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群诗阅读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精品教学设计:第23课《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三首诗整合教学课堂实录
![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精品教学设计:第23课《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三首诗整合教学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1b303cfc65ce050876321391.png)
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三首诗整合教学课堂实录设计意图:《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这三首诗都在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同属爱国诗。
初三的诗歌教学肯定要紧扣考点的,近五年广州市中考的诗歌阅读都是第一题考词语解释,第二题考思想感情。
词语解释学生自己背就可以了,思想感情的归纳是我们训练的重点。
于是我把这节课设计成主题型文本的诗歌整合教学。
设计比较简单,属于家常课的设计,因为有校公开课的任务,顺便上了校公开课。
教学课堂实录:师: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这三首诗,大家说一下为什么把这三首诗放在一起学?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生:它们都是爱国诗。
师:是的,它们都是爱国诗,表达的都是爱国之情。
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它们表达了怎样的爱国之情。
1师:学习这几首诗的主要任务是——屏显:【研学目标】1.朗读、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读懂诗歌。
3.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领会诗人的品格。
一、定向自学,初读印象。
师:这里有些任务已经提前布置了,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我们的三个自读任务。
任务一的背诵其实是假期布置大家完成的,现在大家合上书本,齐背这三首诗。
《过零丁洋》开始——(生齐背)师:大家还是背得比较熟的。
现在我们来检查第二个任务字词解释,请一位同学上来展示自己的预习作业。
屏显:22.解释以下划线词语,结合注解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歌。
(1)干戈寥落四周星()(2)留取丹心照汗青()(3)南安军()(4)今日又南冠()(5)已知泉路近()(6)毅魄归来日()(一生上来投影自己的预习作业,同学点评。
)师:同学写对了没有?生:“军”的解释错了,不应该是军营,军是指行政区划的一种,跟郡、府等同属路。
师:是的,你怎么知道的?生:注解有。
师:没错,标题的注解有。
我们看解释的时候也要关注标题的注释。
我就猜到有同学会因为这篇文章的题材误解为军队、军营,果然有同学中招了。
以后请记住,南安军相当于南安郡,这样就不会记错了。
过零丁洋导学案
![过零丁洋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5131026c85ec3a87c2c575.png)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人内心的情感。
3、反复朗诵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
【教学重、难点】1、赏析诗歌名句,理解诗歌内涵。
2、培养学生品味语言及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课时课前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导入新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历史的长河滚滚而逝,有多少英雄正如翻飞的浪花般无影无踪。
成也好,败也罢,能够永远留在人们心中的依旧是那些慷慨正气,一心为国为民的英雄。
今天我们就翻开历史的画卷,走进南宋时期的一位民族英雄,一起学习他那悲壮的诗篇,一起感受他那崇高的人格,他就是文天祥。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课件出示,学生了解)1、简介作者: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
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
元将张弘范劝他写信招降在张世杰,文天祥拒绝。
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
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2、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
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教别人背叛父母吗?”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张弘范看后,连声称赞“好人!好诗!”三、诵读,感知全诗1、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揣摩朗读时的语气、语调。
2、抽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师指导朗读技巧。
(把握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3、生齐读。
4、师范读,生思考:(学生自主思考,独立解决)(1)这首诗属于什么体裁?并圈出韵脚。
(2)诗句中使用了什么修辞?体会其特点。
四、精读,了解内容(学生自主思考,独立解决)1、标题交代了哪些内容?2、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九年级下册期末课外古诗词表格式导学案及答案【2021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期末课外古诗词表格式导学案及答案【2021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bed4a97fb9d528ea80c7799f.png)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及答案
预习导学题目设计:【作者、背景】【生字词】【研读探究】【主题思想】【默写】【翻译】可删改使用。
期末课外古诗词:
1.南安军/文天祥
2.别云间/夏完淳
3.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
4.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及答案
预习导学题目设计:【作者、背景】【生字词】【研读探究】【主题思想】【默写】【翻译】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及答案
预习导学题目设计:【作者、背景】【生字词】【研读探究】【主题思想】【默写】【翻译】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及答案
预习导学题目设计:【作者、背景】【生字词】【研读探究】【主题思想】【默写】【翻译】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及答案
