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诗经两首(静女、氓)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诗经两首

高一语文诗经两首


3. 阅读《静女》,找出诗中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诗 句并分析其作用。
解读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往往通过一个细节就能表 现出来,要从句子的表层意思深入理解细节与心理描 写的作用。
答案:.①“搔首踟蹰”是细节描写,这句诗塑造出一 位栩栩如生的爱慕至深、情感缠绵、如痴如醉的情人 形象。②诗歌第二、三节属于心理描写。表达了男主 人公对女主人公的一往情深,痴情爱恋和爱屋及乌的 诚挚之情。 4(改编题)《氓》中女主人公在叙述生活经历时,运 用了大量的对比来表现人物性格,请作简单分析。

通假字 定义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 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成因古 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第一个人 这样写是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 假”字。与假借字的区别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六书 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 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 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 六书中的假借。“通”和“同”的区别“同”是指古代的很 多异体字。比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茴香豆茴字的四种写法, 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A同B。“通”一般是指狭义的通 假字
人文精神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 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 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静女》歌颂了男 女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氓》通过女主人公对 自己遭遇的描述,塑造了一个刚强、坚韧、勤劳的古代妇女 形象。面对谎言和欺骗,屈辱和遗弃,主人公没有顺命安世, 而是极力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先 秦妇女敢于抗争命运的遗风。
目标三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1. 如何理解《邶风· 静女》中男子所接受的两件礼物? 解读探究: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 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 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 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别有所感。

一样花开两样风情——《氓》与《静女》比较阅读

一样花开两样风情——《氓》与《静女》比较阅读

一样花开两样风情——《氓》与《静女》比较阅读中国古代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以其豪迈滔滔、磅礴大气的风格和古朴传神的意境,让人们收获到一份动人心弦的精神和视觉冲击。

传承了五千年古老文化的智慧,一幅幅精美的绘画,一首首简练深情的诗,彰显着古人智慧的韵味和精神象征性。

诗歌中,《氓》与《静女》二首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杰作,尤其在比较阅读中,凸显出了不同的诗人风格和民俗文学的个性特征。

首先,从诗的创作的历史背景来看,《氓》和《静女》二首诗由不同的诗人所作。

《氓》出自鲁迅先生的笔下,是一首歌颂民间的鼎盛时期民众的诗歌;《静女》是古代明代词人许浑的古典名篇,突出了古代女性虚怀若谷,安静自得的性格特质。

其次,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两首诗一首讴歌民间,一首赞美女性,分别展示了不同的主题内容,体现了民俗文学的多样性。

《氓》讴歌民间朴素而豪迈的文化,抒发了诗人对民众艰苦劳作、勤劳求安的压抑情绪;而《静女》则反映了古代女性的虚心宽容,静静地安过一生,诉说出古代女性的独特性格。

再次,从诗歌的语言和风格上来看,《氓》通过诗人激昂抒情的叙述方式,从心底腾起一种不安、痛苦的情感,唱出民众艰苦劳作求安的声音;而《静女》则更多地侧重在诗人调羹引领的叙述方式,通过精致的语言和清新的表达方式,表达出诗人对古代女性柔情似水的思念。

最后,从诗歌的主题表现形式上来看,《氓》通过诗人抒发对民众失望的豪迈表现方式,向民众情感的振奋与排斥;而《静女》则多依靠诗人描绘的抒情描述方式,表达出诗人对古代女性的敬爱之情。

总而言之,《氓》与《静女》两首诗充分体现了古代诗歌文化的多样性,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益的杰作,其中既有民俗文学的个性特征,又有诗人时代背景的影响,深刻地反映了古代民众的精神象征和对社会生活状况的感慨。

因此,经由比较阅读,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丰富我们的文化视野,使我们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古代文化精神,让古老文化活在新时代今天。

