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doc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王朝——夏朝建立。
迄今发准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全探究与讨论,能够积极汲取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第一部分前言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中面发展。
3(将正确的价值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朝开始。
商朝的青铜冶炼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历史学验。
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西周取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全基本技能;对人类历史的延(三)情感?态度?价值习,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 1(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东周分为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的控制更加稳固。
观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培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发展做贡献的人生理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战国时想。
4(鼓励自主、合作、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促进了农业发展。
各诸侯国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要。
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三、课程设计思路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 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格公民奠定基础。
2011年历史初中课程标准
2011年历史初中课程标准
2011年历史初中课程标准是中国国家教育部发布的一份教学
大纲,旨在规范和指导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该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课程目标:明确了历史课程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文化和价值观念,以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明确了历史课程的基础内容和重点内容。
基础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
重点内容包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
3. 教学方法: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讲授、讨论、实地考察等,以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历史的学习过程。
4. 评价方式:明确了历史课程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包括考核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文化素养的培养等。
该课程标准的发布对于提高初中历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该标准也为历史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系列的参考和指导。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2011 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摘要:教育部已于2011年底颁布了修订后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我对这一新课标的解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从“课程性质”、“内容编排”、“评价建议”、“实践反思”四个角度,对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作一简单的解读。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一、历史课程性质1、“思想性”是指历史课程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例如,通过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成就,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拓展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2、“人文性”指的是,历史课程必须在培养学生初步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方面发挥作用。
例如,历史的“寻根”意识应与学生个性的培养相结合,以增强历史洞察力,发展学生的社会性。
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公民行动能力。
二、内容编排1、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采用的是“点—线”结合的内容编排,“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
我认为这是2011版课程内容编排的核心思路。
举例:统一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是两个点,而将这些知识点连在一起就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这一条主线。
2、都大体遵循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的原则。
强调突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有利于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进行历史的认识。
不过如果细究的话,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有与时序性相冲突的内容编排。
比如“中国现代史”部分,将“了解‘两弹一星’……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设置在“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的学习要求之后,所以学生也容易对科技成就时间的记忆有混淆。
1.展示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简单来讲就是不只涉及某个历史事件的某个领域,而是对呈现出历史发展进程的基本进程和总体面貌,我的理解就是,例如我们再讲某个历史阶段的时候也是经济发展、政治制度、文化繁荣、民族交往全面阐述,例如教材中对唐朝的学习。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是对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的规范和要求。
2011年发布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最新版历史教学大纲,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指导。
本文将从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等方面进行介绍和解读,以便广大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
首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主要包括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基本能力等方面的规定。
其中,基本概念包括历史的定义、历史的时空概念、历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的研究方法等内容;基本内容包括古代史、中世纪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等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包括历史知识的掌握、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历史文化素养的提高等方面的要求;基本能力包括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以及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判断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其次,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明确了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了解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历史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目标。
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能力。
再次,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对教学要求进行了具体规定,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馈等方面的要求。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和实施教学过程,及时评价和反馈教学效果,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最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的实施对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历史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深入学习和理解课程标准,切实贯彻落实课程标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011新课程标准变化-初中历史(整理版).
