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鉴开中学导学案
天津市鉴开中学八年级物理:第六节《电动机》学案 (人教版八下)
天津市鉴开中学八年级物理学科学案
内容自学感知阅读课本81—82页内容电动机的基本构造,回答:
(1)电动机的结构:
(2) 原理:
(3)观看视频:小组讨论分析演示图9.6----5说明为什么要安装换向器。
(4)简述“生活中的电动机”
(5)电动机的优点
拓展巩固
1.电动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关于电动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电动机是应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的原理制成的
B.直流电动机中的换向器能使通电线圈持续转动
C.电动机是把电能转化成机械能的装置
D.电动机是把机械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2.一台电动机,接在220V电源上,电动机消耗的电功率为4.4千瓦,通过电动机的电流为多大?电动机工作时每时耗电多少度?
3.电动机是一种高效率,低污染的动力设备,广泛地应用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
下列家用电器中应用了电动机的是( )
A.洗衣机B.电饭锅C.电热水壶D.电热毯。
天津市新开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新闻两则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新闻消息的一般特点。
2.体会本文准确简洁的语言风格。
3.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注意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2.分析本文准确简洁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讲读法、分析法、问答法、讨论法。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本章总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报纸,挑一篇你最喜欢的新闻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朗读新闻)读后,大家能知道新闻的特点、要素、结构安排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同志亲手撰写的《新闻两则》,想必你既能学到相关知识,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二、整体感知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溃退(kui)锐不可当(dang)业已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三、研读反思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看标题。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看导语。
① 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
”② 作用: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看主体。
① 划分层次a、分述中路军渡江情况;b、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c、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② 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天津市新开中学八年级政治上册导学案:第九课第一框《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
能够以自己的行动平等待人、宽容他人。
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以自己的行动宽容他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体验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
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
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理解宽容的内涵及宽容的原则。
三、教学难点宽容有原则,宽容与麻木不仁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活动体验反思教学法本课安排依据学生面临的问题宽容是一种境界,是高尚的道德。
有的学生存在自我中心、心胸狭隘的心理,缺乏谦让,对他人缺乏包容之心。
不善于宽容、体谅,就无法适应人际关系的要求,更无法形成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团队精神。
针对学生中的问题,有必要进行宽容的教育。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板书框题:(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2、情景导入(学生朗读教材引言内容,教师由此引出本目的教学)(二)、讲授新课:1、金无足赤人各有别情景活动一:清朝大学士张英的故事(活动设计意图:通过典故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需要宽容,宽容是美德的重要内容。
)想一想:张英的家人和邻居为什么会转变态度?(是宽容让他们转变了态度,张英的回信让他们懂得了宽容的道理。
)宽容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力量?(1)什么是宽容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
宽容指的是宽厚和容忍,原谅和不计较他人。
我们的生活需要宽容,我们要学会“以宽待人”。
(2)求同存异是宽容合作的基础情景活动二:性格不同的人为什么能成为好朋友(见教材P101页材料)(活动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需要相互宽容,尊重彼此的个性。
)想一想:(学生阅读教材P102页后讨论回答)性格不同的两个人为什么能成为要好的朋友呢?教师讲述: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需要相互宽容,需要尊重彼此的个性。
我们不能因为存在矛盾就拒绝合作、回避交往。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我们宽容合作的基础。
(3)如何对待生活中的“冲突”情景活动三:人非圣贤,生活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冲突”(见教材P102页材料)(活动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人非“圣贤”,生活中的“冲突”是难免的,只有本着真诚接纳、理解谅解的原则,就没有不能化解的“冲突”。
新外研版九上M3U2 There were few doctors, so 10
Unit 2 There were few doctors, so he had to work very hard on his own.【教学目标】1. 语言知识目标:Key vocabulary:Canada,Canadian, sick, soldier, treat, die for, die of, wounded, realise, dying, care, take care of, on one’s own, war, invention, tool, at that time, operation, useful, manage, manage to do, himself, in the end, continueKey structures:在语境中感知so, so that和because引导的状语从句的用法。
