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室菌毒种管理应急预案
病原微生物菌种、毒株遗失、溢洒应急预案
![病原微生物菌种、毒株遗失、溢洒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672a14da38376baf1faee5.png)
病原微生物菌种、毒株遗失、溢洒应急预案1、实验室如果发生一般病原微生物泼溅或泄漏事故,按生物安全的有关要求,根据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选择敏感的消毒液进行消毒处理。
1)如果病原微生物泼溅在实验室工作人员皮肤上,立即用75%的酒精或碘伏进行消毒,然后用清水冲洗。
2)如果病原微生物泼溅在实验室工作人员眼内,立即用生理盐水或洗眼液冲洗,然后用清水冲洗。
3)如果病原微生物泼溅在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衣服、鞋帽上或实验室桌面、地面,立即选用75%的酒精、碘伏、0.2-0.5%的过氧乙酸、500-10000mg / L 有效氯消毒液等进行消毒。
4)如果潜在感染性物质溢出,立即用布或纸巾覆盖,由外围向中心倾倒消毒剂,一定时间(约30 分)后,清除污染物品,再用消毒剂擦拭。
所有操作戴手套。
2、实验室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污染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及时向实验室污染预防及应急处置专业小组报告,在 2 小时内向感染控制科报告,并立即采取以下控制措施,防止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扩散。
1)封闭被污染的实验室或者可能造成病原微生物扩散的场所;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3)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相关人员进行医学检查;4)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院观察;5)进行现场消毒;6)其他需要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
3、如果工作人员通过意外吸入、意外损伤或接触暴露,应立即紧急处理,并及时报告实验室污染预防及应急处置专业小组。
如工作人员操作过程中被污染的注射器针刺伤、金属锐器损伤时应立即实行急救。
首先用肥皂和清水冲洗伤口,然后挤伤口的血液,再用消毒液(如75%酒精、2000mg/L 次氯酸钠、0.2%-0. 5%过氧乙酸、0.5%的碘伏)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厌氧微生物感染不包扎伤口)。
必要时服用预防药物,如果发生HIV 职业暴露时,应在一到两个小时以内服用HIV 抗病毒药。
4、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含病毒血清(浆)在储存中被盗、被抢、丢失的,应当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在 2 小时内分别向科主任、感染控制科、医务科报告,同时向深圳市卫人委、深圳市公安局报告。
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预案
![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0c7259a8114431b90dd841.png)
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预案一.目的:为了预防,有效控制发生在我所范围内的生物安全事故的危害,指导和规范检验科工作,保障我所职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我所的稳定和正常秩序,根据《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律法规,结合我所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实验室发生的生物安全事件,及与实验室安全相关的、危害本实验室工作人员健康以及社会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所有事件。
主要包括:(1)病原微生物和有毒有害化学试剂的实验室污染事件;(2)工作人员受到实验室内有毒有害病原微生物或有毒化学试剂感染或侵害;(3)病原微生物、有毒有害化学试剂被泄漏出实验室事件。
(4)由于停电火灾等不可预测因素所引起的实验室其他污染事件三. 工作原则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提高防范意识,力争作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最大限度的减轻其危害和损失。
四事件分级(一)重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I 级)主要包括:1.实验室工作人员确诊感染所从事的一类病原微生物,或出现有关症状、体征,临床诊断为疑似感染所从事的一类病原微生物;2.实验室工作人员确诊感染所从事的二类病原微生物,或出现有关症状、体征,临床诊断为疑似感染所从事的二类病原微生物,并造成传播,可能进一步扩散;3.实验室保存的一类、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丢失;4.认定的其它重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
(二)较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级(II ),主要包括:1.实验室工作人员确诊感染所从事的二类病原微生物,或出现与从事的二类病原微生物有关的症状、体征,临床诊断为疑似感染;2.实验室发生一类、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泄漏,并有可能进一步扩散,造成人员感染;3.认定的其它较重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
(三)一般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III 级)1.实验室工作人员确诊感染所从事的三类、四类病原微生物,或出现有关症状、体征,临床诊断为疑似感染所从事的三类、四类病原微生物,并造成传播,可能进一步扩散;2.实验室发生第三类、第四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意外丢失,并有可能进一步向外扩散,造成人员感染;3.所在单位认定的其它一般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
病原微生物处理紧急预案
![病原微生物处理紧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7da646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8c.png)
