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教程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第二版) 李壮鹰 第五章概述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第二版) 李壮鹰 第五章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9fb25b1158f5f61fb636662a.png)
自我人格的修养与完善。
《南行前集叙》
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 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 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自少闻家君之论文,以为古之 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故轼与弟辙为文至多,而未 尝敢有作文之意。己亥之岁,侍行适楚,舟中无事,博 弈饮酒,非所以为闺门之欢,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 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 而发于咏叹。盖家君之作与弟辙之文皆在,凡一百篇, 谓之《南行集》。将以识一时之事,为他日之所寻绎, 且以为得于谈笑之间,而非勉强所为之文也。时十二月 八日,江陵驿书。
三、禅、道思想的发展与诗学中的审美主义
禅宗虽然兴盛于唐代,但至宋代禅宗有了 巨大变化: 在传道方式上向文字禅过渡。 在传道对象上向士大夫倾斜。
道教中兴:为了对禅宗心性学说进行哲学 回应。
三教合流:在建构心性学说这一共同的轴 心上 。
三、禅、道思想的发展与诗学中的审美主义
儒、道、佛三教合流下的宋代诗学,最 大的特点是审美主义倾向的凸显: 一、对艺术至境的普遍追求成为主流诗学。 欧阳修: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 之意见于言外。
(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通过形象来传达出含蓄蕴藉的诗意,使诗 歌具有耐人寻味的言外之意。
司空图把“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看成诗歌创 作的最高境界。
苏轼充分体会到了司空图“美在咸酸之外” 之说所包含的艺术见解,对其“味外”说 表示深切赞赏和认同。
(五)法度中的自由
(五)法度中的自由
自由 作家的精神自由,要求摆脱各种束缚。 创作形式上的解放,带有某种人文解放 的倾向。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https://img.taocdn.com/s3/m/74097292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84.png)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一、古代文论的起源古代文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初期,即先秦时期。
在《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些关于文学创作、文学审美的相关讨论。
比如《诗经》中的《召南·草》篇就探讨了诗歌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诗歌的审美价值。
《楚辞》中的《九辩》篇则对文学创作的目的、功用进行了阐述。
二、古代文论的发展与流派古代文论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流派的变革。
先秦时期主要有儒家文论、道家文论和墨家文论。
儒家文论主张以文学来教化民众,强调文学的教育功能;道家文论重视文学的审美价值,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墨家文论则提出了“扬善惩恶”和“以文害性”的思想,对文学的社会功能提出了具体要求。
汉代以后,随着各个学派的兴起,古代文论也出现了多个流派。
如刘勰的《文心雕龙》、韩愈的《宋论》和刘长卿的《世说新语》等都是有代表性的古代文论著作。
韩愈提出了“文章合道理”和“治人以文,而文以治世”等思想,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鼎盛时期。
陆游、苏轼、黄庭坚等文学家的文论作品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有指导作用,也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苏轼提出了文学创作应该追求真情实感和追求完美技巧的思想,对后世文论有重要贡献。
明清时期,凭借着杂剧等新兴文体的兴起,古代文论开始涌现出新的理论思想。
李时中的《京本通俗小说传》、李渔的《笔记小说》等作品对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进行了系统研究。
同时,王夫之、陈寅恪等学者对古代文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古代文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三、古代文论的价值与意义中国古代文论不仅是文学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文论中涉及到的文学创作、文学审美和文学教化等问题,对今天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古代文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也有助于我们深入探索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同时,研究古代文论也可以启发我们对当代文论的思考,促进文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https://img.taocdn.com/s3/m/67db96435f0e7cd18525361a.png)
绪论基本知识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
“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着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https://img.taocdn.com/s3/m/31a0b47d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ac.png)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吾今且发一问:人类之普通性,何以嗜他书不如其嗜小说?答者必曰:以其浅而易解故,以其乐而多趣故。
是固然。
小说者,常导人游于他境界,而变换其常触常受之空气者也。
此其一。
人之恒情,于其所怀抱之想像,所经阅之境界,往往有行之不知,习矣不察者。
