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 导学案(教师版)
《邓稼先》导学案
授课教师:
2023-12-26
目
CONTENCT
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课文内容解读 •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 • 思考与讨论题目设计 • 实践活动策划与实施 • 课程评价与反馈机制建立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邓稼先生平及成就
生平简介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 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被誉为“两弹元勋”。
事件三
邓稼先在研制核武器过程中, 不顾个人安危,多次亲临现场 指导,为科研事业献出了自己 的生命。
时代背景与历史意义
时代背景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国 防安全挑战。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决定 研制自己的核武器。
历史意义
邓稼先及其团队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 颗原子弹和氢弹,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 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也 成为了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宝贵财富。
03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
核物理知识普及
原子核结构
放射性同位素
了解原子核的组成和基本性质,如质 子、中子等。
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特性、应用和防 护措施。
核反应与核能
掌握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基本原理,以 及核能在军事、能源等领域的应用。
科学家精神品质探讨
01
02
03
爱国情怀
学习邓稼先等科学家的爱 国情怀,了解他们为国家 和民族做出的贡献。
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在艰苦条件下坚持科研,为 国家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当今社会,我 们如何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你 认为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我们应该如何铭记 像邓稼先这样的科学家的付出?
《邓稼先》导学案(含答案)
《邓稼先》导学案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教育背景、科学成就和社会贡献。
深入理解邓稼先在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特别是他在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研制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引导学生通过提问、讨论和分享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认识到科学家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
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点。
难点:深入理解邓稼先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分析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学习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提前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启发,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在互动交流中,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标记不理解的词句,查阅相关资料或向同学请教。
学生尝试概括邓稼先的主要贡献和影响力,形成自己的初步认识。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与邓稼先相关的话题(如他的科学精神、爱国情怀、对后世的影响等),进行深入探讨,并准备展示。
角色扮演:选取几名学生扮演邓稼先或其他相关人物,通过对话或表演的形式,展现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精神风貌。
思维导图: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的思维导图,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互动交流:各组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分享对邓稼先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邓稼先》导学案
《邓稼先》导学案11.《邓稼先》导学案(第一课时)班级:主备教师:丁琳备课组长:秦金平领导批阅:上课时间:2013年月日教师寄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要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分子,学习科学家的奉献精神。
教学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平实的特点和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理清作者思路,深入理解本文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邓稼先的品质,树立民族自豪感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重(难)点预见: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流程:一、情境导入二、目标展示三、自学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不懈() 聘() 垠() 殷红()元勋()鲜()为人知鞠()躬尽瘁()孕()育罗布泊()黯()曛()铤()2.解释下列词语。
(1)可歌可泣:(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3)当之无愧:(4)家喻户晓:(5)截然不同:(6)马革裹尸:(7)层出不穷:四、自学指导1.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后来“两弹”中的原子弹,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1947年通过赴美研究生考试;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不足两年他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与李政道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五、当堂训练1.听课文录音,在文中圈划精美词语或语句,然后按照下列句式点评:“”词语(或句子)用得好,它写出了“”。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邓稼先》导学案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1课《邓稼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引领学生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指导学生探究作者写人物传记的独特方法。
3.初步感知人物。
体会传记的情感。
重点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初步感知人物,体会传记的情感。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步骤教学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环节步骤备习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鲜为人知()任人宰割()大厦()至死不懈()截然不同()孕育()2.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①鞠躬尽瘁:②死而后已:③家喻户晓:④妇孺皆知:3. 收集两弹一星的有关资料。
关于“两弹一星”的成果1960年11月5日,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实验成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IO月27日,我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枚氢弹空爆实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75年11月29日,我国发射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首次发射就获得成功。
1980年5月18日.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发射成功。
1982年1O月12日,我国第一枚潜地导弹从潜艇上发射成功。
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枚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神舟”一号飞船,2003年,“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升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4.整理邓稼先的事迹。
