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我家读书笔记
谁在我家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您。
谁在我家
导读:本文是关于谁在我家,希望能帮助到您!
作者: 海灵格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副标题: 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
出版年: 2003-10
页数: 333
装帧: 简裝本
丛书: 心理咨询与治疗系列
ISBN: 9787506260763
内容简介······
《谁在我家: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分为亲密关系中的现象学以及心理治疗注意事项两大部分内容。
内容涵盖良知的界限:愧疚和清白,父母和孩子,治疗师的心态,系统排列的基本方法等八章。
丛书信息
心理咨询与治疗系列 (共18册), 这套丛书还有《防止青少年自我伤害》,《音乐治疗理论与实践》,《爱与不爱之间》,《真相不止一个》,《成为有影响力的治疗师》等。
《谁在我家》读后感

《谁在我家》读后感程景华暑假参加一个家排主题的工作坊,对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技术和理论,我充满了期待与好奇,培训的时候我积极的参与,感受很多。
觉得家排有点匪夷所思,不经历的人永远理解不了。
回来之后就开始找家排相关的书籍。
海宁格是家排的创始人,在网上也看过他所有的视频。
读海灵格的《谁在我家》,也正是出于一种深入的好奇与向往的心态。
感觉像平时所说的迷信一样。
书写的很好,也很有文采。
有引人入胜的感觉。
让你慢慢的脱离传统的视野,用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问题,理解问题。
人类心理是复杂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这也是人类心灵的奥秘所在!大自然也是公平公正的,有一个的无形的手调整掌控着一切。
冥冥中我们人类还有更大的,和更深远的宇宙法则!这个地球上的万事万物都遵循着这个法则。
海宁格最推崇的人是中国的老子,我想他所谓的法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道可道,非常道”。
这是个没有科学验证的理论,它是现象学,系统论。
使得就玄乎的心理学更增添了神秘色彩。
很多人经历过家排,问题得到了改观,生活得到了改善。
这个理论在实际运用中的确帮助了很多人,也影响了很多人。
书中,不同的章节都有相关的示例,看着书上的例子,放佛身临其境,感觉着人们之间能量在相互传递和转换。
人物的感受时时触动神经,内心对于一些理论的理解也更加明朗。
一、自由自由不是规则的另一面,自由也不是任性而为,真正的自由是遵循并尊重大自然系统法则后的随心所欲。
二、付出与接收完全的付出完全的接受,只付出不接受或者只接受不付出同样有罪。
满怀爱意的付出,满怀爱意的接受,让爱在付出和接受之间不断流动。
父母给我们的爱,我们无以回报,我们将这份爱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
三、男人与女人男女双方都拥有对方所需要的,也都需要对方所拥有的,她们是平等的不完整者,彼此之间的提供能力也是均等的。
双方都保留自己的需要并尊重对方的提供能力,大家互补,使自己完整并使对方完整,相互付出和收取,从而加强彼此时间的关系。
在伴侣关系中要保持彼此的吸引力,双方必须不断滴补充男性和女性能量,保持各自的魅力。
浅读_谁在我家_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_

24
一般的理论中对 “个人” 的认识是建立在 “人—— —宇宙”或 “人—— —社会”这样的模式中来看待研究的。也有的会更精致些,譬 如“个人—— —家庭—— —社会”或“个人—— —民族(国家)”等等。但 无论如何其实并没有单纯的“个人”存在的,只有存在各种关系中 的个人。任何试图把“个人”凌驾到家庭、社会等系统之上的努力都 是注定失败的。人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接触的就是家人,首先 成为的是家庭成员,这是人之为人最初的角色。这种角色的影响会 延续整个人生。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奠 定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的基石。家庭对人的影响,是任何其他影响也 无法比较与替代的。
的许多现象,从家庭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让人有茅塞顿开的感觉。本文试图对本书做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一些有助于改善成
长中的个人的心理状态的建议。
关键词 家庭影响 心理治疗 个人成长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7894(2008)12- 024- 01
伯特·海灵格是德国享有盛名的心理治疗师,他所创新整合的 “家庭系统排列”,轰动了整个欧洲。自 2001 年以来,海灵格曾两次 来到中国大陆地区开展“家庭系统排列”工作坊,引起极大反响。海 灵格早年曾任二十年天主教牧师,卸下牧师之职后开始潜心研究精 神分析,最后在家庭治疗的训练中,自成家庭系统排列治疗方法。海 灵格以诗一般的语言向读者阐述了其发现的一些事情,而那些事情 往往和家庭中的亲密关系有关,这种关系控制着人们并改变着人们 的生活,但往往不为人所察觉。
这本书给人们最大的启示在于人们要认识到家族系统对人的 影响,因为人一出生到这个世界上,就成为了家庭的一份子,有很多 东西是自己不能决定的,对于自己不能决定的因素,谦卑的接受;对 于自己不喜欢的影响,不能一味的排斥与抗拒,而是要学习着去接 纳,去认同。接纳与原谅以后,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这些影响才能 慢慢地被消除,不会继续传递到下一代。我们既要相信爱的力量,又 要尽量去学习爱在家人之间流动的秩序,以及衍生的在新产生的关 系中的秩序。学习了这方面的知识,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在与他人 的交往中,在建立新的家庭关系中,都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谁来我家绘本故事读后感