.2. 语言技能目标:说:能谈论自己喜爱的英雄人物的根本简介和理由。
读:通过阅读My hero-Dr Norman Bethune,让学生掌握并运用略、精读的技巧,即略读找大意,精读搜索相关信息。
3.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了解英雄人物,培养学生爱英雄、学英雄、争做英雄的好品质,以此发奋学习,热爱生活,做国家有用人才。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借助教学评价手段催促学生,通过网络课件提高课堂教学密度,加大信息量的输入,其模式是教师创设自主学习情境——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意义建构——学生走出情境实现知识迁移运用——自我评价与反响。
【教学过程】Step 1 Warming-up通过图片对白求恩做简单介绍。
Step 2 New wordsFinish Activity 1 on page 20.Learn some new words in this unit.Step 3 Reading1. Read the passage and check your answers to Activity 1.2. Listen to the passage and fill in the blanks.Name: Norman BethuneNationality:_______Be born in :_______Became a doctor in :_______Came to China in:_______3. Read and number the events about Norman Bethune in the order they happened.a came to Chinab wrote books about ways of treating the sick in Chinac was born in 1890d invented medical tools to use outside hospitalse diedf went to treat the wounded soldiers in Spain4. 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so that用法)1) Why did he go to China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2) Why did he invent special medical tools to use outside hospitals3) Why did he develop training courses for local doctors and nurses, and wrotebooks5. Finish Activity 4 on page 21.Step 4. Language points1. He came to China to help the Chinese people and died for them.die for 意为“为……而死〞。
等腰三角形性质2说课
博学 笃行 明德 至善
四)应用性质、体会思想
意图: 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对性质1 、2的巩固,熟悉数学解题中方程思想 ,提高运用性质解题的能力。 五)例题学习、巩固提高
博学 笃行 明德 至善
六、课堂小结、回归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等腰三角形有什么新的认 识吗?
意图:课堂教学,一是注重激发兴趣,二是注重教学 过程和方法,三就是注重概括总结。首先我让学生 回想一下本节课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 对等腰三角形有什么新的认识吗?”然后教师肯定 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谈自已的收获,满足学生多 样化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
2、把你剪的等腰三角形沿折痕对折,你能找出有哪些 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基础上通过他们自
重合的线段、重合的角?
已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之后得 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博学 笃行 明德 至善
三、运用已知、推理证明
意图:本环节,教师采取小组讨论、合作 交流:1、引导学生用全等三角形知识来 证明;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3、 引导学生在得出的结论中去发现等腰三角 形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顶角的角 平分线重合
二、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博学 笃行 明德 至善
一、教学模式
博学 笃行 明德 至善
在教与学的对立统 一中实现和谐教育
遵循以整体构建知识为出 发点,以主动参与、小组 合作学习为机制;以学生 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深度 交流为主线
原则 理念
以导学案为载体,引导学 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 习和探究;教师适时点拨 完成学习任务
策略 “三模块”学案导学 教学模式 教 学 模 式
博学 笃行 明德 至善
代数新授课 几何复习课 代数复习课
几何新授课
8-1《电能》学案
天津市鉴开中学八年级年级物理学科学案主备人杨凯霜审核人项荣备课组长签字郑恩华学习课题第八章电功率第一节电能学习目标1、知道电源和用电器工作过程中能量的转化过程2、知道电能及其单位、电能表的作用及读数方法3、体验电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4、了解电能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有节约用电的意识重点研究电源和用电器工作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难点电能表的相关知识内容自我感知一:电能的转化过程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38页电能部分讨论下列问题:1、你都知道有哪些发电厂,这些发电厂都是将什么能转换为电能的?除发电厂外,还有什么也能为我们日常生活提供电能?2、你们家里有或你都见过什么用电器,他们是将电能转换成什么能的?自我感知二:电能的单位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P39页电能的计量部分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生活中常用的电能单位是________,学名是________符号________;在物理学中,更常用的能量单位是_______简称_______,符号是______。
2、试试看4 kw·h =________J5 kw·h =________J7.2×106J=_______kw·h 10.8×106J=______kw·h自我感知三:电能的计量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P39-40页电能的计量部分第四段到最后一自然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内容1、你能从这个表盘上获取那些信息?2、小红、小明两位同学家的电能表的示数如表中月初示数所示,如果一个月后,三位同学家的电能表示数分别变为如表中月末示数所示,则这两位同学家一个月分别用了多少电?若电费为0.5元∕度,则他们两家本月需交费用各多少元?月初示数月末示数本月使用量本月需交费用小红家0 0 8 3 3 0 1 0 6 3小明家0 4 7 6 2 0 4 9 9 83、说一说:一度电的作用有多大?落实反馈1、下列电器设备中,工作时依靠电能转变为热能的是:()A、电动机B、电饭锅C、电风扇D、电视机2、蓄电池为用电器提供电能时,是将________转化成________,为蓄电池充电时,是将________转化成________。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一说课鉴开
