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试验段施工总结
强夯试验段总结
路基强夯试验段施工总结编制:复核:审核:二 0 一六年七月目录1、工程概况 (1)1.1工程简介 (1)1.2主要工程量 (1)1.3强夯试验段范围 (1)2、试验依据 (1)3、试验目的 (1)4、试验段施工准备工作 (1)4.1组织准备 (1)4.2机械、仪器准备 (2)4.3技术准备 (2)5、试验方案 (2)5.3强夯试验段工艺流程 (3)5.4拟定技术参数 (3)5.5强夯施工 (4)6、试验总结 (5)6.1机械设备和劳动力组织 (5)6.2施工参数的确定 (5)6.3施工质量标准 (5)6.4施工安全措施 (6)路基强夯试验段施工总结1、工程概况1.1工程简介***出口路基为高填斜坡填石路堤,填方边坡高度≥20m,路基右侧为改沟及反压护道工程。
为保证高填方路堤的压实,防止路基成型后沉降开裂。
**两段高填方路基采用强夯分层补强进行处治。
第一层高度以填方为12米范围开始,高度小于8米的填方段第一层不强夯,其上路堤每填高6-8米强夯一次。
1.2主要工程量表1-1 强夯主要工程数量表1.3强夯试验段范围我部在已填筑路基达到强夯设计要求标高的段落,选取**范围为强夯试验段。
2、试验依据⑴《**施工图设计》第二册;⑵《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2002年版;⑶《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PG B01-2003;⑷《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⑸《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3、试验目的⑴总结路基强夯夯击次数与沉降量关系,确定最佳夯击能、间歇时间、夯间距以及最佳夯击次数。
⑵确定强夯作业标准施工方法。
⑶确定施工作业人员组成和分工,制定出相适应的施工和质量管理方法。
4、试验段施工准备工作4.1组织准备我部高度重视路基强夯试验段工作。
试验段由项目总工负责,项目部各职能部门:工程部、测量组、试验室、安质部配合,路基施工队直接实施。
4.2机械、仪器准备根据试验段的工作量以及实际到场设备,确定设备组合为:长江L252型履带吊1台、夯锤重15t、水准仪一套、钢尺一把等。
强夯试验段施工总结报告
1、试验目的道池池阎良中中心心线线路基中心线K168+640K168+650强夯试验段施工方案K168+656通过在试区内试夯,测定现场夯击次数与夯沉量关系曲线及夯前原位土样物理性参数与夯后土样物理性参数对比曲线,确定强夯施工的技术参数,指导基底大面积强夯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2、设计要求2.1地质情况强夯施工范围内为自重湿陷性黄土,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孔隙发育,结构疏松,具有高压缩性。
其湿陷性等级及湿陷系数见下表,钻探结果在地表以下未见地下水。
2.2基底处理在施工路段K169+000~K169+250和K171+413.72~K171+700范围内基底采用160(t.m)能级强夯,强夯区影响深度5米;在高填方路段K171+700~K172+500施工范围内基底采用240(t.m)-1 -强夯试验段施工方案能级强夯,强夯区影响深度6米。
每个夯点夯击五遍,夯点间距宜为锤底直径的1.5~2.0倍,方格网状布置夯点。
3、试验地点160(t.m)能级和240(t.m)能级试验段设在K171+413.73~K172+500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地段,选取80m×10m 做为试验段,在试验段内分两段40m用于二种能级方案的试验。
4、试验段检测项目4.1强夯前地基试验、检测内容4.1.1室内试验常规试验:颗粒分析、液塑限、含水量、天然容重、标准击实;湿陷试验:密度、比重(空隙比)、饱和度、压缩(系数、模量)、湿陷性试验(湿陷系数、起始压力、自重湿陷系数)、直接剪切实验(粘聚力和内摩擦角)4.1.2现场试验夯前原地面标高4.2强夯过程中及强夯后地基试验、检测内容4.2.1室内试验密度、比重(空隙比)、饱和度、压缩(系数、模量)、湿陷性试验(湿陷系数、起始压力、自重湿陷系数)、直接剪切试验(粘聚力和内摩擦角)。
4.2.2现场试验1)参数夯击能量、夯锤重、夯锤落距、夯击点布设、夯击遍数、夯- 2 -强夯试验段施工方案击数;2)夯沉量在每一击后测量每锤夯击前测定初始锤顶部一定点的标高,直到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相应锤顶标高,并计算夯沉量,5cm时为止。
强夯试验段总结范文报告范文
强夯试验段总结范文报告范文路基强夯试验段施工总结报告一、总结目的我标段地处属Ⅵla区河套副区,地面较为平坦、广阔。
全线在河沟中表层发育砂层、且水位较浅,存在地震液化的可能性,线路区部分段落在地震作用下,会发生砂土液化,液化等级由轻微~严重;路基段内当液化土层厚度在1.0-4.0m时,采用强夯+砂砾垫层进行处理。
为保证路基填筑质量,提高路基的整体强度与均匀性,减小工后沉降。
遵照设计图纸要求,对砂土液化厚度在1.0-4.0m的路基采用强夯,进行补强。
通过K18+660~K19+300段落内选取一段进行试验段的强夯施工来确定强夯施工工艺、施工方法,收集施工中的各项技术指标参数,为下一步路基强夯施工提供现场控制依据。
二、强夯试验段工程概况及施工组织1、试验段工程概况试验段选定在K18+660~K18+710段进行,满足试验段长度要求(长度不小于50m且强夯段无涵洞或其它构造物),长度为50m。
2、路基强夯试验段的施工组织K18+660~K18+710段路基处理范围内强夯增强试验,收集强夯相关数据。
试验施工的时间安排及工作内容为:2022年3月15日~2022年3月20日施工准备:落实安排施工作业人员、机械,场地平整;测量组放线确定边线及标高。
2022年3月21日~2022年3月29日按设计图纸要求对试验段路基进行强夯处理,强夯完成以后进行压实度检测及沉降观测数据整理。
2.1试验段人员分工试验段施工前成立了试验段领导小组,由总工程师主持,参加试验路段工作的人员分工见表1强夯试验段人员分工表。
