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观察方法
小学低年级科学观察课方法略谈
![小学低年级科学观察课方法略谈](https://img.taocdn.com/s3/m/24e1ca6b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36.png)
小学低年级科学观察课方法略谈科学观察课是小学科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科学观察课的教学方法和技巧需要经过精心设计和调整,以适应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特点。
下面将就小学低年级科学观察课的方法进行略谈。
一、挖掘学生的观察兴趣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观察兴趣是有限的,他们对于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在科学观察课中,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可以采用一些寓教于乐的方式,比如通过游戏、实验等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观察中来,从而增强他们的观察兴趣和乐趣。
二、创设良好的观察环境在进行科学观察课时,教师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观察环境,让学生能够专心观察并有所收获。
可以通过布置实验台、摆放实验器材、调整照明等方式,确保学生在良好的观察环境中进行观察,避免外界干扰和影响。
科学观察课还要求学生与实际情境密切结合,让学生们去自然界中进行观察、实验,增强他们的亲身感受和体验。
三、注重观察对象的选择在进行观察课时,教师需要选择一些简单、易于观察的对象,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能够轻松掌握观察要点,形成观察习惯。
比如选择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动物或物质进行观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在选择观察对象时,教师还需注重对象的新奇性,让学生对观察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注重观察方法的引导在进行观察课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让他们了解怎样才能进行科学观察,怎样才能得到准确的观察结果。
可以通过示范、引导问题等方式,教会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比如观察时要注重细节、要从不同角度观察、要及时记录观察结果等。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和严谨思维的习惯。
五、注重观察结果的整理和分析科学观察课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观察一些现象和事物,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对观察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和结论。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科学观察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科学观察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2f32f58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ab.png)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科学观察方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观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科学观察方法的正确运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科学观察方法,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科学实践教学。
一、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法是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观察方法。
通过肉眼观察或借助简单的观察工具,直接观察物体的外部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以及发生的变化。
例如,在学习植物生长过程时,教师可以在教室里种植一些观察植物,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了解植物的种子是如何发芽、长出根茎叶的。
二、间接观察法间接观察法是在观察对象无法直接观察到的情况下,通过观察其产生的现象、效应或通过间接的手段进行观察。
这种方法常用于研究无法直接接触的事物,如细菌的生长、声音的传播等。
例如,在学习声音传播时,教师可以利用演示性实验,用音叉激发声波并通过糸线将声波传到另一个容器中产生共振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现象,从而间接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三、比较观察法比较观察法是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观察,找出其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以便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属性和特征。
这种观察方法常用于研究事物的分类、属性关系等。
例如,在学习动物的饮食习性时,教师可以用几个不同种类的鸟来观察它们的食谱,并让学生比较它们的食物来源、食物选择等,从而了解不同鸟类的饮食习性。
四、综合观察法综合观察法是指综合使用多种观察方法,全面、系统地观察事物,以获得更准确、全面的结论。
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发展综合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气候变化时,教师可以利用多种观察方法,包括直接观察天空的云朵、气温计的测量等,配合图表和表格的使用,鼓励学生进行综合观察和数据分析,从而掌握更具体的气候变化规律。
综上所述,科学观察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通过不同的观察方法,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观察事物,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获得对科学知识的感悟和理解。
小学低年级科学观察课方法略谈
![小学低年级科学观察课方法略谈](https://img.taocdn.com/s3/m/18263c0f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27.png)
小学低年级科学观察课方法略谈科学观察是小学低年级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观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下面是我对小学低年级科学观察课方法的一些略谈。
一、课前准备1. 选择合适的实物或现象:科学观察要从学生身边的实物或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如观察昆虫、观察植物生长等。
选择实物或现象时要考虑到学生们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目标。
2. 准备观察工具:根据实物或现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观察工具,如放大镜、显微镜等。
要确保观察工具的安全性,避免对学生的伤害。
二、观察过程1. 引导观察:在观察开始前,要给学生讲解观察的目的和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可以让学生自由观察,或者给出一些提问,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观察记录: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可以通过绘制图画、写出描述、拍照等方式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老师可以提供一些观察记录表格或模板,帮助学生规范记录。
3. 交流讨论:观察结束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学生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比较不同的观察结果,探讨观察的原因和规律。
三、注意事项1. 安全第一:在观察过程中,要保证学生的安全。
如观察昆虫时要避免被蛰咬,观察化学实验时要避免接触有毒物质。
2. 灵活运用多种观察方法:科学观察不仅可以通过肉眼观察,还可以利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进行观察。
要灵活运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提供丰富多样的观察体验。
3. 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还比较有限,需要考虑到他们的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观察对象和观察任务。
可以通过简单的观察任务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逐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4. 激发学生的兴趣:观察课程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性的观察任务或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培养小学生科学观察力的教学方法
