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行车视距分析
交叉口视距
(二)左转车道设置方法 3.无中间带:当相交道路不设中间带时,可通过两种途径增 辟左转车道。 (1)向进口道的一侧或两侧扩宽,增加进口道路幅总宽度, 在进口道中心线附近辟出左转车道。
(2)不扩宽进口道,占用靠近中心线的对向车道作为左转车 道。
第六节 环形交叉口设计
一、中心岛的形状和半径
二、交叉口立面设计的基本类型
凸形地形
凹形地形
分水线地形
二、交叉口立面设计的基本类型
谷线地形
斜坡地形
马鞍形地形
三、交叉口立面设计的方法 设计方法: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及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 1.路段设计等高线的计算和画法
三、交叉口立面设计的方法 设计方法: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及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 1.路段设计等高线的计算和画法
第四节 交叉口的视距与圆曲线半径
一、交叉口的视距
(一)视距三角形 为了保证交叉口上行车安全,驾驶员在进入交叉口前的一段 距离内,应能看到相交道路上的行车情况,以便能及时采取措 施顺利驶过或安全停车。这段必要的距离应该大于或等于停车 视距ST。 视距三角形:由相交道路上的停车视距所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 距三角形。在其范围内不能有任何阻挡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 。
每条车道宽3.50~3.75m,
三、交织角
交织角:是进环车辆轨迹与出环车辆轨迹的平均相交角度。 它以距右转机动车道的外缘1.5m和中心岛边缘1.5m的两条 切线交角来表示的。 交织角越小,行车就越安全。交织角以控制在20~30°之间 为宜。
第七节 交叉口的立面设计
一、交叉口立面设计的要求和原则 1. 相同等级道路相交时,一般维持各自的纵坡不变,而改变纵 坡较小的道路的横坡度。 2.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时,主要道路的纵、横断面均维持 不变,而将次要道路双坡横断面,逐渐过渡到与主要道路纵坡 相一致的单坡横断面,以保证主要道路的交通便利。
视角和车距的关(综合)
视角和车距的关系一、左右视距:两轮位于雨刮结,左中右坡极限点(0.3m),右角轮膝下安全(0.4m),右镜中线后极限。
(一)左边视距:1、左轮位置判断:左雨刮器接点所对应的地面就是左轮的位置。
(左轮中心点);左轮在挡风玻璃左柱往右10-15cm位置;当车道左侧分道线与车头结合点距离左侧A柱大约20cm左右时,左侧车轮应该已经或即将压线。
2、车头左侧中点对应的地面线,离车20㎝左右。
3、车头前窗左角对应的地面线,离车60㎝。
4、从中窗看过去,能看到邻车的车轮中心,离邻车80㎝(二)右边视距:1、右轮位置判断(1)右雨刮器接点所对应的地面线(或车头中心点)就是右轮的位置(右轮的中心点)。
(2)、视线从车头中部看到的位置。
如当右侧车道白线与机器盖中央位置重合时车辆就基本轧线了。
(3)、在车头盖板右边三分一处的相对地面。
(4)、右轮在挡风玻璃中心线往左5-10cm位置。
(5)、右雨刮器突起的结点与地面的重合点。
(6)、车盖前中心对正白线30厘米。
(7)、车头1/3处看路边(即路边在车头右起的1/3处)。
(8)、在驾驶位置看右后视镜,车轮离右面路边约为3厘米左右时最佳(实际约为30厘米)。
1(9)、看右侧反光镜里地面白线的位置,车右侧压着/过白线就可以了。
2、右喷水器所对应的地面线离车右边60㎝.3、沿右喷水器、车头看过去,能看到人的膝盖以下,距车右边30㎝,能看到邻车的保险杠上面,车距40㎝。
4、从雨刮器右边坡起处或坡叉处看过去,对应的物体边离车30㎝。
5、右边物体边,若超过前窗右角10㎝,则可能被右车头碰上,若超过车头中心线往左10㎝,则可能被右轮压上。
6、从右反光镜看右后面,若物体的内边,正好处于镜中间,物体离车身30㎝.二、前后视距:左镜下边5极限,轮膝可见为安全,后轮下眉地极限,车影多半不改道。
1、沿左反光镜外框下边看见的地面橫线,离车头20㎝。
2、沿左窗角5㎝处(左前窗角下部离圆弧处5㎝)看见的地面线,就是车头的位置。
第四章 道路交通安全治理(1)-事故多发点的鉴定方法答辩
道路交通安全治理事故多发地点的称谓有不同的表述prone,Hazardousspots(黑点)事故多发位置””、“事故多国内使用的多为““事故多发位置国内使用的多为”发路段””或“事故多发地点事故多发地点”4起以上含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称为道路黑点或交通事故多发点;起以上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称为道路黑段或交通事故多发段。
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的欧顿》道路安全工程指南》K.W.OGDEND)在)在《《道路安全工程指南一书中将事故多发位置定义为:道路系统中事故具有无法接受的高发生率位置。
北京工业大学任福田教授、刘小明教授认为:在事故次数明显多于其他路段,或超过某一规定的数值时,则该路段即为同济大学方守恩对事故多发位置作如下定义:事故多发位置是指在较长的一个时间段内,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的数量或特征与其他正常位置相比的某些位置(点、路段或区域)。
的路段和交叉口称为事故多发点或湖南省在全面排查治理道路交通事故多发路段的工作过程中,对事故多发点和事故多发路段做了500m范围内,在一年中发生3次重大以上交通事故的区域称为事故多发点,道路上2000m 范围或道路桥梁、涵洞全程的事故多发地称之为事故多发路段。
black routes and black areas, accident prone locations, hazardous),从直观上解释即是指该地点事故发生的数量较其它正常地点多的地点。
其内涵包括:地点””可以是一个路口、一个路段、整条地点道路或一个区域。
具有一致性,应该统计比较同一事故多发位置对数据统计时间有要求—“较长一段时。
这主要是为了避免事故统计的偶然性,这个““时。
这主要是为了避免事故统计的偶然性,这个的长度应根据所研究道路的运营状况分析确定,时间过短,事故的偶发性过大,不能说明一般规律;过长,则路网中的道路状况、交通设施、交通量、交通环境及交通管理水平等的改变,使统计数据缺乏可比性,我国年再次,定义中的道路交通事故的数量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可以是事故的绝对次数,也可以是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各种事故率、死亡率、事故损失等不同指标,或某些事故特征的发生量(如:超速引起的)。
长安大学道路勘测设计历年真题及解析汇总..
