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最新小学科学苏教版1.3昼夜交替 教 案
苏教版科学五下《昼夜交替》教案
4、小结:太阳不可能用24小
时围绕地球转一圈,昼夜交替
的现象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的结果。
学生回答
关于时差
推算昼夜区域和某地时间
18
1、在地球仪上插根标志,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
提问:①当标志从明亮部分转到黑暗部分的交界处时,是一天的什么时候?(黄昏)
②标志进入黑暗部分是什么时候?(晚上)
模拟实验.(手电筒模拟太阳,
地球仪模拟地球)
2、提问:
①实验中,你要看到什么现象呢?(昼和夜)
②那我们做模拟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手电筒放哪? (调节手电筒和地球仪的距离,至光线能照亮半个 地球仪)
地球是怎样转的?哪个转的时间短啊?(自转)它的方向怎样?(自西向东)
为什么地球要自西向东转?你是根据平常看到的什么现象判断的?(太阳的东升西落)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科学知识:
1、知道昼夜的成因。
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探究昼夜变化的成因。
学习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自我控制能力增强,比
较独立自主等特点,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昼夜的产生和变化的原因,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可能不是什么新知识,学生已经从大量的生活经验和各种百科全书中知道昼夜现象,形成了初步、但还很模糊的宇宙观。他们虽然对昼夜现象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是要让他们解释清楚“为什么”就可能很困难了。
【精选】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1.3.昼夜交替》教案(3).doc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昼夜的交替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时下比较风靡的热门课题;是当前深化课堂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有效教学要关注的是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学习”,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
结合小学科学学科和小学生的特点以及有效性教学的特点,来谈谈《昼夜交替》一课在科学课堂中追求有效、高效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昼夜交替是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的现象。
但是成因很多同学不定知晓。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够运用示意图对昼夜现象的形成进行解释。
围绕这个目标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二是做有关昼夜现象的模拟实现;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二、挖掘材料的结构内涵1.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
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就是指能揭示科学概念的材料。
如将小地球仪、去掉灯头的手电筒作为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提供给学生,目的是要避免学生从零乱的材料中片面认识事物特征,而让学生较全面地从本质上认识事物,获取科学的知识与方法,给学生较大的思考空间。
2.采用有意义的典型材料。
通过典型材料引发典型经历,典型经历引发科学思维,科学思维引发科学认识,科学认识的提高就是科学课堂效率的提高。
如在演示实验中将大的地球仪和没有灯罩的台灯组合进行模拟实验观察,并选取相关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观察这一动态活动过程,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了发展。
三、选用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中围绕昼夜现象的形成跟太阳的照射,地球是球体,球体不断自转,三个因素有关的事实展开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
课堂上为了提高学习有效性,我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的气氛不断的激励学生敢于想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并始终注意选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动力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选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有效教学的动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最新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1.3昼夜交替教案(5)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1.3昼夜交替教案(5)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1.3昼夜交替教案(5)1.3昼夜交替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晓得昼夜交错就是由于地球的进动构成的。
(2)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
(3)会确定昼夜区域以及晨昏区域。
2、过程与方法可以搞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以提问和化解有关昼夜成因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2)意识到科学就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重新认识在不断进步。
新设计“昼夜交错”就是“白天和黑夜”单元的第三课。
本课首先从“太阳东升西落”现象明确提出问题,鼓励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分析昼夜交错现象的成因。
在本教学设计中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著重鼓舞他们的思维,培育他们通过实验尝试探究的能力,并著重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最后得出结论,构成科学的概念。
重难点突破有方,通过传授和模拟,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昼夜构成的原因展开大胆猜测,明确提出批评。
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自学兴趣浓厚,合作能力获得培育。
学情分析从整体情况看看,此阶段的学生自学比较深入细致,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讨厌死记硬背,认知不深刻,运用能力差,存有猛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性欲,但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弱。
