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

合集下载

法律常识大全[借鉴]

法律常识大全[借鉴]

法律常识大全[借鉴]
法律是我们国家的基础法律制度,它阐明了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权利义务,构成了人们维护正当权益的法律约束力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些法律法规常识,以帮助大家正确掌握相关法律知识。

一、公民权利自由
公民权利自由是公民对国家权力的限制,是公民实行其有权行使的权利的法律保障,这些权利包括公民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和个人权利等。

二、公民的义务
公民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实施义务,其中包括服从法律、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遵守社会公德、缴纳税款、服务国家和社会、热爱祖国等。

三、社会秩序和规矩
社会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与人们之间彼此关系的合乎规范,是社会性质决定的。

它是国家使社会发展得到稳定的根本保障,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社会各类成员共同维护的规范纪律,是使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体系。

四、什么是民事诉讼
民事诉讼是当事人因民事争议通过法律程序解决纠纷的过程,也经常称为民事行为讼程序。

民事诉讼的根据地可分为两种:普通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

普通民事诉讼法是民事活动的正常过程,是民事法律的基础性程序;行政诉讼是行政服务活动的过程,由行政机关处理,主要是解决公民同行政机关之间的矛盾。

五、谁有权利发起诉讼
社会公民有权利向人民法院发起诉讼。

关于民事纠纷,一般由当事人或其法定代表人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对于行政案件,一般由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当事人、侵害本人民事权利的行为人、行政监督部门和公民投诉等人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法律法规小常识

法律法规小常识

法律法规小常识法律法规小常识1. 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是指通过立法程序制定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规范性文件,用于调整公民间、公民与政府之间以及政府间的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2. 法律的层级结构2.1. 宪法宪法是一国政治组织的基本法律,规定了国家的组织机构、权力的分配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2. 法律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采用正式程序制定的一般性规范,具有普遍约束力,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人们。

2.3.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用于对行政管理活动进行具体规范和限制。

2.4. 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由地方自治组织制定的法规,仅适用于该地区范围内。

2.5. 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对法律适用问题作出解释的规范性文件,具有指导性意义。

3. 法规的制定程序3.1. 立法倡议法规的制定可以由国家机关、地方自治组织、群众团体等提出。

3.2. 立法草案的起草起草机关负责起草法规的具体内容,并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

3.3. 送审及修改起草机关将起草的法规送审给有关部门或机构,经过讨论和修改,形成最终版本。

3.4. 立法审议立法机关对法规进行审议、表决和通过。

3.5. 公布和施行法规经国家有关机关公布后,按照规定的日期开始施行。

4. 法律责任4.1.民事责任民事责任是指因违法行为造成损害,使侵权人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4.2. 行政责任行政责任是指因违反行政法规和行政命令,使行政机关对违法行为采取相应的行政处罚。

4.3. 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指因犯罪行为,违反刑法规定,受到法律严厉制裁的责任。

5. 法律名词及注释5.1. 宪法(Constitution)宪法是基本法律,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5.2. 刑法(Criminal Law)刑法是规定犯罪行为和刑罚的法律。

5.3. 民法(Civil Law)民法是调整民事关系的法律,包括婚姻法、物权法、合同法等。

法律法规基本知识

法律法规基本知识

法律法规基本知识法律法规基本知识一、法律法规的定义法律法规是指由国家机关制定并发布的,用于管理和调整社会行为的规章制度。

它是国家权力的表现,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有着直接的约束力。

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法律法规的种类法律法规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等不同层级和领域的规章制度。

1.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国家机构、公民权利和义务等。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其他法律法规都必须遵守宪法的规定。

2. 法律: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是国家的基本法律。

法律对国家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规定,具有普遍适用性。

3.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或者地方各级政府根据法律制定的,用于行使行政职权和管理社会事务的规章制度。

行政法规对行政机关和公民具有普遍适用性,其内容包括行政管理、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等方面。

4. 部门规章:部门规章是由国务院各部委或者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的,用于规范和管理特定领域或行业的规章制度。

