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观察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教学观察方法

[摘要]观察是小学科学课程学习的主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的感知作为观察方法,没有认识到这些是感觉通道,是获取信息的渠道。教师只让学生停留在感知觉上,没有过渡到观察层次上,导致学生观察的精确度不够。通过分析感知觉和观察的关系及区别,正确认识看、摸、听、闻等活动是获得科学事实的方式;将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和理解性三个特性来与观察法的目的性、全面性和精确性相联系,指出正确的观察方法;通过这些观察方法在整体上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和感知觉的发展。

[关键词]感知觉;观察;小学科学;观察方法

一个人的科学认识重演人类的科学认识历史,小学生的科学认识处于科学事实发展阶段的初级阶段,也就是现象论阶段,描述现象和实验结果的阶段,即小学生具有现象论特征。[1]所以在小学科学课中,观察是学生获取科学事实的重要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一)将感觉器官的感知作为观察方法。在很多小学科学教师的理念里,观察是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但是在学生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有错误的方法指导,比如将眼、耳、鼻、舌作为观察的工具,把看、摸、听、闻作为观察的方法。认为观察是人们利用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认识自然事物的一种活动。“观察方法具有多样性,组织学生在实践中经历借助手、鼻、耳等器官进行观察。”[2]还有些教师或者文章里认为将观察课分为直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和使用工具进行观察两种。直接运用感官感知事物的观察课即用眼、耳、鼻、舌、手(皮肤)去直接感知事物的特性,指导学生掌握用各种感官来进行“正确观察”的方法。[3]如:观察认识植物(叶、种子、果实、根、茎)的外部形态,动物(金鱼、青蛙、蚂蚁、鸽子、蜗牛)的外部形态和生活方式,观察认识天气变化(晴、阴、雨、雪)的四季特征,观察光与影的变化及根据太阳辨认方向;观察认识水和空气的物理性质、岩石(砂和粘土)和金属(铜、铁、铝)的特征等。(二)观察要使用全部感觉器官。有些教师认为在一个观察活动中尽量要把所有的感觉器官全部使用来获取科学事实。例如“带领学生感知体验

用手摸、鼻子闻、用耳听、用嘴尝等多种感官进行观察的技巧”[4]。教师在观察活动中,直接将摸、闻、听和尝作为观察方法,要用多种的感官进行体验达到观察方法的多样性。教师认为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和感知就能使观察更全面,把感觉器官和观察的全面性联系在一起。如“当学生观察各种各样的岩石时,用眼睛看岩石的形状、大小、颜色、是否透明、是分层结构还是颗粒结构,用手摸一摸岩石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相互撞击一下岩石,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音;闻一闻岩石发出的气味”。这是直接把感觉器官的感知作为观察方法的错误指导。教师自己没有真正了解观察方法,虽然力求从多个感觉器官来观察,但是局限于运用所有感官来感知事物,无论观察对象是否能用某种感觉器官,也要达到“眼耳鼻舌肤”的全面使用,指导学生只是运用感官来感知事物,忽略了训练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性。(三)观察目的不明确。没有明确清晰地提出观察目的经常存在于观察课中,有些教师认为观察是科学认识的最基本活动,孩子具有观察的能力,认为孩子出生就会“观察”周围事物。这就是把感知和观察等同,容易忽视观察目的。在《观察蚂蚁》一课时没有先告诉学生观察什么,要达到什么要求,而是待提示“放大镜”的用法后,直接带领学生来到事先准备好的室外场地观察起蚂蚁了。[5]教师认为自主观察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和激发兴趣,没有提出观察的目的,而是让学生在感知觉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再进行思考,但是在室外观察,容易受到外在因素影响,课外的各种花草、树木、蚂蚁的运动都可能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明确观察的目的再去观察会更适合观察动物。观察目的和观察任务模糊是教师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些教师提出了观察目的,但是缺少深层的观察目的。例如教师会在教学《蜗牛》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课前捕捉到的蜗牛进行观察,了解蜗牛的外部特征。从头到尾、由外到内的顺序观察:先观察蜗牛的头部,接着观察腹部,再观察尾部;在观察了蜗牛的外壳与身体后,又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去观察蜗牛的触角、眼睛、嘴和外壳的螺纹,学生在细心观察中发现了蜗牛的螺纹有左旋和右旋两种。[6]这位教师确定了它的观察目的是蜗牛的外部特征,所以制定的计划也很符合这个观察目的,学生在生活中对蜗牛有一个模糊的认识,能够很容易分辨出蜗牛,教师除了教学生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之外,应该把重点放在身体结构的事实观察上,忽视了蜗牛外壳的形成和两种螺纹的螺线的区别,也没有指出蜗牛的爬行方式,缺少了深层的观察目的。在小学科学观

察类型的课程里,教师向学生指出观察的目的,制定观察的计划,但是在使用观察的方法和选择多种感觉通道时会出现问题。比如“看、摸、闻叶柄、叶脉和叶肉等”在观察树叶这个观察活动中,主要的观察目的是获得树叶的结构、形状和颜色等,“闻”树叶的三个部分的味道这个观察的行为并不能获取到叶子的关键性特征,只是分散了学生的感官注意力。同样的在观察岩石中,很多教师也让学生把两块岩石相互撞击一下,听它们发出的声音,闻它们的味道。这些都偏离了观察的重点,观察岩石的目的是了解到岩石的颜色、结构、硬度和形状等,闻味道这个行为和观察的重点不一致,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步骤,容易让学生找不到重点,进而用味道来划分岩石的标准。

二、感知觉和观察的区别与联系

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感觉是一种很简单的心理现象,却是接受外部信息最重要的基础。感觉根据刺激物的性质和作用于的感官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内部感觉有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觉等。也就是说,教师认为的“眼耳鼻舌”都属于感觉的器官和通道,小学生通过感觉通道获取的客观事实会被大脑立刻加工形成知觉。观察是多种感觉器官参与科学现象的知觉,在科学中的观察是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自然感官或者科学仪器来考察事物或现象的方法,是对某个对象、某种现象或事物有计划的知觉过程,常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那么可以看出观察和感知觉的差异:感知觉是个体的本能和内禀属性,个体能运用感觉器官来认识事物,它是盲目的、被动的、缺乏目的性引导的感知觉过程;科学中的观察是要在一定的理论下引导的,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的观察,并且始终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科学观察还可系统地运用感觉器官和延伸的科学仪器,观察结果有翔实的记录。[7]那么观察和感知觉的根本区别在于,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感知,并不是随意进行的,是一种外在的要求活动,感知觉是科学观察的基础。在生活中,人们会看到观赏性的鱼类,吃到各种鱼的味道,这种就属于感知觉的范畴;在科学课中,学生观察鱼,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感觉器官或者技术手段来观察鱼的结构和特征,这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觉过程属于科学观察。

三、小学科学的观察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