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施细则
河海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河海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一、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拥护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风严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在相关学科、专业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3.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语资料,具有较强的听、说、写、译能力;4.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信息技能;5.身心健康。
二、学制和学习年限攻读硕士学位的标准学制为2.5年,学制根据专业特点和研究课题灵活确定。
学习时间最长一般不超过3.5年,最短不少于2年。
兼职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可以适当延长,最长为4.5年。
三、培养环节1.培养计划的制定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河海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和河海大学学位论文工作的有关规定,在规定时间内制定个人培养计划,结合研究方向和实际情况,在规定时间内报学院研究生培养办公室备案。
2.课程和学分要求硕士学位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低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含研究环节)不低于14学分,非学位课程要求跨一级学科选修4学分。
第二外国语可作为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程列入培养计划,其学分不计入总学分;对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身份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该学科本科层次主干课程两到三门,列入培养计划,其学分不计入总学分。
硕士研究生因课程学习或论文工作需要选修的本科课程也可列入培养计划,其学分也不计入总学分。
原则上,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应在一年内完成。
信用证自收购之日起有效期为4.5年。
超过有效期的学分必须续签。
3.文献阅读硕士研究生在本学期至少应有一份学术文献综述报告。
阅读报告内容不少于30篇(其中外文不少于50%),篇幅不少于3000字。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以河海大学为例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以河海大学为例作者:王焱,董增川,刘平雷,周林来源:《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年第6期王焱,董增川,刘平雷,周林(河海大学研究生院,江苏南京210098)收稿日期:2015-05-05作者简介:王焱(1981—),女,江苏沭阳人,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基地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讲师.董增川(1963—),男,山西芮城人,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刘平雷(1975—),男,江苏盐城人,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基地管理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周林(1981—),男,贵州贵阳人,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基地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讲师.基金项目:2014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ZZ14_022 );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2014~2015)研究课题“水利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基本要求与实践能力评价的研究”(项目编号:2014-ZDn-09).摘要:“双导师制”是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一种全新的培养方式,它打破了研究生以往只以专业学习为主、忽略实践活动的局面,更加强调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的双结合,提升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本文分析了双导师制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河海大学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完善双导师制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双导师制;探索;实践中图分类号: G643文献标识码: A我国自1990年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不断扩大,培养力度不断加强,已成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这过程中,构建和形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双导师制”的实行既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提升了培养质量,又推动了学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科研项目的合作,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一、“双导师制”的重要性2009年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要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更好地适应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要。
关于印发《河海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河海大学文件河海校科教…2014‟15号────────────────────关于印发《河海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各单位: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根据国家相关精神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河海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管理办法》,经校务工作会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河海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管理办法》河海大学2014年3月31日附件河海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吸引优质生源,激发研究生刻苦学习、潜心科研、全面发展,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持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根据国家相关精神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研究生奖助学金实施“四三三”奖助工程计划,分为奖优、助学、解困三部分。
