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剪纸评课稿
评郁老师

评郁老师《姥姥的剪纸》一课《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剪出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让作者魂牵梦饶,难以忘怀。
整篇课文语言生动,情感真挚。
我觉得本堂课最大的“亮点”有:一、扎实的字词教学郁老师抓住课文中的几个关键词语:“刁难”、“要赖”、“拴”、“缠”进行教学。
这些词语上的敲打,让我们跟随着作者走进了童年的心梦之境。
当读到“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这句话时,我不禁被姥姥对孙儿的疼爱所打动。
一个“拴”字如此传神。
郁老师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栓”这个字用得很传神,“拴”原本是指用绳子等绕在物体上,再打上结或用绳子把东西绑住了,这里是什么拴住了我?又拴住了我的什么?姥姥的剪纸到底有没有拴住我?在这一连串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一边读,一边思,对“拴”字的解读,从表面到内在,层层深入地感悟,祖孙之情,姥姥对“我”的疼爱之情,学生已感同身受。
郁老师扎实的字词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姥姥的心灵手巧,剪纸的技艺高超,感悟到了姥姥对“我”的浓浓情意。
二、令人感动的教学语言无论是导语,过渡语还是评价语,郁老师激情饱满,生动形象,为学生体会课文设置了很好的情境氛围,如在教学最后一个自然段时,老师在音乐的渲染下饱含深情地叙述了一段话,之后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就想起——,想起——,想起——,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学生有的说想起童年那些美好的回忆,有的说想起姥姥慈祥的面庞,有的说想起姥姥布满茧子的双手,有的说想起姥姥娴熟的剪纸技艺。
郁老师执教的《姥姥的剪纸》一课,让我领悟到,抓住重点字词进行感悟,反复品读,用诗样的语言唤醒学生的情感和体验,学生一定能够学得透彻。
评课人:孙菊。
《姥姥的剪纸》评课稿(第二课时)1

《姥姥的剪纸》评课稿(第二课时)“洗”出来的精彩——《姥姥的剪纸》评课稿(第二课时)记得省教科院副院长杨九俊教授在学术报告中曾经强调这样一个观点: 教学设计, 要学会“洗课”。
要认真考虑, 哪些应泼墨如雨, 哪些应惜墨如金, 哪些应该忍痛割爱。
今天, 我第三次听廖老师上《姥姥的剪纸》(第二教时), 她做课的成功, 让我不禁想起了杨教授倡导的“洗课”的理念。
真正的课堂, 就应该常教常新;真正的好课, 更应该追求创新与睿智。
廖老师的课洋溢着融融的亲情, 焕发着生命的光彩, 亮点不断, 精彩纷呈。
要说好课是“磨”出来的, 倒不如说好课是“洗”出来的。
廖老师课堂教学的诸多精彩便是她倾情“洗”出来的!第一次听廖老师执教该课, 是在我所任教的六(7)班, 第二次是在六(6)班, 这两次都是本周星期二的事情。
第三次便是今天。
三听廖老师执教的《姥姥的剪纸》, 三次不完全相同的教学设计, 三次不同的感受。
纵比一下, 更为精彩的便是她在今天上的课。
下面, 我首先比较一下她这次教学与前两次教学上的异同之处。
还有便是基本教学目的相同, 即, 感悟融融的祖孙情。
不同之处:①教学环节上有取舍。
A.前两次教学曾经扣住第9节中的“缠”一词进行想象, 这一次被取消了。
我以为这样处理比较稳妥。
因为怎么“嚷”的?(“我”向姥姥嚷)问题的实质是“我”如何设法让姥姥继续剪纸, 这, 就实质来看, 该环节与扣住“嚷着”进行想象, 进行对话交流的设计相雷同。
B.前两次有迁移练写的练习, 这次没有。
原先安排的写诗(填空形式)练习, 训练流于形式化, 实效性极差。
本次将其删去, 一是因为教学时间太紧, 二是因为本次学生在想象练说, 学会感恩等练习中已体现了迁移内化意识。
C.对背诵的指导与训练得以强化。
前两次在导“读”方面做得比较到位, 但在指导背书(12.13节)上, 相对苍白。
②教学语言上更加凝炼精美。
这方面例子很多不再赘述。
单举一个语言细节: 前两次, 廖老师问: “读课文, 找一找哪一句写出了作者笑源对姥姥剪纸声的魂牵梦萦?”今天变成: “读课文, 画一画哪一句话写出了笑源对姥姥的剪纸记忆深刻?”显然后一种问法更加合理。
评课:姥姥的剪纸