无论为哀、为乐、为怨、为怒、为恋、为骇、为忧、为惭,常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欲摹写其情状,而心不能自喻,口不能自宣,笔不能自传。
有人焉,和盘托出,彻底而发露之,则拍案叫绝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所谓“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感人之深,莫此为甚。
此其二。
此二者实文章之真谛,笔舌之能事。
苟能批此窾、导此窍,则无论为何等之文,皆足以移人。
而诸文之中能极其妙而神其技者,莫小说若。
故曰: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也!由前之说,则理想派小说尚焉;由后之说,则写实派小说尚焉。
小说种目虽多,未有能出此两派范围外者也。
抑小说之支配人道也,复有四种力:一曰熏,熏也者,如入云烟中而为其所烘,如近墨朱处而为其所染,《楞伽经》所谓“迷智为识,转识成智”者,皆恃此力。
人之读一小说也,不知不觉之间,而眼识为之迷漾,而脑筋为之摇飏,而神经为之营注,今日变一二焉,明日变一二焉,刹那刹那,相断相续,久之而此小说之境界,遂入其灵台而据之,成为一特别之原质之种子。
有此种子故,他日又更有所触所受者,旦旦而熏之,种子愈盛,而又以之熏他人,故此种子遂可以徧世界。
一切器世间、有情世间之所以成、所以住,皆此为因缘也。
而小说则巍巍焉具此威德以操纵众生者也。
二曰浸,熏以空间言,故其力之大小,存其界之广狭;浸以时间言,故其力之大小,存其界之长短。
浸也者,入而与之俱化者也。
人之读一小说也,往往既终卷后,数日或数旬而终不能释然。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2fa08b2810661ed9ad51f3a8.png)
矢诗不多,贤臣献诗真不少,
维以遂歌。为答周王唱歌会。
《大雅·民劳》
民亦劳止,人民劳苦莫提起,
汔可小安。要求稍稍得安逸。
惠此中国,国家搞好京师富,
国无有残。社会安定好风气。
无纵诡随,别听狡诈欺骗话,
以谨缱绻。结党营私要警惕。
式遏寇虐,制止暴虐与劫掠,
无俾正反。莫将政权轻丧弃。
诗辨附录思考与练习第六章明代文论第一节学习要点第二节与李空同论诗书附录第三节市井艳词序第四节忠义水浒传序第五节第六节序山歌思考与练习第七章清代文论第一节学习要点第二节闲情偶寄第三节第四节论文偶记第五节答沈大宗伯论诗书思考与练习第八章近代文论第一节学习要点第二节第三节人境庐诗草自序第四节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第五节人间词话附录思考与练习中国古代文论课程简介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简称有时又直接称为古代文论
2、“诗言志”这个论点表明,先秦时期人们对诗的功能和价值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即诗是表达人的内心思想感情的。
3、“诗言志”是先秦诸子普遍持有的论诗主张[见附录1],它出现在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初起阶段,表明中国文论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正确的开端。因此,后来的学者对“诗言志”一说评价很高,朱自清就认为它是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见附录2]
本课程相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国文学史等课程而言,理论性较强,所以有一定的难度。这里,向学员提读通原文,是学习古代文论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希望大家对照课文注释,逐字逐句加以理解。要提醒学员的是,古代文论课的原文不太好读,不能希求只读一遍就能读懂。反复多读几遍,就一定能掌握。
3、及时认真做好“思考与练习”
“思考与练习”最好以书面形式及时、认真地完成,这是巩固已学知识的必要手段。这些练习题的参考答案都可以在教材里和网上课程辅导中找到。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pdf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pdf](https://img.taocdn.com/s3/m/73f71a27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1d.png)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pdf近代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众多文论家,他们对于文学的理论加以探讨,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学观。
其中,最为经典的当属古代中国文论学派,这些学者对于文学的探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发展。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的几点笔记,希望对学习有所帮助。
一、概述《中国古代文论教程》是以章回体式编写的教材,内容全面系统,旨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论,并为大家提供一系列的方法和理论指导,以促进文学的发展。
二、主要内容本教程涉及到众多经典文学理论,包括文言文、诗歌、散文以及时文等,这里具体列举了几个重点内容:1.文言文:主要包括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文言文的作用等等,为了更好的理解文言的作用,需要读者对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2.诗歌:诗歌的基本功夫、诗歌的类型、诗歌的体裁、诗歌的节律等等,这些都是诗歌创作中需要注意的要点,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掌握。
3.散文:主要涵盖了散文的基础知识、散文的类型、散文的风格、散文的语言调性等等,需要读者掌握一定程度的写作技巧。
4.时文:时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流派,需要认真研究其各方面的要素,包括时文的表达方式、时文的社会意义、时文的以及时文对社会的影响等。
三、学习特点本教程在内容的组织上显得十分系统,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也采用了一系列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这一点得到了广大读者的高度认可。
而且教程的阅读非常容易,没有复杂的语言和思维难度,是非常适合初学者的学习工具。