对于本课,学生对昼夜交错尚无多样的感性认识,但要使他们表述“为什么”就深感困难。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重新认识昼夜交错的成因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重新认识昼夜交错的成因。
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昼夜交错一、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
2、教师回答:这就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自然现象,你们晓得这就是什么现象吗?昼夜变化存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3、教师引入课题:清晨,太阳缓缓升起,夜色渐渐消退;傍晚,太阳慢慢西沉,夜幕悄悄降临。
昼夜交替,周而复始,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奥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2017最新小学科学苏教版1.3昼夜交替 教 案
请小组同学上台交流示意图并解释。教师引导发现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学生上台实物投影展示、交流(设计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小组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五、小结1、师:经过前面各小组的交流。我们一起来有根据的再次分析一下: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有多少种可能? 2、在没有新证据前,前面有哪些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暂时是正确的? 3、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在这些能够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中,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四组模拟实验教师出示四种模拟地日运行效果示意图:。(四组模拟实验的课件有层次的出示,从手电、地球仪等材料的实物模拟过度到地日运行模拟,从学生的认知层次出发,两级模拟和学生的认知有了整体的衔接,帮助学生整合已有的概念或正在逐步形成的概念,开始形成有阶梯结构的认知。)
活动5【练习】五、总结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谈谈有什么收获? 2、师:请把我们所有的假释都用图画出来,贴在墙上,对于“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这种自然现象,虽然有多种可能的解释,但合理的只有一种,要找到符合真实情况的解释我们需要更多的信息和证据,当我们获得的证据越多,我们就越可能对我们看到的现象做出更合理的解释,我们也就越接近真理。本单元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不断完善和修正我们的认识。
2、认识到同一个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学情分析
昼夜现象的形成跟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球体,球体不断自转三个因素相关。关于昼夜交替知识,许多成人认为太简单了,不用学也知道。事实上,确实有许多学生通过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或者电视媒体等渠道看到过相关的知识。那么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呢?让我们来看一个有关此内容的课前调查统计: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占28%地球自转、公转太阳绕地运动?地球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的占25% ?太阳绕地球转的占13% ?认为和月亮有关的占8%月亮绕地运动?其他原因或什么都不知道占26%这说明学生原先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是通过书籍、电视等渠道获取的,知识是不稳固的,或者说是书面的形式,是以零碎的形式存在的,不能和他原有的知识进行有序地建构,所以还不能成为学生的知识。基于此,我认为大部分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是困惑不解的。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昼夜交替》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昼夜交替》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一、课程设计目标本次科学课程的设计目标为:•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及地球日夜交替的原理;•掌握地球与太阳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太阳直射线的影响;•发现并探究一些日常现象的原因,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5分钟)在课程开始前,老师可以放映一段视频或播放一段关于昼夜交替的动画,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引入本课程的内容,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20分钟)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和规律的特点。
3. 明确日夜交替的原理(20分钟)关于日夜交替的原理,老师可以向学生分享一些科学家的实验成果,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日夜交替的原因,让学生探究日夜交替和自转、公转运动之间的关系。
4. 了解太阳的直射线和影响(20分钟)讲解太阳的直射线是什么,以及它的影响。
通过视频和图片向学生展示太阳直射线在夏季、冬季的不同情况,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线对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影响。
5. 探究日常现象的原因(20分钟)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去解决一些日常现象的问题,如为什么阳台东侧的植物比西侧的植物更茂盛?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针对问题的能力。
6. 课堂检测(15分钟)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对本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老师可以通过问答、让学生打标签或小测试等方式进行检测。
7. 总结与反思(5分钟)在课程结束前,通过提问和互动的方式,老师可以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在反思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三、科学课件PPT设计通过科学课件PPT,可以更清晰、简洁和直观地显示本次课程的内容,以及科学实验和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资源。
