以畋猎中一只苍狼不幸殒命于犬群来预测自己命之将尽。
从中可见蒙古人对狼在感情上对宗族的认同。
秦汉以来,汉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一直处于胶着之态。
直至汉武帝后,中原农耕集团不断地稳定与发展,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加之汉人在生产技术水平方面不断地提高,农耕集团在与本来就在数量上呈劣势状态的游牧集团的对垒中明显地处于优势,使得生活于周边的游牧集团不断地流转、迁徙、分化、融合,直至形成今天的生活于边疆地区的不同的少数民族。
尽管如此,这些少数民族依然保留了不少关于狼崇拜的民风、民俗:如柯尔克孜族至今还有许多关于狼的信仰,认为狼是圣物,它的肉可以保佑妇女生育,它的拐骨挂在孩子身上,作为护身符,可以保佑平安。
维吾尔等民族的日常生活中也保留着许多崇尚狼的习俗,远行时要将狼骨带在身上作为护身符;产妇分娩后躺在新剥来的狼皮上;将狼的踝骨挂在婴儿摇篮上用以避邪,并希望婴儿能成长为勇敢的人;在木勺、乐器等器物上雕刻狼头等。
塔塔尔族相信狼有非凡的超自然能力,至今乐于珍藏狼的后踝骨。
满族和达斡尔族、鄂伦春族、哈萨克族等一些萨满教有崇敬黑狼的信仰,认为它是英勇无敌、嫉恶如仇、除恶祛暴的萨满护神与助手[1]。
二与中国古代的狼信仰、狼崇拜一样,在古代,西方也有作为英雄崇拜的狼信仰。
如罗马人相信罗慕洛(Romulus)和勒莫(Remus)是被一只母狼哺育的,他们甚至还在罗马的朱庇特神庙(canitol)树立了母狼的铜像;弗雷泽的《金枝》中_______记录了欧洲大陆直到19世纪上半叶,还保留着的“绿狼兄弟会”;以至波兰人现今还保留有圣诞节时人们头顶狼皮装扮成狼,让别人或牵着、或抬着走,而牵他或抬他的人可以向人家讨赏钱的风俗。
所有种种表明,狼信仰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在文化、文学的初始发展中都呈现出多元意象。
狼意象的正面形象在西方文学中始终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然而,在东方,尤其在我国的文化、文学发展中,狼意象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生了较大的变迁与演化。
就我国文化的发展而言,由于我国历史的长远,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间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相互冲突、相互交流与交融,汉民族与少数民族间也是一次次地融合与分化,这些复杂的历史变迁所造成的复杂因素,使得中国文学中的狼意象在各个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内蕴并逐渐趋于汉化的统一过程。
具体而言,这个历史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唐前阶段、唐宋阶段、元明清以降阶段。
其一,唐代之前因华夏文明所处的历史时期,农耕民族的力量尚未足以掌控宇内八荒,农耕民族的文化尚未足以同化融合游牧文化,故而此阶段的狼意象具有多元多意性,既有狼性贪婪、凶恶、狠毒的一面,又有无畏、勇猛、执著的一面。
一方面,狼性中丑陋方面自不待言:《史记·项羽本纪》中有“猛如虎,很(狠)如羊,贪如狼”的形容;《苏秦列传》有:“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之比喻。
然而与其丑陋一面性格相较而言,对其性格中另一面美好品性的描写也不乏见:《诗经·豳风·狼跋》云:“狼跋其胡,载疐其尾。
公孙硕肤,赤舄几几。
狼疐其尾,载跋其胡。
公孙硕肤,德音不暇。
”《诗序》曰:“《狼跋》,美周公也。
周公摄政,远则四国流言,近则王不知。
周大夫美其不失其圣也。
不失其圣者,闻流言不惑,王不知不怨,终立其志,成周之王功,致大平,复成王之位,又为之大师,终始无愆,圣德著焉。
”[2]郑玄笺曰:“老狼进则躐其胡,退则跲其尾,进退有难,不失其猛,喻周公将欲摄政,遭四国流言,归政成王,王复留为大师,进_______退有难,而不失其圣。
……美其圣德”[2]。
诗歌将历史中上鼎鼎大名的周公比喻为“狼”,由此可见,汉代之前,狼的形象具有象征美好品德的特性。
