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诗词赏析
杜甫《羌村三首》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羌村三⾸》全诗翻译赏析杜甫《羌村三⾸》全诗翻译赏析 《羌村》是唐代伟⼤诗⼈杜甫创作的三⾸五⾔诗。
这组诗是公元757年(唐肃宗⾄德⼆载)杜甫在左遗任上因上书援救房⽽触怒唐肃宗,被放还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时所作。
三⾸诗内容各异,从三个不同的⾓度展现了杜甫回家省亲时的⽣活⽚断,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唐代安史之乱中黎民苍⽣饥寒交迫、妻离⼦散、朝不保⼣的悲苦境况。
这三⾸诗蝉联⽽下,构成了诗⼈的“还乡三部曲”,也构成了⼀。
幅“唐代乱离图” 峥⾚云西,⽇脚下平地⑴。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⑵。
妻怪我在,惊定还拭泪⑶。
世乱遭飘荡,⽣还偶然遂⑷! 邻⼈满墙头,感叹亦⑸。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⑹。
【其⼆】 晚岁迫偷⽣,还家少欢趣⑺。
娇⼉不离膝:畏我复却去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⑼。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⑽。
赖知⽲⿉收,已觉糟床注⑾。
如今⾜斟酌,且⽤慰迟暮⑿。
【其三】 群鸡正乱叫,客⾄鸡⽃争。
驱鸡上树⽊,始闻叩柴荆⒀。
⽗⽼四五⼈,问我久远⾏⒁。
⼿中各有携,倾浊复清⒂。
莫辞酒味薄⒃,⿉地⽆⼈耕。
兵⼽既未息⒄,⼉童尽东征。
请为⽗⽼歌⒅:艰难愧深情⒆! 歌罢仰天叹⒇,四座泪纵横。
注释: ⑴峥,⼭⾼峻貌;这⾥形容云峰。
⾚云西,即⾚云之西,因为太阳在云的西边。
古⼈不知地转,以为太阳在⾛,故有“⽇脚”的说法。
这两句是未到时的远望。
⑵因有⼈来,故宿鸟惊喧。
杜甫是⾛回来的,所谓“⽩头遗徒步归”,他曾向⼀个官员借马,没借到。
“千⾥⾄”三字,⾟酸中包含着喜悦。
⑶妻(nú):妻⼦和⼉⼥。
杜甫的妻⼦这时以前虽已接到杜甫的信,明知未死,但对于他的突然出现,仍不免惊疑,只是发愣,所以说“怪我在”。
下句说,惊魂既定,⼼情复常,⽅信是真,⼀时悲喜交集,不觉流下泪来。
这两句写得极深刻、⽣动,是⼀个绝妙的镜头。
⑷遂,是如愿以偿。
这两句是上两句的说明,下四句的引⼦。
“偶然”⼆字含有极丰富的内容,和⽆限的感慨。
《杜甫诗三首》的主题思想

《杜甫诗三首》的主题思想
《杜甫诗三首》的主题思想
一、秋兴八首(其一)
以身在夔州而思念长安为中心题材,写夔州秋色和羁旅的伤感。
本首诗是秋兴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这一首诗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是全诗中心所在,当仔细品味。
二、咏怀古迹(其三)
这首诗叙王昭君之怨恨,也反映了诗人的怨恨。
全诗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诗人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三、登高
诗人通过重九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抒发了潦倒一生、年老多病、流落异乡的悲愁之感。
《杜甫诗三首》古诗赏析

《望岳》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①远望泰山. ②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并且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绵延不绝、参天耸地的形象。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①“钟”:聚集的意思。
拟人的修辞。
生动地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
借虚写大自然对泰山偏爱,表现了作者对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
(虚写)②“割”: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阳光切断。
山南向阳,故明亮;山北背阴,故昏暗。
同一时刻,却分割为两个世界。
“割”突出泰山的高大巍峨(遮天蔽日)的特点。
(实写)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中心主旨句)①如何理解这句话?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思想感情)②品词:“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
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
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像硕大无比的刀将阳光切割,同一时刻,山北山南,一明一暗,两个世界,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表现泰山的高峻;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
《春望》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草到花。
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示例一:破”字用得好。
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
一个“深”字,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高一下杜甫诗三首知识点