其中,奖优包含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专项奖学金、学费减免奖励;助学包含国家助学金、学校助学金、三助岗位津贴;解困包含国家助学贷款、特困补助金、新生绿色通道。
第三条奖助学金申请对象为全日制脱产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研究生、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等除外),直博生、硕博连读生应根据当年所修课程的层次阶段确定身份参与评定。
所有参评对象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第四条学校根据“公开、公平、公正”和“坚持标准、奖优励勤”的原则,按照“学生申请、学院评审、学校审定”的程序组织奖学金评定工作。
第二章国家奖学金第五条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学业成绩特别优秀、科学研究成果显著、社会公益活动表现突出的研究生。
第六条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博士生30000元/生〃年,硕士生20000元/生〃年。
第七条国家奖学金指标根据国家下达给学校的总名额,按照各学院(系)参评对象人数,由研究生院按比例下达至各学院(系),并向基础学科和国家亟需的学科(专业)适当倾斜。
第三章学业奖学金第八条学业奖学金用于奖励勤奋学习、表现突出、潜心科研、积极进取的研究生。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09.03.19•【文号】教研[2009]1号•【施行日期】2009.03.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我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
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整体规划、统筹协调、规范管理、分类指导、协同发展,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为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一)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日新月异,职业分化越来越细,职业的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都主动适应这种变化,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调整,大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研究生教育必须要增强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
(二)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河海大学研究生培养业务费管理办法
河海大学研究生培养业务费管理办法河海校财〔2011〕26号研究生培养业务费是学校为研究生教育工作提供的保障条件之一,应直接用于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为加强研究生培养业务费的管理,加强研究生培养学院(系)的统筹能力,提高经费使用效率,保证研究生培养工作正常进行,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规定,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培养业务费标准博士研究生每人6000元,分4年拨付;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每人3000元,分3年拨付。
二、培养业务费使用范围1、材料费、试剂费、加工费、试(实)验费;2、必要的专业参考书刊与资料的复印、购置费;3、必要的小型低值仪器费;4、学位论文印制费;5、发表学术论文版面费;6、参加社会调查、学术会议和论文阶段调研的差旅费;7、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评阅、答辩时的评审费(硕士研究生总额上限1500元,博士生总额上限3000元)。
三、培养业务费使用管理1、实行“学院统筹、经费包干、跨年度滚动、专款专用、超支不补”的原则。
2、2010级及以后的研究生培养业务费按学术型研究生总人数划归所在学院(系)统一使用,采用学校(研究生院、财务处)、院(系)及导师三级管理:(1)每年5月,研究生院根据当年人数和所在院(系)造册,交财务处按规定拨款;(2)财务处建立研究生培养业务费的专用账户,并按人数将研究生培养业务费划拨到院(系);(3)院(系)指定专人负责研究生培养业务费的管理;(4)在办理报销手续时,需经导师和院(系)主管研究生培养业务费的负责人审查、签字后方能进行;(5)用培养业务费购置的有关仪器设备、书籍资料等属公有财产,应按学校相关规定进行登记管理;(6)研究生院与财务处每年进行检查,一旦发现违规问题,将严肃处理。
四、其他1、各学院(系)可在本办法基础上出台本院(系)的具体实施办法。
2、本办法自2010级研究生起开始执行。
河海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施细则
河海大学研究生院文件河海研…2011‟41号——————————————————————关于印发《河海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各学院(系):为规范研究生培养工作,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国家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文件精神及“河海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特制定《河海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施细则》,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河海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施细则》二○一一年八月二十三日河海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研究生培养工作,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及《河海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我校全日制研究生。
第二章学习时间第三条研究生应按各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学习、教学与实践环节、论文工作。
第四条全日制脱产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安排在第一学年,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论文工作时间分别为1年、2年和3年。
第五条直博生应分别完成硕士与博士阶段的课程学习,时间为2年;论文工作时间为3至4年。
