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讲义

植物学讲义
植物学讲义

第一章植物细胞和组织

第一节植物细胞

一、细胞学说:

时间:1838-1839 提出人: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

中心含义:一切生物有机体都由细胞组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意义:将整个生物界统一起来。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植物体上的每个细胞都有发育为完整个体的潜能,这种能力即细胞的全能性。

二、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

影响植物细胞形状和大小的因素:遗传因素(位置、功能)和环境因素。

三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一)原生质体

概念:由原生质构成的一切细胞结构的总称,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形态概念)。

原生质:构成生物细胞的一切生活物质,是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物质基础(物质概念)。

1 细胞膜(原生质膜)

(1)亚显微结构

单位膜:在电镜下由3 层结构组成一个单位的膜。组成:蛋白质+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

(2)膜的分子结构-流动镶嵌模型构成膜的蛋白质和磷脂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特点:具有选择透性

(4)细胞膜的功能:

控制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保持相对稳定的内环境;接受和传递遗传信息;

参与细胞识别;抗病菌;胞饮等

2 细胞核

(1)数量、形状、位置与细胞种类、活动等有关。(2)细胞核的结构

核膜:双层膜,有核孔,作用-控制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换。

核仁:折光强的小球体,作用-合成与贮存RNA的场所。

核质:透明胶状物,由染色质和核液组成。染色质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是细胞内的主要遗传物质。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区别: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2种形态。

(3)细胞核的功能: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调节和控制细胞的各种生理活动。

3 细胞质-包括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2 部分

细胞器:细胞质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特定生理功能的微结构(微器官)。

叶绿体

质体(植物体特有的)有色体

白色体

叶绿体:

色素-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

结构(幻灯片18)-双层膜、基粒(由类囊体组成的柱状单位)、基质片层和基质

作用: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反应在基粒上进行,暗反应在基质中进行。

有色体:色素-叶黄素、胡萝卜素结构:双层膜,无内部结构作用:积累淀粉、脂类、传粉等

白色体:不含色素,主要作用合成和储存淀粉、脂类

3 种质体之间的转化

线粒体结构:双层膜+基质,内膜内突形成嵴(上有嵴粒)作用:呼吸代谢的场所。

内质网结构:单层膜形成的网状管道系统。类型-粗糙型,光滑型

作用:粗糙型主要合成运输蛋白质;光滑型主要合成运输类脂和多糖

细胞质膜—内质网—核外膜相邻细胞

高尔基体:结构-单层膜形成的囊状结构,边缘形成小泡。作用:合成、加工运输分泌物(多糖及糖蛋白)。液泡(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单层膜内部为细胞液,含多种成分

作用-贮藏(糖、酸、丹宁、晶体、花色素(又称为花青素或花青苷)(酸性显红、碱性显蓝、中性显紫);参与各种代谢;维持细胞形状,利于物质交换。

微梁系统:微管和微丝

微管:由微管蛋白组成的空心管状结构微丝:由类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组成的实心丝状结构

作用:二者构成细胞内的骨架系统,起支撑作用,维持细胞的形状;

控制细胞器的运动并与细胞分裂等有关

核糖体:又称核糖核蛋白体组成:大亚基+小亚基成分:RNA和蛋白质

作用: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分布:粗糙型内质网、核外膜、叶绿体、线粒体等

2)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无特殊结构的胶体系统

特点:处在不断的运动状态,运动方向与微管和微丝的排列方式有关。

功能:保持稳定的内环境;是细胞器之间物质运输的介质;是各种生化反应的场所,为细胞器提供原料。

(二)细胞壁

1 层次:

胞间层- 在细胞壁的最外面,主要成分为果胶特点:有强的亲水性和可塑性

初生壁- 在胞间层内侧,在细胞停止生长前由原生质体分泌形成,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

特点:薄,有较大的可塑性

次生壁- 在初生壁内侧,是细胞停止生长后形成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还有少量半纤维素和木质。

特点:厚,硬

2 附属结构:

初生纹孔场:初生壁上具有小孔的凹陷区域。

胞间连丝:穿过细胞壁连接相邻细胞的原生质细丝,是细胞之间物质和信息联系的桥梁。

纹孔:次生壁形成时,初生壁上完全不被次生壁覆盖的区域。

3 细胞壁的超微结构:基本骨架是微纤丝葡萄糖-纤维素-微团-微纤丝-大纤丝-细胞壁

4 细胞壁的作用:支持和保护,并使细胞维持一定的形状。

(三)后含物

后含物:即细胞内的代谢产物,分布于原生质体内或细胞壁上。

细胞内主要的后含物有淀粉粒、晶体、糊粉粒和油脂。

小结:

1.内膜系统:细胞中除细胞膜外由膜构成的所有结构的总称

2.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 3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主要差异

复习题

1 解释概念:细胞学说、细胞的全能性、原生质体、单位膜、细胞器、胞间连丝、纹

孔、内膜系统

2 说明植物界表现出万紫千红的原因

3 植物细胞为什么能维持一定的形状?

4 画出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注明各个部分的名称,并说明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第二节植物细胞的增殖

一、有丝分裂(间接分裂)

1.概念: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丝,分裂后子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不变的分裂方式。

2 细胞周期:

(1)概念:分生型细胞从上次细胞分裂结束开始到下次细胞分裂结束为止所经历的时期。

间期---G1、S、G2

(2)细胞周期分裂期前、中、后、末

3 各期特点

间期:G1-合成RNA、蛋白质、及各种酶,核仁增大。

S-DNA 复制、蛋白质合成,DNA增加一倍。G2-RNA 、蛋白质合成

分裂期:包括核分裂和胞质分裂

核分裂:从染色体出现到子核形成,分为前、中、后、末(幻灯片44)

胞质分裂:在2个子核之间形成新的细胞壁,将一个母细胞分裂为2个子细胞的过程。

成膜体:即在2个子核之间由密集的纺锤丝形成的桶状区域,与细胞板形成有关。

4 有丝分裂的特点及意义:

分裂过程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丝,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与母细胞相同,保证了细胞在遗传上的稳定性。

二无丝分裂(直接分裂)分裂过程不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丝,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不一定与母细胞相同,不能保证细胞在遗传上的稳定性。

三、减数分裂

1 概念:是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的分裂方式,细胞连续分裂2次,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结果产生的子细胞

染色体数目比母细胞减少一半。

间期-G1、S、G2

2 细胞周期第一次分裂-前1、中1、后1、末1

分裂期

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类似

第一次分裂:

前期1:

细线期-染色体细长,线状,每条染色体由2条染色单体组成

偶线期(联会期)-同源染色体配对分别来自父母本,形态相似的染色体

粗线期- 染色体缩短,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姊妹染色单体发生片段交换。

双线期-发生交叉的染色单体分开,呈现各种形状

终变期-染色体缩到最短,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丝。

中期1: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

后期1:同源染色体分开到2 极,每极染色体数目只有原来的一半

末期1:子核出现

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类似

经2次分裂后一个母细胞形成4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3 减数分裂的意义

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配子),染色体数目减半,有性生殖时2个配子结合形成合子,恢复了亲本染色体的数目,保证了子代与亲代之间在遗传上的稳定性。同时由于来自父母本的染色体可能发生基因重组,从而使后代发生变异,促进了生物界的进化。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

相同点:都有间期和分裂期;都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丝;染色体都复制一次。

不同点:减数分裂有丝分裂

发生范围生殖细胞体细胞

同源染色体联会有无

染色体片段交换有无

分裂次数 2 1

子细胞数 4 2

子细胞染色体数减半不变

第三节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一细胞生长

1 概念:细胞生长是指细胞体积的增大和干重的增加。

2 影响细胞生长的因素:遗传和环境

二细胞分化

1 概念:多细胞生物细胞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化特性上的特化

2 影响细胞分化的因素:遗传和环境

3 特点:生物越高级细胞分化越精细。

复习题

1.解释概念有丝分裂、细胞周期、胞质分裂、成膜体、无丝分裂、减数分裂、联会、细胞生长、细胞分化

2 说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生物学意义

3 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

4 一个生物体为什么能不断长大并进行生殖产生后代?

第四节植物组织

一、概念:具有相同来源的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细胞群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二、类型:从组成上分-简单组织和复合组织从发育程度分-分生组织和成熟组织

(一)分生组织

1 概念:具有持续分裂能力的细胞群。

2 类型:从不同侧面分为不同类型

(1)按位置分

顶端分生组织:位于根、茎顶端

作用:使根、茎伸长并产生分枝,形成繁殖器官特点:细胞小,核大,无液泡,分裂能力强。

侧生分生组织:位于根、茎侧方,在器官边缘作用:使器官增粗

居间分生组织:位于分化组织之间作用:使器官伸长特点:分裂时间有限

(2)按来源的性质分

原生分生组织:来自胚细胞特点:有持续而强的分裂能力

初生分生组织:来自原生分生组织特点:细胞边分裂边分化

次生分生组织:由成熟组织脱分化后形成的组织

(二)成熟组织

1 概念:由分生型细胞衍生出来的细胞经过生长和分化形成的组织即成熟组织

2 类型

(1) 保护组织

表皮特点:位于器官的表面,由单层薄壁细胞组成,细胞排列紧密,无细胞间隙,无叶绿体,细胞外壁有角质膜。作用:保护,根表皮起吸收作用附属结构:表皮毛,气孔

周皮:位于加粗生长的器官表面,代替表皮起保护作用栓内层-木栓形成层-木栓

(2)薄壁组织(基本组织)特点:分布广,占比例大。细胞体积大,细胞壁薄,有液泡,有细胞间隙,具有潜在分裂能力。

类型:同化组织-含叶绿体

贮藏组织-含营养物质贮水组织-有大液泡(旱生植物如仙人掌)

通气组织-细胞间隙大(水生植物如荷花)

特殊的薄壁细胞—传递细胞(转输细胞或转移细胞)