PPT的设计要尽量符合学生认知心理学原理,通过多彩的图表、动画以及视频,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3昼夜交替现象 苏教版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一、单元内容概述《昼夜交替》这一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中的第三课,本单元内容属于《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部分,这方面内容在本套科学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
本单元探究活动将从观察和研究最常见的太阳和月亮开始,这也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开始。
本单元共五课,按照时间的顺序,依次研究白天太阳和影子变化的规律及其运用;昼夜的交替轮回;夜晚月相的阴晴圆缺变化和因昼夜变化而引起动植物的节律变化。
本课是第三课,研究昼夜形成的原因。
本单元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学生常见的影子、太阳、月亮,通过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初步认识太阳、月亮、运动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视角逐渐引向昼夜交替变化对生物以及人类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每天都经历着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对这一现象很熟悉。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也知道“昼夜的交替与地球的转动有关”,但究竟和地球的转动有什么关系,地球又是怎样转动的,学生说不清楚。
要想解释清楚为什么会昼夜交替,还要结合直观的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本课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发现其中的科学道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⑵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⑶能够根据地球自转规律,大致推算出某地的时间。
⑷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⑴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进行假性解释。
⑵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能够解决有关昼夜交替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
⑵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不迷信权威。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昼夜变化的成因。
教学难点:根据已知条件推算某地的时间。
五、教学准备转椅、手电筒、地球仪、泡沫支架。
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课件出示:同一地点的“白天和黑夜”的图片。
这是两张同一地点的照片,你们能从时间上比较出它们的不同吗?(一张是白天,另一张是夜晚。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3 昼夜交替-苏教版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能通过模拟试验根据试验计划进行验证。
2.过程方法:能结合生活体验,对昼夜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
能对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性进行猜想,能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并尝试利用已有知识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质疑。
引导学生认识到寻找更多的证据来验证假说的重要性。
3.情感体验:让学生体验、感悟历史上科学家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史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小组能用模拟实验验证每一种猜测。
2.体验地球的不同转法,会初步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三、教学步骤:(一)观察照片,引入“昼”与“夜”现象。
(二)交流猜测。
围绕“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几类猜测。
生交流:(1)地球自转。
(2)地球自转,又绕着太阳转。
(3)地球绕着太阳转。
(4)太阳绕着地球转。
体验太阳、地球的不同转法出示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三)模拟实验。
1、对于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交替,同学们提出了4种猜测,这些猜测会不会出现昼夜交替?有办法进一步证明吗?2、引入模拟实验,从实验中寻找证据。
3、出示实验建议:找出地球仪上作标记的红星,作为研究的对象;4、实验、记录。
5、小组实验、老师巡视。
(四)汇报试验结果。
要求边演示边汇报,汇报内容如下:做标记的地方昼夜有没有发生变化。
昼夜交替吗?怎样才能不断交替呢?学生汇报时出示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五)产生新的怀疑,争论。
1、通过模拟实验,四种猜测都是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那么究竟是哪一种是符合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呢?2、学生说观点,说理由。
(六)阅读书上材料,回顾历史,学习先辈的科学精神。
1、简介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2、布鲁诺和伽利略的遭遇3、交流感受按特长评语1. 优秀的成绩,娟秀的书法,逼真的绘画,优美的舞姿,娓娓动听的播音,落落大方的小小主持人,博得师生的好评,是我们学校的骄傲。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3昼夜交替|苏教版
2. 谈话:如果太阳与地球都静止, 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 那会产生什么现 象呢?
3. 出示画有太阳与地球的头套,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昼夜的形成。 4.. 小结:当阳光照射地球的时候,朝着太阳的一面就是白天,而背对着太 阳的一面就是黑夜。 5. 提问:那太阳和地球要怎么样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呢?
五、拓展延伸 1. 谈话:这节课通过我们的学习和模拟实验知道了昼夜交替的成因, 结论人类是不是从古至今都明白呢? 2. 播放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的历程的图片。 3. 谈话:看完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4. 谈话:如果地球上没有昼夜交替现象会怎么样呢? 附: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 原因: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追问:你们认为太阳和地球要如何运动才产生所昼夜交替现象呢? 6. 学生讨论并猜测,同时填写实验记录单。 7. 学生汇报猜测结果,教师板书 8. 谈话:我们要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呢?
