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骑桶者》ppt[1]
合集下载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课件:第八单元-骑桶者(共9张PPT)
• 你认为小说中的哪一个人物形象接 近卡夫卡本人?你觉得从这部作品 中,折射出卡夫卡怎样的精神世界?
三次订婚又终生未娶,酷爱文学又执意焚稿。 从某种意义上说,卡夫卡就是一个骑桶者。 游离于现实之外,又止步于现实之前。
我将摧毁一切障碍! ! 一切障碍正在摧毁我
——[法]巴尔扎克
卡夫卡的主要作品: 《审判》《城堡》《美国》《观察》 《变形记》《在流放地》
骑 桶 者
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保险公司的雇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
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工人;
在职务上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 家;但是他连作家也不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家 庭;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 生’边缘人
一个人的困境,正是所有人的困境。 卡夫卡的作品,常常是现代人生存状况的寓言
卡夫卡: 写作是一种祈祷的形式 是砸碎我们心中的冰海的斧子
弗兰茨· 卡夫卡
( Franz Kafka 1883~ 1924)
现代派小说的鼻祖,
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 作家,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 说家之一
• 复述情节
• 讨论: 假设“我”拎着木桶去,结局会如 何?
“骑着桶”和“拎着桶”,艺术效果 有何不同?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 萨姆沙从 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 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变形记》
虚构的特质:想象、夸张、 怪诞、荒谬
小说表现生活和心灵的真实。
你读到了哪些真实? • 人际关系的冷漠? • 孤独和对交流的恐惧 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小说欣赏》)ppt教学课件:《骑桶者》 (共53张)
2019/12/4
卡夫卡短暂的一生给后人留下的主 要是三部未写完的长篇小说《美国》 (1912—1914)《审判》(1914— 1918)《城堡》(1922)和以《变 形记》《判决》《饥饿的艺术家》 为代表的几十部中短篇小说以及大 量的私人信件、日记。
卡夫卡一般是和乔伊斯、普鲁斯特、 福克纳、贝克特等人一起被人们谈 论的,他们都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
“异化”等)。
2019/12/4
卡夫卡(1883~1924) 奥地利小说家
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一个犹太商 人家庭,曾获得布拉格大学的法 学博士学位,毕业后长期担任公 司职员。他的作品都是在业余时 间完成的,他写作勤奋,但并不 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工作之余 写东西是他解决心灵苦闷的手段。 许多作品随意写来,并无结尾。 他对自己的作品也多为不满,临 终前让挚友布洛德全部烧毁。布 洛德出于友谊与崇敬之情,违背 了卡夫卡的遗愿,整理出版了 《卡夫卡全集》共九卷。其中八 卷中的作品是首次刊出的,引起 文坛轰动,在西方掀起了一阵 “卡夫卡热”。
的奠基人。
卡夫卡(1883~1924) 奥地利小说家
2019/12/4
卡夫卡(1883~1924) 奥地利小说家
2019/12/4
现代派文学发端于19世纪晚期, 兴盛于20世纪前期,是西方继古 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之 后的又一重要文学形态,多用变 形、扭曲、实验性的手段来表达 人类的现代性困境,分支流派有 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 意识流、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 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等。卡夫卡 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的作品的 色调似乎总是灰色的,揭示出人 类普遍的孤立和疏离,展示人如 何在世界的迷宫中找不到出路, 只剩下迷惘、绝望以及屈从。
煤店老板、老板娘的狠心? “我”借煤的方式有问题? “我”交流方式的不恰当 ? “我”自身的性格弱点 ?