特点:细胞壁内突生长,有发达的胞间连丝作用:短距离运输

(3)机械组织

作用:支持类型:厚角组织、厚壁组织

厚角组织:特点-细胞壁在角隅处增厚,属于初生性增厚,常含叶绿体,不影响细胞的生长,一般分布在生长器官,多呈束状,使器官表面形成棱。

厚壁组织:细胞壁次生性增厚并木质化,是死细胞。类型:石细胞和纤维

石细胞:特点-有多种形态,次生壁厚,木质化,细胞腔小,分布在植物体的各个器官。

纤维:细胞细长梭形,次生壁厚,木质化细胞腔很小。呈束状,使器官有大的抗压能力和弹性,是主要的支持组织

(4)输导组织(维管组织)

作用:长距离运输组成:木质部,韧皮部

木质部:作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组成-导管、管胞、木纤维、木薄壁细胞

韧皮部:作用-运输有机物组成-筛管、伴胞、筛胞、韧皮纤维、韧皮薄壁细胞

维管束-由木质部和韧皮部组成的束状结构

5)分泌组织(分泌结构)

1 概念:合成、贮藏、排出、运输特殊物质的组织或结构。

2 类型:外部分泌结构和内部分泌结构

外部分泌结构:特点-分泌物排出体外类型-腺表皮、腺毛、蜜腺、排水器等

内部分泌结构:特点-分泌物不排出体外类型-分泌细胞、分泌腔、分泌道、乳汁管幻三组织系统

1 概念:一个植物体上或一个器官上的一种或几种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组成一个单位

2 分类:皮组织系统(皮系统):表皮和周皮,包在器官外面

维管组织系统(维管系统):木质部和韧皮部,分布在基本组织系统中

基本组织系统(基本系统):薄壁组织、厚角组织、厚壁组织

复习题

1 解释概念:组织、分生组织、基本组织、维管束、分泌组织、组织系统

2 说明各类组织的特点及作用

注意厚壁组织与厚角组织;导管与筛管的区别

第二章根

第一节根的形态(自学)

一、根的生理功能及经济利用二、根和根系的类型

第二节根的发育及结构

一、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及根尖分区

(一)根的顶端分生组织

原生分生组织(生长点或生长锥)

顶端分生组织--原表皮

初生分生组织原形成层——维管柱

基本分生组织——皮层、根冠

(二)根尖分区

1根冠:位于根的先端,由薄壁细胞组成,保护内部的分生区,并与根的向地性生长有关。

2 分生区(根的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具有分裂能力通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根的各种结构。

3 伸长区:细胞停止分裂,显著伸长,并开始分化

4 成熟区(根毛区):细胞停止伸长,分化成熟,表皮细胞突起生长形成根毛,是吸收能力最强的区域。

细胞的分裂方向

平周分裂(切向分裂):细胞分裂方向与器官表面平行,结果使器官增粗或增厚。

垂周分裂(径向分裂):细胞分裂方向与器官表面垂直,结果使器官增粗或面积扩大

横向分裂:细胞分裂方向与器官纵轴垂直,结果使器官伸长

二、根的初生结构

初生结构:根在初生生长过程中产生的结构。初生生长:由于顶端分生组织的活动使器官伸长生长的过程(一)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幻灯片9)1.表皮:来源-原表皮特点-单层细胞,细胞外壁无角质膜,部分细胞突起形成根毛作用:吸收

2.皮层来源:基本分生组织特点:由薄壁细胞组成分层:外、中、内

内皮层由一层细胞组成,无间隙,上有特殊结构凯氏带

凯氏带:内皮层细胞的纵向壁与横向壁上局部沉积木质和栓质而形成的带状结构

3.维管柱(中柱)

来源:原形成层组成:中柱鞘- 一层薄壁细胞,有潜在分裂能力薄壁组织—贮藏作用

髓(有或无):薄壁或厚壁细胞组成,起贮藏或支持作用

初生木质部:发育成熟的方式为外始式,即原生木质部在外,后生木质部在内

初生韧皮部:发育成熟的方式为外始式即原生韧皮部在内,后生韧皮部在外

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各自成束,相间排列,作用水运输无机物和有机物

(二)侧根的形成

1.发生部位:不同的根发生部位不同

2.起源:中柱鞘内起源—器官起源于组织内部

3.形成过程中柱鞘细胞平周分裂—突起(根原座)—平周与垂周分裂形成根原基—分裂分化形成生长点和根冠—生长点进一步分裂分化形成侧根—表层细胞分泌酶溶解母根的皮层与表皮细胞,穿出母根进入土壤

三、根的次生结构

次生结构:器官在加粗生长过程中产生的结构,由次生维管组织和次生保护组织组成。

次生生长:由于侧生分生组织的活动而使器官加粗生长的过程。

(一)维管形成层的产生及活动1 形成层的产生(来源):束间薄壁组织和中柱鞘(条状-波状-环状)

2 活动:平周分裂向内产生木质部向外产生韧皮部,使根增粗。

3 木栓形成层的产生及周皮的形成

来源:初期来自中柱鞘,以后位置内移,直至次生韧皮部。

木栓

中柱鞘细胞- 木栓形成层周皮

栓内层

4 根次生结构的特点

A 木质部在内,占比例大;韧皮部在外,占比例小。

B 具有横向运输系统-维管射线

C 有形成层

D 次生保护组织为周皮

四单子叶植物根的结构特点

1 老根皮层有气腔,外皮层的厚壁组织起保护作用

2 内皮层细胞五面加厚,具有通道细胞

3 无次生结构

4 木质部为多原型

5 有髓

* 通道细胞:单子叶植物根中对着木质部的少数内皮层细胞,除了凯氏带外细胞壁不加厚,利于皮层和维管柱间的物质交流

五根瘤与菌根(自学)

学习内容:根瘤与菌根的概念及生物学意义

小结:

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特点

1 表皮细胞外壁无角质膜,起吸收作用

2 有明显的内皮层,其上有凯氏带

3 有中柱鞘

4 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相间(交互)排列;初生木质部发育成熟的方式是外始式,初生韧皮部发育成熟的方式是外始式

复习题

1 解释概念:平周分裂、垂周分裂、横向分裂、初生生长、初生结构、凯氏带、内起源、次生生长、次生

结构、通道细胞

2 画出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横切面轮廓图,注明各个部分的名称,并说明各部分的特点。

3 简要说明侧根的形成

4 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是如何产生的,有和特点?

5 总结双子叶植物根内组织发育的顺序

第三章茎

第一节茎的形态

一、茎的形态特点

1.茎的本质特征

A有节和节间B有芽、叶、花、果C芽鳞痕、皮孔和叶痕

2.茎和枝的概念

枝:着生叶和芽的茎。茎:枝上除去叶和芽的轴状部分即为茎

二、芽的概念、结构及类型

1 芽的概念:即处于幼态而未伸展的枝、花或花序(是枝、花或花序的雏体)

2 芽的结构(枝芽为例)

顶端分生组织-分裂分化形成叶、芽、花

叶原基—发育为幼叶

幼叶-发育为成熟叶

腋芽原基-侧枝

3 芽的类型-从不同侧面分为不同类型

三茎的生长习性

四茎的分枝类型1 类型:单轴分枝-主干由顶芽发育而成,有明显的主干。

合轴分枝:主干由腋芽发育而成的侧枝联合而成。

假二叉分枝:对生的腋芽同时发育为侧枝。禾本科植物的分蘖—即由地面下和近地面的分蘖节上产生腋芽,由腋芽形成分枝。

分蘖节:禾本科植物近地面处着生分蘖的密集的节和节间部分

2.生物学意义:增大同化和光合作用的面积,增加花、果提高产量。

第二节茎的结构

一、茎的顶端分生组织及其分区

原分生组织

1茎的顶端分生组织原表皮-表皮

初生分生组织原形成层-维管组织

基本分生组织-皮层、髓等

2 叶和芽的起源:起源于茎顶端分生组织表面的一到三层细胞,称为外起源。

二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1 表皮:来源-原表皮特点-单层薄壁细胞,无间隙,外壁有角质膜,有的有蜡质,表皮毛等作用-保护

2 皮层:来源-基本分生组织特点-多种细胞组成,主要为薄壁细胞,有细胞间隙,近表面处的细胞

内有叶绿体。一般无明显的内皮层,但地下茎,水生茎等有内皮层作用-贮藏、同化、通气等。

3 维管柱(无中柱鞘)

A 组成:维管束、髓、髓射线

维管束:来源-原形成层组成-初生木质部,发育成熟的方式为内始式

初生韧皮部,发育成熟的方式为外始式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共同成束,内外排列,有束中形成层髓:来源于基本分生组织,位于中央,多由薄壁细胞组成,有的具厚壁细胞,起贮藏作用。

髓射线:来源于基本分生组织,位于维管束之间,由薄壁细胞组成,起贮藏作用和横向运输作用。

双子叶植物根和茎初生结构的主要区别

根茎

内皮层有无

凯氏带有无

中柱鞘有无

木、韧位置各自成束,相间排列共同成束,内外排列

木质部成熟的方式外始式内始式

束中形成层无有

髓射线无有

表皮作用吸收保护

三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一)维管形成层的来源及活动

1 来源:束中形成层,束间形成层(髓射线)

2 细胞组成及活动

组成:纺锤状原始细胞-形成轴向系统射线原始细胞-横向系统

活动:原始细胞

平周分裂次生维管组织

纺锤状原始细胞斜向垂周-新纺锤状原始细胞

横向分裂-射线原始细胞

原始细胞

平周分裂

射线原始细胞维管射线

垂周分裂-新射线原始细胞

3 髓射线与维管射线的异同

相同点:都横向排列;都属于薄壁组织;都具有贮藏和横向运输功能。

不同点:髓射线维管射线

来源基本分生组织射线原始细胞

性质初生结构次生结构

位置束间束中

数目不变增加

(二)维管形成层的季节性活动和年轮 1 早材与晚材

早材(春材):植物在旺盛生长季节早期产生的木质部,细胞壁薄,管径大,排列疏松。

晚材(秋材):植物在生长季节晚期产生的木质部,细胞壁厚,管径小,排列紧密。

2 年轮(生长轮):由早材和晚材共同组成的同心环层,代表一年产生的次生木质部的量。

(三)木栓形成层的来源及活动1 来源:与植物种类有关 2 活动:平周分裂-周皮(四)树皮和皮孔

1 树皮:次生木质部以外的所有部分,包括形成层、次生韧皮部和周皮。

2 皮孔:在气孔下方由薄壁组织(补充组织)填充的区域,起气体交换的作用。

(五)茎的次生结构的特点

1 木质部占比例大,木质化程度高

2 有维管射线

3 保护组织为周皮

四裸子植物茎的结构特点

1 木质部一般无导管,无典型的木纤维,有管胞

2 韧皮部无筛管、伴胞、韧皮纤维,有筛胞

3 皮层等薄壁组织内有树脂道

五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特点(禾本科植物为例)1组成:

表皮:由长细胞和短细胞组成基本组织:由多种组织组成

维管束:散生每个维管束由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组成,有厚壁细胞组成的维管束鞘,无束中形成层,初生木质部,为典型“V”字形。

2 单子叶植物茎加粗生长的原因在叶原基和幼叶的下方有初生加厚分生组织,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使茎加粗。另外,少数单子叶植物在维管束外产生形成层,使茎增粗(如龙血树等)

六木质茎和草质茎的主要区别

木质茎草质茎

保护组织周皮表皮

硬度大小

次生结构发达不发达

木质化程度高低

寿命长短

小结:双子叶植物茎的组织分化发育顺序

复习题

1 解释概念:芽、外起源、皮孔、年轮、树皮

2 以枝芽为例说明芽的结构特点

3 如何从形态上区别茎和根

4 简要说明分枝的类型及其生物学意义

5 画出双子叶植物茎的横切面轮廓图,注明各个分的名称并说明其结构特点

6 如何区分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和根的初生结构?

7 简要说明茎的次生结构的形成及其特点

8 比较髓射线与维管射线的异同

9 总结双子叶植物茎的组织分化发育顺序10 怎样区分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11 简要说明裸子植物茎的初生结构特点12 木质茎和草质茎有哪些不同?

第四章叶和营养器官的变态

第一节叶

一、叶的形态

1 叶的组成:完全叶、不完全叶

2 叶鞘和叶枕

3 叶脉:网状脉,平行脉,叉状脉

4 单叶,复叶的区别

5 叶序:叶在茎上的排列顺序叶镶嵌:同一枝条上相邻2节的叶总是互不重叠以镶嵌状态存在。

6 异形叶性:(幻灯片7)同一植物体上有不同叶形的现象。

二、叶的起源与发育

1 起源:茎顶端分生组织表面的1-3层细胞,为外起源。

2 发育:叶原基经细胞分裂分化后形成成熟叶

三、叶的结构

等面叶:无上下面的区别,无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

异面叶:有上下面的区别,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

(一)双子叶植物叶的一般结构1 表皮:上下表皮,一般为单层细胞,少数为2-3层细胞,有气孔-保卫细胞肾形(不同植物气孔的数目及分布不同)。

2 叶肉:

栅栏组织:近上表皮,细胞柱形,排列较紧密,细胞内叶绿体多。

海绵组织:近下表皮,细胞性状不规则,细胞间隙大,叶绿体少。

3 叶脉:大叶脉有木质部和韧皮部及机械组织,且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有形成层。叶脉越细结构越简单,

脉梢只有导管或筛管脉梢末端有传递细胞

(二)单子叶植物叶的结构特点(禾本科为例)

1 表皮:有长短2种细胞,气孔保卫细胞为哑铃形,有副卫细胞,具有泡状细胞(上表皮2个维管束之间的

大薄壁细胞,与叶卷缩所有关)。

2 叶肉:无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

3 叶脉:有维管束鞘,单层(有叶绿体)或双层细胞(外层壁薄有叶绿体,内层壁厚无叶绿体)。

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叶结构的异同

相同点:都由表皮、叶肉、叶脉三部分组成

不同点: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

表皮一种细胞长短2种细胞

气孔保卫细胞肾形哑铃形

副卫细胞无有

泡状细胞无有

叶肉组织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无分化

维管束鞘无有

叶脉网状平行

(三)松针叶的结构

1 表皮:细胞壁厚,角质膜发达,气孔下陷

2 下皮层:表皮下方的多层厚壁细胞

3 叶肉:细胞壁内突生长

4 内皮层:单层薄壁细胞

5 维管束:1束或2束

6 薄壁组织(转输组织)在内皮层以内,维管束以外的所有薄壁组织)

(四)不同生态类型叶的结构特点

1 旱生叶

(1)一般旱生叶特点:形态- 叶小而厚,多茸毛

表皮:细胞壁厚,常由多层细胞组成,角质膜发达,气孔下陷或局部分布。

叶肉: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和胞间隙不发达。叶脉:维管束发达,机械组织量多

(2)肉质植物

叶肥厚多汁或退化,薄壁组织发达,在肉质化的茎或叶中贮存大量水分

2 水生叶的特点形态:叶小而薄,有的沉水叶成丝状。结构

表皮:细胞壁薄,角质膜不发达,一般具有叶绿体,无气孔。

叶肉:不发达,无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细胞间隙发达,形成通气组织

叶脉:维管束和机械组织不发达衰退

3 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

阳地植物叶结构与旱生植物叶相似,阴地植物叶与于水生植物叶结构类似。

(五)叶的生活期和落叶

1 叶的生活期:不同植物叶的生活期不同(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

2 影响落叶的因素:内因,自身遗传;外因,环境条件。

3 落叶的解剖学原因离层:在叶柄基部或近叶柄处,薄壁细胞分裂产生小细胞,其外壁胶化,细之间胞分离,

此区域即离层。(脱落酸促进离层产生)

4 落叶的利弊

正常落叶,带走植物的代谢废物,对植物有利,还可减少水分蒸腾。但异常落叶会消耗植物的营养,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第二节营养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

一、茎与叶维管组织的联系

叶迹:茎中维管束从分枝起穿过皮层到叶柄基部为止的一段。

叶隙:叶迹上方由薄壁组织填充的区域。

二、茎与枝维管组织的联系枝迹,枝隙与叶类似

三根与茎维管组织的联系

根茎过渡区:植物幼苗时期在根茎相接的部位(即下胚轴),内部维管组织由根的特征性结构向茎的特征性结构过渡的区域。

第三节营养器官的变态

变态:营养器官因适应某一环境,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

一、根的变态

1 贮藏根;肉质直根(主根肥大)块根(侧根肥大)

2 气生根

3 呼吸根

二、茎的变态1 地上茎:

茎刺如山楂、皂角茎卷须如葡萄、葫芦叶状茎如假叶树肉汁茎如仙人掌等2 地下茎:

根状茎如藕、竹子、芦苇等块茎如马铃薯、仙客来等

鳞茎如洋葱、大蒜、百合等球茎如芋、荸荠、唐菖蒲等

三、叶的变态

苞片:玉米、向日葵等叶刺:刺槐、酸枣等叶卷须:豌豆等

叶状柄:竹节蓼,台湾相思树等捕虫叶:猪笼草,茅膏菜等

同源器官:来源相同、形态功能不同的器官如叶刺叶卷须。

同功器官:来源不同,形态功能相同的器官如叶刺枝刺

复习题

1 解释概念:叶序、叶镶嵌、异形叶性、等面叶、异面叶、离层、额外形成层、营养器官的变态、同功器官、同源器官、叶迹、叶隙、根茎过度区

2 简要说明双子叶植物叶的结构特点,并说明叶的哪些形态结构与其功能相用

3 比较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叶的结构异同

4 简要说明旱生叶与水生叶的形态结构特点,不同生态类型叶的形态结构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

5 落叶有何生物学意义?

6 举例说明常见营养器官的变态有哪些?

7 说明根茎叶在内部结构上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第五章被子植物的繁殖与繁殖器官

第一节植物的繁殖

1 概念:植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由其本身产生新个体来延续种族的现象。

2 繁殖的意义:延续种族,扩大生活范围,促进生物进化。

3 繁殖的方式:

营养繁殖:植物营养体上的一部分与母体分离后发育为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由无性繁殖细胞孢子发育为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有性繁殖:通过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结合为合子,再由合子发育为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被子植物的主要繁殖方式为有性繁殖,它是高级的繁殖方式,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与花有关。

第二节花

一、花的来源、概念

1 来源:茎的顶端分生组织,经细胞分裂分化形成化各个部分的原基,然后发育为花。

2 概念:花是适应于繁殖功能的变态的短枝,其上着生着变态的叶。

3 经济用途:食用、药用、美化等多种

二、花的组成

1 花柄:

2 花托:类型、特点、作用

3 花萼:类型、特点、作用

4 花冠:类型、特点、作用

5 雄蕊群:组成、类型

6 雌蕊群:

心皮具有生殖功能的变态叶,是雌蕊的组成单位。背缝线、腹缝线

雌蕊的组成:柱头、花柱、子房胎座:胚珠着生在心皮壁上形成的肉质突起

边缘胎座,侧膜胎座,中轴胎座,特立中央胎座

三禾本科植物的花(小麦为例)

可育花的组成稃片(外稃和内稃)

浆片2枚

雌蕊1枚

雄蕊3 枚

* 有关花的几个概念

完全花,不完全花无被花,单被花、双被花

单性花、两性花、无性花雌雄同株、雌雄异株、杂性同株

四、花各个部分的演化

1 数目的变化:从不定数到定数花基数:花部相对固定的数目(3,4,5)

2 排列方式:螺旋状到轮状

3 对称性:辐射对称到两侧对称和不对称

4花托形状:柱状-盘状-杯状5子房位置的变化:上位-中位-下位

五、花程式和花图式

(一)花程式:用一定的符号表示一朵花结构的公式。

P-花被,K-花萼,C-花冠,A-雄蕊群,G-雌蕊群

* 辐射对称,-两侧对称,♀-雌性,♂-雄性

(二)花图式:用花各个部分的横切面简图来表示花的结构的图式。

六、花序

概念:花在花轴上的排列顺序。

有限花序

类型:简单花序

无限花序

复合花序

(一)无限花序:小花开放顺序为由下向上或由外向内,开花期间花序轴可伸长或扩展。

1 简单花序:花序轴不分枝

包括:总状花序、伞房花序、伞形花序、穗状花序、头状花序、肉穗花序、柔荑花序和隐头花序(幻灯片)2 复合花序:花序轴有分枝包括:圆锥花序、复穗状花序、复伞房花序、复伞形花序

