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1)

合集下载

核心素养导向教学教案模板

核心素养导向教学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具体知识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体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具体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具体知识点或技能)。

2. 教学难点:……(具体知识点或技能)。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教具等。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准备相关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2. 新课讲授(1)讲解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

(2)结合实例,帮助学生掌握。

(3)组织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 巩固练习(1)布置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个别辅导,解决学生疑问。

4. 拓展延伸(1)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能力。

(2)推荐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5. 总结反思(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要点。

(2)反思自身学习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合作精神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感受和建议。

六、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实际需求。

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以下为具体教学环节示例:1. 导入(1)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与课题相关的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为新课导入做铺垫。

2. 新课讲授(1)教师讲解知识点,如“分数的加减法”。

(2)结合实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妈妈又给他买了2个苹果,他现在有多少个苹果?”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加减法。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 巩固练习(1)布置课堂练习,如“计算下列分数的加减法”。

(2)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疑问进行解答。

4. 拓展延伸(1)布置课后作业,如“阅读相关数学书籍,了解分数的其他应用”。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ppt课件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ppt课件
7
2.教育素养
教育素养是一种教育方法。有学者 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较好的教师 讲解,优秀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 于吾之心”,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指 点有方、循循善诱,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磁 性和魅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
教育素养是一种教育智慧。其突出的 表现就是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 学实践活动中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乌申 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的研究了教
深刻者,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也。赞 科夫认为,为了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教 师应当掌握深刻的知识。正所谓一语破的、 一语解、一语启智、一语激情,教师一句 精辟的话,常能久久萦绕于学生的脑海, 令他们终生难忘 。 2.独到
独到者,独具慧眼也。老师对教材的 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 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课堂就会如同一 首诗、一幅画一段旋律,是独一无二的创 造,学生听这样的课,就像是在欣赏一片
1.学科素养
加拿大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说过: “老师就是他所教授的知识。一个数学老师 不仅仅是碰巧教授数学的某个人。一个真 正的数学老师,是一位体现了数学、生活 在数学中的老师。从一个很强意义上说, 它就是数学的某个人。”实践中最优秀的教 育者,基本上都是体现学科知识、生活在 6
就学科知识本身而言,素养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深刻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1
一 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 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 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 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
2
二 内涵
1.文化基础 ① 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 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 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 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小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表达能力的重要平台,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环节。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教育部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核心素养和综合素养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结合核心素养导向进行教学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案例某小学一年级上学期开展了一堂以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课。

教学内容为《小鹿过河》,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1. 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理解并复述故事情节;(2)通过观察图片和文字,感受故事情境;(3)通过故事,培养爱护动物、勇敢乐观的品质。

2.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了一段小鹿跳跃、奔跑的视频,引发学生们对鹿的好奇和兴趣,并提出:“小鹿为什么要过河呢?大家猜猜看。

”(2)复述故事:老师让学生们看图,描述小鹿怎么过河的,并引导学生们说出小鹿的好品质。

(3)学习课文:老师让学生们一起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受故事情境,培养感知力和表达力。

(4)展示作品: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自由发挥,取材生活,设计作品,把小鹿的勇敢故事展现出来。

(5)讨论分享:学生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

3. 教学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图片、故事书籍等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使教学环节更加活跃。

4.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表现和作品展示,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并且通过作品展示和讨论分享,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们也积极参与,带着好奇和兴趣,向老师提出问题,增强了课程的交互性和趣味性。

三、分析与反思1.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本堂课采用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以体验、思考和表达为主要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符合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核心素养和综合素养的目标。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ppt课件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ppt课件