骑桶者ppt1
主题分析
• 小说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其内在的含义 是什么? • 运用夸张的手法,暗示主人公理想的彻底 破灭,对现实世界的畏惧和彻底弃绝。使 小说蒙上了一层冷峻的幽默色彩,耐人寻 味。 • 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关于卡夫卡《骑桶者》的虚构和真实的问题 关于“骑桶”——
骑马 骑牛
骑自行车 骑扫帚 骑棒头 骑板凳
骑桶
——有现实基础
关于“飞”——
桶是木头的,里面是空的,很轻
——具有可以“飞”的条 件
“飞翔”本是很美好的事情,
强烈的对比 而这里的“飞”却是让人辛酸的举 动
卡尔维诺对《骑桶者》的解读,认为这是一篇用 “轻”来化解“重”的文本。 设想如果“我”不是骑着桶去要煤,那就成了读 者习以为常的“控诉型”的小说;而“骑着桶”去 要煤,就使《骑桶者》显得新颖而内涵丰富。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 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 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 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 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 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 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 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 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 煤店老板夫妇在小说中有何作用?是不是作 者批判的对象? • 表现客观的真实。 • 不是。 • “我”借不到煤,是因为交流的不成功。 • 交流的不成功是因为交流方式的不恰当。飞 在空中,煤店老板(娘)并没有看见“我”, 所以小说没有强调煤店老板(娘)的“狠 心”,而是借煤者对世界的畏惧。
• 小说行将结束时,老板娘说:“外面什么也没有; 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老板娘这 样说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 ①“我”是骑着木桶去的,人在空中; • ②“我”没有与老板娘正面交流过; • ③“我”的畏惧心理使“我”的话与教堂尖塔上的 晚钟声响混合在一起,让人产生了错觉。 • 效果:把借煤这个现实的问题虚化了,让人置身于 似真似幻的氛围中,增强了小说的虚幻色彩,暗示 出借煤的失败其实是一次人与人交流的失败,凸现 了爱与沟通的匮乏。
高二语文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课件:第16课《骑桶者》 (共53张)
煤店老板、老板娘的狠心? “我”借煤的方式有问题? “我”交流方式的不恰当 ? “我”自身的性格弱点 ?
借煤失败的责任在谁呢?
这是一次借煤的失败,也是一次交流的失败。但卡夫卡并 没有谴责什么,他的小说不指向“阶级斗争”这样奋发有为 的主题,而是暗含了一种内向的自省 。
交流的不成功是否有可能是因为借煤者交流的方式有问 题?而交流方式的不恰当难道不正是交流者自身的性格弱 点导致的吗?借煤的失败不是正面交涉的失败,而是因为 借煤者选择了飞翔的方式,而如果煤店老板并没有确切地 看到你,听到你,他们没有借煤难道有什么值得责怪吗? 或许,我们也可以把“借煤”看做是发生在作者想像里的一 件事,这件事强调的不是煤店老板(娘)的狠心,而是借 煤者对世界的畏惧。
虚构是以现实为基础的
阅读卡夫卡的《骑桶者》和安徒生的《卖 火柴的小女孩》,比较两者有什么相同和 不同之处。
卖火柴的小女孩
圣诞节前夕。 天气真冷,还下着雪,刮着北风。 有位失去母亲的小女孩,为了养活生病的爸爸,冒 着风雪去卖火柴。 “火柴,谁要火柴。” 她没有棉衣,穿着一条旧裙子,头上围着一条破头 巾,脚上穿着一双拖鞋。她沿街叫卖,可是没有一个 人理好。 人们都在准备圣诞礼物,高高兴兴,欢欢喜喜,小 姑娘多可怜啊!她有许多火柴,全部都包在一个旧围 裙里,手里拿着几根。
卡夫卡小说的特点:
寓意深刻 想象奇诡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 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 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 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 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 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 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 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 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 阵的“卡夫卡热”。
借煤失败的责任在谁呢?
这是一次借煤的失败,也是一次交流的失败。但卡夫卡并 没有谴责什么,他的小说不指向“阶级斗争”这样奋发有为 的主题,而是暗含了一种内向的自省 。
交流的不成功是否有可能是因为借煤者交流的方式有问 题?而交流方式的不恰当难道不正是交流者自身的性格弱 点导致的吗?借煤的失败不是正面交涉的失败,而是因为 借煤者选择了飞翔的方式,而如果煤店老板并没有确切地 看到你,听到你,他们没有借煤难道有什么值得责怪吗? 或许,我们也可以把“借煤”看做是发生在作者想像里的一 件事,这件事强调的不是煤店老板(娘)的狠心,而是借 煤者对世界的畏惧。
虚构是以现实为基础的
阅读卡夫卡的《骑桶者》和安徒生的《卖 火柴的小女孩》,比较两者有什么相同和 不同之处。
卖火柴的小女孩
圣诞节前夕。 天气真冷,还下着雪,刮着北风。 有位失去母亲的小女孩,为了养活生病的爸爸,冒 着风雪去卖火柴。 “火柴,谁要火柴。” 她没有棉衣,穿着一条旧裙子,头上围着一条破头 巾,脚上穿着一双拖鞋。她沿街叫卖,可是没有一个 人理好。 人们都在准备圣诞礼物,高高兴兴,欢欢喜喜,小 姑娘多可怜啊!她有许多火柴,全部都包在一个旧围 裙里,手里拿着几根。
卡夫卡小说的特点:
寓意深刻 想象奇诡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 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 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 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 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 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 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 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 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 阵的“卡夫卡热”。
语文《骑桶者》(1)(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PPT课件
与课文不同之 处已用红笔标 上,相同之处可 以快速带过.