部门规章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适用于相应的行政管理领域。

5. 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由省级以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适用于本地区的行政管理和社会事务。

地方性法规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机关和公民具有普遍适用性。

三、法律法规的作用法律法规作为社会管理的工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维护社会秩序:法律法规规定了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和底线,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制裁和惩罚,维护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2. 保护公民权益:法律法规明确了公民的各项权利和义务,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规定了对侵权行为的追究和赔偿机制。

3. 规范行政行为: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规定了行政机关的职权范围、行为规范和程序,保证了行政机关的公正、透明和合法运行。

4. 促进社会发展:法律法规对经济、教育、卫生、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制度设计和管理调整,推动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100个法律常识

100个法律常识

100个法律常识1.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和准则。

2. 宪法的作用: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规定了国家的组织结构、权力机构的职责和限制,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3. 法律的层级:法律可以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司法解释等层级。

4. 罪行和民事责任:罪行属于刑事法律范畴,涉及违反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民事责任则是指当事人在合同、侵权等民事关系中应承担的责任。

5. 法律适用原则:法律适用原则包括法无禁止即可为、有罪推定和有利于被告原则等。

6. 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人身自由、人权、财产权和婚姻自由等。

7. 法律顾问的作用:法律顾问是专业的法律人士,为个人和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的专业人员。

8. 合同的要素:合同的要素包括合同当事人、合同标的、合同内容和合同形式等。

9. 法律责任:违反法律规定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将承担法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等。

10. 婚姻和家庭法:婚姻和家庭法规定了个人的婚姻自由、离婚程序、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相关权益和义务。

11. 劳动法: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包括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工时安排和劳动保险等。

12. 法定的诉讼时效:法定的诉讼时效是指按照法律规定,特定法律行为或权益主张必须在一定时间内提起诉讼。

13. 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法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创意和创新成果,包括专利、商标和著作权等。

14. 著作权法:著作权法保护作者的著作权益,包括文字、音乐、美术和电影等作品的权益。

15. 财产继承与遗嘱:财产继承和遗嘱法规定个人的财产在其死后的继承方式和遗嘱执行。

16. 刑法:刑法规定了各类犯罪行为以及相应的刑罚和处罚方式。

17. 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规定了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障、刑事审判程序、证据收集和刑事判决等。

18. 违约与解除:合同中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另一方可以解除合同并追求违约责任。

19. 人权法:人权法保障公民享受基本人权,包括生命权、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和平等权利等。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法律类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法律类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法律类关键信息项:1、法律法规的定义和范围2、法律的分类及主要内容3、法律责任的形式和认定4、法律的适用原则5、法律的制定和修订程序6、法律与道德的关系7、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8、法律的执行和监督机制11 法律法规的定义和范围法律法规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其范围涵盖了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等多个领域。

111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原则和公民的基本权利。

112 行政法调整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的行政关系。

113 民法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114 商法主要涉及商业活动中的法律规范,如公司法、证券法等。

115 经济法侧重于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和管理。

116 刑法用于惩治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117 诉讼法规定了诉讼程序,保障公民的诉讼权利。

12 法律的分类及主要内容法律可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实体法规定了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如民法、刑法等;程序法规定了实现实体权利义务的程序,如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

121 民法中的合同法规范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和解除等。

122 物权法规定物权的种类、取得和保护。

123 侵权责任法明确侵权行为的责任承担。

124 刑法中的罪名包括故意杀人罪、抢劫罪、盗窃罪等,以及相应的刑罚。

13 法律责任的形式和认定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民事责任主要有赔偿损失、恢复原状等;行政责任包括警告、罚款、拘留等;刑事责任则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等。

131 法律责任的认定依据法律规定和具体案件事实,遵循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等。

132 在民事责任中,过错责任原则要求行为人对因自己的过错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

133 无过错责任原则则不论行为人是否有过错,只要法律规定应当承担责任,就应承担。

法律常识100条

法律常识100条

法律常识100条1. 法律是指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规范行为的准则,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

2.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职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