![培养小学生科学观察力的教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45db474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5a.png)
培养小学生科学观察力的教学方法科学观察是获取知识、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径,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科学观察力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还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科学观察力呢?以下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观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小学生对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积极地去观察。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新奇、有趣的科学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比如,在课堂上进行一个简单的魔术表演,如“会变色的水”,先准备一杯无色的水,然后加入某种试剂,水瞬间变成了红色,这种神奇的变化会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其中的奥秘,从而激发他们观察和探究的欲望。
此外,教师还可以讲述一些科学家通过仔细观察取得重大发现的故事,如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让学生明白观察的重要性,树立他们观察的信心。
二、明确观察目的在进行观察活动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是什么。
比如,在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时,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他们需要观察植物的种子是如何发芽、长出叶子、开花结果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植物的形态和颜色有哪些变化。
有了明确的目的,学生在观察时就会更加专注,不会被无关的事物所干扰。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观察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这样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三、教授观察方法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经验不足,往往不知道如何进行科学观察。
因此,教师需要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观察方法。
1、顺序观察法可以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等顺序进行观察。
例如,观察一朵花时,先观察花的整体形态,然后按照花瓣、花蕊、花萼的顺序逐一观察。
2、比较观察法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比如,观察不同种类的叶子,比较它们的形状、颜色、纹理等方面的差异。
3、长期观察法对于一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发生明显变化的事物,如植物的生长、月亮的阴晴圆缺等,要引导学生进行长期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观察与发现:小学教育中的科学方法
![观察与发现:小学教育中的科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baeb204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b0.png)
观察与发现:小学教育中的科学方法一、引言在当今社会,科学素养已经成为每个人必备的素质之一。
而在儿童早期教育中,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科学方法的学习和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小学教育中的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和发现,阐述科学方法在小学教育中的实践与应用。
二、观察法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观察法是小学教育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和表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问题,进而调整教学策略。
在观察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一定的观察原则,如客观性、全面性、持续性等。
1.观察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了解学生对不同学科和知识领域的偏好,进而制定更为贴合学生需求的教学计划。
例如,如果发现学生对自然科学类课程更感兴趣,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增加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内容,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2.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偏好,进而指导学生在学习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例如,有些学生更善于通过视觉学习,而有些学生则更善于通过听觉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调整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观察学生的问题表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学生问题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障碍,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例如,有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对抽象概念的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具体化、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三、发现法在小学教育中的实践发现法是一种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方式学习知识的方法。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地理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发现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科学观察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科学观察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63fef49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62.png)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科学观察方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观察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科学观察,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实验中,观察事物的特征、改变现象、分析问题等,从而使他们更加理解科学的本质和方法。
科学观察是一种系统的观察方法,包括观察对象、观察过程、观察结果三个方面。
在小学的科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科学观察方法:1. 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法是最基本的科学观察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亲自观察实验现象,并详细记录观察到的内容。
例如,在讲授植物的生长过程时,可以带领学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阶段。
通过亲身观察,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
2. 比较观察法比较观察法是通过对不同条件下的观察进行比较,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差异和规律。
例如,在讲授动物的外貌特征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不同动物的体型、颜色、身体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比较观察,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动物的分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3. 记录观察法记录观察法是通过书写文字、绘制图片或制作图表等形式,将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记录下来。
