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技术课件
合集下载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技术 第6章 霍尔传感器
霍尔式曲轴位置传感器
小结
❖ 霍尔传感器是一种磁敏感元件,它是利用霍尔效应 工作的。霍尔效应产生的霍尔电势与通过的控制电 流以及垂直与霍尔元件的磁感应强度有关。利用霍 尔传感器可以测量最终能够转换成电流、磁感应强 度的物理量。由于霍尔元件的材料属于半导体,所 以把测量电路集成在一块芯片上,构成霍尔集成电 路。常见的霍尔集成电路有开关型和线性型。实际 应用中,常利用霍尔集成电路测量位移、磁场强度、 转速以及电流、电压。
磁特性分别如图所示,由于它们的BOP、BRP极性相同,所 以适用于单稳态开关、摩托车点火开关以及出租车计价器等。
❖
❖ (4)按温度特性分类
❖ 温度特性表明了IC的可靠性。民用品的可靠性低于工业品的 可靠性;工业品的可靠性不如军品的可靠性。通常军品级的 IC价位是民品级4~5倍。
❖ 通常划分温度等级如下:
❖ 1. 霍尔电机 ❖ 2. 霍尔汽车无触点电子点火器
❖ 在容器的上部安装上开关型霍尔集成电路,液体里放置一个 安有磁极的浮子,当容器内液体的液位达到检测位置时,霍 尔集成电路就会输出一个开关信号,控制其他设备的启停。
❖ 一些数控设备,尤其是机器人中,需要精确地决定移动部件的位 置。下图霍尔IC在位置检测中的应用。当安有磁极的可动部件移动 到指定位置时,霍尔IC就会输出控制信号。
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贯通制教材(机电技术专业)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技术 (第2版)
主 编 刘伟
电子工业出版社
第6章 霍尔传感器
❖ 6.1霍尔传感器及其集成电路 ❖ 6.2霍尔传感器的应用 ❖小 结
6.1霍尔传感器及其集成电路
❖ 6.1.1 霍尔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6.1.2 霍尔集成电路
6.1.2 霍尔集成电路
小结
❖ 霍尔传感器是一种磁敏感元件,它是利用霍尔效应 工作的。霍尔效应产生的霍尔电势与通过的控制电 流以及垂直与霍尔元件的磁感应强度有关。利用霍 尔传感器可以测量最终能够转换成电流、磁感应强 度的物理量。由于霍尔元件的材料属于半导体,所 以把测量电路集成在一块芯片上,构成霍尔集成电 路。常见的霍尔集成电路有开关型和线性型。实际 应用中,常利用霍尔集成电路测量位移、磁场强度、 转速以及电流、电压。
磁特性分别如图所示,由于它们的BOP、BRP极性相同,所 以适用于单稳态开关、摩托车点火开关以及出租车计价器等。
❖
❖ (4)按温度特性分类
❖ 温度特性表明了IC的可靠性。民用品的可靠性低于工业品的 可靠性;工业品的可靠性不如军品的可靠性。通常军品级的 IC价位是民品级4~5倍。
❖ 通常划分温度等级如下:
❖ 1. 霍尔电机 ❖ 2. 霍尔汽车无触点电子点火器
❖ 在容器的上部安装上开关型霍尔集成电路,液体里放置一个 安有磁极的浮子,当容器内液体的液位达到检测位置时,霍 尔集成电路就会输出一个开关信号,控制其他设备的启停。
❖ 一些数控设备,尤其是机器人中,需要精确地决定移动部件的位 置。下图霍尔IC在位置检测中的应用。当安有磁极的可动部件移动 到指定位置时,霍尔IC就会输出控制信号。
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贯通制教材(机电技术专业)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技术 (第2版)
主 编 刘伟
电子工业出版社
第6章 霍尔传感器
❖ 6.1霍尔传感器及其集成电路 ❖ 6.2霍尔传感器的应用 ❖小 结
6.1霍尔传感器及其集成电路
❖ 6.1.1 霍尔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6.1.2 霍尔集成电路
6.1.2 霍尔集成电路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PPT教程课件专用
湿度传感器
湿度传感器能够监测室内湿度变化,与加湿器、除湿器等设备配合,保持室内湿度在适宜 范围内,避免潮湿或干燥对家居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光照传感器
光照传感器能够感知室内光线强弱,与照明设备联动,实现室内光线的自动调节。同时, 还可用于窗帘、百叶窗等设备的自动控制,提高室内采光效果。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传感器应用领域
医疗领域
用于监测人体生理参数,如体 温、血压、心率等,以及医疗 设备中的控制和检测。
智能家居
用于实现家庭环境的智能化控 制,如温度控制、照明控制等。
工业自动化
用于检测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 各种参数,如温度、压力、流 量等。
环保领域
用于监测大气、水质等环境参 数,为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传感器与通信接口的电路 设计
介绍传感器与通信接口之间的 电路设计,包括信号调制、解 调、编码、解码等。
接口电路设计的实例分析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接口电路 设计的实现过程及效果。
06 传感器在物联网和智能家 居中应用展望
物联网中传感器作用及发展趋势
物联网中传感器的作用
物联网中的传感器是实现万物互联的基础, 它们能够感知和测量各种物理量,如温度、 湿度、压力、光照等,并将这些数据转换为 可处理和传输的数字信号,为物联网应用提 供实时、准确的数据支持。
新型传感器的研发
针对特定应用场景和需求,未来将研发更多新型传感器。例如,柔性传感器、生物传感器、化学传感器 等,它们将具有更高的灵敏度、选择性和稳定性,为物联网和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牌和型号。
注意传感器的尺寸、重量、 安装方式等是否符合应用场
湿度传感器能够监测室内湿度变化,与加湿器、除湿器等设备配合,保持室内湿度在适宜 范围内,避免潮湿或干燥对家居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光照传感器
光照传感器能够感知室内光线强弱,与照明设备联动,实现室内光线的自动调节。同时, 还可用于窗帘、百叶窗等设备的自动控制,提高室内采光效果。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传感器应用领域
医疗领域
用于监测人体生理参数,如体 温、血压、心率等,以及医疗 设备中的控制和检测。
智能家居
用于实现家庭环境的智能化控 制,如温度控制、照明控制等。
工业自动化
用于检测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 各种参数,如温度、压力、流 量等。
环保领域
用于监测大气、水质等环境参 数,为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传感器与通信接口的电路 设计
介绍传感器与通信接口之间的 电路设计,包括信号调制、解 调、编码、解码等。
接口电路设计的实例分析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接口电路 设计的实现过程及效果。
06 传感器在物联网和智能家 居中应用展望
物联网中传感器作用及发展趋势
物联网中传感器的作用
物联网中的传感器是实现万物互联的基础, 它们能够感知和测量各种物理量,如温度、 湿度、压力、光照等,并将这些数据转换为 可处理和传输的数字信号,为物联网应用提 供实时、准确的数据支持。
新型传感器的研发
针对特定应用场景和需求,未来将研发更多新型传感器。例如,柔性传感器、生物传感器、化学传感器 等,它们将具有更高的灵敏度、选择性和稳定性,为物联网和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牌和型号。
注意传感器的尺寸、重量、 安装方式等是否符合应用场
【全文】智能传感器PPT课件 (1)
7
10.1
智能传感器及无线传感器网络
第10章 1) 研究与开发传感器的自由度大。 (2) 精度高。 (3) 具有一定的可编程自动化能力。 (4) 输出形式多。 (5) 功能价格比大。
8
10.1
智能传感器及无线传感器网络
第10章 智能传感器
• 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是智能传感器 的又一深层次研究,是又一个新的飞跃。
22
10.3
智能传感器的结构框图
第10章 智能传感器
10.3.1 μP主机模板
• 因此,在智能传感器设计时,应参照如下原则来选择 μP。
• (1) 根据任务选机型。
• 根据所研制的智能传感器是用于数据处理完成某些测 量任务,还是用于某种系统控制,对于不同的任务, 应选择不同的机型。