高一下杜甫诗三首知识点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史”。
他的诗作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充满了深情厚意和社会关怀。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学习杜甫的诗作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下面将介绍高一下学期中的三首杜甫诗作以及相关的知识点。
第一首:《月夜忆舍弟》此诗以杜甫思念亡兄之情为出发点,通过描绘月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无尽思念和对逝去亲人的思考。
知识点一:抒情描写诗中杜甫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对亡兄的思念之情。
例如,诗中的句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夜晚的鼓声和远处的雁声来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伤。
知识点二:对仗格律《月夜忆舍弟》采用了对仗格律。
这种诗的结构能够增加韵律美,使诗句流畅。
例如,“夜月一帘幕,清风几声竹”中的“幕”和“竹”的对仗,使这两句诗意境深邃,形象生动。
第二首:《登高》这首诗描绘了杜甫早年在巴山登高所见的壮美景色,以及他对江南处境的思考。
知识点三:山水描写一直以来,写景描写是杜甫的创作特点之一。
在《登高》中,他详细描绘了山水的美景,诗句中充满了各种自然景物的形象描写,如“残秋老柏无人管,映日黄鹂向此啼”,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和独特感悟。
知识点四:社会关怀杜甫的诗作中常常反映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关注。
《登高》中一方面描绘了山水美景,另一方面,他也在诗中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
例如,“万里烽烟孤城闭,千秋离别此时伤”,通过描绘边塞战争和人们的命运,诗人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
第三首:《望岳》这是杜甫的名篇之一,诗人赞美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并以此抒发了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知识点五:寓意深远《望岳》通过对岳阳楼的描绘,抒发了杜甫艰苦奋斗、追求志向的主题。
诗中的句子“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烘托出了诗人积极向上、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豪情壮志。
知识点六:以史为鉴杜甫的诗作经常以历史事件和名胜古迹为背景,通过对历史的剖析和总结,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警示。
《望岳》中杜甫虽然赞美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却也暗示着历史的沧桑和宿命。
杜甫诗三首 赏析

《杜甫诗三首》赏析要点《望岳》1.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2.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3.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
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
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4. 结尾写出了诗人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仅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春望》1.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细望所见。
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破败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为主体。
花、鸟在春景中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在此刻面对残破的成都,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
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
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逾烧逾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
《杜甫诗三首》课文简析

《杜甫诗三首》课文简析《杜甫诗三首》课文简析望岳这首五言古诗是杜甫现存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诗中通过描绘泰山壮丽的景色,抒发了自己的凌云壮志,表现了开阔的胸怀。
题目中“望”字贯穿全篇,也为全篇线索。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早到晚,并由望岳而想到将来登岳。
诗一开始就提出“岱宗夫如何”的设问,表现了诗人遥望泰山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齐鲁青未了”,诗人用雄奇矫健的笔触,把青翠苍莽、气势磅礴的泰山,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一个“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入云的雄伟气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生命力。
诗人通过想像和夸张,表现了泰山的高峻和阔大。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层层云雾从山峰中涌现,荡涤着诗人的心胸,使人心旷神怡,胸襟开阔;小鸟在泰山上空回旋高飞,寻找归宿。
诗人必须睁大眼眶极目远望,才能把这些景物尽收眼底。
这里用“云”“鸟”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陡峭。
“会当凌绝顶”中“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像登上顶峰后的景象,表现出诗人浩瀚开阔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气魄。
这首诗尽管描绘的是泰山的景色,但抒发了诗人奋发向诗篇最后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感人形象作结,更使人吟味无穷。
诗人因“感时”、“恨别”而频频搔首,使自己满头白发纷纷脱落,几乎连簪子也要插不住了。
而其实此时诗人还只是个四十五岁的中年人,但终因过度的焦虑忧愁,竟然未老先衰到如此地步,从这里读者更可看出诗人的忧国思家之情何等强烈!整首诗紧紧围绕着“春望”两字着笔,前四句触景伤怀,着重写春望之景;后四句忧时伤乱,着重写春望之情。
诗中情景交融,意脉贯通,把时代的悲愤和骨肉的深情,高度凝练地熔铸进艺术形象之中。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忧国思家的主题十分鲜明突出。
石壕吏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诗人的行踪为线索,用第一人称,按时间顺序,完整生动地记叙了差吏黑夜捉人的全过程。
《杜甫诗三首》(完美版)解析

烽 国破 草木深
火 离别
忧国思家
思乡是游子共同的情感,古人 还有很多人写自己思乡的情感,请 举出思乡诗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
比较两首诗风格的不同
文学常识
• (1)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 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 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 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从句式 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 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 而有特殊情况。
•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暮 投宿
夜 夜久
住宿
天明 告辞
开端:有吏夜捉人(恐怖) 发展:听妇前致词(凄苦) 高潮:老妇从吏归(被逼) 结局:独与老翁别(悲凉)
分析比较
这三首诗在内容和体裁上有什么不同?
1、内容: 前两者属抒情诗,后一首属叙事诗。
2、体裁:《望岳》、《石壕吏》属古体诗,《春望》属律诗。
古体诗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换韵。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又 分绝句和律诗等,它受格律的严格限制。《春望》属五言律 诗,《望岳》像律诗,但由于不合格律,当属古体诗。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 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 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 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 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社会阶级矛盾加深 了。
杜甫诗三首翻译和赏析