评课:姥姥的剪纸李文佳《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第十一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
“剪纸”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
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充分体现了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思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精读课文的基本教学步骤一般可分为四步。
作为第一课时,主要教学任务是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步一般是从学生自己读课文开始,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顺课文,弄清课文大意,划出不懂的词句。
教者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不仅完成了以上教学任务,同时引导学生精读了课文第一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和广结善缘的善良品格。
纵观教学过程,本节课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教师的示范作用明显。
无论是平时的课堂教学,还是教学观摩,乃至一定层次的公开课,绝大多数教师热衷于使用录音磁带、网络视(音)频资料来代替教师范读课文。
而本节课的教者面对这篇篇幅较长的课文,仍然坚持范读课文,且读得声情并茂,值得提倡和赞赏。
同时,尽管是六年级,教者还是坚持对“爽”等生字的示范书写。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
在在过程中,教者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读书、自由思考、各抒己见。
教者既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积累,又让学生在相互合作、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建构知识、培养能力。
三、教学手段简单朴实。
作为平常的课堂教学,本节课教者没有设计使用多媒体教学,而是使用了常用的小黑板,虽然简单,但是适用。
本节课教者先后两次使用了小黑板,遴选了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既成功地让学生达到识字的目的,又有效地检查了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的情况。
总之,本节课上得比较成功,得益于教者能够因校制宜、因材施教。
如果教者能够在学法指导上再多下点的功夫,相信本节课将会更精彩!。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姥姥的剪纸评课9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姥姥的剪纸评课9篇姥姥的剪纸评课 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点:体会浓浓的亲情。
教学难点: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第二课时一、复习1、读题(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姥姥的剪纸怎么样?(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形态各异、活灵活现……)二、学习1——61、过渡:姥姥的剪纸的确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书上有个词就能很好地来形容姥姥的剪纸,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能不能找到这个词。
2、交流。
相机板书:神3、姥姥的剪纸那么神,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请你读读课文,用笔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读后交流:(1)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在这句话里,你最关注哪个词?(都)一个“都”字,让你感觉到什么?(姥姥的剪纸作品很受家乡人们的欢迎,到处贴着她的作品。
我感觉到姥姥这个人真好,是有求必应。
)你想想,当作者写下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的时候,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自豪、赞叹、开心……)请你带着自豪的心情读读,请你带着赞叹的心情读读……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2)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
师: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材料平常,方法简单,居然“要什么有什么”“无所不能”,从正面表现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指导朗读。
(3)“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师: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姥姥的剪纸形象逼真)师:猫、虎、母鸡、公鸡都是动物,除了动物,姥姥还会剪什么?书上怎么说的?(人物、植物、器物等等。
《姥姥的剪纸》评课稿

《姥姥的剪纸》评课稿这节课,李老师用激情饱满,满含深情的话语带领我们和学生一起走进了课文,走进作者的童年,走进了姥姥的剪纸,共同感受了姥姥精湛的剪纸技艺以及祖孙之间浓浓的亲情。
这节课李老师花了不少的心思,有许多创意和亮点值得我细细的咀嚼和品味。
亮点一:教学主线明朗,重点突出。
紧紧抓住“神”和“拴”两个关键字展开教学。
教学课文第一部分内容重点让学生感悟姥姥剪纸的神。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姥姥的剪纸怎么样?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最能反映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字?并找出具体描写姥姥剪纸神的语句。
通过对文本的反复朗读体会,感受姥姥剪纸的神。
接着学习姥姥的剪纸为什么这么神?整个教学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亮点二:一组组栩栩如生,内容丰富的剪纸作品让学生对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在学生通过具体的文本感受姥姥剪纸的神后,老师将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呈现在学生眼前,在欣赏剪纸作品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村里人赞叹姥姥的那句话,学生的赞叹之情油然而生,那赞叹是发自内心的,是真情的流露。
亮点三:说话写话练习的设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将课堂推向高潮。
在学习牛望兔这幅剪纸时,老师设计了这样的说话练习,静静的站在村口,遥望远方,姥姥会想些什么,她会对我说些什么?听着姥姥的这些话语,我会说些什么?捧着这幅剪纸,我又会说些什么?紧接着老师安排学生写一写这一切,我又何曾能忘呀!忘不了那悦耳至极的刷刷声,忘不了——还忘不了什么?请大家动笔把它写下来。
这里老师创设了很好的情境氛围,一句句饱含深情的话语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学生一个个吐露真情,说的很朴实,也很动情,从他们嘴里和笔尖流淌出来的是祖孙间彼此的牵挂与思念。
小小的剪纸融入了祖孙之间浓浓的亲情。
姥姥用神了的剪纸拴住了我的心,剪纸让我和姥姥心连着心。
总之,这节课朴实、自然,老师简简单单地教,学生轻轻松松地学,是一节成功高效的语文课。
姥姥的剪纸教研组评课

姥姥的剪纸教研组评课1. 介绍姥姥的剪纸教研组是一个由学校老师和专业艺术家组成的团队,致力于推广传统文化中的剪纸艺术。
本次评课旨在总结过去一段时间内开展的相关活动,并对未来工作进行规划。
2. 活动回顾2.1 学生参与情况分析对学生参与项目活动、兴趣度以及表现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2.2 教师指导效果评估分析各位老师在指导学生时所采用方法是否有效,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3. 挑战与机遇在推广传统文化这个领域里我们会面临到什么样挑战?又有那些新机遇?4.下阶段工作计划针对前期发现到问题制定合理可行性解决办法,明确具体实施步骤5.附件:提供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进行此项任务需要使用或者引用其他文件;- 目前已经完成部分整理好可以分享的资料;- 相关研究报告或者数据分析结果。
6.法律名词及注释:为了确保本文档符合相关法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涉及到剪纸教育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法律名词和其解释。
- 著作权:指对于创造性表达形式所享有的专属权利。
在姥姥剪纸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著作权问题,尊重他人知识产权。
- 知识产权侵犯:未经授权使用、复制、传播等行为触碰了原作者拥有版权限制之外其他与该项技术成果直接相关而又不被允许进行自由使用和开发商业价值方面实施限定并且可以得到国家承认以维护个体/团队/企事业单位正当盈利空间范畴内各种资源投入回收效应最大化目标设立下具备强迫力约束力特殊意义上私募基金管理机构颇多7. 结论综上所述, 姥姥的剪纸教研组评估总结旨在提高我们推广传统文化项目工作质量,并进一步完善整个流程。
我们将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姥姥的剪纸教研组评课