谁来我家绘本故事读后感一翻开绘本,那画面就像小钩子一样把我的眼睛紧紧钩住。
故事里的家庭情况可特别了,就像我们生活里偶尔会遇到的那些意想不到的事儿。
家里突然要来新成员,这对小朋友来说,那可真是个超级大的变化,就好比平静的小池塘突然要闯进几条调皮的小鱼,整个池塘都要热闹起来了。
绘本里的小主人公一开始那纠结、担忧的小模样,就像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
当大人说家里要多个人的时候,心里就开始打鼓了。
“他会不会抢我的玩具?”“爸爸妈妈会不会就不那么爱我了?”这些小心思在绘本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边看边想,这小娃娃怎么跟我想的一模一样呢!这让我感觉特别亲切,好像这个故事就是在讲我自己的故事一样。
不过呢,这个故事最棒的地方就是它的发展就像坐过山车。
小主人公从担心害怕,到慢慢接受,再到最后发现有个新伙伴是那么有趣的事情。
看着他一点点改变想法,我都忍不住在心里给他加油。
这就像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变化有时候看起来很可怕,但只要我们去接受它,就会发现其实是个大惊喜呢。
而且这个绘本的插画也特别加分。
那些色彩,那些小细节,都把故事里的情绪表现得活灵活现。
比如说,当小主人公不开心的时候,画面的颜色好像都暗了一点;当他开始和新伙伴愉快玩耍的时候,整个画面就像洒满了阳光,亮堂堂的,看着就让人高兴。
读完这个绘本,我觉得它不仅仅是给小朋友看的,大人也能从中得到启发。
对于家庭里的变化,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需要时间去适应,需要互相理解和包容。
这就像一场温暖的小冒险,虽然过程中可能有小坎坷,但最后的结果肯定是充满欢笑和爱的。
我特别喜欢这个绘本,感觉就像是和一个新朋友分享了一个超级棒的秘密一样。
海灵格《谁在我家》读后感

海灵格《谁在我家》读后感《谁在我家》是海灵格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孤独的老人在他所住的公寓里,发现了一只无家可归的小猫,并决定收养它的故事。
这是一篇打动人心的故事,通过老人和小猫的亲密关系,揭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纽带。
读完这篇故事后,我深受感动,对于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故事开篇,老人发现公寓楼里出现了一只流浪小猫。
这只小猫毫无顾忌地在公寓楼里自由穿行,寻找食物和庇护所。
老人对这只小猫充满了同情和关爱之情,他决定收养这只小猫,给它一个温暖的家。
他给小猫取名叫‘捏捏’,这个名字正是因为小猫抓住了他的手指,仿佛在捏捏一样。
于是,小猫成为了老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老人和小猫之间的互动,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默契和深厚的感情。
每当老人回家的时候,小猫总是会在门口等候,迎接老人的归来。
他们相互依赖,相互陪伴。
老人为了小猫准备了温暖的窝和美味的食物,他们度过了许多愉快的时光。
这种亲密的关系不仅给老人带来了快乐,也给小猫带来了安全感和归属感。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曾经收养过的一个流浪猫。
当我第一次看到那只瘦小的小猫的时候,它正躲在角落里颤抖着。
虽然它对我充满了戒备心理,但我决定给它一个家。
我温柔地抚摸着它的头,对它说:“你现在有一个家了,不再寂寞。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给它准备了一个舒适的窝和美味的食物。
渐渐地,它开始放下了戒备,跳上我的腿,让我抚摸它的头。
这种互动使得我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和信任。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与动物之间特殊的情感连结。
无论是老人和小猫,还是我和流浪猫,我们都从对方那里得到了他与她所需要的关怀和陪伴。
对于流浪的小动物来说,一个温暖的家是他们生活的希望所在。
而对于老人来说,亲密的动物伴侣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动物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对动物生活的责任。
通过《谁在我家》这个故事,海灵格想要告诉我们,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主人和宠物的关系,更是一种亲密而深沉的情感纽带。
海灵格《谁在我家》读后感 (3)

海灵格《谁在我家》读后感 (3)
《谁在我家》一书让我印象深刻,这是一本关于权力、友谊、梦想和勇气的书。
作者穆古拉海灵格以精彩的文字向读者讲述了一个有关两个小女孩之间友谊与守护的故事。
小孩Ever和Nomi都有自己的梦想,Ever想成为画家,而Nomi想离开家里。
但,当他们在邻居家发现一个隐藏的房间时,他们的梦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这个房间里的秘密让他们不得不冒险,但只有勇敢地去做才能发现秘密。
Ever和Nomi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友谊的力量,她们面对
房间里的秘密时将一起勇敢的守护着彼此。
她们可以相信彼此,并在最困难的时候联手抵御各种挑战。
这本书教会了我们,只要勇敢去做,梦想没有任何不可能。
作者穆古拉海灵格巧妙地将权力、友谊、梦想和勇气这几个关键要素融合到这本书里,让人感觉到一种新鲜感。
通过这本书,我认识了友谊的重要性,我知道友谊可以改变一切,它可以让我们变得强大,勇敢面对未知的挑战,那些无法独自完成的事情,在朋友的帮助下会变的简单许多。
同时,我也更加相信梦想,只要勇敢去做,就能够做到任何事情,任何梦想都不是不可能实现的。
总之,《谁在我家》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它教会我们友谊的重要性以及梦想的可能性,它给了我们更多的勇气去拥抱未知,勇敢地去把握属于自己的梦想。
《谁在我家》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谁在我家》主要告诉我们什么?近⽇,在友⼈的推荐下,阅读了德国⼼理治疗⼤师海灵格所著的《谁在我家——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书,该书对个⼈以及家庭解释与分析颇有独到之处,看后也引起了⾃⼰的⼀些思索。
《谁家我家》是针对海灵格家庭系列排列,从理论到实践的讲解。
全书主要分两部分,第⼀部分是亲密关系中的现象学,主要是讲解海灵格家庭系列排列的理论依据和理论指导,以家庭中包括男⼈和⼥⼈、⽗母和孩⼦等具体案例来说明理论的应⽤。
第⼆部分是家庭系列排列的⼼理治疗过程中的具体应⽤和基本⽅法和注意事项。
随着社会的进步,婚姻⾃主化程度的提⾼,现代⼈已经开始注重夫妻间的情感问题,意识到其对整个家庭的重要性。
随着⼤家族变成核⼼家庭的趋势,在孩⼦的成长中,⽗母的关系成了⼀个⾮常重要的因素。
孩⼦的世界观,情感观的形成,第⼀教师就是⾃⼰的⽗母。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亲能为孩⼦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好好去爱孩⼦的母亲。
所有的孩⼦最初学习爱别⼈就是通过⾃⼰的⽗母。
如果⽗母间情感淡薄或者存在着⽐如家庭暴⼒之类的问题,都会对孩⼦的⼼理成长留下很深的影响。
这本书给⼈们最⼤的启⽰在于⼈们要认识到家族系统对⼈的影响,因为⼈⼀出⽣到这个世界上,就成为了家庭的⼀份⼦,有很多东西是⾃⼰不能决定的,对于⾃⼰不能决定的因素,谦卑的接受;对于⾃⼰不喜欢的影响,不能⼀味的排斥与抗拒,⽽是要学习着去接纳,去认同。
接纳与原谅以后,才能获得内⼼的平静,这些影响才能慢慢地被消除,不会继续传递到下⼀代。
我们既要相信爱的⼒量,⼜要尽量去学习爱在家⼈之间流动的秩序,以及衍⽣的在新产⽣的关系中的秩序。
学习了这⽅⾯的知识,在认识⾃⼰的过程中,在与他⼈的交往中,在建⽴新的家庭关系中,都能起到⾮常积极的作⽤。
本⽂是⼩编是对《谁在我家》读感,想了解更多相关图书请访问书城⽹!。
海灵格《谁在我家》读后感 (4)