一、简述高速公路的横断面组成。
(道路勘测设计第五章P94)4答:高速公路的横断面图详见P94图5—1。
各部分的作用如下:1、行车道:供车辆行驶。
2、路肩的作用:保护及支撑路面结构;供发生故障的车辆临时停放之用,有利于防止交通事故和避免交通紊乱;作为侧向余宽的一部分,能增加驾驶员的安全和舒适感,这对保证设计车速是必要的,尤其在挖方路段,还可以增加弯道视距,减少行车事故;提供养护作业、埋设地下管线的场地。
对未设人行道的道路,可供行人及非机动车使用;精心养护的路肩,能增加公路的美观,并起引导视线的作用。
3、中间带的作用将上、下行车流分开,既可防止因快车驶入对向车道造成车祸,又能减少公路中心线附近的交通阻力,从而提高通行能力;可作设置标志牌及其他交通管理设施的场地,可作为行人的安全岛使用;设置一定宽度的中间带并种植花草灌木或设置防眩网,可防止对向车辆灯光炫目,还可起到美化路容和环境的作用;引导驾驶员视线,增加行车侧向余宽。
4、路缘石的作用:起到导向、连接和便于排水的作用。
5、路基的作用:承受由面层传来的车辆荷载的垂直力,并扩散到下面的垫层和土基中去。
二、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的原则是什么?若配合不好,会产生哪些不良后果?(2000,3-1,p47)3答:平、纵线形组合的一般设计原则:1、在视觉上能自然地诱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线的连续性。
任何使驾驶员感到迷惑和判断失误的线形都有可能导致操作的失误,最终导致交通事故。
比如,凸型竖曲线接小半径平曲线,挖方或暗弯视距不足接急弯和反向曲线。
2、保持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均衡。
它不仅影响线形的平顺性,而且与工程费用密切相关,任何单一提高某方面的技术指标都是毫无意义的。
3、为保证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必须选择适合的合成坡度。
4、注意和周围环境的配合,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紧张程度。
特别是在路堑地段,要注意路堑边坡的美化设计。
尽管平、纵线形设计均是按照各自标准进行设计的,但若平纵线形组合不好,不仅有碍于其优点的发挥,而且会加剧两方面存在的缺点,造成行车上的危险,也就不可能获得最优的立体线形、平纵线形的合理组合,导致破坏道路线形的美观与平顺性,道路排水不畅等。
行车视距的概念、标准和措施
指在道路上进行超车时,为了确保 安全,被超车驾驶员能够看到超车 车辆的距离。
行车视距的影响因素
01
02
03
车辆类型
不同车型的驾驶员视线高 度和范围不同,对行车视 距产生影响。
道路状况
道路的宽度、坡度、路面 质量、能见度等因素都会 影响行车视距。
交通环境
交通流量、车速、其他车 辆的行驶状态等都会对行 车视距产生影响。
道路线形设计
采用平缓的线形设计,减 少急弯和陡坡,以增加行 车视距。
交叉口设计
优化交叉口设计,合理设 置交叉口的位置和形状, 以确保良好的行车视距。
交通标志和标线
合理设置交通标志和标线 ,提高道路的可见度和清 晰度,有助于驾驶员判断 行车视距。
交通设施完善
照明设施
01
完善道路照明设施,提高夜间和低能见度条件下的行车视距。
05
行车视距与交通安全
行车视距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降低事故风险
良好的行车视距能够使驾驶员更好地观察道路情况,提前发现障 碍物或危险,从而采取相应措施,降低事故风险。
提高行车效率
行车视距良好可以减少驾驶员的紧张感和不确定性,使他们更加自 信地驾驶,从而提高行车效率。
保障行车安全
行车视距是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行车视距能够为驾驶 员提供足够的信息和反应时间,保障行,实时监测道路状况和车辆行驶情况,以便
及时调整交通流和采取措施保障行车视距。
紧急救援设施
03
合理布局紧急救援设施,如救援站、救援车辆等,以便在发生
事故或紧急情况时迅速响应,保障行车视距。
安全驾驶培训
安全意识教育
加强驾驶员的安全意识教育,提高驾驶员对行车视距重要性的认 识。
视距计算使用手册
公路最大横净距(视距)计算程序使用手册二O一四年九月行车视距是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向前能看得见的路线距离。