(二)有限花序:小花开放顺序为由上向下或由内向外,开花期间花轴不能伸长或扩展。

如单岐聚伞花序(勿忘草、龙葵),二岐聚伞花序(大叶黄杨)

第三节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一、花药的发育

雄蕊原基的顶端-初期花药-花药雏形-成熟花药

表皮---保护

纤维层-保护

成熟花药药隔-有维管束-输导作用

花粉囊-有花粉

二、花粉粒的形成

1 花粉粒的形成

外层-纤维层

周缘细胞- 中层-消失

孢原细胞内层(绒毡层)-消失

造孢细胞-花粉母细胞-小孢子-花粉(雄配子体)(幻灯片)

2 花粉的结构

花粉壁(内外2层),保护作用

花粉或2个精子

原生质体(生殖细胞和营养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

3 花粉的形态:不同植物花粉的大小形状差别很大。

三、花粉败育和雄性不育

1 花粉败育: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花粉不能正常发育,不能起生殖作用这种现象即花粉败育。

2 雄性不育: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雄蕊发育不正常,不能起生殖作用的现象。

第四节胚珠的发育及胚囊的形成

一、胚珠的发育和类型

1 胚珠的发育

心皮内壁突起-珠心细胞分裂分化

珠被-保护

珠孔

胚珠珠心

胚囊(内有卵细胞)

珠柄(有维管束)

合点

2 胚珠的类型

直生胚珠:珠柄、珠孔、合点在同一直线上。

横生胚珠:珠孔与合点的连线与珠柄成直角。

倒生胚珠:胚珠弯曲180度,珠孔在珠柄基部的一侧。

弯生胚珠:珠孔与合点的连线与珠柄成锐角。

二、胚囊的发育

胚囊发育的类型:单孢型(蓼型)-单核参与胚囊形成

四孢型(贝母型)-四核参与胚囊形成

双孢型(葱型)双核参与胚囊形成

1.单孢胚囊的发育

周缘细胞-珠心

孢原细胞

造孢细胞-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胚囊(雌配子体)

2 胚囊的结构

助细胞2个(与受精有关)

成熟胚囊卵细胞1个(受精后形成合子)

中央细胞1个(含2个极核受精后形成胚乳)(雌配子体)

反足细胞3个(提供营养)

第五节开花、传粉和受精

一、开花

1. 概念:当雌雄蕊成熟或二者之一成熟,花被由紧包到张开,露出雌雄蕊的过程。

2.开花习性:不同植物开花习性不同,如年限、花期、开花时间等

二、传粉

1 概念:成熟花粉借助一定媒介传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2 传粉方式:

自花传粉:本花的花粉落到本花的柱头上的过程。异花传粉:一朵花的花粉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的过程。

3 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必需的条件

自花传粉:两性花,雌雄蕊同时成熟,雌蕊柱头对本花粉萌发和生长无生理阻碍。

异花传粉:单性花,两性花但雌雄蕊不同时成熟或雌雄蕊异长或异位,雌蕊柱头对本花粉萌发和生长有生理阻碍。

4 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意义

二者都能进行有性生殖产生后代。自花传粉使后代发生退化。异花传粉对植物有利,可使后代发生变异,后代具有更强的生活力和适应性。

5 风媒花和虫媒花

风媒花:借助风力传粉的花。特点:花常无被,单性,花粉量大,质轻,干燥、表面光滑。

虫媒花:借助昆虫传粉的花。特点:花大、色艳、具特殊气味,有蜜腺、花粉粒大,表面湿润有粘性。其它传粉方式:如水媒、鸟媒,人工辅助授粉等

三、受精:两性配子结合形成合子的过程

植物学资料( 重点整理)

三、名词解释(15分) 柑果(举例):由复雄蕊(1分)形成,外果皮革质(0.5分)中果皮较蔬松(0.5分),内果皮膜质(0.5分),内表皮囊状突起,例:桔、橙(0.5分)。ddd 有胚植物:在生活史中,出现胚的植物的总称(2分),如苔藓,蕨类,种子植物等。 十字形花冠:花瓣4片,排成十字形,称十字形花冠,为十字花科植物花的花冠。dddd 合轴分枝:顶芽生长活动(1分)一段时间以后,或者死亡或分化为花芽(0.5分),而靠近顶芽(0.5分)的一个腋芽(0.5分)迅速发育为新枝,代替主茎(0.5分)。ddd 小穗:由颖片和1至数朵小花组合而成的结构(2.5分)。如在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ddd 颈卵器:形如瓶状的多细胞的雌性生殖器官(2分),由颈部和腹部组成(0.5分)。其中,有颈沟,腹沟和卵细胞。 地衣:藻类和真菌两类植物共同生活,而形成的共生体。ddddd 单性结实(举例):不通过受精(1分),子房就发育形成果实(1分),例如,香焦ddd 侧膜胎座:单室(0.5分)复子房(0.5分)或假数室子房(0.5分),胚珠着生于心皮边缘(0.5分)相连的腹缝线上(1分)。dd 单身复叶:仅有1枚小叶的复叶(1分),原为三出复叶的,2枚侧生小叶退化而形成(1分),小叶与叶柄间具关节,叶轴常具翅(1分)。如柑橘叶。; dd 聚药雄蕊(举例):花药合生成筒状(1分),花丝分离(1分),如向日葵(1分)。dddd 菌丝体:真菌的分枝或不分枝的无色菌丝的营养体。 浆果(举例):外果皮薄(1分),中果皮(0.5分)、内果皮(0.5分)均肉质化,并充满汁液。例番茄 学名:拉丁文(0.5分)属名(1分首字母大写为名词)+种加词(1分全大写为形容词)+定名人(0.5分首字大写),如:Oryza sativa L; ddd 藻类:是一类含光合色素的低等自养植物的总称,如蓝藻,绿藻,红藻,褐藻。 菌类:菌类是一类不含光合色素的低等异养植物的统称(2分)。如细菌,粘菌,真菌等 假果:除子房外,还有花托(0.5分),花萼(0.5分),甚至整个花序(0.5分)都参与形成的果实,称为假果。举例:梨(1分) 合蕊柱:兰科植物(1分)的雄蕊与花柱,柱头完全愈合成的圆柱状结构即是合蕊柱。 角果(举例):两心皮组成(1分),具假隔膜(1分),成熟时从两腹缝线裂开(0.5分),例如,油菜、青菜 梯形接合:水绵两条丝状体相对处的细胞壁向外突起伸长并相接触,接触处的细胞壁溶解,形成接合管(2分),细胞的原生质体缩成一团,形成合子(0.5分)丝状体多处产生接合管(0.5分),形如“梯子”而得名的。 低等植物:植物体无根,茎,叶的分化(1分),雌性生殖结构由单细胞构成(1分),生活史中不出现胚(1分)。例如:细菌,藻类,地衣等。 头状花序:许多无柄花(0.5分),着生于极度缩短(1分),膨大平展(1分)的花序轴上,各苞片常密集成总苞(0.5分),花排列成头状。 世代交替:从无性世代的孢子体产生有性世代的配子体,又从有性世代的配子体产生无性世代的孢子体,有规律地轮回更替现象称世代交替。dd 聚花果(举例):由整个花序(2分)形成的果实,例如桑椹、菠萝。(1分) 假二叉分枝:顶芽(0.5分)长出一段枝条,停止发育或为花芽(0.5分),顶芽两侧对生的侧芽(1分)同时发育为新枝,新枝的顶牙和侧芽生长活动与母枝相同(1分)。 个体发育:植物从生命活动中的某一个阶段(孢子,合子,种子)开始,经过形态,结构和生殖上的一系列发育变化,然后再出现当初这一阶段的全过程。 种子植物:在生活史中产生种子,胚被种子的外部结构很好的保护(2.5分)。如裸子植物和

植物学知识点总结上课讲义

植物学知识点总结

植物学 第一章绪论 一. 1.植物:一般有叶绿素,自养;无神经系统,无感觉,固着不动。 2.植物界被子植物 种子植物雌蕊植物维管束植物 裸子植物高等植物 蕨类植物 苔藓植物颈卵器植物 真菌 细菌菌类植物 卵菌 黏菌 孢子植物地衣地衣植物 褐藻 红藻非维管束植物 蓝藻低等植物 绿藻 黄藻藻类植物 金藻 甲藻 硅藻 裸藻 轮藻

3.生物界的分。 ○1二界系统:植物界(光合,固着)、动物界(运动,吞食); ○2三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变形虫,具鞭毛,能游动的单细胞群体); ○3四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原始核); ○4五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菌物界; ○5六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菌物界、非细胞生物界(病毒、类病毒) 区别:原生生物界与原核生物界 4.植物作用 □1植物在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功能 ◇1合成作用(光合作用): 6CO2+6H2O→C6H12O6+6O2(三大宇宙作用)○1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2将光能转化为可贮存的化学能; ○3补充大气中的氧。 ◇2分解作用(矿化作用) 复杂有机物→简单无机物 意义:a、补充光合作用消耗的原料 b、使自然界的物质得以循环 □2植物与环境 ○1净化作用:对大气、水域及土壤的污染具有净化作用,其途径是吸收,吸附,分解或富集。 ○2监测作用:监测植物-对有毒气体敏感的植物。