23
10.3
智能传感器的结构框图
24
10.3
智能传感器的结构框图
10.3.2 模拟量输入模板
第10章 智能传感器
• 传感器的输出一般为毫伏数量级模拟量。要满足A /D转换电路的要求,还必须经过模拟量输入模板 上有关电路的放大、处理,再经A/D转换电路传 输到主机板上。
25
10.3
智能传感器的结构框图
10.3.3 IEEE-488标准总线模板
3
第10章 智能传感器
• 迅速发展的微处理机技术推动和影响着其他技术
10.1
领智域能的传变感革器。及把无微线处传理感机器技网术络引入传感器,可以
使传感器实现过去实现不了的功能,具有智能本
领,这就是新一代的传感器——智能传感器
(Intelligent Sensor或Smart Sensor)。
• “Intelligent Sensor”是英国人对智能传感器 的称谓,而“Smart Sensor”是美国人对智能传 感器的俗称。
传感器PPT课件
中的性能。
阶跃响应
传感器对阶跃输入信号的响应 特性,反映传感器的动态跟踪
能力。
阻尼比
描述传感器动态系统阻尼特性 的参数,影响传感器的动态稳
定性。
固有频率
传感器动态系统的固有振动频 率,反映传感器对动态信号的
响应速度。
环境适应性指标评价
温度稳定性
传感器在不同温度下的输出稳 定性,反映传感器对温度变化
降低传感器制造成本,提高可靠性和 寿命是当前面临的挑战。
未来发展感器研究
探索新型传感材料,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 和响应速度。
借鉴生物感知机制,研发仿生传感器,拓 展应用领域。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
智能化传感器网络
利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提高测量精度和 可靠性。
构建智能化传感器网络,实现传感器之间 的协同工作和自组织能力。
、电阻等。
测量电路对转换元件输出的电信 号进行放大、滤波、转换等处理 ,以便于后续的数据采集、传输
和处理。
信号转换与处理
信号转换
将传感器输出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以便于计算机等数字设备进行处理。常见的信 号转换方式有A/D转换和V/F转换等。
信号处理
对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进行放大、滤波、线性化等处理,以提高信号的信噪比和抗干扰能力 。常见的信号处理方式有放大电路、滤波电路和线性化电路等。
分类
根据输入物理量可分为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 加速度传感器、光线传感器等。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传感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感器逐渐应 用于民用领域,如工业自动化、环境监测、医疗设备等。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 速发展,传感器技术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阶跃响应
传感器对阶跃输入信号的响应 特性,反映传感器的动态跟踪
能力。
阻尼比
描述传感器动态系统阻尼特性 的参数,影响传感器的动态稳
定性。
固有频率
传感器动态系统的固有振动频 率,反映传感器对动态信号的
响应速度。
环境适应性指标评价
温度稳定性
传感器在不同温度下的输出稳 定性,反映传感器对温度变化
降低传感器制造成本,提高可靠性和 寿命是当前面临的挑战。
未来发展感器研究
探索新型传感材料,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 和响应速度。
借鉴生物感知机制,研发仿生传感器,拓 展应用领域。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
智能化传感器网络
利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提高测量精度和 可靠性。
构建智能化传感器网络,实现传感器之间 的协同工作和自组织能力。
、电阻等。
测量电路对转换元件输出的电信 号进行放大、滤波、转换等处理 ,以便于后续的数据采集、传输
和处理。
信号转换与处理
信号转换
将传感器输出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以便于计算机等数字设备进行处理。常见的信 号转换方式有A/D转换和V/F转换等。
信号处理
对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进行放大、滤波、线性化等处理,以提高信号的信噪比和抗干扰能力 。常见的信号处理方式有放大电路、滤波电路和线性化电路等。
分类
根据输入物理量可分为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 加速度传感器、光线传感器等。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传感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感器逐渐应 用于民用领域,如工业自动化、环境监测、医疗设备等。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 速发展,传感器技术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电容式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PPT课件
2.1 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
变面积式电容式传感器通常分为线位移型 和角位移型两大类。
〔1〕线位移变面积型
常用的线位移变面积型电容式传感器可分 为平面线位移型和柱面线位移型两种结 构。
➢ 对于平板状结构,在图4-2〔a〕中,两极板有效覆盖面积就发生变化,电容 量也随之改变,其值为:
➢
➢ 式中,
,为初始电容值。
➢ 当电容式传感器的电介质改变时,其介电常数变化, 也会引起电容量发生变化。
➢ 变介电常数式电容传感器就是通过介质的改变来实 现对被测量的检测,并通过传感器的电容量的变化 反映出来。它通常可以分为柱式和平板式两种,如 下图。
〔a〕柱式
〔b〕平板式
变介电常数式电容传感器
➢ 变介电常数式电容传感器的两极板间假设存在导电 物质,还应该在极板外表涂上绝缘层,防止极板短 路,如涂上聚四氟乙烯薄膜。
➢ 电桥的输出电压为:
2.2 变压器电桥电路
电容式传感器接入变压器电桥测量电路如下图,它可 分为单臂接法和差动接法两种。
〔a〕单臂接法
〔b〕差动接法
〔1〕单臂接法
图4-8(a)所示为单臂接法的变压器桥式测量电路,高 频电源经变压器接到电容桥的一个对角线上,电容 构成电桥的四个臂,其中 为电容传感器。
〔a〕电容器的边缘效应
〔b〕带有等位环的平板式电容器
图4-14 等位环消除电容边缘效应原理图
〔2〕保证绝缘材料的绝缘性能 ① 温度、湿度等环境的变化是影响传感器中绝缘材料
性能的主要因素。 ②传感器的电极外表不便清洗,应加以密封,可防尘、
防潮。 ③ 尽量采用空气、云母等介电常数的温度系数几乎为
零的电介质作为电容式传感器的电介质。 ④ 传感器内所有的零件应先进行清洗、烘干后再装配。
《传感器及其应用》课件
传感器将在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提升生活品质和工业 效率。
传感器根据测量物理量的不同可分为温度传 感器、光电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
3 传感器的基本结构
传感器由感知元件、转换元件和输出元件组 成,实现环境参数到电信号的转换。
4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传感器通过感知元件对环境参数进行测量, 并将这些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用于后续处理 和分析。
二、传感器的应用
1 温度传感器
4
智能质量检测
利用传感器对产品进行在线检测和质量监控,提高产品质量和一致性。
五、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1 传感器的技术革新
传感器技术在小型化、集成化、智能化方面不断创新,提供更多应用场景和功能。
2 传感器市场的前景
随着物联网和智能化的发展,传感器市场将持续增长,成为未来重要的产业。
3 传感器应用的未来发展
《传感器及其应用》PPT 课件
欢迎来到《传感器及其应用》的课程介绍PPT。在本课程中,我们将探讨传 感器的概念、工作原理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包括智能家居和制造业。让 我们一起开始吧!