例如,在讲授天气变化时,可以鼓励学生每天观察并记录天气的变化情况,包括温度、云量、风向等因素。
通过记录观察,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天气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4. 实验观察法实验观察法是通过进行实验来观察事物的变化,以验证或推翻某种假设。
例如,在讲授物体的浮沉时,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变化。
通过实验观察,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地了解物体的浮沉规律和密度对浮力的影响。
除了以上几种科学观察方法,还可以结合使用其他方法,例如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利用调查问卷收集数据等,以丰富学生的观察体验和科学素养。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进行科学观察,并在观察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引导他们总结和归纳所观察到的数据和现象,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观察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观察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7391fd7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ef.png)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观察方法小学阶段是孩子们认识世界、形成科学思维的重要阶段,科学观察是小学科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观察是他们认识和了解世界的过程,也是培养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的绝佳机会。
本文将介绍一些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观察方法。
一、现场观察法在现场观察法中,小学生需要亲自到研究对象所在的场地进行观察,了解事物的特点和规律。
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学校或社区的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到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实地考察;或者到工厂、农田、建筑工地等地点实地了解生产和建筑的过程。
通过这些实地考察,小学生们可以亲身感受实践,体验到观察的乐趣,同时也能够学习到实际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二、实验观察法实验观察法是指通过实验设计来展开观察,通常需要老师对实验进行指导。
在实验中,小学生要听取老师的讲解,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并进行数据的输入和分析。
通过实验观察法,小学生可以自行操作,自主探究知识,同时也能够深入了解实验原理,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三、回顾观察法回顾观察法是指通过图书、录像、实物等学习资料进行观察,通常需要老师对学习材料进行解读。
在回顾观察中,小学生需要仔细观察学习材料,认真听取解说内容,理解材料中阐述的科学规律、事物特点。
通过回顾观察法,小学生可以在课后或专门的观察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不仅可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欲。
四、对比观察法对比观察法是指在同类或不同类物品之间,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中的区别。
例如,同是花类的紫薇和月季花,其中紫薇长什么样?月季花长什么样?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对比观察法让小学生在对比中分析事物特点、归纳出规律,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
总体来说,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观察方法有现场观察法、实验观察法、回顾观察法和对比观察法。
这些观察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可以让小学生在不同的环境和场景下,进行科学观察和学习。
通过科学观察的过程,小学生不仅可以增强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还可以激发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为未来的研究与创造奠定基础。
培养小学生科学观察力的教学方法
![培养小学生科学观察力的教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600a5e0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d2.png)
培养小学生科学观察力的教学方法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至关重要的。
观察力是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
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科学观察力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观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小学生对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有趣的科学现象、讲述生动的科学故事或者展示新奇的科学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例如,在讲解“植物的生长”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些不同生长阶段的植物图片或视频,如种子发芽、幼苗成长、开花结果等,让学生感受到植物生长的奇妙变化,从而激发他们亲自观察植物生长过程的兴趣。
二、明确观察目的在进行观察活动之前,教师需要向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让学生知道自己要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
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盲目无序,提高观察的效率和质量。
比如,在观察昆虫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本次观察的目的是了解昆虫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
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会更加专注地进行观察,并且能够有针对性地记录和思考观察到的现象。
三、提供适当的观察指导小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进行观察。
因此,教师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教师可以教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整体到局部等。
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观察更加有条理,避免遗漏重要的信息。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摸等。
比如,在观察水果时,让学生看一看水果的颜色、形状,摸一摸水果的表皮,闻一闻水果的气味,尝一尝水果的味道,通过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使学生对水果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教师还要提醒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细节,善于发现与众不同的地方,并及时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科学观察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科学观察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fa6fb79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58.png)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科学观察案例分析科学观察是小学学科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观察,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自然现象,并培养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科学观察案例,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科学观察。
案例一:观察植物生长过程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选取植物生长作为一个科学观察的案例。
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颗种子,并要求学生观察它的外观、形状和颜色。
