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转合 诗歌鉴赏之布局谋篇
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分析
四、妙“合”主旨
“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 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 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的作用。
杜甫《登高》尾联两句,“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更在前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 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又似无可奈何沉重一叹。 一个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令人痛惜!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 笔,悲情落句。所以在结构上,“合”句(联)常 呼应开篇,圆合首尾。而从内容上说,“合”句 (联)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 要所在。
“妙合”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有两种:
第一种是直接点题,于篇末或抒发感情,或议论明 理,直接揭示主旨。
明结:直抒胸臆、言志、阐理。淋漓尽致,强烈。
第二种收束方式是暗中寄托,即用暗示的方法表现 作者的感情、阐述的事理。最常见的是寄情于景,以景 语作结。
暗结:以景结情。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2006年江苏卷 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元)魏初
2006年辽宁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 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这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 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 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 界。
“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 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 “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 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 “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 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起承转合话布局
起承转合话布局序言:写诗都有章法,章法亦称结构。
文学创作,无论诗、词、曲、赋、骈、散等,皆需注意结构,方不至杂论无章。
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章法的作用就是给大家一个“标准”。
这个标准就是一个事物的特征。
古诗有整齐划一的形式和文字布局,这个章法就是:起、承、转、合。
001、近年来,古诗词得到广大青年才俊的喜爱,并积极投身的实践中,国人对古诗词的欣赏和创作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
诗坛欣欣向荣,自是可喜可贺的局面。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中间有很多人起步与模仿,并未认真学习诗词的格律基本知识,写出来的东西似是而非。
002好的文学作品都有下列特征: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
起承转合在文章中起着小桥梁大格局的作用,它像筋骨一样,使得文章条理清晰、血肉相连、浑然一体。
四句之间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现着很强的辩证关系。
003所谓“起承转合”,实际上是诗词谋篇时对结构层次安排的理论概括。
这一点好比建筑房屋,在备齐了各种所需的建筑材料和选择了怎样的房屋式样以后,必须安排房屋的结构层次。
004什么叫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
“起”是起因,即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古诗文写作,一般都讲究起承转合。
005起,就是立意,营造诗的氛围;承,就是深化,对主题作进一步描写;转,就是扩展,使诗意更加丰富;合,就是收结,使诗有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结局。
这个跟流水线作业一样,个各有分工,是有机的整体。
006写诗也是这样,在占有了素材、确定了主题、选定了诗体以后,紧接着要考虑的是如何开头,如何承转和如何收尾,从而更准确完整地表达作者的心境和主题,这种层次安排概括起来,就是“起、承、转、合”四个环节。
007“起承转合”可以说是历代诗人创作的共同体验和经验总结。