5.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研习朗读课文感知内容视频导课。
一、基础积累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2.积累词语。
3. 介绍传记1.巡视预习情况,督促学生做好积累笔记。
2. 引导交流。
3. 指导复述故事情节的方法。
1.做好作家、文体等知识的积累。
2.积累重点的词语的音、形、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1.学生搜集的作家生平纷繁复杂,教师指导学生信息筛选,检测明确必须掌握的知识。
《邓稼先》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邓稼先》两课时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伟大而深刻的时代变迁。
这样的时代必然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对民族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然而他们当中有些人并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高尚而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伟大的人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二、自主学习1、文学常识: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
人物传记是后人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走近作者:杨振宁,1922年生于合肥。
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45年赴美从事核子物理学研究,荣获美国五所大学的博士学位。
1957年同李政道合作,创立“李杨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奖。
担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杨教授经常回国讲学,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3、查找关于邓稼先的资料: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邓稼先被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3、给下列汉字注音鞠()瘁()勋()氢()聘()垠()萦()凛()铤shǔ()名 diàn()基孕育()难堪()鲜()为人知4、解释词语可歌可泣:家喻户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之无愧:锋芒毕露:知人之明: 马革裹尸:至死不懈:任人宰割:二、分析课文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人教版七下语文导学案7邓稼先
六、归纳小结
初二语文学案
班级:姓名:
时间
周节
课题
7邓稼先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2.熟悉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体会文中所饱含的深情;
3.学习邓稼先舍身为国、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人格。
重点
积累词语,掌握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难点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体会文中所饱含的深情;
教法
尝试指导/六环式
教学手段
多媒体
一、预习新知
1.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2.作者:杨振宁(1922—),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3.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4.生字注音:
热泪盈眶_____可歌可泣_____鞠_____躬尽瘁_____彷徨_________
殷_____红鲜_____红
殷_____切鲜_____为人知宰_____割元勋_____诞_____生
开拓_____署_____名挚_____友奠_____基难堪_____
妇孺_____皆知孕_____育签_____字马革_____裹尸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课 邓稼先 精品导学案(word版)
本课的设计初衷,是为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作为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孩子们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热情。
“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改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对某些事物倾注热情和精力的时候,对他们自信心的保护至关重要。
所以强烈建议平时的测验应在学目标范围内尽可能的简单,最大限度的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维。
本课在单元中,属于承上而启下的教学内容。
一邓稼先(导学案)【学习目标】1.阅读全文,理解认识文章内容。
能够在阅读内容时理清结构、层次。
发现关键语句或段落,并分析期中含义。
2.综合全文认识邓稼先所处年代的格局,理解人物的人格精神。
3.感受邓稼先的性格特征,了解邓稼先为祖国所做出的贡献。
4.了解消息的相关知识,提高阅读消息的能力。
【学习重点】1. 认识邓稼先所处年代的格局,理解人物的人格精神。
2.感受邓稼先的性格特征,了解邓稼先为祖国所做出的贡献。
【学习难点】揣摩语言,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的无私奉献精神,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热点导入】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才华横溢、功成名就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
许多科研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写就了一部为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丽史诗。
邓稼先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课前预习】邓稼先,著名核物理学家,为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立下赫赫功劳,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邓稼先的名言是:“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在北京逝世,挚友杨振宁为邓稼先立传。
【预习检查】一.辨义1.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导学案教学设计教案课后反思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导学案教学设计教案课后反思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导学案教学设计教案课后反思《邓稼先》教学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3、学习本文通过比拟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学习邓稼先喜爱祖国、献身科学的宏大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2、了解本文将邓稼先与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比照着写的作用。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趣引读同学们,为了爱护国防科技的安全,我们的很多国防科技专家们都心甘情愿地做了无名英雄,他们常年与亲人分别,在远离人烟的荒漠中与机械为伍,与数据共眠,悄悄无闻,为国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壮烈乐章。
他们是我们人民的英雄,国家的傲慢,下面就让我们绽开课本,随着去熟悉这位为祖国的强大作出巨大奉献的,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板书课题,并简介)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与邓稼先很小就一同玩耍,结下深厚的友情。
成人以后,虽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但对祖国的感情这一共同点把他们紧紧联在一起。
本文即是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追忆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二、阅读发觉,整体感悟1、阅读发觉: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熟识内容,体会感情。
请同学们把你认为比拟精致的词语用小圆圈等标示出来。
2、整体感悟:①请同学们沟通一下阅读感受。
②课文按小标题可分六个局部,请同学们依据标题在自主合作的根底上概括各局部大意。
争论明确:第一局部,展现背景。
通过列举中国自甲午战斗、八国联军时代开头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奉献的宏大科学家邓稼先。
其次局部,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受,特殊是为研制两弹所做出的巨大奉献。