姥姥的剪纸教研组评课姥姥的剪纸教研组评课第一章课程背景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
姥姥的剪纸教研组致力于将剪纸艺术传承给下一代,并在学校开设了剪纸选修课程。
本次评课旨在总结近期教学成果,分享教学经验,并讨论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
第二章评课主题及目标主题:________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目标:________1.分享近期教学成果,展示学生的剪纸作品。
2.分析教学中的问题与挑战,并寻找解决办法。
3.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拓展剪纸艺术的应用领域。
第三章评课内容1.教学成果展示●学生剪纸作品集锦:________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包括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剪纸作品。
●教师点评:________对每个作品进行点评,重点突出学生创作过程中的亮点和可改进之处。
2.教学分析与讨论●教学方法与策略:________分享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与策略,如示范剪纸技巧、激发学生的创意等。
●学生反馈:________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感受和建议。
●问题与挑战:________分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如学生创作能力不足、创意受限等。
●解决办法:________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如增加创意启发活动、拓展剪纸应用领域等。
3.创作能力培养与拓展●创作指导:________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如如何启发学生创意、如何运用不同素材等。
●实践案例分享:________分享课外创作的实践案例,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外的时间进行剪纸创作。
●剪纸应用领域拓展:________探讨剪纸艺术的应用领域,如舞台布景、装饰品制作等。
第四章附件1.学生剪纸作品集锦(包括照片和文字介绍)2.教学方法与策略笔记3.学生反馈意见收集表格4.创作指导参考资料第五章法律名词及注释1.著作权法:________著作权法是保护作者对原创作品享有的权利的法律法规。
2.文化遗产保护法:________文化遗产保护法是保护和管理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
姥姥的剪纸评课

《姥姥的剪纸》评课稿陈老师以一颗平淡之心,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达成渗透于各个环节中,启发学生一边读一边思一边想像, 同时借助修辞手法来帮助学生理解,促进学生感悟课文。
这样的语文课堂如清茶一杯,细细品味,芳香四溢。
陈老师的语言让人感动。
无论是导语,还是过渡语、评价语,老师都激情饱满,生动形象,为学生体会课文设置了很好的情境氛围。
导入环节采用温故知新的方法。
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来概括姥姥的特点,从学生的回答来引出本课内容,环环相扣,节奏紧凑。
陈老师善于在课文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发挥想像,指导说话,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诗性光辉。
如在体会姥姥剪纸技术高超时,四人小组活动,让学生也来夸夸姥姥,教学形式丰富调动课堂气氛。
通过“你姥姥神了_____,剪_______像_______,剪_______像_______,剪_______像_______”的句式帮助学生理解夸张的修辞手法,也进一步体会姥姥炉火纯青的剪纸技艺。
通过这样的练笔,也让姥姥的形象更加的深入人心。
陈老师上课对细节的处理也是匠心独具。
比如对“总剪”两个字反复诵读,以此引导学生感悟“熟能生巧,手都有准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手都有准头了“反复品味,进一步引导学生说话,联系实际交流“熟能生巧”的例子,通过书法、弹琴等一系列例子,在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向姥姥学习,因为不断地练习,反复的实践,达到了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地步,从而进一步地体会姥姥的话中寓意。
在感受姥姥和“我”之间浓浓的亲情时,敏锐地捕捉到一个“栓”字,引导学生再次理解姥姥止剪纸技艺高。
抓住一个“缠”字,理解缠”也不是无谓的纠缠,而是情深意长的依恋之缠。
这个“缠”字,是对剪纸的迷恋,也是对姥姥浓浓爱意的痴缠。
陈老师还将文本与插图巧妙地结合,通过“老牛驮兔”和“牛兔同食”两个温馨的画面,来体悟姥姥爱我如甘牛,感受祖之间浓浓的亲情。
最后通过角色体验法,让学生来谈谈“假如你是作者,当收到这些剪纸时,你想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说话:姥姥,我想对你说________.加入“情”的渗透,让学生通过联想,感受作者的感情,从而体会作者的那种自豪感,也让学生更加好理解,从自身出发,这样学生能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旨。
《姥姥的剪纸》评课案例