预习导学题目设计:【作者、背景】【生字词】【研读探究】【主题思想】【默写】【翻译】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及答案。
过零丁洋导学案
![过零丁洋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946b7431b765ce05081497.png)
1—1《过零丁洋》导学案【教师用】累计:节——节授课时间:月日教材分析:一、教材编写基本思想:通过本文的学习,意在使学生感悟文天祥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态度,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知识结构:《过零丁洋》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版块的第二篇课文。
它是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作品,是他在1279年正月过零丁洋时所作。
诗中概括了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态度,读后使人荡气回肠。
三、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诵读诗文,在朗读中理解诗歌大意。
3、结合作者的事迹赏析本诗,理解诗歌的意境。
4、背诵、默写本诗。
四、教学重点: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五、教学难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怀。
六、总课时数:2课时预学案学习目标:1、我能自学本课的字词。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能收集并整理文天祥以及本诗的背景资料。
具体内容:一、我会填。
1、这些字我认识。
(给画线的字注音)干戈()寥落()絮()惶恐()滩头()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寥落:(2)惶恐:(3)零丁:3、《过零丁洋》作者是,(朝代)末年伟大的民族英雄和诗人,字、,号文山。
本诗是一首言。
二、我收集到的关于诗人的资料:我收集到的关于本诗的写作背景:共学案活动一:汇报交流,检查预习效果活动二:深入探究,感悟文本探究点一结合上下文、书下注释以及工具书感知诗意,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自学收获。
自学提示: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首联)诗人在这两句里回顾了自己,的经历。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颔联)“山河”这里指代。
“风飘絮”比喻,“雨打萍” 比喻。
国家已经支离破碎,像被狂风吹散的,自身同样安危不定,像被暴风雨抽打。
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颈联)我是这样理解的:。
《过零丁洋-文天祥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过零丁洋-文天祥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4dba3bf6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74.png)
《过零丁洋-文天祥》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案课题:《过零丁洋/文天祥》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诗人文天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理解诗歌《过零丁洋》的意境和主题;3. 掌握诗歌《过零丁洋》的基本内容和修辞手法;4.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诗人文天祥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过零丁洋》;2. 《过零丁洋》的意境和主题;3. 修辞手法的分析与欣赏。
教学难点:1. 正确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主题;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准备:1. 教材:课本《文学经典精品》,教参《文天祥全集》;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3. 学生资料:文天祥生平资料、诗歌欣赏材料;4. 教学资源:课件、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开场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关于文天祥生平的视频或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对文天祥有初步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诗歌鉴赏(15分钟)请学生阅读《过零丁洋》,并带领学生一起欣赏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分享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
3. 生平了解(10分钟)简要介绍文天祥的生平和主要成就,让学生对文天祥有更深入的认识,为学习《过零丁洋》提供背景知识。
4. 诗歌分析(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诗歌《过零丁洋》中的意象和主题,指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细致品味。
第二课时:1. 诗歌学习(15分钟)通过课堂讨论,深入探讨《过零丁洋》的内涵和特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能力。
2. 诗歌朗诵(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过零丁洋》朗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诗歌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 总结归纳(10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文天祥的文学价值和《过零丁洋》的审美意义,激励学生继续探索文学之美。
4.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包括对《过零丁洋》的复述、对文天祥的理解、或者诗歌赏析等,让学生在课外深入学习,拓展文学视野。
过零丁洋导学案
![过零丁洋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77093eeefdc8d376ee3258.png)
过零丁洋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真看注解,反复朗诵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在诵读中较准确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课前预习1、认识作者(请你认真查阅资料,把你搜能了解到的关于文天祥的知识点写在下面)2、了解背景(你知道这首是实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吗,翻开历史课本也许你能找到答案)学习过程一、译诗解说内容1、根据课下注释逐字解释并翻译首联。