表1强夯试验段人员分工表序号姓名职务职称责任1赵根根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全面负责技术工作2石建华副经理高级工程师负责施工管理工作3赵栋副总工程师工程师负责技术指导工作4吴利军力工程部长高级工程师负责技术方案编制5王巧玲质检部长高级工程师负责施工中的质检6牛杰路基工程师工程师负责方案的实施及参数整理收集、7李顺福测量队队长工程师负责试验段测量工作8张晓刚试验室主任工程师负责试验段试验工作9弓钰光领工员工程师负责机械调动及组织施工10马泽灵安全部长工程师负责试验段的安全施工2.2强夯试验段施工机械设备情况2.2.1机械设备准备1、夯锤:用钢板制作外壳,内部焊接骨架后灌注混凝土制成。
路基基底强夯处理试验段总结
目录一、试验段施工情况简介 (1)二、现场投入人员 (1)三、现场投入机械设备 (2)四、强夯总体施工方案 (2)五、强夯施工工艺 (3)六、强夯施工方法 (4)七、夯击数据分析 (5)九、结论 (8)十、附件 (8)路基强夯处理试验成果总结一、试验段施工情况简介试验段里程为DK900+720-DK900+810段,全长90 m。
位于****,地形较陡,地势左高右低,地表为旱地,地层上部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砂质黄土;下部上第三系泥岩;底部为华力西期花岗岩。
2013年10月26日~10月30日,根据设计要求对该段路堑基底进行强夯处理施工,经现场监理全程旁站,强夯施工完成后**环通工程试验检测通过现场检测,满足设计要求及规要求。
二、现场投入人员施工现场主要人员统计表三、现场投入机械设备施工现场主要工程机械、设备统计表四、强夯总体施工方案检测路基基底含水量,含水量在最佳含水量的±2%以时,平地机平整施工场地,压路机碾压平整后,放设边桩和控制点,并用白灰标示出需进行强夯的围,并测量控制点高程,确定强夯围。
根据强夯围,布置4m×4m 的方格,方格根据夯锤直径定出点夯夯点位置。
夯前,在该段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试夯,试夯点选择4-6个点。
通过强夯前后测试数据的对比,确定点夯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
根据试夯确定的标准进行大面积点夯,现场强夯满足最后两击的夯沉量不大于50mm、夯坑周围地面无过大隆起以及不因夯坑过深而起起锤困难,停止夯击并记录该点实际夯击遍数及累计沉降量。
三遍点夯过后,以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场地标高。
满夯时,夯迹彼此重迭搭接1/4夯锤直径。
夯击过程中由质检员负责对各种数据记录和原始资料的整理。
五、强夯施工工艺施工工艺流程见下框图所示:六、强夯施工方法1、施工准备(1)组织机械、测量及检测设备和人员进场。
(2)清除地基处理围的浮土,人工配合机械整平试验场地。
强夯施工总结
大石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方案申请批复单承包单位:湖南省永州公路桥梁建设有限公司合同号:DSLJ-02大石公路第二合同段强夯路基试验段总结报告(K22+913-K23+000)湖南省永州公路桥梁建设有限公司大石公路路基第二合同段项目经理部二0一一年五月二十二日大石公路第二合同段强夯路基施工总结根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要求,结合路基填筑强夯试验段施工工艺及现场实际情况,现就该强夯试验段总结如下:一、工程概况1、由于标段内路基填方均处于山地冲沟与V字型沟渠中,地形狭窄,通过对全线现场勘测选定K22+913-K23+000段为本合同填土路基强夯施工试验地段。
2、试验段路基长87m,属于半填半挖和全填方路基段,路基设计宽度24.5米,最大填土高度为18米,试验段内无涵洞等结构物。
3、试验段的施工时间为:从2011年5月18日开始到2011年5月22日结束,共4天时间。
二、试验目的及指导思想通过路基强夯试验段施工,摸索并总结出一套合理的强夯施工组织方案。
指导路基强夯施工达到技术质量标准,并将结果提交给监理工程师批准后,作为今后控制施工的依据,以适应今后的大范围施工。
三、试验段施工方案及段落布置1、施工方案强夯处理V型沟路基强夯试验段在原地表填筑前进行强夯的施工。
2、段落布置K22+913~K23+000在原地表控制。
四、通过试验段施工拟确定的技术参数1、确定合适的夯实设备参数;2、确定合适的夯点布置形式;3、确定合适的夯击遍数;4、确定合适的质量控制检测方法及标准;5、正常施工时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的配置及施工组织管理。
五、施工进度安排开工日期:2011年5月18日完工日期:2011年5月22日六、数据采集和人员及设备配置数据采集记录表格采用大石一级公路的表格和部分自制表格。
强夯试验段施工过程中,设专人进行技术数据、资料的收集及整理。
需收集及整理的资料:天然密度、击实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夯击参数、夯击遍数、夯沉量、标高及沉降观测值、压实度、动力触探、天气情况等。
路基冲击碾压强夯施工总结
路基冲击碾压强夯施工总结强夯施工是一种主要用于路基加固和地基改良的一种施工技术。
通过将夯锤不断地自由落体击打到地面上,使地下土壤较为均匀地受到冲击而达到加密的目的。
夯锤自由落体冲击地面,产生的冲击力会引起土颗粒之间的相互位移与碰撞,从而使土壤颗粒重新排列,填充与土壤中的空隙,达到它们在更紧密的状态下的存在。
根据夯锤的不同形状和质量,冲击的能量和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下面是对于路基冲击碾压强夯施工的总结。
1.正确定位和设计:在施工前,需要进行现场勘察与测量,根据地质情况和工程要求合理设计施工方案。
合理的夯锤布置和夯击次序是施工成功的关键。
要确保锤击边界的一致性,以免出现遗漏或重复强夯的问题。
2.夯击参数的选择:夯击力和冲击频率是夯锤施工的重要参数。
夯击力应根据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进行合理选择。
夯击频率的大小不仅与夯锤的性能有关,还与土壤的湿度有关。
湿度较高的土壤夯击频率宜较高,湿度较低的土壤夯击频率宜较低。
3.施工控制要点: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夯击次数和夯击重数,以保证施工质量。