3. 法律的制定和修订应当依法程序进行,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

4. 法律具有普遍适用性,任何人不得损害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5. 法律的解释应当以法律的文字原意和立法目的为依据,同时考虑时代和社会背景。

6. 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公民应当依法行使权利并履行相应的义务。

7. 公民应当自觉遵守法律,不得有违法行为,不得以违法为目的或以违法手段实现合法目的。

8. 法律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不得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9. 法律禁止歧视和虐待任何个人或群体,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10. 法律对犯罪行为给予严厉的制裁,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11. 法律对未成年人的权益给予特殊保护,保障他们的健康、教育和成长。

12. 法律规定了政府机关的职权和责任,限制政府行使权力的滥用。

13. 法律保护知识产权,鼓励科学技术创新和文化艺术发展。

14. 法律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禁止虚假广告和不合理定价。

15. 法律规定了劳动者的权益和劳动关系的基本原则,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16. 法律禁止贪污腐败行为,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17. 法律规定了婚姻和家庭的基本制度,保护妇女和儿童的权益。

18. 法律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原则和政策,保护生态环境和国土资源。

19. 法律保护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媒的自由和公正。

20. 法律规定了国家安全的保护措施和责任。

21. 法律明确了公民的诉讼权利和诉讼程序,保障公正、公平和高效审判。

22. 法律规定了警察和执法机关的职责和权限,维护社会治安。

23. 法律规定了违法行为的刑罚和处罚,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24. 法律明确了国家的经济制度和市场秩序。

25. 法律规定了财政收支的管理和使用,保障财政的稳定和公正。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法律类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法律类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法律类关键信息项:1、法律的定义和分类2、法律的效力和适用范围3、法律责任的种类和承担方式4、法律权利的保护和行使5、法律程序的重要性和流程6、常见的法律纠纷解决途径11 法律的定义和分类111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112 法律通常分为公法、私法和社会法三大类。

公法主要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等,旨在规范国家权力的行使和保障公共利益;私法主要包括民法、商法等,侧重于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私人关系;社会法如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

12 法律的效力和适用范围121 法律的效力包括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和对人的效力。

时间效力指法律生效和失效的时间;空间效力指法律适用的地域范围;对人的效力指法律对哪些人具有约束力。

122 法律适用遵循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等原则。

在法律冲突时,应按照法定的冲突解决规则确定适用的法律。

13 法律责任的种类和承担方式131 法律责任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民事责任主要包括赔偿损失、恢复原状、支付违约金等;行政责任包括行政处罚如罚款、拘留、吊销许可证等;刑事责任则包括主刑如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以及附加刑如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等。

132 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取决于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和危害后果。

行为人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恢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和维护法律的权威。

14 法律权利的保护和行使141 公民依法享有各种法律权利,如人身权、财产权、选举权、言论自由权等。

这些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人不得非法侵犯。

142 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应当遵守法律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权利的行使应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遵循合理、合法、诚信的原则。

15 法律程序的重要性和流程151 法律程序是保障法律公正实施的重要环节,包括立法程序、执法程序和司法程序等。

法律常识100条

法律常识100条

法律常识100条一、婚姻家庭法律常识1. 结婚双方必须自愿,并达到法定婚龄。

2. 婚姻关系需经过婚姻登记部门注册方才有效。

3. 离婚需符合法定程序,不能轻易解除婚姻关系。

4. 夫妻共同财产应平等分割。

5. 对配偶的家庭暴力可以申请保护令。

二、劳动法律常识6. 劳动者享有合理工资和工作时间,不得受到歧视。

7. 用工单位应提供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

8. 劳动合同应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9. 劳动者有权休假和享受带薪年假。

10. 解雇劳动者需符合法定程序,不能任意辞退。

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常识11. 消费者有权选择商品和服务,享受公平交易。

12. 商家不得以虚假宣传或强制销售方式误导消费者。

13. 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品质量保证和维修。

14. 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应当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15. 对于合同争议,消费者可以依法维权。