尤其在绝句中,“起承转合”十分明显。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写从正面和侧面看庐山分别是岭和峰,是全诗“起”;“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对观看效果的进一步阐释,算是“承”;008(续)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宕开一笔,视野由观山转移到了探究,这是明显的“转”;“只缘身在此山中”当然是“合”,既是对前句的回答,又是对全诗的收拢。
知识点——从“起、承、转、合”入手鉴赏古诗
从“起、承、转、合”入手鉴赏古诗
【知识点解析】
二、作用 1、“起”的作用一般有三点: (1)点题明旨,统领全诗,奠定基调; (2)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3)状物叙事,描景铺陈,提供背景。 2、“承”的作用主要是: (1)结构上承上启下,传递缝合; (2)为下文铺垫蓄势,提供依托。
从“起、承、转、合”入手鉴赏古诗
【知识点解析】
三、考点要求 1.了解古代诗歌“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初步读懂 诗歌的内容。 2.理解“起”、“转”的几种常见方式,在读与品 中把握诗歌的意蕴和魅力。
从“起、承、转、合”入手鉴赏古诗
【知识点解析】
四、特别提醒 起法 1、明起——开头就将题面说出,毫无做作。 2、暗起——暗起者不见题字,而题之本意固在焉。 暗起比明起的难度在于表述的技巧要更高,要抓住事物的独特 的特征,尽可能少的使歧义产生。 3、陪起——先借他种事物,以引出本题来 4、反起——反起之法,在于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反面引出 本题。 5、兴起——兴起乃是由心中所怀之感想,引出题目之本意。
从“起、承、转、合”入手鉴赏古诗
【知识点解析】
解析及答案 这是一道鉴赏题,由于诗句有省略,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那么我们不妨利用“转”联与“合”联的密切关系,先向“合” 联寻求破解线索,以求得对“转”联诗意的理解,再进一步鉴 赏。“合”联“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诗意显阔, 是诗人在殷勤邀请好友登临江楼消暑,因为这里非常清凉。由 此不难推测“转”联该是转向此意,这时再看诗句“晴天 雨……夏夜霜”就有了清凉的感觉,原来两句是诗人为江楼做 的“广告词”:“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 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
从“起、承、转、合”入手鉴赏古诗
起承转合--诗歌鉴赏之布局谋篇课件
二、“承”“起”续境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 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 对“起”句简单的重复, 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 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 还有承上启下 的作用。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 ”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 为仰视所见;“长江 ”承第二句“渚清沙白”, 乃俯视所得, 无边落木萧萧 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 境界更为阔 大、旷远, 为后面抒发老病孤愁之情做了有力的铺垫。
.
“转”一般在第三句, 但也有特例 苏台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唯有鹧鸪飞。 由古到今、由盛到衰、由人到物、由叙事到描写
.
四、 妙“合”主旨
明结: 直接抒情、言志、阐理。 淋漓尽致,感情强烈。
暗结: 以景结情。 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叙事、点题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写景: 广阔,浩荡
.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 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 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唯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问: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内容。
①登楼北望, 看见寒草连天的荒败秋景; ②山河破碎, 神州陆沉, 中原陷于金人之手; ③春去秋来, 时光流逝, 中原恢复无望。 ④英雄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
.
长安秋望 赵嘏gǔ 云物凄清拂曙流, 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 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 空戴南冠学楚囚。 前人评说, 首句“凄清”二字“绝妙”, 请简析其妙处。 “凄清”二字, 写秋意的冷清, 实衬心境的凄 凉, 并奠定了全诗凄凉的感情基调。
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已存)
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 简要分析《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首联在 全诗中的作用。 • (1)通过对山深、日暮、猿啼、江水这些 清静、寂寥景象的描写,渲染一种孤寂、 冷落的气氛。 • (2)一切景语皆情语,猿猴的鸣叫带有一 种说不出的愁苦,就奠定了全诗愁苦、烦 闷的情感基调,引出下文愁的具体原因, 为下文的思乡怀友做铺垫。