在夯击过程中,要注重夯锤的冲击位置和夯深度的控制,避免发生跳锤,以免影响施工效果。
4.施工质量检查:强夯施工结束后需要进行质量检查。
一般可以通过现场观察、夯击测试和孔隙比测试等方式来评估夯实效果和加固效果。
如果发现存在不合格的情况,需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保证施工质量。
5.安全措施:在强夯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施工人员的安全。
施工人员应正确佩戴安全帽、防护眼镜、安全鞋等个人防护装备。
夯击过程中,要确保施工区域内无杂物和无人进入,以防发生意外事故。
总之,强夯施工是一种有效的路基加固和地基改良技术。
通过合理的施工设计和施工控制,能够有效地提高路基的承载力和地基的稳定性,从而达到延长路基使用寿命和保障行车安全的目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和应用,以达到最佳的施工效果。
强夯试验段施工总结
日照机场场地平整方案飞行区土石方工程D标段强夯施工试验段总结编制人:审批人:北京中航空港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日照民用机场项目部2013年12月31日强夯试验段施工总结一、施工时间填筑时间为2014年1月14日~2014年1月16日,强夯时间为2014年1月17日~2014年1月20日,试验日期为2014年1月21日。
二、施工范围具体位置详见下图:试验段位置示意图~15%,~2%)(2)进料及虚铺厚度控制:采用后退堆填法分压层进行试验用料的进料摊铺,每亚层堆填厚度不超过1.0m,推土机找平。
强夯单层虚铺厚度为5m,压实厚度约为4~4.5m。
(3)夯锤锤底静压力:25~40kPa。
(4)点夯时,单点击数一次完成,推平后进行满夯。
(5)点夯停夯标准:满足击数要求,且最后一击夯沉量不大于5cm。
强夯填筑工艺参数见下表,可在试验段施工作业结束后进行优化。
夯型单击夯能(kN·m)夯点布置夯点间距(m)夯击遍数单点击数点夯3000正方形 3.5110~13满夯1000搭接型1/4锤径13填挖交接补压的技术要求如下:在填挖交接处,应结合台阶开挖,沿竖向每填筑约5m厚,在台阶交接面附近采用强夯法进行补压处理,补压范围为整个搭接长度范围,强夯参数详见下表。
夯型单击夯能(kN·m)夯点布置夯点间距(m)夯击遍数单点击数点夯2000正方形 3.518~10满夯1000搭接型1/4锤径13要求锤底静压力25~40kPa,最后一击夯沉量≤3cm。
四、施工准备(一)设备准备1、夯锤:用钢板制作外壳,内部焊接骨架后灌注混凝土制成。
夯锤底采用圆形,夯锤锤底静压力为25~40kPa,并设2个排气孔,孔径为250mm。
2、起重机械:选用50t的履带式起重机,以满足夯锤起吊重量和提升高度,并设安全装置,防止夯击时臂杆后仰。
3、自动脱钩装置:要求有足够强度,起吊时不产生滑钩,脱钩灵活,能保持夯锤平稳下落,挂钩方便迅速。
4、铲车:用作回填、整平夯坑和作地锚用。
强夯试验段施工总结94
强夯试验段施工总结一、试验路段概述:我项目部在K29+350~K29+500段作强夯试验段,该处属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填土高度大于4米,采用D型强夯地基处理方案,强夯能级1200kN.m,段落宽50m,原地面强夯面积为8273㎡。
二、机械配备及人员组织机械配置一览表机械名称型号数量(台)备注强夯机QUY40 2 在施工前同现场监理工程师共同对夯锤及脱钩位置进行了标定。
平地机PQ190 1压路机18t 1震动压路机20t 1装载机 ZL50 2洒水车 6000L 1一个特殊路基作业队劳动力配置表序号作业班组数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技术工人普通工人1 强夯作业班组112 1 4 42 灰土作业班组33 1 2 20 10合计44 3 3 24 14三、试验段施工方案及施工步骤总结:1、基面处理:平整施工场地并清除所有障碍物,夯点按梅花形网格排列,间距4米,订木桩且洒白灰线标注出夯点位臵。
设臵临时水准点,以便测量场地夯击前后的高程。
2、强夯施工:a、试验段强夯施工机械采用带有自动脱钩装臵的履带式起重机,强夯设备采用锤重100kN,落距12m,夯击能量为1200kN,夯锤底面积为4.9平方米,并设4个30cm通气孔。
b、恢复路基中线并用灰线撒出强夯范围,然后标出夯点的准确位臵,并测量地面高程,强夯处理宽度:填方为路基两侧边坡坡脚外1m范围内、挖方为路面宽度。
c在处理大致平整的地表处,按土质分段取样作标准重型击实、土的液塑限、颗粒分析、天然含水量试验。
d、起重机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臵。
e、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定点位臵的高程,如锤顶倾斜,应及时将坑底整平。
f、重复步骤e,开始第一遍夯实处理,每点6击,最后两击夯沉量最大为4.1cm,满足设计不大于5cm的要求,夯坑深度小于15cm,且夯坑周围地面没有发生过大的隆起,完成一个夯点夯实。
重复d~f完成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h、主夯完成后,用推土机将夯坑整平,测量夯后的地面高程。
强夯施工总结
路基强夯试验段施工总结一、工程概况九景衢铁路JQJXZQ-5标途径景德镇市浮梁县、上饶市婺源县,全长43.75km,其中路基10.95km,线路多穿过沟谷地带,路基多置于水田上方,地基较软,承载力不能满足要求,需要进行地基处理。
2014年12月15日~2014年12月20日,我部为全面展开路基施工,满足设计规范和图纸要求,保证路基强度及稳定性,在DK140+710~DK140+810段路基进行强夯试验段施工,地基承载力不小于150Kpa,加固深度内的压缩模量不小于15Mpa,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系数小于0.015的综合指标,确定强夯机具最佳夯击遍数及夯击方法,以确定最佳组合方案,指导路基大面积强夯施工。
二、施工机械及人员配置⑴机械设备⑵人员配置三、检验标准强夯质量检验标准如下表四、施工方法1、施工工艺施工艺流程见:强夯施工工艺流程图。