四、总结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文论教程》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教材,它阐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各个方面,对于大家的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我们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认真阅读并深入理解,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https://img.taocdn.com/s3/m/beeefb6da98271fe910ef9ef.png)
中国古代文论第一讲:先秦1、孔子【思无邪,兴观群怨,辞达与文质,尽善尽美】◆兴观群怨:是孔子的美学观点。
其实质是对诗歌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指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可以感染人;“观”,指诗歌内容可以再现生活现实,让人们认识社会风俗和面貌;“群”指诗歌可以使人们相互切磋,提高思想修养;“怨”指人们可以借助诗歌,怨刺上政,表达民意。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的源头,对后世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和创作有重要的影响。
但是孔子的理论有时代局限性,“兴”要受到“礼”的规范;“观”主要针对统治者;“群”主要局限于统治者之间;“怨”要讲究“怨而不怒”,中和平庸。
【《毛诗序》的“讽谏”说,曹丕《典论·论文》中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2、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养气说】(1)以意逆志: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上》提出的,是一种阅读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一种解诗方法。
“是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视为得之。
”意思是解诗的人,不要因为文饰而影响对其辞意的理解,不要因为表面的辞意而影响对其思想感情的理解,以自己的思想体验区追溯诗人的志,才是正确的方法。
以意逆志是指评论作品的人,不要拘泥于作品中个别的文辞,不要受制于词句,而应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思想意志去理解作品其中的含义。
(2)知人论世: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颂其诗,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知人论世强调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正如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一书中指出文学创作三要素:种族、时代、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中的思想内涵。
(3)知言养气说: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提出:“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2fa08b2810661ed9ad51f3a8.png)
第五节诗品序(附录)
思考与练习
第四章唐代文论
第一节学习要点
第二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附录)
第三节戏为六绝句(附录)
第四节与元九书
第五节答李翊书(附录)
第六节与李生论诗书(附录)
思考与练习
第五章宋代文论
第一节学习要点
第二节答吴充秀才书(附录)
第三节仲兄字文甫说(附录)
第四节书黄子思诗集后(附录)
思考与练习
第八章近代文论
第一节学习要点
第二节书汤海秋诗集后
第三节人境庐诗草自序
第四节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第五节人间词话(附录)
思考与练习
“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简称,有时又直接称为“古代文论”。本课程与“中国文学批评史”相关联。古代文论以学习、研究历代文论家的文学批评作品为主;中国文学批评史则在一个更为宏观的理论范围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因此,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学史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论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在理论形态上,中国古代文论主要是以随笔、漫谈、偶感、评点为主。虽说也有专著专书出现,象南北朝齐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但在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这类理论专著不太多。中国古代文论的文体以书信、题跋,序记的形式为多,发展到宋代以后又有诗话、词话的形式。这些著作,不以系统理论为主,但是却保留了大量的文论资料,成为我们研究古代文论的重要资料来源。
3、及时认真做好“思考与练习”
“思考与练习”最好以书面形式及时、认真地完成,这是巩固已学知识的必要手段。这些练习题的参考答案都可以在教材里和网上课程辅导中找到。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第二版)李壮鹰第三章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第二版)李壮鹰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dca91c9e01f69e314232949b.png)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文学理论批评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曹丕的《典论·论文》 ❖ 第三节 陆机的《文赋》 ❖ 第四节 刘勰及其《文心雕龙》 ❖ 第五节 钟嵘的《诗品》
魏晋戴巾穿宽衫的士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第一节 概述
❖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 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 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 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 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 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 一个时代。