• 简要分析《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第二联 的妙处: • (1)“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是对环 境的进一步描写。风吹树叶作响,以动衬 静,月下一孤舟更显寂寥孤独,进一步渲 染凄凉的环境,把诗人的内心波澜突显出 来。 • (2)如果说首联是对环境的素描,那么此 句就是对凄寂环境的工笔,由面到点,更 有力的衬托出诗人的凄恻之情。
• 二是写景入手式 如唐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为远。 诗的开头咏叹苍苍山林竹树掩映的寺 院,幽静、闲适、淡雅,远远传来报时的 钟声,点明黄昏已到,仿佛催促著名诗僧 灵澈宜早归山。与后两句写斜阳不忍西沉、 灵澈荷笠独自归去及寓意诗人怀才不遇、 失意、淡泊,构成幽雅的意境。全诗即景 抒情,构思精巧,不愧为中唐山水诗名篇。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唐代诗人王之涣曾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 当的诗比,王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诗有优胜 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案:王之焕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 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 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综合练习1】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叙事、点题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写景:广阔,浩荡
起承转合 诗歌鉴赏之布局谋篇共35页文档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初中作文指导 :谋篇布局之起承转合
的伤疤。那年春天,因为我的调皮,不慎坠下台阶,
头磕在台阶上,鲜红色的血珠开始向外翻涌,在地板
上打出一片赤色的花朵,鲜红色的痕迹令人揪心。
3、 走在山间的石板路上,我将帽檐尽量压低,
低到我只能看见脚下的路。一只干皱却温暖的手牵起
了我的手,是外婆。
过渡段,回到 现实
习作提纲
→题目:东风为我来 →主旨:温暖,鼓励 →主体:
单击此处输入标题文本
3 培养作文前布局谋篇的 意识和习惯。
单击此处输入标题文本
2 .学会列线型作文提纲, 并会运用到实际作文中。
主题
文章的灵魂
材料 文章的血肉 结构井然有序, 文章才能立得起来。
结构 文章的骨骼
结构布局常见形式:
一
线 起:引入 开头,吸引读者
贯 承:铺垫
穿 之
转:高潮
布 合:总结
习作提纲
→题目: 东风为我来 →主旨: 温暖,鼓励 →主体:
1.起: 2.承: 3.转: 4.合:
原文呈现:东风为我来
直接入题,交 代不幸
已经很久没有出门了,自从那次摔伤后。 伤已经好得差不多了,但额上的疤痕却 永远不会褪去。 我每日坐在窗边,看着窗外渐浓的春色, 心里难过极了。外婆似乎看出了我的心事, 递给我一只帽子,说:“山上的槐花开得正 艳,去瞧瞧吧!”
习作提纲
→题目:东风为我来 →主旨:温暖,鼓励 →主体:
1.起:直接入题,交代不幸 2.承: 3.转: 4.合:
铺垫渲染:消极的原因,写你的“惨状”。 承接起因,事件继续发展。
字数 150字左右
承:回忆受伤 过程和原因
原文呈现
2、 那是一条从额头顶开始贯穿眉心的伤疤,通
直而明显。那是一条凸起且狰狞,让他人感觉到恐惧
古代诗歌鉴赏篇章结构
渡百里湖
查慎行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 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注]涸鳞:比喻处于窘困境地、亟待救援的百姓。
问:诗歌的尾联在谋篇布局方面 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卒章显志。
诗歌前三联(内容)描写了湖面宽阔, 湖水较浅,船行速度缓慢,岸边的树 木越显高大,百姓在盼望下雨的情景。 最后一联(表达技巧)卒章显志,直 接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只要 能让百姓得到雨水缓解旱情,即使自 己渡湖时遇到风浪也在所不惜。
渡百里湖
查慎行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 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注]涸鳞:比喻处于窘困境地、亟待救援的百姓。
1.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回答(1)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名句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①咸阳:秦汉两代的故都。 ②许浑:晚唐诗人。 (1)首句“一上高楼万里愁”在整
首诗中起什么作用?
1.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回答(1)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名句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首句"一上高楼万里愁"在整首诗中起什么作 用?