接下来,教师可以将种子放在一块湿润的棉花上,并放入透明的玻璃容器中。
学生应该仔细观察种子的变化,例如是否发芽,发芽后是否出现幼苗。
他们可以记录下观察到的变化,并用图片和文字进行描述。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了解到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光线,并加深他们对植物生长环境的理解。
案例二:观察物体的浮力物体的浮力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浮力,教师可以选择一个观察案例。
首先,教师可以准备不同的物体,如木块、纸张和塑料玩具等,并向学生解释浮力的概念。
接下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不同物体放入水中,并观察它们在水中的状态。
学生应该仔细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并尝试回答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沉在水中,有的物体会浮起来。
学生可以根据观察结果和自己的理解,给出答案,并与同学进行讨论。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物体的浮力,了解浮力与物体密度和形状的关系,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案例三:观察天气变化观察天气变化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常见的观察案例之一。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记录当天的天气情况,包括天空的状态、气温和降水情况等。
学生可以利用气象仪器如温度计、风向标等进行观察和测量。
学生在记录天气信息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天气的变化与四季的关系、气候的变化等。
通过观察和记录天气,学生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记录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总结:通过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科学观察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科学观察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
科学教师应该通过合适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进行讨论和引导,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思维。
小学低年级科学观察课方法略谈
![小学低年级科学观察课方法略谈](https://img.taocdn.com/s3/m/05de2b5b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59.png)
小学低年级科学观察课方法略谈在小学低年级的科学教育中,观察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观察,孩子们能够感知事物的特征、规律和变化,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生活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方法角度,为大家介绍一些科学观察课的教学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准备工作进行观察课之前,要先做好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教师要明确观察的目标,让孩子们知道观察的重点在哪里。
其次,准备好观察的工具和材料,保证孩子们能够充分地观察到目标事物的特征、形态、变化等。
对于一些小的事物,可以通过显微镜来观察,比如洋葱皮、昆虫等;对于大的事物,则可以采用放大镜、望远镜等装备来辅助观察。
二、观察过程在进行观察课的过程中,可以按以下顺序来展开:1. 生动的引导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教师可以从孩子们熟悉的或者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进行引导。
比如,可以让孩子们看一张动物图片,让他们自由地猜测这是什么动物,然后通过观察,让他们确认答案,并了解这个动物的一些基本特征。
2. 记录观察结果进行观察时,不仅要让孩子们观察,更要让他们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可以要求孩子们用画图、写字等方式记录下来,也可以帮助他们用相机拍摄记录。
这样可以更加丰富孩子们的观察体验,也更有助于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3. 分享观察成果学习是一个交流的过程,孩子们需要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
这样不仅可以展示他们的成果,还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汲取新的知识和经验。
同时,也可以通过分享来提高孩子们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4. 分析归纳通过观察和分享,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分析和归纳。
比如,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动物的特征来了解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还可以通过观察动物生长的特点,了解生长的规律。
这些分析和归纳,有助于帮助孩子们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加深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掌握。
三、注意事项最后,提醒教师在进行观察课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选好观察对象科学观察课的观察对象要选择有代表性的物品,尽量选取有形象、生动和易于理解的对象。
小学科学观察教案8篇
![小学科学观察教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1f424f78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29.png)
小学科学观察教案8篇小学科学观察教案8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小学科学观察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科学观察教案1教学目标1、练习正确使用温度计;2、练习正确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温度计》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学生参与的实验课,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训练学生正确使用温度计、尽管在小学已学过温度计,这里仍需给予重视、实验特点(1)本实验的’操作技术并不难,但是从向杯内倒入开水到杯内水的温度将至室温,水温是连续变化的因此实验过程中测个环节的温度时,读数要快,否则,温度就要下降、(2)温度计的玻璃壳易碎,初中学生活波好动,如果组织不好,易损坏仪器、教法建议1、实验的组织课前要编好实验小组,每组以2~3人为宜、如果仪器不够,可以考虑分批进行,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自参与,受到教育,得到锻炼,有所提高、2、实验过程(1)准备阶段、让学生观察温度计,注意它的量程和分度值、量程就是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度值就是温度计上一个小格代表的值、教师要把测量温度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告诉学生,并作示范、(2)测温过程、先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3、7年级科学问题『关于温度计』(1)按照题目算出来,乙的一刻度就是甲的1、05刻度,所以当乙从20℃变到80℃时增加了60℃,而甲却增加了63℃,相同的乙从20℃降到—2℃时,甲的刻度降了22*1、05=23、1个刻度,所以甲此时的示数为15—23、1=8、1℃,所以你做的是对的!(2)设20℃甲变化了Y度,15℃乙变化了X度,此时他们得的值是相等的,则20+Y=15+X,而且乙变化了X度相当于甲变化了1、05*Y度所以20+Y=15+1、05Y所以Y 等于100,则在120℃时甲与乙的示数正好相同小学科学观察教案2一、教学内容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小学生如何正确进行科学观察
![小学生如何正确进行科学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86ccc596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ba.png)
正确进行科学观察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以下是一些方法和策略,可以帮助小学生正确进行科学观察:1. 选择适合的观察对象:引导小学生选择适合的观察对象。
可以选择自然界的现象、植物、动物、实验装置或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等。
确保观察对象具有明显的特征和变化。
2. 记录详细的观察信息:鼓励小学生记录详细的观察信息。
教导他们使用图表、表格、绘图、文字描述等方式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变化。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整理和分析观察结果。