杜甫诗三首翻译和赏析杜甫诗三首翻译和赏析杜甫诗三首这篇课文的具体翻译时怎样的呢?这三首诗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译文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赏析:《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诗人到了泰山脚下,但并未登山,故题作「望岳」。
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
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诗篇气魄宏伟,笔力囊括,造语挺拔,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
清人浦起龙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
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读杜心解》),却是中肯的评价。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译文国都已经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
感伤时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时听到鸟鸣反而惊心。
战火长时不息一连持续几个月,一封家书就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就梳不成发髻插不住簪。
《春望》赏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这正是该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杜甫诗三首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
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时的心情。
首联: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
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颔联: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虚实兼之。
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
此诗末二句,关合全诗,回到景物,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
《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首联:上半联如高鸟俯瞰,境界宏远,烘托昭君形象;下半联具体点明古迹所在,很自然地将昭君的故事安置在“高江急峡”的阔大背景中。
一个“赴”字,画龙点睛,使山水充满了生机;一个“尚”字,写出江村古落依然如故的状态。
大小映衬,动静相间,不仅使画面显得生动,同时使诗的意境更深一层。
因为“尚有村”传达了一种“斯人已去”的寂寞感;自然界无穷的生命力,更加重了“物在人亡”的惆怅情绪,巧妙地为全诗确定了悲壮的基调。
陡起直转,必然过渡到下面对昭君命运的咏叹。
(高中)杜甫诗三首解析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
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
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
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 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 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 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 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 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 即“三吏”、“三别”。
一、抓题目
本课选读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 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 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 愁,悲家国之事。秋兴,从字面上 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
三、抓诗句及注释(“三问”)
一、写了什么:意象?
首联: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这些意象有何特点?描绘了怎样的一番景象?
“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 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 为劲健。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 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写出了夔 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 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中“玉露”“枫 林”“气萧森”“波浪兼天涌”“风云接地阴”是 否只在写景?
“玉露”“枫林”“气萧森”“波浪兼天涌”“风 云接地阴”点明了时地,既传神地写出了风云变幻, “萧森”骇人,寓有悲壮色彩的巫峡景观,又形象 地暗示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战乱不息的政治形 势和社会黑暗,并从中流露出了一股忧国忧民的愁 绪。
尾联:寒衣 刀尺 白帝城 暮砧 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凄苦之情,思乡之意。
通过全诗意象分析,整首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营造了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化的悲壮意境。
杜甫诗三首赏析

杜甫诗三首【文学常识】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望岳》【主题】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内容】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
“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
“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
这是远望之景。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之势。
“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是虚写。
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割”字形象贴切,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细望之景,并由静转动。
“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
“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
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之感想。
“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
“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杜甫诗三首赏析

一、望岳(唐朝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思想感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雄心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3、炼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中“钟”、“割”二字好在哪里?答案一:“钟”字含有拟人的意味,作者赋予自然以人的感情,说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既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也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答案二:一个“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大自然的情有独钟更能生动形象地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是分割、判割的意思,用在这里更能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巍峨。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句诗又蕴含着怎样的深刻哲理?①这句诗既写出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写出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远大抱负。
②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5、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
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6、表明诗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顶的依据有两个,一是标题中的“望”字,二是诗句中的“会当”一词 .7、从语言或内容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分晓”进行分析。
内容:诗句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语言:“钟“字,使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泰山巍峨高大。
《杜甫诗三首》赏析有答案

《杜甫诗三首》赏析有答案第一篇:《杜甫诗三首》赏析有答案《杜甫诗三首》赏析一、望岳①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__望___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__高大雄伟___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分)('06徐州市)②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B)('12泰安市)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③写出本诗的韵脚字:__了__,__晓__,__鸟__,__小__。
('03邵阳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①“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__巍峨(高大)__的特点。
('03河南省)②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03河南省)“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象。
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11湛江市)高大巍峨④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山了泰山遮天蔽日(“巍峨高大”“高大雄伟”)的形象。
(2分)('09襄樊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12泰安市)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D)('12泰安市)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②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
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2分)('09襄樊市)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杜甫诗两首原文及赏析