2、请你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来解说首联的内容。
3、请根据以上步骤解说后三联诗的内容二、吟诵传情达意1、读首联思考问题:首联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给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2、读颔联思考问题:这一联用哪些意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颈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你从尾联里读出了世人怎样的感情?三、评说深入赏析示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诗句赏析:(1)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4)“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请你任选角度为《过零丁洋》写一句诗评。
四、课堂小结请你用真挚的情感抒写出你读完此诗后的感受。
当堂检测一、默写《过零丁洋》全诗,回答问题。
1.默写。
2.这首七律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上下句有何联系?答:3.谈谈颈联的“惶恐”“零丁”的双层含义。
答:4.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二、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同学中开个故事会。
答:。
七年级过零丁洋导学案
![七年级过零丁洋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7d3b7c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94.png)
七年级过零丁洋导学案七年级《过零丁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过零丁洋》这首诗。
2、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准确翻译诗句。
3、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其爱国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名句。
2、难点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注释法: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中字词的含义,疏通诗句大意。
3、赏析法:对诗歌中的名句进行赏析,品味其艺术魅力。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 年 6 月 6 日-1283 年 1 月 9 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
道号浮休道人、文山。
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2、写作背景这首诗当作于宋祥兴二年(公元 1279 年)。
公元 1278 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
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五、预习导航1、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六、课堂探究1、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写了什么内容?诗人回顾自己的一生,从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到如今起兵抗元已经四年。
“辛苦遭逢”概括了诗人一生的经历,“起一经”指因精通一种经书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
“干戈寥落”写出了当时抗元战争的局势,兵力稀少,战事不利。
2、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河破碎比作风中飘絮,身世浮沉比作雨中浮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危亡和个人命运的悲惨。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学生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559eb449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a4.png)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2.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3.知人论世,体会诗人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重难点】熟读成诵,把握诗歌表达的感情,体会诗人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学习过程】预习案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天祥】(1236年-1283年),原名云孙,字,号,吉州庐陵人。
杰出的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爱国诗人。
代表作品、等。
作者生平:1256年进士考试第一名(状元)。
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征兵勤王。
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
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
1278年在五坡岭(海丰)被俘,次年写《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
1283年1月9日从容就义。
帝昺(bǐng)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崖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
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下《南安军》。
本诗与《过零丁洋》是写于同一年。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号。
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
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著有、等。
14岁随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
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被捕,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
顺治三年,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