一、传感器的概念
1 传感器定义
2 传感器分类
传感器是一种能够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和测 量的装置,将环境参数转化为可用的电信号。
用于测量环境温度,广泛 应用于气候控制、工业过 程监测等。
2 光电传感器
可感知光信号的存在和强 度,常用于自动化控制、 光电开关等领域。
3 压力传感器
测量压力或压力变化,广 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 等工业领域。
4 气体传感器
用于检测空气中的不同气体成分,常用于环 境监测、气体泄漏报警等。
5 液位传感器
测量液体的高度和变化,广泛应用于液体储 罐、水处理等领域。
传感器根据测量物理量的不同可分为温度传 感器、光电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
3 传感器的基本结构
传感器由感知元件、转换元件和输出元件组 成,实现环境参数到电信号的转换。
4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传感器通过感知元件对环境参数进行测量, 并将这些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用于后续处理 和分析。
二、传感器的应用
1 温度传感器
4
智能质量检测
利用传感器对产品进行在线检测和质量监控,提高产品质量和一致性。
五、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1 传感器的技术革新
传感器技术在小型化、集成化、智能化方面不断创新,提供更多应用场景和功能。
2 传感器市场的前景
随着物联网和智能化的发展,传感器市场将持续增长,成为未来重要的产业。
3 传感器应用的未来发展
《传感器及其应用》PPT 课件
欢迎来到《传感器及其应用》的课程介绍PPT。在本课程中,我们将探讨传 感器的概念、工作原理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包括智能家居和制造业。让 我们一起开始吧!
一、传感器的概念
1 传感器定义
2 传感器分类
传感器是一种能够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和测 量的装置,将环境参数转化为可用的电信号。
用于测量环境温度,广泛 应用于气候控制、工业过 程监测等。
2 光电传感器
可感知光信号的存在和强 度,常用于自动化控制、 光电开关等领域。
3 压力传感器
测量压力或压力变化,广 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 等工业领域。
4 气体传感器
用于检测空气中的不同气体成分,常用于环 境监测、气体泄漏报警等。
5 液位传感器
测量液体的高度和变化,广泛应用于液体储 罐、水处理等领域。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ppt课件
香港理工AGV模型
可编辑课件PPT
23
传感器在生物医学上的应 用
• 对人体的健康状况进行 • 诊断需要进行多种生理 • 参数的测量。 • 国内已经成功地开 • 发出了用于测量近红外 • 组织血氧参数的检测仪 • 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
也大大促进了对酶、免疫、 微生物、细胞、DNA、RNA、 蛋白质、嗅觉、味觉和体液 组份以及血气、血压、血流 量、脉搏等传感器的研究。
可编辑课件PPT
32
传感器的分类
2、按传感器工作机理分类-续2
(3)化学传感器 是利用化学反应的原理,把无机和有机化学物质的成分、浓度等 转换为电信号的传感器。如:离子选择性电极。
(4)生物传感器 是一种利用生物活性物质选择性的识别和测定生物化学物质的传 感器。近年来发展很快。
可编辑课件PPT
33
13
可编辑课件PPT
14
可编辑课件PPT
15
在汽车、机床、电机、发动机等产品出厂 时,必须对其性能质量检测
• 图示为汽车出厂检验原理框图,测量参数包括
润滑油温度、冷却水温度、燃油压力及发动机
转速等。通过对抽样汽车的测试,工程师可以
了解产品质量。
可编辑课件PPT
16
• 汽车扭距测量 机床加工精度测量
传感器的分类
3、按信息能量变换方式分类
在传感器内部,信息的传递与变换伴随着能量 的流动。
(1)能量变换型:传感器从被测对象中获取能 量,用于直接输出。如:热电偶、光电池、压 电式、电磁感应式、固体电解质气敏传感器等。
(2)能量控制型:传感器从被测对象中获取能 量,用于控制激励源,故又称有源型传感器。 如:电阻式、电感式、电容式、霍尔式、…。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 ppt课件
§ 2.1.1 智能传感器
三、智能传感器的功能
由于智能传感器引入了微处理器进行信息处理、逻辑思维、推理判断 ,使其除了传统传感器的检测功能外,还具有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 通信等功能,其功能已经延伸至仪器的领域。具体功能包括:
(1) 自校零、 自标定、 自校正、自适应量程功能; (2) 自补偿功能; (3) 自诊断(自检)功能; (4) 信息处理与数据存储记忆功能; (5) 双向通信和数字输出功能; (6) 组态功能。
§ 2.1.2 模糊传感器
一、模糊传感器概述
模糊传感器是在经典传感器数值测量的基础上经过模糊推理与知识集成,以自 然语言符号的描述形式输出的传感器。具体地说,将被测量值范围划分为若干个区间 ,利用模糊集理论判断被测量值的区间,并用区间中值或相应符号进行表示,这一过 程称为模糊化。对多参数进行综合评价测试时,需要将多个被测量值的相应符号进行 组合模糊判断,最终得出测量结果。模糊传感器的一般结构下图所示。信息的符号表 示与符号信息系统是研究模糊传感器的核心与基石。
普通传感器
信号调理电路 外壳
微处理器 总线接口 数字总线
§ 2.1.1 智能传感器
五、智能传感器的实现
(1) 模块化方式 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此类产品。此类智能传感器各部件可以封装在一个外 壳中,也可分开设置,其集成度不高、体积较大。智能传感器的模块化实现方式 一般采用SMBus总线、RS-232、RS-422、RS-485、USB、CAN等总线,目 前ZigBee、WiFi、蓝牙等无线传输方式也广泛应用于智能传感器。
§ 2.1.3 微传感器
三、典型微传感器
(1)压阻式微传感器 压阻式微压力传感器的原理结构及其截面 分别如右图所示。在硅基框架上形成有硅薄膜 层,通过扩散工艺在该膜层上形成半导体压敏 电阻,并用蒸镀法制成电极,构成电桥。根据 所采用蚀刻工艺不同,压阻式微压力传感器中 的硅膜片可做成圆形或方形结构。膜片一侧与 被测系统相连接,称为“高压腔”,另一侧为 “低压腔”,低压腔可与大气相连,可以参考 气压,也可抽成真空。根据压阻效应,膜片受 压力作用时,在膜片两侧形成压差,导致膜片 变形,引起压敏电阻的阻值变化,经与之相联 的电桥电路可将这种阻值变化转换为电桥输出 电压的变化(一般为几个毫伏)。
精品课件-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技术(刘笃仁)-第11章
Cx= q2 ×10-9 =1000 q2 ×10-12=1000 q2 (pF)
当q2 =0.1%时, Cx =1pF;当q2 =20%时, Cx =200 pF。
因为Cx与q2成正比,而q2又与A2输出电压的平均值Uo有 关,所以,Uo的值就代表着Cx的大小。如图中所示,如果接 上数字面板表还可直接显示Cx的值,而RP1、RP2分别用来 调节满量程和零点。
第11章 传感器应用技术 图11.5 负载浮动的U-I变换电路
第11章 传感器应用技术 图11.6 一种改进的U-I变换电路
第11章 传感器应用技术
2. 负载接地的U-I
一种负载接地的U-I变换电路如图11.7所示。该变换 器的工作原理与浮动负载U-I变换器的类似。所不同的是, 电流采样电阻R7是浮动的,而负载RL则有一端接地,所以 需要两个反馈电阻R3和R4。当R1=R2,R3=R4+R7时,输出电流 为
第11章 传感器应用技术
根据该电路的结构,只要选R1=R2=RF,R3=R4=R5=R6=Rf , 则差动放大倍数为
Kd
2(1
Rf R7
)( R f RF
)
由 上 式 可 见 ,R7 越 小 ,Kd 越 大 。 调 节 Rw2, 可 以 使 Kd 在
58~274内变化。当Kd =100时,电流-电压变换系数为10V
电位,进一步减小了漏电流。如果对输入端接线工艺处理得好, 其漏电流可以小于1 pA。
第二极CH3140接成100倍反相放大器。根据输入电流的极性, 一方面产生反相的电压输出,一方面提供负反馈,保证有稳定的 变换系数。
第11章 传感器应用技术