高中语文高一必修1静女、氓

高中语文高一必修1静女、氓
《诗经》之《邶风· 静女》
关于《诗经》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从西 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约前6世纪) 大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 《诗经》原称《诗》或《诗三百》,后被儒家尊 为经典,故称《诗经》。 《诗经》从内容上分“风”、“雅”、“颂”三 个部分。“风”又称“国风”,是地方乐曲,有十五 国风,共160篇,其中大多上民歌。 “雅”分“大雅” 和“小雅”,是产生于王都附近的诗,大多为贵族、 士大夫所作,共105篇。“颂”有《周颂》、《鲁 颂》、《商颂》,共40篇,是祭祀时的乐歌,计40篇。 《诗经》中十五国风的大部和小雅中一部分作品,都 是普通劳动人民所作,比较真实,多方面地反映了中 国古代社会的生活,是《诗经》中的精华所在。
识记这是一首选自《诗经 卫风》的叙事诗、“弃妇诗”;


课文阅读分析:
理请这首诗的基本情节和叙事层次;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分别概括女主人公和“氓”的性格特征;
理解这首诗塑造人物形象所用的对比手法,联系课文有关诗 句进行分析;

指出这首诗中运用“赋”、“比”、“兴”的语句,分别说 明其表达作用。
文体/背景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②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背一背,比一比
邶风· 静女
静女其姝, 。爱而不见, 。
静女其娈,
自牧归荑,
。彤管有炜,
。匪女之为美,

《诗经》两首(静女,氓)优秀教案

《诗经》两首(静女,氓)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知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氓》的内容和主题。

重点难点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鉴赏艺术手法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经》概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为《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后人经常把它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按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如《天仙配》中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随手摘下花一束,我与娘子戴鬓边。

”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一)、简介《氓》1、《氓》是一首叙事诗。

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

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的手法。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

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2、整体感知全文内容《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它是一首叙事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述了一个妇女被丈夫遗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

全诗共 60 句,分为六章,每章 10 句。

诗经两首《氓》、《静女》教案

诗经两首《氓》、《静女》教案

一、诗经两首《氓》、《静女》教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氓》、《静女》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氓》、《静女》在表达方式、情感抒发等方面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1. 《氓》、《静女》两首诗的基本内容。

2. 《氓》、《静女》在表达方式、情感抒发等方面的异同。

四、教学难点:1. 《氓》、《静女》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氓》、《静女》在艺术手法上的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氓》、《静女》两首诗,理解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的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氓》、《静女》中的生僻词语,分析诗中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

4. 对比分析:组织学生对比分析《氓》、《静女》在表达方式、情感抒发等方面的异同。

5. 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对《氓》、《静女》的理解和感悟,交流学习心得。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六、课后作业:1. 翻译《氓》、《静女》两首诗。

3. 推荐一首类似的古代诗歌,并简要说明推荐理由。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氓》、《静女》两首诗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对比分析、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氓》、《静女》中的情感表达及其时代背景。

2. 利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氓》、《静女》的艺术特色。

3. 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氓》、《静女》的原文及其注释版本,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

2. 搜集相关资料,如古代诗歌鉴赏、诗经研究等,用于课堂讲解和拓展。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音频资料。

诗经两首《氓》、《静女》教案

诗经两首《氓》、《静女》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氓》、《静女》两首诗歌;(2)理解《氓》、《静女》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及艺术特色;(3)分析《氓》、《静女》两首诗歌中的修辞手法、韵律特点和词汇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氓》、《静女》两首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3)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和实践运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氓》、《静女》两首诗歌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培养正确的爱情观;(2)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氓》、《静女》两首诗歌;(2)理解《氓》、《静女》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及艺术特色;(3)分析《氓》、《静女》两首诗歌中的修辞手法、韵律特点和词汇用法。