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夏,作者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
《别云间》就是作者在被解送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张养浩】(1270—1329),字,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
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
初中语文_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整合教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整合教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261377a9b89680202d82590.png)
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整合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这三首诗,大家说一下为什么把这三首诗放在一起学?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二、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读懂诗歌。
3.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领会诗人的品格。
三、检查预习1.背诵。
2. 解释以下划线词语,结合注解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歌。
(1)干戈寥落四周星()(2)留取丹心照汗青()(3)南安军()(4)今日又南冠()(5)已知泉路近()(6)毅魄归来日()3. 关注拓展阅读,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拓展资料中文天祥的相关经历侧重他的哪段经历?(2)那夏完淳的经历跟文天祥的一样吗?(3)他们两个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四、合作探究屏显:(一)品其言这三首诗都写到了什么内容?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1.山河(1)三首诗共同写到了山河,他们诗中的山河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呢?(2)文天祥的那两首提到山河是自相矛盾吗?(3)夏完淳的“山河泪”,如何理解?2.死亡(1)依次找出写到“死亡”的诗句,体会诗人面对死亡是一种什么心态呢?(2)如果他们可以选择活下去,但可能失去尊严或者其他更重要的东西,你觉得他们会选择吗?(3)你觉得他们会选择《鱼我所欲也》中的哪句话狠狠甩在敌人的脸上?(让学生背出来。
)(二)悟其情屏显:1.找出三首诗中的抒情句。
2.结合抒情句,归纳三首诗的思想感情。
格式:写(叙述)了,表达了感情。
屏显:《过零丁洋》:追忆抗元艰辛经历,表现忧国之痛和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南安军》:叙述自己被俘北行经过家乡的情景,抒发了宁愿饿死殉国,誓不投降的爱国之情。
《别云间》》回顾抗清经历,表达誓死不屈的决心以及对故乡的依恋,抒写了亡国之痛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三)读其人屏显1.结合阅读链接所提供的资料,再读诗歌,然后与同学交流你的看法:文天祥是一个的人。
夏完淳是一个的人。
文天祥《过零丁洋》《南安军》教学设计
![文天祥《过零丁洋》《南安军》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6e468d3f7ec4afe04a1dfc5.png)
文天祥《过零丁洋》《南安军》教学设计目标:1.联读文天祥的两首爱国诗;2.诵读型赏析训练;3.思辨文天祥生或死,哪个更有意义?传承浩然正气精神。
过程:《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安军》南宋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师:今天我们来讲文天祥的爱国主义诗歌专题。
我们小时候听过“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死不休”这句诗句吗?(板书)《过零丁洋》《南安军》,这两首都是爱国主义的经典名作,现在我们就来学习。
学习这样的爱国主义诗篇,首先要积累一些知识背景,我们先了解一下。
展示:文天祥(1236——1282) 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理宗宝佑四年(1256)举进士第一。
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长驱东下,文天祥于家乡起兵抗元。
次年,临安被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赣、闽、岭等地,兵败被俘,坚贞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
师:这是文天祥的生平资料,下面我们再了解一下这两首诗的大概内涵。
播放视频“百度百科”师:我们对文天祥的大概和诗歌内容就介绍到这里。
现在我们进行朗读体验,感受爱国诗的艺术特色。
一.朗读在线知背景师:爱国主义诗篇要怎么读呢?生:慷慨激昂生:壮志满怀师:律诗结构:起——承——转——合,它的音调不会那么单调,语速和轻重音也有讲究。
我们先来定基调。
你觉得基调应该是▁▁,从▁▁句看出来。
生:我觉得基调应该是“悲壮”,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以看出来,他为国家视死如归。
师:这两首诗都是在国家大事的背景之下写的。
抓主要句子定基调,好,我们用悲壮的语气读诗题。
生读师:从字面意义不仅读出悲壮,还读出▁▁?生:基调是孤独,从第二个“零丁”一词看出。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六单元 21.诗词五首 过零丁洋》优课导学案_17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六单元 21.诗词五首 过零丁洋》优课导学案_17](https://img.taocdn.com/s3/m/18f1f2521eb91a37f1115cf7.png)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古诗。
2、理解、赏析诗歌精炼概括的语言。
3、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气节和赤诚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赏析诗歌,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气节和赤诚的爱国情感三、教学方法:三段六步法四、教学辅助用具:多媒体、电子教鞭五、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不看不讲)1.明确目标(1)熟读成诵古诗。
(2)理解、赏析诗歌精炼概括的语言。
(3)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气节和赤诚的爱国情感。
2.自主学习(1)小组自主学习(2)预习诗文(3)做导学案练习3.检查释疑(1)小组长检查小组成员做导测情况(2)小组试读全诗(某两组)(一些小组评价)(二)、合作探究(不议不讲)4.合作学习活动一:各组初步熟读诗文,疏通文意要求:(1)大声朗读,注意停顿正确,小组采用喜欢的方式展示。
(2)结合课文注解和工具书自译课文。
