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练习的有效性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学生学习作业的有效性问题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赵才欣
课程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追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又必须要有一个有效的考试评价系统来配合与支持。但是,有效的考试评价系统的基础是日常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作业,没有日常教学根据新课程精神的有效作业的实践积累,考试与评价的相应改革就可能产生一定风险。
但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许多教师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困惑,就是尚不很明确什么是体现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堂作业?遇到一个比较普遍的困难,就是怎样才能使课堂作业实现有效性?怎样来改进现在的课堂作业?所以,当前我们讨论课堂作业的有效性问题,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一.对课堂作业应该重新认识
什么是“作业”?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先对之作一个概念的界定。
在日常的教学语汇中,“作业”、“练习”、“训练”可以说是一组意思相近的概念。但如果仔细查阅文献,其中表述上的差异还是可以发见的。
关于“作业”,《辞海》有三个解释:(1)作活;工作。《史记·高祖本记》“不事家人生产作业”。(2)为完成生产、学习等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如工业性作业、课堂作业等。(3)“工序”的别称。而《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认为,作业仅指课外作业,所以表述为“也称家庭作业。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上课以外的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是“教学组织形式之一”。按这个界定,把作业分为三类,即:“(1)阅读作业,包括为预习或复习而阅读教科书,及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阅读参考书等。(2)口头和书面作业,包括熟读、背诵、复述、书面回答问题、演算习题、绘制图表、作文以及其他创造性作业等。(3)实际活动作业,包括实习、实验、观察、测量和制作标本模型等。”
关于“练习”,《教育大辞典》的界定是“对同一学习任务的重复感知或重复尝试,或者刺激与反应的重复”。并说常与复习和操练通用,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则对练习作了一定分类:“按性质和特点来说,练习法一般可分三类:(1)心智
技能的练习,如阅读、作文、计算技能的练习。(2)动作技能的练习,如体育技能、劳动操作技能的练习。(3)文明行为习惯的练习,如卫生习惯、礼貌习惯、守时习惯的练习。”而对具体学科的特殊练习作举例说明。例如:语文课有听、说、读、写等练习。数学课有各种运算、作图、测量等练习。体育课有体操、田径、球类等练习。音乐课有唱歌、演奏等练习。道德教育课有尊师守纪、整洁卫生习惯等练习。
上述文献中没有关于“训练”的独立条目,《辞海》有“训育”,“一般指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训练和控制。”但今天许多学科提到的“训练”,往往就是包括了阅读、写作、解题、实验、考察、表演等感知、尝试、操练、探究、体验活动,涉及动作技能和行为习惯。
所以深入这些概念的内涵,其实是有一定相通性的。基于这样一些既有文献支撑又是既定俗成的认识,我们建议不妨将作业涵义作一定的拓展,看作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都由一定的任务驱动,有相应目标与方向,与不同的课程或学科的特点和要求有关,可以是外显性作业,包括书面作业、网络电子作业、形体作业等;也可以是内隐性作业,包括观察、欣赏、感知等形式的作业。按我们一般的认识,知识类学科可能以外显作业居多,而对于技能类学科,内隐作业也不少。
这个意义上的作业,其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而言,作业是课堂学习内容的巩固和运用,体现了学习的过程,是针对性课堂教学的实际,能充分针对当堂或一单元内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充分显现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达到使学生强化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提高实际运用能力的目的;二是对教师而言,作业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手段,是有效调整和改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之一。
但是,作业有一个原则,就是必须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紧密相关。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有些学生反映“上课听得懂,作业做不来”,这恐怕就是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或选择好作业的缘故,简单地将诸如《一课一练》之类教辅材料代替应有的作业,上课和作业出现不相关。这种现象是必须要改变的。
二.新课程呼唤新的课堂作业
课新程的有效实施,必须对照课程目标有相应的作业系统的配合,这是基本的教学论常识。所以,作业设计,必须要对照新课程的目标要
求,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我们知道,新课程的目标体系,包括培养目标、学科目标和教学目标,都有了回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改进。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点:结构上除知识技能外,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维要求;重点选择上注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行为上强调了加强合作、探究,同时有个性完善和特长培养的要求。为此,新课程方案对作业练习设计提出了要求:一要体现学生发展的需要,重视基础性、增加选择性、体现时代性,二要优化练习作业的结构与组合,注意加强整合、加强选择、强调均衡等。
但是,当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是,课堂作业还没有很好回应这个目标体系。如在指导思想上,主要关注了学生理解、巩固学习的知识,以及学科技能的掌握;所以体现在作业的内容上,有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演绎轻归纳、重理论轻实践的偏向;在作业的方式上,过多强调书面作业、习题演练和动作操练,而动手“做”或口头表达的作业较少;在作业的要求上,比较强调统一要求、较高要求,不少还是机械重复、死记硬背的要求,而缺乏选择性、层次性、开放性和与实际的联系性。总之,现有的作业体系,从理念到实践都难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难以回应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我们可以从对现有作业情况的调查结果(见下图)中看到这个问题,符合新课程所呼唤的新的作业方式,在实践中所占有比例还很少:(采用多重选择题解答的结果统计)
另一个现实问题是,不少教师感到,按照新课程目标要求的精神来进行课堂教学的作业设计,在技术和操作层面上还是缺少解决的思路。
比如:什么是体现过程性的作业?什么是体现探究性的作业?这些作业怎样设计?怎样批改?对于开放性的作业,怎样进行评价?没有“精确答案”的作业怎样给予合理的分数?等等问题,都还影响着教师作业改进的进程。
应该看到,对于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作业设计的指导文献,以及这方面的案例资源,目前由于还比较贫乏,同样没有能够帮助教师解决上述问题。现在,无论教学出版物市场还是相关网站,教辅方面泛滥成灾的还是“应试”类的知识操练作业,而回应新课程的新的作业还不多见。一场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这个任务历史性地需要我们承担起来。
三.对建立课堂作业新体系的若干建议
而要改进作业,实现作业的有效性,从观念的层面上看,主要是要明确要求,能自觉以课程改革理念来指导作业改革的实践;从实践的层面来看,主要是关于作业设计的技术性问题。本文仅就需要改进的方面谈几点供参考的建议。
1.创新作业的设计思路
传统的作业,如关注对知识的再现,在记忆概念(定义、定理、定律等)的基础上解答相关的问题,模仿或重复一些基础技能等,大多有比较确切的答案。我们不是不要这样的作业,事实说明,这些类型的作业对夯实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基础是有效的,也比较符合班级容量较大的课堂教学的实际,但问题是,我们不能只有这些类型的作业,而必须根据新课程要求,逐步补充和扩大新的作业类型,从时代对学生素质要求的角度,创新作业设计思路。特别要加强以下几点:
一是探究性作业。鼓励学生进行探究的作业,可以考虑有几个层次。首先是问题生成:能针对所提供的情景提出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或者猜想,这是创新精神培养的基础:没有问题何来探究?更谈不上创新。但是,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能力需要我们借作业来启发与培养,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设计情景作业。如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数学作业设计:某人计划用三天时间来阅读一本140页的书,第一天读了五分之二,第二读了七分之三……,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添上一、二句话,变成一个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结果课堂教学就活跃了许多,学生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起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讨论很热烈,教学有效性明显。当然,问题可以有多种类型:如What、When、Where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