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作品原文:月夜忆舍弟⑴戍鼓断人行⑵,边秋一雁声⑶。
露从今夜白⑷,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⑸,无家问死生⑹。
寄书长不达⑺,况乃未休兵⑻。
词句注释:⑴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⑵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⑶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
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⑷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⑸分散:一作“羁旅”。
⑹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⑺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达,一作“避”。
⑻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白话译文: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作品鉴赏: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赏析《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赏析1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韵译】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赏析】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月夜忆舍弟翻译及原文
月夜忆舍弟翻译及原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好词好句、文案短句、作文大全、读后感、观后感、诗词歌赋、语文知识、文言知识、名言警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copywriting short sentences, complete essay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poetry, song and fu, Chinese knowledge, classical Chinese knowledge, famous aphorism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月夜忆舍弟翻译及原文《月夜忆舍弟》翻译及原文《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古代文人雅士钟意赏月,对月亮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意义有着独特的体验和感悟。
这种情感常常借用各种艺术形式来表达,其中诗歌是最常见的一种。
现在让我们来欣赏一首古人所作的《月夜忆舍弟》,并对其进行翻译和赏析。
《月夜忆舍弟》是宋代文学家杨万里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忆念舍弟为题材,讲述了作者因思念弟弟而赏月的情景。
现在我们先看一下原文:月出皎兮佼人僚,舍利子兮可食矣。
女仆美兮自留,芳草玲兮为公谁?青鸟在兮芳草中,君子殁兮无宁?月出佼人归,舍利子归可食,可食之矣;美冠者归,芳草归为公谁?舍利子其顶?不容芳草空自啼。
满堂红兮佳人来,九天公兮舍利子;月明明兮照寰宇,人各自兮相对去。
满堂红者满项仪,月出佼人独寂寥。
接下来,我们对这首诗进行翻译和赏析。
月夜忆舍弟月亮升起,明亮夺目,犹如美人儿的面庞,让人忍不住想要咬一口。
美丽的女仆自顾自地香草飘香,这是为了什么人啊?青色的小鸟停在芳草丛中,好像在哀悼一个君子的逝去,他的心境必定不平静。
月亮升起,倩影悄然离去,仙女啊,你的美丽如同舍利子一般美好,可让人食之,可食吧;那位戴着美丽头冠的人也回去了,芳草又变为了四平八稳的公家之物。
舍利子,你为何要独秀于众芳草之上,而不容许其他芳草自由欢呼?满座的红衣佳人莞尔而至,满堂歌舞一片繁华,舍利子,你是尊贵的君子;明亮的月光照亮了整个世界,人们各自离去,互相分离。
满堂红者领土完美,月亮升起,仙女独自寂寥。
这首《月夜忆舍弟》描绘了一个美妙的月夜景象,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他借助月亮、芳草和美丽的女仆等形象,将内心的情感通过诗歌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
诗歌以带有古风的文字描述了月亮的魅力,将月亮比喻为美人儿的面庞,给人以美丽动人之感。
作者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衬托了自己内心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他深情款款地向弟弟倾诉,把心里的思念转化为对月亮的向往与赏析。
诗的开头是对月亮的赞美,月亮升起时如佼人般美丽,让人不禁想要亲近。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1月夜忆舍弟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唐代·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文及注释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注释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注释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注释
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1《月夜忆舍弟》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古诗全文如下: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前言」《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
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杏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语句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注释」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
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翻译」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鉴赏」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店铺带来以下内容原文: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注释:戍(shù)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与赏析
作品原文戍鼓断人行⑵,边秋一雁声⑶。
露从今夜白⑷,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⑸,无家问死生⑹。
寄书长不达⑺,况乃未休兵⑻。
[1]词句注释⑴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⑵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⑶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
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⑷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⑸分散:一作“羁旅”。
⑹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⑺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达,一作“避”。