答:(作用)一个“愁”字统领全诗, 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内容)一登 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凸显了作 者的愁情。
1、诗句开头(起句)的作用:
A、开篇点题,为下文做铺垫; B、烘托气氛,奠定某种基调; C、有设问句的,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
五律的谋篇布局评析
五律的谋篇布局评析第五节五律的谋篇布局评析五律的谋篇布局,不外起承转合四字。
有学者认为:首联为起,颔联为承,颈联为转,尾联为合。
也有学者认为:首联第一句起,首联第二句承,颔联、颈联是衬贴题目,尾联上句转,下句合。
醉月不敢乱下结论,我认为章法不是死的,起承转合是看情况而分析。
我们先探讨后者的方法。
这种观点认为:首联第一句起,首联第二句承,颔联、颈联是衬贴题目,尾联上句转,下句合。
中间二联或就景物加以渲染勾勒,或就人事加以点染,或叙写,或议论,或引事,或比拟,皆为深化题目。
如:王维的《送张道士归山》:先生何处去(起),王屋访茅君。
(承)别妇留丹诀,驱鸡入白云。
(引事)人间若剩住,天上复离群。
(议论)当作辽城鹤,(转)仙歌使尔闻。
(合)又如杜甫的《李监宅》:尚觉王孙贵(起),豪家意颇浓。
(承)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
(勾勒)且食双鱼美,谁看异味重。
(点染)门阑多喜色,(转)女婿近乘龙。
(合)下面大略说一下五律起承转合的方法。
一、起法1、对景兴起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起)秋水日潺湲。
(承)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点染)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勾勒)复值接舆醉,(转)狂歌五柳前。
(合)复如杜甫的《重题郑氏东亭》:华亭入翠微,(起)秋日乱清晖。
(承)崩石攲山树,清涟曳水衣。
(渲染)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
(勾勒)向晚寻征路,(转)残云傍马飞。
(合)2、比起或引事起如王维的《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杨子谈经所,(起)淮王载酒过。
(承)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点染)迳转回银烛,林开散玉珂。
(点染)严城时未启,(转)前路拥笙歌。
(合)是以扬雄比杨氏,淮南王比歧王。
复如杜甫的《崔驸马山亭宴集》:萧史幽栖地,(起)林间蹋凤毛。
(承)洑流何处入,乱石闭门高。
(勾勒)客醉挥金碗,诗成得绣袍。
(点染)清秋多宴会,(转)终日困香醪。
(合)是以萧史比崔驸马。
而王维的《送平澹然判官》:不识阳关路,(起)新从定远侯。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一、概述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
元代范德玑在《诗格》中写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后来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再一次引申:“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拓展。
二、“起、承、转、合”的含义与作用起者,开端也。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承者,承接也。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者,变化也。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合者,结尾也。
“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或点明主题,或启发联想,或耐人寻味。
简单来说,即:起,引领的作用。
(引领主题)承,扩展的作用。
(扩展主题)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
(相对于起承的转变)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例: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句:开篇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承句:“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转句: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律诗的谋篇布局(中)
第十六讲律诗的谋篇布局(中)三、起承展转合法。
此章法的基本概念,就是首联的上句起,下句承,中间两联展开,铺叙,尾联的上句转,下句合。
从形式上看,就好像把绝句分成上下两部分,然后在中间插入铺叙手法很明显的两个对仗句。
这也是律诗常见一种的布局方法(五律多采用这种布局),而且结构分明,最适用于初学者使用。
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充满着对李白诗文深深的怀念。
首联第一句“白也诗无敌”称赞李白的诗冠绝当代。
第二句“飘然思不群”,承接首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
颔联“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承接首联,展开笔触,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
颈联“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继续展开,写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两地相隔,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
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