为了行车安全,驾驶员应能随时看到汽车前面相当远的一段路程,一旦发现公路上有障碍物或迎面开来的车辆,能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汽车与障碍物或汽车与汽车相碰。
不论在道路的平面弯道上或在纵断面的变坡处,都应保证这种必需的最短安全视距。
行车最短安全视距的长度主要取决于车速和汽车在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行车视距包括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和超车视距,另外还有弯道视距、纵坡视距及平面交叉口视距。
停车视距是指驾驶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使汽车在障碍物前停住所需要的最短距离;会车视距是在同一车道上有对向的车辆行驶,为避免相碰而双双停下所需要的最短距离;超车视距是快车超越前面的慢车后再回到原来车道所需要的最短距离。
会车视距为停车视距的两倍。
中间无分隔带的道路应能保证会车视距,对有中间分隔带的较高级道路可仅保证停车视距。
对向行驶的双车道道路,根据需要结合地形设置具有足够超车视距的路段。
为此,在道路设计中,在平面弯道和交叉口处应注意清除内侧障碍,在纵断面的凸形变坡处,应注意采用足够大的竖曲线半径。
确定行车视距的定量数值,须研究:①汽车驾驭员的感觉时间和制动反应时间,它因人而异,且随很多自然和人为因素而变化;②汽车制动效率,它随轮胎花纹与气压和路面类型与湿滑程度而异。
视距计算程序则采用基于AutoCAD的VBA编写的应用程序,能够计算各种复杂线形的最大横净距,并能够绘制视距包络图。
本手册参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细则》校审稿、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研发视距计算程序教程等相关资料整理,如有不足之处,请见谅。
视距计算程序下载可至/sjjs下载。
目录一、............................................................................................. 概述11.1行车视距的概念 (1)1.2行车视距的计算 (1)1.3视距:相关技术指标 (3)1.4平曲线视距的保证 (8)二、计算程序简介10三、........................................................................................... 初始化11四、平面文件格式114.1、交点法平面资料 (11)4.2、积木法平面资料 (12)4.3、交点法平面资料举例 (12)4.4、积木法平面资料举例 (12)4.5、交点法应注意的问题 (13)4.6、积木法应注意的问题 (15)五、司机视点距设计线的距离文件格式15六、桩号文件格式16七、最大横净距文件格式16八、视距限值文件格式17九、断链文件格式17十、操作 (18)一、概述1.1行车视距的概念 1.1.1定义行车视距是指汽车在行驶中,当发现障 碍物后,能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发生交通事 故所需要的必须的最小距离。
道路勘测设计 第四章 横断面设计小结
LC
i
p
式中:Lc——超高缓和段长 (m); β——旋转轴至行车道(设路缘带时为路缘带)外侧边 缘的宽度(m); β=B:绕路面内边缘线旋转 β=B/2:绕路中线旋转 Δi——超高坡度与路拱坡度的代数差(%); Δi = ih: 绕路面内边缘线旋转 Δi = ih+i1: 绕路中线旋转 p—— 超高渐变率,即旋转轴线与行车道(设路缘带时 为路缘带)外侧边缘线之间的相对坡度。
绕中间带的中心线旋转:中间带宽度较窄 (≤4.5m)的公路可采用; 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各种宽度中间带的均可采用 绕各自行车道中线旋转:车道数大于4条的公路可采用
(五)横断面上超高值的计算
1. 超高形成过程: (1)绕路面内边缘线旋转
全超高阶段
双坡阶段
旋转阶段
ZH
HY
提肩
3. 《规范》推荐公式:
4. 中间带的宽度 中间带的宽度是根据行车带以外的侧向余宽,防止驶人对向行 车带的护栏、种植、防眩网。
(二)两侧带
定义:布置在横断面两侧的分车带叫两侧带。 作用:城市道路的横断面,可以分隔快车道与慢车道、机 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车行道与人行道等。 最小宽度:规定为 2.0~2.25m。在北方寒冷积雪地区,还 应考虑能否满足临时堆放积雪的要求。