⑻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2-4]白话译文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5]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5][6]作品鉴赏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文及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文及赏析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以深沉、慷慨激昂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其中一首著名的作品是《月夜忆舍弟》。
这首诗是杜甫写给他已故的弟弟的一首悼词,表达了他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现在,我们来一起欣赏并赏析这首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中,杜甫回忆起了与弟弟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表达了对弟弟的深深思念。
以下是《月夜忆舍弟》的译文及赏析。
忆舍弟白乐天元稹改编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以平淡的散文体诗句,咏唱了他对已故弟弟的思念之情。
首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以戍鼓的声音断裂了人们最后一丝的渴望为开头,表达了边塞军人长年戍守的辛劳和艰难。
接着的“边秋一雁声”中的秋意和离别之声交织在一起显得更加凄凉。
通过这两句平淡的描述,杜甫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悲伤的氛围中。
接下来的两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通过夜晚的景象,突出了杜甫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夜露清澈、月光明亮,构成了一幅如故乡般安详温馨的画面。
这种对回忆的渴望和故乡的眷恋,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杜甫的思念之情。
诗的最后两句“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表达了杜甫在世事变迁中对弟弟的牵挂。
时光流转,亲人相隔,弟弟们也因战争而分散。
杜甫心中的担忧和挂念,溢于言表。
紧接着的“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更是点燃了杜甫内心的焦虑。
他曾多次寄书给弟弟们,却始终没有回音。
这使他对弟弟们的安危更加忧虑不安,同时也对战乱的结束心存期待。
整首诗以平淡的语调,流露出杜甫深沉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家族团聚、不安和牵挂的描绘,杜甫表达了自己对弟弟的思恋之情和对乱世的忧虑。
他的诗句简洁明了,行云流水,使人不禁陷入沉思之中。
通过对《月夜忆舍弟》的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诗歌中承载的深情和深思熟虑。
他以简洁的语言传递着对弟弟的思念和对乱世的担忧,抒发出坚毅而又激情澎湃的情感。
这首诗不仅揭示了杜甫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也折射出了时代的困惑和人民的疾苦。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语文网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唐诗三百中《月夜忆舍弟》原文,《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月夜忆舍弟》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一、《月夜忆舍弟》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二、《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三、《月夜忆舍弟》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提示:以上是唐诗三百中《月夜忆舍弟》原文,《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月夜忆舍弟》作者介绍,语文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天宝六 杜甫 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赏析1、《月夜忆舍弟》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1 诗歌背景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当时正值安史之乱,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
杜甫与自己的弟弟们分散在各地,音信不通,他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下了这首饱含思念与忧虑的诗篇。
111 诗句解读“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的哀鸣。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夜的荒凉景象,烘托出了战争时期的紧张氛围和人们的不安。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诗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融入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这体现了诗人对兄弟命运的担忧和无奈。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进一步强调了通信的困难和战争的残酷。
12 诗歌翻译戍楼上的更鼓阻断了人们的行路,秋夜的边塞传来一只孤雁的叫声。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为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分散各处,已经无法打听他们的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达,何况战乱频繁还未停止。
121 翻译技巧与难点在翻译这首诗时,需要准确传达出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例如,“戍鼓”“边秋”“露”“月”等词汇要翻译得恰当,同时要注意保留原诗的韵律和节奏。
难点在于如何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兄弟的牵挂在翻译中充分体现出来。
13 诗歌赏析131 情感表达这首诗情感真挚深沉,充满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战争的痛恨。
诗人在颠沛流离中,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边塞的秋景和自己与兄弟的离散,表达了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132 艺术特色诗歌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用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人人心中都有的对故乡的深情。
月夜忆舍弟的诗意与解析
月夜忆舍弟的诗意与解析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
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月夜忆舍弟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原文:《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诗意: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鉴赏: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月夜忆舍弟杜甫》全文带拼音
《月夜忆舍弟杜甫》全文带拼音yue4 ye4 yi4 she4 di4 du4 fu3
床前明月光,
Chuáng qián míng yuè guāng,
疑是地上霜。
Yí shì dì shàng shuāng。
举头望明月,
Jǔ tóu wàng míng yuè,
低头思故乡。
Dī tóu sī gù xiāng。
解析: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月夜里对于已故的舍弟的思念之情。