(随机抽3个小组)一人朗读原文,一人解词义,一人翻译理解(教师展示)5.探究展示活动二:再读诗文,整体感知(1)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哪两件大事?(2)颔联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3)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概括了诗人什么样的经历?(4)尾联是千古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谈谈你对尾联的理解?(随机抽3、4个小组)拓展延伸结合社会现实,教育学生时刻深怀爱国主义情怀,立德树人!案例:早段时间中国U19男足到德国西南地区参加当地比赛,看台出现“藏独”旗帜,我方要求“藏独”分子和旗帜撤离,交涉无果,我方选择退赛;后德国足协主席认为是言论自由,违法干涉,我方终止本次足球热身系列活动并回国。
(三)、导学测评(不练不讲)6、整理测评(1)课堂小结1)谈学习收获。
(3个小组)2)小组评价。
(2、3小组)3)教师评价。
(2)课堂练习1)下列高度概括了当时的社会形势和个人命运的一句是()A.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第6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6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c69e39ba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0a.png)
课外古诗词诵读《南安军》《别云间》《山坡羊·骊山怀古》《朝天子·咏喇叭》教学目标文化自信:熟读背诵,培育对传统文化及汉语美感的体认,加强文化积累。
语言运用:朗读诗歌,熟读成诵;自主赏读,探究语言之妙。
思维能力:自主赏读,运用想象,品味作品形象,领悟主题。
审美创造:鉴赏诗歌,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交流审美感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南安军》《别云间》一、新课导入苏轼曾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诵读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有利于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
本节课,让我们诵读诗词,体会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二、新课教学目标导学一:《南安军》(一)了解作者和背景1.走近作者:回顾《过零丁洋》。
2.背景资料:帝昺(bǐng)祥兴二年(1279),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yá)山(今广东新会境内)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
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庾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南安军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
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
(三)赏析内容,细节探究(1)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明确:一、二两句略写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
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
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悲凉袭上了他的心头。
(2)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明确:颔联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
过零丁洋导学案
![过零丁洋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03a7ca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5d.png)
一、预习、导学1、认识作者作品。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末年优秀的民族英豪,着名的爱国诗人、文学家。
他官至丞相兼枢密使,封信国公。
他任职时,正当元蒙军队大力南侵,南宋处于亡国边沿。
为了救亡图存,他踊跃组织抗战,不幸兵败被俘,勇敢就义。
他在狱中写有《正气歌》长诗,表现了他的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崇敬的民族时令。
(公元1275 年,元军进逼南宋,文天祥在江西赣州组织义师,开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帮助朝廷抗敌。
第二年担当右丞相,受命去元营谈判时被拘留。
以后出险,冒着九死一世抵达福州,持续抗元。
最后兵败被俘,被送往燕京(今北京市),囚禁了三年。
元代统治者想方设法利诱威迫,要他投诚,但他刚毅不屈,冷静就义。
终年 47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文天祥被俘后写下的名句,表示他丹心报国、宁当玉碎的崇敬时令。
2、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遭受(.)零落(.)惊恐(.)兵戈(.)3、解说以下加点词。
遭受..起一经..兵戈..零落..周围星...出身..零丁..惊恐..风飘絮...雨打萍...丹心..汗青..4、理解诗意。
辛苦遭受起一经,兵戈零落周围星。
河山破裂风飘絮,出身浮沉雨打萍。
惊恐滩头说惊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讲堂商讨。
1、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2、颔联句运用了如何的艺术手法,试详细剖析。
3、颈联两个“惊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4、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怀方式和内容上作简要剖析。
5、运用你所学的知识,请你列举两其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豪人物,并概括其事迹。
示例:明将史可法誓死固守扬州城,以悬殊的兵力苦苦抵抗清兵的攻击,拒不投诚,最后以身殉国。
《过零丁洋》达标卷姓名分数(一)填空题。
1、《过零丁洋》作者是,(朝代)着名的、。
2、《过零丁洋》中回首了诗人读经书入宦途、起兵抗元经历的句子是,;以比喻的手法示意国家与个人命运的变化的句子是,;表现作者杀身成仁的爱国情怀的语句是:,;示意了局势的邪恶和作者状况的危苦的句子是,。
过零丁洋导学案设计
![过零丁洋导学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6a7cdc1da38376baf1faed1.png)
走出文本、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学习完本诗,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或收获。
学法指导:谈感悟或收获时,可以从写作特色、诗歌主题、主人公文天祥等不同方面入手,写读后感、为主人公写颁奖词、积累与主题相关的古诗句,或将原诗改写现代诗等不同形式来呈现你的收获和感悟。
学习检测
1、本诗实收律诗,它讲究押韵,押()韵,韵脚是()。