海灵格《谁在我家》读后感 (4)
《谁在我家》是一本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无穷的情感体验的精彩著作。
这是一本关于一个七岁小男孩外婆家的故事,以及他对旁人的拒绝而令人有感触的故事。
从书中的角色可以看到,在爱的背景下,犹太家庭仍然遭受着各种形式的歧视。
通过小男孩的内心挣扎,读者可以感受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心理力量。
书中描写了童年时期对家庭团聚的强烈渴望,也反映了家庭影响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他心中对于家庭历史和文化的重视,使得他拒绝外人的靠近,即使是可能帮助他的人也不例外。
小男孩在最后也学会了接纳外界,学会了去接受他们,去体谅他们。
最终他发现,尊重彼此,接受别人的不同是成长的必修课,也是智慧的表现。
《谁在我家》让我有了深刻的思考,同时也让我对接纳别人重新审视和思考。
在注重家庭团聚和爱情的同时,也要学会去接纳改变,去理解不同的意见和情感,融入大社会,同时也不忘了本身的家庭传统。
海灵格《谁在我家》读后感 (2)

海灵格《谁在我家》读后感 (2)
《谁在我家》是海灵格的一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孤独又羞耻的少年汤姆·库比尔的故事,他被视为异类,甚至失去了自己最佳的朋友,深陷孤独之中。
尽管他失去了朋友,但还有一个家人让他感到安全:伊莱恩·库比尔,她是汤姆的教师,也是他最好的朋友,是他最信任的人。
伊莱恩不仅教给汤姆学习,而且帮助他更好地理解自己。
汤姆以前不喜欢说谎,但他觉得必须支持自己的家人,因此他选择谎言,而伊莱恩却以一种同情的方式来帮助他走出困境。
这本书教给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即使处境艰难,也要看到彩虹的另一端,有时候家人就是我们最可信赖的依靠。
正如伊莱恩·库比尔所做的,爱我们的家人,坚定爱,就是我们最大的力量。
这本书还告诉我们,不管社会怎么看你,你仍然可以寻找到你唯一可以依靠的家人。
即使你看不到未来,也要坚持不懈,因为爱会及时达到。
总之,“谁在我家”是一部充满温暖、贴心与动人的故事,它表达了友情,家庭,勇气和爱的重要性,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去珍惜自己的家人,将他们作为自己最亲密的伙伴。
在家中的读书笔记摘抄(3篇)

作者:钱钟书摘抄一:“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第一章)这句话成为了《围城》的经典开篇,也是全书的核心思想之一。
钱钟书用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婚姻生活的双面性。
对于渴望爱情的年轻人来说,婚姻如同城外的光明,充满了期待和向往;而对于已经步入婚姻殿堂的人来说,婚姻则像一座牢笼,束缚了他们的自由和梦想。
摘抄二:“爱情是盲目的,婚姻是理智的。
”(第二章)这句话揭示了爱情与婚姻的本质区别。
爱情往往建立在激情和冲动之上,让人失去理智,盲目地追求;而婚姻则需要理智的思考,权衡利弊,做出明智的选择。
摘抄三:“结婚的动机,不外是经济上的考虑、门当户对的考虑、父母之命的考虑。
”(第二章)这段话揭示了当时社会婚姻观念的功利性。
在钱钟书看来,婚姻并非仅仅是爱情的结晶,更多的是社会和家庭责任的体现。
经济条件、家庭背景、父母意愿等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婚姻选择。
摘抄四:“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婚姻是一杯酒,初尝时觉得甜美,久饮则感到苦涩。
”(第三章)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婚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婚姻既让人感受到甜蜜和温暖,又让人体会到孤独和痛苦。
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使得婚姻成为了一座充满挑战的围城。
摘抄五:“婚姻是两个人共同的生活,需要相互理解和包容。
”(第四章)这段话告诉我们,婚姻并非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双方共同的努力和付出。
只有相互理解、包容,才能使婚姻生活更加和谐美满。
“婚姻是一场赌博,赢了,你得到了一生的幸福;输了,你失去了所有的尊严。
”(第五章)这句话揭示了婚姻的风险性。
在婚姻中,人们往往面临种种未知和挑战,一旦选择错误,不仅会失去爱情,甚至可能失去尊严。
摘抄七:“婚姻是一场旅行,风景美不胜收,但路途坎坷,需要彼此搀扶。
”(第六章)这段话用旅行来比喻婚姻,生动地描绘了婚姻生活的过程。
在婚姻中,人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彼此搀扶,共同努力,就能走出困境,享受美好的生活。
谁在我家