四、交通法律常识16. 汽车驾驶者需具备有效驾驶证和按规定使用安全带。

17. 严禁酒后驾驶或者服用麻醉药物驾驶。

18. 行人应当在人行横道、人行道等区域内通行。

19. 严禁超速、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

20. 驾驶机动车辆需按规定缴纳相应的交通费用。

五、知识产权法律常识21. 著作权属于作者的合法权益,不得侵犯。

22. 商标、专利和版权可以注册保护。

23. 盗版、侵权等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

24. 对于盗用他人创意或发明的行为可以申请侵权赔偿。

25. 有关知识产权的纠纷,当事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六、刑法常识26. 法律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及其相应的刑罚。

27. 故意杀人、盗窃等行为属于犯罪行为。

28. 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依法受到特殊的法律处理。

29. 极端暴力和恶性伤害的行为会受到更严厉的刑罚。

30. 举报犯罪行为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七、民事赔偿法律常识31. 对于他人造成的损害,可以要求赔偿。

32. 损害赔偿可以包括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赔偿。

33. 对于合同争议,可以通过民事赔偿途径解决。

法律常识100条

法律常识100条

法律常识100条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员,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以维护自身的权益和遵守社会规范。

下面列举了100条基本的法律常识,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1. 法律的基本原则是公正、公平、公开、公正和公正。

2.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种族、性别、年龄、宗教信仰等。

3. 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言论也受到法律的限制,不能侵犯他人的名誉、隐私或煽动暴力。

4. 维护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是每个人的法律义务。

5. 法律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规则,个人行为要符合法律。

6. 不管是在公众场合还是在私人领域,侵犯他人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都是违法行为。

7. 在签署合同之前应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确保自身利益不受损害。

8. 原则上,未成年人在法律上没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其行为常受到监护人的制约。

9. 接触网络时要遵守网络安全法和相关规定,不参与违法犯罪行为。

10. 网上购物时应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要泄露个人敏感信息。

11. 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法律的一部分,尊重他人的创作成果,不进行盗版、抄袭等行为。

12. 不盗用他人的身份证件,不进行信用卡盗刷等违法行为。

13. 遵守法律程序,合法维权,不通过非法手段解决纠纷。

14. 不得炒作、散布谣言,对他人进行侮辱、中伤、诽谤等行为都是违法的。

15. 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盗窃、抢劫等行为都是违法的。

16. 对于违法行为,有权报案,配合公安机关的侦查工作。

17. 未取得许可,不得擅自开办企业或从事相关经营活动。

18. 严禁制造、贩卖、传播毒品,一经查获将受到法律惩处。

19. 不得故意传播病毒、恶意篡改、破坏他人计算机系统。

20. 不得通过网络等方式进行诈骗,一旦发现可报案以维护自身权益。

21. 借贷时应签订借款合同,明确借贷金额、利息及还款期限等。

22. 在参加交通活动时要遵守交通法规,保证行车安全。

23. 未取得相关资格证书不得从事相关职业活动。

24. 对于邀约赛车,涉及赌博,未经许可不得进行。

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

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

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法律法规的作用愈发重要。

了解基本的法律法规常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维护自身权益,还能够增强社会安全稳定。

下面将介绍一些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相关问题。

一、宪法法律宪法是一国的根本法律,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国家权力的组织结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基本原则。

宪法是国家立法的最高准则,其他法律和公民行为都必须遵守宪法。

法律是以宪法为基础的,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

法律是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制度的具体规定,是国家权力行使和社会管理的基本规则。

公民有权利也有义务。

基本权利包括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等。

公民可以依法享受这些权利,同时也要履行法律赋予的义务,尊重他人的权利。

二、刑法刑法是对犯罪行为的认定和惩罚的法律规范。

犯罪行为包括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故意犯罪是指有意实施违反法律禁止的行为,而过失犯罪是因疏忽、大意等过失的结果导致的违法行为。

刑法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的构成和刑罚种类,例如盗窃、抢劫、故意伤害、贪污、受贿等。