❖ 此时期的士族文人充满矛盾。
二、从经学的衰落到社会思想的解放
❖ 思想领域状况: ➢ 性质:学术思潮与士人思想大为改观。 ➢ 原因: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与经济危机
❖ 从汉末清议到魏晋清谈:
➢ 汉末清议:对人的政治道德的实用性评价
➢ 魏晋的人物品藻:以鉴赏人的个性风貌为中 心的审美性评价。
二、从经学的衰落到社会思想的解放
——宗白华《美学散步》
一、乱世政治与文人命运
❖ 魏晋南北朝称乱世。门阀制度兴起。 ❖ 政治风云多变,社会动荡,宫廷在文学活动中起
着核心作用,常常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竹 林 七 贤 图
一、乱世政治与文人命运
❖ 宫廷在文学活动中起了核心作用,常常以宫廷为 中心形成文学集团,文士或依权臣,或投诸王。
➢ 南朝前期: ➢ 《文心·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
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 南朝后期: ➢ “文”与“笔”之间界线明确:
文是抒情的,美感的。 笔是理智的,应用的 。
五、在文学与玄学共同影响下的文论
(三)创作论 ❖ 1.缘情说: ❖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情志关系
。
❖ 2.物感说:
➢ 作为宇宙本源的气作用于万物,使人心受到 感动,然后人作出能动的反应,形诸舞咏而 产生诗;诗既是宇宙“幽微”的显现,又是人 孕育出来的一种精神力量。
华师中文自考辅导之中国古代文论教程
![华师中文自考辅导之中国古代文论教程](https://img.taocdn.com/s3/m/5032faf68bd63186bdebbc2e.png)
华师中文自考辅导之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听课笔记)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绪论一、填空题(15题,15分)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变革缓慢,也有、的一面。
2、由于社会的农业性和宗法性,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概括与的统一,其内涵既有,又有多义性。
4、中国古代早在先秦已经形成了感悟式5、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其内涵既有差异性,又有历史的、。
6、“味”的概念运用于诗论中,形成了。
7、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偏重于②(抒情言志),发展为以和③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
8、中国古代文论最具系统性、理论性的论著是刘勰的②。
9、中国古代有许多笔记体的诗话、词话,它们多用的方式。
五、简答题(4题,20分)1、中国古代文论所运用的概念范畴有什么特点?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是怎样。
六、论述题(2题,20分)1、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2、简述古代文论发展及特色与封建社会的关系。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一、填空题(15题,15分)1、,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草创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论还处在与其它学术的状态。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
3、先秦文论主要围绕着对的评价展开。
4、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
5、不仅激励中国古代文士对崇高的精神品格的自我期待与追求,而且还影响了后世的文气论。
6、道家对文艺的否定是基于其和审美理想的。
7、墨子主要文论观是和“三表”法。
8、韩非将文与质对立起来,重质而轻文,他说:“礼为情貌者也,。
”9、《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此说概括了诗歌抒情言志的本质特征,被朱自清先生称为。
10、儒家诗教崇尚②的艺术风格。
11、孔子评诗、乐的标准是。
12、孔子说诗“可以观”,强调了诗的作用。
13、孔子对古典音乐非常喜爱:“子在齐闻《韶》,”14、孔子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第二章)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5895ad542e3f5727a5e962b9.png)
第二章先秦儒家的诗文批评本章讲授的主要内容是先秦古代文论中与儒家思想紧密相关的部分。
其中涉及的经典主要有《尚书》、《诗经》、《论语》、《孟子》、《荀子》、《墨子》等。
这一时期的文论大多摘录自先秦诸子的谈话录和思想类文集,其本意往往不是专为文学而论,通常也具有其他学科的学术价值,例如哲学、美学、伦理学、文艺学、历史学、人类学等。
在开始儒家文论的讨论之前,我们需要理解儒家文论的思考模式和价值尺度。
基本上来说,遵循古制是儒家的一个基本政治文化模式。
以孔子为代表人物的儒家对周代建立礼乐制度和分封制度是非常认同,这个制度具有明显的家国同构特征,家就是国,国家就是家。
这个国家结构和远古的氏族在生理血缘和文化血缘上均有内在的联系。
孔子认为周代和夏、商之间存在着继承关系,不过这个联系并非完全符合史实,一定程度是出自于儒家自己的建构,但无疑,这与周朝自身的族群演变是一致的。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论语·为政》事实上,商代的基本思想倾向是注重祭祀,以敬神为主。
取而代之的周代则转向礼乐文化,以崇德为主。
周代后期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源自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诸侯间实力的悬殊。
随着周王朝的解体和诸侯间的征战吞并,思想家们开始重新思考社会和人生的价值取向。
有主张以强权、手段、严刑峻法治国,也有主要以无为之道治国者;有主张以礼乐道德治国者,也有主张也兼爱节用治国者;也有将人世与阴阳五行对应,关注人和天地的对应关系者;也有关注名、实之间指称与内涵的逻辑吻合者;有关注社会结构、伦理者,也有关注命运、宇宙、彼岸精神世界者。
这些所有的思考都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但是作为一种主流的意识形态、儒家和道家最后胜出了。
孔子的思想是当时儒家思想的整合和集大成者,他和学生的对话内容、甚至整个对话体本身都成为后世必须遵循的典范。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第二版)李壮鹰第四章总结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第二版)李壮鹰第四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58b9b245acfa1c7ab00cc24.png)