《谁在我家》推荐稿---伯特·海灵格我第一次接触家庭系统排列,我是震撼的,是那种你能在你生活中感受到一股莫名的力量在主导着你在自己家庭中的生活,但是又说不出是什么。
读完《谁在我家》一书。
但当我从理论上学习了家庭系统排列的知识后,对于以前那些疑惑与震撼,我才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
正如海宁格所说的那样:“人类关系的秩序往往早已被爱所排定。
”一个家庭中,伴侣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在世者与往生者的关系等,在家庭系统中早已排定。
那么为何家庭成员里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呢?大多数出现问题的家庭都是因为个人在家庭中的定位与系统排位出现了冲突,导致家庭系统功能受损。
这也是为何很多看似无关的问题,一旦着眼于家庭排列系统中查找,我们就会发现端倪的原因。
这些认识,于我而言,它们对我的最大帮助就是它们能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一个家庭的内部运作规律;或者说,能让我遵循家庭序位的一般排列规律来处理家庭问题。
每个人在家庭中的角色是多样的。
我们需要有不同的角色定位,需要尊重不同的排列关系与基本原则,不然,家庭关系必然会出现问题。
《谁在我家》让我懂得很多事也可以因为自己无所适从将事情更加复杂不可控,后院起火,整个生活打乱,造成了我心里极大的负担,孤独,甚至是自我否定。
但是真本书里的世界将封闭的我从沼泽中拉了出来。
它应该有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因为生活中我们很多问题,尤其是家庭问题,集体问题不能避免。
好的方法肯定能够解决生活中很多焦虑,结果趋于更好。
伯特·海灵格,德国享有盛名的心理治疗师,他所创新整合的家庭系统排列,轰动了整个欧洲。
海灵格早年曾任二十年牧师,卸下牧师之职后开始潜心研究精神分析,最后在家庭治疗的训练中,自成家庭系统排列治疗方法。
家庭系统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由德国当代系统心理学大师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所发展出来。
海灵格发现每一家庭或组织都有一股隐藏的动力,家庭或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会受到这股动力的影响,而这个动力是在潜意识的深处,一般人不容易察觉。
谁在我家海灵格读后感

谁在我家海灵格读后感
海灵格这家伙,就像是家庭关系的神秘侦探一样。
他看待家庭关系的角度,真不是咱平常那种家长里短的眼光。
他把家庭看成了一个充满能量流动的系统,这就像是把家庭比喻成一个有着各种精密管道的机器,爱啊、恨啊、愧疚啊之类的情感就在这些管道里跑来跑去。
就说家庭中的序位吧,这可太有趣又太让我深思了。
以前我觉得家庭里不就是大家平等相处嘛,大错特错!海灵格指出在家庭里是有个隐藏的序位存在的。
就好比在一个乐队里,每个乐器都有它演奏的顺序和位置,家庭里的每个成员也有自己该在的位置。
要是有人乱了这个序位,那就像乐队里鼓手突然要去拉小提琴,整个家庭就会“演奏”出不和谐的声音。
比如说,孩子要是想取代父母的位置,去承担父母该承担的压力或者责任,那家庭的关系就变得奇奇怪怪的,大家都会觉得心里堵得慌。
还有家庭中的那些隐藏的动力,那可真是像隐藏在海底的暗涌啊。
有时候家庭成员之间会莫名地互相折磨或者关系冷淡,海灵格就像拿着透视镜一样,指出这背后可能是家族里之前的一些恩怨情仇在作祟。
也许是先辈们之间有什么未解决的事情,然后这种情绪就像传家宝一样一代一代传下来,影响着现在的家庭关系。
我就想到自己家里有时候莫名其妙的争吵,说不定背后真有这种看不见的家族“鬼魂”在捣乱呢。
他谈到的爱的流动也很深刻。
爱不是我们平常想象的那种只要心里有爱就万事大吉了。
爱得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家庭里流动才行。
就像水得在河道里流淌,如果河道被堵住了,爱就会泛滥或者干涸。
比如说,父母如果没有正确地表达爱,孩子可能就感受不到,然后就像小树苗没有得到足够的雨水,长歪了或者长得很慢。
谁在我家读书心得