2. 教学难点:(1)《氓》、《静女》两首诗歌中的古代词汇和语法结构;(2)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情感内涵;(3)如何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和实践运用。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及地位;(2)引导学生关注《氓》、《静女》两首诗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氓》、《静女》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氓》、《静女》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氓》、《静女》两首诗歌所传达的美好情感;(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5. 知识拓展:(1)介绍《诗经》中类似《氓》、《静女》主题的诗歌,进行拓展阅读;(2)引导学生关注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2)评估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诗经两首《氓》、《静女》教案

诗经两首《氓》、《静女》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诗经两首《氓》、《静女》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高中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氓》、《静女》两首诗;(2)理解《氓》、《静女》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意义和主题;(3)分析《氓》、《静女》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氓》、《静女》两首诗;(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氓》、《静女》两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情感;(2)认识古代诗歌在历史文化中的重要作用;(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内容1. 《氓》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了解《诗经》的产生背景和特点;(2)诗歌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氓》,感受诗歌的韵律美;(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4)诗歌拓展:探讨《氓》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2. 《静女》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了解《诗经》的产生背景和特点;(2)诗歌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静女》,感受诗歌的韵律美;(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4)诗歌拓展:探讨《静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两首诗,了解诗歌背景,收集相关资料;2.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诗经》的产生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兴趣;3. 诗歌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4. 诗歌解析: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两首诗的异同点,培养合作精神;6. 诗歌拓展:探讨两首诗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背诵情况的评价;2. 学生对诗歌内容、意义和主题的理解程度;3. 学生对诗歌艺术手法、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4.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及合作精神;5. 学生对诗歌现实意义的探讨和思考。

诗经两首(静女、氓)

诗经两首(静女、氓)

——以桑叶之润泽有光,喻女子 桑的之容落颜矣亮,丽其。黄而陨

——以桑叶的枯黄飘落,喻女子
引的起被联弃想憔,悴增。强意蕴,引发下文。 兴
第1章:赋
第2章:赋
第3章:比、兴 第4章:比、兴
第5章:赋
第6章:赋、比、兴
民歌中的赋、比、兴
落雨大(广东粤语民歌)
落雨大,水浸街。 阿哥担柴上街卖,
阿嫂出街着花鞋。
明确:重章叠唱。《诗经》善用章句来表达思 想感情,使诗歌在音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 效果。有的通篇重叠,各章对应只换几个字; 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叠;有的隔章重叠,重 首重尾。 作用:使句式匀称,语意往复推进,有强调意 味,有利于感情的抒发。
《静女》小结
全诗以第一人称“我”即男子的口吻运 用“赋”的表现手法铺写出了他约会的过程。 诗中两青年开朗的性格、深厚的感情、欢快 的情绪跃然纸上,洋溢着青春与爱情,具有 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花鞋花袜花腰带,
珍珠蝴蝶两边排。

排排都有十二粒,
粒粒圆滑无疵瑕。
……
高山青(台湾高山族民
歌)

高山青,涧水蓝,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啊。啊...... 啊......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啊。高山常青,涧水常蓝,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碧水长围着青山转。
高山常青, 涧水常蓝,
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活儿我 一个人来担。早起晚睡实在辛苦,朝朝 日日数也数不完。你的心愿已经满足, 就把我折腾你越来越凶残。亲弟亲哥不 知我的处境,见我回家只是讥笑得欢。 静下来前思又后想,只能自己为自己伤 心。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沉痛教训,告诫来者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语文必修1《诗经》两首静女、氓

语文必修1《诗经》两首静女、氓

陨:坠落,掉下。
徂:往,到。
三岁:约数,指不确定的多数,可译为“多
年”。 贫:形容词作名词,贫穷的生活。
渐:浸湿。
爽:差错,诗中指爱情不专一。
如:屡试不爽 毫厘不爽。
贰:使动用法,使……不专一,诗中指变了心。
罔极:没有定准。 罔:无,没有。 极:准则。
二三:使动用法,使…整…理pp三t 心二意。
9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整理ppt
4
邶风·静
女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美丽 等待, 通“薆”, 通
心里迟疑,
等候。 隐藏,隐蔽。“现”,要走不走的
出现。 样子。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美好 赠送 红色的管萧。管, “说”通 有人说是茅草。 “喜悦爱”。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 经 邶风·静女
两 首