第三局部,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拟,以凸现邓稼先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行。
第四局部,写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华的经受,表达高度的民族骄傲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敬佩之情。
七级语文下册《邓稼先》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11、课题:《邓稼先》教师寄语:自学促能力形成,展现让魅力飞扬;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就退。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累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学习对照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习文章用案例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赏析文章优美而饱含感情的文字,并作好语言累积。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邓稼先的平生事迹,深切领会邓稼先的人格风采,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敬情怀。
【要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难点】本文经过对照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学法指导】1、联合说明,解决要点字词,朗诵课文。
(小组内共同提出并解决)2、用多种形式朗诵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标出疑问的地方。
自主学习案1、自学提示:识记字词,串词成句;有感情的地朗诵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掌握文章结构;评析人物形象。
2、文学知识:人物列传:人物列传是经过对典型人物的平生、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绘、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点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应。
人物列传是后代或人物质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拥有重要意义。
人物列传是人物志的主体,是地方志中的重要内容。
人物列传的特点有二个:其首要特点是真切,另一个明显特点是生动。
( 即真切性和文学性)3、走近作者:杨振宁,1922 年生于合肥。
从前就读于清华大学,1945 年赴美从事核子物理学研究,荣获美国五所大学的博士学位。
1957 年同李政道合作,创办“李杨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取诺贝尔奖。
担当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杨教授经常归国讲学,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怀。
4、对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盛大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 位科技专家,并授与他们“两弹一星功绩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绩奖章。
《邓稼先》导精品导学案(附答案)
从双基教学的产生,到素质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理念的提出、研究和实施,不难发现,在这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目标的实施一步步具体、明确、可操作,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体现了教育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们要深刻体会这种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
本课中,既体现出了双基教学,也在高效课堂上注重了重要环节的描写。
通用技术课程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融科学与人文于一体,课程学习与实践中,必然涉及相关的数学核心素养,与其它素养相辅相成,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邓稼先》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领悟文章主旨。
2.品读文中富有深刻内涵的语句,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强烈爱国感情;3、学习邓稼先默默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学习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领悟文章主旨。
2.品读文中富有深刻内涵的语句。
〖学习难点〗了解回忆性文学传记的一般特点,理解这篇传记在结构和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学习时间〗2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科技发展到今天,世界的航天事业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载入宇宙飞船已发射成功,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能够掌握航天技术的三大国家之一。
但是,你们是否知道当年原子弹、氢弹是在怎样的条件下研制成功的?它使中华民族感到自豪和骄傲,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
然而,在这伟大和自豪的后面,却又有多少艰苦的奋斗和默默的奉献。
被称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先生就是这无数默默奉献者中的杰出代表。
今天,我们学习杨振宁先生所写《邓稼先》,让我们走入他的心灵,去感受平凡中的崇高与伟大,去体会默默奉献中的卓越。
二、有关资料1、作者介绍杨振宁,美籍华人,物理学家。
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48年获博士学位。
《邓稼先》 导学案
《邓稼先》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杰出贡献,感受他为国家和民族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奉献精神。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平实、朴素却饱含深情的特点。
4、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和爱国情怀。
(2)分析文中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难点(1)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理解邓稼先所从事工作的重大意义和价值。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与李政道共同获得 195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邓稼先简介邓稼先(1924 年 6 月 25 日—1986 年 7 月 29 日),安徽怀宁人,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邓稼(jià)先元勋(xūn)至死不懈(xiè)鞠(jū)躬尽瘁(cuì)选聘(pìn)无垠(yín)殷(yān)红鲜(xiǎn)为人知2、解释下列词语。
(1)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2)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3)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
形容人所共知。
(4)锋芒毕露: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
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5)妇孺皆知:妇女、小孩全都知道。
指众所周知。
3、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描写、评价,突出了他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五、合作探究1、课文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精神品质?(1)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表现了邓稼先热爱祖国的品质。
(2)1958 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表现了他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刻苦钻研的精神。
《邓稼先》导学案