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综合性品质。
如实验探究能力,就是个人在各种情境下持之以
恒的观察现象,研究问题,形成猜想,假设或解
释,通过一系列方法获得数据,对猜想或假设进
行反复论证的过程所表现的一种品质(智慧和道
德的互动和融合)
2019
-
3
(一)关键能力
1.能力:心理学角度看,能力属于个性心理特征,是保证人 们成功进行实际活动的一系列稳固心理特征的综合。狭义的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张楚廷教授强调:能带上满口袋问题进课堂,算好课;能在
课堂上唤起学生生问、发问,算好课;能唤起学生提问,居
然被学生问倒了的课,算最好的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指出:“教师的职责已经
201越9 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 越多地激励思考”
6
3.表达能力——不会表达的学生是没有影响力的学生
•知识是学生自己学的,还是教师教的,结果截然不同!
2019
-
Hale Waihona Puke 52)思考能力——不会思考的学生是没有潜力的学生
1.思考是一种思维活动,怎样的思维活动称为思考?19页 证据充足而形成的信念,思考是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
2.思考特点(判断标准) 思考是有根据的思维——以事实、数据和已证实的知识为
依据进行推理和思维
思考是有条理的思维——周到、系统、有逻辑的思维
方强不思法调是考的一复是:制深有思思度考维深)强,度调只的是有思学 这维生 样主 思—体 考—性 才直, 成抵即 为事独 学物立 生性 一本和 种质创 思的造维思性能维,力而和(不一包是种括被学对思科象考素,、
养,否则只能沦为思维方式或技能。 强调二:学习中主要表现是提问能力,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引言: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和形成的基本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既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又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研究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对于改进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1. 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言基本能力,并加强语词、文句、篇章等语文元素的学习与运用,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2.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1. 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2. 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3. 促进课程改革的推进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可以发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法1. 观察评价法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机等,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辅导。

2. 问卷调查法通过向学生发放问卷,了解学生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态度、兴趣、学习动机等方面的情况,从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为教师进行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3. 实际操作评价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课堂演讲、作文等,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评价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综合能力。

4. 综合评价法通过多种评价手段的综合运用,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全面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综合能力,为教师教学改进提供全面的参考。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余文森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余文森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余文森一、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新课程改革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的挑战奠定基础。

在课程实施上,强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在教学方法上,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三维目标看似是三个不同方面的要求,但实际上三者是相辅相承、互为一体的。

实现三维目标是前提和基础,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综合体现,是教育回归育人的根本。

实际上,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三维目标的落实总有“偏心”,特别是对于“情感态度目标”重视不够,注重得更多的依然是知识目标,其次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显然不符合新的教育思想。

这种满堂灌、题海战术,显然是为了提前完成教学任务而只注重落实“知识目标”的做法,说明“应试教育”依然深刻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只能使学生感觉学习很辛苦。

事实上,科学本身是美的。

既有知识本身的简洁美、对称美、完整美,又有科学发现过程的动人事迹美,还有科学应用的神奇美,探究成功的喜悦美等等。

科学的美无处不在,这些美都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资源。

如果老师能用美的眼光看科学、用美的心理来教学,学生就会在学习中得到美的熏陶。

教师是把科学之美呈现于课堂的主导者,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欣赏科学之美,让这些美在课堂上精彩呈现,达到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的。

只有全面落实了三维目标,课堂教学才真正达到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二、充分把握学科核心素养,优化组合教学方式课程改革倡导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课程改革是一种传承和发展,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以往好的教学方式,创新更优秀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的优化组合。

所以我们要把握学科特点,大胆尝试,形成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方式,用学科的核心素养来丰饶学生的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变革”是教育改革中一个微观领域的问题,这个微观领域的改革,会涉及到很多教育宏观政策。

课堂改革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科学的教育政策环境来支撑。

教育生态环境好,我们的教育教学就更能形成共识,我们的一线的教师、学生、家长才会更好地成长。

一、形成对有效教学共同目标的共识如何理解有效教学?从教育行政部门角度来说,我们首先就是要形成对有效教学共同的目标认知。

当前教育实践中,往往是因为共识很难达成,教育行政部门、校长、老师,还有学生、家长等,没有形成一定的教育共识,这样就不容易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教育形成共识是很难的,但是教育又最需要形成共识,否则我们的老师、家长,尤其是学生会在匆匆忙忙的学校生活中变得迷茫。

有效教学应该达成什么样的共识呢?应该强调,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的,也就是叶圣陶老先生所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

教育的功能在哪里呢?在于学生学会学习。

为了发展学生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因为,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学习型社会。

一个城市要成为学习型城市,创造一个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这样一个社会氛围,师生学会学习至关重要。

现在是一个终身发展的社会。

终身发展,没有终身学习是很难做到的。

显而易见,现在知识更新速度极快。

前几年我们还不知道微信,现在微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备品。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说过,人类文明发展,尤其是代沟的出现,是因为人类文明经历了3种文化: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

在前喻文化时期,也就是农业时代,靠经验的传递来发展文化,所以要尊重长者。

到了并喻文化时期、工业化时代,可能新生一代和老一代要进行相互学习。

到了后喻文化时代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知识更新极快,信息爆炸。

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可能课堂里的66%的学生,据专家估计,将来毕业以后从事的工作都是现在所没有的。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育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育

核心素养導向的課堂教育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育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育是一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学科知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

1. 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是指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学生应当具备的共同基本素养。