尾联“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首句转而直接抒情,通过设问,提出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
杜甫《初月》:光细弦岂上,影斜轮未安。
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
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
庭前有白露,暗满菊花团。
首联第一句“光细弦岂上”直接入题,描绘初月的形状,突出其“细”;第二句“影斜轮未安”承接第一句,补充交代月光;颔联“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紧承第二句,展开描绘初月的光影,突出其微弱娇柔的姿态,并选用“古塞”、“暮云”作为初月升起的背景,使全诗的韵味高古。
颈联“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是全诗的中心,一方面进一步描绘了高古廖廓的境地,一方面寄予了作者的精神气骨:“不改色”明写银河星月,暗喻诗人的忠贞爱国,“空自寒”暗喻诗人抱定贞直之志,宁为流俗不理解而甘于寂寞的情操。
律诗的谋篇布局(上
第十五讲律诗的谋篇布局(上)一、起承转合法。
这种布局法是律诗创作最常见的章法。
它与绝句的起承转合法极为相似,所不同的是律诗的起承转合是以一联为单位,而不是以一句为单位。
(一)首联:起,也叫发端或破题,即在首联采用明起、暗起、反起、兴起等手法,或写景,或叙事,或比兴,紧扣题目或中心思想展开笔触,要突兀高远。
从这些手法运用所产生的效果来看,归纳起来通常有两种开篇方式:一种采取步步为营法,层层推演,缓缓行笔,像野云出岫般轻逸自在。
另一种则是采用悬念手法,使诗句开篇就显得气势恢宏,引人入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似长虹贯日,横掠天际。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大诗人首联通常突兀、高远,善于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笼罩全篇之势,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便兼具如此功效。
(二)颔联:承,通常以写意、写景、写事、引证为主,结构上宜紧承首联的意思去推波助澜,缓缓地把诗意从程度、范围、情感、意义等方面向前推进,继续铺叙、抒发。
同时,因为它往往有“醒题”之说,所以在这里要注意诗句应紧密衔接首联,暗藏伏笔,为铺演后文留有回旋之余地,不可松泛神思而离题,凝住笔触而断意,因此“衔接”二字是这个位置之关键所在,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点。
(三)颈联:转,律诗在此多写意、写景、言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
结构和内容的转换,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情及景、由事及理、由理及事等等思路上的转换,当然同时也是内容上的转换。
要求转折时务使笔锋陡转、突起波澜、别开天地。
相对而言,绝句在转的时候可以采用“更”、“如”、“不”、“独”、“若”、“谁”、“纵”、“欲”等字进行衬托以突出转意,所以在气势更胜一筹;而律诗因为颔联、颈联对仗的缘故,两联之间联系较为紧密,转的跳跃度比较小(有时候它甚至根本就不转意而是只转换视野角度等),依然紧跟上联继续抒情写景,所以它不像绝句那样靠诗句的用字来明显表现出转折迹象,而主要是通过笔触的落点进行转折(四)尾联:合,这是全诗最关键的部分,通常用“画龙点睛”来形容其重要性,合句是全诗的结尾,往往具有收束全篇,点出主旨的作用,是全诗的概括和总结,是全诗之“瓴”,如同戏剧的高潮部分,应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从白居易绝句二首看诗歌“起承转合”之法
2021年第13期26文学研究从白居易绝句二首看诗歌“起承转合”之法张文苹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北京丰台100068“起承转合”是古往今来无数诗歌创作者在创作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诗文结构方式。
对此,元代范德玑的《诗格》有这样的表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
”对于上述前人的论述,笔者有如下理解:所谓“起”是指起因,是文章的开头,要力求平直渐进,与主题相关,还有就是要悬而未决,留有余地。
所谓“承”是指过程,是事件的发展,要承接上文加以申述,“承”要衔接有度,落地有声,但更重要的是应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不能写成与“起”八竿子打不着的结果来。
所谓“转”是指转变,内容上推进一层,要转出他意。
包括事件结果的转折,内容、情感、写作手法等的转变。
比如从描绘山水转到抒情议事,或从咏物转到借物言志,又或从怀古转接到时世感叹等等。
“合”是指结尾,要收束全诗,使结构完整。
可以是对该事件的议论,也可以是抒情和写景,讲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留有余音,令人陶醉。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伟大诗人,存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
其中像《长恨歌》《琵琶行》等优秀长篇诗歌的创作,充分显示了他在章法结构、布局谋篇方面的驾驭能力。
而在一些短小精悍的绝句作品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卓越的结构才能,特别是对于“起承转合”之法的娴熟运用。
下面笔者尝试结合他的两首绝句作品来探讨一下“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
(一)《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花时同醉破春愁 ,醉折花枝当酒筹 。
忽忆故人天际去 ,计程今日到梁州 。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
元和四年(809)春,元稹奉命前往东川复查刑狱案件。