○3植物对水土保持、调节气候的作用。 ○4美化环境。 ○5其它:杀菌(散发杀菌素);减低噪音等等。 □3植物与人类 人类的衣、食、住、行、医药及工业原料等都直接或间接大部分与植物有关; 第二章植物细胞与组织 一.1.细胞概念 细胞(cell) 是构成植物和动物有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2.细胞学说的内容 ○1植物与动物的组织由细胞构成 ○2所有的细胞由细胞分裂或融合而成 ○3卵细胞和精子都是细胞 ○4单个细胞可以分裂形成组织 病毒是目前已知最小的生命单位,仅由蛋白质外壳包围核酸芯所组成 二.原生质(化学和生命基础) 原生质是细胞活动的物质基础,可以新陈代谢。原生质有着相似的基本成分。1.水和无机物:原生质含有大量的水,一般占全重的60-90%。原生质中还含 有无机盐及许多呈离子状态的元素,如铁、锌、锰、镁、钾、钠、氯等。2.有机化合物 ○1蛋白质:蛋白质分子由20多种氨基酸组成;结构蛋白、活性蛋白、储藏蛋白; ○2核酸:含有核糖的核糖核酸(RNA),含有脱氧核糖的脱氧核糖(DNA);

园林植物学复习资料整理

绪论 植物(Plant):在生物界中,营固着生活、具有细胞壁、自养的生物。 形态多样性:大小各异,形态多样。 结构多样性:单细胞、群体、多细胞;简单-复杂。 寿命多样性:短命植物、一年生植物、二年生植物、多年生植物、木本植物。 营养多样性:自养:绿色植物;异养:非绿色植物:寄生、腐生 生态多样性:陆生、水生;沙生、盐生、冻原植物。 植物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界的植物生活和发展规律的生物科学,包括形态结构的发展规律、生长发育的基本特征、类群的进化与分类、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或系统植物学:根据植物的特征和植物间的亲缘关系、演化顺序,对植物进行分类,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和逐步完善植物各级类群的进化系统的科学。 植物分类的方法:人为分类自然分类系统发育分类 物种:分类学基本单位,指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在形态上有较大差异,并具有地理分布上、生态上或季节上的隔离。 变型:形态特征变异相对较小的类型,如花色不同、花重瓣、单瓣的变异、叶片有无色斑等。品种:由人工培育而来的,具有独特的经济性状,并达到一定数量。 植物形态学:研究植物的个体构造、发育及系统发育中形态建成的科学。 植物生理学:研究植物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植物遗传学:研究植物的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 植物生态学:研究植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化学:研究植物代谢产物的成分、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植物资源学:研究自然界所有植物的分布、数量、用途及开发的科学。 分子植物学:研究植物材料的核酸、蛋白质等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规律的科学。 系统与进化植物学:是建立在植物分类学、形态学、解剖学、胚胎学、孢粉学、细胞学、遗传学、植物化学、生态学和古植物学等学科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向日葵菊科一年生植物,原产北美,是重要的油料植物。 桔梗是桔梗科多年生植物叶对生。 大花草分布于苏门答腊,大花草科寄生植物。 天麻.,兰科腐生植物,其根状茎入药,有熄风镇痉,通络止疼的作用,用以治疗高血压病、头疼、眩晕、肢体麻木、神经衰弱和小儿惊风等。 第一章园林植物生长发育规律 生活周期:从种子开始,当种子成熟后,在适应的外界条件下萌发成幼苗,再进一步生长发育成具根茎叶的植物体,当植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顶芽或侧芽分化形成花芽,再进一步形成花、果实和种子。 器官:植物体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担负一定生理功能,由数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构成的植物体的组成单位。 营养器官:根、茎、叶 繁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根的类型:主根、侧根、不定根

植物学复习资料1植物各科识别要点

植物学复习资料(下册)附录1 植物各科形态特征 双子叶植物纲 木兰科的识别特征: 木本。花大,萼、瓣不分,雄蕊、雌蕊多数、离生,螺旋状排列于柱状的花托上,花托于果时延长。聚合蓇葖果。 毛茛科的识别特征: 草本。萼片、花瓣各5个,或无花瓣,萼片花瓣状,雄雌蕊多数、离生,果为瘦果 桑科识别特征: 木本,常有乳状汁液,单叶互生,花单性,雄蕊与萼片同数而对生,上位子房,果为复果。 ♂:*Ca4; CoO; A4 ♀:*Ca4; CoO; G(2:1) 石竹科识别特征: 草本,节膨大;单叶,全缘,对生;雄蕊为花瓣的2倍;特立中央胎座,蒴果。 锦葵科识别特征: 单叶,单体雄蕊,花药1室,蒴果或分果。本科中有许多著名纤维植物,如棉花、麻、洋麻,此外,还有许多观赏植物,如锦葵、蜀葵等。 葫芦科识别特征:

具卷须的草质藤本。叶掌状分裂。花单性;下位子房;花药折叠。瓠果。 杨柳科识别特征: 木本,单叶互生有托叶,葇荑花序,无花被,有花盘或腺体。蒴果,种子小,基部有长毛。 十字花科识别特征: 植株具辛辣味。十字形花冠,四强雄蕊,角果,侧膜胎座,具假隔膜。 蔷薇科识别特征: 花为5基数,心皮离生或合生,子房上位或下位,周位花,蔷薇型花。果实为核果、梨果、瘦果等。 根据心皮数、花托类型、子房位置和果实特征分为四个亚科: 1、绣线菊亚科 Spiraeoideae 主要特征: 木本,常无托叶。 心皮通常5个,花托浅盘状。 果实为开裂蓇葖果。 2、蔷薇亚科 Rosoideae 主要特征: 草本或木本,有托叶,托叶和叶柄愈合。 子房上位,心皮多数,生长在凸起或下凹的花托上。 果实为瘦果或小核果。

植物学复习资料汇总

一、名词解释 3.外始式分化: 答案:根的初生木质成熟方式从外至内渐次发育成熟,称为外始式分化。 4.分化: 答案: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特化。 5.组织: 答案:来源相同,形态结构相似,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细胞群,称为组织。 6.花: 答案:花是适应生殖功能的变态短枝。 7.茎: 答案:来源于胚芽,是植物地上部分的轴状体。 8.变态: 答案:植物器官为了适应某一特殊的环境,改变了原有的功能和形态,这种变化能够遗传下去,称为变态。 9.保护组织: 答案:覆盖于植物体表起保护作用的组织,例如表皮。 10.芯皮: 答案:芯皮是组成雌蕊的基本单位,由叶变态而成。 15.边缘胎座: 答案:单子房,一室,胚珠着生在腹缝线上。 18.休眠: 答案:种子成熟后,在适宜的环境下也不立即萌发,必须经过一段相对静止的时间,才能萌发,这一特性叫种子的休眠。 19.胚珠: 答案:胚珠是芯皮腹缝线上的卵形突起,发育成熟后由珠被、珠心、珠柄、珠孔、合点等部分构成。珠心组织内产生胚囊母细胞,并由其发育成配囊。 20.侵填体: 答案:进入导管内部的瘤状后含物,称为侵填体。 21.双受精: 答案:被子植物受精过程中,进入胚囊的两个精子,一个与卵结合成合子,进一步发育成胚;一个与两个极核结合成三倍体的胚乳核,并进一步发育成胚乳,这一特殊的受精方式,称为双受精。 22.分生组织: 答案:在根尖、茎尖和形成层中,具有持久分生能力的细胞群,称为分生组织。 23.次生保护组织: 答案:由木栓形成层(侧生分生组织)及其衍生细胞形成的具有保护功能的组织。 25.凯氏带: 答案:双子叶植物内皮层细胞的径向壁和上下端壁的栓质带状加厚,称为凯氏带。 26.泡状细胞: 答案:单子叶植物叶片上表皮中,呈扇形分布的某些薄壁细胞,称为泡状细胞。这些细胞失水时,能引起叶片卷曲,防止叶片舒展而进一步失水。 27.内起源: 答案:侧根发生时,由内皮层以内的中柱鞘细胞恢复分生能力,形成侧根源基,进一步突破外面的组织而成,这种起源方式称为内起源。

考研植物学资料

. 植物学名词解释 认为一切生细胞学说——最初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施万提出的学说。1. 物都由细胞组成,细胞是生命的结构单位,细胞只能由细胞分裂而来。原生质体——是细胞壁以内所有生命物质的总称。由原生质所构成,是细胞各类 2. 代谢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细胞器——散布在细胞质内,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微结构和微器官。3. 胞质运动——细胞内细胞质的流动。如胞质环流和变形虫伪足的伸缩。4. 初生纹孔场——细胞壁在生长时并不是均匀增厚的,在细胞的初生壁上具有一些 5. 明显的凹陷区域,称初生纹孔场。胞间连丝——相邻生活细胞之间,细胞质常常以原生质细丝通过初生壁上的小孔而彼 6. 此相联系。这种穿过细胞壁,沟通相邻细胞的原生质细丝称为胞间连丝。7.纹孔——植物细胞在形成初生壁时,初生壁上具有一些中断的部分,这些部分,也就是初生壁完全不被次生壁覆盖的区域,称为纹孔。 8.成膜体——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纺锤体中部由微管、肌动蛋白丝和囊泡等组成的结构。在该区域囊泡聚集并融合形成细胞板。 9.组织——在个体发育中,具有相同来源的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细胞群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称为组织。 10.组织系统——指一个植物整体上,或一个器官上的一种组织或几种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组成一个单位,称为组织系统。 11.分生组织——植物体内能连续或周期性地进行细胞分裂的组织。 12.细胞分化——同源细胞逐渐变成形态、结构、功能各不相同的几类细胞群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细胞分化使多细胞植物中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是进步的表现。 13.穿孔——是指导管分子的端壁在发育过程中溶解,形成一个或数个大的孔。这也是导管分子和管胞的主要区别。 14.颖果——颖果的果皮薄,革质,只含一粒种子,果皮与种皮紧密愈合不易分离。果实小,一般被误认为是种子。颖果是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植物的特有果实类型。 15.休眠——一些植物的种子形成后虽已成熟,即使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也往往不能立即的萌发,必须经过一段相对静止的阶段后才能萌发,种子的这一性质称为休眠,休眠的种子是处在新陈代谢十分缓慢而近于不活动的状态。 16.萌发——指充分成熟的种子,在适当条件下,从休眠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通过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胚开始生长,逐渐形成幼苗的过程,称为种子的萌发。 17.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成的,脱离母体后,在合适条件下可发育成新个体的繁殖器官。主要包括具有起保护作用的种皮,新个体的雏体胚以及储存营养物质的胚乳或子叶等结资料Word . 构。幼苗——种子发芽后生长初期的幼小植物体。18.凯氏带——某些植物根内皮层细胞的最初发育阶段,纵向壁和横向壁上形成的一条细19. 的木栓质或类木质素的沉积带。通道细胞—