2、施工准备①场地平整,清除表层土,进行表面松散土层碾压,表面基本密实,大面形成人字坡或单面坡,以确保场地排水通畅防止积水。
②查明强夯场地范围内所有管线,调查场地上空、地下构造物、管线的位置及标高,采取改迁或防护措施,防止因强夯施工造成损坏。
③测量放线,定出控制轴线、强夯场地边线,标出夯点位置,并在不受强夯影响地点,设置水准基点。
④测量原地表高程、承载力、压缩模量。
3、强夯施工3.1强夯参数的选定根据《路基工程设计与施工参考图》选定试夯参数如下:①锤落距选定选定单击夯击能为4000 kN·m,夯锤直径为2米,夯锤质量为30T②夯击遍数的选定夯击遍数为5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为点夯,第四、第五遍为满夯。
③夯击次数选定点夯:每一遍内各个夯点的夯击次数按照8-15击进行试夯,并同时满足:最后两夯的夯沉量不大于50mm,每个夯击点安排专人测量和记录击数,保证强夯质量。
④夯击点的布置夯击点布置形状按照《路基工程设计与施工参考图》要求采用正三角形布置,夯击点间距4.5米。
强夯施工总结
强夯法施工总结按照施工图纸要求,为处理某些段落黄土湿陷性,提高地基承载力,我单位在DK629+360~DK629+418段进行了强夯法施工试验,现总结如下。
一、强夯设备采用起重机作为提升机具。
夯锤重17T,底直径2.5m,锤底到锤面埋有5根ф100MM的通气管,以降低夯击的气垫作用,锤顶采刚性吊环,使用吊钩得以迅速而方便的挂上。
自动脱钩装置由船用脱钩装置改变而来,开钩拉绳一端系在脱钩装置的把柄上,另一端穿过焊在吊车大钩侧板上的转向滑轮,然后固定在吊车起重臂底部的轴上,当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时,开钩拉绳即张紧而拉开脱钩装置的锁卡,使夯锤脱钩下落。
二、施工概况1、路基原地面承载力为80KPa。
2、选定锤重M为17T,落距h为12M,单击夯击能为2000KN·M。
3、施工准备。
对施工现场做好三通一平后,夯点按照边长4米正三角形网格布置,进行定位放线,准确标出夯点的位置,并设置四个水准点,以便施工中测量夯击沉降量。
4、施工操作。
拟每点夯击两遍第一、二遍采用点夯,施工按拟定的间隔夯击顺序逐点进行。
每点夯击程序为:起重机就位→夯锤对准夯点位置→将夯锤起吊至预定高度→拉开脱钩装置锁卡夯锤自由落下,这样循环多次,直至完成满足承载力要求的夯击次数,夯击时注意保持落锤平稳,夯位准确,当夯锤气孔被土堵塞时,及时进行清理,以免影响夯击效果。
前两遍全部夯击完毕后,用推土机将周围的土填平夯坑,再进行低能级搭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
施工中,为防止吊车臂杆在较大仰角时因突然释重而后倾,在臂杆顶端加两根钢绳系在停放前面的推土机上,行动比较方便。
5、施工控制(1)严格遵守施工步骤,事先对夯锤的质量、尺寸及吊机的性能严格检验,做好记录;(2)对夯点放线严格控制,其偏差小于5 cm;(3)按照图纸的次序夯击,不得漏夯,吊机就位应按次序,并有利于多台吊机同时施工;(4)对每一点的夯击能,夯击次数,每次夯击沉降量进行仔细记录;(5)控制最后两锤,最后两击之和沉降不大于15cm,之差不大于5cm,如果最后两锤的之和之差超过上述数值,应再增加锤数,以达到标准;(6)夯击时注意安全,为防止飞石伤人,吊车驾驶室应加防护罩,其他人员应在10m外,并采取安全措施。
路基冲击碾压强夯施工总结
中交一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强夯、冲击碾压试验段总结审核:复核:编制:编制单位:沈铁改扩建工程路基七标项目经理部编制日期:二〇一四年十一月月二日目录一、工程概况 (2)二、试验目的 (3)三、人员、机械配置 (3)四、施工工艺总结 (4)五、试验段结论 (16)六、下步控制重点 (18)路基强夯冲击碾压试验段总结一、工程概况本合同段为沈阳(王家沟)至铁岭(杏山)公路改扩建工程路基七标,里程桩号为K811+900~K821+500,本合同段有短链一处,K820+940=K820+942.221,路线缩短2.221m,路线全长9597.779m。
ZK818+075.557~ZK820+939.601为左线分离式改线新建段,对应主线段K818+075.557~K820+940利用原高速公路整幅作为改扩建后的右半幅使用;其余段落主线为正常双侧加宽,利用原高速公路路基和路面。
项目地域位于昌图县境内,设计带地貌类型为冲洪积平原区、山前坡洪积区、微丘区三个地貌单元,地势总体北高南低。
线路通过区地层主要有上太古界混合岩、混合花岗岩,中生界白垩系砾岩、砂岩、泥岩、安山岩,海西期花岗岩、辉绿岩等,冲积平原及山间河谷主要以第四系冲洪积和坡洪积地层为主。
线路自南向北穿越蒲河、万泉河、凡河、柴河、梅林河、沙河、清河、马仲河、牤牛河及二道河,大气降水入渗为主要补给方式,其次为河流入渗补给,排泄方式以地下水径流、河水排泄及人工开采排泄为主。
按岩土体赋水条件和含水介质的不同,可划分为基岩裂隙孔隙水和第四系孔隙潜水及上层滞水三种类型。
工作区属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夏热,春秋两季多风。
近年来,沙尘暴频发。
最高气温36.6~37.6℃,最低气温-34.3~-36.7℃,年平均降水量600~700mm,年平均蒸发量1600~1800mm。
从11月中旬至翌年4月为冰冻期,多年平均冻土深度在K693+000-K813+000段位1.2-1.4米,K813+000-终点为1.4-1.6米,因此取K693+000-K813+000段标准冻深为1.4米,K813+000-终点段标准冻深为1.5米。
试验段总结
试验段总结青岛新机场项目飞行区场道工程施工原地面强夯试验段试验总结中铁十二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新机场场道工程第1标段项目经理部二○一六年四月原地面强夯试验段施工总结1 试验段施工概况我项目部于xx年4月7日至xx年4月25日在道槽区Pxx年4月7日对本试验段采用第一种施工方案进行强夯施工,施工方案如下:在清除平均的耕植土的原地面按照图纸要求直接布置强夯点,按照布置的强夯点进行强夯施工。