10
天太冷了,我独自一人坐在屋子里。
窗外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
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的
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得去煤店里“买”
一点煤回来,否则,我将冻死在家里。
我拎/提(哪个更好?)着桶走出家门,一
路是泥泞,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犹如
5
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漠不关心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 作为保险公司的雇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 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工人; 在职务上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 但是他连作家也不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家庭; 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
煤贩把手拢在耳朵边,“我没有听错吧?”他转过身 问他妻子,她正坐在炉边长凳上织毛衣,“我听得对吗? 有一个买主。”
“我什么都没有听到。”那妇人说,她织着毛衣, 平静地喘着气,惬意地背靠着炉子取暖。
“噢,是的,”我喊道,“是我,一个老主顾,忠 诚老实,只是当下没有法子了。”
“老婆,”煤贩子说,“是有一个人,我不会弄错 的;一个老主顾,肯定是一个老主顾,说话才这么中
骑 桶 者
1
整体概况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1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2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3
2
一我切将障摧碍毁正一在切摧障毁碍我! !己的祖 国、自己的宗教,没有家庭的温暖、爱情的甜 蜜,甚至在职业上他也是一个介于职员与作家
21
10
天太冷了,我独自一人坐在屋子里。
窗外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
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的
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得去煤店里“买”
一点煤回来,否则,我将冻死在家里。
我拎/提(哪个更好?)着桶走出家门,一
路是泥泞,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犹如
5
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漠不关心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 作为保险公司的雇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 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工人; 在职务上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 但是他连作家也不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家庭; 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
煤贩把手拢在耳朵边,“我没有听错吧?”他转过身 问他妻子,她正坐在炉边长凳上织毛衣,“我听得对吗? 有一个买主。”
“我什么都没有听到。”那妇人说,她织着毛衣, 平静地喘着气,惬意地背靠着炉子取暖。
“噢,是的,”我喊道,“是我,一个老主顾,忠 诚老实,只是当下没有法子了。”
“老婆,”煤贩子说,“是有一个人,我不会弄错 的;一个老主顾,肯定是一个老主顾,说话才这么中
骑 桶 者
1
整体概况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1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2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3
2
一我切将障摧碍毁正一在切摧障毁碍我! !己的祖 国、自己的宗教,没有家庭的温暖、爱情的甜 蜜,甚至在职业上他也是一个介于职员与作家
21
骑桶者 PPT
❖ 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3. “冰山区域” 是一个彻底冰凉绝望的境 地!他决心“永远消失,不复再见”!他宁 愿独自承受绝对的冰凉!即独自面对人生 的虚无!
❖最后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暗示主人公 理想的彻底破灭,对现实世界的畏惧和彻 底弃绝。使小说蒙上了一层冷峻的幽默色 彩,耐人寻味。
❖ 主题: ❖ 贫困者的窘况和有产者的自私无情。 ❖ 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问题探讨(任选一题)
❖ 1.作者为什么设计小说主人公是骑着桶, 而不是拎着桶去赊煤?
❖ 2.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 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 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 “我”的呼喊,看到“我”这个人呢?请 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
❖ 3.小说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其内在的含 义是什么?
❖ 德国文艺批评家龚特尔·安德尔这样评价卡夫卡: “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 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 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 作为劳动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 者。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 者,因为他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而‘在自己 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还要陌生’”安德尔十 分准确而形象地概括了卡夫卡没有社会地位、 没有人生归宿、没有生存空间的生活环境,同 时也是对形成卡夫卡内向、孤独、忧郁与不幸 人生的较为完整公允的阐述。
❖卡夫卡之所以对我们重要,是因为他的困 惑,亦即现代人的困惑。” (《卡夫卡问题》)
❖卡夫卡一再逼问的现代人的困惑就是:在 信仰自由的时代里,如何寻找一个自己的上 帝?也即:用什么样的理由(人生意义)来 挂住此生,摆脱那人生的虚无?