大学《植物学讲义

第七章被子植物的分类基础 教学目的:了解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掌握被子植物分类主要形态学术语;掌握植物的鉴定方法,了解北方常见科、属、种的形态特征、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分布及利用等。 重点难点:被子植物分类主要形态学术语;植物检索表的编制及使用。 第一节被子植物的分类方法 一、分类学及其发展 分类学的任务不仅识别物种、鉴定名称,而且要阐明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自然分类系统。 分类学识随着各门学科的发展而发展的。被子植物的分类是以植物的形态特征为主要依据,即根据花、果实、茎、叶等器官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随着解剖学、生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植物分类也吸收了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因而分类学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如化学分类学、染色体分类学、实验分类学、数值分类学等。 二、分类系统 (一)人为分类系统与自然分类系统 (二)恩格勒系统主要依据、主要观点 (三)哈钦松系统主要依据、主要观点 第二节被子植物分类主要形态学基础知识 一、茎的形态术语 (一)根据茎的性质、寿命划分 依茎中木质含量多少分为木本和草本。 木本植物茎含木质多,坚硬,寿命长。其中主干明显且高大的为乔木;基部分枝,主干不明显且较矮的植物为灌木,仅基部木质,上部不甚木质的矮小植物为半灌

木。另外,茎细长而不能直立的为藤本。

草本植物含木质少,多汁,较柔软。又分为一年生、二年生、多年生草本。(二)根据茎的生长习性划分 1、直立茎多数植物的茎背地生长,直立地面,如小麦,玉米等。 2、平卧茎茎平卧地上,如蒺藜,地锦等。 3、匍匐茎茎平卧地面,节上生根,如甘薯等。 4、缠绕茎茎细而软,不能直立,只能缠绕在支持物上向上生长,如牵牛等。

植物学资料整理汇总

一、细胞壁的结构 1、胞间层(中层):主要成分为果胶质。 2、初生壁(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及少量的果胶质、半纤维素):初生壁一般薄而柔软,可塑性大;同时可透水分和溶质 3、次生壁:(形成于细胞停止生长以后,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及木质。):较厚,坚硬;分为外、中、内三层;次生壁强烈加厚的cell多数是死细胞。 4、纹孔:细胞壁增厚时,并非全面均匀增厚,其中常留有不增厚的部分称纹孔。实际上并 非真正的孔,而是一些薄壁的区域。分为具缘纹孔(底>口,发生在次生壁强烈加厚 的细胞间。)、单纹孔、半具缘纹孔 5、胞间连丝:在相邻的生活细胞之间,细胞质常以极细的细胞质丝穿过细胞壁而彼此相互 联系,这些穿过细胞壁的细胞质丝叫胞间连丝。 二、分生组织(也称形成组织) 1、原分生组织(顶端分生组织) 位置:根尖、茎尖的先端 细胞特点:1)形小、壁薄、质浓、核大、无或仅具小液泡,排列整齐,无胞间隙;2)终身保持分裂能力。 2、初生分生组织(顶端分生组织) 位置:根、茎前最幼嫩部位,位于原分生组织之后。 特点:一方面cell仍能分裂;一方面cell开始初步分化 3、次生分生组织:仅见于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侧生分生组织) 位置:根、茎中轴的侧面。 来源:成熟cell脱分化而成。 两类形成层→使根茎增粗。木栓形成层→形成周皮 4、居间分生组织 基本组织、)三、薄壁组织(营养组织分布:较广,6种器官均有。 特点:(1)都是活cell、壁薄、核小、形大、液泡大、细胞间隙大;(2)cell分化程度浅,具潜在的转化能力,具较大的可塑性。 类型:同化组织、贮藏组织、储水组织、吸收组织、通气组织、传递cell 四、输导组织 木质部: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细胞构成的一种复合组织,包括管胞和导管分子、纤维、薄壁细胞等。 韧皮部:复合组织,包含筛管分子或筛胞、伴胞、薄壁细胞、纤维等不同类型的细胞。 1、导管分子与管胞位于木质部(死细胞)

植物学期末复习资料1

吉林农业大学 2015级植物学复习范围适用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lq 如本资料有什么失误,请见谅,欢迎您进行斧正。

植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P6 2.原生质与原生质体的区别P9 原生质:构成细胞的生活物质称为原生质,它是细胞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原生质体:由原生质组成的各种细胞结构,统称为原生质体 3.细胞壁的分层P10 中层,初生壁,次生壁 4.质体的三种类型P19 叶绿体,有色体,白色体(造粉体,造蛋白体,造油体) 5.溶酶体的三种功能P23 异体吞噬,自体吞噬,细胞自溶反应

6.后含物的名词解释P25 植物细胞生活过程中,由于新陈代谢活动产生一些储藏物质,代谢中间产物以及废物等,这些物质统称为后含物。 7.细胞周期的解释P28 细胞周期是指从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之间细胞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8淀粉的三种类型 单粒淀粉,复粒淀粉,半复粒淀粉 9.双层膜的细胞器 质体,线粒体 10.细胞学说提出人物 施莱登,施旺 11.细胞学说的内容与意义 内容:(1)所有动植物均由细胞构成 (2)所有细胞均由其他细胞分裂或融合而来 (3)卵和精子都是细胞 (4)单个细胞分裂可形成组织 意义:细胞学说的创立,使动植物在细胞水平上得到了统一,为进化论辩证唯物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1.简单组织与复合组织的比较P33由同一种类型的细胞构成的组织称为简单组织,由多种类型细胞构成的组织,称为复合组织。

2.分生组织的分类P33,34 部位分类: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 性质来源分类: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次生分生组织 3.保护组织P35 保护组织包括表皮和周皮 4.传递细胞P39 这是一类特化的薄壁细胞,它们显著的特征是具有细胞壁内突生长特性和具发达的胞间连丝。 5.厚角组织与厚壁组织的区别P40 6.导管的5种类型P44 环纹导管,螺纹导管,梯纹导管,网纹导管,孔纹导管 7.侵填体的名词解释P44 在较老导管周围,薄壁或射线细胞体积增大,从导管侧壁纹孔向导管内生长,形成大小不等的囊状突出物,最终将导管堵塞。 8.分泌结构的分类P46 外分泌结构,内分泌结构 9.有限维管束与无限维管束的比较P50 无限: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存在分生组织,可以继续增粗。

植物学讲义

第一章植物细胞和组织 第一节植物细胞 一、细胞学说: 时间:1838-1839 提出人: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 中心含义:一切生物有机体都由细胞组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意义:将整个生物界统一起来。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植物体上的每个细胞都有发育为完整个体的潜能,这种能力即细胞的全能性。 二、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 影响植物细胞形状和大小的因素:遗传因素(位置、功能)和环境因素。 三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一)原生质体 概念:由原生质构成的一切细胞结构的总称,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形态概念)。 原生质:构成生物细胞的一切生活物质,是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物质基础(物质概念)。 1 细胞膜(原生质膜) (1)亚显微结构 单位膜:在电镜下由3 层结构组成一个单位的膜。组成:蛋白质+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 (2)膜的分子结构-流动镶嵌模型构成膜的蛋白质和磷脂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特点:具有选择透性 (4)细胞膜的功能: 控制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保持相对稳定的内环境;接受和传递遗传信息; 参与细胞识别;抗病菌;胞饮等 2 细胞核 (1)数量、形状、位置与细胞种类、活动等有关。(2)细胞核的结构 核膜:双层膜,有核孔,作用-控制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换。 核仁:折光强的小球体,作用-合成与贮存RNA的场所。 核质:透明胶状物,由染色质和核液组成。染色质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是细胞内的主要遗传物质。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区别: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2种形态。

(3)细胞核的功能: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调节和控制细胞的各种生理活动。 3 细胞质-包括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2 部分 细胞器:细胞质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特定生理功能的微结构(微器官)。 叶绿体 质体(植物体特有的)有色体 白色体 叶绿体: 色素-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 结构(幻灯片18)-双层膜、基粒(由类囊体组成的柱状单位)、基质片层和基质 作用: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反应在基粒上进行,暗反应在基质中进行。 有色体:色素-叶黄素、胡萝卜素结构:双层膜,无内部结构作用:积累淀粉、脂类、传粉等 白色体:不含色素,主要作用合成和储存淀粉、脂类 3 种质体之间的转化 线粒体结构:双层膜+基质,内膜内突形成嵴(上有嵴粒)作用:呼吸代谢的场所。 内质网结构:单层膜形成的网状管道系统。类型-粗糙型,光滑型 作用:粗糙型主要合成运输蛋白质;光滑型主要合成运输类脂和多糖 细胞质膜—内质网—核外膜相邻细胞 高尔基体:结构-单层膜形成的囊状结构,边缘形成小泡。作用:合成、加工运输分泌物(多糖及糖蛋白)。液泡(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单层膜内部为细胞液,含多种成分 作用-贮藏(糖、酸、丹宁、晶体、花色素(又称为花青素或花青苷)(酸性显红、碱性显蓝、中性显紫);参与各种代谢;维持细胞形状,利于物质交换。 微梁系统:微管和微丝 微管:由微管蛋白组成的空心管状结构微丝:由类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组成的实心丝状结构 作用:二者构成细胞内的骨架系统,起支撑作用,维持细胞的形状; 控制细胞器的运动并与细胞分裂等有关 核糖体:又称核糖核蛋白体组成:大亚基+小亚基成分:RNA和蛋白质 作用: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分布:粗糙型内质网、核外膜、叶绿体、线粒体等 2)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无特殊结构的胶体系统 特点:处在不断的运动状态,运动方向与微管和微丝的排列方式有关。 功能:保持稳定的内环境;是细胞器之间物质运输的介质;是各种生化反应的场所,为细胞器提供原料。