博学 笃行 明德 至善
依据本阶段学生特点、课标要求和教材内 容设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在勾股定理的探 究过程中,发展 合情推理能力, 体会数形结合的 思想
1、通过拼图活动, 体会数学思维的严谨 性,发展形象思维 2、在探究活动中,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 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 和探究的结果 1、通过对勾股定理历 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 化,激发学习热情 2、在探究活动中,体 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 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 流意识和探究精神
我说“我的模式我的课”
天津市东丽区鉴开中学 陈桂凤
博学 笃行 明德 至善
鉴开中学数学组教学研究
18.1 勾股定理(第1课时)
博学 笃行 明德 至善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八年级下册)》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18.1.1 勾股定理
三、说模式
四、说设计
五、说板书 六、说评价
七、说开发
文字、 符号、 图形
赵爽弦 图等
勾股定 学习目标 理逆定 1、通过拼图活动,探究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 理 解直角三 互逆定理 锐角三 勾股定理 角形 角函数 数量关系 2、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方法,并运用 勾股定 锐角三角函 理 数 勾股定理求直角三角形的边长 。
直 角 三 意图:首先以知识树的形式,呈现本章本节与前后知识的联 角 系,进而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 形
博学 笃行 明德 至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说学情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 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我班学生经过三个多学期的训练,已 经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新课的预习工作, 也能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中 在小组内发表个人观点、听取他人意见。 因而在数学课堂上有更充足的时间供学生 自主探究、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 用。
天津市鉴开中学教案.doc
天津市鉴开中学教案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主备人武妍序号课题第一单元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1课时授课时间授课班级9.3 授课教师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能有意识地从LI常生活屮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彖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木质的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透过现彖认识事物木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木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活动与探究实验。
学生在化学课的第一节课上对化学学科有了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了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但是怎么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通过这节课将对这个问题有个完整的认识;同时在这节课屮,学生将会与化学实验第一次亲密接触,怎么进行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又是什么,将会肓接影响到以后实验探究的学习。
因此,木课是化学实验的基础,对全部初屮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于化学的了解几乎为零。
在亳无化学基础,从未接触过化学实验的前提下,如何引导学生实验、如何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一一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使学生掌握化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其屮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并规范、准确的描述实验现彖是木节内容的重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木质的推理能力是木节内容的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体验】在美国华盛顿的教冇场所有这样一幅标语:“听了,我知道;看了,我理解;做了,我记得。
鉴开中学__赵阳
)
①颁布推恩令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平定七国之乱 ④反击匈奴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考试大纲
(2008年)在历史上,人们通常将“秦皇”“汉 武”相提并论,“秦皇”当然是指秦始皇,它的 历史功绩我们已经学过。“汉武”指的是汉武帝, 他的最大功绩就是实现了大一统。 (1)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原因?
互派使节, 交往日趋频繁
汉初和亲与汉元帝和亲的比较
汉初和亲
昭君出塞
西汉初期,中原经济遭
背 战争破坏严重,国力明 景 显不足 匈奴相对强盛一
些
目 被迫“和亲”,希望 的 能阻止匈奴南下掠夺
汉元帝时,经济繁荣,国 力相对强盛。而匈奴内部 分裂,彼此攻杀不休,南 迁的匈奴请求归顺、和亲
主动“和亲”,希望恢复 汉匈之间的友好关系
1、补充相关资料 2、注重培养学生自主 学习的能力 3、学会解决历史问题 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知识与能力
与价值观
1、增强学习兴趣。
课 程 标
2、养成健全的人格和 健康的审美观。 3、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准
编写意图 和体例
课程标准
知识结构和 逻辑关系
考试大纲
教学建议
体例和意图
1、按时间顺序编 写
这是屈辱性的和亲。 结 匈奴依然年年挥师南 果 下,经常威胁黄河流
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这是双方平等的和亲。 汉匈边境安定了较长的 一段时间。汉匈两族长 期友好相处
两汉经济为 什么能得到 很快发展?