第六条非脱产研究生可在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合理安排个人的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时间。
第三章培养计划第七条研究生新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按照培养方案和学位论文工作的有关规定,结合研究方向和本人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包括学习计划与学位论文计划。
硕士生的学习计划与学位论文计划上交学院(系)审查备案,博士生的学习计划与学位论文计划上交研究生院审查备案。
学习计划入学后一个月内提交,学位论文计划按学位论文工作有关规定的时间提交。
第八条对缺少本学科前期专业基础的学生,为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完成本学科规定学分的同时,导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定学生补修前期的专业课程2-3门,补修课程列入研究生培养计划,但不计入本学科必须的总学分。
第九条个人培养计划经导师、学院(系)负责人审查批准后生效,培养计划一经制定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更改。
河海大学研究生外出管理办法
河海大学研究生院文件河海研〔2011〕47号关于印发《河海大学研究生外出管理办法》的通知各学院(系):为进一步加强我校研究生外出管理,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障研究生人身、财产安全,根据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特制订《河海大学研究生外出管理办法》,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河海大学研究生外出管理办法》二〇一一年九月一日附件河海大学研究生外出管理办法为进一步加强我校研究生外出管理,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障研究生人身、财产安全,根据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适用范围(一)本办法适用于我校全日制脱产研究生。
(二)本办法规定的外出是指研究生就读期间离开学校超过24小时以上(不含寒暑假、节假日)。
(三)外出事由分为因公和因私两类,因学校、院系或导师安排参加学术会议、合作研究、科研课题、社会实践等外出的,属因公外出;因个人或家庭原因外出的,属因私外出。
(四)按外出目的地分为出国(境)和国内外出两类。
二、出国(境)管理(一)出国(境)进行合作研究1、研究生出国(境)进行合作研究,应当有合作单位正式邀请函,研究内容应与学位论文研究的内容(或主要内容与方向)一致。
2、研究生在国(境)外合作研究的时间一般为半年以内,确因研究工作需要不得超过一年。
(二)出国(境)参加学术会议研究生出国(境)参加学术会议,应当有正式会议邀请函,会议主题应与学位论文研究的内容(或主要内容与方向)一致。
(三)出国(境)联合培养1、申报与国(境)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应提交双方院(系、所)一级及以上(含指导教师)签署并经我校研究生院和国际合作处批准的正式联合培养协议(原件)。
2、联合培养研究生在国(境)外科研工作内容必须与学位论文研究的内容、方向一致,且学位论文答辩必须在我校进行。
3、联合培养起始时间应安排在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全部课程学习并取得规定学分之后,其时限一般为一年至一年半,且不得延长。
(四)自费出国(境)留学1、在校研究生申请办理自费出国(境)留学,获批准后按退(停)学处理;毕业研究生申请自费出国(境)留学,经批准后不纳入就业计划。
河海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
河海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为了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加强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管理,保证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一、学制和学习年限第一条攻读博士学位的标准学制为4 年,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最短不低于3年,最长不超过6 年(在职学习的可延长2 年)。
第二条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的标准学制为3 年,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最短不低于2年,最长不超过5 年(在职学习的可延长1 年)。
第三条硕博连读和直博生培养年限一般为5 —6 年,最长可延至7 年。
第四条攻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标准学制为2 年,实行弹性学制,最短不低于2年,最长不超过4 年(在职学习的可延长1 年)。
二、培养计划第五条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培养方案和学位论文工作的有关规定,结合研究方向和本人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报本人所在学院(系)备案,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报研究生院备案。
三、课程和学分第六条博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一般为18 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一般为12 学分,非学位课程一般为6 学分;另设教学环节。
第七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一般为3 0 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一般为18学分,非学位课程一般为9 学分,教学环节3 学分。
第八条各学科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学分进行适当调整,上下浮动1-2 学分,具体学分数由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决定,并列入培养方案。
第九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由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实践环节三部分组成。
课程总学分不少于2 5 学分,其中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不少于2 0学分,实践环节为5 学分。
可根据各专业领域特点,由各学院确定安排实验类课程、实习、生产实践、工程训练、前沿讲座等内容。
第十条硕博连读研究生和直博生应分别完成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的所有课程。
第十一条对缺少本学科前期专业基础的研究生,在完成本学科规定学分的同时,导师应根据具体情况指定研究生补修前期的专业课程2-3 门,补修课程列入研究生培养计划。
社科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河海大学为例
教改教法摘要社科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对其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主要是社科类培养基地数量少、难以满足学生需求,校内外导师的分工不清、合作不密,学校对学生进入基地的时间要求过于死板、缺乏弹性。