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乎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4.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二、【课文背景知识】(1)作家作品杨振宁(1922~),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邓稼先(1924~1986),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重点句子分析】(1)为什么要写奥本海默文章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旨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同时也为了说明邓稼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性格和品质,与他所生长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说明了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的必然性。
(2)修辞举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节奏感,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排比)四、【课文结构分析】(1)中心意思这篇回忆性散文将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来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赞扬了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2)写作特点①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句式的变化,使文章蕴含深厚的感情,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②运用对比、烘托、想像等手法,更好地突出人物,表现中心。
③作者底蕴厚重,学贯东西,胸怀世界,挥洒了纵横捭阖的大手笔。
【课文写作特色】1.内涵丰富,底蕴厚重。
2.思维缜密,条理清晰。
3.平实流畅的语言,饱含深厚的感情。
【课本习题提示】一、1.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设计
1、邓稼先(导学案及答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在精读时找到那些能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析其含义。
2、指导学生阅读时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的崇高品格。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明确句式的运用服从于情感表现的需要。
【教学重点】1.精读课文勾画课文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其含义。
2.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3.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导学环节】任务一、作者及时代背景、作品人物一、作者链接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人物链接1、关于“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新疆罗布泊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中国人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拥有了自己“铁的脊梁骨”,挺直了腰板。
中国于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
1967年6月17日由飞机空投的300万吨级氢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2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2、两弹元勋,指为核弹、导弹的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
分别是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截止2019年10月,在世的两弹元勋: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
3、邓稼先的小故事(1)在一次原子弹爆炸失败后,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邓稼先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
《邓稼先-杨振宁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邓稼先-杨振宁》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邓稼先和杨振宁两位杰出科学家的生平及其对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2. 理解邓稼先和杨振宁分别在哪些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并且了解他们的科研理念和方法;3. 思考并讨论邓稼先和杨振宁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的启示及影响。
导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邓稼先和杨振宁这两位科学家的印象;2. 展示图片:展示邓稼先和杨振宁的图片,让同学们猜测他们是谁;3. 引出问题:你们知道邓稼先和杨振宁都是什么样的科学家吗?他们有哪些重要的成就?二、学习(20分钟)1. 分组阅读:分成小组,让同学们阅读《邓稼先》和《杨振宁》的生平介绍,并总结重要内容;2. 汇报讨论:每组轮流汇报所读内容,并进行讨论交流;3. 教师点评:教师介绍邓稼先和杨振宁的科研成就以及对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
三、思考(15分钟)1. 讨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邓稼先和杨振宁的成功经验有哪些?他们的科研理念和方法有何特点?2. 分组讨论: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并总结邓稼先和杨振宁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己的看法进行分析。
四、总结(10分钟)1. 学习反思: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邓稼先和杨振宁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有何启示?2. 教师总结:教师总结邓稼先和杨振宁的成就及其影响,并提出具体的启示及建议。
五、课堂延伸(10分钟)1. 自主学习:让同学们自主查找和了解其他科学家的成功经验,并与邓稼先、杨振宁进行比较;2. 学习反思:同学们回答如下问题:你认为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你将如何运用这些成功经验来提升自己?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邓稼先和杨振宁这两位杰出科学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他们的成功经验有了更多的反思和思考。
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汲取经验,不断努力学习,追求卓越,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邓稼先和杨振宁两位杰出的中国科学家的生平及贡献。
2. 理解他们在中国现代科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邓稼先导学案
理解邓稼先的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是学习的重点。他不仅是杰出的科学家,更是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爱国者。
把握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与科学成就,特别是他在核武器研制方面的突出贡献,是学习的难点。
三、预习检测题
一、填空题
1.《邓稼先》的作者是________,这是一篇________类型的文章。
3.细节描写:课文中对邓稼先的工作场景、生活细节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如他在实验室里日夜工作的情景,以及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定眼神。这些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邓稼先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4.抒情与议论相结合:作者在叙述邓稼先事迹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以及对他的精神和品质的赞扬。这种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既增强了文章的情感色彩,也提升了文章的思想深度。
5.结构严谨:课文在结构上层次分明,逻辑清晰。作者通过合理的段落划分和过渡句的使用,使文章各部分之间衔接自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严谨的结构安排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脉络。
《邓稼先》这篇课文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来展现邓稼先的伟大精神和卓越贡献,使文章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具有生动的艺术表现力。
A.对邓稼先的敬仰和怀念
B.对中国科技的批判
C.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
D.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赞美
三、简答题
1.请简述邓稼先的主要生平事迹。
2.课文《邓稼先》是如何评价邓稼先的科学态度和人格魅力的?