要选什么器材来模拟昼夜交替呢?为什么? 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个贴贴纸,你知道它的作用是什么吗? 有了器材,你打算如何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呢?在实验中要注意些什么 呢?请两位同学上台模拟演示一下, 其他同学配合着说昼夜, 并画出地球与太阳 运动的示意图。 9.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10. 出示白炽灯,分组上台汇报。 三、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 1. 谈话:听完他们的汇报,你有发现什么疑问吗? 2. 学生说出自己的疑问与发现,教师引导。 (1)播放视频:科学家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 (2)小结: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是地球自转。(板书:地球自转) (3)学生正确模拟昼夜交替的形成,并上台演示 四、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 1. 谈话:你们有没有发现他们的地球自转和你有什么差别吗? 2. 学生猜测地球自转的方向并汇报 3. 学生讨论验证猜测的方法并汇报。 4. 师生共同得出实验方案: 选好观测点, 确定好观测点的东方和西方, 分别 用两种转法从观测点开始转动, 看看哪种会出现太阳的东升西落 5.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6. 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 只有当地球自西向东转动, 我们祖国的东边才能先 见到太阳。因此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7. 谈话:老师很高兴大家都解开昼夜交替的奥秘了, 下面你们可以多转几圈, 仔细观察一下昼夜交替的过程。
苏教小学科学五上《1.3.昼夜交替》word教案(1)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昼夜的交替一、教学目的: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2.知道昼夜的成因;3.意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二、教学重点:能用模拟实验来检验每一种假设。
三、教学难点:会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四、教学准备:小球、手电筒、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一)比较思考:昼夜是怎样形成的?1.师:在连续24小时(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中,会出现哪些现象?2.出示校园(或周边村庄)白天和夜晚的图片,学生欣赏优美的景色。
师:关于昼夜现象你有那些感兴趣的问题?3.学生交流:(1)昼是什么意思?夜呢?昼夜交替是什么意思?((2)昼夜交替时动植物有哪些变化?(3)昼夜交替时人们的生活规律是怎样变化的?(4)昼夜交替是否与地球.太阳有关?有怎样的关系?(5)昼夜交替的成因是什么呢?师: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关于昼夜交替的成因。
(二)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1.游戏活动:(1)师: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可能有几种情况?(2).学生讨论并交流。
(人不动自己转.自己不动别人绕着自己转.两人都转但转的速度不一样)师:那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以上三种情况,会是哪一种?)2.教师演示实验:(1)用地球仪和投影仪做昼夜交替的实验。
学生观察。
(2)师: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动?(3)启发学生质疑:在这个实验中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值得注意?生1:我们要在地球仪上找一个地方作标记,假设我们就在这个地方,作为观测到对象。
生2:我们要仔细观察做标记的地方昼夜会不会变化,怎么变化的?3.你们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吗?4.学生实验,交流操作注意点。
生1:把手电筒的光射向地球仪。
生2:手电筒不能靠地球仪太近,要让射出的光“包围”地球仪。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1.3昼夜交替教案 (4)
1.3昼夜交替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昼夜的成因。
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3.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4.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5.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行的。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会初步做实验的能力,能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显著科学事物和现象,但学生在性别、兴趣、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思维活跃度、求知欲、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否愿意合作等都会影响探究的效果。
A、学生已具备的前概念基础:学生已经知道昼夜交替现象的存在,也知道白天和黑夜是由于阳光照到和照不到而形成的,但是对其中原理却依然未知。
B、学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因为学生才刚刚开始学习科学课,时间不是很长,所以他们对现象的观察能力、探究和分析能力都非常的薄弱,技能更是处于学习初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引导。
基于这些原因,把本课的教学设计成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教师多扶助,帮助学生完成探究和分析。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教学过程一、赏景导入1、出示课件(一)“白天和黑夜”的照片。
谈话:这是两张同一地点的照片,你们能从时间上比较出它们的不同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2、师小结揭题:白天又可以称为“昼”;夜晚又可以称为“夜”。
(板书:昼夜),早上当我们面朝南方,太阳从哪边升起,新的一天开始了,傍晚太阳又从哪边落下?夜晚就来临了,太阳每一天东升西落,白天和夜晚也总是周而复始地交替着。
(板书:交替)二、古人研究1、师问:那么为什么白天和夜晚会交替发生呢?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可能与哪些天体有关?学生猜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适当的评价,引导。
2、介绍科学史。
讲述过渡: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古人也比较感兴趣,并做过大量的研究。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
第一种是“地心说”。
3、出示课件(二)“地心说”,介绍。
这种说法,人们信奉了一千多年。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3昼夜交替现象 苏教版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昼夜现象进行假设性解释。
2.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以回答和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3.通过真人模拟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4.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同别人合作交流的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会做模拟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体验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
难点:根据已知条件推算某地的时间。
教学过程:一、课件引出探究问题师导入:在茫茫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她孕育生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这就是地球。
1.师: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分别是在什么时间拍的?生:一个是白天,一个是黑夜。