一、总则1. 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原微生物的泄露、扩散和感染,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和《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
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级医疗机构、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从事病原微生物相关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的单位和部门。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1. 成立病原微生物处理紧急预案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和监督应急预案的实施。
领导小组下设以下工作组:(1)应急指挥部:负责应急工作的总体协调、决策和指挥。
(2)现场处置组:负责现场消毒、隔离、人员疏散等工作。
(3)医疗救治组:负责感染人员的救治和隔离观察。
(4)信息宣传组:负责应急信息的收集、报告、发布和舆论引导。
(5)后勤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的储备、调配和供应。
2. 各级部门职责(1)医疗机构:建立健全病原微生物管理制度,落实生物安全措施,确保病原微生物安全。
(2)科研机构:加强病原微生物研究安全管理,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3)高校:加强对学生的生物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
(4)企业:加强病原微生物生产、加工、储存等环节的生物安全管理。
三、应急预案1. 预防措施(1)建立健全病原微生物管理制度,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
(2)加强生物安全设施建设,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3)开展病原微生物安全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生物安全意识。
(4)加强病原微生物样本的采集、运输、储存和处置。
2. 应急响应(1)发现病原微生物泄露、扩散或感染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现场处置组迅速赶赴现场,对泄露、扩散区域进行消毒、隔离。
(3)医疗救治组对感染人员进行救治和隔离观察。
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菌种毒株管理规定和流程
![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菌种毒株管理规定和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957657dc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5a.png)
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菌种毒株管理规定和
流程
检验科
微生物实验室菌种毒株管理规定和流程
1.目的对本实验室菌种、毒种的申购、保存、保管、领用、处理等各个环节实行有效的监督控制,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确保疾病预防与控制检验业务及科研教学工作。
2.适用范围及菌种、毒种专职管理人员适用于本科微生物实验室菌种、毒株的管理;菌种、毒种专职管理人员:
3.职责
3.1微生物实验室负责菌、毒种的出入库保管、保存及处理等日常管理。
3.2科室菌种、毒种库管理人员承担菌、毒种日常管理。
3.3科室负责人负责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和向上级索取及对下级发送的审核。
3.4技术管理层批准本实验室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和向上级索取及对下级发送的审批。
4.工作程序
4.1报送及入库
4.1.1当微生物实验室检出菌、毒株应及时报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1.2新发现的菌、毒种,要做好原始记录,逐级报送进行复核确认。
4.1.3一、二类菌、毒种入库前,科室审核,技术管理层批准后入库
4.1.4个人不得擅自保留菌、毒种,必须由科室进行统一编号、登记入库管理
4.1.5菌、毒种入库时,菌、毒种保管人员须认真做好菌毒种的编号、登记工作。
4.2日常管理
4.2.1保管人员由检验人员组成。
4.2.2菌、毒种入库时,保管人员应及时验收,统一编号,填写《菌、毒种登记表》
4.2.3严禁随意将菌、毒种置于非菌、毒种专用保存场所,应做到三专(专室、专柜、专锁)。
(整理)医院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预案.
![(整理)医院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414046453610661ed9f4c9.png)
医院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预案由于存在仪器设备或设施出现意外故障或操作人员出现疏忽和错误的可能性,生物医学实验室发生意外事件是难以避免的,我室制订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使所有工作人员熟知。
一、可能遇到的紧急情况及处理原则(一)地震若发生地震,应根据实验事被破坏的程度进行处理。
1、房屋倒塌实验室首先是设立适当范围的封锁区,其次是进行适当范围的消毒,边消毒边清理,最后由专业人员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对实验室边消毒边清理,清理到菌(毒)种保存室。
如果菌(毒)种的容器没有破坏,可安全转移到其他安全的实验室存放。
如果菌(毒)种的容器已有破坏和外溢应立即用可靠的方法进行彻底消毒灭菌。
处理现场的人要进行适当的医学观察。
2、实验室轻微损坏可由专业人员按照上述方法处理。
(二)水灾万一发生水灾报警时应停止工作,转移菌(毒)种和相关材料,对实验室进行彻底消毒。
对仪器设备消毒转移并做有关防水处理。
水灾过后对实验室进行消毒清理维修和试运转、安全参数检测验证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
(三)火灾实验室平时应加强防火。
万一发生火灾,首先要考虑实验室人员安全撤离,其次是工作人员在判断火势不会迅速蔓延时,可力所能及地扑灭或控制火情,消防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不得用水灭火。
消防部门只管控制火情,以便火灾不会殃及邻居。
(四)停电要迅速启动双路电源或备用电源或自备发电机,电源转换期间应保护好呼吸道;如时间较短,应屏住呼吸,待正常后恢复呼吸;如时间较长,应加强个人防护,如佩带专用头盔。
(五)生物安全柜出现正压使用生物安全柜时应体现三个原则:保护人、保护环境、保护标本。