(二)横断面图绘制方法 1.在计算纸上绘制横断面的地面线。 地面线是在现场测绘的,若是纸上定线,可从大比例尺的地 形图上内插获得。 横断面图的比例尺一般是1:200。
2.绘出设计线:“戴帽子”
3. 绘出防护及加固设施的断面图。 4 .根据综合排水设计,画出路基边沟、截水沟、排灌渠等 的位置和断面形式。
建筑场地设计-道路设计
式中:T——切线长;
R——平曲线半径
—— 转角(角度)。
E——外距; L——弧线长;
由上式可知,在直线的平面位 置确定后,转角已成定值,如给定 曲线半径,同可计算出其他各项要 素。平曲线半径与设计行车速度、 车辆行驶稳定度、乘坐舒适度、运 营经济性及地形条件等因素有关; 表1-3-1为在归纳整理各城市有关 资料基础上提出的建议值,供选用 参考。
而旅次发生量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开发开态与规模,场地的区位、 经营的策略、停车的方便性、公共汽车的路线数、轻轨或地铁的可 达性等。
就旅次所经的路径而言,场地衍生的旅次可以分为“专程旅次” (Primary Trip)与“顺道旅次”(Pass-by Trip)两大类。 就旅次目的的数目而言,场地衍生的旅次可分为“单目的旅次”与 “多目的旅次”。
干线流动。该结构适用于狭长场地或有明显起始点的流通系统。
(4)不规则结构(Curvilinear patterns)。 当地貌有不规则起伏变化时,几何性的网路结构将会受到限制。而
不规则结构可尽量依照地形,在减少破坏自然景观的原则下,配合等高 线做适当安排,街道的景观也将显得生动有趣。但由于缺乏几何性,将 增加建造成本和维护费用,降低流通效率,导致衔接的困难。
流动,具有象征性的中心。辐射状结构提供流向中心最直接的交通,但 中心点流量则不易控制。不易转移中心点流量,若能在路网外加一环道, 则有助于减少通过性交通。
除非事前对未来的发展有完善的规划,否则当系统范围扩大时,往 往会造成中心部分阻塞或负荷过重的问题。
(3)现状结构(Linear patterns)。 线状结构将主要各点间以直线串连在一起,所有流动的介质均沿着
施、广告牌等有可能会影响驾驶员的视线,满足不了行车视距要求, 这时为了保证行车安全,需将所有遮挡视线的障碍物(图a中阴影部 分)清除,这一清除的必需最小范围的宽度称为横净距,视距清除范 围应从车辆行驶轨迹线算起。确定平曲线路段视距清除包络线,应根 据车辆在曲线上行驶轨迹的不同位置,依次画出许多弦线。
《道路工程》第4章 纵断面设计
6、缓和坡段
如前所述,凡大于理想的最大纵披i1的坡度均属陡 坡。在纵断面设计中,当陡坡大于限制坡长时,应 设<3%的缓和坡段,其长度应大于最小坡长。
7、平均纵坡
定义:某段路线高差与水平距离之比。i平=H/L(%)
作用: ①.衡量纵断面线型质量。 ②.可供放坡定线参考。
规定:①.越岭线高差200~500m时,取5.5%为宜。 ②.越岭线高差>500m时,取5.0%为宜。 ②.任何连续3km内,i平≤5.5%。 ④.要考虑公路编辑等课件级影响。
编辑课件
四、爬坡车道
2.设置条件
城市道路: ①.快速路及V≥60km/h的主干道,i>5%的路段。 ②.大车V下降,80→50、 60→40 ③. 上坡路段混入大型车辆的干扰降低通行能力时。 ④.经综合分析认为设置爬坡车道比降低纵坡经济
合理时。爬坡车道宽3.5m。
编辑课件
3.爬坡车道横断面设计
➢ 爬坡车道设于上坡方向正线行车道右侧。 ➢爬坡车道宽度一般为3.5m(含左侧路缘带宽度0.5m。 ➢爬坡车道的路肩和正线一样仍由硬、土路肩组成。 ➢由于爬坡车道上车的速度较低,硬路肩宽度可不按正 线设计,一般取1.0m。土路肩宽度以按正线要求设计。 ➢长而连续的爬坡车道路肩窄,右侧应设紧急停车带
编辑课件
最大纵坡的总结:
A,城市道路为公路按设计车速的最大纵坡-1。 B,大、中桥≯4% C,非机动车≯ 2.5%,>2.5%时有坡长限制。 D,隧道≯3% E, 海拔:公路:2000m以上,i≯8%。
3000m以上,比正常值减1~3%。 F,高寒冰冻:公路:i≯8%, 城市道路:i≯6%
编辑课件
编辑课件
纵断面定义:沿着道路中心线竖直剖切开的断 面即为线路纵断面。 绘制纵断面的目的:主要反映路线的起伏、纵 坡以及与原地面的填挖情况。 纵断面设计:就是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 等级和自然地形,研究道路起伏的坡度和长度, 以便达到行车的安全、舒适迅速和经济合理的 目的。
道路勘测第4章 纵断面设计
三、高原纵坡折减
1.高原为什么纵坡要折减?