植物学复习资料

1.双名法2.孢子植物3.传递细胞4.系统发育5.接合生殖6.原丝体7.梯形结合8.个体发育9.世代交替10.双名法11.核相交替12.珠鳞13.精子器14.有性生殖15.颈卵器16.聚花果17.种子休眠18.凯氏带19.胞间连丝20.同功器官

21.同源器官22.细胞分化23.双受精24.叶镶嵌25.异形叶性26.细胞周期27.聚合果28.内起源29.外起源30.通道细胞31.细胞器32.髓射线33.运动细胞34.离生雌蕊35.木质部36.环带37.聚药雄蕊38.异形叶性39.纹孔40.质体

41.韧皮部 42.组织 43.维管束 44.内膜系统 45.叶绿体 二、填空 1.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根据其结构可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基本类型。 2. 原形成层细胞分裂分化形成初生结构,维管形成层细胞分裂分化形成次生结构,副形成层细胞分裂形成韧皮部结构。 3. 一片完全叶包括叶片、_叶柄_和_托叶_三部分。 4. 植物茎类由上至下依次可分为分生区、伸长区和_成熟区三个区。 5. 高等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四大类群。 6. 十字花科植物的雄蕊为四强雄蕊,锦葵科为单体雄蕊,菊科为聚药雄蕊。 7. 被子植物的生殖过程中,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珠孔发育成种孔、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 8. 马玲薯食用的部分是块茎。甘薯食用的部分是块根,荔枝食用的部分是假种皮。 9. 根据质体所含色素的不同可分为白色体、叶绿体和有色体。 10. 细胞质可进一步分化为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 11. 淀粉是植物细胞中最普通的贮藏物质,常以淀粉粒的形式存在,淀粉粒可分为单粒、

植物学资料大全

植物形态与分类 一、植物的地位 植物是生命世界中的第一生产者。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其他无机物形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作为动物(包括人类)和微生物的食物和能量来源。另外,植物体内的光合产物通过转化形成各式各样的有机化合物(其中有些是此生物质),这些物质又是工业、医药原料或中草药的有效成分。 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农业和林业生产的中心过程,它为畜牧业和水产业提供了有机物质基础,水土保持、气候净化和气候调节也与植物生长有密切关系。 植物占地球生物量的98%,它跟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从35亿年前原始蓝藻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为地球增加氧气、光合产物为后继者提供食物时起,植物为地球生命的繁衍一直且将永远做出贡献。 二、植物的分类 地球是一个有生命的伟大星球。地球可分为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凡具有生命基本特征的物体都叫生物。而所有的生物都归于生物界。 生物界是一个浩瀚庞杂的综合体,从无细胞结构的病毒到几十吨重的鲸。要对这些生物进行研究,就好似蚂蚁吃地球——无从下嘴。因此就将生物界划为平行的五个界:原核生物界(细菌、

病毒)、原声生物界(真菌真核单细胞生物)、菌物界(蘑菇)、植物界和动物界。 1、分类等级 生物分类学是依据相似性进行分类的。生物界主要的分类等级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生物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生物分类单位。也可以在每个分类单位下增加次级分类单位如亚界、亚科、亚种等。 以茶为例: 茶在分类等级中的名称和归属: 等级名称 界门纲目科亚科族属亚属系种植物界 种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山茶目 山茶科 山茶亚科 山茶族 山茶属 山茶亚属 茶系 茶

植物学答案上课讲义

植物学答案

植物学答案 一、名解词释 线粒体:在真核生活细胞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细胞器,与呼吸作用有关,双层膜,内膜向基质内褶叠形成嵴,分布着基粒,是细胞的能量代谢中心。核糖体:一种无膜结构的细胞器,由两个半圆形的亚单位组成,其唯一功能是将氨基酸组装成肽链,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等真核自养生物细胞内的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一种质体,由基质片层和基粒片层组成,双层膜,是细胞的能量转换中心。纹孔:植物细胞壁上的结构单位,植物细胞在形成次生壁的时候,有一些不为不沉积壁物质,因此形成一些间隙,这种在次生壁形成过程中未增厚的部分称为纹孔。 胞间连丝:相邻生活细胞之间,细胞质常常以极细的细胞质丝穿过细胞壁而彼此相互联系,这种穿过细胞壁的细胞质丝称胞间连丝。它连接相邻细胞间的原生质体,是细胞间物质、信息传输的通道。 后含物:是植物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细胞质中的一些非原生质物质,它包括植物细胞储藏物质和新陈代谢废弃物,如:淀粉、蛋白质、脂类、晶体、单宁、色素等。

细胞周期:细胞分裂中,把第一次分裂结束到第二次分裂结束之间的过程(即一个间期和一个分裂期)称为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G1期、S 期、G2和M期。 子叶出土幼苗:种子萌发时,胚根先突破种皮伸入土中形成主根,然后下胚轴迅速伸长而将子叶和胚芽一起推出土面。如:大豆、花生、油菜等。 子叶留土幼苗:种子萌发时,下胚轴不伸长,而是上胚轴伸长,所以子叶留在土中,并不随胚芽一起伸出土面,直到养料耗尽死亡。如:豌豆、玉米、大麦等。 初生分生组织:由原分生组织衍生而来,一方面继续进行着细胞分裂,一方面已经开始初步分化,是原分生组织到成熟组织之间的过渡类型。 次生分生组织:由某些成熟组织经过脱分化、恢复分裂功能转化而来的产生次生结构的分生组织。 初生结构:在植物体的初生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成熟组织,共同组成的结构称为初生结构。 次生结构:在植物体的次生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成熟组织,共同组成的结构称为次生结构。包括了次生维管组织和周皮。 皮孔:周皮上的通气结构,产于原先茎的表皮的气孔之下,是补充细胞增生形成的突破口。 传递细胞:一些特化的薄壁细胞,具有胞壁向内生长的特性,行驶物质短途运输的生理功能。

(完整版)植物学复习资料(经典)

第一章植物细胞 一、名词解释 1.细胞和细胞学说 细胞:能进行独立繁殖的有膜包围的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细胞学说:(1)植物和动物的组织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所有的细胞都是由细胞分裂或融合而来 (3)卵子和精子都是细胞 (4)一个细胞可以分裂形成组织 2.纹孔:细胞形成次生壁时,在一些位置上面不沉积次生的壁物质,而形成 一些间隙,这种在次生壁中未增厚的部分,称为纹孔。 3.胞间连丝:穿过细胞壁的细胞质细丝,它连接相邻细胞间的原生质体,它 是细胞间物质和信息交换的桥梁。 4.细胞全能性:植物的大多数生活细胞,在适当条件下都能又单个细胞经分 裂、生长和分化形成一个完整植株的现象或能力 二、论述题 1.试区别:细胞质、原生质、原生质体。 答:细胞质由基质和众多细胞器构成。 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细胞质,液泡膜。 原生质体是除去了植物细胞壁后剩下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 2.植物细胞中有哪些质体?各有什么特征?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1)前质体:无色或呈现淡绿色的球状体,其外有双层膜包被,内膜 内褶,伸入基质中,或形成少许游离的小泡或类囊体,膜内基质有少量的 DNA RNA 核糖体和可溶性蛋白等。当细胞生长分化时,前质体可转变成其 他类型的质体。 (2)叶绿体呈透镜形或椭圆形,其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结构复杂,由叶绿体被膜、类囊体和基质构成,含有DNA和核糖体,可以 合成某些蛋白质,在遗传上有一定的自主性,在个体发生上,叶绿体来自 前质体。 (3)白色体近于球体,其内部结构简单,在基质中仅有少数不发达的片层和油造体,来自于前质体。 (4)有色体形状以及内部结构多种多样,由前质体发育而来,或由叶绿体失去叶绿素而成。 3.细胞核的形态结构及其机能如何? 答:(1)细胞核由核被膜、染色体、核仁和核基质组成 (2)核被膜包括核膜和核纤层两部分,核被膜由两层膜组成,外膜表面由核糖体,并与内质网连通,核被膜上还分布由核孔复合体,是细 胞核与细胞质间物质运输的通道,核纤层是核被膜内膜的一层蛋白质网络 结构,为核膜和染色质提供了结构支架,并介导核膜与染色质之间的相互

园艺植物栽培学整理重点讲义

园艺植物栽培学笔记 绪论 一、园艺:是指种植蔬菜、果树、观赏植物和茶等的生成记忆,是农业生产和城乡绿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二、园艺学:是研究园艺植物的种植资源、生长发展规律、繁殖、栽培、育种、储藏、加工、 病虫一级造园等科学。 三、园艺植物栽培学:是园艺学的一部分,运用现代生命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园艺植物的种 类、生长发育、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科学。 四、园艺的意义: 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2.平衡膳食结构,增加人体营养 3.美化环境,改善生态 4.出口创汇,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5.促进城乡居民就业,维护社会稳定 五、我国是蔬菜生产第一大国 第一章园艺植物的起源、分布和分类 一、园艺植物的起源和演化:是指园艺植物各种类类群原产地或次生地以及传播、演化和进 化的过程。 二、原生起源中学:植物显性性状和最大遗传多样性的聚集地区。特点是有野生祖先;有原 始特有类型;有明显遗传多样性;有大量显性基因。 三、次生起源中心:原生起源中心植物向外扩散到一定范围时,在边缘地又会因作物本身的 自交和自然隔离而形成新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多样化地区。特点是无野生祖先;有新的特有类型;有大量的变异;有大量隐性基因。 四、瓦维洛夫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8个起源中心,3个亚中心 五、同源平行变异律: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在相近植物的遗传变异性中出现平行现象。 六、植物学分类和园艺学分类 A、果树分类(根据农业生物学) 1落叶果树:指叶片在秋季或冬季全部脱落,第二年春季重新萌发长叶,具有明显生长期和休眠期的果树。 1)仁果类果树:这类果树包括苹果、梨、沙果、木瓜、山楂等。果实主要由子房及花托膨 大形成,食用部分是肉质的花托,果心中有多粒种子,果实为假果。 2)核果类果树:包括桃、杏、李、梅、樱桃等。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来,有明显的外、中、 内3层果皮;外果皮薄,中果皮肉质,是食用部分,内果皮木质化成坚硬核。这类果实属于真果。 3)坚果类果树:核桃、银杏、榛子、阿月浑子 4)浆果类果树:葡萄、草莓、猕猴桃 5)柿枣类果树:柿子、枣 2、常绿果树:叶片全年常绿,春季新叶长出后老叶逐渐脱落。在年周期活动中无明显休眠期。 1)柑果类果树:柑、橘、柠檬 2)浆果类果树:杨桃、莲雾、番石榴