为解决以上问题,建议学校适当放宽资质审查、建立更多的培养基地,加强校内外导师交流与合作,实行弹性机制,让学生分批次进入基地。
关键词社科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Research 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ocial Science Full -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Train 原ing:A Case Study on Hohai University //Ruan XueqinAbstract The scale of social science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 continues to expand,in the process of training,it appeared some problems,such as:the social science training base is few,the teacher's division is not clear,the school's requirement of entering the base is too rigid.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school appropriately relax the qualification,strengthen cooperation among teachers,and let students enter the base in batches.Key words social sciences;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gradu-ate training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已是大势所趋。
【管理制度)河海大学研究生奖学金管理办法
(管理制度)河海大学研究生奖学金管理办法河海大学文件河海校科教〔2010〕68号────────────────────关于印发《河海大学研究生奖学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各单位:为完善研究生培养激励机制,吸引优质生源,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持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特制订《河海大学研究生奖学金管理办法》,经校务工作会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河海大学研究生奖学金管理办法》二○壹○年九月十六日主题词:研究生奖学金办法通知河海大学校长办公室2010年9月16日印发录入:冯捷校对:沈国军附件:河海大学研究生奖学金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壹条为完善研究生培养的激励机制,吸引优质生源,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持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研究生奖学金分为基本奖学金、单项奖学金、专项奖学金和“三助”奖学金。
第三条学校根据“公平、公正、公开”和“坚持标准、宁缺毋滥”的原则,按照“学生申请、导师评价、学院评审、学校审定”的程序组织奖学金评定工作。
第二章基本奖学金第四条基本奖学金由学校设立,申请对象为档案转入学校的全日制研究生(不含委培、定向和MBA研究生)。
第五条博士研究生的基本奖学金设特等、壹等俩个等级。
博士研究生基本奖学金设置见表1。
表1博士研究生基本奖学金设置壹览表第六条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奖学金设特等、壹等和二等共三个等级。
硕士研究生基本奖学金设置见表2。
表2硕士研究生基本奖学金设置壹览表第七条基本奖学金各等级的指标由学校总体控制,学院具体指标由研究生院每学年下达。
第八条研究生基本奖学金于标准学习年限内按阶段实行动态管理。
新生入学复试时确定第壹阶段基本奖学金等级。
入学以后,硕士研究生基本奖学金于第二、三学年的第壹个月各评定壹次;博士研究生基本奖学金于第二、三、四学年的第壹个月评定壹次。
第九条评定依据1.第壹阶段基本奖学金评定依据是:报考志愿、入学考试方式和成绩;生源学校及学习期间的成绩和综合表现;导师和学科对研究生培养潜力的评价;学校根据发展需要制定的其他原则。
河海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生选课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模板】
附件:**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生选课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第一章总则选课是学生取得课程修读资格所履行的必要手续,是教学运行管理的重要环节,根据《**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生学籍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为进一步规范我校本科生选课工作,加强选课管理,特制定本细则。
第一条本细则适用于我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
第二章选课原则第二条培养方案是学生选课的重要依据,学生须以本专业年级培养方案为依据,结合指导性教学进度制定学习方案、安排学习进度。
第三条学生应在选课截止日期之前,通过学校的选课系统进行选课。
学生修读课程,应当按照要求完成选课、上课、作业、实验、实习、考核等教学环节。
第三章选课方式学校实行网上选课模式,所有课程以**大学教务管理系统选课结果为准。
第四条学生在每学期开学时必须办理注册手续,取得学籍,方能取得选课资格。
第五条学生应在每学期学校规定的选课时间内,依据教务处发布的选课通知,使用自己的账号、密码登录**大学综合教务系统进行选课,并及时了解课程变动情况。
学生应妥善保管自己的账号和密码,不得替他人代选或借用、盗用他人账号及密码选课。
一旦发生密码遗忘或泄露,应尽快联系所在学院教学秘书或学籍科进行密码初始化。
由账号和密码遗忘或泄露引起的选课问题,由学生本人承担相关责任。
第六条学生在选课前应检查本人学习进度,特别要检查是否有前期应修读而尚未修读的课程,或已修读但未取得学分的课程。
如有此类课程,应在本学年跟班重修,以免影响正常的学习进程。
第七条新生第一学期须按照学校排定的课表上课,并依照教务处的统一安排对部分课程自行选课。
第八条必修课补考不及格必须重修;选修课不及格,可以重修,也可以根据培养方案选修其他可替代课程补足学分。
学生未在规定时间内选修专业选修课,又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办理专业选修课补选手续,导致专业选修课漏选,学生须进行重修。
第四章选课流程第九条各学院应在学生选课前,以讲座和师生见面会等形式向学生提供有关课程和任课教师的介绍,并委派班导师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
河海大学力材院研究生培养方案(10版)
流体力学(080103)(Fluid Mechanics)学科门类:工学(08)一级学科:力学(0801)一、培养要求本学科专业培养流体力学理论和应用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能够胜任教学、科研或大型工程技术研发和管理工作。