第二方案第一种方案施工过程中,、和夯坑周围出现了轻微的隆起并且强夯的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大于5cm,不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因此根据设计要求“遇地下水位比较高、强夯受到影响的区域,强夯前,可铺设厚50cm山皮石垫层”采用第二种方案:在清表后的原地面加铺50cm垫层后再进行强夯,现场施工记录参见附表,具体现场施工过程见下图:第三方案因第二种方案垫层采用的是建筑垃圾,采用建筑垃圾存在的缺点是在建筑垃圾中存在木材、钢筋、生活垃圾等杂物,筛分十分困难,并且根据设计要求最大粒径不大于20cm,破碎程序十分繁琐,因此采用第三种方案,第三种方案采用在清表后的原地面上铺筑山皮石垫层布点然后进行强夯施工。
第三种强夯施工记录表见附表。
4 施工方案总结第一种方案总结1.第一种方案施工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未能达到规范要求,并且现场强夯后地面隆起较大,单点夯坑沉降量为0.?-?。
2.通过现场记录表分析得知在7-9击范围内夯沉量最小,在cm ---cm ,大于10击后沉降量逐渐增大,沉降量在 cm cm。
3.通过记录表分析人工堆积层厚度在1m左右,强夯打穿人工堆积层后,沉降量开始变大。
第二种方案总结1.通过现场试验,加铺垫层后强夯能达到10-12击最后两击夯沉量小于5cm符合设计图纸及规范的要求。
2.加铺垫层强夯后表面未发生隆起现象。
第三种方案总结1.相较第二种方案的建筑垃圾垫层,采用山皮石省去了分类的复杂程序,施工现场进度会有提高。
2.通过现场试验,采用山皮石垫层后强夯能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
强夯置换试验段总结
强夯置换试验段总结强夯置换试验段总结根据局项目部和设计院达成的意见,我们在现场组织了强夯置换碎石墩的施工试验。
现把施工情况和有关资料汇总如下:一、工程概况机械设备:采用上海起重机,锤重25吨,锤直径2.5m,落距12m,单击夯击能3000KN.m实验场地:新株洲站DK1613+510~DK1613+600共90米长的强夯实验区选DK1613+555~DK1613+570段共15米的范围内做强夯置换碎石墩的施工。
该实验段宽14米,长15米,为加快施工进度,从中按有关规范和施工经验梅花型布点5个(见布置图),加固范围为10.8m×10.8m=117㎡,符合要求。
设计要求:强夯置换后碎石墩体的承载力标准为N63.5重型动力触探>20击/10㎝。
整平碾压的检测标准为EV2>45MPa。
二.“正方形布点、内插1点、点夯3000KN.m夯击能、每点9击、100cm碎石墩、满铺30cm、1000KN.m满夯一遍、25吨压路机碾压2遍”施工程序采用3000KN.m夯击能点夯置换碎石工艺。
施工前在场地满铺50㎝厚碎石并整平。
按布点图放好点位,强夯机就位,施工顺序为第一遍正方形布点,先加固四周点(点①~点④),第二遍梅花形插点施工点⑤。
第一遍点锤中心间距2.3d(d为锥径),即5.8米,锤边缘净距3.3米,第二遍采用内插,与第一遍点之中心间距4.1米,锤边缘净距1.6米每个点均分两遍进行点夯。
第一遍均夯击5击,每击进行沉降观测。
在第①点和②点每击均进行N63.5重型触探实验,从实验结果分析,在第5击后的动力触探满足>20击/10㎝标准,以后的第3~5点只进行了最后1击的动力触探实验,均满足>20击/10㎝标准。
夯击沉降量为42㎝~53㎝,为确保置换碎石墩的深度,在第一遍点击夯后,用推土机推平场地上的碎石回填夯坑。
再用3000KN.m夯击能夯击墩体,每个点击4击,每击进行夯沉降观测,最后一击进行动力触探试验,均符合>20击/10㎝标准,且有②④⑤点大于30击的碎石层。
路基强夯试验总结
强夯路基施工总结根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要求,结合路基填筑强夯试验段施工工艺及现场实际情况,现就该强夯试验段总结如下:一、工程概况1、由于标段内路基填方处于山地冲沟与V字型沟渠中,地形狭窄,便道征拆问题困难,施工队伍无法进入现场,现只有K16+015-K16+060段能进入施工机械,故选此段作为本合同段填土路基强夯施工首件地段。
2、首件试验段路基长45m,属于高填方路基段,最大填土高度为18.15米。
3、试验段的施工时间为:从2017年5月10日开始到2017年5月18日结束,共8天时间。
二、试验目的及指导思想通过路基强夯试验段施工,摸索并总结出一套合理的强夯施工组织方案。
指导路基强夯施工达到技术质量标准,并将结果提交给监理工程师批准后,作为今后控制施工的依据,以适应今后的大范围施工。
三、试验段施工方案1、施工原理强夯法是应用功能转换的原理达到加固地基的目的。
具体的说,它是利用起重设备将重锤(一般8—40 T),提到一定高度使其自由落下(一般10—40m),给土以强烈的冲击和振动能量。
地基土在强大的冲击能的作用下,土体强制压缩或振密;经时效压实,使土体重新固结,从而提高了土的承载力,降低其压缩性、达到加固土体的目的。
2、施工流程强夯施工工艺流程图1)、施工机械配置本合同段强夯施工设备采用W1001型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强夯机。
夯锤锤重为20.4t,夯锤底面采用圆形,直径2.3m,臂长17米,最大起重高度18米,最大额定起重重量30吨,夯锤中对称设置4个上下贯通的气孔。
自动脱钩采用开钩法或用付卷筒开钩。
2)、夯点布置强夯施工顺序必须按照自路基两侧向中间逐次推进的方式进行控制。
主副夯击点按照设计图纸要求成正三角形布置,间距1.5米,采用逐点夯与满夯相结合的方法,主、副点夯各夯击一次,满夯夯击一次,在各夯点中间穿插进行。
第三遍为满夯,实际施工中可根据试夯资料进行修正。
满夯锤印彼此搭接1/4,连续夯击。
强夯试验段总结
路基填前强夯试验段总结报告一、试验段目的本合同段AK0+000-AK0+300段路基底部为I级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深度为0-2米,对此路段进行强夯处理。
通过试验段总结夯锤质量、夯击次数、夯锤落距、夯点间距、夯击遍数、沉降量、间歇时间关系,选取合理的机械配备和质量控制方案。
二、试夯的检测方法:检测方法:对粘性土地基以静力触探、荷载试验为主;对地基以动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荷载试验为主。
三、试验段桩号AK0+077—AK0+117长度40m,平均宽度14.5m。
面积40Χ14.5=580m²四、地质分析此段落为湿陷性黄土,厚度1-2米。
六、夯点布置采用正方形布点,夯点间距4m。
第一遍为1号夯点,第二遍为2号夯点,按规定间距在第一遍夯点位中间穿插进行。