2.师:白天可以用哪一个字来表示?生:昼(板书:昼)师:黑夜可以用哪一个字来表示?生:夜(板书:夜)3.师:想一想,每天早上和傍晚有什么不同?(太阳是怎样的?)4.小结师:对,白天和黑夜总是交替的出现。
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地球上的人们迎来了白天,每天傍晚,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地球上的人们又迎来了黑夜。
我们把白天用一个字来表示,叫做“昼”,把黑夜用一个字来表示,叫做“夜”。
白天和黑夜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我们叫做昼夜交替现象。
二、猜想1.师: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昼夜现象呢?生:因为太阳光总是照亮了地球的一半。
2.师:被太阳光照亮的一面就是,昼;没有被太阳光照亮的一面就是,夜。
(板书:图)(出示图片)3.师:真的是这样吗?请想一想:假如地球是透明的,有昼夜之分吗?假如地球本身会发光,有昼夜之分吗?假如太阳和地球都不动,会有昼夜之分吗?生:这样有昼夜,但不会出现昼夜的交替。
4.师:现在你能试着归纳一下形成昼夜现象的的原因吗?生:(1)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2)太阳在同一时间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才能产生昼夜。
(3)地球和太阳不能静止不动。
5.师:看来,地球和太阳必须运动起来,才可能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那么,地球和太阳怎样运动,才可能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呢?请积极思考,在4分钟内请每个小组尽可能多的提出,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来。
苏教小学科学五上《1.3.昼夜交替》word教案(9)
3.昼夜交替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科学知识:1.知道昼夜的成因。
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教学准备:教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手电筒,地球仪分组——手电筒,小地球仪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2.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3.学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借助媒体帮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在讨论交流过程中确定本课研究内容。
二、学习新课[活动一: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你认为昼夜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太阳的东升西落,太阳不断的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可能有几种情况?(自转、围这你转)学生讨论并交流。
那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以上两种情况,会是哪一种?)(教师记录下学生发表的各种可能性)3.你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你们的假设吗?(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设计意图】这里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科学探究的方法:假设—实验验证,掌握研究科学的方法。
充分让学生来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4.学生讨论汇报并上台演示过程。
教师提醒学生几个注意点: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把投影仪(手电筒)的光射向地球仪;投影仪(手电筒)不能靠地球仪太近,要让射出的光“包围”地球仪。
学生分组模拟实验,讨论昼夜的成因。
分组汇报。
[活动二:确认不同地点所处的时间差异]观察转动的地球仪,想一想地球上一部分国家和地区是白天的时候,哪些国家和地区正处于黑夜?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清晨?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黄昏?(这里以中国为例)提示:(1)先找到“昼夜交界线”,然后再判断;(2)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时,哪边先进入白天,哪边先进入夜晚。
苏教版(2017)小学科学五年下册《昼夜对植物的影响》说课(附反思、板书)课件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了解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 象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
分析模拟实验和实际天体运动之间的联系。
五、说教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 设课堂的教学情景,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 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
《昼夜交替》说课稿
苏教版(2017)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新教材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苏教版(2017)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的第1课 《昼夜交替》。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 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 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 指正。
预设: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比较合理。事实上不是太阳绕着 地球转,而是地球绕着太阳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教师小结:我们现在都知道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而是地球绕着太 阳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不过在16世纪能够提出这样 的观点是非常不容易的。
活动3:模拟实验活动 实验一:模拟昼夜现象 出示课本27页上面的一幅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且读一读上面的 文字初步了解本次实验活动所需的材料、方法步骤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校园场景白天和黑夜的的图片,让学生联系 实际生活,并将关注点聚焦到白天和黑夜光线的不同上,再适时提出古 中国人对于昼夜现象做出的猜想与解释,让学生从古人的思考中链接自 然现象,感知古人的想法,调动学习动机。
板块二、学习新课 活动1:认识昼夜交替现象 出示课本26页上海白天和夜晚的图片,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片,说一说这 两幅图片分别展示的是什么时候的上海?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昼夜交替》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昼夜交替》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五年级学生是初步接触科学知识的阶段,对于天文现象的认识尚不深入,教师需要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
本节课通过制作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帮助教师更好地展开教学,并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2.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并能说明一年有四季的原因;3.理解地球自转导致的昼夜交替现象;4.了解地球公转对温度、日照时间的影响。
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实验、展示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2.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想象、推断、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地球的自转导致昼夜交替;2.地球的公转是造成四季变化的原因。