该电路的一个特点在于反馈引出端不是在Uo,而 是在100Ω和9.9 kΩ电阻中间。按常规的接法,10 GΩ反馈 电阻产生的变换系数为1010,即5pA电流产生0.05V电压。但 是该电路的反馈从输出电压的1/100分压点引出,将灵敏度 提高了100倍。于是,当输出Uo=5V时,反馈电阻两端的电压为 50mV,这时所需电流仅50mV/10 GΩ=5 pA。
第一章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ppt课件
为了更好地掌握传感器, 需要对测量的基本概念 测量系统的特性,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等方面的 理论及工程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 只有了解和掌 握了这些基本理论, 才能更有效地完成检测任务
第1章 传感与检测技术的理念基础
测量概论
一、测量 测量是以确定被测量的值或获取测量结果
为目的的一系列操作。
由测量所获得的被测的量值叫测量结果。 测量结果可用一定的数值表示, 也可以用一条 曲线或某种图形表示。但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 测量结果应包括两部分:比值和测量单位。 确 切地讲, 测量结果还应包括误差部分。
测量概论 二、测量方法
2、偏差式测量、 零位式测量与微差式测量 电位差计式测量:
UX:传感器信号 (未知量)
UK:标准量信号 (已知量)
D: 检零计 (电压表)
平衡:UK=UX
测量概论 二、测量方法
2、偏差式测量、 零位式测量与微差式测量 微差式测量是综合了偏差式测量与零位式测量的
传感器世界
中国传感器
第1章 传感与检测技术的理念基础 测量概论.
表征物质特性或其运动形式的参数很多,总的 可分为电量和非电量两大类,电量一般是物理 学中的电学量(电压、电流等)。非电量是指 电量之外的一些参数(压力、流量等)。
法测量; 根据被测量变化快慢可分为静态测量与 动态测量等。
测量概论 二、测量方法
1、直接测量、间接测量与组合测量
直接测量:
在使用仪表或传感器进行测量时, 对仪表读 数不需要经过任何运算就能直接表示测量 所需要的结果的测量方法称为直接测量。
例如,用磁电式电流表测量电路的某一支路 电流, 用弹簧管压力表测量压力等, 都属于 直接测量。直接测量的优点是测量过程简 单而又迅速, 缺点是测量精度不高
第1章 传感与检测技术的理念基础
测量概论
一、测量 测量是以确定被测量的值或获取测量结果
为目的的一系列操作。
由测量所获得的被测的量值叫测量结果。 测量结果可用一定的数值表示, 也可以用一条 曲线或某种图形表示。但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 测量结果应包括两部分:比值和测量单位。 确 切地讲, 测量结果还应包括误差部分。
测量概论 二、测量方法
2、偏差式测量、 零位式测量与微差式测量 电位差计式测量:
UX:传感器信号 (未知量)
UK:标准量信号 (已知量)
D: 检零计 (电压表)
平衡:UK=UX
测量概论 二、测量方法
2、偏差式测量、 零位式测量与微差式测量 微差式测量是综合了偏差式测量与零位式测量的
传感器世界
中国传感器
第1章 传感与检测技术的理念基础 测量概论.
表征物质特性或其运动形式的参数很多,总的 可分为电量和非电量两大类,电量一般是物理 学中的电学量(电压、电流等)。非电量是指 电量之外的一些参数(压力、流量等)。
法测量; 根据被测量变化快慢可分为静态测量与 动态测量等。
测量概论 二、测量方法
1、直接测量、间接测量与组合测量
直接测量:
在使用仪表或传感器进行测量时, 对仪表读 数不需要经过任何运算就能直接表示测量 所需要的结果的测量方法称为直接测量。
例如,用磁电式电流表测量电路的某一支路 电流, 用弹簧管压力表测量压力等, 都属于 直接测量。直接测量的优点是测量过程简 单而又迅速, 缺点是测量精度不高
《传感器应用技术》课件
总结
1 应用技术的优势
传感器应用技术能够实现智能化控制、提高效率和安全性,推动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
2 应用技术的挑战
传感器应用技术面临着可靠性、成本、标准化等挑战,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
3 发展趋势
未来,传感器应用技术将朝着智能化、互联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传感器的原理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物理现象或化学反应,并将其转换成可以测量的信 号。 常见的传感器原理包括电阻、电磁感应、压力、光电、温度、声音等。
传感器的应用
工业自动化
传感器在工业生产中起着关键作用,用于监测和控制各种参数,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
智能家居
传感器在智能家居系统中用于自动化控制、安全监测和能源管理,提供更智能、便捷和舒适 的居家环境。
选型案例
通过典型传感器的选型案例, 了解如何根据应用需求选择最 合适的传感器。
传感器的发展趋势Βιβλιοθήκη 1技术的发展历程传感器技术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不断推动着各行各业的创新和进步。
2
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传感器技术将更加智能化、多样化和高效化。
3
应用的前景
未来,传感器将在智能城市、智能交通、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智能医疗
传感器在医疗设备和监护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用于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提供实时数据和 诊断支持。
传感器选择与设计
参数选择
在选择传感器时,需要考虑适 用范围、精度、响应速度等参 数,以满足特定应用的需求。
设计要点
在传感器设计中,需要考虑电 路设计、信号处理、防护措施 等关键因素,以确保性能和可 靠性。
《传感器应用技术》PPT 课件
感谢大家来参加《传感器应用技术》PPT课件。在本课程中,我们将深入了解 传感器的定义、原理和应用,以及传感器选择和设计的要点。让我们一起探 索传感器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传感器技术说课》课件
优势:提高医疗效 率,降低医疗成本 ,提高患者生活质 量
基于传感器的环境监测系统
传感器类型: 温度传感器、 湿度传感器、 空气质量传感
器等
应用领域:气 象监测、空气 质量监测、水
质监测等
工作原理:通 过传感器采集 环境数据,传 输至数据处理 中心进行分析
和处理
应用案例:智 能温室、智能 城市、智能交
智能化:能够实现自动采集、处理 和分析数据,提高自动化程度
传感器技术与传统技术的比较
传感器技术:实时监测, 数据准确,智能化程度高
传统技术:人工监测,数 据误差大,智能化程度低
传感器技术:适应性强, 可应用于各种环境
传统技术:适应性差,只 能在特定环境下使用
传感器技术:维护成本低, 使用寿命长
传统技术:维护成本高, 使用寿命短
少污染
安全性:传感 器技术将更加 安全性,能够 提高系统的安 全性和可靠性
传感器技术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技术瓶颈:传感器技术需要突破现有技术瓶颈,提高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 成本问题:传感器技术需要降低成本,提高性价比,以适应市场需求 应用领域:传感器技术需要拓展应用领域,如物联网、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 信息安全:传感器技术需要解决信息安全问题,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
传感器技术说课
,
汇报人:
目录
01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传 感 器 技 术 概 述
03 传 感 器 技 术 的 应 用
领域
05 传 感 器 技 术 的 实 际 应用案例
04 传 感 器 技 术 的 特 点 和优势
06 传 感 器 技 术 的 未 来 发展前景和挑战
Part One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新型传感器原理及应用ppt课件
半导瓷材料的表面电阻下降。由此可见,不论是N型还是P型 半导瓷,其电阻率都随湿度的增加而下降。
5.1 气敏、湿敏传感器