四、风格论与因革论
皎然在《诗式》中分诗为“十九体”: 高、逸、贞、忠、节、志、气、情、思、 德、诫、闲、达、悲、怨、意、力、静、 远
具体作品在风格上表现出来的丰富性和复 杂性
皎然在用十九字来分注所举的例句时,每有用 两个字说明同一首诗之风格者,所体现的正 是他对与诗的风格的丰富性的理解。
一、“天真”与“中道”
“中道”: 皎然理想的自然品格,是一种无过无不及
的“中道”: 为法制和规律所勒制的自然,才是真正
艺术上的自然, 经人力所熔铸后的自然,必然表现出一
种优游不迫、含蓄蕴藉的风调。
“四不”、“四深”、“二要”、“二废” 等,阐述的是游刃于法度之中,从容于限度 之内的自由。
贾岛、韩愈、李贺、王维、韦应物。
在关于诗歌艺术的探讨中,引入了佛禅的概 念和理论,从而大大深化了传统的诗学。
王昌龄《诗格》、皎然《诗式》
2.儒家思想
儒学虽然失去独尊的地位,但一直保持着 华夏正统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身份。
儒家的正统思想的体现:
盛唐诗人大气磅礴的诗作中所充溢着的强 烈的问世精神以及建功立业的热情,和对 六朝文化的淫靡之风的清算和复兴古文的 主倡等。
一、关于诗歌产生的根源
“事”,主要是指现实社会中的“不平之事” “感”,重点强调“哀”
诗歌创作的形成,主要是现实的黑暗使作 家产生了遏抑不住的悲愤的结果。
重视诗歌“救失”、“补阙”的社会功用, 特别强调诗人反映生活、批判现实黑暗的 必要性。
二、强调诗歌对现实的批判
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 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 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仆当此日,擢在翰 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 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 欲稍稍递进闻于上。上以广宸聪,副忧勤;次以 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 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与元九 书》)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67cf08b865ce0508763213c0.png)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提纲)第一讲绪论:中国文论概况一、文论(文学理论)的产生人用文学和艺术来表现,用批评和理论来解释。
刘若愚说:“所有文学和艺术试图表现不可表现者,所有的文学和艺术理论也试图解释不可解释者。
”(《中国文学理论》5页)文学先于文论产生和发展。
文学产生并且有了相当的发展以后,要整理,于是出现了文论,就是对于文学的评论、批评。
整理,一面可以看出文学和其他学术(非文学)的不同,一面可以看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本同而末异”。
批评就得有眼光,有标准。
于是为批评的批评——批评的理论产生了。
批评的理论可以指导批评,同时对作家也有借鉴。
于是,批评变得有力量、有价值、有意义。
二、文论的演变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生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从先秦到南北朝,上古期,约2600年);一是文学观念复古期(从隋唐到宋,中古期,约700年);一是文学观念完成期(从元到清,近古期,约700年)。
上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中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后一时期,是批评家试图建立一种完善的批评理论,使得批评言之有据,所以谓之完成期。
这是一个大概的轮廓。
可以再说详细一些。
1、文学观念演进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先秦为一期,两汉为一期,魏晋南北朝为一期。
先秦时所谓“文学”,是广义的文学观念,也是最初期的文学观念。
当时的“文学”是和学术不分的,文学兼有“文章”和“博学”两重含义。
孔子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莫(大约)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论语》1-6、7-33)文,文献。
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
人们把属于词章一类的作品(讲究形式与修辞)称之为“文”或“文章”,把含有学术意义的作品,称为“学”或“文学”。
班固批评屈原“露才扬己”“以离(罹,遭受)谗贼”,但“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汉书艺文志》)虽说“文学”一词与今天的含义不同,但毕竟汉人对“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67cf08b865ce0508763213c0.png)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提纲)第一讲绪论:中国文论概况一、文论(文学理论)的产生人用文学和艺术来表现,用批评和理论来解释。
刘若愚说:“所有文学和艺术试图表现不可表现者,所有的文学和艺术理论也试图解释不可解释者。
”(《中国文学理论》5页)文学先于文论产生和发展。
文学产生并且有了相当的发展以后,要整理,于是出现了文论,就是对于文学的评论、批评。
整理,一面可以看出文学和其他学术(非文学)的不同,一面可以看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本同而末异”。
批评就得有眼光,有标准。
于是为批评的批评——批评的理论产生了。
批评的理论可以指导批评,同时对作家也有借鉴。
于是,批评变得有力量、有价值、有意义。
二、文论的演变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生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从先秦到南北朝,上古期,约2600年);一是文学观念复古期(从隋唐到宋,中古期,约700年);一是文学观念完成期(从元到清,近古期,约700年)。
上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中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后一时期,是批评家试图建立一种完善的批评理论,使得批评言之有据,所以谓之完成期。
这是一个大概的轮廓。
可以再说详细一些。
1、文学观念演进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先秦为一期,两汉为一期,魏晋南北朝为一期。
先秦时所谓“文学”,是广义的文学观念,也是最初期的文学观念。
当时的“文学”是和学术不分的,文学兼有“文章”和“博学”两重含义。