难点分析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2.地球公转对温度、日照时间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导入模块教师通过简单的问答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和四季变化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知识讲解模块1.地球自转教师通过PPT展示地球的自转和自转方向,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是什么,并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不同区域在同一时间的昼夜差异。
2.地球公转教师通过PPT展示地球的公转和公转方向,让学生了解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原理,并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对季节的影响。
3.昼夜交替教师通过PPT展示昼夜交替的原理和地球自转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原因,并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述昼夜交替的过程。
4.温度、日照时间的变化教师通过PPT展示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温度、日照时间的变化是如何与地球公转相关联的,促使学生认识到地球公转的重要性。
实验模块教师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地球公转和自转的过程,通过亲身参与感受到地球的运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吸收知识的程度。
总结模块教师通过简单的问答和展示PPT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学生作业1.观察家附近的太阳强度和位置,记录观测时间、太阳位置及强度,并尝试推断一下此时位于地球的哪个位置上。
小学科学精品教学案例:《昼夜交替现象》
课题:昼夜交替现象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小学科学提倡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等,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本节课属于典型的模拟实验课,因此采用探究型教学模式实施教学。
探究性教学模式涉及到五大教学模块: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小组)探究、协作交流和总结提高。
这类教学模式对于模拟实验课来说,不仅可以较为深入地去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内容,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和思维创新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一、学习内容分析(一)对课标的理解本节课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属于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课标”要求,教师要在本章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是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
本节课具体要求是: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和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有关。
这是小学科学教学中首次比较系统具体地研究宇宙与地球方面的知识。
这一课给学生在认识星体运动方面提供了广阔的想象舞台,只要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运动模式都可以作为假说提出,不但激发学生对探究星球运动的兴趣,还锻炼了学生对现象大胆猜测与质疑的能力。
虽然这节课里来不及收集证明真正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证据,但是它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会不断地找到相应的证据来证明之前猜测是否符合事实,培养了学生用证据来解释说明问题与现象的思维品质。
(二)学生情况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经历小学四年多系统化的学习后,思维发展开始逐步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经过两年多的科学探究学习后,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可以进行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
对地球运动也有初步的认识,大多数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转或公转的证据,那就很少,甚至会有错误的观点:如,认为月球的运动也会使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不清楚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等。
(三)重要概念的建构本节课的重要概念是“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和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有关。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1.3昼夜交替(1)教案-附知识点梳理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昼夜的交替一、教学目的: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2.知道昼夜的成因;3.意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二、教学重点:能用模拟实验来检验每一种假设。
三、教学难点:会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四、教学准备:小球、手电筒、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一)比较思考:昼夜是怎样形成的?1.师:在连续24小时(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中,会出现哪些现象?2.出示校园(或周边村庄)白天和夜晚的图片,学生欣赏优美的景色。
师:关于昼夜现象你有那些感兴趣的问题?3.学生交流:(1)昼是什么意思?夜呢?昼夜交替是什么意思?((2)昼夜交替时动植物有哪些变化?(3)昼夜交替时人们的生活规律是怎样变化的?(4)昼夜交替是否与地球.太阳有关?有怎样的关系?(5)昼夜交替的成因是什么呢?师: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关于昼夜交替的成因。
(二)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1.游戏活动:(1)师: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可能有几种情况?(2).学生讨论并交流。
(人不动自己转.自己不动别人绕着自己转.两人都转但转的速度不一样)师:那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以上三种情况,会是哪一种?)2.教师演示实验:(1)用地球仪和投影仪做昼夜交替的实验。
学生观察。
(2)师: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动?(3)启发学生质疑:在这个实验中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值得注意?生1:我们要在地球仪上找一个地方作标记,假设我们就在这个地方,作为观测到对象。
生2:我们要仔细观察做标记的地方昼夜会不会变化,怎么变化的?3.你们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吗?4.学生实验,交流操作注意点。
生1:把手电筒的光射向地球仪。
生2:手电筒不能靠地球仪太近,要让射出的光“包围”地球仪。
小学科学31《昼夜交替》(教案)
小学科学31《昼夜交替》(教案)小学科学31《昼夜交替》教案【引言】《昼夜交替》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运动是造成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并能够正确理解和描述昼夜交替的过程。