它不仅包括学科知识,还包括学科思维、学科方法和学科价值观等方面的素养。

核心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育的特点2.1. 学生主体性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研究过程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学生通过参与各种研究活动,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结构,提升核心素养。

2.2. 跨学科融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育倡导跨学科融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和探究,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提升综合素质。

2.3. 培养综合能力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

学生在学科研究中不仅要获取知识,还要培养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合作能力等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3.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育的实施方法3.1. 项目研究通过项目研究,学生可以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获得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应用。

教师可以设计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3.2. 合作研究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育鼓励学生进行合作研究。

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团队合作等形式,共同完成研究任务,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3.3. 反思与评价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育注重学生的自主研究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研究反思和自我评价,让学生发展自主研究的惯和能力。

4.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育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需求。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一、引言核心素养教育是近年来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其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其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语文作为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

本文将通过一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导向进行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案例分析1. 教学内容:古诗词《春晓》2. 教学目标:a. 知识目标:了解古诗词《春晓》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意境。

b. 能力目标:能够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感受其中的情感,并进行适当表达。

c. 素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文学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3.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

b. 欣赏古诗词:带领学生朗读《春晓》,并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c. 听写:让学生听写《春晓》的部分内容,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

d.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春晓》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e. 课文解析:老师讲解《春晓》的作者、创作背景及语言特色,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f. 作文创作:引导学生根据《春晓》的意境和情感进行作文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4. 教学评价:a. 通过学生的朗读、讨论和作文表现来评价学生对《春晓》的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b.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效果四、教学反思在这次教学中,我深刻感受到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春晓》这篇古诗词的教学,学生不仅仅是学习了一篇古诗词的知识,更是在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证明了这种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3篇)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3篇)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读完《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我感受很深。

核心素养介绍中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关键能力有:(1)输入能力(阅读)(2)加工能力(思考)(3)输出能力(表达)。

必备品格有:人与自我关系上的自律、人与他人关系上的尊重、人与事情关系上的责任。

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

史宁中教授将其概括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而数学的眼光就是抽象,数学的思维就是推理,数学的语言就是模型。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即人从外界输入信息: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即人自身处理信息;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即人向外界输出信息。

我着重看了核心素养的教学观重建,我发现我的教学离核心素养甚远,主要表现在:(1)教学方向,没深刻体现出教学的根本是立德树人;(2)教学过程中,没有读透课程内涵与学科本质;(3)教学主体上,没正确树立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结合实际教学,我有以下思考:一、在教学目标中注重核心素养的引导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只有确立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地开展。

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要从教学活动的源头抓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重难点进行,它忽略了数学文化的培养,新的教学目标设计应该以学科价值取向为依据所制订,具体来说就是在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让他们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去看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本学期数学学习指数函数时,可结合新冠疫情传播,引入函数指数爆炸性质,加强学生用数学眼光看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核心素养的渗透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日常的生活中,喜欢某一件事物的基础就是发现其美好的地方,并由这种美好吸引你的注意力,让你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数学之美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深度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深度教学策略

2019第7期中(总第306期)ZHONG GUO NONG CUN JIAO YU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深度教学策略陈琳关于核心素养和深度教学的研究是教育改革研究的热点问题。

核心素养是深度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深度教学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手段与途径。

本文深入探讨了核心素养与课堂深度教学的内涵及其关系,提出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深度教学观:基于立德树人的深度教学观、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深度教学观、基于师生交往互动说的深度教学观。

一、核心素养与深度教学的关系(一)核心素养的内涵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把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笔者认为将核心素养的内涵诠释为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十分贴切的。

2016年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仅与其一脉相承,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延伸。

在广度上,涵盖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综合表现在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板块;在深度上立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且指向人的终身发展理念,培养能够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的未来型人才。

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把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中推进,向更深层的深度教学中推进,从而探索有效性的深度教学策略,为开拓新的教育愿景做转型性变革。

(二)深度教学的内涵国内最早提出深度教学概念的是郭元祥教授,他认为深度教学是超越表层知识符号的教学,要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挖掘知识内涵的丰富价值,完整地实现知识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价值。

]过去,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不注重学生已有的内在知识结构,不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认知秩序,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只是照本宣科地传授知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符号表征”的记忆,将知识浅层化、表象化。

这种浅层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未来社会。

2023年核心素养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总结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三篇)

2023年核心素养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总结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三篇)

2023年核心素养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总结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三篇)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关心我们总结积累阅历。