❖卡夫卡说:“人若没有对某种不可摧毁的东 西持续不断的信仰,便不能活下去,而无论 这种不可摧毁的东西还是这种信仰都可能是 长期隐匿的。”
❖3. “冰山区域” 是一个彻底冰凉绝望的境 地!他决心“永远消失,不复再见”!他宁 愿独自承受绝对的冰凉!即独自面对人生 的虚无!
❖最后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暗示主人公 理想的彻底破灭,对现实世界的畏惧和彻 底弃绝。使小说蒙上了一层冷峻的幽默色 彩,耐人寻味。
❖ 主题: ❖ 贫困者的窘况和有产者的自私无情。 ❖ 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问题探讨(任选一题)
❖ 1.作者为什么设计小说主人公是骑着桶, 而不是拎着桶去赊煤?
❖ 2.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 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 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 “我”的呼喊,看到“我”这个人呢?请 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
❖ 3.小说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其内在的含 义是什么?
❖ 德国文艺批评家龚特尔·安德尔这样评价卡夫卡: “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 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 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 作为劳动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 者。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 者,因为他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而‘在自己 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还要陌生’”安德尔十 分准确而形象地概括了卡夫卡没有社会地位、 没有人生归宿、没有生存空间的生活环境,同 时也是对形成卡夫卡内向、孤独、忧郁与不幸 人生的较为完整公允的阐述。
❖卡夫卡之所以对我们重要,是因为他的困 惑,亦即现代人的困惑。” (《卡夫卡问题》)
❖卡夫卡一再逼问的现代人的困惑就是:在 信仰自由的时代里,如何寻找一个自己的上 帝?也即:用什么样的理由(人生意义)来 挂住此生,摆脱那人生的虚无?
❖卡夫卡说:“人若没有对某种不可摧毁的东 西持续不断的信仰,便不能活下去,而无论 这种不可摧毁的东西还是这种信仰都可能是 长期隐匿的。”
骑桶者 优秀课件PPT
文艺理论家给小说的定义:“小说是用散 文写成的具有某种长度的虚构的故事。”
英国间谍小说作家勒卡雷说过:“‘一只猫 坐在草垫子上头’,这不是个故事。‘一 只猫坐在一条狗的垫子上’,这里头就有 故事了。”小说家要行使自己的创造权, 就必须不受所谓客观事实的禁忌,艺术真 实的使命可以暂不理会现实的法则,因为 说谎是小说家的特权。
——“我”战战兢兢,自怨自艾,面对一个强 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力。
正像卡夫卡小说中惯常的主人公,是个猥琐 的小人物。
2、老板娘是否看到骑桶者或听到骑桶者的 话?结果不同表现的主题有没有不同?
(1)看到了听到了,当作没有看到听到。骑桶者 被拒绝,被“扇走” ——控诉当时社会缺乏同 情心,反映底层人民生活的凄凉。
▪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 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 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
一、本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复述故 事情节。
▪ 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穷得买不起煤 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 着桶去的,而是骑着煤桶飞着去的。 结果他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 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一、介绍作者及作品 弗兰茨·卡夫 卡,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 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 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 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 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 疗养院。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 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 来解除内心的苦闷。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 《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 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
8、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 20年12 月15日 星期二 6时18 分57秒1 8:18:57 15 December 2020
骑桶者PPT课件
此课件可编辑版,如对课件有异 议或侵权的请及时联系删除! 课件可编辑版,请放心使用!
.
《骑桶者》 ——卡夫卡
2
.
小说中心事件?
赊煤 (讨煤)
4
◆探究一:“我”为什么要去赊煤?
思考角度: 1.自身原因 2.外界因素
5
◆探究一:“我”为什么要去赊煤?
自身 1.穷困潦倒:煤桶空了(我连一星半点煤屑 都没有了) 2.强烈的求生欲: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 能活活冻死。迫切想要逃离寒冷。
11
探究三:“我”的形象: 自卑、自尊,畏缩、惶恐、胆 小、害怕失败,不善交流,命 运可悲的小人物
12
主要作品介绍
•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 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 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 “异化”现象。
•《审判》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 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 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
这不正是“我”的生存困境么!