风·氓
华南师大中文
麦碧芸
整理ppt
1
诗经 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 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它 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 所以又称“诗三百”。先秦时代通称为 《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 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 沿用至今。
(2)《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 “雅”、“颂”三部分。“风”又称指 “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 当时15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 谣; “雅”分大雅和小雅,周王朝直接统 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宫廷乐歌。“颂” 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歌辞,基本上整理是ppt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2

诗经两首《氓》、《静女》教案

诗经两首《氓》、《静女》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氓》、《静女》两首诗;(2)理解《氓》、《静女》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要意象和意境;(3)分析《氓》、《静女》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比兴等;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氓》、《静女》两首诗;(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氓》、《静女》两首诗所表现出的古代人民的情感世界;(2)理解《氓》、《静女》两首诗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3)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氓》、《静女》两首诗;(2)理解《氓》、《静女》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要意象和意境;(3)分析《氓》、《静女》两首诗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氓》、《静女》两首诗中的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2)分析《氓》、《静女》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比兴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经》的背景及地位;(2)介绍《氓》、《静女》两首诗的背景和作者;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氓》、《静女》两首诗,感受其韵律和意境;(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句意;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氓》、《静女》两首诗的主题和意象;(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4. 诗歌欣赏:(1)分析《氓》、《静女》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比兴等;(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5.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氓》、《静女》两首诗所表现出的古代人民的情感世界;(2)引导学生理解《氓》、《静女》两首诗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氓》、《静女》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四、课后作业1. 准确地朗读和背诵《氓》、《静女》两首诗;2. 结合注释,理解《氓》、《静女》两首诗的全文内容;3. 分析《氓》、《静女》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比兴等;4. 写一篇关于《氓》、《静女》两首诗的鉴赏文章。

《诗经》两首 氓、静女其姝(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 氓、静女其姝(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氓、静女其姝(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诗经》两首:氓、静女其姝(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的文学价值,认识其表现形式,培养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朗读教学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吸收有益的成份。

教学重、难点: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过程:一、整体把握静女这首民歌以一个青年男子的口吻叙写与情人幽会的情景。

开篇先写了少女的羞怯与顽皮,男子的急迫与热烈。

接着写少女赠送爱情的礼物--从牧场上采来的茅草。

最后直抒胸臆:茅草之所以非常珍贵,是因为它是心上人为我采来的。

这首民歌运用通俗明白的口头语言和比照衬托的手法,生动地再现了远古时期青年男女密约幽会的爱情生活。

感情真率,纯朴自然。

氓1.故事和人物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自己的婚恋悲剧。

诗的一开头从两人定情写起,“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口气活泼俏皮,见出女主人公率真直爽的个性。

“送子涉淇……秋以为期”,写她虽然责怪“氓”没有请媒人来正式提亲,没有立即容许“氓”的求婚,可是面对生气恼火的“氓”,她情意绵绵地一路相送,并温柔地劝慰他,最终容许秋天办婚事。

这几句表现了她是一个温柔而有主见的女子。

从诗的最后一章里的“总角之宴,言笑宴宴”来看,两人小时候是邻居,关系很融洽,后来由于某种原因,两人的家离得比较远。

因此,两人之间是有深厚的感情根底的,“氓”贸然来求婚并不冒失,女子容许了他也不是出于轻信。

两人关系明确后,女子开始享受甜蜜(有时候带点苦味)的恋爱生活。

“不见复关……载笑载言”写出了女子对爱人的深挚依恋。

“尔卜尔筮……以我贿迁”写两人很顺利地结婚了。

“桑之未落……不可说也”是议论性的诗句,它暂时中断叙事,却又隐隐暗示了接下来故事的走向。

“吁嗟鸠兮……无与士耽”连用两个感慨句,语调激切,以警醒、提示的口吻劝告所有的女性;“士之耽兮……不可说也”,语气舒缓下来,流露出女主人公的无奈和无助,令人同情。