《姥姥的剪纸》评课案例《姥姥的剪纸》评课案例《姥姥的剪纸》(片断)评课案例自2006年秋学期以来,我校实施了“挂牌听课”制度,其主要形式为:教导处在每天上午早读课前用小黑板公布当日被听课人员名单、节次与科目,学校成立的相应听课组成员听课,听课组成员检查教者的备课笔记、集中形成书面评价反馈意见,将书面评价反馈意见与教者见面或听课组成员与教者面对面交流。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检查与研究的手段,并将继续坚持下去。
《姥姥的剪纸》也是本学期的“挂牌听课”课例之一。
一、导入激趣。
(略)二、初读感知1、范读课文。
【评: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教者范读课文的做法值得赞赏,也应当提倡。
】2、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字音;⑵读通顺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⑴选择正确的读音(小黑板)择(zé zhái)菜刁难(nán nàn)机灵(línɡ linɡ)薅(hāorǔ)草数(shǔ shù)九隆冬三伏盛(shènɡ chénɡ)夏⑵从以上词语中找出一对反义词。
⑶读一读(小黑板)小屯喂猪刁难岂知庄稼驮着啃食清爽质疑:以上词语中,哪些词语你不懂?(同学互助)【评:教者并没有让学生查词典,而是通过同学互助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但对“岂知”的意思不应简单告知,应当让学生联系课文来理解。
】4、指导写字:⑴“刁”的最后一笔是什么?⑵“岂”是上下结构,下部是什么?⑶“爽”的笔顺是什么?【评:在指导写字时,也应当对其他字的结构特点作适当强调。
】5、指名读课文。
三、指导分段。
(略)四、学习课文第一段(1-3)。
(略)五、课堂小结。
(略)六、布置作业。
(略)评课:《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第十一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
“剪纸”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
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充分体现了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思念。
姥姥的剪纸教研组评课

姥姥的剪纸教研组评课姥姥的剪纸教研组评课1、课程概述1.1 课程名称:姥姥的剪纸1.2 课程内容:介绍中国传统剪纸艺术,学习剪纸技巧,制作剪纸作品1.3 适用对象:学龄前儿童1.4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手工艺术能力,培养创意思维和美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2、教学计划2.1 课程时长.2课时,每课时45分钟2.2 教学大纲:2.2.1 课时1:介绍剪纸历史和背景,展示剪纸作品,讲解剪纸技巧2.2.2 课时2:学习剪纸基本技巧,制作简单的剪纸作品3、教学内容详细说明3.1 课时1:介绍剪纸历史和背景3.1.1 简要介绍剪纸的起源和发展历史3.1.2 展示不同地区的剪纸作品,解读作品中的文化内涵3.1.3 讲解剪纸的基本工具和材料3.1.4 演示剪纸技巧,包括基本剪纸手法和注意事项3.2 课时2:学习剪纸基本技巧,制作简单的剪纸作品3.2.1 学习剪纸的基本图案设计和剪纸手法3.2.3 引导学生发挥创意,制作个性化的剪纸作品3.2.4 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相互欣赏和交流4、课堂活动与辅助资源4.1 活动1:学生观摩剪纸大师的剪纸表演4.2 活动2:学生剪纸比赛,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剪纸技巧和创意5、评估与自我反思5.1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剪纸过程和作品,评价学生的剪纸技巧和创意5.2 自我反思:总结课堂教学过程,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改进的空间6、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附件2:剪纸参考书籍列表7、法律名词及注释1、版权:指对文字、艺术、音乐、电影等创作的独占权力,包括复制、发行、展示、演绎等权利。
2、知识产权:指人们的智力劳动所创造出的成果,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
3、侵权:指他人未经许可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包括侵犯著作权、商标权等。
《姥姥的剪纸》评课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为我们描述了以为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形象。
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
课文既要表现姥姥的精湛的剪纸技巧,又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满怀期待的地听了刘老师展示的《姥姥的剪纸》,领略的他的课堂风采:热情、生动、传情、诗意。
让位最为感动的是他那灿烂的笑容,很具亲和力。
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得很近很近……看着这亲和的笑脸,谁不被吸引呢!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爱,和谐的氛围,这着笑的感染下,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纵观整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
因此如果抓住这条主线,披文入情,就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
通过让学生读,结合关键词句谈体会,感受姥姥剪纸的高超技艺,例如“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无可挑剔”等语句,感受那么多人喜欢姥姥的剪纸,称赞姥姥的剪纸,作者当时内心的自豪与骄傲,体会姥姥剪纸为什么那么“神”。
让学生仔细观察剪纸的细微处,由此联想到姥姥的手艺之精巧。
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考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
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更加佩服。
课堂开放,努力给学生创设自由的学习环境,不拘泥于按部就班地逐层推进,而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们,学生品剪纸,悟深情,能在互动中围绕着主题自主聚焦,讨论。
而且学生发言时,表达有序。
能现表达观点,再找依据,不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在走,而是师生共同推动课堂在行进。
阅读本篇课文我们只要引导学生透过课文中的文字,展开丰富而又美好的想象,学生就能感受到作者对姥姥勤劳的赞美和对姥姥的依恋。
学生一旦展开了梦幻般的翅膀,就能激起他们思维的灵性火花,从而达到语文感觉的细腻敏捷,促进心灵的诗化。
姥姥的剪纸的评课稿_新闻报道_