10
结尾虚构“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 永远消失,不复再见。”有何含义?
结尾虚构“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 永远消失,不复再见。”我的一无所有, 最终使得我从地球上消失,在这种生命的 轻飘中让我们感受到的却是沉重孤独绝望。 面对这个冷酷的社会现实,我努力想要摆 脱困境却不能,我是多么无能为力,无可 奈何,最后只能彻底弃绝这个世界。
卡夫卡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现人 物的困境呢?在这些人物身上其实也有着 作者的影子。
17
一我切将障摧碍毁正一在切摧障毁碍我! !
——[法]巴尔扎克
19
他是一个没有归宿感的作家,他没有自己的祖
国、自己的宗教,没有家庭的温暖、爱情的甜蜜, 甚至在职业上他也是一个介于职员与作家之间 的 “边缘人”。卡夫卡在家庭中感到孤独,在社 会上更是如此,总有一种被隔离的感觉。
.
《骑桶者》 ——卡夫卡
2
.
小说中心事件?
赊煤 (讨煤)
4
◆探究一:“我”为什么要去赊煤?
思考角度: 1.自身原因 2.外界因素
5
◆探究一:“我”为什么要去赊煤?
自身 1.穷困潦倒:煤桶空了(我连一星半点煤屑 都没有了) 2.强烈的求生欲: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 能活活冻死。迫切想要逃离寒冷。
11
探究三:“我”的形象: 自卑、自尊,畏缩、惶恐、胆 小、害怕失败,不善交流,命 运可悲的小人物
12
主要作品介绍
•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 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 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 “异化”现象。
•《审判》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 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 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
这不正是“我”的生存困境么!
10
结尾虚构“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 永远消失,不复再见。”有何含义?
结尾虚构“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 永远消失,不复再见。”我的一无所有, 最终使得我从地球上消失,在这种生命的 轻飘中让我们感受到的却是沉重孤独绝望。 面对这个冷酷的社会现实,我努力想要摆 脱困境却不能,我是多么无能为力,无可 奈何,最后只能彻底弃绝这个世界。
卡夫卡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现人 物的困境呢?在这些人物身上其实也有着 作者的影子。
17
一我切将障摧碍毁正一在切摧障毁碍我! !
——[法]巴尔扎克
19
他是一个没有归宿感的作家,他没有自己的祖
国、自己的宗教,没有家庭的温暖、爱情的甜蜜, 甚至在职业上他也是一个介于职员与作家之间 的 “边缘人”。卡夫卡在家庭中感到孤独,在社 会上更是如此,总有一种被隔离的感觉。
《骑桶者》PPT1
• “骑着桶”去要煤,就使《骑桶者》显得新 骑着桶”去要煤,就使《骑桶者》 骑着桶 颖而内涵丰富。 颖而内涵丰富。 •
小结:虚构使我们富有! 小结:虚构使我们富有!
• “骑着桶”去要煤,就使《骑桶者》显得新 骑着桶”去要煤,就使《骑桶者》 骑着桶 颖而内涵丰富。 颖而内涵丰富。 •
小结:虚构使我们富有! 小结:虚构使我们富有!
骑马 骑牛
骑自行车 骑扫帚 骑棒头 骑板凳
骑桶 ——有现实基础 有现实基础
关于“ 关于“飞”——
桶是木头的,里面是空的,很轻
——具有可以“飞”的条 具有可以“ 具有可以 件
“飞翔”本是很美好的事情, 强烈的对比 而这里的“飞”却是让人辛酸的举 动
小说中,骑桶者的飞翔明显是虚构的, 小说中,骑桶者的飞翔明显是虚构的,但是小说传 达的情感思想具有普遍性,是真实的, 达的情感思想具有普遍性,是真实的,作者是如何 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虚构中的真实”的呢? 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虚构中的真实”的呢?