3.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邓稼先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理解。
四、中心思想
课文《邓稼先》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邓稼先一生事迹的叙述,展现了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卓越成就和无私奉献精神,同时表达了对邓稼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导学设计10、邓稼先
奖词。
1、过渡:邓稼先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
示例:国难当前,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坚定的 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
信念,他面对重重困难,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站在 神让我们震撼,请你结合邓稼先的事迹和品
选择面前,他毫不犹豫,愿以身许国,因为他心中怀 格,为他你写一段颁奖词。
有梅风傲骨,是龙的传人,这是不可动摇的内心、血 2、学生作业,教师巡回督导。
③文章的开头和结尾;④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 6、追问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
明确: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年来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 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历史的背景中推出邓稼先。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生平经历和贡献,肯定邓 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
写的事件归纳人物品质。)
3、学生举手回答。
明确: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 4、教师纠偏,补充。
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他忠厚朴实,诚真坦白, 5、追问:“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
2
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
自信自主 合作探究
学案导学 助你成功 主备:七语组
他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 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
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 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分析了课文每部分
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 的内容,了解了邓稼先的重大贡献,下面我
党员。”
们透过杨振宁的文字,去感受这位杰出科学
2、默读课文,分析邓稼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家的伟大人格,高贵品质。
(学法指导:找出文中评价邓稼先的词,结合文中所 2、学生自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问题 1。
《邓稼先》导学案完美版
《邓稼先》导学案答案:第一课时:1、第一部分:在今一百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
中国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长期鲜为人知的邓稼先对祖国、对人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赞扬了两弹元勋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从而突出表现邓稼先的旗帜、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深深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50年的朋友邓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在荒凉的沙漠,凭借他的物理直觉,数学见地,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在从出不穷的问题面前,邓稼先率领部下,身先士卒,不怕牺牲,“我不能走”,并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曲,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
第六部分:引述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的评价邓稼先,也是全文的总结。
2、第一部分是引子,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介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续和扩展,第四部分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了他的贡献之大,也是第二部分的扩展。
第五部分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遗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也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3、作者热情赞美了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功勋,2、“吊古战场文”翻译――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
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
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
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
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答案:讨论后明确:1、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的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稼先导学案
(教师版)(2018.3)主备教师:习志国课型:讲读课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抓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
2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3理解文章在继续、理论基础上抒情的作用。
4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学习重点】
积累字词,抓重点句段。
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
【学习难点】
1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作用。
2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杨振宁,美籍华人,物理学家,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
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获奖无数。
著作有《选集与后记》《读书教学四十年》等。
关于“两弹一星”
2、“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全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新疆罗布泊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中国人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拥有了自己“铁的脊梁骨”,开始挺直了腰板。