3. 观察多个角度:引导小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
鼓励他们观察对象的外观、形状、颜色、大小、纹理等方面的特征。
同时,指导他们注意时间、空间和环境等因素对观察对象的影响。
4. 使用科学工具和仪器:引导小学生使用适当的科学工具和仪器进行观察。
例如放大镜、显微镜、温度计、天平等。
教导他们正确使用这些工具,并解释它们的原理和用途。
5. 进行系统比较:鼓励小学生进行系统比较观察。
引导他们观察不同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帮助他们通过比较,发现规律和关系,并形成科学概念和推理。
6. 实验和控制变量:引导小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并控制变量进行观察。
教导他们设定假设、设计实验步骤,并记录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观察,他们可以验证假设并得出结论。
7. 提出问题和提出解释:鼓励小学生提出问题和提出解释。
引导他们思考观察结果的原因和可能的解释。
帮助他们形成科学思维和质疑精神,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8. 鼓励合作与分享:组织小学生进行合作观察和分享观察结果。
鼓励他们在小组或班级中交流观察经验和发现。
通过合作和分享,可以拓展视野,互相启发和学习。
9. 培养科学态度:培养小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
教导他们客观、细致和耐心地进行观察,避免主观偏见和不科学的推断。
鼓励他们保持好奇心、探索精神和善于思考。
10. 结合实际应用:将观察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引导小学生思考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变化对日常生活、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观察点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观察点](https://img.taocdn.com/s3/m/c5ec22689b6648d7c1c7464d.png)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观察点
一、材料准备: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满足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
材料的准备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准备有结构的材料会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提高探究的实效,让探究活动更有层次感。
二、教学手段:能否使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提出问题:学生能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探究的问题。
三、进行假设: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假设,假设是建立在已有经验或科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是平空想象,白日做梦。
四、制定活动计划:指导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制定科学合理的探究计划,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适时介入,合理指导,体现教师的作用。
三、小组活动:小组有明确的分工,在小组内有自己的见解,能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做记录。
四、小组合作的调控与指导,教师能够注意观察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状态与进程,对于偏离探究方式的小组能够及时进行调控与指导。
五、交流汇报: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将活动中的发现大胆的进行交流,其余学生能够认真倾听,并进行补充,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去伪存真,去粗留精,形成科学的结论。
六、评价机制:对于课堂上学生的回答能够极时进行评价。
评价科学合理,具有激励性,不盲目的进行表扬。
小学低年级科学观察课方法略谈
![小学低年级科学观察课方法略谈](https://img.taocdn.com/s3/m/e9509016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f0.png)
小学低年级科学观察课方法略谈在小学低年级的科学学习中,观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观察能够帮助孩子们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引导他们学会用感官去感知世界,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观察也是教师开展科学实验和授课的重要手段之一。
接下来,本文将从观察对象、观察方法和观察注意事项三个方面简要介绍小学低年级科学观察课的方法。
一、观察对象观察对象有很多种,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事物、现象、生命体,也可以是人造物品。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有限,因此初学阶段的观察对象应该以周围常见的自然界事物为主,如风、水、阳光、月亮、四季、草木、昆虫等等。
同时,还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实验器材等作为观察对象,如不同形状的容器、水杯、珠子等,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感性印象,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观察方法(一)直观观察法直观观察法是最为简单直接的一种方法,即让孩子们通过肉眼直接观察事物外貌、形状、颜色、大小、数量等方面的特征,以便初步了解事物的基本特征。
比如,给孩子看一颗苹果,引导他们看苹果的形状、色彩、大小、重量等,让孩子们从直觉上认识苹果。
由于孩子对简单的直观观察可以轻松理解,因此最适合低年级学生使用。
感官观察法是通过感官器官来观察事物,以便更细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各种特征。
感官观察法涉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官器官,也是科学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比如,可以让孩子们用手摸不同材质的物品,用鼻子闻不同气味、用口品尝不同味道等等,通过感官观察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和认识。
实验观察法是通过搭建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来观察事物,以便加深学生对事物特征和规律的认识。
通过设计实验,让孩子们发现事物的变化、规律和固有性质,从而一步步建立自己的科学知识体系。
比如,让孩子们用相同碗放置不同量的水,观察水量的变化,引导他们体验到吸水的规律和液体的特性。
三、注意事项(一)安全第一在开展科学观察课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安全,掌握好操作的技巧和步骤。
小学三年级科学观察教案教授学生科学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小学三年级科学观察教案教授学生科学观察的方法和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f453f28c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61.png)
小学三年级科学观察教案教授学生科学观察的方法和技巧科学观察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和观察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科学观察,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探索自然现象,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教案旨在教授小学三年级学生如何进行科学观察,并掌握必要的方法和技巧。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观察的意义和目的。
2. 学习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掌握科学观察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
4.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和记录的习惯。
二、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易于观察的实物,如植物、昆虫、天然材料等。
2. 实验器材:放大镜、显微镜、温度计等。
三、教学过程1. 概念引入科学观察是指通过仔细观察和记录,来获取有关事物外在特性、表现形式以及现象规律的过程。
科学观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验证假设,并进一步探索自然世界的奥秘。
2. 科学观察的方法和步骤(1)准备工作在进行科学观察之前,需要做好一些准备工作。
确定观察的目标,准备好所需的器材和实物,确保实验环境的安全和整洁。
(2)仔细观察观察时要保持专注和耐心,用眼睛和手触摸实物,观察其特征、形态和变化。
可以运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有需要的情况,更好地观察微小的细节。