在刑法中,还规定了刑罚执行的原则和程序,保障了被告人的权利和判决的公正。

三、民法民法是调整个人之间权益关系的法律规范,包括了婚姻家庭法、继承法、合同法等。

婚姻家庭法规定了夫妻间的权利义务以及夫妻财产的处理方式。

继承法规定了个人财产的继承顺序和继承人的权益。

合同法则规定了合同的成立、履行和解除等事项。

民法有着广泛的适用范围,关系到个人、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

了解民法的基本原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四、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机关活动和处理行政纠纷的法律规范。

行政机关是国家对社会实施管理和监督的机构,行政法规定了行政机关的组织结构、职权范围以及行政行为的依法执行等方面的规定。

公民在行政行为中享有一定的权利,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

当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害了公民的权益时,公民有权通过行政诉讼等方式维护自身的权益。

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点

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点

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点行政法
1. 行政法是指调整国家行政组织和行政活动的法律体系。

2. 行政法规定了政府行政机关的组织、职权、程序和责任,以及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3. 行政法包括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行政诉讼法等多个方面。

民法
1. 民法是指调整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法人之间的关系的法律体系。

2. 民法规定了合同、侵权、继承等方面的关系,保护个人的权益。

3. 民法是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秩序的稳
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刑法
1. 刑法是指调整公民与国家之间以及公民之间的关系的法律体系。

2. 刑法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和处罚等方面的内容。

3. 刑法对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是保障
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法律基础。

劳动法
1. 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关系的法律体系。

2.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内容,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 劳动法对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知识产权法
1. 知识产权法是指调整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的法律体系。

2. 知识产权法规定了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方面的内容,保护知识创造者的权益。

3. 知识产权法对促进科技创新、保护知识创造具有重要作用,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法律支撑。

以上是法律法规常识的基本知识点,了解这些基本概念有助于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实践。

基本法律知识和常识

基本法律知识和常识

基本法律知识和常识
一、法律知识
1、法律的概念:法律,是对社会行为的规范,是一系列规定社会规范行为,用来
保护和维护人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的规章和活动的总称。

2、法律来源:法律来源分为宪法法律、民法、行政法律、经济法律、刑法等,是
法国宪法最高法律,民法则涉及民间之间的权利义务。

3、法律分类:民法法规统一定义为制定市民关系的代表,主要包括房产法、劳动法、合同法、破产法等;行政法是政府行政机关依照宪法赋予的权力,实施行政管理时根据法律规定;《刑法》,是指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开展正确处置犯罪行为,保护社会公民和公民之间合法权利的法律法规。

二、法律常识
1、法律的认知:要了解法律,首先得先从法律的认知开始,关于法律的认知,即
从历史文化、思想哲学、辩证法等方面理解法律的实质,理清法律的客观地位。

2、法律结构:法律结构上可以分为原始法,也就是法国宪法,是最高法律,如民法、刑法等,就是原始法之下的细分法规,主要是制定行政法规、经济法规等。

3、法律的内涵:法律的内涵,指的是法律所拥有的思想和价值,有些法律具有很
强的人文精神,但又有些法律具有很强的权利性,以此判断社会成员的惩罚制度等。

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

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

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一、法律法规的定义法律法规是指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有约束力的规则和准则。

它是由国家机关根据立法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性、强制性和规范性的特点。

法律法规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法律法规的分类法律法规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分类方式:1. 宪法和法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它是国家组织与权力运行的基本规范。

法律是在宪法的基础上制定的具体的法律规定,包括刑法、民法、劳动法等。

2.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范性文件,用于管理和规范行政活动。

例如,行政法规可以规定各种行政手续、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

3. 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司法解释是由最高人民法院或其他相关司法机关制定的对法律适用的具体解释,用于统一司法活动中的法律适用标准和原则。

规范性文件是由各个部门和机构制定的对行政管理或行业内的相关问题进行规范和约束的文件,例如工作制度、技术标准等。

4. 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地方性法规是指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范性文件,用于管理和规范地方行政事务。