• •
虚构嵌入现实,就和现实浑然一体了。 虚构嵌入现实,就和现实浑然一体了。 小说还展现了“ 的心灵的真实。 小说还展现了“我”的心灵的真实。展现了 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 “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 鄙夷神色的畏缩自卑心理以及 “我”对老板娘 的憎恨。 的憎恨。小说借助飞翔这一虚构情节真实地展现 心灵的真实。 了“我”心灵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 真实,也是更为深刻的真实。 真实,也是更为深刻的真实。
•
小说中,骑桶者的飞翔明显是虚构的, 小说中,骑桶者的飞翔明显是虚构的,但是小说传 达的情感思想具有普遍性,是真实的, 达的情感思想具有普遍性,是真实的,作者是如何 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虚构中的真实”的呢? 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虚构中的真实”的呢?
《骑桶者》PPT1
Βιβλιοθήκη 骑桶借煤 啼笑皆非【奥地利】
卡夫卡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
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 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 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 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 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开始利 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写作勤奋,但不以发 表、成名为目的,工作之余写东西是他解决心灵苦闷 的手段。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 《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 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 均未写完。
别的感情?他给你留下了什么样印象。
2、文中的“我”为什么有这样 的遭遇?谈谈作者创作此作品的 目的。
•
2、文中的“我”为什么有这样的遭 遇?谈谈作者创作此作品的目的。
• 普通意义上的控诉小说:控诉人民生活艰
难,批判社会冷酷无情。主人公值得怜悯, 煤店老板娘值得谴责。
3、“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我的自身 有没有问题?当时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缺少 什么?进一步探究文章主题和传统小说有什 么不一样。
五、作业(拓展探究)
• 谈谈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会像骑桶者那样
面对生活吗?
常读经典可以使人明练人生
) ) )
情节发展
• 开端( 1 )严寒威逼,决定借煤。 • 发展(2-14)骑桶借煤,最终失败。 • 高潮( 15 )扇去冰山,不复再见。
忍俊不禁篇
• 1、说说文中的“我”滑不滑稽,好不好笑?
哪里令人发笑?
2、谈谈你对文中老板娘的理解。
• 解一: • 解二:
令人心酸篇
• 1、除了可笑,我们对文中的“我”有没有
3、“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我的自身 有没有问题?当时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缺少 什么?进一步探究文章主题和传统小说有什 么不一样。
卡夫卡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
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 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 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 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 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开始利 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写作勤奋,但不以发 表、成名为目的,工作之余写东西是他解决心灵苦闷 的手段。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 《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 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 均未写完。
别的感情?他给你留下了什么样印象。
2、文中的“我”为什么有这样 的遭遇?谈谈作者创作此作品的 目的。
•
2、文中的“我”为什么有这样的遭 遇?谈谈作者创作此作品的目的。
• 普通意义上的控诉小说:控诉人民生活艰
难,批判社会冷酷无情。主人公值得怜悯, 煤店老板娘值得谴责。
3、“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我的自身 有没有问题?当时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缺少 什么?进一步探究文章主题和传统小说有什 么不一样。
五、作业(拓展探究)
• 谈谈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会像骑桶者那样
面对生活吗?
常读经典可以使人明练人生
) ) )
情节发展
• 开端( 1 )严寒威逼,决定借煤。 • 发展(2-14)骑桶借煤,最终失败。 • 高潮( 15 )扇去冰山,不复再见。
忍俊不禁篇
• 1、说说文中的“我”滑不滑稽,好不好笑?
哪里令人发笑?
2、谈谈你对文中老板娘的理解。
• 解一: • 解二:
令人心酸篇
• 1、除了可笑,我们对文中的“我”有没有
3、“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我的自身 有没有问题?当时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缺少 什么?进一步探究文章主题和传统小说有什 么不一样。
骑桶者ppt实用课件1
76、信仰是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力量。—— 高尔基 79、乐观是一首激昂优美的进行曲,时刻鼓舞着你向事业的大路勇猛前进。—— 大仲马
80、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狄更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81、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 —— 德国谚语 82、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马克思 83、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蓬勃、勇敢的爱国者却比黄金更为宝贵。 —— 林 肯 84、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游玩、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 —— 居里夫人 85、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只有勤奋不懈的努力才能够获得那些技巧,因此,我们可以确切地说: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 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 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
背景·情节
• 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 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 一个穷得起煤都买不起的人想去向煤店老 板借煤,他不是拎着桶去,而是骑着桶飞 着去的。结果,非但没借到煤,反而被老 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 效果:把借煤这个现实的问题虚化了,让人置身于 似真似幻的氛围中,增强了小说的虚幻色彩,暗示 出借煤的失败其实是一次人与人交流的失败,凸现 了爱与沟通的匮乏。
主题分析
• 小说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其内在的含义 是什么?