2) 正特性湿敏半导瓷的导电原理 正特性材料的结构、电子能量状态与负特性材料有所不 同。当水分子附着在半导瓷的表面使电动势变负时,导 致其表面层电子浓度下降,但这还不足以使表面层的空 穴浓度增加到出现反型程度,此时仍以电子导电为主。 于是,表面电阻将由于电子浓度下降而加大,这类半导 瓷材料的表面电阻将随湿度的增加而加大。
5.1 气敏、湿敏传感器
2. 半导体陶瓷湿敏电阻
通常,用两种以上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混合烧结而成为多孔陶瓷,这 些材料有ZnO-LiO2-V2O5系、Si-Na2O-V2O5系、TiO2-MgO-Cr2O3系和Fe3O4等, 前三种材料的电阻率随湿度增加而下降,故称为负特性湿敏半导体陶瓷, 最后一种材料的电阻率随湿度增加而增大,故称为正特性湿敏半导体陶瓷 (以下简称半导瓷)。
1—ZnO-LiO2-V2O5;2—Si-Na2OV2O5;3—TiO2-MgO-Cr2O3
Fe3O4半导瓷正湿敏特性图
5.1 气敏、湿敏传感器
1) 负特性湿敏半导瓷的导电原理
由于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具有很强的正电场,当水在半导瓷表面吸 附时,就有可能从半导瓷表面俘获电子,使半导瓷表面带负电。 如果该半导瓷是P型半导体,则由于水分子吸附使表面电动势下降, 将吸引更多的空穴到达其表面,于是,其表面层的电阻下降。若 该半导瓷为N型,则由于水分子的附着使表面电动势下降,如果表 面电动势下降较多,不仅使表面层的电子耗尽,同时吸引更多的 空穴达到表面层,有可能使到达表面层的空穴浓度大于电子浓度, 出现所谓表面反型层,这些空穴称为反型载流子。它们同样可以 在表面迁移而表现出电导特性。因此,由于水分子的吸附,使N型
5.1 气敏、湿敏传感器
2) 正特性湿敏半导瓷的导电原理 正特性材料的结构、电子能量状态与负特性材料有所不 同。当水分子附着在半导瓷的表面使电动势变负时,导 致其表面层电子浓度下降,但这还不足以使表面层的空 穴浓度增加到出现反型程度,此时仍以电子导电为主。 于是,表面电阻将由于电子浓度下降而加大,这类半导 瓷材料的表面电阻将随湿度的增加而加大。
5.1 气敏、湿敏传感器
2. 半导体陶瓷湿敏电阻
通常,用两种以上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混合烧结而成为多孔陶瓷,这 些材料有ZnO-LiO2-V2O5系、Si-Na2O-V2O5系、TiO2-MgO-Cr2O3系和Fe3O4等, 前三种材料的电阻率随湿度增加而下降,故称为负特性湿敏半导体陶瓷, 最后一种材料的电阻率随湿度增加而增大,故称为正特性湿敏半导体陶瓷 (以下简称半导瓷)。
1—ZnO-LiO2-V2O5;2—Si-Na2OV2O5;3—TiO2-MgO-Cr2O3
Fe3O4半导瓷正湿敏特性图
5.1 气敏、湿敏传感器
1) 负特性湿敏半导瓷的导电原理
由于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具有很强的正电场,当水在半导瓷表面吸 附时,就有可能从半导瓷表面俘获电子,使半导瓷表面带负电。 如果该半导瓷是P型半导体,则由于水分子吸附使表面电动势下降, 将吸引更多的空穴到达其表面,于是,其表面层的电阻下降。若 该半导瓷为N型,则由于水分子的附着使表面电动势下降,如果表 面电动势下降较多,不仅使表面层的电子耗尽,同时吸引更多的 空穴达到表面层,有可能使到达表面层的空穴浓度大于电子浓度, 出现所谓表面反型层,这些空穴称为反型载流子。它们同样可以 在表面迁移而表现出电导特性。因此,由于水分子的吸附,使N型
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光纤传感器课件
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光纤传感器课 武汉理工大学件机电工程学院
第9章 光纤传感器
2.非功能型(传光型)光纤传感器
这类光纤传感器中光纤仅起导光
作用,只“传”不“感”,对外
界信息的“感觉”功能依靠其他
物理性质的功能元件完成,光纤
在系统中是不连续的。此类光纤
传感器无需特殊光纤及其他特殊
技术,比较容易实现,成本低; 非功能型光纤传感器使用的光
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光纤传感器课 武汉理工大学件机电工程学院
第9章 光纤传感器
光电转换器件采用光电二极管
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光纤传感器课 武汉理工大学件机电工程学院
第9章 光纤传感器
9.2 光纤传感器的分类及其工作原理
光纤传感器与电类传感器的对比
电
被
电源
类
测
电类传感器
电缆
传
参
电量检测
感
量
器
光源
光
被
纤
可以证明,该入射角为
sin0
1 n0
n12 n22
光 纤 的 “ 数 值 孔 径 ” NA ,
NAsin0n10 n12n22
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光纤传感器课 武汉理工大学件机电工程学院
第9章 光纤传感器
9.1.3 光纤的种类 1.按材料分类
1) 高纯度石英(SiO2)玻璃纤维
这种材料的光损耗比较小,在波长时,最低损耗约为 0.47 dB/km 。 锗 硅 光 纤 , 包 层 用 硼 硅 材 料 , 其 损 耗 约 为 0.5 dB/km。
光纤传感器的特点:
①电绝缘性能好。 ②抗电磁干扰能力强。 ③非侵入性。 ④高灵敏度。 ⑤容易实现对被测信号的远距离监控。 光纤传感器可测量位移、速度、加速度、液位、应变、压力、 流量、振动、温度、电流、电压、磁场等物理量
第9章 光纤传感器
2.非功能型(传光型)光纤传感器
这类光纤传感器中光纤仅起导光
作用,只“传”不“感”,对外
界信息的“感觉”功能依靠其他
物理性质的功能元件完成,光纤
在系统中是不连续的。此类光纤
传感器无需特殊光纤及其他特殊
技术,比较容易实现,成本低; 非功能型光纤传感器使用的光
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光纤传感器课 武汉理工大学件机电工程学院
第9章 光纤传感器
光电转换器件采用光电二极管
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光纤传感器课 武汉理工大学件机电工程学院
第9章 光纤传感器
9.2 光纤传感器的分类及其工作原理
光纤传感器与电类传感器的对比
电
被
电源
类
测
电类传感器
电缆
传
参
电量检测
感
量
器
光源
光
被
纤
可以证明,该入射角为
sin0
1 n0
n12 n22
光 纤 的 “ 数 值 孔 径 ” NA ,
NAsin0n10 n12n22
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光纤传感器课 武汉理工大学件机电工程学院
第9章 光纤传感器
9.1.3 光纤的种类 1.按材料分类
1) 高纯度石英(SiO2)玻璃纤维
这种材料的光损耗比较小,在波长时,最低损耗约为 0.47 dB/km 。 锗 硅 光 纤 , 包 层 用 硼 硅 材 料 , 其 损 耗 约 为 0.5 dB/km。
光纤传感器的特点:
①电绝缘性能好。 ②抗电磁干扰能力强。 ③非侵入性。 ④高灵敏度。 ⑤容易实现对被测信号的远距离监控。 光纤传感器可测量位移、速度、加速度、液位、应变、压力、 流量、振动、温度、电流、电压、磁场等物理量
《传感器基础培训》课件
测试方法
根据性能指标制定相应的测试方法,包括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以及 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测试。
结果分析
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传感器性能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措 施和建议,为进一步优化提供依据。
05
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应 用
物联网中的传感器节点
传感器节点是物联网感知层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感知、采集并处理物体信息。
环境监测
传感器用于监测环境参数,如 温度、湿度、压力、气体等, 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数据支
持。
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微型化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 ,传感器逐渐向微型化 方向发展,便于集成和