要求具有坚实宽广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及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有关的工程实践知识;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用外语撰写科技论文和进行学术交流;能熟练应用现代基础理论和先进的数值计算方法、试验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具有直接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主要研究方向1、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Mechanics)2、紊流力学(Mechanism of Turbulence)3、环境流体力学(Environmental Fluid Mechanics)4、多相流体力学(Multiphase Fluid Mechanics)三、学分要求博士生课程总学分为18个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为12个学分,非学位课程为6学分。
另设教学环节。
四、课程设置流体力学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工程力学(080104)(Engineering Mechanics)学科门类:工学(08)一级学科:力学(0801)河海大学工程力学学科创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是我校历史最悠久的学科之一。
在著名力学家徐芝纶院士倡导下,本学科坚持基础与应用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取得了一系列的高水平研究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20多项。
本学科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A类,1993年和2000年二次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1995年工程力学学科被评为水利部重点学科,2001年、2006年连续二次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7年工程力学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力学一级学科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1996年工程力学与结构检测实验室被评为水利部重点实验室,1998年力学实验中心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实验中心,设有力学一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河海大学研究生院文件
实验池(2.5米长×1.9米宽×1.0米深);三角形有机玻璃薄壁堰;降雨装置;翻斗式雨量计;自动采集装置;测压管15根(5纵3横);
2、国家重点实验室土槽:淡水透镜体
介质填充区1个(2米长×1米宽×1.5米高);海水填充区2个(0.5米长×1米宽×1.5米高);开采井2口(1米高、直径0.02米);水位观测孔10个;取样孔260个;降雨装置;水泵;常规的流量计;电热鼓风恒温干燥箱;ST-70型标准渗透仪;ST-55型渗透仪;颗粒分析震筛机;
wyxu@ 岩土工程
(081401) 岩土所,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实验室 渗流破坏 进行计算分析,研究渗流破坏 1 王 媛 025-83787163 水文学及
水资源
(081501) 水文水资源学院 流域水文模型、水文预报、水文学原理 水文学方法、全国水文科技规划,城市设计暴雨,城市防洪 1 芮孝芳 025-83786671 水文学及
国家自然基金 大型计算机群 1 左军成 15951828369
zuo@ 工程力学
(080104) 工程力学系 破坏力学理论与方法
破坏判据与安全度评估 973课题:混凝土坝-地基耦合系统破坏-失效机理 破坏力学实验室 1 任青文 025-83787781
HYPERLINK "mailto:renqw@" renqw@ 工程力学
四、访学研究有关问题说明
1、访学博士生的研究计划由所在培养单位导师和我校导师共同指导制定。我校导师具体指导该生访学期间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并负责该生访学研究总结考核工作。
2、获批准接受的博士生所在培养单位及访学博士生需与我校签订《河海大学接受国内博士生访学研究协议书》。
河海大学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河海大学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满足国家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本方案根据河海大学的办学特色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需求制定。
第二条本方案适用于河海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期限为2-3年。
第三条本方案所指的工程硕士学位分为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
学术硕士学位是指获得研究生学习期间积累的学术成果,经研究生导师和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定合格后取得的学位。
专业硕士学位是指在培养计划期间,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过考核合格后取得的学位。
第四条本方案实施单位为河海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具体实施办法和规定参照河海大学相关管理制度执行。
第二章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第五条河海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学术研究能力,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工程领域深入研究和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工程技术应用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第六条河海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具体要求包括:学生要具备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熟练掌握国内外工程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技术,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工程领域的实际问题。
第三章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第七条河海大学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
全日制研究生在学校内进行学习和研究任务,非全日制研究生因工作需要,在学校安排学习和研究任务,规定的学制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
第八条培养计划设置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部分。
基础课程包括数学、力学、材料、工程力学等;专业课程包括岩土工程、水利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环境工程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研究方向选择相应的选修课程。
第九条研究生需参加学校组织的专业英语、文献检索及学位论文写作等相关课程,研究生在培养计划期间,需完成学分要求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方可取得工程硕士学位。