诗经两首氓静女教案

诗经两首氓静女教案

《诗经·两首氓静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氓静女诗篇;(2)理解两首诗篇的语言特点、表达技巧和寓意;(3)分析两首诗篇在《诗经》中的地位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篇;(2)学会欣赏《诗经》中的优秀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魅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关注人性、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篇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2. 两首诗篇的语言特点、表达技巧和寓意;3. 两首诗篇在《诗经》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诗篇中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2. 诗篇寓意深刻的内涵解读;3. 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诗篇所传达的价值观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对两首诗篇的深入研究,了解诗篇的背景、作者、语言特点等;2. 学生准备:预习两首诗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文化常识;3. 教学资源:PPT、教材、参考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地位和特点;(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诗篇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篇,体会语言美;(2)学生结合教材和参考资料,解读诗篇中的字词和句子;(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课堂讲解,解答疑难问题;(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篇的语言特点、表达技巧和寓意;(3)教师讲解两首诗篇在《诗经》中的地位和影响。

4. 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与两首诗篇相关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寓意;(3)全班交流,分享案例分析心得。

5.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朗读两首诗篇,体会语言美;(2)学生表演诗篇中的场景,感受诗篇的魅力;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诗经两首《氓》、《静女》教案

诗经两首《氓》、《静女》教案

诗经两首《氓》一、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名《诗》,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多为四言诗。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诗》即被奉为经典,从此称为《诗经》。

被列为“五经”之一。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被儒家奉为经典的还有“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和屈原的浪漫主义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

二.《诗经》的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风: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大雅——天子宫廷乐歌;小雅——诸侯乐歌颂:宗庙祭祀的乐歌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正如现在的表现方式——叙事比:“以此物比彼物也。

”相当于现在的表现手法——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如: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

注:比和兴常常连用,故称比兴手法。

三、1.读文,正音。

学生齐读,进一步熟悉课文。

2.解决文言现象3.师生逐段就字词疏通提问。

尽量结合注解和以前积累的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

四、共同梳理文章脉络:(一)、学生复述本文的故事情节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

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

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二)按照故事的发展,可以分为几部分?三部分【相恋】1、男女主人公在恋爱中有怎样的表现?氓:求--怒--卜--娶我:送--劝--盼--嫁2、从中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我: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真诚热烈,传统,痴情氓:忠厚老实,急躁,热情,向往,任性3、用一两个词概括这段恋爱的特点。

(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热情、幸福。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4.第一部分采用了什么手法?——赋(直接铺陈叙述,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婚变】1.文中男女在婚后有什么表现?女子婚后表现:境遇悲惨,生活艰辛,但勤劳持家。

高中必修一必背古诗文

高中必修一必背古诗文

高中必修一必背古诗文1.《静女》。

出自《诗经》,文章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1。

2.《无衣》。

出自《诗经》,文章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3.《离骚》。

出自屈原,文章中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等。

《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象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诗经,静女,氓

诗经,静女,氓

魏风·静女对照翻译: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闲雅姑娘真美丽,等我城上角楼里。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故意逗人不露面,来回着急抓头皮。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闲雅姑娘美娟娟,送我笔管红艳艳。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红色笔管光闪闪,喜爱你的美容颜。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送我嫩茅自郊外,嫩茅确实美得坚。

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

不是嫩茅有多美,只因美人送得到。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翻译无知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

其实不是真换丝,找此借口谈婚事。

送你渡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

不是我要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

希望你不要生气,我们以秋天为期。

登上那堵破土墙,面朝复关凝神望。

复关遥远不得见,心里忧伤泪千行。

情郎忽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

你去卜卦问吉祥,卦象吉祥心欢畅。

赶着你的车子来,把我财礼往上装。

桑树叶子未落时,挂满枝头绿萋萋。

唉呀那些斑鸠呀,别把桑叶急着吃。

唉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太痴。

男人要是迷恋你,要说放弃也容易。

女子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不好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又枯又黄任飘零。