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核心素养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总结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篇一去年暑假,参与郑州市骨干老师培训,“核心素养”一词贯穿整个培训的过程,让我对同学的核心素养培育有了深刻的熟悉。

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思索。

本书共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部分对老师进行了专业理论及实际操作上的指导,是一本特别有使用价值的书籍。

在《学科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一文讲道:“就没个学科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学问体系和思维方式,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

这同样是学科学问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与学科学问相伴随的内在特征,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

所以,学科教学最大的道德教育资源就是学科学问本身。

”对此,我有深切体会,不管是哪一学科的老师,吃透教材,因材施教,都可以时时践行“立德树人”。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又强调了几点:一、要充分挖掘学科学问特有的道德教育资源;二、学科教学要进入同学的生活和行为;三、学科教学要进入同学的道德和心灵世界;四、要结合学科教学有机地进行价值引导。

于此,作为一名德育工,我受到很大启发:每门学科都隐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老师要对学科教学内容中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素材进行发掘,把德育渗透融合在课程教与学的活动中。

课堂教学要转化为同学课外的成长行为,延长到同学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

真正的自由教育意味着对同学的整个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他所学的东西将会影响他的行为、爱好与选择;意味着他过去的一切都收到端详和重新估价。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范文(4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范文(4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范文(4篇)《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的热门话题,近段时间阅读了XXX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

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重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什么叫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针对我们一线教师最关心的的问题,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一一阐述。

核心素养是人的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诲的聚焦点和出力点。

它是其他素养的基础,会生长出其他素养;它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是一种普适应素养,适用于一切情境、一切学科;基础教诲阶段是形成核心素养的枢纽时间,错过了这段时间,就很难形成。

教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白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开展和社会开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枢纽能力”。

就实际表现而言,核心素养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理想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的进修方式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阐发办理题目。

枢纽能力包括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三种能力是学生进修的根本能力,其他能力如创新能力、研究能力、设计能力等都是建立在其上的。

这三种能力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必备品格表现在自律(自制)、尊重(公德)、当真(责任)三方面。

从核心素养的形成上,我们强调枢纽能力与必备品格互动融合。

当能力具备了积极的文化价值,具有了利他的道德情怀,才会成为众人认同的“人的素养”。

也就是说,要把学科教学的“学科关键能力”的得过程,放到一个可以浸润、发酵的充满正能量的人文关怀中,成为有文化价值的能力、有道德的能力,即“人的素养”。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研究、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核心素养导向课堂教学活动方案

核心素养导向课堂教学活动方案

核心素养导向课堂教学活动方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具备基本的学科技能。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1.学科知识:根据课程标准,选择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

2.核心素养:结合学科特点,融入核心素养的培养,如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等。

三、教学方法1.探究学习:鼓励学生通过问题解决、项目研究等方式进行学习。

2.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境教学: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情境创设:通过视频、图片、故事等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问题引导:提出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内容做铺垫。

2.自主学习●阅读任务: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自学指导:提供自学指导单,明确自学目标和方法,帮助学生高效自学。

3.合作探究●小组分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合理分配小组成员,明确各自的职责。

●探究活动: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实验等,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4.实践应用●项目设计: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践项目,如科学实验、社会调查、艺术创作等。

●成果展示:鼓励学生将实践成果进行展示,如报告、展览、表演等,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5.总结反馈●知识梳理: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和巩固所学知识。

●反思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合作态度和探究能力。

2.结果评价:通过测试、作业、项目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六、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材和辅助材料。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关于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可以划分为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概念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比较新的教育理念,它强调以“学生中心”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它的宗旨是发掘和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学生得到影响和激励,培养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实现目标,形成良好习惯。

二、特点
1、强调素养重于学科知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旨在塑造学生健康的学习习惯,并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热情、努力程度等素养,教师在认真观察和培养学生素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勇往直前、永不懈怠的精神。

2、重视学生的感觉体验: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加以改善,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的表达和未来发展潜力。

3、引导学生发现自我成长:通过具体的任务项目等,引导学生进行实
际操作,体验学习乐趣,让学生发现兴趣爱好和自身能力,发展自主
学习的能力,更好地发掘和拓展自己的潜能。

三、应用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应通过让学生主导课堂学习和创新提高学习
能力的教师领导,让学生学习有更好的发展,提升社会能力——
1、强化学习自我激励: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讨论交流、发挥创造力,提升自我责任感,发现更好的自我,培养自信心。