杜甫诗原文及赏析杜甫是古代有名的一位诗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两首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诗三首原文及赏析【1】春望作者:杜甫朝代:唐体裁:五言律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①国:指京城长安。
②感时:感叹时事。
③花溅泪:看见花就泪水飞溅。
④鸟惊心: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
⑤烽火:这里指战争。
⑥抵:值。
⑦短:短少。
⑧浑:简直。
⑨簪: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
【译文】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赏析】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的长安城,杂草丛生,满目荒凉。
诗人忧时伤乱,触景生情。
全诗由「望」着笔,情景相融。
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忧国到思家,情感愈来愈强、逐渐具体、逐渐深入。
读罢全诗,满腹焦虑、搔首而叹的诗人恍若眼前。
此诗以深沉凝练、言简意多闻名。
遣词用字,精当准确,含蕴丰富。
杜甫诗三首原文及赏析【2】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古诗赏析【注释】①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②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③青:山色。
未了:不尽。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④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⑤阴阳:阴指山北(水南),阳指山南(水北)。
割:划分。
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⑥荡胸:心胸摇荡。
⑦决眦:决:裂开。
杜甫诗三首解析

杜甫诗三首解析杜甫诗三首解析1、王昭君形象的塑造。
明确: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例如《兵车行》中的行人,《石壕吏》中的老枢,《新婚别》中的新妇,都十分动人,能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印象。
而律诗主要用于抒情,虽有叙事成分,不过是作为抒情的依托,并不承担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
这首诗却略有不同:它仍然重在抒情,而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
诗的开头,以“群山万壑赴荆门”写昭君的出生地,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接着叙述昭君的一生,诗中出现了两个典型的镜头:“一去紫台连朔漠”写昭君由汉宫到匈奴的行程,颇有“关山度若飞”的气概,“一去”二字尤其真切,从正面表现了昭君的坚强性格;“独留青冢向黄昏”写昭君坟上长出青草,它仿佛告诉人们,昭君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她依然向往着自己生长的地方,这又进一步丰富了昭君的形象。
但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
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答复。
“画图”,指汉元帝“按图召幸”一事,但诗人用事巧妙,仅以“省议春风面”五字带过,把史家因“为尊者讳”(见“有关资料”)而隐去的事实含蓄地揭露了出来,说明了皇帝的昏庸。
接着再说大错已经铸成,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归来也是徒然的了──这一句除讥讽昏庸的统治者而外,还兼有跟上文“独留”句相照应的作用,形象地表现了昭君的故土之思。
最后两句写千年(实际是800年)以来,人们从琵琶伴奏的《昭君怨》歌词里听到了她的悲怨,也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美好的品格,又同情她的不幸。
2、《咏怀古迹》(其三)诗人的寄托。
明确: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其二》)。
高中必背杜甫诗三首 原文及背景赏析

高中必背杜甫诗三首原文及背景赏析杜甫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的经典诗词,在高中时期我们就学过了他的很多首诗,下面是高中必背的三首杜甫的诗,一起来看吧!1、《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咏怀古迹》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1、《秋兴八首(其一)》《秋兴八首》 (其一)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着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其时诗人客居四川夔州,在秋风萧瑟的傍晚,诗人目睹满地枫叶、遮天阴云,忧国思家之情涌上笔端,写成《秋兴八首》。
2、《登高》《登高》写于代宗大历二年 (767) 的重阳节,此时杜甫已 55岁,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
值其节日,诗人独登高台,举目临眺,百感交集。
于是,写就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
三年后,诗一条船上。
3、《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咏怀古迹》 (其三)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杜甫深感其人其事,写了五首咏怀古迹的诗,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本文是第三首,吟咏的是王昭君。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唐诗三百首中的杜甫原文与解析