(3)记录数据观察过程中,需要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
可以采用绘画、摄影、写作等方式记录,尽可能详细地描述所见所闻,保留资料作为后续分析和总结的依据。
(4)分析总结在观察结束后,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通过对比、分类和归纳等方式,找出规律和特点,得出科学推理的结论。
3. 常用工具和仪器的介绍(1)放大镜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一些较小的物体,比如昆虫的细节、植物的细胞等。
(2)显微镜显微镜可以放大物体数百到数千倍,用于观察微生物、纤维等微小物体。
(3)温度计温度计可以帮助我们测量环境的温度,用于观察温度对物体的影响。
4. 教学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科学观察的方法和步骤,学会了使用常见的观察工具和仪器。
科学观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观察能力的重要环节,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观察,发现问题、探索世界。
小学科学教学观察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观察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3c4cf15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a6.png)
小学科学教学观察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的观察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先前知识的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前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可以通过课前测试、提问等
方式进行。
学习动机与兴趣的观察:观察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可以通过观察学生
的参与度、注意力等进行。
观察课堂互动:观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程度和质量。
包括学生的提问、回答问题
的方式和质量,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反馈等。
实验与实践活动的观察:观察学生在实验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包括学生的操作技能,实验的正确性和准确性等方面。
问题解决能力的观察: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和策略。
可以通过提问、小
组合作等方式进行。
输出表达的观察:观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包括学生的口头表达、书
面作业等方面。
评估和反思的观察:观察学生的学习评价和自我反思能力。
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个
人日志等方式进行。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小学科学教学观察方法,通过观察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可以帮
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六年级科学观察教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小学六年级科学观察教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6f9d880c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cb.png)
小学六年级科学观察教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小学六年级科学观察教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导言:科学观察是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本文将针对小学六年级科学观察教学的内容、方法和实施步骤进行详细探讨,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份科学观察教案的参考。
一、教学目标科学观察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使他们能够:1. 正确运用观察的方法,观察现象并得出准确的结论;2. 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技巧进行科学观察和实验;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小学六年级科学观察教学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常见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观察;2. 物体表面的光滑度、材质等观察;3. 水的存在形态及其变化的观察;4. 生物的特征、行为及生长变化的观察;5. 物质的溶解性、燃烧性等观察。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呈现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培养其观察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 实验法:结合实际情境,设计一系列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和实验,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
3. 比较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条件下的观察结果,学会从中总结规律和结论。
4. 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培养他们的思辨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步骤为了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我们将按照以下步骤开展科学观察教学:1. 导入新知识: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向他们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并简要说明科学观察的重要性。
2. 呈现观察案例:展示一个有趣而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收集他们的观察结果。
3. 分析观察结果:让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引导他们发现规律,并从中推导出科学原理。
4. 实施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和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小学科学教学观察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观察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2545b92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44.png)
小学科学教学观察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观察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观察教师的教学方法:观察教师的讲解方式、提问方式以及组织活动的能力等。
例如,教师是否能够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抽象概念,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是否能够巧妙运用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等。
2. 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反应。
例如,学生是否专注于课
堂内容,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是否能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等。
3. 观察课堂氛围:观察教室中的学习氛围和师生关系。
例如,观察学生之间的互动和
合作,观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以及观察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态度和兴趣等。
4. 观察教材和教辅材料的使用:观察教师对教材和教辅材料的使用情况。
例如,观察
教师是否能够很好地解读和应用教材中的内容,是否能够使用适当的教辅材料来辅助
授课,以及观察教师是否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和选用等。
通过以上观察方法,可以全面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便及时发现
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科学教学的效果。
同时,观察教学过程也可以为教
师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改进和提升教学能力。
小学科学观察教学方案