2、提升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价值,慢慢形成正宗正确
的价值观;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激发起学生主动做出贡献的精神,担当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3、培养积极的世界观:让学生养成客观公正的理想世界观,强化把握
人生的价值观、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完善个人的内心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如何用新教材教孝义市教研室马瑞珍从目前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我发现老师们还是停留在教教材上,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区别:首先,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

前者是“书本”思想的体现,后者是“人本”思想的反映。

教教材,信奉的是“教材中心论”和“知识本位论”,典型表征是:教材有什么,我们教什么;教材怎么说,我们怎么教;教材有多难,我们教多难……用教材教,却是对“人的本位”的回归,教的内容不囿于教材,而是基于人的发展的需要。

其次,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材观。

前者把教材当成“孤本”,是唯一的,后者把教材看作“范本”,是可选择的;不仅如此,前者还把教材当成“死本”,是封闭的、权威的、固化了的东西,后者则把教材看作“活本”,是开放的、和鲜活生活的相联系的、可以再开发的一种课程资源。

再次,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行为。

前者典型的行为特征是:把教材当成“东西”,把学生当成“容器”,教师则是“搬运工”,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把教材这个“东西”搬进学生的“容器”里的过程,因而,“灌输”是教学的主打方式。

后者则不然,是把教材当成教学的资源,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参与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因而,“自主建构”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再者,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理论依据。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是前者的主要依据,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是后者的重要“靠山”。

因此,在新课改实践中,教师要真正把“用教材教”落到实处,一项必须要做好的基础性工作,就是要深入学习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牢固树立起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育观、课程观、教材观、知识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只有思想观念转变了,教学行为才能回归正确的教育轨道,如何帮助老师们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一、看教材——教材既是“范本”也是“学本”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展开课堂对话的桥梁,是教师走进学生生活及其内心世界的桥梁,因而教材是一个“范本”。

作为范本,教材内含教学方法的指引,为展开教学提供话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方案。

10课2个活动主题《父母默默的爱》和《多一些理解》11课3个活动主题《我们都爱父母》《我们了解父母吗?》《爱父母,在行动》如:10课第一课时《父母默默的爱》首先提供的是一个话题,教材呈现的是一颗爱心树,就是告诉老师们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探究父母及长辈为自己所做的日常事件背后包含的爱,去发现爱、感受爱、诉说爱。

在学生通过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回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事例的过程中,体会父母及长辈对子女及晚辈的爱之深、爱之切、爱之苦。

其次还有教学方法的指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去发现日常生活中每一件普普通通的事情。

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充实这棵爱心树上。

同时,教材也在引领儿童与教材中人物展开对话,因而教材也是儿童开展自主学习的“学本”。

教材呈现的内容是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通过儿童可感可思的生活事件,使儿童能够将自己的生活与教材内容建立连接,并通过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使儿童更好地反思,建构自己的生活。

如10课《父母多爱我》一课,既有通过故事《妈妈喜欢吃鱼头》引导学生探究故事背后藏着的爱,从而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唤起学生回忆生活,去搜寻生活中父母及长辈关爱自己的感人故事,发现爱、体会爱;又有一首小诗《妈妈的爱》在歌颂母爱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关注身边各种各样的爱,理解爱、明白爱;还有《一封爸爸给东东的信》道出了身为父母的良苦用心,引导学生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去反思爱、认识爱、交流爱。

这样,儿童在搜寻爱的的过程中,实现了儿童与教材真正的互动。

二、用教材——教材既要“读懂”也要“转化”道德与法治课跟生活贴得很近,绝对不能照本宣科。

教材呈现的范例不再是学生需要记忆的内容,而是便于学生打开思路。

尤其是主持人的话,它出现在教材中不同的地方,主要功能是活动导入、拓展和总结,它指明了学习方向和教学目标。

杜威曾指出,“教师须懂得教材,还要懂得学生的需要与能力”,“学校里教学方法的基本的错误,就在于认为学生的经验是可以由教师来假定的”。

1、理解教材的设计:教师首先要认真解读教材,理解教材每一课的编写意图、体现的课程标准内容点以及所蕴含的教育思想。

理解每个活动后所蕴含的知识点和价值观。

如11课《爸爸妈妈在我心中》,是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中“我的家庭生活”里的第1条“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和第2条“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心家庭生活,主动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而编写的。

孩子都是爱父母的,都有爱父母的自然情感,但这个年龄的孩子对父母的了解并不深,不清楚怎样去爱父母,也不知道怎样表达对父母的爱。

教材内容有三个学习活动主题:1、《我们都爱父母》三幅图分别呈现了不同家庭的子女是怎样担心、心疼、思念父母的情境,旨在从生活的具体场景切入,从情感的角度激发学生已有的经历和感受,为教师从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提供了某些暗示。