在长安的白居易和友人同游曲江、慈恩寺,在饮酒时他忽然忆起元稹,思念所及,信手拈来,写了这首诗,借此表达诗人和好友元稹之间的友情之深与思念之切。
虽说是“信手”之作,却简洁而不简单,看似随意,实则严合“起承转合”的章法。
首句“花时同醉破春愁”,起势平缓从容,说的是花开时我们一同醉酒以消除春之愁绪。
谋篇布局的特点构思技巧
句。
明突出;②总领全文,总摄全篇,使结构更加圆
合。
赏析方法
引出文眼同句,说明总摄 作用,分析巧设文眼的好 处。
10.以小见 用具体材料表现重大 ①以小见大,化虚为实,将抽象事理表现得具
大
主题,用一滴水反映 体实在;②避免空泛,使文章有血有肉,内容充
太阳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辉。
实。
概括重大主题,说明小的 材料,分析以小见大的好 处。
上下文间内容的前 ①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②构思精巧,找出伏笔应笔,分析其
伏后应
行文续密,结构圆合严密。
作用、好处。
名称 7.伏笔
名称解释
艺术效果
赏析方法
叙事性作品中为下 文情节内容的出现 预设的埋伏。
①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②构思精巧,由应笔上溯,找出伏笔, 行文缜密.耐人寻昧;③结构圆合严密。 从意料之外发现情理之
赏析方法
概括点、面材料,说明结 合方式,分析作用、好处。
13.设置 悬念
通过倒叙、夸张、中断 等方式造成的对情节的 期待心理。
造成悬念,引人注意、突出有关内容,强 文章的吸引力和表现力,增加行文的起伏 之美。
找出造成悬念方式,揭示 撼念内容,分析其好处。
14.出人 意料
在情节结局时突现逆转, 打破常规,异峰突起,既在意料之外,又
文章正文与题目照 应。
①紧扣中心写作,不枝不蔓,行文紧凑 集中;
②反复点扣题目,对中心有强调突出之 效。
指出点扣题目之文句, 分析反复点扣的作甩
5.首尾 呼应
文章开头与结尾的 照应。
①重复开头内容,强调突出中心、深化 找出首尾呼应文句,分 主题;②首尾遥相呼应,结构完整、严 析其作用、好处。 谨。
诗的起承转合
诗的起承转合醉月诗苑我们写诗前,要先立好意,如何来表达这个意,就得开始谋篇布局什么是谋篇呢?谋---就是计谋,谋划,策划。
篇---其实就是一个系统,一个局面,或者说是一个事件形成的全部过程及事件的本身。
谋篇的目的在于布局,先谋篇而后布局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工作中,或是各种活动中,都需要事前筹划这就相当于我们写诗前的谋篇布局了“谋篇布局”不是一个空泛教条的概念,它是知识底蕴的积累的产物,是以综合修养为基础的概念我们现在具体的谈谈诗词写作的谋篇之法,也就是章法所谓章法,就是指文的结构框架在文学创作,不论诗、词、曲、赋、骈、散等各种体裁都是需要有一定结构的而关于诗文的章法,简单说就是四个字---起承转合这几个字几乎就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的专用术语了起承转合不仅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
也是一种经典的诗文写作结构章法的技巧了解这种章法技巧,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也有利于我们对诗词结构内容的理解但起承转合不是唯一的章法,下一讲我们再讲下面我们具体的来分析一下章法:起承转合一,起我们写散文,写议论文都要有个开头,写诗文,更是要有个好的开头,术语上就叫“起”关于诗的起法有多种,这里简单的介绍几种方法:1、明起。
从题之正面说,明见题意。
也就是说起句直接点题如: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标题是《早发白帝城》,起句直接点出题意,这就是明起再如杜牧的《清明》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第一句就直点题我们写散文,写议论文都要有个开头,写诗文,更是要有个好的开头,术语上就叫“起”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大家平时读诗时多留意就会发现。
2,暗起----暗起,就是起句不见题字,但是含有题的意思在起中暗起比明起的难度在于表述的技巧要更高,要抓住事物的独特的特征,尽可能少的使歧义产生如于谦的《咏石灰》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碎骨粉身终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起句不点题,却含题意,给人想象空间大,艺术性比较强3,陪起----先借别的事物,然后再引出本题来如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第3讲谋篇布局之起承转合-初中作文高分技巧点拨
示范①《我的叔叔于勒》
【起】盼于勒,写菲利普一家拮据的生活和他们盼望 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 【承】赞于勒,插叙交代于勒的过去和全家急切盼望 他归来的原因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转】遇于勒,面对已沦落为穷水手的弟弟于勒,菲 利普夫妇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合】躲于勒,揭示金钱至上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 冷漠关系。
一会儿后,父亲用惊喜的声音唤我,我抬头一看,樟树叶被他一一拨 开,一轮明月洒下清辉,我的眼界顿时豁然。父亲用他伟岸的身姿保持着 拨树叶的姿势,气喘吁吁地说:“其实,你们和我一样,都在为睹明月而 奋斗,只不过我能坚持拨开最后一片枝蔓的障碍,而你们没有。”我似有 所悟,继而终于明白了父亲的意思,我羞愧地站起,抬头挺胸,心中涌起 无限感动。
“那么多光鲜亮丽的香蕉你不挑,干啥要买这上面尽是黑点子的啊?”回 家后,我终于忍不住问道。你微微一笑,掰下一根香蕉,轻轻地将褐色的 香蕉皮一条条地剥下,光照应。滑的果肉赫然出现在眼前,咬上一口,软 糯香甜。“你看这熟透的香蕉,满是斑点,虽 不好看,但它香甜不生涩。”你顿了顿,接着说,“你也是啊,你能善待他 人,是妈妈心中最好看的小孩,几颗青春痘碍什么事儿。”
得面目全非。
不一会儿,我就走到了拉二胡老头儿的马扎前。
转