表格列举法 图示分析法
字头浓缩法
教
学案导学
学
建
议
对比法
讨论法 读图法
天津市新开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芦花荡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预习,教师讲解,辅导完成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比较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1.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2.带领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成的别具特色的景物描写。
3.整体感知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1.景随情移,情景相生的描写手法。
2.人物性格的探讨研究。
教学方法:讲读法、分析法、问答法、讨论法。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本章总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发生在齐鲁大地上,充满了传奇色彩。
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
比如,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
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很地教训了敌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
二、整体感知:(一)明确学习目标(二)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三)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提问,教师总结明确:1、小说。
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
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
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
(大意正确即可)3、主人公:老头子。
天津市新开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蜡烛
过程与方法目标:1.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体会主人公对同志深厚的爱,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1.分析作者写作手法感人的原因。
2.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
3.揣摩语句,体会其意蕴。
教学难点:作者的写作手法之所以感人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读法、分析法、问答法、讨论法。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本章总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个故事,夫妻二人都是工人,儿子上初三。
家里只有一间房子,约十五六平方米,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张学生桌,家里就塞满了。
爸爸身体不好,经常咳嗽,一咳嗽,小屋跟着震动,儿子写作业思路就会被打乱。
为了儿子的学习,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出去。
每天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躲出去,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
北方的冬天很早就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
有一天,儿子临近期末考试,在温暖宁静的小屋里不知不觉学习到夜深。
作业刚做完,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从窗户往外望去,大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儿子像一下子被电击着了,泪流满面的跑出去……无声的雪花盖住了这对拥抱的父子。
这个普通的亲情故事令我们感动。
还有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更给我们震撼。
今天我们学习的《蜡烛》一课,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1、作者及背景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4年开始写作。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课文是一篇战地通讯。
2、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瓦砾(lì)地窖(jiào)舀(yǎo)鞠(jū)躬名副其实颤巍巍3、课文配乐朗读。
4、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什么主旨呢?这篇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鉴开中学学案模板
高一语文必修一学案 编号: 使用时间: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让每个学生都进步,为成功的人生做准备。
沁园春·长沙
编制人: 审核人: 领导签字: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⒈认真研读这首词,勾画出重要字词,对富有哲理的语言做好批注,以备交流展示。
⒉在研读诗词的基础上,完成学案,规范书写;小组合作,答疑解惑。
⒊时间:20分钟 【学习目标】
⒈了解词及词牌的相关知识,把握文中景与情的密切关系,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通过抓关键词、体会意象来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
⒊激情投入,体会并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学习重点、难点】品味词的意象,领会词的意境,把握词的情感。
一、【知识链接】 二、【自主学习】
三、【合作探究】 四、【写作提升】 五、【拓展阅读】。
正比例函数
学科 学习 课题 数学 设计人 审核人 八年级数学组
14.2.1 正比例函数
1、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的特征 学习 2、能够画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目标 3、能够判断两个变量是否能够构成正比例函数关系 4、能够利用正比例函数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学 1、还记得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吗? 习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 准 2、细读课本 110—111 页,完成课本 111 页的“思考” ,试着写出函数解析式: 备 ⑴ ;⑵ ;⑶ ; ⑷ 。 一、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1、 观察“思考”中所得的四个函数; (1)观察这些函数关系式,这些函数都是常数与自变量 的形式, (2)一般地,形如 ( )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 其中 k 叫做 。 思考:为什么强调 K 是常数,K≠0 ?
板块三、知识升华 既然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那么最少几个点就可以画出这条直线?怎样 画最简单? 试一试:用最简单的方法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 3 (1) 、 y=-3x (2) y=收获? 六作业、书 112 页 练习 质量检测 P100A 组 选作 B 组
(3)列举日常生活中正比例函数的模型,你知道多少?