在高海拔地区,困空气密度下降而使汽车发动机的功率、汽车
的驱动力以及空气阻力降低,导致汽车的爬坡能力下降。另外, 汽车水箱中的水易于沸腾而破坏冷却系统。
2.《规范》规定:位于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各级公路
的最大纵坡值应按规定予以折减。折减后若小于4%,则仍采用
则 Rmin
V 1.2
L min
3.满足视距的要求: 凸形竖曲线:坡顶视线受阻
凹形竖曲线:下穿立交
4. 凸形竖曲线主要控制因素:行车视距。
凹形竖曲线主要控制因素:缓和冲击力。
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
竖曲线最小长度相当于各级道路计算行车速度的3秒行程 。
(三)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1.定义:
第三节 竖曲线
纵断面上两个坡段的转折处,为了便于行车用一段曲线来缓和, 称为竖曲线。
变坡点:相邻两条坡度线的交点。
变坡角:相邻两条坡度线的坡角差,通常用坡度值之差代替, 用ω表示,即
ω=α2-α1≈tgα2- tgα1=i2-i1
i3 凹型竖曲线 ω >0 α i1
1
i2 ω
凸型竖曲线
α
4.山岭重丘区纵坡设计应考虑填挖平衡,减少借方和废 方——即纵向填挖平衡设计。 5.平原微丘区地下水埋深较浅,池塘、湖泊分布较广,纵坡 满足最小纵坡要求,最小填上高度要求,保证路基稳定。
6.连接段纵坡,如大、中桥引道及隧道两端接线等,纵坡应 和缓、避免产生突变。
7.充分考虑通道、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要求。
临界状态:下滑力等于驱动轮与路面的附着力
Gsinα=Gk
因为sinα tgα= i,则纵向滑移临界状态条件:
行车视距的概念标准和措施
平面交叉处 纵断面:凸竖曲线
凹竖曲线: (下穿式立体交叉)
3.行车视距分类: (1)停车视距 (2)会车视距 (3)超车视距
平面上的视距问题 纵断面上的视距问题
2021/7/17
2
3.6.1 行车视距的计算
1.停车视距
▪定义:停车视距是指驾驶人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后,采取制定措施使汽 车在障碍物前停下来所需要的最短距离。
(Ls
'S)
Ls '
Rs R
Ls
LY
2021/7/1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6
(2)最大横净距计算方法:
2)设回旋线的横净距计算:
▪ ①圆曲线长LY>S: hRs(1cos2)
▪ ②曲线总长L>S>LY
h R s(1 c o 2 2 s ) (L s' l)si 2 n )(
arctL aS'n [1 {l (l )2]}
1.5(m) 2
最大横净距:在弯道内所有横净距中的最大值,称为最大横净距,用h 表示。
其值可根据视距S和曲线长L、行车轨迹曲线半径RS算出。
2021/7/17
14
(2)最大横净距计算方法:
▪ 1)不设回旋线的横净距计算:
▪ ①曲线长L>视距S:
hR sR sc
o 2 sR s(1c
o)s 2
180 S Rs
用最大横净距法或视距包络图法检查曲线内侧的视点轨迹线处的视 距是否满足指标要求;
若不满足行车视距要求,则可清除视距包络曲线与视点轨迹线间的 全部障碍物或距离视点轨迹线小于最大横净距的障碍物;
行车视距(城市道路中)~
利用智能交通技术,如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提高行车视距和道 路安全。
06
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城市道路的行车视距问题
问题描述
01
某城市道路由于两侧建筑物的遮挡,导致部分路段行车视距不
足,存在安全隐患。
解决方案
02
通过调整建筑物的布局,增加视距,同时设置交通标志和标线,
提醒驾驶员注意安全。
如何通过改善行车视距提高交通安全
优化道路设计
合理规划车道宽度、道路线形和交通标志等 ,提高驾驶员的视距和感知能力。
改善照明条件
在道路两侧设置绿化带和防护栏,减少驾驶 员视线遮挡,提高行车视距。
增加绿化带和防护栏
合理布置路灯和加强照明,提高夜间和低能 见度条件下的行车视距。
强化交通管理
加强交通执法和交通疏导,规范驾驶员行为 ,降低因超速、违规变道等行为导致的事故 风险。
诱导视距
01
定义
诱导视距是指通过道路设计、交通工程措施等手段,诱导驾驶员形成良
好的行车视距,提高行车安全性的距离。
02
影响因素
诱导视距受到道路线形、路面状况、交通工程设施等因素的影响。
03
安全距离
在城市道路中,应合理设置诱导视距,通过优化道路设计、改善路面状
况、完善交通工程设施等措施,引导驾驶员形成良好的行车视距,降低
行车视距(城市道路中)
目录
• 引言 • 行车视距的分类 • 影响行车视距的因素 • 行车视距与交通安全 • 行车视距的检测与评估 • 案例分析
01
引言
行车视距的定义
01
行车视距是指驾驶员在行驶过程 中,从眼睛到道路上最近障碍物 的视线距离。
02
第4章车辆人机学介绍
<133 mm
P2 39.2 +20.6 –20.6 –20.5 P3 175.0 –11.2 +11.2 +22.5
P4 175.0 +11.2 –11.2 +22.5 注:X的正号向后;Y的正号向右;Z的正号向上。
车辆 人 机 工 程 学
视线
➢ 从E点、V点到目标点、或按给定角度的, 代表驾驶员视线的直线。
车辆 人 机 工 程 学