谁在我家作者——海灵格这个暑假看了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谁在我家》。
这是一本利用家庭中的爱的序列法则来发现家庭中隐藏的动力,来达到治疗效果的一种治疗方法。
爱的序列法则对我们的影响就像环境对一棵树的影响那样重要。
如果一棵树能协调于地球引力和太阳引力之间,它就能自然垂直地向上生长,树杈之间取得均衡。
这种形势下,它是最稳固的。
如果一棵树不能按这种常规方式生长,可能生长在峭壁上,为了适应风、土壤、重力和太阳之间相互影响,它只能按照系统所允许的方式生长。
这样的树和那些垂直的树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它可能看起来不太稳固,可能没有生长在平原上的同类们那么高。
两种树都服从同样的自然法则,可是生活环境的动力却向它们施加了不同的压力。
它们都能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方式找到系统的平衡。
人们在现实中遇到的各种事情往往和家庭中的密切关系有关,这种关系控制着人们并改变着他们的生活。
所以当治疗师在做家排的时候,代表们所展现的位置,就表现了来访者家庭系统中隐藏的动力,当探索出了这种动力,并且位置做了适当的调整以后,代表们和来访者都能够感觉到比原来更加舒适,这样治疗效果就算基本达到了。
我们可以用爱的系统法则来解释一些事件,比如很多单身人士和没有孩子的伴侣,不管异性恋还是同性恋者,通过家排提供的画面,都会有深深的感触。
许多单身人士和没有孩子的伴侣仍然幸福快乐、充满爱意、意味深长地生活,这一简单的事实,就是爱的法则支持他们那种关系形式的证据。
他们和那些生活在传统的家庭里的人都会面临许多共同的问题。
当然他们要解决某些特殊的问题,才能让自己的爱茁壮成长想要获得快乐,有没有一个传统的家庭并不是关键,但是如果你想让爱繁荣昌盛,就必须在自己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分辨出爱的法则,用来它来约束和支持爱,而自己也要带着爱来遵循它。
说几个有感触的章节。
婚姻关系是家庭是否幸福美满的关键。
很多夫妻在恋爱时很甜蜜,但是进入婚姻后就出现了很多状况,失去了新鲜感。
所以说需要经常更新能量。
《我家的男子汉》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我家的男子汉》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第一篇:真正的男子汉真正的男子汉朱学恒小的时候,一直觉得一种背影很帅,那是一种不管在任何逆境,任何痛苦、任何挑战与折磨之前,都能够回头对身后的那些人大声说出“没问题,交给我“的帅气背影。
但是,等我长大之后,才知道这样的背影需要付出多少代价。
但是,男子汉不就是因为这样才值得尊敬吗?很多高中生会问我:“如果我想要追随的梦想不能够赚钱怎么办?”我的答案很简单。
谁不想要一边追逐梦想,一边又可以赚到钱,过着人人称羡的稳定生活?但是,如果你的目标只是这样而已,那你追求的并不是梦想。
你追求的是一个幸运的人生。
每个人都有梦想,但是幸运的人却很少。
每个人都有理想,但是能够让现实跟理想一样的人却很少。
我高中的时候,家里第一次帮我买了一台专属的电脑。
但是,我的父母为了庆祝我考上附中所送的这台电脑是最简单的型号,没有声卡,单色屏幕,没有摇杆,硬盘也很小。
我父母的态度很简单,我们送了你一台电脑,但是你要玩游戏是你的事,我们不会负担的,你自己想办法吧。
身为高中生的我,哪里有办法变出来那么多钱去更新电脑?为了要想办法玩更多的游戏,我的确想出了办法来。
我毛遂自荐投稿到【软体世界】杂志去。
我的文章第一次出现在【软体世界】是我高中的时候,那时还拿到了三百元的稿费。
因为这是我唯一想得到又可以玩游戏,又可以赚钱的工作!你会问我玩那么多游戏写那么多稿子,难道都不会影响到功课吗?答案很简单。
因为我是如此喜欢玩游戏,所以我跟妈妈大人许下的承诺就是:“我的功课绝对不会退步,否则,你可以把我的电脑拿去砸掉!但如果我的功课没有受到影响,你就不能管我玩多久的游戏!”每个人的理想和现实都会有差距,但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会用义无反顾,打落牙齿和血吞,浑身浴血也打死不退的牺牲来补足理想跟现实之间的差距!你觉得政大校风很自由,能够让你放开手去玩音乐?那你更应该去台大,因为那里更自由,更能让你放手玩音乐!你觉得父母对你的养育之恩不能够放弃,那就不要放弃!你现在就可以去便利商店打工,除了给自己最低限度的生活费和补习费之外,其他全部都给你的父母!如果你觉得便利商店打工拿到的钱太少,那你就提升自己的能力,帮人家架网站、修电脑、写程式、接各种各样的外包案子,让自己可以赚更多钱!你觉得考上政大太困难,我叫你考上台大更是不可思议?那你就把考试的题目再拿出来做一次!还是觉得太难?那就再做十次!再做五十次!再做一百次!时间不够?那就少睡一点!那就吃饭吃快一点!那就每天都跑步去上厕所!每天都跑步去上课!每天都跑步去打工!书看不完?那就在地铁上站着也看书!在打工时也看书!在上厕所时也看书!在睡前的最后一秒也看书!很多人觉得做到十次就是尽力了!那么做到一百次呢?做到一千次呢?做到一万次呢?谁叫你要放弃一切的?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就会把所有的责任全部扛起来!我一直相信一句话,“世界上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只有不愿意付出的代价!“只要真的够爱,就会愿意付出一切!真正的热情是就算你变成建筑工人也要玩音乐!就算你变成潦倒公务员也要玩音乐!就算你变成居酒屋厨师满脸泪痕也要玩音乐!就算你必须晚上打两份工、拼了命想考上台大、每天去补习班、把题目算一百次、咬着牙抚养父母也要玩音乐!这才是真正的热情,这才是真正的爱!在没有做到这些之前,你没有资格说你爱音乐!这,才是我给真正的男子汉的答案。
《谁在我家 升级版 海灵格新家庭系统排列》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010 第九章 收养
011
第十章 家庭系统排列 实操
012
第十一章 健康与疾病 的系统背景
目录
013 第十二章 灵性家庭系 统排列展望
014 伯特·海灵格后记
015
附录一 伯特·海灵格 生平
016
附录二 伯特·海灵格 主要著作
017 文后辅文
本 书 是 伯 特 ·海 灵 格 先 生 的 家 庭 系 统 排 列 的 奠 基 之 作 , 是 在 其 * 版 的 基 础 上 , 是 近 几 十 年 来 家 庭 系 统 排 列 理 论 发展和更新后的*版本,在原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关键问题和理论本质的强调基础上,加入了灵性系统排列的新内 容,其服务领域涵盖了从职业到身体、从心智到身体的诸多生命领域。尤其对排列师本身的通透性做出了明确的 要求,并对家排背后更大的力量的指引给予出足够的尊敬和臣服。它是海灵格所有书籍中本质的洞见,是奠基之 作,是了解家庭系统排列的*本读物。它对爱的本质、序位、生命、恐惧等多个深刻的生命课题做出了清晰的指导。 直接传递来自源头的智慧信息。
第七章 亲子关系
1.父母与孩子的 关系
2.孩子与父母的 关系
3.兄弟姐妹之间 的关系
4.僭越
5.教育
6.所有的孩子都 是好的
7.冥想:“作为 问题儿童的我们”
8.乱伦
第八章 母亲
1.接受母亲
2.与母亲分 离
第九章 收养
第九章 收养
第十章 家庭系统排列实操
0 1
1.场域
0 2
2.排列师
0 4
4.案主
0 6
6.解决语 句
0 3
3.家庭系 统排列流 程
0 5
5.代表
第十一章 健康与疾病的系统 背景
谁在我家海灵格读后感

谁在我家海灵格读后感海灵格提出的家庭系统排列这个概念,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有点玄乎。
啥?把家庭成员的关系像摆棋子一样摆出来,就能看出家庭里隐藏的问题?但越看下去,越觉得这里面有大学问。
这就好比是在家庭关系这个复杂的大拼图里,他找到了一种独特的拼凑方法,让那些被我们忽视或者故意掩盖的家庭问题一下子就暴露在阳光下了。
就拿书中提到的家族成员之间的序位来说吧。
以前我就觉得一家人嘛,大家平等相处,哪有那么多顺序讲究。
但海灵格告诉我,不是这么回事儿。
在家庭系统里,就像有个看不见的等级制度一样。
长辈和晚辈之间、夫妻之间,都有着特定的序位。
一旦这个序位乱了,那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家庭里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开始冒头了。
比如说,孩子如果在家庭里被放到了不恰当的高位,取代了父母的角色,那这个孩子就会背负很多不该他承担的压力,家庭氛围也会变得怪怪的。
这就好比让一个小木偶去撑一个大帐篷,小木偶肯定累得够呛,帐篷也撑不稳啊。
还有那些家庭里的“隐藏成员”,像是早逝的亲人或者被家庭排斥的人。
他们虽然不在我们日常的视野里,但在家庭系统里,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就像家里有个看不见的“幽灵”,时不时地影响着家庭的情绪和关系。
如果不把这些隐藏成员在家庭系统排列中“安放”好,那家庭里就总是有一种莫名的不安定因素。
这让我意识到,家庭这个看似普通的小集体,背后其实有着非常微妙而又强大的力量在运作。
书里的案例也特别吸引人。
那些各种各样的家庭问题,什么夫妻矛盾啊、亲子关系紧张啊,在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下,就像解谜题一样,一点一点地被剖析清楚。
看着那些原本一团乱麻的家庭关系,经过调整后有了改善的希望,真的让人觉得很神奇。
不过我也知道,这不是什么魔法,而是海灵格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发现了家庭关系背后的规律。
这本书也不是那么好懂的。
有些概念和理论,我得反复琢磨才能有点感觉。
就像啃一块硬骨头,得慢慢嚼才能品出味道来。
但正是这种有点挑战性的阅读,让我收获更大。
《谁在我家》读书笔记读书笔记1000字