2、《我们了解父母吗?》三幅图提示学生了解父母的途径有询问、观察、实践等,是为了调出学生的已有经验,去了解父母。

“孔子名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说的是:父母的年龄,做子女的不能不知道。

一是因为双亲的年高体健而高兴,再一个是因为双亲岁数大而担心。

教育我们要有两种心理:一种是因为天增岁月父母增寿,身体康健,精神健旺,做子女的怎能不高兴呢;另一种是为父母凭添一丝忧虑,因为父母年岁越高,距离人生的终点就越近,儿女与父母相处行孝的时间也就越短了,趁在父母还在世的时候,拿出来我们最大的感情对待父母,不要等到父母离开了才知道去珍惜。

是使孩子们从小获得传统文化的启蒙和熏陶,懂得了解父母、关爱父母。

“我为父母写档案”这一探究活动,是为了加深对父母的了解,提升对父母的认识。

3、《爱父母,在行动》三篇文字资料,三幅图从四个不同侧面反映出关爱父母要有“心”,关注细节;也要有“行动”,付诸实施;还要有“能力”,力所能及、学习实践;更要有“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通过以上分析,我将活动主题3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并逐层深入到2个课时当中。

2、精准化学习目标:教材里面出现的主人公是样板,与本班学生是不一样的。

那么,针对本班学生,要设置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该是精确的。

教师只有结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才能确定精确、恰当的教学目标,确定本课教学思路,围绕教学目标开发有效的课程资源,设计出学生喜爱的教学活动。

11课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1、能说出我们关爱父母及长辈的事例。

2、能初步说出我们在今后生活中怎样关爱父母及长辈。

11课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1、能通过调查说出父母及长辈的一些情况。

2、能进一步说出我们在今后生活中怎样关爱父母及长辈。

10课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说出父母或长辈关爱我们的事例。

2.通过合作交流,能说出父母或长辈是怎样关爱我们的。

3.感受父母或长辈的关爱。

10课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能举例说出父母让你不能理解的行为和做法。

2、通过合作交流,能举例说出当父母的行为和做法你不能理解时,怎么办。

3、初步学会与父母沟通,学会理解。

3、转化好教学内容:拿到教材以后,老师们要在了解本地区、本学校、本班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实际需求,对教材内容教学整合、取舍、扩充和改造,从而提升教学的针对性。

例如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是以家庭为主体的学习,这个年段的孩子知道父母爱他们,但往往忽视父母日常生活细节中的爱,对父母之爱的表达方式,有误解和不能体察的问题,这些都需要老师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去引导,因此10课《父母多爱我》,我们不要被课本当中提供的范例所限制,而是应该和咱们孝义府西街小学的孩子的家庭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孩子们回忆、关注自己的父母日常生活中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说自己的经历,讲自己的故事,颂自己的关爱,在分析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不理解中懂得理解和接纳父母表达爱的方式。

孩子都是爱父母的,可他们对父母的了解并不深,不清楚怎样去爱父母,因此11课《爸爸妈妈在我心中》,我将爱父母分散走在2个课时当中完成,这样,逐层深入,将爱父母的意识、认识、行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4、设计好活动过程:好的教学活动设计可以充分体现“以生为本”,可以保证学生主动且有效的参与。

所谓“有效”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能实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符合儿童品德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是指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能够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能够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儿童不仅能获得乐趣,也能获得发展。

因此,我们每节课都要积极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提示,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得出某种价值观。

10课两个课时通过合作探究,孩子们懂得了感恩、理解父母各种不同形式的爱。

11课两个课时的合作探究,孩子们懂得了今后应该多了解、体贴父母。

因此,开课伊始,我在总结孩子们上节课列举的父母多么爱他们的例子之后,顺势引导孩子们例举生活中他们平时怎样对待父母及长辈的事例来唤起孩子们爱父母的情感。

然后将通过例举生活中的例子,分享已有经验,再指导后续行动,让孩子们例举今后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关爱父母。

最后布置孩子们课后去了解父母,为下节课进一步落实爱父母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能通过调查说出父母及长辈的一些情况。

2、能进一步说出我们在今后生活中怎样关爱父母及长辈。

学习重难点:目标2学习流程:一、展示调查,导入新课二、根据了解,关爱父母三、运用名言,深化了解四、小组合作,交流关爱五、总结提升,付诸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