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挨饿受清贫。

淇水滔滔送我归,车帷溅湿水淋淋。

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奸刁缺德行。

做人标准你全无,三心二意耍花招。

婚后三年为你妇,繁重家务不辞劳。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篇目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篇目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篇目【导语】高一新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以及高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以及考核的知识和思维触点广的特点,找寻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今天作者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篇目》,期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1.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篇目《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2.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篇目1.《离骚》诗句摘录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荆轲刺秦王(节选)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大方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3.诗经·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两首氓静女教案

诗经两首氓静女教案

《诗经两首氓静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2)理解《诗经》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3)分析《诗经》两首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两首诗歌;(2)学会欣赏《诗经》中的韵律美、形象美和情感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魅力,增强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2)理解《诗经》中描绘的氓静女形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学会从诗歌中汲取智慧,提升个人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2. 理解《诗经》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3. 分析《诗经》两首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经》的语言特点和韵律美;2. 氓静女形象的分析与解读;3. 《诗经》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经》文本、注释、相关背景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诗经》中的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背景信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重要性;1.2 引导学生关注《诗经》中的氓静女形象。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2.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4.1 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歌中的情感美;4.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文化传承5.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诗经》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5.2 学生思考如何将《诗经》的智慧应用于现代生活。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6.2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7. 作业布置7.1 学生抄写并背诵两首诗歌;7.2 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

诗经两首 (《静女》、《氓》)63页PPT

诗经两首 (《静女》、《氓》)63页PPT

解题: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 南汤阴东南。
静女,闲雅的女子。诗经中的诗 歌常以第一章开头的两个字做全篇的 题目。
字音字义
姝 (shū ) :美丽。
俟:(sì)等待。
踟蹰( chíchú ):亦作”踟躇”,心里迟疑,要
走不走的样子。
娈(luán ):美好。
贻(yí):赠送
彤 ( tóng ):红色的。 怿(yì):喜爱。
☆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总结通假字
• 1、见:通“现”,出现。 • 2、爱:通“薆”,隐藏,遮掩。 • 3、说:通“悦”,喜爱。 • 4、女:通“汝”,你,这里代指彤管。 • 5、归:通“馈”,赠送。 • 6、匪:通“非”,不是。
比 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 《硕鼠》中统治者-大老鼠 情感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起

兴)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激发了诗 《桃夭》中桃花-新娘的美
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

在诗歌的发端。(铺垫)
重章叠咏(唱、句)
• 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即乐曲 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和乐歌唱的, 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 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 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 句。使用这一手法,一是可以深化意境,渲染 气氛,强化感情,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 递进,二是突出了主题。三是有效地增强了诗 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 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揭露他们的残暴
男 女 相 与 咏 歌, 各 言 其 情
《诗经》体例:风、雅、颂。
一、风,诸侯国的土风歌谣,15国风,共160 篇; 二、雅,宫廷宴享的乐歌 , 分为《大雅》 《小雅》共105篇; 三、颂,宗庙祭祀的乐歌,《周颂》,《鲁 颂》 ,《商颂》 ,共40篇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偕:一起。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隰:低湿的地方。泮:通“畔”,水边。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总角:指童年。宴:欢聚。晏晏:欢乐状。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信:真实。旦旦:诚恳的样子。思:料想。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是:这,指誓言。已:了结。焉哉:了吧。
三(6) 决绝 感情基调:清醒刚烈。
4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陨:坠落。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徂尔:往你家,嫁给你。徂,往。三:多。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汤汤:浩荡的样子。渐:浸湿。裳:帷幔。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也:表停顿。爽:差错。贰:有二心。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罔,无。极,准则。二三:言其多变。德, 心意。
桑树叶儿离了枝,干黄飘落真可怜。 自从我嫁到你家去,多年受穷真艰难。 一条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的布 幔。做媳妇的哪有半点错,男人行为前 后大改变。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 感情一变再变。
《静女》的艺术
由静女而彤管,由归荑
而静女之情,把人、物
与情巧妙地融合起来,
表现了男青年热烈而纯朴的恋情,男青年的
形象活灵活现,他的恋情也真实感人。 此外,诗歌采用重章复唱,巧妙选用细 节,风格朴实,也增添了艺术魅力。
(卫风)