第四章选题与指导第十条工程硕士研究生选题与指导组织实施由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具体负责。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是为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的要求而设立的,其培养目标是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
培养基本要求:1、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改革开放;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了解教育部和学校的有关政策规定,遵守校纪校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基本掌握公共管理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较宽的视野和知识面,能够综合运用公共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3、具备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能够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的新需求。
4、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自主阅读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培养对象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对象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并有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者。
不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
重点培养与水利、移民、环境保护等行业相关的行政机关、公共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
鼓励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在职人员报考。
三、学制与学习方式基本学制为学分制,学习方式主要采取半脱产和在职攻读的学习方式。
根据实际需要,课程学习既可以安排在业余时间进行,也可以每学期集中一段时间进行。
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即可撰写学位论文。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如遇特殊情况,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河海大学MPA中心审核、研究生院同意可以延长学习年限,但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
四、培养方式1、教学方式以课程教学为重要载体,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际问题的分析相结合,采用课堂讲授、研讨、模拟训练、案例分析及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突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强调基于中国社会实际问题的分析,重视和加强案例教学,既要把握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前沿,又要密切联系中国社会公共管理实践新的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海大学研究生院文件河海研〔2011〕41号——————————————————————关于印发《河海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各学院(系):为规范研究生培养工作,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国家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文件精神及“河海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特制定《河海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施细则》,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河海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施细则》二○一一年八月二十三日河海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研究生培养工作,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及《河海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我校全日制研究生。
第二章学习时间第三条研究生应按各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学习、教学与实践环节、论文工作。
第四条全日制脱产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安排在第一学年,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论文工作时间分别为1年、2年和3年。
第五条直博生应分别完成硕士与博士阶段的课程学习,时间为2年;论文工作时间为3至4年。
第六条非脱产研究生可在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合理安排个人的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时间。
第三章培养计划第七条研究生新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按照培养方案和学位论文工作的有关规定,结合研究方向和本人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包括学习计划与学位论文计划。
硕士生的学习计划与学位论文计划上交学院(系)审查备案,博士生的学习计划与学位论文计划上交研究生院审查备案。
学习计划入学后一个月内提交,学位论文计划按学位论文工作有关规定的时间提交。
第八条对缺少本学科前期专业基础的学生,为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完成本学科规定学分的同时,导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定学生补修前期的专业课程2-3门,补修课程列入研究生培养计划,但不计入本学科必须的总学分。
第九条个人培养计划经导师、学院(系)负责人审查批准后生效,培养计划一经制定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更改。
第十条个人培养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确需调整,仍须经指导教师、学院(系)负责人审查批准。
第十一条个人培养计划制定后须立即录入“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由学院(系)确认。
第十二条经审批的纸质版个人培养计划于研究生学业完成后归入个人学习档案。
第四章开课与选课第十三条开课学院(系)根据培养方案安排下学期课程,将预计能达到开课人数的课程排入课表。
开课人数规定如下:1、公共(政治、英语、数学类)课程:硕士生选课达30人、博士生选课达20人。
2、其他课程:招生数在10人以上的专业,选课人数达招生数的30%且最少不低于8人;招生数低于10人的专业,选课人数达招生数的80%以上。