植物学背记资料汇总题库

一、植物细胞 1.植物是生物结构、功能和遗传变异的基本单位。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概念及区别,列举2—3种原核生物 原核细胞:无核膜,无以膜为基本单位的细胞器,体积很小。 真核细胞:有核膜,有典型细胞核,有以膜为基本单位的细胞器。 区别: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细菌、放线菌、蓝藻都是原核生物。 3.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与动物细胞的主要区别 植物细胞细胞壁胞间层 初生壁 次生壁 原生质体细胞核 细胞质质膜 胞基质 细胞器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有无细胞壁。 4.原生质与原声质体的区别 原生质: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叫原生质;主要由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脂类、无机盐和较多的水分构成;最重要的生理特征是具有生命现象。既具有新陈代谢的能力。

原生质体:细胞壁以内的全部原生质统称为原生质体。原生质体包括有原生质分化形成的细胞质和各种细胞器。原生质体使细胞有生命的部分,使细胞内各种代谢活动的场所。 区别:原声质体是一种结构概念,原生质是一种物质概念。 5.质膜的主要成分及生理特点 质膜也叫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质膜是一种半透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和一定的流动性。 6.细胞壁的显微和超微结构 细胞壁显微(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微纤丝束;细胞壁超微(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微纤丝。微纤丝构成微纤丝束,微纤丝束构成次生壁中的中层,由中层和内层外层一起构成次生壁,次生壁、初生壁、胞间层一起构成细胞壁。 7.纹孔和胞间连丝的概念 纹孔:通常初生壁生长时并不是均匀增厚的,初生壁上一些不增厚的薄壁区域叫做纹孔。相邻的细胞纹孔常常相对而生,使细胞间水分和物质交换的通道。根据纹孔加厚的方式不同,分具缘纹孔、单纹孔、半具缘纹孔3种类型。 胞间连丝:相邻的生活细胞之间,在细胞壁上通过一些很细的原生质丝,称为胞间连丝,穿过纹孔和细胞壁上微小的孔隙,使细胞间的各种生理活动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而使植物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8.细胞核、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核糖体、溶酶体、微

药用植物学考试资料

后含物:一般是指细胞原生质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非生命物质的总称,包刮淀粉、菊糖、蛋白质、脂肪和脂肪油、晶体。 生理活性物质:是指能对细胞内生化反应和生理活动起调节作用的物质的总称,包刮酶、纤维素、植物激素和抗生素等。 原生质体:是指细胞内所有有生命物质的总称,包刮细胞质、细胞核、质体、高尔基体、线粒体、核糖体、溶酶体等,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细胞的代谢活动都在这里进行。 真果:由心房发育形成的果实。 假果:除心房外,花的其他部位如花被、花柱或花序轴也参与形成的果实。 攀援根:攀缘植物由茎上生出的,能攀附于其他物体上,使茎向上生长的根。 不完全叶:缺少叶片、叶柄或托叶中的任何一部分的叶。 单性花:仅有雌蕊或仅有雄蕊的花,其中仅有雌蕊的花称雌花,仅有雄蕊的花称雄花。气生根:由茎上生出的,不深入土中而暴露在空气中的不定根。 完全叶:同时具有叶片、叶柄和托叶的叶。 两性花:同时具有雄蕊和雌蕊的花。 保卫细胞:比周围的表皮细胞要小,是生活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核,并含有叶绿体。 腺毛:是指能分泌挥发油、树脂、粘液等物质的毛茸,由多细胞构成,由腺头和腺柄两部分组成。 周皮:当次生生长开始时,初生保护组织表皮层破坏,植物体相应形成次生保护组织—周皮,周皮是复合组织,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三部分组成。 厚壁组织:细胞都具有全面增厚的次生壁,大多为木质化的细胞壁,壁常较厚,有明显的层纹和孔纹,细胞腔较小,成熟细胞没有原生质体,为死亡细胞。包刮纤维和石细胞。边材:在木质茎(木材)横切面靠近形成层边缘颜色较浅,质地较松软的部分称边材,具有输导作用。 心材:在木质茎(木材)横切面中心颜色较深,质地较坚固称心材,中心一些细胞常积累代谢产物。 复叶:一个叶柄上生出2个或2个以上叶片的叶。有三出复叶、掌状复叶、羽状复叶、单身复叶。 叶序:是叶在茎枝上的排列顺序或方式称叶序。 有限花序:在开花期间,花序轴顶端或中心的花先开放,因此,花序轴不能继续向上生长,只能在顶花下方再生出侧轴,侧轴也是顶花现开放,这种花序称有限花序 无限花序:开花期间,花序轴顶端继续向上生长,并不断产生新的花蕾,花由花序轴基部向顶端依次开放,或由缩短膨大的花序轴边缘向中心依次开放,这种花序称无限花序。 双子叶植物的根状茎构造特征: 1、表面通常为木栓组织,少数具表皮和鳞叶 2、皮层中有根迹纤维束和叶迹纤维束斜向通过 3、皮层内侧有纤维和石细胞。纤维束为外韧型,呈环状排列

植物学资料.

问答题 1. 说明蔷薇科的主要特征, 如何区别四个亚科? 2. C3植物和C4植物在叶的结构上有何区别? 3. 表解由胚珠发育成种子时各部分的关系。 4. 菊科植物的花序及花的构造是怎样的?以向日葵为便说明菊科植物的花序及花的构造? 5. 简述禾本科的禾亚科和竹亚科的主要区别。 6. 什么叫双受精?简述双受精过程的生物学意义。 7. 编写蔷薇科分亚科检索表。 8. 禾本科植物根的结构与双子叶植物根的结构异同点是什么? 9. 从细胞形态和在植物体内分布部位分析,厚角组织与厚壁组织有何异同点? 10. 豆科分几个亚科?简述亚科的主要特征。 11. 禾本科植物根的结构与双子叶植物根的结构异同点是什么? 12. 说明蔷薇科的主要特征, 如何区别四个亚科? 13. 豆科分几个亚科?简述亚科的主要特征。 14. 伞形科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举出5种重要经济植物。 15. C3植物和C4植物在叶的结构上有何区别? 16. 什么叫传粉?传粉有哪些方式?植物有哪些适应异花传粉的性状? 17. 年轮是如何形成的?何谓假年轮? 18. 简述双子叶植物花和禾本科植物小穗的组成。 19. 被子植物最大的科是哪一科?说出科的识别要点,并举出该科5种常见植物。 20. 禾本科植物根的结构与双子叶植物根的结构异同点是什么? 三、名词解释 1. 直根系 2. 胼脂体 3. 不完全花 4. 叶序 5. 不完全叶 6. 聚花果 7. 不定根 8. 等面叶 9. 单雌蕊 10. 显花植物 11. 初生结构 12. 不定根 13. 根瘤14. 有限花序 15. 假果 16. 异形叶性 17. 完全叶 18. 维管束 19. 心材 20. 子叶留土幼苗 21. 完全花 22. 上位子房 23. 同源器官 24. 凯氏带 25. 维管束 26. 等面叶 27. 完全叶 28. 无限花序 29. 显花植物 30. 后含物 1. 根瘤细菌与豆科植物根的关系是________。 A.共生B.寄生C.腐生D.竞争 2. 筛管分子最明显的特征是其。 A.侧壁具筛域B.为具核的生活细胞C.端壁具筛板D.为有筛域、筛板而无核的生活细胞 3. 乔麦、何首乌的托叶鞘属________。 A.叶鞘B.托叶C.鞘状托叶D.托叶状的叶鞘 4. 减数分裂发生在_________的过程中。

《园林植物》说课稿

《园林植物》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及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与意义 2、教学目标 3、重点与难点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2、新课讲解 3、小节 4、说反馈与评价 五、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及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与意义 《园林植物》是园林花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由于课程体系的改革,我们选择的只是参考教材,为07届园林花卉专业订购的是《园林植物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教师使用的参考教材有《园林植物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植物学》(中国林业出版社)、《森林植物》(中国林业出版社)。 本节内容(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是《园林植物》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只有通过繁殖,才能保证物种的延续、扩大和进化。也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基础,花的形态构造是植物识别的重要依据,花是花卉学培育的主要对象,插花技艺的主要素材,雌蕊雄蕊的发育构造、开花传粉和受精的规律,是农林生产实践及园林植物培育的理论基础。也是各种考试的重点部分。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及职业教育的特点,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为以下几点。 (1)了解花药及胚珠发育过程,要求学生会画花药及胚珠发育过程简图。 (2)了解花期,掌握传粉类型及意义,要求学生能收集到花粉粒,能准确区分风媒、虫媒植物。 (3)掌握花粉粒及胚囊的发育及构造,要求学生能准确说出雌雄配子体的发育及构造,会画雌雄配子体结构简图。 (4)掌握双受精及意义,要求学生能说清楚为什么说双受精是植物界有性生殖中最高级最进化的形式。 3、重点与难点 重点:花粉粒及胚囊的发育与构造,在人工授粉、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传粉与受精的结果是产生植物后代,传粉与受精的规律也是农林生产实践及遗传育种的理论基础。所以确定花粉粒及胚囊的发育与构造,传粉、双受精为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花粉粒及胚囊的发育过程为细胞水平,用肉眼无法观察到,而且过程比较复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