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大循环:植物营养物质由大陆流到海洋,海洋 又变为大陆后,这些物质又由新的大陆流向新的海洋。 营养物质的这种循环过程称为植物营养物质的地质大 循环。
1
2
3
4
地质大循环的作用:
① 使固结在岩石中的营养元素释放,成 为生物可以利用的有效元素。
② 固结状态的岩石成为地表松散堆积物, 产生一定的蓄水性能和透气性能。
土壤与土地
土壤是指位于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的疏 松层,它具有独特的组成成分、结构 和功能。
土壤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土 壤的理化性质及生产能力直接影响甚 至决定着土地资源的特性
1.2 土壤形成
一、土壤形成的实质 二、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 三、土壤形成的人为作用
一、土壤形成的实质
土壤形成的实 质是地质大循环 和生物小循环过 程的产物。
(二)、生物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累积N素:固N生物、固N菌、三叶草、 大豆等; 2.富集养分:广泛分布的植物根系吸收、 富集养分; 3.形成土壤结构:根系穿插、微生物合成 腐殖质,从而促进土壤良好结构的形成。
1.植物 土壤与植物间的物质交换。 植物腐烂分解供给有机物质给土壤。 植物根部巩固土壤。 植物产生截流作用,令土壤侵蚀减少。 森林减低风速,遮蔽阳光,减少水分蒸发,
第三章. 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
社稷祭祀:
上古时代,我国有“社稷祭祀”制度,把 国家称为“社稷”。
《白虎通》曾设王者为何有“社稷”之问 答云:“为天下求福报功。以‘人非土不立, 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一一祭之也,故 封土立‘社’,‘社’为‘土神’;谷物众多, 不可遍及祀,故封谷立‘稷’,‘稷’为‘谷 神’之长”。这就是说,当时国家统治者,重 视土壤和粮食,认为“神”可以引出万物,祭 “神”可以保障五谷丰登。祭祀“土神”“谷 神”的地方叫做“社稷”
3.土壤动物 遗体增加土壤有机质 生活过程中搬运和消化别的动物和植物有 机体,使之拌和于土壤中,并分解其有机质, 引起土壤有机质的深刻变化。 钻土动物影响土壤结构和性质,令土壤的 物理及化学作用活跃。
(三)、气候
1。温度 温度直接影响着土壤形成过程的强度和方向。
在寒冷地带,土壤中的化学作用比较弱,植物 生长也较缓慢,有机质形成量小,土壤微生物活 动不旺盛,因而土壤中养分的转化也很缓慢。 在热带地区,土壤中的矿物质除石英外大部分 被分解,植物生长迅速,有机质形成量大,微生 物活动旺盛,生物小循环较寒冷地区快。
③ 次生粘土矿物的形成以及吸附、交换 一定数量的阳离子,使土壤具有了保 费性能。
生物小循环:通过植物(包括所 有参与这一过程的生物)的反复吸 收利用和积累营养物质的这一过程, 称为营养物质的生物小循环。
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1)、有机质积累过程
岩石 风化 成土母质 生物生长
微生物作用
积累有机质
腐殖质
土壤
岩石风化的地质学观点认为:土壤是破碎了的陈 旧的岩石。
生态学:认为土壤是陆地植物生长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然介质。
从物质——能量的角度来认识土壤,认为土壤能 生长植物,是土壤内在物质和能量通过植物转化 的外在表现,凡是具有这种物质和能量生物转化 形式的地表物质,就称为土壤。
前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提出:土壤是地球陆地上 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2.降水/水分状况
水分影响土壤中的化学作用和生物活动。
土地
概念:土地是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 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和人类过去 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
层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可分为三个表层: 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它包括地形、土壤、 植被的全部,以及影响它的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表层岩石和作用于地表的气候条件。
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 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自然成土因素:在没有受人类经济活动 影响的成土过程中,影响土壤形成过程 的因素,称之为自然成土因素。
属于自然成土因素的有:母质(或岩 石)、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
(一)、母质
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自然土壤形成的物质 基础,影响土壤矿物质组成和性质。 花岗岩中的长石、云母易风化,并富含钾素; 页岩是由富含粘土的物质经过硬化后形成的,所 以在其风化产物上形成的土壤,质地较粘重。 石英砂岩主要是由石英颗粒组成。因此在其风化 产物上形成的土壤,往往砂性较强,养分较少, 并含有较多的石砾。
什么是“壤”?
《周礼》指出:“以人所耕而树艺焉则曰壤”。 这句话精言深意,深刻阐明了“壤”的形成过程 及其科学意义。
《说文解字》:“壤,柔土也,无块曰壤。”
《禹贡》马融注:“壤,天性和美也。”
上述两种对“壤”之解释,“柔土”“天性和 美也”都说明“壤”的生产性能比“土”要好, 肥力高。因为它的性质既不坚硬板结,也不过于 轻松疏散,而是柔软和美的,适于各种作物的生 长。
使分解作用不停进行。 植物吸收盐基养分,养分被吸收后,经分
解作用再释放回土壤中。 植物根部有助风化,令空气及水分流通。
2.土壤微生物 细菌、真菌及分解者影响土壤的养分循
环,令土壤保持养分流动。 分解有机质,释放各种养料 合成土壤腐殖质,发展土壤胶体性能 有的微生物可以固氮 转化矿物质养料,使某些矿质养料元素能 被植物吸收利用 吸收、分解、转化土壤有机污染物及重金 属污染物 部分微生物可作为土壤污染程度的指示物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土壤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 土地资源与土地(壤)环境问
题 第三节 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 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五节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第一节 土壤的基础知识
1.1 土壤与土地 1.2 土壤的形成 1.3 土壤的组成 1.4 土壤的物理性质 1.5 土壤的化学性质
凝结作用
根系穿横
土粒团聚
形成土壤
2)、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矿物质
淋失 根系吸收
养分元素的富集
分解、释放
残体释放
土壤表层 气候影响 形成有一定肥力的土壤层
裸 风化作用 露 岩 石
成
土 微生物
母 质
低等植物
原
始 草本植物
土 壤
木本植物
成 熟 耕作培育
耕 作
土 生土 熟土 肥土 土
壤
壤
成土主导因素:生物
二、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