《谁在我家》读书笔记-读书笔记1000字海灵格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心理学家。
家庭系统排列是海灵格的代表性观点,也是他的独创。
这种治疗方法或者说观念的作用在于找出家庭中问题的潜藏,青年人通过对家庭当中人际关系的分析,化解每个个体来重新审视自己在家庭当中的地位进而让家庭矛盾。
这本书并不是只给专业的心理学家读的,作为普通的读者,也可以学习其中的知识,从而帮助维护一个幸福生活幸福的家庭。
《谁在我家——圣埃蒂安德家庭系统排列》这本书是海灵格的代表作,见解书中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观点。
每一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因此维护家庭关系和谐对于我们隔阂来说至关重要,无论是父母还是未来可能会有的另一半。
海灵格信奉爱的法则。
他也主张有许多事情都可以去用爱的法则来感化当事人。
或许完美主义这是有些理想化的概念吧。
但是在情感越来越冷漠的社会里,我们却需要有呼唤这些有关温暖的情感。
在第2章的第4节时当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伴侣之间的关系应该二者之间是平等的,如果有一方会像家长一样去支配另一方,那么不可避免地就会引发对方的反感。
人与人相处基本上也是如此。
另一个观点是亲密关系的连接会随着任数的增加而递减。
其实各方的感情还是很深,但彼此之间的羁绊不会却没有那么浓厚了,这或许也是人则的一种保护机制,不会在一次次受伤以后还100%付出自己。
说到底的平等与其追求形式,不如说应该维护一种双方同意彼此满足满足的平衡感觉。
如果一味去追求绝对公平合理的绝对概念,最终只会陷入概念的漩涡之中,得不到什么结论。
海灵格强调家庭的影响,比如说很多人无意识的在模仿自己父母的行为,即使那些是不正确并且被他们所鄙视的。
但是在家庭之外,人也同样是有一定独立性的个体,如果一直沉溺在过去的关系里,无法走出困境,那么劳作也不过就是陷入了泥潭之中。
生命中总有有次许多人曾经停留,最终离开。
有时候一些过往的纠葛会让我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一直用他人的出错惩罚自己。
走出原生家庭,最好的办法就是过上想要的上以愉快劳作。
《谁在我家》之个人与族群的连结

《谁在我家》之个人与族群的连结《谁在我家》阅读日记,关键内容:个人与族群的连结,良知方面的愧疚或清白,个人价值观的产生、个人与族群的连接、进阶之路。
《谁在我家》阅读日记基于摘录及理解。
粗字体、例子均为摘录《谁在我家》原文内容。
一:良知方面的清白或愧疚,跟善良和邪恶并没有多大关系。
心安理得和愧疚不安,并不是因为我做了“正确/错误”的事情,而是因为我有没有加强自己与族群的连接/归属感。
而连接/归属感的来源在于我有没有按照族群的意愿、价值观行事。
所以,我感到心安理得,仅仅是因为我做了族群希望我做的事情;我感到愧疚不安,是因为我没有满足族群的意愿。
而和事件本身的对错(善良和邪恶)无关。
模式:归属感的需求/连接→按照族群的意愿、价值观行事→心安理得。
→与族群联系得更加紧密。
反之:归属感的需求/连接→不按照族群的意愿、价值观行事→愧疚不安。
→联系被破坏→被族群排除在外。
归属的需求,和连接有关。
当我们的归属感受到威胁时,愧疚让人感觉到好像被排除在外或远离大家。
当归属感得到满足,大家亲密无间,我们就会心安理得。
启示:1,良知上的愧疚不安或心安理得可以当成警戒线,提示我们即将做/已经做的事情触及族群的意愿和价值观,可能破坏/增强我们和族群的连接。
2,良知上愧疚或清白并不等同于善良和邪恶。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族群的良知明确地召唤我们时,我们会问心无愧地做出破坏性的或邪恶的事情;在同一族群中,当我们的行为危害我们的成员资格时,虽然我们采取的是一些建设性的行动,仍会感到愧疚不安。
比如在种族主义政权的时期,基于秘密警察成员的背景,他们折磨拷打和谋杀,他们相信正在做的是有益的事情,正在为保护国家免遭颠覆而进行行动。
现在,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很多人和以前的观点都不同了,表露出真诚而深沉的悔恨。
所以,我要警惕问心无愧的感受,可能我做的事情是错的;我也要能够承受愧疚不安,因为我做的事情很可能是正确的。
关键在于我需要把问心无愧或者愧疚不安的感受和善恶分开来,认识到族群赋予我们的意愿和价值观有他的局限性,可能不正确或者不适合我们。
《谁在我家》读后感