第三遍满夯时彼此搭接1/4夯锤直径。
七、夯击能量要求1)设计夯击能要求:夯击能100T.m。
2)实际夯锤参数及落距夯锤质量m0:13.6T,夯锤面积S:4.2 m²,落距h1=7.35m八、单点夯击次数与夯沉量的控制单点夯击次数控制标准:①第一遍,要求最后两击夯沉量之和小于15cm,之差小于5cm,且后一击夯沉量小于前一击夯沉量。
第二遍,要求最后两击夯沉量之和小于10cm,之差小于5cm,且后一击夯沉量小于前一击夯沉量。
②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③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
夯击遍数以不出现“翻浆”或“橡皮土”为宜。
第一遍:夯击次数与夯沉量关系曲线如下。
(该数据为平均值)单位mm第二遍:夯击次数与夯沉量关系曲线如下。
(该数据为副夯点平均值)单位mm九、整平后的地面标高变化十、试验段总结1、施工后,综合分析测量记录,然后做出初步的评价,并进行总结。
2、确定夯击能100T.m,夯锤质量:13.6T,落距:7.35m。
强夯夯点间距4米×4米布置第一遍夯点,每点夯击8击,夯沉量35.3cm;第二遍夯点按4米×4米在第一遍点位中间穿插布置,每点夯击6击,夯沉量25.3cm;第三遍搭接1/4夯印满夯夯沉量11cm的施工工艺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完整)强夯总结报告,推荐文档
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桥头路基处理(强夯)试验段总结报告批准:审核:编制:山东枣菏高速公路总承包项目部一分部二○一七年十月目录一、施工说明 (1)二、设计要求及施工参数 (1)三、投入的人员、机械 (1)四、施工过程 (2)五、质量控制要点 (5)六、出现问题及处理措施 (5)七、成果 (5)桥头路基处理(强夯)试验段总结报告一、试验段工程简介强夯施工首件工程选在滕州北互通K0+367~K0+407段,本段为K0+427.03分离式立交0#台侧的桥头路基处理,处理宽度为61米,长度为40米,面积为2440m2。
二、设计要求及施工参数1、平面处理范围:强夯台后处理长度为40米;处理宽度为两侧护坡道边缘3米处,共61米。
2、夯击标准:根据本首件工程施工确定试夯参数按下表3、停夯标准:(1)最后2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cm。
(2)夯坑周围地面不发生过大的隆起。
三、投入的人员、机械1、投入人员四、施工过程1、现场准备:强夯前查明场地范围内地下构筑物、管线和其他设施的位置和标高等参数,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妥善处理,以免强夯时造成损害。
2、开工前检测地下水位1.2米不满足强夯条件,采用设计的井点降水方式降水,将水位降到3.5米以下。
井点管布置在桥头强夯处理范围内,两侧边界为边沟外缘,外围管间距为2米,内点管间距为8米。
井长10.7米,直径150mm;井点管长10.2米,埋深10米,外露0.2米,外围管直径38mm,内点管直径42mm,外围管、内点管均为带有长1.5m滤头的钢管,滤头上开设直径15mm的圆孔,孔距为25mm,滤头上包裹双层尼龙网。
井管连接采用PVC管,直径120mm。
井点管应放置在井空的中间,四周滤料采用粗砂。
井点填砂后,井口以下1.5m用土填实封堵。
强夯期间,拆除内点管,保留外围管,全过程抽水,使加固范围内的地下水位始终保持在3.5m以下。
施工完毕终止抽水后,拔出井点管,所留孔洞应立即用砂填实。
强夯试验段总结材料报告材料
路基强夯试验段施工总结报告一、总结目的我标段地处属Ⅵla区河套副区,地面较为平坦、广阔。
全线在河沟中表层发育砂层、且水位较浅,存在地震液化的可能性,线路区部分段落在地震作用下,会发生砂土液化,液化等级由轻微~严重;路基段内当液化土层厚度在1.0-4.0m时,采用强夯+砂砾垫层进行处理。
为保证路基填筑质量,提高路基的整体强度与均匀性,减小工后沉降。
遵照设计图纸要求,对砂土液化厚度在1.0-4.0m的路基采用强夯,进行补强。
通过K18+660~K19+300段落内选取一段进行试验段的强夯施工来确定强夯施工工艺、施工方法,收集施工中的各项技术指标参数,为下一步路基强夯施工提供现场控制依据。
二、强夯试验段工程概况及施工组织1、试验段工程概况试验段选定在K18+660~K18+710段进行,满足试验段长度要求(长度不小于50m且强夯段无涵洞或其它构造物),长度为50m。
2、路基强夯试验段的施工组织K18+660~K18+710段路基处理范围内强夯增强试验,收集强夯相关数据。
试验施工的时间安排及工作内容为:2015年3月15日~2015年3月20日施工准备:落实安排施工作业人员、机械,场地平整;测量组放线确定边线及标高。
2015年3月21日~2015年3月29日按设计图纸要求对试验段路基进行强夯处理,强夯完成以后进行压实度检测及沉降观测数据整理。
2.1试验段人员分工试验段施工前成立了试验段领导小组,由总工程师主持,参加试验路段工作的人员分工见表1强夯试验段人员分工表。
表1强夯试验段人员分工表序号姓名职务职称责任1 赵根根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全面负责技术工作2 石建华副经理高级工程负责施工管理工作3 赵栋副总工程师工程师负责技术指导工作4 吴利军工程部长高级工程负责技术方案编制5 王巧玲质检部长高级工程负责施工中的质检6 牛杰路基工程工程师负责方案的实施及参数整理7 李顺福测量队队长工程师负责试验段测量工作8 张晓刚试验室主任工程师负责试验段试验工作9 弓钰光领工员工程师负责机械调动及组织施工10 马泽灵安全部长工程师负责试验段的安全施工2.2强夯试验段施工机械设备情况2.2.1机械设备准备1、夯锤:用钢板制作外壳,内部焊接骨架后灌注混凝土制成。
强夯试验段阶段性前期总结
利用红泥岩强夯填筑路基试验段施工总结一、编制依据1.现行的公路工程设计及施工规范、标准、规程;2.济邵高速公路两阶段设计施工图;3.济邵高速公路业主及监理的函件、指令、纪要等;4.国内已有的红砂岩填筑路基科研成果及施工经验;5.利用红泥岩强夯填筑路基试验段施工情况及数据采集成果;6.我单位拥有的技术能力和相关资源。
二、概况济邵高速JSTJ-07合同段起止桩号为K30+500—K34+700, 全长4.21公里, 全线总挖方量约88.3万方, 总填方量约47.6万方。