规章是指由地方性行政机关制定的对具体行政事务进行管理和规范的文件。

三、法律法规的作用1. 维护社会秩序法律法规具有强制力,通过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它规定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准则和规则,保障人们的权益,并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2. 保护公民权益法律法规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包括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婚姻家庭权利等。

它限制了国家机关和个人对公民权益的侵犯,保护了公民的人权和基本自由。

3. 规范经济活动法律法规对经济活动具有规范作用。

它规定了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则和标准,保障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4. 统一法律适用法律法规通过司法解释等具体文件的制定,对法律的解释和适用进行统一,确保司法活动的公正、公平和一致性。

法律常识100条

法律常识100条

法律常识100条1、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3、年满 18 周岁的公民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4、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6、合同一旦签订,对双方都具有法律约束力。

7、借钱给他人时,最好保留借条等书面证据。

8、口头合同在某些情况下也是有效的,但存在举证困难的风险。

9、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享有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

10、遇到消费欺诈,可以要求商家“退一赔三”;如果赔偿金额不足500 元,按 500 元赔偿。

11、商家对商品或服务做出的承诺应当履行。

12、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家提供发票。

13、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可以向生产者或销售者要求赔偿。

14、网络购物七天内无理由退货,但有些商品除外,如定制商品、鲜活易腐商品等。

15、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16、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17、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 80%,并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18、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

19、劳动者提前 30 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20、在工作中受伤,一般属于工伤,用人单位应当负责。

21、用人单位无故辞退劳动者,需要支付经济补偿。

22、加班应当支付加班费。

23、用人单位拖欠工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

24、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会根据国家政策调整。

25、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26、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

27、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工资、奖金、生产经营收益等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28、夫妻一方在婚前的财产属于个人财产。

29、办理结婚登记是确立夫妻关系的法定程序。

30、协议离婚需要经过 30 天的离婚冷静期。

31、遭遇家庭暴力,要及时报警并保留相关证据。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法律法规基本常识一、概述二、法律和法规的定义1. 法律法律是由国家主权机关制定并公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行为的准则。

它是一种属于公法范畴的规则,用于管理国家与个人、个人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各种关系。

2. 法规法规是由国家行政机关制定并公布的一般性规范,用于指导和管理行政机关的具体工作。

法规有更具体的内容和执行程序,而法规中的具体规定必须遵守。

三、法律法规的作用1.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法律法规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正,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确保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2. 规范行为规范法律法规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进行了规范,对违法行为进行了惩罚,起到了限制和约束的作用。

3. 维护社会安定法律法规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尤为重要,它确保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预防和处理各类纠纷,维护社会治安。

四、法律法规的层级关系1.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其他法律法规都必须遵守宪法。

2. 法律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有特定领域的规定。

3.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及其部门制定的,用于规范行政机关的具体行为。

4. 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用于规范本地区的行政管理和公民行为。

五、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法律法规适用于所有在国家或地方境内的人,不论其国籍、民族、性别和职业。

外国人和外国机构在中国境内的活动也要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

六、法律法规的遵守和违法 consequences遵守法律法规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违反法律法规将面临相应的法律后果。

这些后果包括罚款、拘留、牢狱之灾等。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法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石。

法律法规的学习和遵守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只有遵守法律法规,才能保证自己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遵守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法律法规意识。

法律法规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石,法治国家的建设需要每个公民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24基本法律法规常识

24基本法律法规常识

24基本法律法规常识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现代法律体系中,基本法律法规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依据。

下面将介绍24项基本法律法规常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权力机构及其职责等。

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通过的,它明确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国家的各项基本政治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等。

二、刑法刑法是我国刑事法律体系的核心。

它规定了行为人应承担的刑事责任以及刑罚的种类和限度。

刑法依法保护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民的人身、财产等权益。

三、民法民法是我国民事法律体系的基础。

它规定了个人和组织在民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婚姻家庭、财产权益、合同、侵权责任等方面的规定。