狼性中强悍勇猛的一面,在唐前文化中也是常常受到赞扬。
《礼记·玉藻》云:“君之右虎裘,厥左狼裘。
”郑玄注:“卫尊者宜猛也”。
这里的狼形象显然是具有正面的积极意义的,它象征着英勇、神猛和力量。
法国作家勒尼·格鲁塞在《草原帝国》载,拓跋焘(魏太武帝)于429年决定向东戈壁的蠕蠕蒙古部落采取反侵寇的行动时,他的一些顾问们向他预告说:南朝(南京)帝国的汉人可能要趁机来牵制他的兵力。
他简单地回答道:“汉人乃步卒,吾人则骑士。
驹犊群岂能抗拒豺狼”。
书中又引《阙特勤碑文》有“吾父可汗之骑士英勇如狼,其敌人则怯懦如羊”之句。
这里的“豺狼”、“狼”显然也是英勇无敌的勇士的代名词。
由此可见,在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关系尚处于较为疏离游移的历史阶段,狼的意象处于多元多意的状态中。
正面形象与负面形象相较,似乎“狼”意象的正面形象稍占上风。
随着农耕民族文化对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渐显渐强,狼的意象也渐渐由多元多义走向单一并最终归于统一。
其二,唐宋时期是狼意象发生转变的过渡阶段。
此时狼意象的出现往往与异族犯边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与胡人、胡族结合在一起。
具体而言,唐代时期,安史之乱前文学中很少有狼意象,渔阳鼙鼓阵阵擂响后,唐代文学中的狼意象陡然增多。
无独有偶,靖康蒙难前宋代文学中狼意象也很少,而自金、辽犯边后,宋代文学中的狼意象频频出现。
如李白《幽州胡马客歌》、刘商《胡笳十八拍》、李光《水调歌头》、胡铨《好事近》、吴潜《满江红》(齐山绣春台)、李曾伯《满江红》(得襄阳捷)等,诗词中的狼意象大多为凶狠、狡诈的形象。
唐宋时期之所以在以游牧民族为主题的异族进犯中原后频频出现狼意象,其主要原因当在于异族的入侵打破了农耕民族的祥和安宁,使得农耕民族的百姓流离失所、家无宁日。
而游牧民族的节节胜利与农耕民族的连连失败两相对照,严重地伤害到农耕民族的民族自豪感,激起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的怨恨、排斥与对抗。
而以游牧民族为主题的异族胡人多以狼为图腾,以崇拜仰慕狼为信仰。
故而,唐宋文人在表达内心对游牧民族的愤懑不满之情时自然地与狼相联系。
而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入侵与践踏抢掠之残暴野蛮行径自然也为狼意象涂上了一层血腥的色彩,使得狼意象由最初的英勇神猛逐渐转向贪婪、野蛮与残暴。
其三,经过唐宋时期狼意象与胡人相缠绕的过渡时期,至元明清时期,狼意象逐渐由专指走向泛化。
在狼意象走向定型的过程中,元代是其重要时期。
元代时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封建专制国家,其对国家的严格管理及对国人的严格分级,使得汉人难以以胡人指斥统治阶级的严酷统治,而转以蒙古族图腾狼来指代。
故元代文学中以狼指斥统治阶级是一鲜明特点。
如:马致远《黄粱梦》:“怎禁那公人狠劣似狼豺”、施惠《幽归记》:“虎狼似恶公人”、孟汉卿《张孔目智勘魔合罗》:“则见几个巡捕弓兵如虎狼”等。
元代文人以狼比喻统治阶级以发泄心中对异族统治的不满情绪。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封建统治的加强,这种对异族统治的不满情绪逐渐泛化下移,出现了以狼贪酷之人的义项:如,郑廷玉【感皇恩】:“你恶如虺蛇,毒如蝮蝎,狠似豺狼”;白朴【伊州遍】:“恨冯魁,趋恩夺爱,狗行狼心,全然不怕天折挫”。
元代狼意象的下移表明狼意象已经完全由多元多义走向了统一。
明清两代的文学作品中狼意象都成为残忍、贪暴、缺少人性的象征:如何景明《述怀》:“豺狠满道尤行路,戎马他乡有战尘”、郑燮《悍吏》:“豺狼到处无虚过,不断人喉抉人目”、王惟孙《征谷谣》:“怒吏如虎虎拥狼,踞坐上头索酒肉”。
非仅诗词如此,明清小说、戏剧中的狼意象亦如此。
如马中锡《中山狼传》中狼意象即显示了狼之贪婪残忍、恩将仇报的本性,借此以警戒世人。
《聊斋志异》卷六《狼三则》中有对狼因贪婪之本性而送命的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