若生物安全柜出现正压,应被视为房间有试验因子污染并对实验人员危害较大,应立即关闭安全柜电源,停止工作,迅速将实验过程中所用的带有污染危险的实验器皿、试管等关盖,放置平稳,实验人员缓慢撤出双手离开操作位置,避开从安全柜出来的气流。
在保持房间负压和加强个人防护的条件下进行消毒处理措施,撤离实验室,具体措施见二(二)。
微生物室菌(毒)种管理应急预案
![微生物室菌(毒)种管理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e868f1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4d.png)
微生物室菌(毒)种管理应急预案1.总则1.1编制目的为提高实验室对菌种、毒株的管理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对检验工作者可能造成的影响和损害,保障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维护广大检验工作者的安全。
1.2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卫生部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编写。
1.3分类本预案主要针对以下突发事件:(1)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危险品泄露事件:主要包括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泄露、意外接触或可能感染、爆发感染病疫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
(2)菌种泄露事件:主要包括标准菌株、室间质评菌株、临床标本的菌株。
1.4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检验科微生物室菌种、毒株泄露的应对工作。
2.组织体系2.1领导构架在医院院长的统一领导下,有医疗部指挥协调,处理菌株泄露的应急管理工作。
2.2办事构架检验科将组织由科主任、科副主任、以及各专业组组长组成的应急管理小组。
3.运行机制3.1预测与预警检验科微生物室的工作人员要针对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3.2信息报告事件发生后,检验科工作人员要立即向专业组组长或专项负责人(如生物安全主管、质量主管)汇报,检验科应急处理小组经核实及初步处理不能解决后,要立即报告医疗部。
4.具体应急处置方案(见下图4.1、4.2)5.宣传和培训广泛宣传应急预案及相关法规、制度,加强预防、避险、减灾等常识,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有计划地对检验科各级人员进行应急救援和管理的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及应变能力。
6.预案管理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将及时修订本应急预案。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病原微生物菌种及毒株样品 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病原微生物菌种及毒株样品 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e12b57af1ffc4fff47ac10.png)
(1) 实验人员在检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过程中,发生严重差错或事 故,导致病原微生物外溢,且数量较多或样本中病原体浓度较高时,并 有实验人员防护不到位,造成直接暴露,极有可能导致感染时; (2) 在操作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遇突发事件,如突然断电, 导致送排风系统无法正常运转,或遇到火灾等自然灾害,导致病原体外 泄,造成严重污染,使实验人员直接暴露时; (3) 因违反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制度,安排未经安全培训和不具备专业 能力的进修实习人员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发生严重差错 或事故,造成病原微生物扩散,实验操作人员个体防护措施存在缺陷 时; (4) 实验过程中,发生病原微生物容器破损外溢或扩散,从事高致病性 病原微生物检测的人员,未经预防接种,且所操作的病原微生物能够导 致严重疾病,甚至死亡的情况时; (5) 在操作能够通过呼吸道传播、扩散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时,实验 人员发现个体防护措施存在缺陷,并直接暴露,且实验人员未经预防接 种时。 分级响应: (1) 发生一般感染事件时应做好以下工作: ①生物安全委员会立即领导生物安全管理机构组织有关部门,全面了解 事故发生的情况,督促各有关科(所、室)履行各自的职责,落实各项 防控措施,及时予以处置和纠正。 ②发生感染或事故的实验室应暂停相关的实验活动。 ③立即组织专家组进入实验室进行调查。 ④对污染区域开展消毒,并对污染和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情况进行评 估。 (2) 较大的实验室感染,在一般实验室事故措施的基础上,应该做好以 下工作: ①停止发生事故的实验室所有工作,组织专家进行调查、评估。
预防预警报告 预防机制 (一)严格贯彻执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抓紧做 好病原微生物室备案登记工作。 (二)病原微生物室要加强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对实验室人员配备、设 备配置、个人防护和安全行为等必须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严格执行。 (三)病原微生物保藏要制定严格的安全保管制度,作好病原微生物菌 (毒)种和样本进出和储存的记录,建立档案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 对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要设专库或者专柜单独储存。 (四)增强安全意识,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把
菌(毒)种转运应急预案
![菌(毒)种转运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ca6633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ff.png)
菌(毒)种转运应急预案1. 引言菌种和毒种的转运是生物实验室中一项重要且敏感的任务。
为了确保转运过程安全可控,我们制定了本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和应急事件。
本预案旨在提供清晰的指导和操作程序,确保菌(毒)种转运过程安全、高效、无事故发生。