47岁,被杀害。
2、背景:这首诗写于42岁。此时他已被俘,在敌人押解途经零丁洋的时候,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同学们:爱动手的你们,一定也搜集了一些文天祥的相关资料吧,赶快写下来,准备与同学分享。
自主预习
1、创设导入语:
二、初识文天祥:从知识Fra bibliotek接或你自己搜集到的文天祥的相关材料中,哪些事迹让你感动?请与同学分享。
1、:小组内采用不同形式(一人读、多人读、齐声读)反复朗读诗歌。
(1)读准字音、重音和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初步体会诗歌内容,读出自己的感悟。
(3)朗读比拼:组内推荐一人或多人与其他组成员进行朗读比赛(师生适时点评)。
2、根据对诗文每一联的理解和赏析,说说你认识了一位的文天祥。
鉴赏诗词的方法:从内容与思想感情上;从修辞的角度;从表现手法上;从“炼”字的角度;蕴含的哲理等不同方面入手,进行赏析。
主备
审核人
课型
精读
班级
学生姓名
课题
《过零丁洋》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学案
教师导案
学
习
目
标
1、阅读知识连接,说说你心中的文天祥。
2、反复朗读,能够概述诗歌内容。(重点)
3、赏析诗歌语言,理解、体会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难点)
《别云间》导学案
![《别云间》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bc43a4336c1eb91b375db3.png)
《别云间》导学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别云间》导学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别云间》导学案的全部内容。
课题《古诗二首·别云间》课型新授课课时2学习目标1.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可以通过反复朗诵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能够赏析这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3.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前预习学法指导【品味诗词的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词语言的特点是含蓄、凝练、音乐感强、有韵味。
鉴赏一首诗歌,我们应学会品味语言。
首先要读,不是一般的读,而是用脑,用心地读,富有感情地读,这样就会感受到适应思想内容的需要而产生优美的旋律,就会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作品的思想内容就会从对语言的品味中表现出来。
其次,品味诗词语言要了解诗词语言的特点,或者不同作者不同的语言风格。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部)人.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
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公元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
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
夏完淳与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
1646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
《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群诗阅读导学案
![《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群诗阅读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0ce8dc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a4.png)
《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群诗阅读导学案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群诗阅读导学案【资料链接】(一)文天祥简介、经历及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47岁。
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南宋爱国诗人,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20岁中状元,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
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
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
祥光元年(1278)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
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文山先生全集》等。
作者抗元相关经历:南宋末年,元军大举进攻南宋,1276年元军包围南宋都城临安,文武官员纷纷出逃,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派他出城与元军谈判,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被扣留。
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向元军投降。
元军占领临安后,但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控制。
元军诱降文天祥,文天祥宁死不屈,元军只好将他押解北方。
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逃走,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1276年到达福州,被宋端宗任命为右丞相。
1278年冬,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俘。
1279年2月,南宋与元军在广东新会崖山海域展开了一场历时20多天的大海战,双方投入兵力50余万,动用战船2千余艘,最终宋军全军覆没,南宋大臣陆秀夫背着年仅9岁的皇帝投海而死。
10万南宋军民追随皇帝跳海自尽。
战船沉没,海上浮尸10万,南宋灭亡。
这就是南宋最后一战——崖山会战。
中国第一次整体亡于游牧民族——蒙古人之手。
《过零丁洋》写作背景:这是一首咏志诗。
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
1279年正月,崖山会战时,文天祥也被元军押解(jiè)参加了崖山会战。
只不过这一次他是以一个俘虏的身份,押解他的船只经过零丁洋(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中山市南,靠海有个零丁山,山下海面叫零丁洋)时,作者写下了这首诗,诗的后面附有跋语(“跋”是与“序”相对的,故跋语也就是书后作者作的一个说明),说宋朝降元叛将张弘范强迫文天祥写信劝坚持抗元的将领张世杰投降,文天祥就抄录这首诗给张弘范以明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群诗阅读导学案【资料链接】