唐诗三百首中的杜甫原文与解析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广泛涉及政治、社会、人情等方面,以其深刻的思想、雄浑的气势和丰富的表现力而备受赞赏。
在唐诗三百首中,有许多都是杜甫的作品,以下是其中几篇的原文与解析。
1.《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杜甫的《登高》。
全诗以秋景为背景,抒发了诗人的愁苦之情。
诗中通过描绘风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不满,诗句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和“百年多病独登台”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和痛苦。
最后两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疲惫和对于理想的追求。
2.《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是杜甫的《春望》。
诗中描绘了战乱时期的凄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动乱的痛心和对家园的思念之情。
诗句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离散,最后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艰难和无奈。
3.《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中描绘了边塞上的孤寂和战乱带来的离散,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句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思念和对于离散的无奈。
最后两句“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乱的痛苦和对于和平的期盼。
以上是几首杜甫的诗作原文与解析,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诗歌的深刻内涵和广泛情感表达。
杜甫以其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深刻的人情之感打动人心,他的诗作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颂和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诗词赏析专题(一)杜甫诗三首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岱()(2)决眦入归鸟眦()(3)白头搔更短搔()(4)浑欲不胜簪簪()(5)老翁逾墙走逾()(6)三男邺城戍邺()戍()(7)如闻泣幽咽咽()(8)老妪力虽衰妪()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3.填空(1)杜甫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写诗句。
(1)荡胸生层云,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2)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
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
(3)吏呼一何怒,_________________!(4)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一首。
()6.翻译下列诗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
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
簪,妇女束发的首饰。
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
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
8.《石壕吏》中流露出的诗人感情是()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
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
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
9.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10.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⑵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1.有人认为,《石壕吏》中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像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二、阅读阅读下列诗文,回答文后各题。
(一)望__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1)岱宗夫如何()(2)齐鲁青未了()(3)造化钟神秀()(4)会当凌绝顶()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3.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4.《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__________而__________,时间是从________至________,并由________遥想将来的________。
5.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南岳()和西岳()(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_______的。
(二)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解释诗中加点的字(1)城:(2)搔:(3)浑:(4)烽火:2.在诗中空缺处填入原诗句。
3.首联写什么?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怀?4.颔联寄于,表达之感,运用了的修辞。
5.用衬托手法写由于国破家亡,使人极度悲伤变得更加苍老的诗句是。
6.本文以为线索,表达了诗人之情。
7.表达思念亲人的句子是。
(三)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________,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_______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2.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3.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5.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文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写作背景是“______之乱”,这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人发动的叛乱。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4.翻译句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5.“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6.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
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理由。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课后题及答案一、研讨下列问题,并背诵这三首诗1、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逼问出来的。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这首诗构思的巧妙。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最好先让学生了解故事发展的全过程,要把学生带到诗的情境中来。
例如差吏抓丁为什么要利用夜间?老翁为什么要“逾墙”?“泣幽咽”者是谁?把这类问题弄清楚了,才能进入诗境。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联可作两种解释:⑴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⑵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设题目的是使学生进入诗中境界。
应当注意的是,诗可以有多种解读,但须言之成理;教师可以谈谈自己的见解,但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见解。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
3、《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这首诗意境深远,初二学生由于阅历尚浅,恐不易领会。
设题目的是通过对“望”的角度的分析,初步探知诗的大意。
要一层一层地说来,先疏通文意,然后启发学生运用想像来描绘诗中的图景。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和“有关资料”。
二、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设题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并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关键是要合理地补充某些情节或细节,从而鲜明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
如果打算改编成短剧,最好采用集体编写的形式,由教师或个别学生先拟出一个提纲,经讨论后确定各部分的内容,然后分配角色,组织演出。
在讨论中必定会涉及一系列问题,例如全剧要不要分出场次,分几场为好,诗人是否应当出场,如出场又该如何处理才好,等等,这样讨论下来,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不要为演出而演出。
三、古诗中多用对偶句。
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
对偶句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便于记诵。
例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杜甫的《春望》中有哪些对偶句?把它们找出来,仔细体会它们在结构上的特点,并模仿着写一两组对偶句“对对子”,这是古诗文的基本功。
过去的学塾里设有“对课”,人人必学。
我们虽不照搬,但也不可忽视。
设题目的在于给学生一点对偶常识,并尝试着写写,有一点实践经验总是好的。
如果时间充裕,也无妨让学生从学过的古诗文中多找出一些例句来。
试写可以从教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入手,然后设置情境让学生试写全联,以四言对、五言对为限。
参考答案:《春望》前三联都是对偶句。
按:杜甫好用对偶,他的近体诗中对偶句极多,不限于律诗中颔联和颈联,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中两联全是对偶,《八阵图》(“功盖三分国”)中,前一联是对偶。
训练题参考答案一、1.(1)dài (2)zì(3)sāo (4)zān (5)yú(6)yè shù(7)yè(8)yù2.(1)聚集(2)山的北面山的南面(3)终当、终要(4)简直(5)多么(6)越过跑(7)应征(8)告别、离别3.(1)唐子美诗圣诗史《杜工部集》(2)《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独与老翁别4.(1)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2)城春草木深恨别鸟惊心(3)妇啼一何苦(4)如闻泣幽咽5.(1)√(2)√(3)×6.(1)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远眺,群山定会显得渺小(2)感伤时势,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3)差役吆喝得多么凶恶,老婆婆哭泣得多么悲苦(4)活着的姑且活着,死了的永远完了7.A 8.B9.C10.⑴加重感情色彩,渲染出差吏横蛮气势,并为老妇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