四、行政法行政法是规范行政行为的法律体系。

它包括行政机关的组织、职权、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等方面的规定,旨在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五、劳动法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体系。

它规定了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劳动合同的订立与解除、劳动纠纷的解决等方面的内容。

劳动法的实施旨在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六、合同法合同法是调整合同关系的法律体系。

它规定了合同的成立、效力、履行、违约等方面的规则,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

七、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法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

它包括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多个方面,旨在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

八、公司法公司法是调整公司组织和经营活动的法律体系。

它规定了公司的设立、组织形式、股东权益、公司治理等方面的规定,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九、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保护环境的法律体系。

它规定了环境污染防治、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的规定,旨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十、物权法物权法是调整对物的占有和处分关系的法律体系。

它规定了对土地、房屋、动产等不动产和动产的权益保护,维护财产权益和交易秩序。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法律法规基本常识1. 法律的定义和作用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规范行为准则体系。

它由国家立法机关通过法律手段制定,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

法律的主要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维护公共秩序:法律规定了社会各方的行为准则,约束了人们的行为,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 保护公民权益:法律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益,包括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婚姻家庭权利等,确保公民能够合法地享受自己的权益。

- 调整社会关系:法律通过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和规范,平衡了各方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正常运转。

-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法律在处理争议和矛盾时,追求公平正义,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2. 法律的分类法律根据立法机关的不同以及适用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宪法:宪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最高法律,它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功能和权力范围,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 行政法:行政法是国家行政机关和公民、法人之间的行政关系进行调整和规范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行政组织法、行政程序法等。

- 民法:民法是调整个人和个人、个人和法人之间民事关系的法律体系,主要包括婚姻家庭法、财产权法等。

- 刑法:刑法是调整公民之间及公民与国家之间刑事关系的法律体系,规定了各种刑事犯罪的种类、构成要件和处罚标准。

- 商法:商法是调整商业行为关系的法律体系,主要包括公司法、合同法、商标法等。

- 劳动法:劳动法是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法律体系,规定了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劳动条件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3. 法律的适用和解释法律的适用和解释是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法律的具体内容和适用范围进行理解和阐释的过程。

法律的适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主体适用:法律规定了适用范围和适用主体,包括地域范围、人群范围等。

- 时间适用:法律的适用时间一般由法律本身规定,也可以根据特定情况进行适用。

法律的解释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文本解释:根据法律的文字表述来理解法律的具体意义。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法律法规基本常识一、概述法律法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依据,对于每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理解和掌握法律法规的基本常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遵守法纪,建设和谐的社会。

二、宪法与法律的关系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也是其他法律的最高法律准则。

宪法确立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原则和权利,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益。

法律是在宪法的基础上制定的具体规范,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三、法律的种类1. 国家法律:由国家机关制定并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法律,包括刑法、民法、劳动法等。

2. 地方法规:由地方政府依法制定并在本地区范围内实施的法律,例如省、市、县的行政法规。

3. 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制定并实施的法律,例如交通法规、教育法规等。

四、法律的层级1. 宪法:国家最高立法,所有其他法律都必须与宪法保持一致。

2. 法律:根据宪法制定的相关法律,包括刑法、民法、劳动法等。

3. 地方性法规:由地方政府制定的法律,在地方上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4. 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制定的法律,对具体行业或领域进行规范。

五、法律的适用1. 时效性:法律的适用时间从法律规定的生效日期开始,到法律规定的失效日期结束。

2. 地域性:法律根据不同的地域划分,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

3. 个人性:法律根据不同的主体,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适用。

六、法律的权威性法律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依法行事,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违法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罚。

七、法律违法与维权1. 法律违法:指个人或组织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当法律被违反时,受害人可以通过举报或起诉等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

2. 维权途径:当个人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上访、起诉、请求调解等方式维权。

也可以寻求法律援助,获得律师的帮助和支持。

八、法律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法律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政府、媒体以及教育机构应该加大法律宣传与教育力度,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和法制意识。

法律法规常识大全(完整版) .