携带。
智能化
传感器与微处理器结合 ,实现智能化检测和数 据处理,提高测量精度
和可靠性。
多功能化
传感器逐渐向多功能化 方向发展,能够同时检 测多种参数,满足复杂
应用需求。
网络化
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结 合,实现远程监控和数 据传输,提高信息共享
和协同能力。
02
传感器的原理与技术
传感器的物理原理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知物理、化学或 生物量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的装置。 这些电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处理、记录 或用于控制目的。
传感器的分类
传感器的基本组成
传感器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 成,敏感元件负责感知被测量,而转 换元件则将感知到的量转换为电信号 。
根据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传感器可 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电阻式、电容式 、电感式、磁阻式、光电式等。
传感器的信号处理技术
信号调理
信号调理是传感器信号处理的重 要环节,它包括放大、滤波、隔 离、线性化等操作,以减小噪声 、提高信噪比、增强信号的稳定
根据性能指标制定相应的测试方法,包括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以及 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测试。
结果分析
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传感器性能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措 施和建议,为进一步优化提供依据。
05
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应 用
物联网中的传感器节点
传感器节点是物联网感知层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感知、采集并处理物体信息。
环境监测
传感器用于监测环境参数,如 温度、湿度、压力、气体等, 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数据支
持。
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微型化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 ,传感器逐渐向微型化 方向发展,便于集成和
携带。
智能化
传感器与微处理器结合 ,实现智能化检测和数 据处理,提高测量精度
和可靠性。
多功能化
传感器逐渐向多功能化 方向发展,能够同时检 测多种参数,满足复杂
应用需求。
网络化
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结 合,实现远程监控和数 据传输,提高信息共享
和协同能力。
02
传感器的原理与技术
传感器的物理原理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知物理、化学或 生物量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的装置。 这些电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处理、记录 或用于控制目的。
传感器的分类
传感器的基本组成
传感器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 成,敏感元件负责感知被测量,而转 换元件则将感知到的量转换为电信号 。
根据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传感器可 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电阻式、电容式 、电感式、磁阻式、光电式等。
传感器的信号处理技术
信号调理
信号调理是传感器信号处理的重 要环节,它包括放大、滤波、隔 离、线性化等操作,以减小噪声 、提高信噪比、增强信号的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1 静态特性 静态特性 指当被测量的各个值处于稳定状态(静态测量)时,传感器的输 出值与输入值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曲线或数表。借助实验 的方法确定传感器静态特性的过程称为静态校准。校准得到的 静态特性称为校准特性。在校准使用了规范的程序和仪器后,工 程上常将获得的校准曲线看作该传感器的实际特性。 1.线性度 线性度 人们为了标定和数据处理的方便, 总是希望传感器的输出与输 入关系呈线性,并能准确无误地反映被测量的真值,但实际上这往 往是不可能的。 假设传感器没有迟滞和蠕变效应,其静态特性可用下列多项式 来描述: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表1.1 传感器输入被测量 传感器输入被测量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2. 按工作原理分类 按工作原理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以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作为分类依据, 见表1.2。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传感器按工作原理的分类 表1.2 传感器按工作原理的分类
y = a0 + a1x + a2 x + ... + an x = a0 + ∑ai xi
2 n i =1 n
因为直线上任何点的斜率都相等,所以传感器的灵敏度为 y a1= =k=常数(1.3) x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2) 输出 输入特性曲线关于原点对称 输出-输入特性曲线关于原点对称 输入特性曲线关于原点对称 这种情况见图1.2(b)。此时,在原点附近相当范 围内曲线基本成线性,式(1.1)只存在奇次项: y=a1x+a3 x3 +a5x5+… (1.4)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采用的拟合直线即理论直线不同,线 性度的结果就有差异。因此,即使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传感 器作校准实验时,得出的非线性误差ξL也就不一样,因而在给 出线性度时,必须说明其所依据的拟合直线 拟合直线。 拟合直线 一般而言,这些拟合直线包括理论直线、端点连线、最 小二乘拟合直线、最佳直线等。与之对应的有理论线性度、 端点连线线性度、最小二乘线性度、独立线性度等。(1) ( ) 理论直线。 理论直线。如图1.3(a)所示,理论直线以传感器的理论特性直 线(图示对角线)作为拟合直线,它与实际测试值无关。其 优点是简单、方便,但通常(∆yL)max很大。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3. 按输出信号形式分类 按输出信号形式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是根据传感器输出信号的不同来进 行分类,见表1.3。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表1.3 传感器按输出信号形式的分类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1.2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式中:
∑ x = x + x + ... + x ∑ y = y + y + ... + y ∑ x y = x y + x y + ... + x ∑ x = x + x + ... + x
i 1 2 n i 1 2 n i i 1 1 2 2 2 i 2 1 2 2 2 n