mãnɡ chī
氓之蚩蚩 乘彼垝垣
送子涉淇 尔卜尔筮 无食桑葚

匪我愆期 体无咎言 无与士耽
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相伴到老会使
我怨恨。淇水虽宽总会有岸,低湿的地
方也总会有边。回想我们的少年时候,
说说笑笑哪儿有愁烦。当年你许愿多诚
恳,从未想过你会违心。你违背这誓言
想都不想,我只好跟你一刀两断!
《氓》的结构图
情节
① 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② 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③ 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④ 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⑤ 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 ⑥ 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 婚变 沉痛怨恨
感情基调
恋爱 热情幸福
决绝
清醒刚强
女主人公:勤劳、温柔、刚强
《氓》的艺术鉴赏
1.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 《卫风·氓》融叙事、抒情、议论为 一体的诗体格局,是它的最大特色,对我 国后世诗歌创作,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是 《诗经》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第1-2章:记叙 第3-5章:议论、抒情 第 6 章:议论、抒情
《诗经》
三 首
《诗经》
整体感知
《静女》 《氓》
中 国 古 代 诗 歌 的 发 展 脉 络
《诗经》 《楚辞》 屈原、宋玉为代表。
汉乐府民歌、建安文学 唐诗
宋词
元曲
李 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 杜 甫: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白居易:新乐府运动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为代表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为代表
中 国 古 代 诗 歌 的 分 类
古体诗

四言古诗 古体诗 五言古诗 七言古诗
乐府诗
律诗
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排律
近体诗
(唐代确立)