姥姥的剪纸的评课稿今天听了陈老师上的《姥姥的剪纸》,真是收获颇多。
走进陈老师的课堂,一股浓浓的课改气息迎面扑来:有效的导读,扎实的训练,个性的发言,民主的氛围,师生的默契……我静静地欣赏着,默默地沉思着,这就是有效的课堂,生态的课堂。
本堂课亦如文中的剪纸作品一样令人陶醉,如同文中的姥姥一样刻骨铭心。
陈老师优质的教学质量来源于她扎实的课堂教学。
而扎实的课堂教学源自于她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刻苦的钻研精神。
这是我听她上《姥姥的剪纸》一课后最深的感受。
一、意境美。
陈老师在教学中恰到好处的使用了电化教学手段,以画面再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情景,把学生和听课的老师带入了美妙的意境之中。
课堂伊始,她出示了一组精美的剪纸作品,并配上了喜庆的音乐,让学生欣赏,感受姥姥的剪纸作品给整个村子增添了喜气,初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
在教学最后一段时,她选择了动听怀旧的旋律《A time for us相处岁月》,引领学生体会姥姥用剪纸表达对远方“我”的牵挂,姥姥的剪纸是“我”永远的回忆。
二、朗读美。
陈老师在教学中朗读指导到位。
她关注学生的课堂情感体验,只要学生朗读课文,她都会及时、准确地作出评价。
当学生读不到位时,她会适时引导,“你太严肃了,想想平时你赞扬人时的神态,再来读读。
”“你拴得还不够紧,谁再紧一点?”……当学生朗读精彩时,她恰如其分地鼓励,“你的眼睛也发光了!”“你的嘴角露出了微笑!”“勤劳、善良的姥姥更加真实熟悉,仿佛就在我们身边。
”……以评价促朗读改变了过去单纯地在技术上指导朗读的形式主义,使课堂出现了学生争相朗读的喜人氛围。
另外,朗读的形式多样、灵活,有指名读,齐读,师生接读,男女赛读,情景表演读等,呈现出朗读的层次美和形式美。
三、表达美。
在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导语、过渡语、评价语,还是学生的表达都让人产生诗意的美。
文本只是一个拐杖,其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迁移,灵活表达。
老师在教学第一部分时出示了句式“你姥姥神了,剪像,剪像,剪个像个,”由于有了前面环节的铺设,此时,说话训练水到渠成。
《姥姥的剪纸》评课

《姥姥的剪纸》评课《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一位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形象。
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
课文既表现姥姥精湛的剪纸技巧,又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
狄老师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这条主线展开教学活动。
她怀揣一颗童真之心走进课堂,披文入情,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姥姥与“我”的情感世界。
不论是课堂上的整体阅读,还是个体阅读,凡是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都应该是有选择的。
这里的选择既有阅读内容的选择,也有阅读方法的选择。
比如今天这节课,题目是《姥姥的剪纸》,文本所包含的意蕴应该是丰富广泛的,如果要想深入阅读就意味着阅读的选择。
这节课中狄老师的取舍是精当的,由剪纸作品导入课文,再由两幅图导入句子的学习。
适当的取舍,为过程的学习留下机会。
其中教学中有几个片段老师处理得非常好。
一处是“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老师能让学生联系生活去感悟。
在感悟时能按抓住一个“拴”,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说体会,指导朗读。
一处是最后一部分,老师让学生先体会姥姥对我的爱,再体会我对姥姥的爱,老师做得非常有层次,选择深入阅读的重点恰当,有效地促进了阅读的深入,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
只是在指导朗读上面还有一点欠缺,这些重点指导的朗读内容,从课堂上看,学生读得较好,不过是从一开始就读得较好,看不到学生朗读进步的过程。
一堂课要关注重点、难点,把握住“节点”。
在把握住“节点”的时候,不能忘了整体。
比如“熟能生巧,总剪,手就有准头了。
”一句话的理解,由于,理解时,出示的句子是“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这一部分,所以学生理解时,“总剪”,给人的感觉是姥姥剪的时间多。
其实联系上下文,关注整体的话,是因为姥姥总剪“喜鹊登枝”图,手就有准头了。
再比如“一头老牛牵着一只小兔”图,理解的时候老师很深入,但老师更多关注了姥姥对晚辈的思念,有点伤感。
姥姥的剪纸教研组评课(2023版)

姥姥的剪纸教研组评课姥姥的剪纸教研组评课
⒈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⑵能力目标
⑶情感目标
⒉教学内容
⑴《姥姥的剪纸》故事的传承与继承
⑵剪纸艺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⑶剪纸艺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⒊教学重点
⑴姥姥的剪纸故事的理解和传承
⑵剪纸技巧的掌握
⑶剪纸艺术的实践应用
⒋教学难点
⑴剪纸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⑵教育意义与社会价值的传达
⒌教学准备
⑴《姥姥的剪纸》故事相关材料
⑵剪纸工具和材料的准备
⑶多媒体设备和PPT制作
⒍教学过程
⑴导入:引入姥姥的剪纸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⑵正文:
⒍⑴了解姥姥的剪纸故事背景和情节
⒍⑵学习剪纸的基本知识,如材料、工具、技巧等
⒍⑶实践剪纸技巧,制作简单的剪纸作品
⒍⑷分享剪纸作品,讨论剪纸艺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⒍⑸总结:剪纸艺术的教育意义与社会价值传达
⒎教学方法
⑴启发式教学
⑵实践性教学
⑶合作学习
⑷讨论与分享
⒏评价与反思
⑴学生的剪纸作品展示与评价
⑵学生对剪纸教学活动的反思与意见建议
⑶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与反思
附件:
⒈《姥姥的剪纸》故事相关材料
⒉剪纸工具和材料清单
⒊学生剪纸作品展示PPT
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著作权:指作品的创造者对其作品享有的经济、署名和保护等权利。
⒉商标:用于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标志,以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公平竞争。
⒊专利:指对于新颖、有创造性和能够应用于工业的技术发明的保护。
⒋智力成果:指人类智慧的结晶,包括作品、发明等。
《姥姥的剪纸》评课