《谁在我家》读后感READING《谁在我家》读后感from 李瑞涵我第一次接触家庭系统排列,是在徐军老师徒弟班的面授课上。
彼时,我还完全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治疗方法。
但在排列过程中,当我看到与来访者家庭毫无关系的人被选中为其家庭成员代表进行排列时,当我看到被选中的学员对来访者所代表的家庭成员感同身受时,当我看到被选中的学员与来访者相拥而泣时,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到底什么治疗方法竟有如此的魔力?”我在震撼的同时不禁产生疑问。
尽管因为一些原因,时至今日,我才读完《谁在我家》一书。
但当我从理论上学习了家庭系统排列的知识后,对于以前那些疑惑与震撼,我才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
正如海宁格所说的那样:“人类关系的秩序往往早已被爱所排定。
”一个家庭中,伴侣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在世者与往生者的关系等,在家庭系统中早已排定。
那么为何家庭成员里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呢?大多数出现问题的家庭都是因为个人在家庭中的定位与系统排位出现了冲突,导致家庭系统功能受损。
这也是为何很多看似无关的问题,一旦着眼于家庭排列系统中查找,我们就会发现端倪的原因。
这些认识,于我而言,它们对我的最大帮助就是它们能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一个家庭的内部运作规律;或者说,能让我遵循家庭序位的一般排列规律来处理家庭问题。
每个人在家庭中的角色是多样的。
比如说我,我在家中既是妻子,也是母亲,同时还是儿媳和女儿等。
当我们面对不同的人,我们需要有不同的角色定位,需要尊重不同的排列关系与基本原则,不然,家庭关系必然会出现问题。
《谁在我家》让我明白了这些道理。
尽管通过阅读此书,我获得了许多知识,也让我对于心理学的认知更加开阔。
但是,一时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这一本书的学习内容同样有着局限性。
在紫竹轩的家庭排列系统的体验是我进入家庭排列疗法的敲门砖,而本书——《谁在我家》则是我深入学习的开始,我也希望通过我的学习与紫竹轩的老师同学们交流探讨。
这样才能能够使我的知识、经验更加丰富,以便于去帮助更多的家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在我家—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书评胡志军最早知道家庭系统排列,还是几年前一次在饭桌上听一个师弟的津津乐道地讲述他曾经参加过得一个工作坊。
当时我认为这应该是催眠的一种变体。
同时也就有了想了解一下这种心理疗法的冲动。
后来因为自己太懒,再加上也没有继续从事心理方面的工作,也就搁置了下来。
最近因为一些原因,买了一些心理方面,特别是心理分析方面的书来看。
于是想起之前的这个愿望,开始阅读这本《谁在我家-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
翻开它的时候,我是带着认同的心理开始阅读的。
仿佛自己是正在打开一个新领域的门,内心还是充满了虔诚。
当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发现作者在很多观点的阐述上语焉不详,故弄玄虚。
我认为可能是翻译的问题造成语言理解困难。
但是看到一半的时候,发现作者的很多观念站不住脚。
完全没有理论依据,充满了故弄玄虚的意味。
然而,只要心怀批判辩证的态度去读一本书,我认为是开卷有益的。
于是后面二分之一的内容也就匆匆略读过去了。
由于作者海灵格是有精神分析的学术背景的,他曾经读完弗洛伊德所有的著作。
同时他对格式塔疗法也和有兴趣。
最后经过吸收多方思想,整合成了他关于家庭系统的学说。
《谁在我家-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是由海灵格等人著作,张虹桥翻译,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
家庭系统排列号称是风靡欧洲及港台地区的心理疗法,该说法是否属实我还没有去求证。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亲密关系中的现象学;心理治疗注意事项。
其中,亲密关系中的现象学包含第一章良知的界限:愧疚和清白;第二章男人和女人:家庭的基础;第三章父母和孩子;第四章家族群体良知;第五章爱和伟大的灵魂。
心理治疗注意事项包含第六章治疗师的心态;第七章系统排列的基本方法;第八章系统心理治疗中的特别主题。
第一章良知的界限:愧疚和清白在开篇的章节里,作者认为人的心理动力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良知”。
良知与善恶没有关系。
人们感到愧疚或者问心无愧只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与道德价值的要求没有关系。
它分为个人良知、系统良知和第三良知。
个人良知在我们所处的不同关系里,具有不同的标准。
当违背某种关系标准的时候,人们感觉到愧疚,符合某种标准时,则是清白的。
系统良知是一种动力现象,因为系统良知,家庭中的伤害一代一代向下传递。
而第三良知,作者认为它是一种“巨大的整体”,并且“说不清、道不明”。
作者认为,在关系中,人们存在三种基本的需求:归属的需求、维护付出和接受之间的平衡的需求、保障社会稳定和把握未来的需求。
当我们满足这些需求的时候,就会觉得问心无愧并且能够获得良好的关系,否则反之。
作者还认为,我们所处的关系,以及体验到的愧疚或者问心无愧,首先是在付出和接受方面。
我们在付出的时候,内心会体验到权利和优越感。
在接受的时候就会感到义务。
二者不断转换,维持动态平衡,是关系中的基本动力。
因此,无论是物质、精神、性欲还是别的什么,只要是涉及到付出和接受,都要维持平衡,这个关系动力才能健康发展。
在家庭系统中,经常会有类似“女儿通过惩罚丈夫,为母亲所遭受的不公平向父亲报复,通过做和父亲一样的事情展示对父亲的爱,对待她的丈夫就像父亲对待母亲一样”这样的情况。
尽管这些都是潜意识的,作者仍然认为这是“虚假的殉教者”。
另外,哪怕是关系中的伤害,只要维持平衡,这个关系仍然是具有建设性的。
例如,夫妻一方因为一些事情伤害了对方,受伤的一方只要回报一些事情来造成同样的伤痛和困难,那么就能获得平衡。