新课程标准变化内容·历史一、中国古代史1.史前时期删减:①尧、舜、禹的传说。
②元谋人等早期人类的知识。
增加:①原始农业的产生。
②对考古的认识。
③对化石的认识。
2.夏商周时期删减:①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②商鞅变法之外的变法增加:①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②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变化:①突出甲骨文的历史地位。
②突出“老子”。
③突出“百家争鸣”的影响3.秦汉时期增加:①“文景之治”②秦的暴政。
③秦朝的灭亡④西汉的建立。
⑤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删减:①评价汉武帝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增加:①赤壁之战。
②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
③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删减:①《九章算术》5.隋唐时期增加:①隋朝的统一。
②隋朝灭亡的原因。
③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删减:①武则天变化:①突出皇帝和盛世的关系。
②突出探索唐朝兴盛的原因。
③突出对盛唐社会的综合把握和宏观认识。
6.宋元时期新增:①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②元曲。
③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朝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变化:①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的相关知识点细化。
7.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新增:①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②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③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④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⑤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
删减:①《水经注》变化:①突出八股取士和皇帝专权的弊端。
②突出《红楼梦》和京剧。
二、中国近代史新增:①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②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
③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④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⑤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
⑥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抗战胜利的原因。
⑦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⑧茅盾、齐白石的成就。
删减:①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②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③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2011年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中国古代史二、中国近代史三、中国现代史四、世界古代史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开发与资源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该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01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01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自2011年实施以来,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在教育界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新的历史教学标准将传统的知识重视转向了能力培养,不再追求大而全的历史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
以下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来分析201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一些看法。
一、教学目标201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被重新定位,强调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培养。
标准提出,历史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素养和历史文化适应能力,为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繁荣和世界和平做出积极贡献”。
因此,历史教育与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育有所不同,强调学生的能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二、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也有了明显变化。
新的内容体系重点突出了历史思维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和判断能力。
比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探究”和“质疑”成为了重点词汇,鼓励学生通过比较、归纳、概括等方式深入探究历史问题,发现和解决历史问题。
而在具体的内容上,201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将历史教学内容分为了六个部分,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地理、历史文化。
相较之前,新标准对内容的划分更加明确、具体,有助于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历史知识及其内在联系。
三、教学方法201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在教学方法上也有所更新。
标准提出,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其中包括: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搜索历史材料等。
同时,教学方法也需要有利于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到历史学科上。
比如,在讲述相关历史事件时,可以让学生马上体验相关的活动,如观看历史纪录片、新闻报道等,让学生在参与的状态中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化、问题化等方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历史素养。
新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制的特色与实施要求关于编制课程标准
新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制的特色与实施要求关于编制课程标准一、新版历史课程标准编制的特色所谓课程编制,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某一课程,根据相关的课程编制理论,在课程目标指引下,分析影响课程设计诸因素,对学科课程进行的整体设计。
以课程编制的视角评价课程标准,就需要从是否有利于课程实施方面,分析课程标准的目标设计、课程内容选择、实施建议要求等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1.课程性质、目标定位准确,符合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目的新版历史课程标准在继承老版课标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公民教育、人文教育性质的基础上,强调历史课程的“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明确指出“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课标认为,“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表明,初中阶段主要是学习最基础的历史常识,为高中的继续学习打基础,或者使学生拥有生活必备的基础性历史常识。
课标强调历史教育具有明确的社会教化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具体方式是“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
这比老版课标“套话式”的表述更具有可行性,体现出历史学科“寓教于史”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在具体史实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价值观。
上述认识较好地融合在整个课标的编制中。
在课程目标定位上,新版课标继续以三维目标作为历史课程实施的基本目标,在具体内容设置上,明显要比老版课标叙述翔实、明确。
老版课标未能结合初中生的心理、学习特点,只是空洞的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一般表现叙述了一遍。
新版课标则较为准确地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状况,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将“知识与能力”与“过程与方法”目标分别细化为5个方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细化为6个方面进行叙述,这有助于实施者的理解和操作。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在2011年底颁布了修订后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本文将从“课程性质”、“内容编排”、“评价建议”、“实施建议”四个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首先,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相比,2011年版更加突出了历史课程的“四性”,即“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这是一个进步。
然而,这些属性并不是历史课程所独有的本质属性,因此我们需要从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来理解历史课程的性质。
思想性”是指历史课程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分析,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基础性”是指历史课程重在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线索和脉络,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掌握分析人类社会现象的基础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学会判断、学会思考,不人云亦云。
人文性”是指历史课程必须发挥其在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功能。
如通过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成果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理解人类社会的进步历程,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参与社会和国家建设的思想意识。
综合性”是指历史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方法论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运用综合的视角探究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最终使学生基本掌握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相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历史内容的系统性方面呈现出了完善发展的一面。
例如,在关于天平天国运动的研究内容方面,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和洪秀全,相较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更加准确地反映了历史事实。
此外,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还突出了学生对于东汉史的研究,更加符合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原则。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结构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一、课程标准的含义
国际上的定义:1992年,在美国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地区)教育
部长会议提出:“课程标准是对我们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特定知识、 技能和态度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
国内专家的定义: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对课程标准的定义:
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 我们的理解: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 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国家制定的用于指导、规范、监控中小学课 程实施、评价与管理的教育文件。
课标修订组对调研意见的分析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时序性和线索 性,对于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应该让他 们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因此,课程 标准的制定,要坚持时序性,要突出历史 发展的主线。 ●初中学生是13至15岁的青少年,对他 们的要求应以感知为主,应根据历史发展 的时序,在了解历史上重要的人和事的基 础上,适当增加理性要求。
如:实验稿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 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 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 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 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 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 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 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 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 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 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修订课标工作的总体原则
1.坚持德育为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 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有机渗透到课标中,为 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打好基础。 2.坚持全面发展,进一步精选对学生 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 课程内容。
初中历史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新思路与新变.