姥姥的剪纸评课一、引言《姥姥的剪纸》是一堂独特的评课节目。
通过《姥姥的剪纸》这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剪纸作品,更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篇评课将从节目的主题、内涵和展示形式等方面来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价。
二、节目主题《姥姥的剪纸》的主题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
姥姥作为剪纸艺术的传承者和创作者,通过表演剪纸的过程,向观众传递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传统艺术的执着追求。
节目的主题紧扣当下,既能引起观众对传统艺术的关注,又能激发观众的民族自豪感。
三、节目内涵1.传统文化的传承:《姥姥的剪纸》通过艺术形式向观众展示了剪纸艺术的精湛技巧和独特魅力,传递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念,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积极意义。
2.温情与感动:节目通过展示姥姥与孙辈之间的温情互动,以及姥姥对剪纸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引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感动,使观众在欣赏剪纸艺术的同时,体会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珍贵。
3.艺术的美感:节目中的剪纸作品精美细致,形态各异,通过不同的剪纸图案和动作的组合,展现了剪纸艺术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美感,激发了观众的审美情感,并培养了观众的艺术鉴赏能力。
四、节目展示形式1.剪纸技艺展示:节目以姥姥的剪纸表演为主线,通过剪纸艺术的展示,展现了剪纸的历史渊源、技艺流程和精湛技巧,使观众对剪纸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2.亲子互动环节:在节目中,姥姥与孙辈之间的亲子互动环节使节目更加生动有趣。
孙辈们在姥姥的指导下,一同参与到剪纸的过程中,增强了与观众的情感共鸣,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在亲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剪纸作品展示:除了展示姥姥的剪纸技艺,节目还向观众展示了大量精美的剪纸作品。
这些作品以不同的主题,如民俗风情、动物世界等,让观众在欣赏中更好地理解剪纸艺术的多样性和创造力。
五、评价与总结《姥姥的剪纸》作为一堂评课节目,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内涵,成功地让观众领略到了剪纸艺术的魅力。
《姥姥的剪纸》评课稿

《姥姥的剪纸》评课稿《姥姥的剪纸》评课稿范文篇一:《姥姥的剪纸》评课稿“一手绝活、一片深情”为我们淋漓尽致的展示了《姥姥的剪纸》中的情深意切。
一位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
课文既表现姥姥精湛的剪纸技巧,又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刘老师的幽默风趣、和蔼可亲在与学生的轻松欢快的交谈中慢慢呈现出来,为孩子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正体现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
”他的语言朴实无华、穿着得体大方,在孩子们心中树立了良好的教师风范。
课堂围绕课文的“技艺高、情意浓”为主线,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姥姥与“我”的情感世界,让姥姥的剪纸值得作者一生珍惜。
一、自主学习,善抓关键句(1)姥姥的剪纸——技艺高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轻松地引导孩子紧抓两个“普普通通”,一个“无所不能”进行鲜明对比,姥姥的技艺高超立马跃然纸上。
从“你姥姥神了”,“神”字高度概括姥姥的剪纸的技艺精湛。
(2)细节对比——思维发散在实际教学中潜移默化地锻炼孩子的发散性思维以及语言运用能力,真正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里的综合性学习。
让孩子仔细观察“猫、虎”,“母鸡、公鸡”紧扣它们之间的相似点,表现姥姥剪纸的工艺精湛,再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一些相似的动物词语再次夸夸姥姥的技艺高。
(3)姥姥的剪纸——情意浓课文细节部分处理是否得当,可看出师生对文本的解读是否透彻,一个“栓”蕴含着姥姥精湛的剪纸深深的“栓”住了我,也体现出姥姥对我浓浓的爱。
刘老师通过“姥姥栓住我的都有哪些剪纸呢?姥姥借着祖孙俩的生肖特征将自己对外孙的疼爱剪进了纸里,剪出了富有童趣的美好图画,把童年的“我”深深吸引。
二、多彩形式,酿出深深情思(1)反复诵读、品出深深情感“诵读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
”刘老师在此次教学中以“一读一品,体悟情感”感受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和“我”对姥姥深深的怀念之情。
苏教版六上12课《姥姥的剪纸》评课稿