老头儿微阖着眼,仍在拉琴,依旧是不变的打扮,白衬衫、!黄裤子、 旧皮鞋。他右手持弓,夸张地左右拉动;左手在琴弦上灵活地游走,宽大 的衣袖飘飘摇摇。他拉得那样陶醉,那样痴迷,仿佛外界的喧嚣与他毫无 关系。
我笑了,笑他的痴狂,可渐渐地我收敛了笑意,也无法再迈动脚步。为 什么缕缕琴声听来是如此柔弱无力,却能冲破喧闹与杂乱的桎梏,响彻我 的心扉,每个音符都掷地有声?
香樟树,说:“儿子,你看不看得到天上的月亮?”其时,月转亮被樟树纷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8.(5分)这两句诗巧妙地写出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未止,拖着尾声飞 向别的树枝。诗人写景寄情,以鹤蝉自况,前者脱俗 ,后者清高,以此喻自己空有才学,却不能凌云展翅 ,占枝高鸣。(3分)从写景角度而言,诗人眼耳并用 ,视听结合,绘形绘声,传神逼真。(2分)
• 9.(6分)诗的尾联直抒胸臆。诗人感叹自己仕途多 阻,未能平步青云,虽然做梦都梦到江南故乡,而此 身却在异地作客,语直情真,强烈抒发了自己怀才不 遇、羁旅思乡的情怀。(3分)
所谓起,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想一个办法开个 头。用这个话头,来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来。
所谓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 往下说。
所谓转,就是不能一味地自说自话,全是流水帐, 要制造些波澜。表面意思是往远了扯,但内在的联系 是紧密地含在里面的。
所谓合,就是不能话题扯得过远,要结束了,总 要回过头来,做个总结,才算完整。
答诗案人:前前三三句句都叙在事叙抒事情抒,情后,一到句最写后景一。句以却景忽作然结宕,开寓一 情笔于,景离,情创入造景意:境秋,月含高蓄高无照限在。古老雄伟莽莽苍苍的长 城之上,景象何其壮阔苍凉!也许正因为情不可尽,诗 人才以“不尽尽之”。这奇绝的结句留给读者无尽的 联想:是无边的乡愁,是杀敌立功的雄心,还是对于 战事的忧虑?难怪诗评家评价此句为“绝处生姿的一 笔”,而这一句也让我们领教了有“七绝圣手”之称 的王昌龄的写诗功力。
起
承
“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
转
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 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
合
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
实不对都使得的。”
总
关
情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布局谋篇的一般方法。 2.能够初步从整体鉴赏诗歌,答题更精准无误。
概念介绍
诗词的结构谋篇又称章法。分成 “起”“承”“转”“合”四部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 途中所作。 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也写出了诗人 不胜依恋与痛惜之情,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长安秋望 赵嘏gǔ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一、“起”定基调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可分兀起、 平起。平起常见的作用有:交待人、时、地、事、 环境;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奠定基调;统领全篇, 设置线索,照应题目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 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表达方式的转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虚实的转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意诗歌中的“遥知”“不知”“何 当”“何时”“若” “知有”
写作对象的转折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写景:广阔,浩荡
反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抒情:个人孤苦
衬
正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抒情:国势动荡 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
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写景:广阔,浩荡
反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抒情:个人孤苦
衬
正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抒情:国势动荡 衬
颔联紧承首联的叙事进一步写景,描绘了洞庭湖的烟 波浩渺、浩荡气势,视野开阔,同时为下文抒发老病 孤愁、国忧家恨做了铺垫。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是 “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因果、承 接、补充说明等关系。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
时,她在丛中笑。
不同的开篇,不同的基调。
二、“承”“起”续境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 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 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 上启下的作用。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①登楼北望,看见寒草连天的荒败秋景; ②山河破碎,神州陆沉,中原陷于金人之手; ③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 ④英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