学 习 导 航
2、练一练 (1) 、下列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x 3 1 ① y= ② y= ③ y=+1 3 x 2x
④ y=2x
⑤y=x 2 +1
⑥ y=(a 2 +1)x+2
(2)、若 y=5x 3m-2 是正比例函数,则 m=___________. (3)、若 y=(m-2)x m-3 是正比例函数,则 m=____________. 二、正比例函数图像的画法与性质 (一) 、用描点法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 (1) 、 y=2x 解: (1)列表得: x „ -3 -2 -1 0 1 2 3 „ y=2x „ „
初二下学期政治天津导学案答案
初二下学期政治天津导学案答案考试形式:开卷试卷分值:45分题号一二三总分得分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各题四个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最合乎题意的,挑选出恰当答案核对在下表适当的空格内。
)(每小题2分后,共24分后。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1.“播下行为的种子,你会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你会收获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你会收获一生的命运。
”这句话表明A.习惯就是―种相对紧固的犯罪行为模式B.养成习惯可以使我们终身受益C.犯罪行为、习惯、性格和命运之间的联系D.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习惯2.“吃不穷,穿着不愁,狡诈没一世愁。
”这警告我们必须培养的习惯。
A.有计划消费 B.勤于劳动 C.节约时间 D.认真学习3.有关学者就“成功者少年时具备怎样的素质”展开调查。
结果就是:存有66.89%的成功者在少年时代讨厌自己单一制搞事情,存有29.73%的人有时讨厌,不讨厌的只占到3.38%。
这说明A.只要能做到自己独立做事情,就能获得成功B.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改立,不须要别人的协助C.摆脱依赖,自理能力强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D.我们在社会生活中,须要相互协助,相互靠4.“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悲伤。
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这首诗告诉我们A.必须践行远大理想 B.必须热爱生活,培育悲观的生活态度C.做人要有自知之明 D.要拓展兴趣爱好,丰富课余生活5.今年国庆节期间,一群穿著校服的初中生,在地铁通道里“卖艺”,并且还拿下两个口号“我们就是90后!”、“我们不是啃老族!”这些初中生的犯罪行为①有助于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②表明他们独立意识增强③有利于磨练勇敢的意志品质④没实质意义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6.自古以来,那些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著名人士,在自己的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奠定了终身为之努力奋斗的人生目标。
以下对人生目标认知恰当的就是A.制定的人生目标一定要远远高于自己的实际B.目标一旦制订就无法转换C.只要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就一定会成功D.向目标迈出时,必须存有一定的灵活性,尽早调整自己的方式和犯罪行为,并使之符合实际情况7.《三国演义》中刘禅遇事优柔寡断,患得患失,这是缺乏()的表现。
14 白杨礼赞 初中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
天津市鉴开中学导学案学科语文设计人苏喜全审核人八年级备课组课题白杨礼赞课时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从白杨的环境、外形、品质等方面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形散而神不散”写法。
2、理解并学习文中运用欲扬先抑、象征等写作手法以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品味语言之美,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学习准备一、背景资料《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
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
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的歌颂他们。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文学知识象征手法第一,所谓象征手法,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
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第二,象征又不同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它们主要是着眼于局部的语言表达效果)。
象征是一种写作技巧,大都表现在文章立意上,是借某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
第三,象征的作用主要是,将作家想说而不愿直说或不能直说的思想、情志寄托于物,巧妙地传达给读者,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学习导航学习任务一:回顾旧知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不平凡”,请找出贯穿全文并直接抒情的句子!学习任务二:探究文本,学习写作技巧方法读课文并思考:作者在内容上从哪些方面进行组织材料来介绍白杨树的“不平凡”;在写作中运用了哪些方法,进行“托物言志”的,找出相关词语、句子或段落,并进行圈点勾画或批注,仔细品读,独立完成,再小组讨论。
自主学习、建构知识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市鉴开中学导学案
学科数学年级九年级主备人刘禹彤序号课题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2)
学习目标1、学习运用树状图计算事件的概率。
2、进一步学习分类讨论数学思想方法。
一、用直接列举法或列表法解决以下问题。
1.小颖将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掷一次,正面朝上的概率是;
2、小颖将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连续掷了两次,你认为两次都是正面朝上的概率是;
3、连续掷三次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呢?
一、探究新知
阅读教材P138~P139例3,完成下面的问题:
范例:“红灯停,绿灯行”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交通规则,这样才能保障交通顺畅和行人安全,小刚每天从家骑自行车上学都经过三个路口,且每个路口只安装了红灯和绿灯,假如每个路口红灯和绿灯亮的时间相同,那么小刚从家随时出发去学校,回答以下问题:解:(1)补全下列“树状图”:
(2)他遇到三次红灯的概率是多大?.
归纳:当试验存在三步或三步以上时,用比较方便,
二、合作探究
1、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装有三个分别写有数字6,-2,7,4的小球,它们的形状、大小、质地等完全相同.先从盒子里随机取出一个小球,记下数字后放回盒子里,摇匀后再随机取出一个小球,记下数字.请你用树状图的方法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求:(1)两次取出的小球上的数字之和大于10;
(2)如果取出一个小球后,记下数字后不放回盒子里,然后摇匀后再随机取出一个小球,两次取
学习准备
学习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