(一)文天祥简介、经历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47岁。
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南宋爱国诗人,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20岁中状元,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
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
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
祥光元年(1278)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
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文山先生全集》等。
作者抗元相关经历:
南宋末年,元军大举进攻南宋,1276年元军包围南宋都城临安,文武官员纷纷出逃,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派他出城与元军谈判,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被扣留。
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向元军投降。
元军占领临安后,但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控制。
元军诱降文天祥,文天祥宁死不屈,元军只好将他押解北方。
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逃走,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1276年到达福州,被宋端宗任命为右丞相。
1278年冬,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俘。
1279年2月,南宋与元军在广东新会崖山海域展开了一场历时20多天的大海战,双方投入兵力50余万,动用战船2千余艘,最终宋军全军覆没,南宋大臣陆秀夫背着年仅9岁的皇帝投海而死。
10万南宋军民追随皇帝跳海自尽。
战船沉没,海上浮尸10万,南宋灭亡。
这就是南宋最后一战——崖山会战。
中国第一次整体亡于游牧民族——蒙古人之手。
《过零丁洋》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咏志诗。
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
1279年正月,崖山会战时,文天祥也被元军押解(jiè)参加了崖山会战。
只不过这一次他是以一个俘虏的身份,押解他的船只经过零丁洋(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中山市南,靠海有个零丁山,山下海面叫零丁洋)时,作者写下了这首诗,诗的后面附有跋语(“跋”是与“序”相对的,故跋语也就是书后作者作的一个说明),说宋朝降元叛将张弘范强迫文天祥写信劝坚持抗元的将领张世杰投降,文天祥就抄录这首诗给张弘范以明志。
文天祥在这首诗中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歌大意: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南安军》写作背景
祥兴二年(1279),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
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南安军》
(南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诗歌大意:
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山河将万古千秋存在,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
饿死在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
(二)夏完淳简介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抗清英雄。
天资聪颖,5岁读经史,7岁能诗文,9岁写出《代乳集》。
14岁随父抗清。
父殉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英雄就义,年仅17岁。
文集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别云间》写作背景:
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
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
夏允彝殉国后,他遵从遗命,尽以家产饷军,又与陈子龙等佐吴易在太湖起义,奔走于苏南和浙江一带。
顺治四年(1647)七月,因向明鲁王上表谢恩,事泄被捕,送南京。
他在狱中作诗言志,谈笑自若,痛骂大汉奸洪承畴。
同年九月就义,年仅十七岁。
战斗的磨砺使他的文风大变,形成了悲壮激越的艺术风格。
他生命短暂,但著作极富,除《代乳集》已经失传外,我们今天还能见到的有《玉樊堂集》《内史集》《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别云间》即是作者在被解送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别云间》
(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诗歌大意:
三年抗清斗争东奔西走,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
流不尽因大好河山实陷而伤痛之泪,天地广阔我却无处存身。
已经知道快踏上黄泉之路,想要告别故乡实在难分难舍。
待我的英魂归来的那天,灵气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
【教学过程】
一、定向自学,初读印象。
1.背诵三首古诗。
2.解释加点词语,结合注解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歌。
(1)干戈
..寥落四周星()
(2)留取丹心照汗青
..()
(3)南安军.()
(4)今日又南冠
..()
(5)已知泉路
..近()
(6)毅魄
..归来日()
3.阅读链接材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快问快答。
(1)链接资料中文天祥的相关经历侧重介绍了他的哪段经历?(2)夏完淳的经历跟文天祥的一样吗?
(3)他们两个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
文天祥的两首诗,哪首写在前面,哪首写在后面,理由是什么?
三、课堂探究
(一)品其言
这三首诗都写到了什么内容?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二)悟其情
(1)这三首诗抒发了什么感情,先找出抒情句。
(2)结合抒情句,归纳三首诗的思想感情。
格式:写(叙述)了,表达了感情。
示例:《过零丁洋》:追忆抗元艰辛经历,表现忧国之痛和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三)读其人
1.结合阅读链接所提供的资料,再读诗歌,然后与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文天祥是一个的人。
夏完淳是一个的人。
2.对话诗人:
以“文天祥(夏完淳),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不少于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