苏教版六上12课《姥姥的剪纸》评课稿«姥姥的剪纸»评课稿第一篇«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画了一位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明的姥姥笼统。
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想与快乐。
课文既要表现姥姥精深的剪纸技巧,又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思念之情。
满怀着等候,听了陈宣红教员展现的«姥姥的剪纸»,又一次领略了她的课堂风采:热情、生动、传情、诗意。
让我最为感动的是她那绚烂的愁容,很具亲和力。
师生间的距离拉得很近很近……看着这亲切的笑脸,谁不被吸引呢?课堂上弥漫着浓浓的爱,谐和的气氛。
在这笑的感染下,先生的特性失掉了张扬,他们充沛地展现自我,有人甚至被赞誉得忘乎所以,淘气性下去了。
这就是孩子的天分呀,需求我们教员去运营,去释放。
课堂下活动的这股孩子气让人感动。
教员的言语让人感动。
无论是导语,还是过渡语、评价语,教员都热情丰满,生动笼统,为先生体会课文设置了很好的情境气氛。
如在指点体会〝我〞的淘气劲时,先生读得不到位,教员笑盈盈地说:捂得还不够紧,姥姥还可以看得见呢!我看你嘴角带着浅笑,一定以为自己的鬼主意未遂了。
这样充溢了等候和迷惑性的言语,先生谁还不情愿来读呢。
领先生读好第三自然段时,教员随机评价:〝勤劳、残酷的姥姥愈加真实熟习,似乎就在身边。
〞让先生看〝喜鹊登枝〞图后,读〝嗬!梅枝与喜鹊笼统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教员随机评价:〝发自内心的赞赏〞〝姥姥剪得好,你读得好,把喜鹊都读活了〞课末,教员饱含热情地说:〝这仅仅是一幅剪纸吗?不是——这清楚是我和姥姥之间浓浓的亲情啊!〞她用情感拨动了先生心底的琴弦。
教员擅长在课文的空白处引导想像,指点说话,表达了语文教学的诗性光芒。
如在体会姥姥剪纸技术高明时: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教员设计了如下说话训练:如今请你扮演同乡们,学着书上这句话的神韵和方式来夸夸姥姥剪的其它东西,你姥姥神了,剪像,剪像,剪个,剪个。
姥姥的剪纸教研组评课