2. 转运前准备在进行菌(毒)种转运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以确保操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2.1 前期准备•预先评估转运菌(毒)种的风险等级,并做好风险控制措施。
•准备转运所需的适当的容器、运输箱和密封材料。
•检查转运容器是否符合相关规范,是否完好无损。
•准备转运所需的防护设备和消毒物品,并确保其有效性。
•确保操作人员已经接受必要的安全培训和操作指导。
•预先制定转运计划和操作流程,并进行相关录入和备份。
2.2 转运环境准备•选择具备相应的生物安全水平的实验室进行转运操作。
•对转运环境进行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检查和维护。
•检查转运环境温度、湿度以及其他环境参数是否符合转运要求。
•检查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情况,并保证其有效性。
3. 转运操作步骤本章节将详细介绍菌(毒)种转运的操作步骤和相关注意事项。
3.1 标记和封存•在转运容器上明确标记转运目的地、菌(毒)种的名称和风险等级。
•根据转运标准和转运计划,进行封存操作。
•选择适当的密封材料对转运容器进行严密封存。
3.2 快递选择与预约•根据菌(毒)种的风险等级和特性,选择具备相应条件和合法资质的快递服务提供商。
•提前预约快递服务,并告知其转运菌(毒)种的相关信息。
3.3 配送准备•根据菌(毒)种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并确保其具备适当的耐压性和抗震性。
•将转运容器妥善放置在包装盒中,并填充适量的缓冲材料。
•确保转运容器与包装盒之间有适当的距离,以防止转运过程中的碰撞。
3.4 转运过程监控•在转运过程中,及时追踪转运容器的位置和状态。
•保持与运输公司的紧密联系,及时了解转运进展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如发现转运容器有破损、渗漏等情况,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通知相关部门。
医学检验科微生物菌毒种管理制度
![医学检验科微生物菌毒种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4f4eff9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6b.png)
医学检验科微生物菌毒种管理制度Ⅰ目的本实验室不常规进行菌(毒)种的保存。
但为保证实验室检验结果的质量,会保存部分参加实验室室间质评剩余的质控菌株或生物样本,用于监测实验室检验质量。
制定本制度为确保质控菌(毒)种及生物样本处于受控状态,有效地保护实验室安全及环境安全。
Ⅱ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医学检验科。
Ⅲ制度一、采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生物样本采集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的要求。
样本采集人员应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危害等级相适应的生物安全防护装备和防止扩散污染的措施。
样本采集人员应对样本的来源、采集时间、采集人员等做好记录。
二、运输可感染人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生物样本属于危险材料。
需要进行机构间运输时应按照《危险材料运输管理程序》规定执行,运输应符合国家和国际规定。
三、保存实验室保藏菌(毒)种和生物样本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菌(毒)种或样本保藏部位为内部治安保卫的重点,有关实验室内部治安保卫管理应严格按照国务院令421号令《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执行。
本科室管理要求如下:(一)本实验室不得保存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种。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结束后,应当就地销毁。
(二)实验室只能保存与工作和研究相关的涉及的质控菌株。
(三)质控菌株保存区域应有消防、防盗、监控、报警、通风和温湿度监测与控制等设施;保存设备应有防盗和温度监测与控制措施。
本科室质控菌株保管室钥匙由李峰、侯淑芬管理,发现损坏须及时报修。
未经科室负责人同意,不得擅自将钥匙委托他人代管。
(四)保存质控菌株容器的材质、质量应符合安全要求,不易破碎、爆裂、泄露。
保存容器上应有牢固的标签或标识,标明菌(毒)种及感染性样本的编号、日期等信息。
(五)质控菌株在使用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入库、出库及销毁应记录并存档。
(六)保存质控菌株的冰箱要有锁,由实验室双人双锁保管。
(七)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质控菌株的保存应符合国家有关保密要求。
病原微生物菌种及毒株样品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病原微生物菌种及毒株样品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60a149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d7.png)
病原微生物菌种及毒株样品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一、总则1. 编制目的本预案旨在建立健全病原微生物菌种及毒株样品生物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提高应对生物安全事件的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
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单位涉及病原微生物菌种及毒株样品生物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工作。
4. 事件分级根据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将生物安全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成立生物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生物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工作。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2. 职责分工(1)应急指挥部:负责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指挥和协调应急响应工作,向有关部门报告情况。