➢ 视点的选择 按双边视野的定义,在远离车窗边缘的眼椭圆上作视线,即视 野的左、右边界线分别由右、左眼椭圆作出。 眼点的选择按保证满足度的原则,即使得所作视野最小。 在眼椭圆的靠近车窗边缘侧作切线,即左眼点选在左眼椭圆 的右侧,右眼点选在右眼椭圆的左侧。
车辆 人 机 工 程 学
通常需确定间接双边视野。 ➢ 间接视野障碍
指在间接视野内的,使得其后有 一左右眼都不能看到的区域的物 体。
间接视野障碍包括间接双目障碍 和间接单目障碍。
➢ 直接边缘视野 驾驶员注视后视镜时,左(右) 后视镜左(右)端外侧的90°的 区域。
A:只是眼睛转动的直接视野角; A+B:头部转动的直接视野角; C:直接双目障碍角; D:间接双边视野角; E:间接视野障碍角; F:边缘视野。
车辆 人 机 工 程 学
第4章 驾驶员的视野和视野障碍
4.1 视野与视野障碍源自 视野➢ 视野是头部和眼睛在规定的条件下,眼睛可觉察到的空间范围。 ➢ 视野用角度表示。
光刺激的左眼、右眼和双眼的 直接视野(GB/T 12984)
色觉视野
车辆 人 机 工 程 学
视区
将视野按辨认清晰度和速度,分为4个视区。
车辆 人 机 工 程 学
4.2 驾驶员的直接双边视野
交通工程复习题参考答案
《交通工程》复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第1节1.(1)道路和汽车的数量、质量的发展比例失调。
(2)对交通系统内的四个要素,即人、车、路、环境缺乏系统的综合研究。
(3)未能及时发展新的交通系统2.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生产经济的发展第一章第2节1.交通和旅行的计测交通流和交通发生第二章第1节1.ACD第二章第2节1.BCD 2.BC 3.分布4.C5.√6.√7.0.68.50009.A10.为什么将设计年的第30位最高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小时交通量?P1511.BCE第二章第3节1.B 2.C 3.D 4.C 5.A6.(1)驾驶员情况对车速的影响(2)车辆情况对车速的影响(3)道路情况对车速的影响(4)环境、气候、时间的变化7.√8.√9.√10.最高11.D12.A第二章第4节1.时间占有度空间占有度2.√3.3600/Q4.D第二章第5节1.D 2.×3.×4.阻塞密度零密度第三章第1节1.交通量速度密度交通延误OD调查2.交通量调查是调查道路各点交通量在时间上分布的特点以及各路段交通量在空间上分布的特点,包括车辆组成的成分和数量、流量和流向。
速度调查主要指车速调查,包括瞬时车速调查、路段车速调查、交叉口车速调查、车速在各条道路上的分布状况。
OD调查即出行起止点调查,包括调查出行何始何终,采用什么交通方式以及转乘情况等。
第三章第2节1.“点”的交通量调查“线”的交通量调查“面”的交通量调查2.路侧调查使用车辆计数器调查乘观测车调查3.(1)交通规划(2)交通设施设计(3)交通控制(4)经济分析(5)交通事故评价(6)交通管理4.正常增长的交通量转移交通量新增交通量5.ABC6.事物的发展在时间序列中表现为大体随时间而等量增加或减少。
7.在时间数列中,事物的发展大体上近似等量的递增,用直角坐标图表示的散点图表现为上凹的上升或下凹的上升曲线。
8.事物的发展在时间序列中是以几何级数递增或递减的形式延伸,其散点图形,在算术坐标纸上表现为上凹的上升,在对数坐标纸上表现为近似的直线。
3视距
尾随在慢车后面的快车司机往往在未看到前面的安全区段就开 始了超车作业,如果进入对向车道之后发现迎面有汽车开来而 超车距离不足时还来得及返回自己的车道。因此,对向汽车行 驶时间大致为t2的2/3就足够了。
V 2 2 V S4 t2 t2 3.6 3 3 3.6
2.3行车视距 为了行车安全,驾驶人员应能随时看到汽车前面 相当远的一段路程,一旦发现前方路面上有障碍 物或迎面来车,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否充分,直接关系到行车的安全与迅 速,它是道路使用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在道路 平面上的暗弯(处于挖方路段的弯道和内侧有障 碍物的弯道)、纵断面上的凸形竖曲线以及下穿 式立体交叉的凹形竖曲线上都有可能存在视距不 足的问题。
S超 S1 S2 S3 S4
(1)加速行驶距离
V0 1 S1 t1 a t1 3.6 2
(2)超车汽车在对向车道上行驶的距离
S2
V t2 3 .6
(3)超车完了时,超车汽车与对向汽车之间的安全距离 S3=15~100m (4)超车汽车从开始加速到超车完了时对向汽车的行驶距离
'
最小必要超车视距:
S超 S1 S2 S3 S '4
特别困难时:
2 S 超 S 2 S 3 S '4 3
各级公路对视距的要求
1.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满足停车视距。 2. 二、三、四级公路的视距应满足会车视距的要求, 其长度应不小于停车视距的两倍。 工程特殊困难或受其它条件限制的地段,可采用 停车视距,但必须采取分道行驶措施。 3. 二、三、四级公路还应在适当间隔内设置满足超 车视距“一般值”的超车路段。 当地形及其它原因 不得已时,超车视距长度可适当缩减,最短不应小于 所列的低限值。 在二、三级公路中,宜在 3min 的行驶时间里,提 供一次满足超车视距的超车路段。一般情况下,不小 于总长度的10%~30%,并均匀布置。
行车视距
二、行车视距标准
我国《标准》将各级公路的行车视距进行了计算和取值,并列表如下,设计中应满足相应的要求。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停车视距
二、三、四级公路的停车视距、