本合同段所经地区主要为剥蚀丘陵地貌, 相对高差大, 地质复杂, 表层覆盖层为强风化红色粉砂质泥岩及黄河台阶地少量低液限粘土, 下部是强度较高的黄色砂岩(分布较少)和红色砂质泥岩(分布较多)为互层状(与线路成135°- 175°斜向、坡度10°- 22°)分布, 节理比较发育。
三、试验段的作用由于红砂岩(刚爆破出的红砂岩强度较高)具有极强的风化崩解、遇水软化、强度降低等特性, 不宜作为路堤填筑材料, 否则将不可避免会出现路基沉陷、边坡滑坍等严重的工程质量病害。
济邵高速线路及周围此类岩石分布范围较广(除我标段外, 其他标段也存在此类情况)。
若将沿线施工开挖的红色粉砂质泥岩全部弃置不用, 而远借其它材料填筑路基, 则会大大增加工程造价, 同时弃方及借方还会破坏植被及占用大量耕地, 不利于环境保护。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 有效处理利用红砂岩, 从而降低工程造价, 我项目经理部在中国公路工程咨询总公司红砂岩路基课题研究组的指导下, 设立了专业施工队伍, 组织专门实施试验段的人员和机械设备。
对红泥岩填筑路基进行了强夯处理试验段施工。
四、试验段施工方案及段落布置1.施工方案强夯处理红砂岩填筑路基试验段施工松铺厚度按照1m和1.5m 填筑进行强夯的施工。
2.段落布置(1)K34+510~K34+530松铺厚度按1.5m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编制依据 (1)2、工程概况 (1)3、试验段目的 (1)4、施工组织安排 (1)5、强夯施工机械选择 (2)6、强夯施工过程 (2)6.1 施工工艺流程 (2)6.2 施工准备 (3)6.3点夯 (4)6.4 满夯 (8)7、质量检测及结果 (9)8、总结 (10)9、强夯施工注意事项 (10)10、质量控制措施 (11)11、安全环保措施 (11)附件一: (12)附件二: (15)强夯工艺性试验施工总结为了顺利的进行本标段强夯地基处理施工,在试验的基础上完善施工组织、质量管理、施工工艺等各方面的内容。
MHTJ-11标在DK541+400-DK541+440段进行强夯工艺性试验。
利用本次试验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流程的组织实施,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改进方法,给后续强夯施工起到指导作用。
1、编制依据(1)《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4-2003;(2)《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2-2008;(3)《铁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B10106-2010;(4)《蒙华浩三施路通-29》;(5)《蒙华浩三施路-516》。
2、工程概况根据设计图纸可看出,DK541+400~DK541+700段为为Ⅲ级(严重)自重湿陷性场地,地基处理加固方式为强夯。
DK541+400~DK541+700段位于汾河三阶地,阶面平坦开阔,局部冲沟发育,=130~170kPa,线路湿陷系数σs=0.022~0.061,湿陷厚度18.0m~21.5m,σ以填方通过,中心最大填高10.70m,边坡最大高度为10.82m。
3、试验段目的(1)确定强夯施工工艺参数;(2)验证所选机械是否满足施工要求;(3)确定强夯有效加固深度。
4、施工组织安排(1)管理、技术、质检、检测人员分工见表4.1.1。
表4.1.1 工艺性试验领导小组人员分工表序号姓名职务负责内容备注1 胡军伟技术负责人技术指导2 马明全安全总监施工安全3 赵志华质量总监质量监控4 任晓飞试验室主任试验检测5 张金祥环保部长环境保护监控6 邓能云测量队长控制点放样及标高测量7 徐尚祥管区长施工过程协调、管理(2)参加强夯工艺性试验施工的生产工人有工班长和机械操作手、汽车司机及普工配置见表4.1.2。
表4.1.2 生产工人配置表序号操作人员数量备注1 强夯机操作手 12 装载机司机 13 自卸车司机 24 推土机司机 15 挖机司机 36 普工 3(3)强夯工艺性试验施工所需机械设备见表4.1.3。
表4.1.3 强夯试验段投入施工机械表序号设备名称规格数量备注1 装载机ZL50 12 自卸汽车ND3250W282B 23 强夯机宇通400A 1 锤重20t4 履带式推土机 T220A 15 挖机 15、强夯施工机械选择DK541+400~DK541+700地基处理为强夯,根据设计要求,夯机锤径为2.60m,夯锤重150KN~300KN,落距大于15.0m,锤底静接地压力值:25~40Kpa,点夯夯击能为2000KN·m~4000KN·m,满夯采用1000KN·m。
本次试验段选用机械锤径 2.60m,锤重200KN,静压值:200KN/5.31㎡=37.66kpa,点夯夯锤提升高度15m,点夯夯击能:200KN×15m=3000KN·m;满夯提锤高度5m,满夯夯击能:200KN×5m=1000KN·m,满足设计要求。
6、强夯施工过程6.1 施工工艺流程强夯工艺流程图如图6.1所示图6.1 强夯施工工艺流程6.2 施工准备强夯处理至两侧排水沟外侧,清除处理范围内地表0.3m 厚种植土,并以此确定夯前地面高程。
如图6.2。
夯坑推平 第一遍满夯 场地整平 第二遍满夯 数据分析、夯击质量检测碾压整平夯能控制击数控制能量、击数、搭接控制能量、击数、搭接控制测量夯后地面标高第三遍点夯夯后场地标高测量 第一遍点夯测量记录夯沉量第二遍点夯 场地填土至夯前高程 夯坑推平 夯后场地标高测测量夯后地面标高测量记录夯沉量 测量记录夯沉量;夯后场地高程图6.2 清除表层种植土6.3点夯(1)在整平后的场地上标出第一遍夯击点的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布点方式如图6.3。
①第一遍夯击点;②第二遍夯击点;③第三遍夯击点。
图6.3 点夯平面布置示意图夯点间距2.5m,正方形布置,点夯时夯锤高度取15m,点夯第8击开始测沉降量,并按实际情况填写施工记录表,直至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停止夯击。
点夯时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