孔子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莫(大约)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论语》1-6、7-33)文,文献。
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
人们把属于词章一类的作品(讲究形式与修辞)称之为“文”或“文章”,把含有学术意义的作品,称为“学”或“文学”。
班固批评屈原“露才扬己”“以离(罹,遭受)谗贼”,但“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汉书艺文志》)虽说“文学”一词与今天的含义不同,但毕竟汉人对“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基本知识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就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与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与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与教化说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就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就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就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与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与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与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就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与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与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与使用技巧。
“古雅”的审美范畴与“复古”的文学思潮也就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与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与片段的文论。
(2)笔记体的诗话与词话。
(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与各种文集的序跋。
(4)小说与戏曲评点。
(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6)古代一些选集与总集的编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倾向。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就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就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就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就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与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就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就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就是褊心,就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与《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1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她也就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16.司马迁的“发愤著书”与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17.儒学在汉武帝时代成为钦定的官学。
18.汉代经学分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两派,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就是董仲舒,属官学;古文经学则为在野的私学。
东汉郑玄兼取今、古文经学,结束了今、古文经学之争。
19.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
20.两汉文论的主导就是儒家文论。
21.《毛诗序》就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
它就是汉代学者综合先秦儒家与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
22.两汉文论主要就是在对《诗经》、屈赋、汉赋与《史记》的的专题研究中展开的。
23.西汉前期的贾谊、刘安、司马迁等对屈原辞赋以很高评价。
但东汉扬雄与班固则提出了批评。
24.王逸就是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其所作《楚辞章句》就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25.认为“赋”就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就是扬雄。
“劝百讽一”就是扬雄对汉赋特点的概括。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也就是由扬雄提出的。
26.较早肯定司马迁“实录”精神的就是班固。
27.较早阐述文学的真实性与独创性原则的就是东汉的王充,她就是在其《论衡》就是书中提出的。
28.古代文论中的“通变”观源于《易传》。
29.孔子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就是“思无邪”。
“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
30.《毛诗序》中提到的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主要方式就是:“上以风化下”与“下以飞刺上”。
31.“六义”原名“六诗”,最早见于《周礼·春官》,顺序就是:风、赋、比、兴、雅、颂。
唐代孔颖达把“风雅颂”归纳为诗歌的体裁,把“赋比兴”归纳为诗歌的表现手法。
32.王充《论衡》涉及文学理论的篇章主要有《自纪》、《对作》、《佚文》、《艺增》、《超奇》等。