1.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视距采用停车视距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均设置了中间带,没有对向行车,也就不存在同一车道上会车问题;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均有4个以上的行车道,而且划有分车道线,设有专门的超车道,也不存在到对向车道超车的问题。
2.二、三、四级公路的视距
应满足会车视距的要求,其长度不应小于停车视距的两倍。
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而采取分道行驶的措施的地段,可以采用停车视距。
行车视距的使用要求
3.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以及大型车比例高的二、三级公路的下坡路段,应采用下坡段货车停车视距对相关路段进行检验。
4.具有干线功能的二级公路,宜在3min 的行驶时间内,提供一次满足超车视距要求得的超车路段。
5.平曲线内侧设置的人工构造物,或平曲线内侧的挖方边坡妨碍视线,或中间带设置防眩设施时,应对视距予以检查与验算,不符合要求时,应采取一定的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30
6 2.5 3.5
20 25
6 2.5 4.0
15 20
6 3.0 4.5
3、平面组合线形
平面线形由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三个几何要素组成,三 个线形要素可以组合成不同的组合线形。
简单型曲线
简单型曲线——弯道由直线 与圆曲线组合,按直线-圆曲 线-直线的顺序组合。 简单形组合曲线在ZY和YZ 点处有曲率突变点,对行车不 利。当半径较小时,该处线形 不顺适,一般限于四级公路采 用。在其它等级公路中,当平 曲线半径大于不设超高半径时, 省略缓和曲线后也可以构成简 单型。
2.6 行车视距
一、视距的定义及种类 1.定义
行车视距——为了保证行车安全,使驾驶员能随时看到汽 车前方一定距离的道路,以便发现前方障碍物或来车时, 能及时采取措施的必要距离。
在道路设计中保证足够的行车视距,是确保行车安全、 快速、增加行车安全感、提高行车舒适性的重要措施。 行车视距是否充分,直接关系到行车的安全与迅速,它 是道路使用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回头曲线的前后线形应有连续性,两头宜布设过渡性曲线 为宜,此外还应设置限速标志,并采取保证通视良好的技 术措施。回头曲线的主要技术指标见下表中所列。
回头曲线指标
项 目
公路等级 二
30
三
25
四
20
设计速度(km∕h)
主曲线最小半径(m)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
超高横坡度(%) 双车道路面加宽值(m) 最大纵坡(%)
二、三、四级公路,一般应满足会车视距的要求。
在工程特别困难或受其它限制地段,可采用停车视距,但必须 采取分道行驶的措施,如设分隔带、分道线、分隔桩,或设两 条分离的单车道。
对向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应根据需要并结合地形在适当的距离 内设置具有超车视距的路段,一般情况下,不小于路线总长度 的10%~30%。
一级公路 100 80 60
二级公路 80 60
三级公路 40 70 30 50
平曲线最 200 小长度(m)
170 140 170 140 100 140 100
二、平面线形组合类型 1、直线与曲线的组合
路线的行车平顺性要求直线与曲线彼此协调而有 比例地交替,路线直曲的变化应缓和匀顺。平面 曲线的半径、长度与相邻的直线长度应相适应。 直线与曲线组合得当,能提高线形的行驶质量。 直线与曲线配合不好的线形应予避免。例如,长 直线末端应避免小半径平曲线,同向曲线间的短 直线可用大半径的曲线来代替。
在道路平面上的
暗弯(处于挖方路 段的弯道和内侧有 障碍物的弯道)、 纵断面上的凸形竖 曲线以及下穿式立 体交叉的凹形竖曲 线上都有可能存在
视距不足的问题。
视 距 不 好 的 路 段
2.种类
驾驶员发现路面障碍物或迎面来车时,根据其采取措 施的不同,行车视距可分为:
• 停车视距 • 会车视距 • 超车视距 • 错车视距
(1)停车视距 汽车行驶时,自驾驶人员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 物前安全停止,所需的最短距离。 (2)会车视距 在同一车道上两对向汽车相遇,从相互发现时起,至同时采 取制动措施使两车安全停止,所需的最短距离。 (3)错车视距 在没有明确划分车道线的双车道道路上,两对向行驶之汽车 相遇,发现后即采取减速避让措施安全错车所需的最短距离。 (4)超车视距 在双车道公路上,后车超越前车时,从开始驶离原车道之处 起,至可见逆行车并能超车后安全驶回原车道所需的最短距离。
'
最小必要超车视距:
S超 S1 S2 S3 S '4
特别困难时:
2 S 超 S 2 S 3 S '4 3
超车视距的计算
设计速度 V(km∕h) 被超汽车速度 V( 0 km∕h) α (m∕s2) s1 t1(s) s1(m) s2 t 2(s) s2(m) s3(m) 80 60 0.65 4.2 76 10.4 231 60 154 550 350 60 45 0.63 3.7 51 9.5 159 40 106 350 250 (50) (37.5) (0.62) (3.4) (39) (9.0) (125) (30) (83) (250) (200) 40 30 0.61 3.1 28 8.5 95 25 63 200 150 30 20 0.60 2.9 19 8.0 67 20 45 150 100 20 15 0.60 2.8 10 7.6 42 15 28 100 70