(2)实验室负责人: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发现生物安全事件及时报告,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3)应急队伍:负责现场处置,包括采样、检测、消毒、隔离等工作。
三、预防与预警1. 预防措施(1)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2)定期对实验室进行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制定风险防控措施。
(3)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培训,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2. 预警机制(1)建立预警信息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生物安全事件相关信息。
(2)根据预警信息,及时分析研判,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
四、应急响应1. 响应程序(1)接报与初步判断:接到生物安全事件报告后,应急指挥部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初步判断,确定事件级别和应对措施。
(2)启动应急响应:根据初步判断结果,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调动应急队伍和资源。
(3)现场处置:应急队伍赶赴现场,开展采样、检测、消毒、隔离等处置工作。
(4)信息报告与发布: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事件进展和处置情况,适时向社会发布信息。
菌种毒株污染泄露应急预案
![菌种毒株污染泄露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39fab1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b8.png)
菌种毒株污染泄露应急预案菌种毒株泄露应急预案1.0 目的本文旨在确保微生物实验室菌种保管安全,预防微生物实验室菌种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2.0 范围本文适用于微生物实验室的所有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
3.0 职责3.1 微生物室组长负责微生物实验室菌种管理。
3.2 科室主任为生物菌种保管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3.3 医院科研科负责菌种保管的监管工作。
4.0 内容4.1 本实验室为医疗卫生机构实验室,仅保管工作中经常使用的菌种或样本,用于临床诊疗、教学和科研等工作。
禁止保存国家规定的一、二类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4.2 实验室应指定专人负责菌种的保藏,采用双人双锁制度,确保菌种安全。
保管人员变动时,必须严格交接手续。
4.3 菌种应有严格的登记,包括菌种收集、取用、销毁等过程均需记录。
4.4 建立保存的菌种应具备清单,备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核查。
4.5 各菌种应按规定时间接种,一般接种不超过五代,同时注意菌种有无污染及变异。
如发现污染,应及时更换。
4.6 菌种保存范围及向外单位转移,应按XXX规定执行。
4.7 使用菌种工作时,如发生严重污染环境或实验室人身感染等意外事件,应根据应急预案及时处理,并向当地卫生局报告,详细记录处理过程。
5.0 应急预案5.1 当在菌株保存、使用过程中发生泼洒、泄露时,应立即用纸巾覆盖被污染物体表面,充分吸干水份后用镊子移去纸巾。
然后,在污染处喷洒75%酒精或2%优氯净溶液,消毒30分钟以上。
5.2 当在菌株保存、使用过程中发生溅入眼睛事故时,应立即用洗眼器进行流水清洗,持续5分钟以上。
之后点氯霉素或红霉素眼药水作预防用药。
如有感染症状,应立即去急诊科治疗。
5.3 当发现菌株丢失时,应立即报告实验室负责人。
经调查,若确定丢失,应由实验室负责人上报科室负责人,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进一步调查处理。
6.0 支持文件。
医院实验室微生物菌种毒株发生意外应急预案
![医院实验室微生物菌种毒株发生意外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afc57184254b35effd3444.png)
文档序号:XXYY-ZWK-001文档编号:ZWK-20XX-001XXX医院实验室微生物菌种毒株发生意外应急预案编制科室:知丁日期:年月日实验室微生物菌种毒株发生意外应急预案一、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一般职业暴露应急预案(一)现场应急处理1.立即用肥皂液或流动清洁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2.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清洗。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的乙醇或0.5%的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4.污染物溅入眼睛必须用洗眼装置清洗,用洗眼药进行消毒。
5.污染物溅入口腔必须用含嗽消毒药进行消毒。
6.衣物污染:尽快脱掉污染的衣物,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剂浸泡4~6小时后清洗。
7.污染物的喷溅:发生小范围喷溅事故时,应立即按消毒规范进行消毒处理;发生大面积喷溅事故时,应立即通知实验室及科室负责人,到达现场查明情况,确定消毒的范围和程序。
8.溅于皮肤上必须用70~75%乙醇或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对于有芽胞的致病菌可用2%戊二醛常温下15分钟消毒)。
9.实验操作中如发生病原微生物泄漏时,本人进行应急处理,并由其它工作人员进行环境消毒处理。
(二)报告与登记1.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及时报告科主任,尽快落实紧急处理措施,必要时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
2.报告的内容,包括损伤时间、地点、被何物损伤、伤口情况、现场处理措施、医疗处理措施、处理记录等。
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一)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分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是指病原微生物感染性材料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运送、储存等活动中,因工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非蓄意破坏)或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意外丢失等造成人员感染或暴露,或造成感染性材料向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内、外扩散的事件。