第十四条公共外语课程:研究生“第一外国语”选课的语种应与入学考试的语种一致。
“第一外国语(英语)”每学年开设,“第一外国语”小语种课程视有无学生不定期开设。
博士研究生“第二外国语”根据学生个人培养计划情况每学年选择开设。
第十五条研究生每学期开学初报到注册成功后方可获得选课权限。
第十六条获得选课权限的研究生根据个人培养计划和本学期课表选择上课计划,在试听期(开课1-2周)内可在“系统”中自行调整所选课程(修改或删除)。
第十七条开课学院(系)于开课两周末审核各门课程在“系统”中的最终选课人数。
若最终选课人数未达规定开课人数,则该课程停止开设。
第十八条选课名单于开课两周后经任课教师确认,一经确认不得修改。
第十九条申请免听、免修、重修或到外校选课者,同样需在“系统”中履行选课程序。
第五章免听第二十条研究生已经学过培养计划中的某些课程且能达到研究生相应培养要求,可以提出免听书面申请,经指导教师、任课教师同意后报研究生院审批。
申请免听的课程必须随班参加考试。
政治理论课与实践性、实验性较强的课程不能申请免听。
第六章免修第二十一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返校后可凭国外成绩单申请免修我校培养方案中的部分课程,申请免修的学分限10个以内。
申请条件:1、课程名称基本一致;2、学分数大于等于拟申请免修的课程;3、考试成绩折合成百分制达75分以上。
第二十二条硕博连读研究生、直博生、应届优秀硕士报考的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可申请减免博士阶段的专业基础或专业课程学分,减免限3个学分以内。
第二十三条申请免修须提出书面申请,经指导教师、学院(系)负责人(或学位分委会主席)签署意见并经校内任课教师同意后报研究生院审批。
申请者须同时在“系统”中提出免修申请,硕士课程经开课院(系)研究生秘书、博士课程经研究生院培养办确认后生效。
第七章外校选课第二十四条个别研究生因特殊情况需到外校(只限于设有研究生院的学校)选修课程,由研究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指导教师、学院(系)签署意见并经校内任课教师同意后报研究生院审批。
到外校选课学习应根据外校规定办理旁听手续(费用自理)。
第八章重修第二十五条考试分数低于70分或无成绩者,可申请重修课程。
研究生第一次重修免费,重修两次及以上须按学校规定交纳重修费。
第九章课程考试第二十六条课程考试是通过笔试、口试、课程论文等形式对研究生课程学习给出评价。
笔试可以是闭卷或开卷。
口试要求有两名以上教师进行评分。
第二十七条若采用笔试形式,任课教师应于课程结束前两周根据学生选课情况,联系安排试卷印刷、考场、监考等考试有关事宜。
第二十八条研究生必须在“系统”中正确选课并参加课堂学习后才有资格参加考试,缺课达总学时的1/3者(批准免听者除外)不得参加考试。
第二十九条研究生参加笔试需携带身份证和研究生证在规定时间内入场,在指定座位就坐。
自觉遵守考试纪律。
第三十条研究生课程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单科考试成绩达60分为及格(学位课程考试成绩单科达70分或单科达60分且加权平均达75分为合格,非学位课程考试成绩达60分为合格)。
第十章成绩评定与登记第三十一条任课教师必须严格按评分标准认真评分,考试成绩应呈正态分布,并认真登记成绩,不能漏评、错评、多登、漏登。
第三十二条特殊情况的成绩登记:1、申请免修的课程,经确认后直接获得学分,成绩登记为“免修”;2、到外校选课者,须提交由该校研究生院出具的考试成绩证明(附考试试卷和答卷),考试成绩经我校研究生院、开课学院(系)和任课教师认可后,由任课教师将成绩录入“系统”;3、没有考试资格擅自参加考试的学生成绩不予登记。
第三十三条任课教师在课程考试结束后两周内或布置课程论文后2个月内(逢寒暑假可延迟至新学期开学后一周内)在“系统”中录入学生考核成绩并打印课程成绩单,专业课程成绩单签字后送开课学院研究生秘书,公共课程成绩单签字后送研究生院培养办,由研究生秘书、培养办在“系统”中确认后生效。
第十一章试卷和成绩单归档第三十四条公共课程的试卷由研究生院保管和归档,其他课程的试卷由开课学院(系)保管和归档。
成绩单交由档案馆永久保存。
第三十五条研究生在校参加学习的过程和成绩记入学生个人成绩单。
学生毕业后,成绩单与学位答辩材料一起归入学校档案馆保管。
第十二章成绩查询和证明第三十六条注册成功的在读研究生可在“系统”中自行查询并打印成绩。
第三十七条在读硕士研究生成绩证明到本人所在学院(系)办理。
在读博士研究生成绩证明到研究生院办理。
第三十八条已毕业研究生成绩证明到学校档案馆办理,经研究生院审核盖章后生效。
第十三章学术交流与研讨第三十九条博士研究生应按时完成“学术活动(含博导讲座)”、“科学研究”、“文献阅读与综述报告”并开题。
第四十条硕士研究生应按时完成“学术活动”、“实践活动”、“文献阅读与综述报告”并开题。
第四十一条指导教师应至少每2周约谈研究生一次,每月组织研究生进行一次学术交流与研讨,督促和掌握研究生课程学习、教学环节及论文进展情况。
第十四章中期考核第四十二条学术型硕士生在第四学期前期完成中期考核,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第三学期前期完成中期考核,博士生在第五学期前期完成中期考核,直博生在第六学期前完成博士生中期考核。
非脱产研究生的中期考核时间可适当推迟。
第四十三条中期考核的内容包括:1、课程学习完成情况与基础知识掌握情况;2、文献阅读与综述报告完成情况及其质量;3、论文开题报告完成情况及论文进展情况;对直博生还需进行学科综合考核。
第四十四条中期考核结果分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级。
第四十五条研究生若中期考核结果为D,可在半年后至一年内重新考核一次,若考核结果仍为D,则按劝退处理。
第四十六条直博生若中期考核的考核结果为D,则取消该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该生可申请退学。
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可申请攻读相应专业的硕士学位。
第十五章学位论文工作第四十七条学位论文工作按《河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工作管理办法》、《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进行。
第十六章提前毕业和延长学习年限第四十八条学业特别优秀的研究生,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并符合毕业条件及学位授予要求,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提前毕业并获得学位。
第四十九条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完成学业,因客观原因未能按期完成学业,经本人申请、导师签署意见、学院审核,报研究生院批准后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
在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能完成学业者,不能再申请延长学习年限。
第十七章证书领取第五十条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获得学位的研究生:硕士可于会后一周内凭已办完的离校手续单,至本人所在学院(系)领取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博士可于会后一周内凭已办完的离校手续单,至研究生院领取毕业证书,公示满三个月无异议者可领取学位证书。
属于委托培养、定向培养的研究生领取证书时还须交验委培、定向单位人事部门的委托领取函。
证书遗失不补,遗失者可向学校申请具有同等效力的毕业证明书或学位证明书。
第十八章其他第五十一条本细则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第五十二条留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参照本细则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