3) 输出 输入特性曲线不对称 输出-输入特性曲线不对称 输入特性曲线不对称 这时,式(1.1)中非线性项只是偶次项,即 y=a1x+a2x2 +a4x4 +… 对应曲线如图1.2(c)所示。 (1.5)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4) 普遍情况 ) 普遍情况 普遍情况下的表达式就是式(1.1),对应的曲线如 图1.2(d)所示。 当传感器特性出现如图1.2中(b)、(c)、(d)所 示的非线性情况时,就必须采取线性化补偿措施 线性化补偿措施。 线性化补偿措施 实际运用时,传感器数学模型的建立究竟应取几阶 多项式,是一个数据处理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古典方 法是分析法。该法太复杂,有时甚至难以进行。利用校 分析法。 校 分析法 准数据来建立数学模型,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它 准数据 很受人们重视,并得到了发展。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就是在静态标准条件下,利用校准数据确 立的。 静态标准条件是指没有加速度、振动和冲击(除非这些参数 本身就是被测物理量),环境温度一般为室温20±5℃, 相对温度不 大于85%,大气压力为0.1 MPa的情况。在这样的标准工作状态下, 利用一定等级的校准设备 一定等级的校准设备,对传感器进行往复循环测试,得到的输 一定等级的校准设备 出-输入数据一般用表格列出或画成曲线。 通常,测出的输出-输入校准曲线与某一选定拟合直线不吻合 的程度,称之为传感器的“非线性误差 非线性误差”,或称为“线性度 线性度”.用相 非线性误差 线性度 对误差表示其大小,即传感器的正、反行程平均校准曲线与拟合直 线之间的最大偏差绝对值对满量程(F.S.)输出之比(%): |(∆yL)max∣ ξL = ×100% yF.S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1.1 传感器的组成及分类 1.2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思考题与习题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1.1 传感器的组成及分类
1.1.1 传感器的组成 传感器的组成 传感器的作用主要是感受 响应 感受和响应 被测量, 感受 响应规定的被测量 被测量 并按一定规律将其转换成有用输出 有用输出, 特别是完成非电 有用输出 量到电量的转换。传感器的组成, 并无严格的规定。 一般说来, 可以把传感器看作由敏感元件(有时又称 为预变换器)和变换元件(有时又称为变换器)两部 分组成, 见图1.1。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y
y
(∆ y L)max
(∆ y L)max
o (a)
x
o (b)
x
图1.3 几种不同的拟合直线 (a) 理论直线;(b) 端点连线;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 2) 端点连线 ) 端点连线。如图1.3(b)所示,它是以传感器校准曲线两 端点间的连线作为拟合直线。其方程式为 y=b+kx 式中b和k分别为截距和斜率。这种方法方便、直观,但 (∆yL)max也很大。 (3)最小二乘拟合直线。这种方法按最小二乘原理求取拟 )最小二乘拟合直线。 合直线,该直线能保证传感器校准数据的残差平方和最小。 如图1.3(c)所示,若用y=kx+b表示最小二乘拟合直线,式中的系 数b和k可根据下述分析求得。 设实际校准测试点有n个,则第i个校准数据yi与拟合直线 上相应值之间的残差为 ∆i=yi-(b+kxi)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在实际情况中,由于有一些敏感元件直接就可以输出变换 后的电信号,而一些传感器又不包括敏感元件在内,故常常无 法将敏感元件与变换器严格加以区别。 如果把传感器看作一个二端口网络,则其输入信号主要是 被测的物理量(如长度、力)等时,必然还会有一些难以避免 的干扰信号(如温度、电磁信号)等混入。严格地说,传感器 的输出信号可能为上述各种输入信号的复杂函数。就传感器 设计来说,希望尽可能做到输出信号仅仅是(或分别是)某一 被测信号的确定性单值函数,且最好呈线性关系。对使用者来 说,则要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及相应的电路,保证整个测量设备 的输出信号能惟一、正确地反映某一被测量的大小,而对其它 干扰信号能加以抑制或对不良影响能设法加以修正。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y = a0 + a1 x + a 2 x + ... + a n x = a0 + ∑ ai x
2 n i =1
n
i
(1.1)
式中: x——输入量; y——输出量; a0——零位输出; a1——传感器的灵敏度,常用k表示; a2,a3,…,an——非线性项的待定常数。 式(1.1)即为传感器静态特性的数学模型。该多项式 可能有四种情况,如图1.2所示。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y
y
yi
y =kx +b (+∆ yL)max
(-∆ y L)max o xi (c) x o (d) x
图1.3 几种不同的拟合直线 (c) 最小二乘拟合直线;(d) “最佳直线”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按最小二乘法原理,应使 由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传感器可以做得很简单,也可以做得很复杂;可以是 无源的网络,也可以是有源的系统;可以是带反馈的闭环 系统,也可以是不带反馈的开环系统;一般情况下只具有 变换的功能,但也可能包含变换后信号的处理及传输电路 甚至包括微处理器CPU。因此,传感器的组成将随不同情 况而异。 1.1.2 传感器的分类 传感器的分类 传感器的分类方法很多,国内外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 一般按如下几种方法进行分类。 1. 按输入被测量分类 按输入被测量分类 这种方法是根据输入物理量的性质 输入物理量的性质进行分类。表1.1 输入物理量的性质 给出了传感器输入的基本被测量和由此派生的其它量。
n n
∑∆
i =1
n
2 i
最小。故
∑ ∆ = ∑[ y
i =1 2 i i =1
i
− ( kxi + b)] = min
2
,分别对k和b求一阶
偏导数并令其等于零,即可求得k和b:
k= b=
n ∑ xi yi − ∑ xi n ∑ x − ( ∑ xi )
2 i 2
n ∑ xi2 ⋅ ∑ yi − ∑ xi ⋅ ∑ xi yi n ∑ xi2 − ( ∑ xi ) 2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y y y
y
o
x
o
x
oxoຫໍສະໝຸດ x(a)(b)
(c)
(d)
图1.2 传感器静态特性曲线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表1.1 传感器输入被测量 传感器输入被测量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2. 按工作原理分类 按工作原理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以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作为分类依据, 见表1.2。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传感器按工作原理的分类 表1.2 传感器按工作原理的分类
y = a0 + a1x + a2 x + ... + an x = a0 + ∑ai xi
2 n i =1 n