绝句 词 ——宋代成就最高
曲 ——元代成就最高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关于《诗经》——地位
★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 集。 ★ “五经”之一:诗、书、礼、易、春秋 ★ “六艺”之一:诗、书、礼、易、乐、 春秋 ★ 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 ★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这些诗歌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 题目:
整体 感知
题目取自于句首,并不是标题,不能代表诗篇的 内容。
★ 句子:
★ 结构:
基本句式是四言,朗读时一般读成“2—2”节拍。
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 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我)登上那残破的城墙,眺望复 关那一带。看不到复关(那个人),不 由得眼泪流满腮。终于看见你的身影, (我)又笑又说真畅快。只为你求过神 问过卦,卦词儿偏偏还不坏。把你的车 儿撵过来,把我的嫁妆载过去。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依依惜别的深情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男子急躁,女子体贴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恋人思念的痛楚与相见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的欢愉,纯真、热烈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神灵显示,天赐良缘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嫁妆丰厚,满怀憧憬 一(1-2) 恋爱 感情基调:热情、幸福。
3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之:取独,无义。沃若:新鲜润泽的样子。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通“吁”。于嗟:叹息声。兮:叹词。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男子。耽:沉迷。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犹:还。说:通“脱”,摆脱。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树叶儿不曾落,又绿又嫩真润泽。 斑鸠儿啊,见着桑椹千万别嘴馋!女子们 啊,不要对男人过分迷恋!男人沉溺于爱 情还可以脱身;女子沉溺于爱情就无法脱 身了。
(邶风)
静 女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其:实在,加强语气。姝:美丽。 俟:等待。隅:角落。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 爱:通“薆”,隐藏。 见:通“现”。踟蹰:徘徊犹豫。 写姑娘约“我”在城墙角落相见,却一 直不出现。急得“我”抓耳挠腮,不断徘 徊。 写场景:青年之急
那汉子看起来忠厚老实,抱着布匹
来换蚕丝。其实(他)不是来交换蚕丝,
而是来同我商量婚事。那天我送你渡过
淇水,送到顿丘(才转回)。不是我故
意拖延婚期,只怨你没有请好媒人。请 你别生我的气,把秋天定为我们的婚期。
2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乘:登上。垝垣:破颓的墙。复关:诗 中男子的住地。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复关:借代复关地方的那个男子。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载„载„:一边„一边„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体:卜筮的卦象。咎:灾祸。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贿:财物,这里指嫁妆。
第1章:赋 各章主 要的艺 第3章:比、兴 术手法 第5章:赋
比 兴
第2章:赋 第4章:比、兴 第6章:赋、比、兴
《氓》的艺术鉴赏
2.对比的写法 《氓》是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 的,回忆中运用了对比写法。
女子 婚前:生活幸福,性格热情、温柔纯真。 婚后:受尽屈辱,性格刚烈,认识清醒。 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 男人 婚后:“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氓》的艺术鉴赏
3.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以桑叶之 润泽有光,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桑叶的 枯黄飘落,喻女子的被弃憔悴。 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没有。室劳,劳苦的家务活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夙兴:早起。朝:一天。 靡有朝矣:没有一天(不是这样)。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言:句首助词。遂:满足心意。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咥:讥笑。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言:音节助词。躬:自己。悼:悲伤。
5
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活儿我一 个人来担。早起晚睡实在辛苦,朝朝日 日数也数不完。你的心愿已经满足,就 把我折腾你越来越凶残。亲弟亲哥不知 我的处境,见我回家只是讥笑得欢。静 下来前思又后想,只能自己为自己伤心。
(《论语》)
关于《诗经》——内容
★ 共305首,又称“诗三百”,反映西周至 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 《诗经》分为“风”“雅”“颂” 三大 类。其中十五“国风”占160篇。 风:即15国风,大多为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创作 的宫廷乐曲歌词; 颂:宗庙祭祀乐歌。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沉痛教训,告诫来者 与“氓之蚩蚩”照应 勤劳刻苦
二(3-5) 婚变 (3)总说自己的生活教训。 (4)概说自己的不平遭遇。 (5)细诉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内心痛苦。 感情基调:沉痛、怨恨。
qiān qiānɡ
jiù
将子无怒 以我贿迁 犹可说也
ɡuǐyuán bǔ shì shân
huì
xū jiē jiū
于嗟鸠兮
dān
tuō
其黄而陨
yǔn
自我徂尔

淇水汤汤 咥其笑矣
shānɡ jiān chánɡ
渐车帷裳 隰则有泮

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
mâi xì

pàn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娈:美好。贻:赠送。彤:红色的。管: 一种管状乐器。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有:形容词词头,无义。炜:说:通 “悦”,高兴。怿:女:通“汝”,你, 此处指“彤管”。 写男青年在等待中想起姑娘那么漂亮, 送给自己的“彤管”那么好看,令自己陶 醉。 写心理:青年之恋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牧:野外。归:通“馈”,赠送。荑:白 茅牙,爱情的象征。洵:实在。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女:通“汝”,此处指“荑”。判断句, 前半句为否定判断,后半句为肯定判断。 写男青年又想起姑娘送给他的“荑”, 既好看又奇异,自己特别喜爱,因为其中 蕴含姑娘相赠的情意——“美人之贻”。 写心理:青年之诚
关于《诗经》 ——手法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之源,其内 容以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国风”为主,故 文学史上把这类诗称为“风体诗”。 ★《诗经》的诗以四言为主,主要有“兴” “比”“赋”三种表现手法: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比:借物托情。 赋:铺陈叙事。 “诗经六义”:风、雅、颂、兴、比、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