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引导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自转运动是造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能正确描述昼夜交替的过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观察到的现象。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运动是造成昼夜交替的原因。
2. 能够正确描述昼夜交替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准备】实验材料:地球仪、灯泡、黑纸、铁筷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呈现一个问题:“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过,为什么我们白天能看到太阳,而晚上太阳又不见了呢?”2. 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是如何产生的?与地球的运动有关吗?请大家畅想一下。
二、了解昼夜交替现象(10分钟)1. 学生回答思考的问题,并进行思维导图展示。
2. 教师给出初步的解释,并慢慢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
三、实验探究(15分钟)1. 分发实验器材:地球仪、灯泡、黑纸、铁筷子。
2. 利用地球仪和灯泡模拟太阳和地球的位置关系,通过灯光投影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昼夜交替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在黑纸上插着的铁筷子在不同位置投影出的影子变化,进一步说明昼夜交替现象。
四、昼夜交替原理的解释(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地球自转是造成昼夜交替的原因。
2. 解释地球的自转是什么意思,地球每天自转一圈需要多长时间。
3. 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发生的。
五、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出示一个图表,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释各个地方昼夜变化的情况。
2. 提问:南极洲的气温一年四季如何变化?热带地区的气温如何?请用所学知识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太阳照射地球的情景,请学生观察。这时地球表面的明暗有什么变化?——这地球表面上一半是亮的,就是白天,一半是暗的,就是黑夜。
活动2【讲授】二、推测假设 昼夜交替的假说
1、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说说并且画一画我们的观点。提醒学生注意在描述的时候:标出地球、太阳的名称,用箭头表示运行的方向。
2、认识到同一个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学情分析
昼夜现象的形成跟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球体,球体不断自转三个因素相关。关于昼夜交替知识,许多成人认为太简单了,不用学也知道。事实上,确实有许多学生通过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或者电视媒体等渠道看到过相关的知识。那么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呢?让我们来看一个有关此内容的课前调查统计: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占28%地球自转、公转太阳绕地运动?地球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的占25% ?太阳绕地球转的占13% ?认为和月亮有关的占8%月亮绕地运动?其他原因或什么都不知道占26%这说明学生原先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是通过书籍、电视等渠道获取的,知识是不稳固的,或者说是书面的形式,是以零碎的形式存在的,不能和他原有的知识进行有序地建构,所以还不能成为学生的知识。基于此,我认为大部分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是困惑不解的。
活动5【练习】五、总结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谈谈有什么收获? 2、师:请把我们所有的假释都用图画出来,贴在墙上,对于“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这种自然现象,虽然有多种可能的解释,但合理的只有一种,要找到符合真实情况的解释我们需要更多的信息和证据,当我们获得的证据越多,我们就越可能对我们看到的现象做出更合理的解释,我们也就越接近真理。本单元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不断完善和修正我们的认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设,并尝试解释。
教学难点: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说;用示意图的方式表达假说和实验现象。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一、引入师:太阳东升西落,地球上就有白天和黑夜。当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时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图片,你看到了什么?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昼夜”。昼夜为什么在有规律的交替(板书昼夜交替)。地球和太阳怎样的运动可能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呢?。今天我们也来当回小小科学家。
1.3昼夜交替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积极参与设: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课件出示相应的假设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自转;
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3、师:有好几种观点,到底哪种情况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我们来模拟实验研究。
活动3【活动】三、模拟实验 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
1、出示实验器材。
师:(1)把地球仪当作地球,用什么来代替太阳呢? (2)观察到什么,才能说明“地球”发生昼夜交替现象? (3)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材料与模拟对象的相似性(4)师指导:为了观察更清楚,在球上贴红点作标记,怎样才能让红点处,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假设。(5)实验指导:如果模拟太阳不动地球绕着转的情况注意指导地球不应该自转。引导学生关注日地的运转情况。(6)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教师巡视、交流沟通。课件出示实验要求1)作标记:在地球仪上贴红点(2)实验中地球仪不要转动太快,手电筒不能随便乱动。(3)认真观察:红点处昼夜变化时“太阳”和“地球”在如何运动。(4)完成实验记录表,作解释。昼夜交替实验记录表假设运动方式图示能否出现昼夜交替…… (设计理念:课件提示实验要求,帮助学生有指向性的开展模拟实验研究并且良好建立模型和实物的有效联系。)
活动4【测试】四、汇报交流
请小组同学上台交流示意图并解释。教师引导发现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学生上台实物投影展示、交流(设计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小组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五、小结1、师:经过前面各小组的交流。我们一起来有根据的再次分析一下: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有多少种可能? 2、在没有新证据前,前面有哪些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暂时是正确的? 3、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在这些能够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中,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四组模拟实验教师出示四种模拟地日运行效果示意图:。(四组模拟实验的课件有层次的出示,从手电、地球仪等材料的实物模拟过度到地日运行模拟,从学生的认知层次出发,两级模拟和学生的认知有了整体的衔接,帮助学生整合已有的概念或正在逐步形成的概念,开始形成有阶梯结构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