课程内容的变化
增加的内容
中国 古代史 文景之治、东汉、安史之 乱、宋朝重文轻武、清朝 前期的兴盛
减少的内容
元谋人、尧舜禹传说、禅让制、 世袭制、《九章算术》、《水经 注》、《资治通鉴》
中国 近代史 中国 现代史
义和团、袁世凯复辟帝制、 左宗棠收复新疆、魏源、严复、 北洋军阀混战、解放区土 詹天佑、侯德榜 改、齐白石 雷锋、北京奥运会、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西藏和平解放、1954年宪法、国 企改革、《民法通则》、《刑 法》、“亚太经合组织”、计算 机网络技术、“863计划”、教育、 文艺、体育、就业制度、医疗保 险
概括 过程: 1.感知历史—理解历史的过程 2.运用历史思维的过程 3.探究、评价历史的过程 方法: 1.学习历史基础知识的方法 2.掌握解释历史的方法 3.运用交流学习心得的方法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也有一些新的提法,例如: 1.在民族观方面,强调要“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 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 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2.在认同感方面,提出要“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 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继 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 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 3.在国际视野方面,提出要“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 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 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 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4.在人生观方面,提出要“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 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逐步确 立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课标实验稿的修 订工作。通过调研,反映上来的问题主要是:
如何体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时序性——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的一点思考
、
进行 初 中历 史 时 效性 教 学 的理 论依 据
历史学科 的基础是时 间 , 正是 时间这条线 , 串起 了人 类从 古 至 今 的波澜 壮 阔的发 展 历程 。当学生 在 学 习、 考察 、 研 究 某 一个 历 史 人 物 、 历史 事 件 或 历 史 现象 时, 教 师 要 引 导 学生 一 定 要 把 它 放到 一 定 的历 史 时 空 环 境 中去 分 析 和 把握 。 因此 , 加 强历 史 的时 序 性 教 学 是 历 史 学科 本 身 的客 观要 求 。 首 都 师 范 大 学 历 史 学 院 教 授 徐 蓝 在 中 国教 育 学 会 历 史 教 学 专 业 委 员会 2 0 1 2年 珠 海 年 会 中做 了题 为 “ 义 务教 育 历 史 课程 标 准 ( 2 0 1 1 年版 ) 的新 思 路 与新 变
一
能够 将 一 切 历 史 事 物贯 穿 起 来 的线 索 , 时序 思 维 能 的 时序 意 识 , 学 生 就会 把 诸 多 历 史 事件 看 成 一 堆 杂 乱
史发展 的整体性认识 , 使修订稿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历
史 发 展 的进 步 观 和积 极 向上 的人 生 态 度 。 因此 , 此 次 修订 工作 坚 持 历 史 发展 的时 序 性 , 突 出历史 发 展 的 主
是 时序 性 和 系 统性 。对 于 初 学历 史 的初 中 学生 , 应该 让 他 们 正 确 了解 历 史 学 科 的 基本 特 征 , 初 步 获 得 对历
此, 在反 映历史 发展过程 、 理清历史 发展线索和揭 示 历史发展规律 的历史教学 的初始阶段 , 初 中历史教师
应 该 按 时序 性来 安 排 教学 内容及 进 度 。因为 时序 是 唯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本文档旨在解读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教育工作者和相关人员提供指导。
以下是对标准的主要解读:1. 课程目标初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使其能够了解和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培养其思考和判断历史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学生将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历史的变革以及全球历史事件对中国的影响。
3. 教学方法初中历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多元文化视野。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包括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4. 评价标准初中历史课程的评价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业水平、历史知识掌握程度、历史意识和历史能力的培养情况。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多种形式。
5. 培养目标初中历史课程的培养目标包括:-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使其能够正确对待历史事件和问题;- 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使其了解和掌握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基本事实;- 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使其能够分析历史事件和问题,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使其能够欣赏和理解历史文化的多样性。
6. 教学要求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要求包括:- 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其历史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方法和技巧,让其能够进行历史研究和探索;-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研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其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 促进学生的跨学科研究,将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
以上是对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简要解读,希望能对相关人员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201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人教版)
201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人教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中国古代史二、中国近代史三、中国现代史四、世界古代史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材编写建议二、教学建议三、评价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一部分前言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
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
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对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
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一、课程性质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