首句“床前明月光”是诗人在清寂的夜晚,看到床前明亮的月光,感觉就像地上洒满了霜一样,给人以幽静、清凉的感觉。
接着,诗人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思念着故乡和已故的舍弟,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舍弟的怀念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月光和自然景物,以及诗人内心的思绪交织在一起,情感真挚而深刻。
同时,诗人通过写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这种将自然景物与情感融为一体的表达方式,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特点。
《月夜忆舍弟》全文与注释
《月夜忆舍弟》全文与注释《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经典诗作之一,全诗内容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下面我们来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注释和解读。
“戍鼓断人行”,戍楼上的更鼓响起,道路上就不再有行人走动了。
“戍鼓”指的是边防驻军的鼓声,其作用多为报时或警示。
鼓声一响,人们便停止活动,可见当时局势的紧张和不安。
“边秋一雁声”,边地的秋天,一只孤雁的叫声传来。
这里的“边秋”点明了时节和地点,秋天本就容易引发人的愁绪,何况是在这荒凉的边疆。
那一只孤雁的叫声,更增添了孤寂和凄凉之感。
“露从今夜白”,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意味着天气渐凉,露水渐多。
这句诗表面上在说节气的变化,实际上也在暗示时光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
“月是故乡明”,月亮还是故乡的最为明亮。
诗人身处他乡,看到的月亮却觉得不如故乡的明亮,其实并非月亮本身有差别,而是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眷恋,使得故乡的一切在心中都变得无比美好。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兄弟都分散在各地,没有家可以打听他们的生死情况。
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对兄弟的牵挂和担忧,由于战乱,亲人们流离失所,生死未卜,这种不确定性让诗人内心备受煎熬。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寄出去的书信常常不能送达,何况如今战乱还没有停止。
在古代,通信不便,加上战乱的影响,书信难以传递,诗人与亲人失去联系,无法得知他们的状况,这种无奈和痛苦可想而知。
整首诗以“月夜”为背景,通过描写边塞的景象和自己对兄弟的思念,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动荡,也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切关怀和对和平的渴望。
杜甫的诗歌往往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和人文关怀,这首《月夜忆舍弟》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人们的生命和亲情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而诗人用真挚的笔触,将这种痛苦和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再从诗歌的艺术手法上来看,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思念诗词:《月夜忆舍弟》原文
思念诗词:《月夜忆舍弟》原文《月夜忆舍弟》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作者简介(712~770),字子美,又称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世界文化名人,与并称“大李杜”。
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
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月夜亿舍弟》简介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梁启超在“情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
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
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杜甫,其实也没什么错,他是多情,但他的多情却是极宽广、极深厚的那种,是「人民爱物」的人道精神,所以,他的诗篇能写的好,能像电气一样的振荡人心不无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意境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景,联想诗句,激发兴趣:
(多媒体展示图片),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往往借助一定的意象抒发自己的感情,,月亮便是他们常用来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载体,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请大家欣赏这幅图,说说你想到了哪些诗词名句?
学生欣赏,思考,回答
二简介诗人及创作背景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集》。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
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而此时,诗人远在秦州,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诗人即景抒情写下这首诗.
老师顺势提出问题:你想知道诗人此时此地最强烈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引起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和求知欲,
三初读诗歌,把握节奏
1学生自由读诗歌2遍
2指名学生朗读
3师生评价
四熟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自由熟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交流,初步理解诗人的情感
3问题设置:
(1)结合背景和内容,哪些诗句描写了”安史之乱”的景象?
明确:戍鼓断人行,况乃未休兵
(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诗人在诗中表现了哪些情感?
明确:月是故乡明-------思乡
有弟皆分散,寄书长不达-------思亲
况乃未休兵------忧国忧民,渴望和平
五精读诗歌,赏析语言
问题设置:
1诗歌的首联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有什么作用?
明确: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这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2白露时节,露水渐凉;十五月圆,天涯共享,为什么诗人却说”月是故乡明?”
明确: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3谈谈你对”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的理解
明确:这两句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自然。
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断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六熟读感悟
让我们带着这份离散、这份牵挂、这份思念一起走进杜甫那颗思乡思亲的心(配乐朗读)
七教学总结: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
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附板书设计: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