![小学科学观察教学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3ce5ab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0e.png)
小学科学观察教学方案科学观察是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观察,学生可以主动积累和发现事物规律,提高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为了有效指导教师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进行观察教学,制定了以下小学科学观察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通过科学观察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具体目标包括:1. 培养学生对事物进行仔细观察和准确描述的能力;2.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和实验设计的能力;4.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发现科学规律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小学科学观察教学内容应包括生活中的常见事物、生物和物体等方面,可以根据学生年龄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选取。
下面以“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为例进行说明。
三、教学方法1. 直接观察法:利用小学环境中植物的生长活动进行直接观察,通过观察植物的发芽、生长、开花和结果等过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感受生命的奇妙。
2. 比较观察法:将不同植物的生长进行比较观察,引导学生注意植物的不同特征和生长规律。
3. 实验观察法:通过植物的生长实验,引导学生设计观察方案,观察和记录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和观察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自然界中的植物世界,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并提出观察植物生长过程的问题。
2. 直接观察:带领学生到校园或植物园等地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亲自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部分。
3. 比较观察:将不同植物的图片或实物进行比较观察,引导学生注意植物的不同特征和生长规律,并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能力。
4. 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植物生长实验,引导学生设计观察方案,观察和记录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观察到的植物生长规律和特征,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拓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科学观察教学中,可以采用观察记录表、实验报告、小组讨论和口头提问等方式进行评价。
小学低年级科学观察课方法略谈
![小学低年级科学观察课方法略谈](https://img.taocdn.com/s3/m/8f9c99a6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17.png)
小学低年级科学观察课方法略谈小学低年级的科学观察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重要环节。
通过观察,学生可以认识事物的特征、变化及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下面我们来略谈一下小学低年级科学观察课的方法。
一、前期准备在进行科学观察课之前,老师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明确学生需要观察的对象和现象,并准备好相关的实验器材和教学素材。
其次要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和观察要点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最后要保证教室环境安全,并做好相应的安全预防工作。
二、观察前的引入在引入科学观察课时,老师可以通过提问、故事、图片等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他们把观察当做一项有趣的活动。
同时可以让学生进行预测,预测观察对象的一些特征或变化,激发学生的思考。
三、观察活动的进行在进行观察活动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按照预先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观察,并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对象的一些特征和变化,如颜色、形状、大小、运动等。
可以让学生用手摸、用眼看、用耳听,尽可能多的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让学生全面了解观察对象。
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观察问题,引导他们有针对性的观察。
观察一朵花,可以让学生观察花瓣的颜色、花蕊的形状、花的香味等问题。
四、观察结果的总结在观察活动结束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结果的总结。
让学生通过描述、比较、整理观察到的现象和规律,达到对观察结果进行深入理解的目的。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成果,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提高对观察的兴趣。
五、课后延伸在科学观察课结束后,老师可以进行相关的课后延伸活动,如让学生用绘画的方式表现所观察到的内容,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自己观察的结论等。
通过延伸活动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小学低年级的科学观察课方法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教学观察方法[摘要]观察是小学科学课程学习的主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的感知作为观察方法,没有认识到这些是感觉通道,是获取信息的渠道。
教师只让学生停留在感知觉上,没有过渡到观察层次上,导致学生观察的精确度不够。
通过分析感知觉和观察的关系及区别,正确认识看、摸、听、闻等活动是获得科学事实的方式;将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和理解性三个特性来与观察法的目的性、全面性和精确性相联系,指出正确的观察方法;通过这些观察方法在整体上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和感知觉的发展。
[关键词]感知觉;观察;小学科学;观察方法一个人的科学认识重演人类的科学认识历史,小学生的科学认识处于科学事实发展阶段的初级阶段,也就是现象论阶段,描述现象和实验结果的阶段,即小学生具有现象论特征。
[1]所以在小学科学课中,观察是学生获取科学事实的重要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一)将感觉器官的感知作为观察方法。
在很多小学科学教师的理念里,观察是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但是在学生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有错误的方法指导,比如将眼、耳、鼻、舌作为观察的工具,把看、摸、听、闻作为观察的方法。
认为观察是人们利用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认识自然事物的一种活动。
“观察方法具有多样性,组织学生在实践中经历借助手、鼻、耳等器官进行观察。
”[2]还有些教师或者文章里认为将观察课分为直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和使用工具进行观察两种。
直接运用感官感知事物的观察课即用眼、耳、鼻、舌、手(皮肤)去直接感知事物的特性,指导学生掌握用各种感官来进行“正确观察”的方法。
[3]如:观察认识植物(叶、种子、果实、根、茎)的外部形态,动物(金鱼、青蛙、蚂蚁、鸽子、蜗牛)的外部形态和生活方式,观察认识天气变化(晴、阴、雨、雪)的四季特征,观察光与影的变化及根据太阳辨认方向;观察认识水和空气的物理性质、岩石(砂和粘土)和金属(铜、铁、铝)的特征等。
(二)观察要使用全部感觉器官。
有些教师认为在一个观察活动中尽量要把所有的感觉器官全部使用来获取科学事实。
例如“带领学生感知体验用手摸、鼻子闻、用耳听、用嘴尝等多种感官进行观察的技巧”[4]。
教师在观察活动中,直接将摸、闻、听和尝作为观察方法,要用多种的感官进行体验达到观察方法的多样性。
教师认为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和感知就能使观察更全面,把感觉器官和观察的全面性联系在一起。
如“当学生观察各种各样的岩石时,用眼睛看岩石的形状、大小、颜色、是否透明、是分层结构还是颗粒结构,用手摸一摸岩石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相互撞击一下岩石,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音;闻一闻岩石发出的气味”。
这是直接把感觉器官的感知作为观察方法的错误指导。
教师自己没有真正了解观察方法,虽然力求从多个感觉器官来观察,但是局限于运用所有感官来感知事物,无论观察对象是否能用某种感觉器官,也要达到“眼耳鼻舌肤”的全面使用,指导学生只是运用感官来感知事物,忽略了训练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性。