思考题1.为什么说先秦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与专门的学科?(1)这一时期文论与其它学术尚处于浑沌未分的状态。
(2)这一时期的文论与其它艺术论相互杂糅,难分彼此。
(3)文论的未能独立与此时文学观念的尚未净化互为因果。
2.简述荀子文论的特色。
(1)强调文艺源于情感,并对文艺的情感特征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倡“中与”之美。
(2)认为大道由圣人表述于经典,因此圣人经典就是文艺的最高典范,一切文艺应以儒家之道为指归。
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3.名词解释:“三表法”。
(1)三表法就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
(2)三表法原意就是说“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3)三表法就是指立言辩说,应有一定的客观依据与标准,即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现实与将其运用于实际事务的实践价值。
(4)此说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带有功利主义的特点与历史局限。
4.名词解释:“发愤著书”。
(1)此说就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
(2)发愤著书的意思就是说: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与审美价值的作品,都就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
(3)此说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把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生理想与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
体现了强烈的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4)此说以历史经验为基础,本之于屈原,又加上了司马迁本人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
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5.什么叫“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1)此说就是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提出的。
(2)“丽以则”就是她的创作原则,“丽”就是对赋体形式风格上的要求,“则“就是指儒家的法度与准则,实际上就是要求作赋以明道。
反对专事形式上的铺张而忽略内容上的针对性与其现实意义。
(3)明道、征圣、宗经思想就是此说的理论基础。
6.简述先秦两汉文论的历史影响。
(1)先秦儒家与道家学说之对立互补,确立了我国古代文论的基本体系与框架,从而对文论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先秦思想家的重要文学见解在后世发展为文论的基本观点,如文质观、文德观与文学自然观等。
(3)先秦两汉文论在方法论多有建树,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说与汉代对《诗经》、《楚辞》的比较批评,在批评方法上为后人导夫先路。
7.名词解释:“以意逆志说”。
(1)此说就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2)“意”就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就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与作者之志。
(3)此说就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4)此说也往往被误解,导致主观武断的批评。
8.名词解释:“知人论世说”。
(1)此说就是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也就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
(2)孟子的愿意就是从与古人为友,须读懂她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的角度来立论的。
(3)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形式风貌,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就是息息相关的,这就是文学批评要进行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
(4)此说就是对其“以意逆志”说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
9.简述《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1)阴阳之道。
阴阳学说把世界瞧成就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在思维方式上启发了后人以对立划分的眼光去评析变化发展的事物。
中国古代文论中许多矛盾对立的范畴如美丑、虚实、动静、形神等,都发轫于《周易》。
而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等,则就是《周易》辩证观念的投影。
《周易》对世界本源之“道”的认识,也启发了后人对文学本体的探索。
(2)观物取象。
此说原就是对《易》象起源的说明,但其揭示的认识过程,实际上启发了后世对文学创作规律与法则的探索。
“观物”理论就是古代文论“物感”说产生的基础。
取象理论则涉及到文学想象与形象思维的某些特性。
(3)通变入神。
通就是规律的继承,变就是思想的日新,文学史上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文体的代有兴盛,都就是通变理论的具体实现。
“神”原指事物发展变化微妙难言的客观规律,严羽、司空图、王渔洋的理论对此都有所承传。
(4)中与之美。
《易》以世界的与谐统一位最高境界,由此生发了后世“中与”的美学观。
孔子的“诗无邪”说、《礼记》的“温柔敦厚“说等,都受此影响。
(5)观民生民。
《易》表达了通过观察民风以正君道的思想,它启发了后代文学家提出“观风”与“风化”的艺术规范,鼓励文学创作去讽谏社会政治得失,从而促进古典批判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形成。
(6)情见乎词。
自《易》提出“情见乎词”之后,启发了后人讲究语言艺术如何与内在情理完美统一的问题。
对情的规范与对这一规范的突破,构成了古代文论的重要内容。
(7)言意之辩。
《易传》认为言与意之间既有矛盾也有联系,言不尽意并不否定言可达意,但言可达意并不能详尽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