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基本理念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中国古代史在一百多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有人类活动。
考古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研究中国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
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
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
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融合。
此时农业技术不断进步,中医学已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天文学、数学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数百年的政权分立状态,它创建的科举制度逐渐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唐初统治者改良政治,发展生产,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太平局面。
到开元年间,唐朝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发达,中外交流活跃,国力达到顶峰。
此后爆发的“安史之乱”结束了这种盛世景象。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利弊兼得。
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灭亡了辽和北宋。
占据江南的南宋与金朝形成南北对峙。
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和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四大发明技术的成熟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结束了中国境内长期割裂的局面,重建了大一统国家,对西藏实施行政管辖,版图超出汉、唐,并为东西方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理念初中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它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及促进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初中历史课程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社会发展为宗旨,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为目标,整合中外历史、传统文化、民族团结、世界格局等多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公民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二、课程目标初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体来说,初中历史课程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中外历史的基本事件、人物、时期、地域等。
2、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3、培养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4、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课程内容初中历史课程的内容以通史为基础,以中外历史合编为体系,涵盖了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的历史。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古代史:包括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等。
2、中国近代史:包括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
3、中国现代史: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4、世界历史:包括古代文明、中世纪文明、现代文明等。
5、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
6、民族团结:包括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7、世界格局:包括国际关系、国际组织等。
四、课程实施建议1、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学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中国古代史
一百多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
考古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研究
中国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
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
历史从商朝开始。
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
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
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
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
三
国两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此时,农业技术不断进步,中医学已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天文学、数学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数百年的政权分立状态,它创建的科举制度逐渐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
主要途径。
唐初统治者改良政治,发展生产,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到开元年间,唐朝
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发达,中外交流活跃,国力达到顶峰。
此后爆发的“安史之乱”结束了这种盛世景象。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
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利弊兼得。
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灭亡了辽和北宋。
占据江南的南宋与金朝形成南北对峙。
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和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四大发明技术的成熟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结束了中国境内长期割裂的局面,重建了大一统国家,对西藏实施行政管辖,版图超出汉、唐,并为东西方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明朝大力加强君主专制,一度出现强盛局面。
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
壮举。
但明朝政治上的僵化和腐败,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导致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明朝最
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族进逼的双重夹击下崩溃。
清朝入关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励精图治,建立了庞大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面对世界形势的剧变,清朝君臣仍旧固守旧有的对内对外政策,古老的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吏治腐败加剧了社会矛盾,人口增长使人均可耕地面积下降。
从
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期,内部民众起事不断,外部资本主义列强虎视眈眈,清朝已经走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