(三)观察目的不明确。
没有明确清晰地提出观察目的经常存在于观察课中,有些教师认为观察是科学认识的最基本活动,孩子具有观察的能力,认为孩子出生就会“观察”周围事物。
这就是把感知和观察等同,容易忽视观察目的。
在《观察蚂蚁》一课时没有先告诉学生观察什么,要达到什么要求,而是待提示“放大镜”的用法后,直接带领学生来到事先准备好的室外场地观察起蚂蚁了。
[5]教师认为自主观察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和激发兴趣,没有提出观察的目的,而是让学生在感知觉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再进行思考,但是在室外观察,容易受到外在因素影响,课外的各种花草、树木、蚂蚁的运动都可能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明确观察的目的再去观察会更适合观察动物。
观察目的和观察任务模糊是教师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些教师提出了观察目的,但是缺少深层的观察目的。
例如教师会在教学《蜗牛》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课前捕捉到的蜗牛进行观察,了解蜗牛的外部特征。
从头到尾、由外到内的顺序观察:先观察蜗牛的头部,接着观察腹部,再观察尾部;在观察了蜗牛的外壳与身体后,又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去观察蜗牛的触角、眼睛、嘴和外壳的螺纹,学生在细心观察中发现了蜗牛的螺纹有左旋和右旋两种。
[6]这位教师确定了它的观察目的是蜗牛的外部特征,所以制定的计划也很符合这个观察目的,学生在生活中对蜗牛有一个模糊的认识,能够很容易分辨出蜗牛,教师除了教学生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之外,应该把重点放在身体结构的事实观察上,忽视了蜗牛外壳的形成和两种螺纹的螺线的区别,也没有指出蜗牛的爬行方式,缺少了深层的观察目的。
在小学科学观察类型的课程里,教师向学生指出观察的目的,制定观察的计划,但是在使用观察的方法和选择多种感觉通道时会出现问题。
比如“看、摸、闻叶柄、叶脉和叶肉等”在观察树叶这个观察活动中,主要的观察目的是获得树叶的结构、形状和颜色等,“闻”树叶的三个部分的味道这个观察的行为并不能获取到叶子的关键性特征,只是分散了学生的感官注意力。
同样的在观察岩石中,很多教师也让学生把两块岩石相互撞击一下,听它们发出的声音,闻它们的味道。
这些都偏离了观察的重点,观察岩石的目的是了解到岩石的颜色、结构、硬度和形状等,闻味道这个行为和观察的重点不一致,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步骤,容易让学生找不到重点,进而用味道来划分岩石的标准。
二、感知觉和观察的区别与联系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
感觉是一种很简单的心理现象,却是接受外部信息最重要的基础。
感觉根据刺激物的性质和作用于的感官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内部感觉有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觉等。
也就是说,教师认为的“眼耳鼻舌”都属于感觉的器官和通道,小学生通过感觉通道获取的客观事实会被大脑立刻加工形成知觉。
观察是多种感觉器官参与科学现象的知觉,在科学中的观察是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自然感官或者科学仪器来考察事物或现象的方法,是对某个对象、某种现象或事物有计划的知觉过程,常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
那么可以看出观察和感知觉的差异:感知觉是个体的本能和内禀属性,个体能运用感觉器官来认识事物,它是盲目的、被动的、缺乏目的性引导的感知觉过程;科学中的观察是要在一定的理论下引导的,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的观察,并且始终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科学观察还可系统地运用感觉器官和延伸的科学仪器,观察结果有翔实的记录。
[7]那么观察和感知觉的根本区别在于,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感知,并不是随意进行的,是一种外在的要求活动,感知觉是科学观察的基础。
在生活中,人们会看到观赏性的鱼类,吃到各种鱼的味道,这种就属于感知觉的范畴;在科学课中,学生观察鱼,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感觉器官或者技术手段来观察鱼的结构和特征,这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觉过程属于科学观察。
三、小学科学的观察方法教师可以利用感知觉的特点和观察品质的特点来进行观察的教学,知觉的选择性和观察的目的性可以明确观察的目标和计划;观察的全面性和知觉的整体性能指导学生获得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观察的精确性对知觉理解性有促进作用,所以精细观察和全面观察相结合更能深化感知结果;提高观察的判断力更能够促进知觉的发展。
(一)明确观察目的,提升知觉的选择性。
观察的目的性是指要集中注意使观察活动按照规定的目的或任务要求进行,这就表明了观察目的性的特点是要把感知觉指向观察目的要求的事物或者现象;知觉的选择性主要是来自于注意的选择性,人们通常会选择一种或者几种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作为知觉背景,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支配注意的选择性就能把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知觉选择性的特点是具有明显刺激、新异刺激和对比刺激的事物会被优先选择。
根据知觉的选择性,会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事物作为感知的对象,其他的沦为知觉背景,所以教师在明确观察目的时:首先要使观察的目的物或现象具有强刺激,使学生的感知觉的焦点集中在这个强刺激上;其次要指导或要求观察者将注意指向目的物或现象,运用语言符号促使观察者注意到刺激的关键性和区别性的特征,使观察者更能够认识到以前不曾注意到的信息。
如在观察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时,有热水、冷水的锥形瓶,气球的颜色等都是干扰观察的因素,教师往往用提问的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观察对象上,比如气球大小的变化,测量三个锥形瓶的水温等。
在观察鱼这节课中,教师要明确真正的观察目的是通过观察鱼的身体结构来了解鱼的运动方式,也就是明白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即结构决定功能。
鱼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活方式、游动和觅食等等都有密切的关系,鱼的生活环境促使鱼进化成这样的身体结构,鱼的结构又能适应环境,达到不同的功能。
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观察鱼的结构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如果只是将观察身体结构和观察鱼的运动分开来进行,就属于观察的目的不明确,学生并不能理解到鱼的各部位结构和它怎样运动之间的联系,只能学到认识鱼的外部形态来辨认鱼,并不明白鱼的各个部位和它的游动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观察沙子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观察的目的,才能制定观察的计划。
这节课的观察目的是能通过观察沙的特征和流动性来了解沙丘地貌的形成,所以在观察目标中,把学生要达到认识的方面阐述清楚。
教学目标的第一和第二点是沙子的外部特征,第三点是总结学生应该通过观察沙的特点掌握沙丘地形的形成。
有效的观察目标可以是制定观察计划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时,应该明确观察目标,全面地提出观察任务,才能制定合理的观察计划。
《观察沙》教学目标:1.能通过对比实验观察了解沙子的流动性和保持一定的形状;2.能通过观察认识到沙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3.能通过观察沙子的特点解释沙丘地形的形成。
(二)全面观察,完善知觉的整体性。
教师根据观察目的来制定观察计划,一般先进行全面观察,来达成观察目标的其中一部分,制定全面观察的计划。
观察的全面性是指感知的系统性与有序性,观察全面性的特点是按某种顺序进行观察以达到整体认识的观察方法。
知觉的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特征和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8]知觉整体性的特点是对一个事物的各个侧面或属性的综合概括;对相近或相似的多个事物做整体感知。
利用知觉的整体性,小学生在观察活动时,要做到全面和有顺序地观察,比如在观察鱼这节课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画出头脑中之前的鱼图像,那么这种就属于感知觉,在日常中的感知。
观察目标为鱼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教师制定全面观察的计划,指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的步骤,首先观察鱼的外部特征和整体结构,在这个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先让学生观察整体的结构,由前到后有顺序地观察,从整体结构到鱼的局部结构进行观察。
观察鱼的头、腹、尾,鱼鳍和鱼尾,鱼鳞的分布和整体的身体形状,接下来观察鱼的游动,这些结构都是鱼适于游水的特征,总结能在水中游动是和鱼的身体结构特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