姥姥的剪纸教研组评课姥姥的剪纸教研组评课一、教学背景和目标1.教学背景:本课是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剪纸教学环节,属于研学课程内容。
2.教学目标:a.学生能够了解剪纸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b.学生能够认识不同地区的剪纸技艺和特点。
c.学生能够学习剪纸的基本技法和操作要点。
d.学生能够通过剪纸创作表达个人的想法和情感。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安排1.教学内容:a.剪纸的起源和发展历史b.不同地区的剪纸技艺和特点c.剪纸的基本技法和操作要点d.剪纸的创作表达2.教学过程安排:a.导入:介绍剪纸的历史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b.知识讲解:讲解不同地区的剪纸技艺和特点,教授剪纸的基本技法和操作要点。
c.示范演示:进行剪纸的示范演示,示范包括基本形状剪纸和复杂图案剪纸的制作过程。
d.学生实践:学生按照示范制作剪纸作品,老师辅导和指导学生操作。
e.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呈现自己的剪纸作品,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学生交流分享彼此的心得体会。
f.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并对剪纸技艺的发展和创作潜力进行讨论。
三、评课方法和标准1.评课方法:采用小组评议的方式,由教研组成员、校外专家和其他老师组成的评委会进行评议。
2.评课标准:a.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生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b.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是否科学合理、条理清晰。
c.学生实践操作的情况:学生是否能够熟练掌握剪纸的基本技法和操作要点。
d.学生作品的质量:学生的剪纸作品是否富有创意、造型美观。
e.教师指导与激发学生兴趣的能力: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附件:1.剪纸的图片资料2.剪纸技法的详细说明3.剪纸作品展示图片法律名词及注释:1.版权法:指规定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法规。
2.著作权:指由著作人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技作品等所享有的权利,包括著录权、复制权、发行权等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姥姥的剪纸》评课记录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一位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形象。
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
这节课,老师用满含深情的话语带领我们和学生一起走进了课文,走进作者的童年,走进了姥姥的剪纸,共同感受了姥姥精湛的剪纸技艺以及祖孙之间浓浓的亲情。
老师花了不少的心思,有许多创意和亮点值得我细细的咀嚼和品味。
一、引导学生抓关键词交流
在了解姥姥的剪纸的段落里,老师通过让学生寻找并反复朗读描述姥姥剪纸的语句,体会姥姥剪纸的高超技艺,例如"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无可挑剔"等语句,坚持以读为主,恰当安排好"读,讲,练",增加学生的积累,逐步将文中的好词句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
引导学生理解第五自然段的那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的深刻含义,老师先让学生读第六自然段,理解"姥姥的手指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知道姥姥的手指就是剪刀,两者已合二为一了,再叫学生理解第五自然段的那句话,一切就顺理成章了.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学生很容易明白,
二、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谈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教者还引导学生列举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像姥姥剪纸那样,因为不断地练习,反复地实践,达到了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地步,从而进一步体会姥姥的话中寓意。
一点一滴总关“情”
———评《姥姥的剪纸》
《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之间动情有趣的故事,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这位教师的课堂以情动人,整堂课学生都沉浸在一种情绪、情境中。
教师的情感自然流露,在全课即将结束的时候几近哽咽,而学生的情感在老师的引导下,也变得丰富、细腻起来,情感体验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一、图片展示,趣中品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作用于视觉、听觉的刺激最能吸引人的注意力。
当视听感官并用时,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
因而上课伊始,教师首先用多媒体出示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惟妙惟肖的窗花,并配上动听的音乐,学生一下子进入那剪纸的情境中。
老师抓住贯穿全课的一个“神”字进行教学,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姥姥剪纸“神”的语句。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相机出示了诸多的剪纸作品:如在教学“祖孙情浓”一段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朗读,相继出示“A、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
B、一头老牛和一只小兔子在地上啃食青草。
C、: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乱跳着远去的小兔子。
“等剪纸画面,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从而很容易的,孩子们便能体会到剪纸艺术的趣味和神奇,并从中领悟到祖孙之间浓浓的情意。
教师以她深情地投入、动情地语言不断地感染学生,加上恰到好处的剪纸艺术图片的展示、辅助,学生完全沉浸在教师、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之中,主动阅读、主动体验和主动感受。
学生徜徉于画面和文字之中,感受到姥姥和“我”的浓浓的祖孙情意,他们的知识、能力、精神同时得到了提升,可谓是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完美的结合。
二、画面想象,童梦含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位老师始终不忘带动学生的情感,非常注重渲染情境,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训练学生多方面的技能。
如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老牛与小兔子还会构成怎样的温情画面?”,给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自由的想象,并进行说话训练。
学生们纷纷积极地思维,有的构想出了老牛和兔子共同嬉戏图,有的老牛帮小兔子遮挡风雨的图,有的又构想出了“舐犊情深图”等等,这些个性化的回答包含了孩子们许多善良而美好的梦想。
此时的学生,心境和梦境也随作者而飞扬,深深的思念之情也随作者在心中流荡。
这是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的较好落实。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
”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
教师给学生插上了
想象的翅膀,对学生进行言语训练。
这样的坚持训练,会使学生想象丰富,语言
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像这样开放式的想象说话训练也体现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感悟文本内容,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这一教学理念,孩子们在自由想象编造的美好画面中一点一滴的体会“老牛”和“小兔”的脉脉情深。
三、读写结合,切身入情。
整节课教师始终面带微笑,用柔美的充满感情的语调,或问、或读、或描绘、或讲述。
在温馨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精妙,领悟语境的美妙,力求达到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
“以人为本,以读为本”是本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悟、体验,从而得到语言训练,受到情感熏陶,真正实现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因此本课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理解句,教师无不采用了让孩子们有感情的朗读的教学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课最打动我的地方也正是教者巧妙的进行读写整合之处。
《姥姥的剪纸》一文,不仅向我们描述了姥姥剪纸的“神”,而且还让我们品味了姥姥剪纸的“情”,一份对孙儿的“爱”。
姥姥的一幅“老牛期待图”让我们每个人都心头一动,“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直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作者最后说“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
……”在这里,教师提出要求,想象“我”的心境梦境,写成信寄给姥姥。
随即播放抒情的轻音乐,那柔和的、婉转的曲子更加激起学生们的情感,水到渠成地实现了读者向“我”的角色转换,把“我”对姥姥的思念真挚地、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
这是此课最大的“亮点”。
赞科夫说的一句话:“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情感是教学艺术的核心,情感是教学艺术的生命。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课堂上,最纯朴最能打动孩子的不外乎一个词——“真情”!在这里,该教师巧妙的让孩子把虚幻缥缈的“情”化为笔尖字字珠玑,孩子们的情感得到陶冶,不仅发展了学生作文能力,而且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施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现代语文教学,呼唤以人为本,强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其自觉学习的能动性。
而巧用多媒体技术,让课堂教学中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种刺激,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因而正确有效的使用多媒体技术的特点,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入情。
对本课的教学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
1、个别字词的教学不够深入。
文中写道“我是一个出名的调皮蛋”,“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且剪刀把我拴在屋檐下。
”表面上看,这里拴的是孩子调皮地野性。
但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姥姥就是一个束缚孩子自然天性的“罪人”了。
事实上,姥姥是用她的剪纸,为“我“营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剪纸世界,让我感受到了来自于她的关爱之情,让我享受到了浓浓的亲情。
有了姥姥,有了她剪刀下的“老牛”和“兔子”,才让我迷上了剪纸,让我缠上了姥姥。
那么这样的情,就不是单纯字面上的“拴”,而是联系祖孙两代人的纽带和牵挂。
文中还写到“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蹦蹦跳跳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这里“缠”也不是无谓的纠缠,而是情深意长
的依恋之缠。
这个“缠”字,是对剪纸的迷恋,也是对姥姥浓浓爱意的痴缠。
所以,本课的情感目标得到了充分的实现,但同时却似乎有缺失了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之嫌,对于关键字词的讲解只是轻描淡写,没有进行有效的解读。
2、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注不够全面
仔细看完全课,不难发现,教师对于学生的整体关注度不够高。
指名交流的时候,总是固定的几个学生发言,而更多的孩子则没有被教师关注到,无形中便缺失了交流、成长的机会。
教师应该兼顾全班同学的整体水平,指名回答的时候做到覆盖面尽可能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