法律法规常识大全(完整版) .
(二)法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法的发展水平。法律离开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既无存在的可能,也无存在的必要。 二、法与政策的关系 政策是国家或政党在政治活动中为完成一定时期的任务而做出 的政治决策。 在我国现阶段,充分认识和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的政策之 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两者的关系如下: 1.共产党的政策对社会主义法具有指导作用。 2.社会主义法对党的政策的作用:(1)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 形式及手段。(2)法一般是在总结党的政策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 一步集中群众的智慧而制定出来的,党的政策在制定为法律的过程中 将日益完善,因而在实践中产生的效果更为显著,从而使党制定与实 施的政策的目的得到全面的实现。
规范。 三、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是指法律的生效范围或运用范围,即法律对什么人、在 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运用的效力。
(一)空间效力 在我国,凡是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 文件,除非有特殊规定,一经公布施行,就在我国的全部领域内发生 效力。地方国家机关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只在所管辖的地区生 效。 (二)时间效力 包括法的生效、失效和溯及力等问题。法的溯及力问题,是指该 项法律公布生效以前所发生的事件或行为是否适用该项法律的问题。 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反之,则无溯及力。我国法律一般不具有 溯及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三)对人的效力 法对人的效力比较复杂。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对人的效力包括 两个方面: 第一,对中国公民的法律效力。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内一律适用 中国的法律。中国公民在国外的法律适用问题比较复杂。根据我国现 行法律规定,有的可以适用外国法律,有的仍须适用中国法律。 第二,对外国人的法律效力。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内,除法律另有 规定外,也适用中国法律。关于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国家或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
1、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明确行为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总和。

其特征有四方面:(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即相应的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3)、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4)、法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5)、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2、我国刑法的任务是(1)、保卫国家政权;(2)、保护合法财产;(3)、保护公民权利;(4)、维护社会秩序。

3、犯罪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4、犯罪的特征有(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相当严重的社会危害性;(2)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3)、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5、构成犯罪的条件有(1)、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例如,盗窃罪是对国家、集体、公民个人财产权利的侵犯;(2)、犯罪的客观要件,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其中包含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3)、犯罪的主体,是指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犯罪行为的自然人或单位;(4)、犯罪的主观要件,是指行为人对自己所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6、犯罪的行为可分为作为和不作为。

作为是指以积极的活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是人的积极行为,如故意伤害行为、盗窃行为都属于作为的形式;而不作为是指应当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行为而不实施的消极行为。

这种形式的犯罪必须以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义务为前提的,如行为人将年老多病生活不能自理的父母抛弃于荒郊野外以此来逃避自己应尽的赡养老人的义务,则构成了遗弃罪。

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8、犯罪的主观方面主观表现为犯罪故意和过失。

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又可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

而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至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心理态度,也可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9、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明知某种危害结果的必然发生,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二是明知某种危害结果的可能发生,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10、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间接故意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明知其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二是对结果的发生持放任态度。

11、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的心理太度。

12、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

过于自信的过失有两个特征:一是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二是由于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

13、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若要构成正当防卫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正当防卫的目的条件,必须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实施的防卫。

(2)、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行为实施的防卫;
(3)、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实施的防卫。

(4)、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

对于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是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

14、常见的犯罪类型有盗窃罪、抢劫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等类型犯罪比较多。

15、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多次盗窃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1)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
(2)盗窃珍贵文物,情节严重的。

北京市确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如下:
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一千元的,为“数额较大”;
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一万元的,为“数额巨大”;
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六万元的,为“数额特别巨大”;“多次”盗窃指一年盗窃行为三次以上,没有数额限制。

16、对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以及举报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司法机关、学校、社会应当加强保护,保障其不受打击报复。

17、刑罚分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有5种: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有3种: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18、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在我国新颁布的《刑法》中,也增加了一条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罪名是“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19、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具有严重危害性,在我国,犯罪性质最严重的罪行是危害国家安全罪。

20、我国刑法的任务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我国刑罚中最严厉的手段是死刑。

21、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法规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2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三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第五十四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24、凡是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