因为直线上任何点的斜率都相等,所以传感器的灵敏度为 y a1= =k=常数(1.3) x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2) 输出 输入特性曲线关于原点对称 输出-输入特性曲线关于原点对称 输入特性曲线关于原点对称 这种情况见图1.2(b)。此时,在原点附近相当范 围内曲线基本成线性,式(1.1)只存在奇次项: y=a1x+a3 x3 +a5x5+… (1.4)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采用的拟合直线即理论直线不同,线 性度的结果就有差异。因此,即使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传感 器作校准实验时,得出的非线性误差ξL也就不一样,因而在给 出线性度时,必须说明其所依据的拟合直线 拟合直线。 拟合直线 一般而言,这些拟合直线包括理论直线、端点连线、最 小二乘拟合直线、最佳直线等。与之对应的有理论线性度、 端点连线线性度、最小二乘线性度、独立线性度等。(1) ( ) 理论直线。 理论直线。如图1.3(a)所示,理论直线以传感器的理论特性直 线(图示对角线)作为拟合直线,它与实际测试值无关。其 优点是简单、方便,但通常(∆yL)max很大。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3. 按输出信号形式分类 按输出信号形式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是根据传感器输出信号的不同来进 行分类,见表1.3。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表1.3 传感器按输出信号形式的分类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1.2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式中:
∑ x = x + x + ... + x ∑ y = y + y + ... + y ∑ x y = x y + x y + ... + x ∑ x = x + x + ... + x
i 1 2 n i 1 2 n i i 1 1 2 2 2 i 2 1 2 2 2 n
3) 输出 输入特性曲线不对称 输出-输入特性曲线不对称 输入特性曲线不对称 这时,式(1.1)中非线性项只是偶次项,即 y=a1x+a2x2 +a4x4 +… 对应曲线如图1.2(c)所示。 (1.5)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4) 普遍情况 ) 普遍情况 普遍情况下的表达式就是式(1.1),对应的曲线如 图1.2(d)所示。 当传感器特性出现如图1.2中(b)、(c)、(d)所 示的非线性情况时,就必须采取线性化补偿措施 线性化补偿措施。 线性化补偿措施 实际运用时,传感器数学模型的建立究竟应取几阶 多项式,是一个数据处理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古典方 法是分析法。该法太复杂,有时甚至难以进行。利用校 分析法。 校 分析法 准数据来建立数学模型,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它 准数据 很受人们重视,并得到了发展。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就是在静态标准条件下,利用校准数据确 立的。 静态标准条件是指没有加速度、振动和冲击(除非这些参数 本身就是被测物理量),环境温度一般为室温20±5℃, 相对温度不 大于85%,大气压力为0.1 MPa的情况。在这样的标准工作状态下, 利用一定等级的校准设备 一定等级的校准设备,对传感器进行往复循环测试,得到的输 一定等级的校准设备 出-输入数据一般用表格列出或画成曲线。 通常,测出的输出-输入校准曲线与某一选定拟合直线不吻合 的程度,称之为传感器的“非线性误差 非线性误差”,或称为“线性度 线性度”.用相 非线性误差 线性度 对误差表示其大小,即传感器的正、反行程平均校准曲线与拟合直 线之间的最大偏差绝对值对满量程(F.S.)输出之比(%): |(∆yL)max∣ ξL = ×100% yF.S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1.1 传感器的组成及分类 1.2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思考题与习题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1.1 传感器的组成及分类
1.1.1 传感器的组成 传感器的组成 传感器的作用主要是感受 响应 感受和响应 被测量, 感受 响应规定的被测量 被测量 并按一定规律将其转换成有用输出 有用输出, 特别是完成非电 有用输出 量到电量的转换。传感器的组成, 并无严格的规定。 一般说来, 可以把传感器看作由敏感元件(有时又称 为预变换器)和变换元件(有时又称为变换器)两部 分组成, 见图1.1。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y
y
(∆ y L)max
(∆ y L)max
o (a)
x
o (b)
x
图1.3 几种不同的拟合直线 (a) 理论直线;(b) 端点连线;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 2) 端点连线 ) 端点连线。如图1.3(b)所示,它是以传感器校准曲线两 端点间的连线作为拟合直线。其方程式为 y=b+kx 式中b和k分别为截距和斜率。这种方法方便、直观,但 (∆yL)max也很大。 (3)最小二乘拟合直线。这种方法按最小二乘原理求取拟 )最小二乘拟合直线。 合直线,该直线能保证传感器校准数据的残差平方和最小。 如图1.3(c)所示,若用y=kx+b表示最小二乘拟合直线,式中的系 数b和k可根据下述分析求得。 设实际校准测试点有n个,则第i个校准数据yi与拟合直线 上相应值之间的残差为 ∆i=yi-(b+kxi)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在实际情况中,由于有一些敏感元件直接就可以输出变换 后的电信号,而一些传感器又不包括敏感元件在内,故常常无 法将敏感元件与变换器严格加以区别。 如果把传感器看作一个二端口网络,则其输入信号主要是 被测的物理量(如长度、力)等时,必然还会有一些难以避免 的干扰信号(如温度、电磁信号)等混入。严格地说,传感器 的输出信号可能为上述各种输入信号的复杂函数。就传感器 设计来说,希望尽可能做到输出信号仅仅是(或分别是)某一 被测信号的确定性单值函数,且最好呈线性关系。对使用者来 说,则要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及相应的电路,保证整个测量设备 的输出信号能惟一、正确地反映某一被测量的大小,而对其它 干扰信号能加以抑制或对不良影响能设法加以修正。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y = a0 + a1 x + a 2 x + ... + a n x = a0 + ∑ ai x
2 n i =1
n
i
(1.1)
式中: x——输入量; y——输出量; a0——零位输出; a1——传感器的灵敏度,常用k表示; a2,a3,…,an——非线性项的待定常数。 式(1.1)即为传感器静态特性的数学模型。该多项式 可能有四种情况,如图1.2所示。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y
y
yi
y =kx +b (+∆ yL)max
(-∆ y L)max o xi (c) x o (d) x
图1.3 几种不同的拟合直线 (c) 最小二乘拟合直线;(d) “最佳直线”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按最小二乘法原理,应使 由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传感器可以做得很简单,也可以做得很复杂;可以是 无源的网络,也可以是有源的系统;可以是带反馈的闭环 系统,也可以是不带反馈的开环系统;一般情况下只具有 变换的功能,但也可能包含变换后信号的处理及传输电路 甚至包括微处理器CPU。因此,传感器的组成将随不同情 况而异。 1.1.2 传感器的分类 传感器的分类 传感器的分类方法很多,国内外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 一般按如下几种方法进行分类。 1. 按输入被测量分类 按输入被测量分类 这种方法是根据输入物理量的性质 输入物理量的性质进行分类。表1.1 输入物理量的性质 给出了传感器输入的基本被测量和由此派生的其它量。
n n
∑∆
i =1
n
2 i
最小。故
∑ ∆ = ∑[ y
i =1 2 i i =1
i
− ( kxi + b)] = min
2
,分别对k和b求一阶
偏导数并令其等于零,即可求得k和b:
k= b=
n ∑ xi yi − ∑ xi n ∑ x − ( ∑ xi )
2 i 2
n ∑ xi2 ⋅ ∑ yi − ∑ xi ⋅ ∑ xi yi n ∑ xi2 − ( ∑ xi ) 2
第1章 传感器的特性 章 传感器的特性
y y y
y
o
x
o
x
oxoຫໍສະໝຸດ x(a)(b)
(c)
(d)
图1.2 传感器静态特性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