180 S Rs
b 曲线长L<视距S
SL L h h1 h2 Rs Rs cos sin (2 S L) 2 2 2 8Rs 180 L Rs
(2)设缓和曲线
a 圆曲线长L’>视距S 和不设缓和曲线时相同
h Rs Rs
S2 cos 2 8 Rs
180 S Rs
b 平曲线长L>视距S>圆曲线长L’
h h1 h2 Rs Rs cos
2
2
Ls S l sin( ) 2 2
c 平曲线长L<视距S
h h1 h2 h3 Rs Rs cos
2
30 30 35
20 20 20
二、三、四级公路停车视距、会车视距与超车视距
设计速度 (km/h) 80 60 40 30 20
停车视距(m)
会车视距(m) 超车视距(m)
110
220 550
75
150 350
40
80 200
30
60 150
20
40 100
三、公路视距的保证
1、解析法确定横净距
2 s4= 3
s2(m)
全超车视距 最小必要超车视距
注:括号内数值为城市道路规定值。
二、各级公路对视距的要求
停车、会车、超车视距,应根据道路的等级和具体条件采用, 《标准》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规定: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满足停车视距的要求。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均有中间分隔带,无对向车,因此,不存 在会车问题。并且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车道数均在 4个车道以 上,快慢车用划线分隔行驶,各行其道,也不存在超车问题。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停车视距及货车停车视距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停车视距(m)
货车停车视距(m)
210
245
160
180
110
125
75
85
二、三、四级公路停车视距及货车停车视距
设计速度(km/h) 停车视距(m) 货车停车视距(m)
80 110 125
60 75 85
40 40 50
2
l sin(
2
) sin
S 式计算的值是弯道上须清除的最大横净距,它在曲线中点或中点 附近。在曲线上任意位置的横净距是随行车位置的改变而变化的,如果 曲线全长上按最大横净距值切除,则会造成工程上的浪费。对于需要清 除的是重要建筑物或岩石边坡时,多用图解法来确定清除范围。其步骤 如下: ⑴按一定比例绘制弯道平面图,并示出驾驶员视点轨迹线位置; ⑵在轨迹线上从弯道两端相连直线上距曲线起点(或终点)s的地方开始, 按视距s距离定出多组视线1-1、2-2、3-3、……、10-10等; ⑶绘出这些视线的包络线(内切曲线)即为视距曲线; ⑷量出相应断面位置的横净距,即可按上面的方法确定相应断面上的视距 切除范围。 必须指出,除平曲线上考虑视距外,在竖曲线上也有保证视距的问题, 其保证措施在选择竖曲线半径时考虑。《标准》对竖曲线最小半径的规 定值也考虑了视距的保证因素。
基本型曲线
按直线-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直线的顺序组合的曲
线称为基本型。 基本型可以设计成对称基本型和非对称基本型两种,当
A1 A2 时为对称基本型, 这是经常采用的。非对称型是根据线
形、地形变化的需要在圆曲线两侧采用 A 1A 2 的回旋线。为使 线形连续协调, 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的长度之比宜为 1: 1: 1 左右,并注意满足设置基本型的几何条件: 2 0 路线转角, 0 为缓和曲线角) 。 ( 为
S4 V (t1 t 2 ) 3.6
尾随在慢车后面的快车司机往往在未看到前面的安全区段就开 始了超车作业,如果进入对向车道之后发现迎面有汽车开来而 超车距离不足时还来得及返回自己的车道。因此,对向汽车行 驶时间大致为t2的2/3就足够了。
V 2 2 V S4 t2 t2 3.6 3 3 3.6
•
超车视距
超车视距——在双车道道路上,后车超越前车,从开始驶离 原车道之处起,至超车后安全驶回原车道并与对向来车保持 所必要安全距离所需的最短距离。
超车视距
在一般双车道公路上行驶着各种不同速度的车辆,当快速车 追上慢速车以后,需要占用供对向汽车行驶的车道进行超车。 为了超车时的安全,司机必须能看到前面足够长度的车流空 隙,以便在相邻车道上没有出现对向驶来的汽车之前完成超 车而不阻碍被超汽车的行驶。这种快车超越前面慢车后再回 到原来车道所需要的最短距离称为超车视距
s0
•
停车视距
停车视距 —— 汽车行驶时,自驾驶员看到前方障碍物起,至在 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所需要的最短行车距离。如下图。 停车视距主要由三部分组成:①反应距离 s1;②制动距离 s2 ; ③安全距离 s0
采用感觉时间为1.5s,制动反应时间取1.0s是较适当的。 感觉和制动反应的总时间t=2.5s
(三)视距的保证
曲线路段由于曲线半径、超高、加宽会引起曲线内侧暗弯,要进 行视距检查,清除障碍物,方法是计算横净距 Z ,绘制包络线 (视距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