①起重机就位后,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②测量夯前夯锤高程;③将夯锤起吊至步骤②中测量高程以上15m,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若发现因夯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夯底整平。
④重复上述步骤③,达到设计规定的夯击数且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
如图6.4。
图6.4 点夯⑤换夯点,重复上述步骤①到④,直到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每两遍之间的间隔时间不少于5天。
(2)第一遍点夯完成后推平夯坑,并测量场地高程,然后布置第二遍夯点,进行第二遍点夯。
如图6.5。
图6.5 夯坑回填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三遍点夯,并现场填写施工记录表。
如图6.6。
图6.6 第1遍点夯记录表根据点夯夯击次数和夯沉量绘制关系曲线以确定夯击次数。
如图6.7、6.8、6.9。
图6.7 第1遍点夯图6.8 第2遍点夯图6.9 第3遍点夯由上图可知,点夯每遍夯击10击满足设计要求。
6.4 满夯根据设计要求,强夯分五遍夯,第一、二、三遍为点夯,第四、五遍为满夯。
点夯完成后将场地填土至夯前地面高程再进行满夯,夯后测量地面高程。
满夯夯点布置形式如图6.10所示。
图6.10 满夯示意图(D=2.6m)将场地填土至夯前地面高程后,按上图所示进行低能级满夯,满夯时夯锤提锤高度取5m,满夯后测量场地高程,最后用重型压路机将场地整平碾压至夯前地面高程。
如图6.11。
图6.11 满夯7、质量检测及结果隔7~10d,试验段40m范围内等间距检查3个断面3个点,每个断面左、中、右交错选1点,自夯击终止时的夯面起至有效加固深度内,每隔1m取1~2个土样进行室内试验,测定土的干密度和湿陷系数。
在有效加固深度内,土的湿陷系数均应小于0.015,土的干密度不小于15kN/m³。
检测结果见表7.1。
表7.1 强夯湿陷系数及干密度检测结果序号里程桩号取样部位取样深度干密度(g/cm³)湿陷性系数检测结果描述1DK541+400~DK541+440 左0.5m 15.67 0.007 湿陷性已消除2 1.0m 15.49 0.007 湿陷性已消除3 1.5m 15.79 0.005 湿陷性已消除4 2.0m 15.91 0.005 湿陷性已消除5 2.5m 15.83 0.007 湿陷性已消除6 3.0m 15.58 0.006 湿陷性已消除7 3.5m 15.61 0.006 湿陷性已消除8 4.0m 15.99 0.006 湿陷性已消除9 4.5m 15.81 0.007 湿陷性已消除10 5.0m 15.46 0.006 湿陷性已消除11 5.5m 15.72 0.008 湿陷性已消除12 6.0m 15.53 0.005 湿陷性已消除13 6.5m 15.55 0.006 湿陷性已消除14 7.0m 15.42 0.006 湿陷性已消除15中0.5m 15.77 0.006 湿陷性已消除16 1.0m 15.61 0.004 湿陷性已消除17 1.5m 15.39 0.007 湿陷性已消除18 2.0m 15.62 0.007 湿陷性已消除19 2.5m 15.47 0.006 湿陷性已消除20 3.0m 15.83 0.006 湿陷性已消除21 3.5m 15.52 0.009 湿陷性已消除22 4.0m 15.94 0.008 湿陷性已消除23 4.5m 15.76 0.007 湿陷性已消除24DK541+400~DK541+440 中5.0m 15.64 0.007 湿陷性已消除25 5.5m 15.43 0.006 湿陷性已消除26 6.0m 15.86 0.008 湿陷性已消除27 6.5m 15.72 0.007 湿陷性已消除28 7.0m 15.77 0.005 湿陷性已消除29右0.5m 15.77 0.008 湿陷性已消除30 1.0m 15.63 0.007 湿陷性已消除31 1.5m 15.71 0.007 湿陷性已消除32 2.0m 15.65 0.006 湿陷性已消除33 2.5m 15.94 0.006 湿陷性已消除34 3.0m 15.56 0.004 湿陷性已消除35 3.5m 15.78 0.007 湿陷性已消除36 4.0m 15.59 0.009 湿陷性已消除37 4.5m 15.73 0.008 湿陷性已消除38 5.0m 15.82 0.008 湿陷性已消除39 5.5m 15.65 0.005 湿陷性已消除40 6.0m 15.72 0.009 湿陷性已消除41 6.5m 15.77 0.007 湿陷性已消除42 7.0m 15.62 0.006 湿陷性已消除8、总结(1)从检测结果可知,点夯时提锤高度取15m,每遍10击,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均小于50mm;满夯时提锤高度取5m,每遍夯3击,地基加固处理完成后,在有效加固深度内,土的湿陷系数均小于0.015,土的干密度不小于15kN/m³。
(2)本次试验段选用机械锤径 2.60m,锤重200KN,静压值:200KN/5.31㎡=37.66kpa,点夯夯锤提升高度15m,点夯夯击能:200KN×15m=3000KN·m;满夯提锤高度5m,满夯夯击能:200KN×5m=1000KN·m,满足设计及施工要求。
(3)根据试验检测结果可知,通过强夯地基处理,地面以下7m范围内土的湿陷系数均小于0.015,满足设计要求。
9、强夯施工注意事项(1)施工前应将施工测量控制点引至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固地点。
夯点定位允许偏差应为±50mm,且夯点应有明显标记和编号。
夯击时夯击点中心位移偏差应小于150mm。
(2)施工使用的起重设备应选用起重能力大于锤重1.5~2.0倍的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但必须满足提升高度的要求,并设置安全装置。
(3)点夯时,边缘夯击点一般每一点应多夯2击。
(4)点夯及强夯时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布点,现场需及时填写施工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