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围,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分为重大生物安全事件、一般生物安全事件和生物恐怖事件。
菌种毒株应急预案
![菌种毒株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c1a5c2a1c7aa00b52acbc9.png)
济南市儿童医院关于毒种、菌种防泄漏和失散的应急预案细菌实验室一般应保存一套按规定允许保存标准菌种、菌株(包括毒株),保存的种类可按工作的需要决定。
为防止毒种、菌种泄漏和失散,必须严格按以下规定:1、菌种应由指定的专人负责保管,并由部门负责人经常督促检查,工作调动时,应及时作全面交接工作。
2、菌种应存放于安全的地方,所用冰箱和冰柜应加锁。
3、移种传代时,必须在无菌室或接种罩内进行,以防污染。
4、菌种必须每种设一记录卡,其内容包括:菌种名称、菌种编号、来源、分离期、鉴定日期、鉴定者、鉴定结果、传代情况及所用培养基、保存方法、温度。
5、对保存菌种的种类、数量的增减及销毁,应先征得科室负责人同意,并在专册上详细记录备查。
6、所保存的菌种应于规定时间定期移种,每移种三代作一次鉴定。
干燥菌种时,应于干燥前先行鉴定。
如发现污染或变异,应及时处理。
7、用培养基保存菌种时,应有两套,其一供保存传代用,另一供日常使用时引种用。
8、菌种保存范围,转移和销毁,以及甲类和乙类菌种的保存和输送,必须严格遵守卫生部规定。
9、培养菌种的试管和干燥菌种的安瓿上应贴纸签或胶布签,写明编号和菌名及日期。
切勿用圆珠笔和铅笔书写,以免字迹模糊发生错误。
10、菌种清单应每季度向医务科、保卫科呈报一次。
医务科6615,由医务科报告市卫生局。
济南市儿童医院血常规机器故障应急预案1、迈瑞5800-1出现故障时:可以直接换到迈瑞5800-2检测,可以加20UL稀释液到迈瑞6800检测,加60UL到5300检测。
2、迈瑞5800-2出现故障时:可以直接换到迈瑞5800-1检测,可以加20UL稀释液到迈瑞6800检测,加60UL到5300检测。
3、迈瑞6800出现故障时:加40UL到5300检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预案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05ca6628ea81c759f57831.png)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预案为加强我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我院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保障公众和医务人员健康,积极预防及有效应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特制定本工作预案。
一、总则(一)指导思想以维护公众和医务人员健康为目标,形成反应快速、运转高效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管理与应急处置机制,提高预防和应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能力。
(二)目的和依据1、工作目的有效预防、快速应对和及时控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危害和损失,保障公众和医务人员健康,维护社会稳定。
2、制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卫生部有关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通知及《浙江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实施细则》等相关文件精神。
(三)指导原则1、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实行分级负责,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本预案的分工和要求,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工作。
2、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好预防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发生的各项措施,做好物资储备和预案演练,提高防范意识,及时消灭安全隐患,力争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控制。
3、依法管理、科学规范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信守有关国际条约,尊重国际惯例,依法处置和应对各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
(四)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的生物安全事件是指在德江县人民医院内发生的突发性、已经造成或可能造成我院员工及患者身体健康严重损害的群体性异常反应、传染性生物样品溢出、潜在危害性气溶胶的释出、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员我院员工及患者身体健康的生物安全事故。
病原微生物菌种及毒株样品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病原微生物菌种及毒株样品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a4daf17c1cfad6195fa751.png)
病原微生物菌种及毒株样品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总则第一条为保证发生生物安全事件时,做到应急准备充分,信息渠道畅通,指挥系统有效,反应机制灵敏,有效遏制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危害的进一步扩大,保证相关人员的健康,保证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和《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本预案所称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致病的微生物。
本预案所称实验活动,是指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
第三条本预案适用于本医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发生的生物安全事件。
主要包括:(一)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在运输、储存中被盗、被抢、丢失、泄漏事件。
