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作者:戴露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5期
摘要:众所周知,电影在19世纪末,法国巴黎一个咖啡馆的地下室诞生,它由简单的机械杂耍到今天成为一门成熟的艺术形式,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再到现在的各种新型银幕、新型电影的光辉历程。成为了人类感知世界、认知世界、表现世界的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中图分类号]:I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1
一、电影和文学的互动
早在1902年电影问世初期,影片《月球旅行记》开始。电影与文学之间建立起一种持续互动关系。据统计,世界电影中经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占了约50%。在中国,电影改编也占电影年总产量的30%之多,这些数字足以显示电影创造的重要源泉就是对文学作品的改编。
在电影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稍微有名气或出色的文学作品几乎都被搬上过银幕。从早期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乱世佳人》、《广岛之恋》再到现今的《哈利波特》、《指环王》等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可谓数不胜数。一些经典之作既被改编成电影,又被改编成电电视,甚至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改编。例如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至少被拍了23次之多。
由此可见,在影视艺术发展的百年历史中,文学作品为影视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同时电影电视的综合艺术手法也让更多的文学作品走向了大众,为更广泛的人群所接受和欣赏,形成了影视与文学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
二、改编趋势的形成
是什么原因让文学作品影视化成为趋势和现象,让如此多的电影人青睐,甚至不厌其烦地重复翻拍同一故事?
第一,杰出的作者们千锤百炼才得以完成一部作品,这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最坚实的故事蓝本。这样“现成”的好剧本为电影工创作们提供了一种最经济、最能发挥个人想象力空间的创作方式,所以无数的电影人纷纷将目光投向一些优秀文学作品。
第二,很多电影创作者想借助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名著的名气,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引起关注。例如,前几年为翻拍《新红楼梦》,其创作组在电视上公开寻找男女主角,进行了一场风风火火的找主角的选秀活动,还没开拍就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目光。这是文学艺术在市场经济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影视艺术生产的商业性使然。
第三,电影自身的优势,这种综合艺术形式具有得天独厚丰富的表现力。电影镜头可以不受任何空间、时间的限制,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
第四,文学作品虽代表了高雅艺术、精英文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和快节奏,纯文字时代的意境想象似乎渐行渐远。阅读一本厚厚的名著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有些沉重的负担,而电影直观、真实、生动,能在一两个小时内让他们了解故事,他们乐于通过这种方式来快读名著,感受经典的魅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个民族文化构成的重要部分,它以各种形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时期文化、政治、经济、历史以及作者自身学识修养的结晶。它甚至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
三、以电影《傲慢与偏见》为例
有一些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堪称经典,比如由乔·怀特导演,凯拉·奈特莉,马修麦克费狄思主演的《傲慢与偏见》。全片在英国实地拍摄,以忠于原著的拍摄手法重现大银幕。
讲述了这一段发生在十九世纪初的英国关于爱与价值的经典故事。奥斯汀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也反映了作者本人对爱情对婚姻的想法:单单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
电影版的《傲慢与偏见》内容基本上尊重原著,同样通过对人物性格、语言等细微处的着重描写,突出反映出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主见,且有很强的自尊心。这一人物形象在当时社会大背景下具有进步意义。在画面上也十分考究,每一个画面都像是一幅画,让观众在视觉上得到享受。
四、电影改编的适度创造原则
在影视化改编的过程中,虽加强了文学与电影之间的联系。但是不可避免在进行改编时对文学作品要做一些变动。这种变动是必然的,文学作品依赖文字叙述,而电影偏重视听影像,它将整个故事的背景空间进行了挤压。因此,当人们在电影院中观影时,会发现与书中描写的不大一样。
创造性的存在,对于电影来说是正当的、有益的、必需的。翻拍并不是对原著进行连环画式的解读。只有按照电影的要求进行改编,才能够成为成功的、独立的艺术作品。影片之于作品,完全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二者可以互相参照,但绝不能等同。
可是改编者的素质高低不等,改编作品良莠不齐,因而不是所有的改编作品都是好的。在当前文学作品改编的热潮中,仍然有许多失败的例子。面对如此之多的文学作品改编片,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态度呢?
实际上,没有一种改编是可以一丝一毫不走样完全忠实于原著的。任何一部改编作品,都会带有自己的时代痕迹。忠实原著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对原著的改编,创造出新的艺术生命。不要只追求市场和票房而完全忽略原著,炒作意图明显,商业气息太浓以及改编后的作品内容低俗化、庸俗化。改编有名气的文学作品虽然有利于激发起观众的看片欲望,但一旦改编者把握失当,破坏原著的精神,违背了观众的审美期待,往往就会受到“千夫所指”。
结语:
总而言之,文学名著之所以盛行于世并历久不衰,主要依赖于所承载的思想精神的恒久生命力。我们今天之所以要改编它,还是因为它在今天仍有其积极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学作品改编中,要求是要抓住精髓,尊重原著的基本精神与灵魂、忠实于艺术规律,那样的改编才是成功的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