【自主学习】
1、注音
氢弹.()懈怠.()癌.症()开拓.()
孕.育()聘.()无垠.()难堪.()
兽铤.()挚.友()日曛.()妇孺.皆知()
鲜.为人知()马革裹.尸()彷.徨()
答案:dàn dài ái tuò yùn pìn yín kān tǐng zhì xūn rú xiǎn gé páng
2、解词
①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②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
③锋芒毕露: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毕,完全。
④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喻,明白。
晓,知道。
⑤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马革,马皮。
⑥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事物或现象没有间断地出现。
⑦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指界线极为分明的样子。
⑧妇孺皆知:连妇女和孩子都知道。
⑨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⑩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合作探究】
1、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答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答案: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
3、“我不能走”部分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一种的气氛,作者引用它的目的是
答案:荒凉凄惨说明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恶劣点拨:体会诗歌中的环境描写和氛围渲染。
(.悲壮、凄凉;表现邓稼先工作环境艰苦,突出他为国不辞辛劳的精神)
4、一句“我不能走。
”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品质?(2分)
答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5、“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答案: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
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
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
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6、杨振宁先生在写邓稼先时引用唐代散文《吊古战场文》中的一段,其作用如何?(2)
答案:邓稼先的工作环境极其恶劣。
7、范仲淹在他的一首词——《渔家傲》中说:“燕然未勒归无计。
”文中也有取此意的一句,应该是哪一句?(2)
答案:碎首黄尘燕然勒功。
8、“戈壁滩上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
”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
答案:环境描写:突出环境的恶劣,烘托人物形象。
9、现在各种媒体逐渐发达起来,各种虚构的电视剧喋喋不休地“侃”着生活琐事。
杨振宁在文中说“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你觉得有必要吗?(2)
答案:当然有必要,过去说“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是对真正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们视而不见或抹煞其价值。
【知识迁移】
天阶赵恺
(1)在一次晚会上,我朗诵自己写的诗歌《二泉映月》。
为朗诵伴奏的是二胡表演艺术家闵惠芬。
晚上演出,下午和她做准备。
(2)诚挚、率真、善良、热烈,和闵惠芬对坐,心弦和琴弦共振。
(3)与音乐有生死之约,自8岁始,一把胡琴伴随一生。
(4)二胡是东方乐器,亦是平民乐器。
平民喜爱,闵惠芬便喜爱平民之喜爱。
(5)她去过苏北高邮湖,登上船上的水上小学,为渔家孩子演奏。
恭敬虔诚,置身船头仿佛置身维也纳金色大厅。
(6)她去过甘肃镍矿,乘坐卡车跑了5个矿井,戈壁为剧场,车厢为舞台,她为矿工演出。
获得上海文联授予的“德艺双馨”称号,颁奖仪式,她请来甘肃镍矿矿工。
从矿工手上接过荣誉证书,是她的最高荣誉。
(7)去过以干旱贫穷闻名于世的定西。
坐在一个红柳沙墩上拉琴,老乡围着红柳沙墩听琴。
听众之中还有一头牛,这牛也奇,琴声一起,它站定不动,仿佛一座生出耳朵的山,老牛知音,闵惠芬想与知音合影,牛却俯首不动。
闵惠芬懂得牛的心事,便专门为它加演了一曲,老牛这才乐了,巍峨大山温顺得像个孩子,依偎着闵惠芬合影作别。
(8)曲终人不散,满坡响起大西北“花儿”。
(9)重病,医生从未见过的病。
与死亡抗争了17年。
如何手术?从右肩到右肋得割出一条七八寸长的口子。
对于一位右手执弓的弦乐艺术家,这意味着什么?
(10)琴手惶恐发问:“手术后,我还能拉琴吗?”
(11)医生悲怆作答:“要做好不能拉琴的准备。
”
(12)问答之间,她们相拥而泣。
(13)三次手术,三次化疗,命运把闵惠芬推向地狱的门槛。
眼睁不开,耳听不见,她进入混沌迷蒙。
冥冥之中见一条蓝色云带,她向着缥缈云带飞去。
就在那一刻,听见一段乐句。
她知道,这是天籁。
想记录天籁,可是举不起右臂。
不能记录,天籁就不肯离去。
盘旋、依偎、缠绕,乃至支撑、激励、召唤,直到她的体力渐渐恢复,直到她记下这段诞生在天堂的旋律。
静卧病床,闵惠芬把这段乐句发展并结构成为一部作品,她把作品命名为《音诗-心曲》,并委托弟子演奏。
(14)作品公演,闵惠芬去听了。
(15)她说:“音阶,天阶。
历经劫难的我刻骨铭心,美的创造,当是生死攀援。
”
(摘自《读者》2013年第2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答案:本文记叙了二胡表演艺术家闵惠芬坚持为平民演奏以及她对二胡演奏艺术至死不渝的追求。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找出主要人物:闵惠芬;事件:坚持为平民演奏,她对二胡演奏艺术至死不渝的追求。
把这两方面加以概括即可。
2、围绕着“平民喜爱,闵惠芬便喜爱平民之喜爱”,作者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答案:①闵惠芬去苏北高邮湖水上小学为渔家孩子演奏;②闵惠芬去甘肃镍矿为矿工露天演出;③闵惠芬去干旱贫穷的定西为老乡们演奏。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能力。
根据题干要求,寻找“平民喜爱,闵惠芬便喜爱平民之喜爱”的段落(5)至(7)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试分析选文第(7)段详写“老牛听琴”的作用。
答案:侧面描写了闵惠芬二胡演奏技艺的精湛,也表现了闵惠芬的平易近人以及她与老百姓亲密无间的关系。
4、从人物描写和修辞角度赏析第(5)段画线的句子。
答案:“恭敬虔诚”是对闵惠芬的神态描写,“置身船头仿佛置身维也纳金色大厅”是比喻,表现了闵惠芬对人民和对艺术的无限热爱和尊重。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
分析第(5)段画线的句子,紧扣题干要求,“恭敬虔诚”是对人物神态的描写,而“置身船头仿佛置身维也纳金色大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再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5、结合全文,找出最能表现闵惠芬的性格以及高度概括其品质的词语。
答案:诚挚、率真、善良、热烈;德艺双馨。
6、试分析本文题目“天阶”的含义
答案:用“天阶”比喻音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闵惠芬对二胡演奏艺术无止境的“生死攀援”,表达作者对闵惠芬高度赞扬、无比崇敬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要从“天阶”的比喻义入手,紧扣闵惠芬对艺术的热爱和作者对她的赞美方面思考回答。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