(二)病原微生物在实验活动中由于采集和取用造成实验室人员感染和向实验室外泄露或扩散事件。
(三)由于不可预测因素所引起的实验室病原微生物泄露或扩散事件。
第四条工作原则为预防为主,常备不懈;设施规范,管理到位;主动监测,反应迅速;依法处理,措施果断;机制通畅,遏制危害。
组织机构及职责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全面负责微生物安全应急事件的各项工作,生物安全办公室负责微生物安全的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地点设在医院检验科。
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职责:(一)研究制定医院微生物室生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并负责预案的相应和终止;(二)协同医院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共同负责建立微生物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指导和监督微生物室的制度落实情况,同时负责生物安全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工作;(三)负责指挥医院微生物室生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协调有关部门的关系,确保应急处理工作快速有效开展,控制危害扩大,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并及时向区卫生局和有关部门报告;(四)负责医院微生物室生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训;(五)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微生物室的日常预防及预警工作,提高科室成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微生物菌种、毒株管理规定与流程_Word_文档
![微生物菌种、毒株管理规定与流程_Word_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f7e1d27e6529647d262852db.png)
微生物菌种.毒株治理划定与流程1.目标:对本试验室菌种.毒种的申购.保管.保管.领用.处理等各个环节实施有用的监视掌握,防止不测变乱产生,确保疾病预防与掌握磨练营业及科研教授教养工作.2.实用规模及菌种.毒种专职治理人员实用于本科微生物试验室菌种.毒株的治理;菌种.毒种专职治理人员:3.职责①微生物试验室负责菌.毒种的出入库保管.保管及处理等日常治理.②科室指定2名菌种.毒种库治理人员承担菌.毒种日常治理.③科室负责人负责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和向上级索取及对下级发送的审核.④技巧治理层赞成本试验室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和向上级索取及对下级发送的审批.4.工作程序⑴报送及入库①当微生物试验室检出菌.毒株应实时报送市疾病预防掌握中间.②新发明的菌.毒种,要做好原始记载,逐级报送进行复核确认,报送时须王红卫.2人介入.③一.二类菌.毒种入库前,科室审核,技巧治理层赞成后入库④小我不得私自保存菌.毒种,必须由科室进行同一编号.登记入库治理⑤菌.毒种入库时, 2名菌.毒种保管人员须卖力做好菌毒种的编号.登记工作.⑵日常治理①保管人员由王红卫.赵灵葵2名磨练人员构成.②菌.毒种入库时,保管人员应实时验收,同一编号,填写《菌.毒种登记表》③严禁随便将菌.毒种置于非菌.毒种专用保管场合,应做到三专(专室.专柜.专锁).④菌.毒种库由2名保管人员双锁治理,铁门与锁必须稳固有用,发明破坏须实时报修.未经各科室负责人赞成,不得私自将钥匙委托他人代管.⑤菌.毒种保管人员应按期对库内温度.湿度.通风及冰箱.冰柜等菌.毒种珍藏装备运转情形进行检讨,并做好记载.⑥菌.毒种保管人员依据菌.毒种的保管刻日,实时通知分担病种的磨练人员进行传代,按期判定,并具体记载在《菌.毒种登记表》⑦菌.毒种保管人员发明菌.毒种产生变异和逝世亡,应实时向科室负责人陈述,并填写《菌.毒种登记表》.科室须将变异及逝世亡的一.二类菌.毒种传递技巧治理层.⑶索取.领用和发放①因工作须要索取.领用和发放一.二类菌.毒种时,须严厉按国度有关的划定,填写《菌.毒种领取申请表》(HJK/JL-21),科室负责人审核,技巧治理层赞成后方可索取.领用和发放.②三类菌.毒种的领用和发放时,应由2人介入.③一类菌.毒种,须报卫生部赞成,二类菌.毒种须经省级卫生行政部分审批.未经上级赞成,不得进行国际间各类菌.毒种交换.④进行菌.毒种索取.领用和分发时,须做好记载,填写《菌.毒种应用及烧毁记载》(HJK/JL-22).⑤一.二类菌.毒种不得邮寄,三类菌.毒种在邮寄时,应履行有关划定.⑷烧毁①菌.毒种应用进程中须接收保管人员的监视,工作停止后,立刻做好善后处理,烧毁时应有2人或以上人员介入,并做好烧毁记载.因工作须要临时保存的菌.毒株也应当按划定的时光烧毁.微生物菌.毒株治理划定流程图。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3e4d1b700abb68a882fb21.png)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总6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ISO45001-2018)一、总则(一)目的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制定有效的应急处理程序和控制措施,以保证在实验室发生生物安全事件时,做到应急准备充分,信息渠道畅通,指挥系统有效,反应机制灵敏,从而遏制生物安全事件危害的进一步扩大,保证中心相关人员的健康,保证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
(二)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2.设施规范管理到位3.主动监测反应及时4.依法处理措施果断5.机制通畅遏制危害(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实验室内部的、与实验室安全相关的、危害实验室工作人员健康以及社会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所有事件。
主要包括:1.病原微生物和有毒有害化学试剂的实验室污染事件;2.工作人员受到实验室内有毒有害病原微生物或有毒有害化学试剂的感染或侵害;3.病原微生物、有毒有害化学试剂被泄漏出实验室事件。
4.由于停电、火灾等不可预测因素所引起的实验室其他污染事件。
(四)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3.《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五)预案启动当出现(三)中的任意情况,启动本预案。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一)组织机构CDC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领导小组:组长:XXX成员:XX XXX XXX XX XXX XXXCDC生物安全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组组长:XX成员:XXX XX XXX XXX XXX(二)职能与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指导方针,规划对实验室的硬件建设、组织实施科学管理。