第二章男人和女人:家庭的基础在这一章中,作者认为性的吸引力是家庭主要的基础,家庭中一切都以性为基础产生。
在夫妻的性活动中,首先有性活动愿望的一方和被要求的一方也是付出和接受的关系。
而性活动提出者因为害怕对方的拒绝而处于弱势地位,被要求的一方往往扮演付出者的角色,具有优势地位。
本着维持动态平衡的原则,双方在性活动中的角色应该经常变换。
另外,人在童年早期以前深受异性父母的影响(正面的或负面的)。
如果不能突破这种影响,异性的力量会阻碍其成长,从而影响伴侣之间的关系。
同时,伴侣双方生活的时间长了之后,会吸取对方的能量,使性别之间的差异缩小,这同样会对亲密关系造成影响。
因此,男人在家庭之外,应该和其他的男人做男人应该做的事情,女人和其他的女人一起,做女人该做的事情,以便于更新能量。
伴侣之间的权力冲突大部分是因为一方用对待小孩或对待父母的方式对待另一方。
作者还提到,如果伴侣之间的关系要顺利发展,就必须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价值观和生活模式。
另外,在家庭中,男女任何一方太强大,就无法发展处成熟的爱。
女人要跟随丈夫,男人要发自内心关怀和带领家人。
在这个观点中,作者透露出比较强烈的男权意识,恐怕不能得到大多数人,特别是女人的同意。
第三章父母和孩子作者认为父母和孩子的付出和接受不同于其他关系:父母仅付出,孩子仅接受。
父母不能要求孩子有所付出和回报,孩子要无条件认同父母,感恩父母,不管是错的还是对的,都要接受对方是自己的父母这一事实。
同时,孩子更不能去承担本该由父母承担的错误、罪责等。
在这一章中,还提到了乱伦的主题。
主要是讲父亲或者继父对女儿发生的性侵害。
作者认为,乱伦的发生往往是父母之间的性发生了问题。
并且,发生了乱伦之后,孩子应该“把罪责内疚还给他真正的主任——自己的父母,让自己远离父母的责任。
不需要对父母进行谴责。
只要把他们之间的界限划清,孩子就能得到自由”。
“父亲不能要求女儿原谅自己,如果他这么做,就是向女儿要求一些超出支付权限和责任的东西”。
这样的观点,貌似是为制造乱伦的父母开脱,仔细想想,也有一定的道理,所谓仇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忘记就能获得自由。
但是,要做到海灵格所说的“划清界限”,真的可能吗?另外,海灵格还认为,对孩子来说,最早的性经验,即使是乱伦,通常都会建立一个特殊而强烈的连接,孩子除非意识到这个连接,否则会造成后来两性关系的困难。
这个观点似乎也有其他的心理学家提到过,哪怕是强奸、乱伦,受害者往往会潜意识保护施害者。
第四章家族群体的良知在这一章中,作者认为家族是一个系统,“联系家族成员的连接力,会穿越时空,将已经过世或居住很远的成员联系起来”。
也就是说,只要是家庭中的成员,他的一切都会影响其他成员。
家庭需要接纳所有成员,包括已经故去的成员,才能体验到完整性。
同时,家庭系统还存在层阶,先有的关系要优于后来的关系,比如夫妻之间的关系要在父子、母子关系之上。
哥哥在家庭中的关系要优于弟弟在家庭中的关系,这样系统才能良好运转。
第五章爱和伟大的灵魂这一章主要讲上帝、世界的奥秘等精神层面的东西。
说实话,整章内容我没怎么看懂,再加上这一章内容也非常少,因此不做评论和总结。
第六章治疗师的心态作者认为,治疗师在进行家庭系统排列治疗的时候,首先要“看”,这里的“看”是指把握整体,而不是观察细节。
这种对整体的把握不同于直觉。
我认为海灵格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说清楚的“看”的意义的,不观察细节,不凭直觉,那如何把握整体?这恐怕是作者故弄玄虚的一种说法而已罢了。
其次,在治疗团队中,团队成员要平心静气、集中精神,相互联系,让当事人和治疗师都感觉到巨大的团队支持。
这仿佛是传销团队的洗脑原则。
第三,治疗师要抛弃一切善恶标准,对系统进行全盘思考。
第四,不要老想着帮助别人,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无为而不为。
这个观点作者借助了老子无为的思想。
第五、要解决问题,不要盯着问题。
第六,明白系统引起的痛苦总是伴随着安全感和无罪感。
也就是说当事人往往会阻抗问题的解决。
第七,分辨原生感觉、派生感觉、系统感觉和超然感觉。
原生感觉和派生感觉到底是什么,作者并没有明确指出。
仅仅说原生感觉是有建设性的,派生感觉消耗了引起改变的精力。
治疗过程需要鼓励原生感觉的表达而限制派生感觉的表达。
系统感觉是从系统中得到的感觉,也就是说,当事人觉得是自己的感觉,实际上却是系统中其他人的。
超然感觉是不带情绪的感觉和感受,是纯粹的能量,如勇敢、谦卑、睿智的满足感等。
第八,注重事实,不急于判断。
第九,触及当事人内心深处的爱,并激活它、肯定它。
第十,不要随意解释和自以为是。
第十一,当事人的记忆是可以变化的,不能完全相信。
它往往被当事人用来维护自己受害者身份或维持一个问题。
比如一个当事人说记得他妈妈抱着他跳楼,但是他忘了妈妈最后转过身来,没有这么做。
第十二,分辨当事人假的好奇心。
有的当事人对治疗效果产生好奇,海灵格认为这会影响治疗效果,破坏治疗力量。
天啦,还不允许人怀疑了,这是不是跟封建迷信一样,“信则有,不信则无”?这一条可能也是很多人对家庭排列系统存在质疑,认为它是邪教的原因之一。
当然,我并不认为它是邪教,只是不怎么靠谱罢了。
第十三,放弃控制。
理想的控制就是什么都不要控制。
第十四,好的治疗师要看到当事人的能量指向哪里,然后建议他们向目标前进。
第十五,接受当事人的系统给你的责任,而不是包揽责任。
第十六,运用恰当的语句。
第七章系统排列的基本方法该章节介绍了家庭系统排列过程的三个阶段,认为最后解决问题的画面,只要当事人记住,就能解决问题。
第八章系统心理治疗中的特别主题首先,作者讲到了梦。
他认为梦往往会在你逃避或维持现状的时候,替你的心态做辩护,其实这个跟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观点很相似,梦是原始欲望的表达。
很显然海灵格借鉴了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观点,变了一个说法,成了自己系统排列中梦的观点了。
作者还提到了阻抗等其他的主题,很多都是前面内容的赘述,因此我也就不再赘述了。
总之,看完这本书,还是有一些启发的,比如付出和接受的平衡,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以及有关治疗师应该有的心态的部分观点。
但是,有一些观点,完全摆脱道德理念,这我是不同意的。
还有一些看上去类似于宗教、迷信、玄学的东西,本着科学精神,值得商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