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
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万丈冰,犹有
点题,交代抒情时间地点,营造空灵清新意境,暗 含作者对山村生活的赞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进一步刻画雨后山景,一句写上景,一句写下景,一 句写视觉,一句写听觉。色柔声轻,令人神往。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由风光转为人事,表现山村生活的宁静安详 。由动而 静,以动衬静。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水到渠成,直抒胸臆,自然而然。
•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8~9题 •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干
•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 8.这首诗的颔联前人十分称道,被认为是齐梁以来所未 有过的佳句,请简要赏析。(5分) • 9.诗的尾联是怎样抒情的?有什么作用?(6分)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哀乐的转折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感官的转换
村行 (王禹偁 )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如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 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 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 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元人杨载在谈到绝句的结构安排时说:“大抵起承二 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 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 水之舟矣。”所以诗歌的“转”句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 也常在“转”句上做文章。
麻雀 (宋)王安石 一窝一窝又一窝, 五窝六窝七八窝。 食尽皇家千钟粟,
凤凰何少尔何多。
他眼看北宋王朝很多官 员,饱食终日,贪污腐 败,反对变法,故把他 们比作麻雀而讽刺之。
转
出
高
咏鸡鸣
下
(明)朱元璋
鸡叫一声撅一撅, 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 扫尽残星与晓月。
三、“转”开生面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 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 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 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 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 木萧萧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 界更为阔大、旷远,为后面抒发老病孤愁之情做了有 力的铺垫。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叙事、点题
前人评说,首句“凄清”二字“绝妙”,请简析其妙处。
“凄清”二字,写秋意的冷清,实衬心境的 凄凉,并奠定了全诗凄凉的感情基调。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 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唯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问: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内容。
“转”一般在第三句,但也有特例
苏台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唯有鹧鸪飞。
由古到今、由盛到衰、由人到物、由叙事到描写
四、 妙“合”主旨
明结:直接抒情、言志、阐理。 淋漓尽致,感情强烈。
暗结:以景结情。 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叙事、点题
• 作用:①点明题旨,增强了诗歌情感的感染力;②以 “身旅羁”和首句的“非我有”相照应,又回扣诗题 的“旅次”二字,结构严谨。(3分)
起——明点、暗示——情
起
承
承——正衬、反衬——情
转
转——突出、铺垫——情
合
总
合——直抒、间抒——情
关
情
综合练习:运用章法思维,分析下列诗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小斋即事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 析。(5分)补充说明。
答: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 “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哪能” 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 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 直”“因局方”的句意。
扬抑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