在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发生时,决策指挥,调动人员,全面部署。
应急处理工作组: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办法,建立规章制度和实验室操作规范,对中心各类实验室的安全进行监督检查,督促各项生物安全管理责任和措施落实到位;突发事件发生时,在领导小组的指挥下实施全面的应急工作。
医院实验室微生物菌种毒株发生意外应急预案
![医院实验室微生物菌种毒株发生意外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afc57184254b35effd3444.png)
文档序号:XXYY-ZWK-001文档编号:ZWK-20XX-001XXX医院实验室微生物菌种毒株发生意外应急预案编制科室:知丁日期:年月日实验室微生物菌种毒株发生意外应急预案一、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一般职业暴露应急预案(一)现场应急处理1.立即用肥皂液或流动清洁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2.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清洗。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的乙醇或0.5%的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4.污染物溅入眼睛必须用洗眼装置清洗,用洗眼药进行消毒。
5.污染物溅入口腔必须用含嗽消毒药进行消毒。
6.衣物污染:尽快脱掉污染的衣物,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剂浸泡4~6小时后清洗。
7.污染物的喷溅:发生小范围喷溅事故时,应立即按消毒规范进行消毒处理;发生大面积喷溅事故时,应立即通知实验室及科室负责人,到达现场查明情况,确定消毒的范围和程序。
8.溅于皮肤上必须用70~75%乙醇或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对于有芽胞的致病菌可用2%戊二醛常温下15分钟消毒)。
9.实验操作中如发生病原微生物泄漏时,本人进行应急处理,并由其它工作人员进行环境消毒处理。
(二)报告与登记1.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及时报告科主任,尽快落实紧急处理措施,必要时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
2.报告的内容,包括损伤时间、地点、被何物损伤、伤口情况、现场处理措施、医疗处理措施、处理记录等。
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一)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分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是指病原微生物感染性材料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运送、储存等活动中,因工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非蓄意破坏)或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意外丢失等造成人员感染或暴露,或造成感染性材料向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内、外扩散的事件。
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围,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分为重大生物安全事件、一般生物安全事件和生物恐怖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室菌毒种管理应
急预案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提高实验室对菌种、毒株的管理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对检验工作者可能造成的影响和损害,保障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维护广大检验工作者的安全。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卫生部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编写。
1.3分类
本预案主要针对以下突发事件:
(1)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危险品泄露事件:主要包括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泄露、意外接触或可能感染、爆发感染病疫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
(2)菌种泄露事件:主要包括标准菌株、室间质评菌株、临床标本的菌株。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检验科微生物室菌种、毒株泄露的应对工作。
2.组织体系
2.1领导构架
在医院院长的统一领导下,有医疗部指挥协调,处理菌株泄露的应急管理工作。
2.2办事构架
检验科将组织由科主任、科副主任、副书记以及各专业组组长组成的应急管理小组。
3.运行机制
3.1预测与预警
检验科微生物室的工作人员要针对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3.2信息报告
事件发生后,检验科工作人员要立即向专业组组长或专项负责人(如生物安全主管、质量主管)汇报,检验科应急处理小组经核实及初步处理不能解决后,要立即报告医疗部。
4.具体应急处置方案(见下图、)
5.宣传和培训
广泛宣传应急预案及相关法规、制度,加强预防、避险、减灾等常识,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有计划地对检验科各级人员进行应急救援和管理的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及应变能力。
6.预案管理
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将及时修订本应急预案。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菌种泄露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