• 运用夸张的手法,暗示主人公理想的彻底 破灭,对现实世界的畏惧和彻底弃绝。使 小说蒙上了一层冷峻的幽默色彩,耐人寻 味。
89、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爱因斯坦 90、成功并不能用一个人达到什么地位来衡量,而是依据他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到底克服了多少困难和障碍。—— 布克•华盛顿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91、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 托尔斯泰 92、 成功,从失败的土壤中顽强生出。—— 德 国 93、别因为落入了一把牛毛就把一锅奶油泼掉,别因为犯了一点错误就把一生的事业扔掉。—— 蒙 古 94、危险、怀疑和否定之海,围绕着人们小小的岛屿,而信念则鞭策人,使人勇敢面对未知的前途。 —— 泰戈尔 95、论命运如何,人生来就不是野蛮人,也不是乞讨者。人的四周充满真正而高贵的财富—身体与心灵的财富。 —— 霍勒斯•曼
80、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狄更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81、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 —— 德国谚语 82、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马克思 83、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蓬勃、勇敢的爱国者却比黄金更为宝贵。 —— 林 肯 84、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游玩、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 —— 居里夫人 85、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只有勤奋不懈的努力才能够获得那些技巧,因此,我们可以确切地说: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 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 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
背景·情节
• 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 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 一个穷得起煤都买不起的人想去向煤店老 板借煤,他不是拎着桶去,而是骑着桶飞 着去的。结果,非但没借到煤,反而被老 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 效果:把借煤这个现实的问题虚化了,让人置身于 似真似幻的氛围中,增强了小说的虚幻色彩,暗示 出借煤的失败其实是一次人与人交流的失败,凸现 了爱与沟通的匮乏。
主题分析
• 小说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其内在的含义 是什么?
• 运用夸张的手法,暗示主人公理想的彻底 破灭,对现实世界的畏惧和彻底弃绝。使 小说蒙上了一层冷峻的幽默色彩,耐人寻 味。
89、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爱因斯坦 90、成功并不能用一个人达到什么地位来衡量,而是依据他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到底克服了多少困难和障碍。—— 布克•华盛顿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91、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 托尔斯泰 92、 成功,从失败的土壤中顽强生出。—— 德 国 93、别因为落入了一把牛毛就把一锅奶油泼掉,别因为犯了一点错误就把一生的事业扔掉。—— 蒙 古 94、危险、怀疑和否定之海,围绕着人们小小的岛屿,而信念则鞭策人,使人勇敢面对未知的前途。 —— 泰戈尔 95、论命运如何,人生来就不是野蛮人,也不是乞讨者。人的四周充满真正而高贵的财富—身体与心灵的财富。 —— 霍勒斯•曼
《骑桶者》精品课件
心理的真实、细节的真实、语言的真实,让读者在阅读时也不由 得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真实体验,一切都变成了现实的,可触摸到 的,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甚至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样。这种 真实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一种更为深刻的真实。
匈牙利文学批评家卢卡契指出:卡夫卡笔下,‚由于细节所 诱发的真实力量而显得实有其事‛,所以说,‚卡夫卡作品的整体 上的荒谬和荒诞是以细节描写的现实主义基础为前提的。‛
一、体会‚真实‛与‚虚构‛
(二)对‚谎言‛的解读
1.‚谎
言‛最明显的表现莫过于骑着木桶飞着去借煤的举
动,按理说去煤店借煤如同向邻居借点儿东西一样寻常而熟悉,
而飞翔的方式让读者大为惊异。这个情节使小说的面貌发生了
根本性改变,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区分开来。
‚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 骑桶者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 上滚下去;但是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了,妙哉, 妙哉;平趴在地上的骆驼,在赶骆驼的人的棍下摇晃着身体站 起来时,也不过尔尔。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 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 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思考:这篇小说中哪些内 容是明显的虚构,哪些地方在营造 真实感?
文本分析
一、体会‚真实‛与‚虚构‛
(一)对于‚真实‛的解读 1.叙述人称的真实:
人称是区分叙述人在叙述时是站在局外还是局内的依据。 采用第一人称,会使叙述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 离,也便于抒发感情。这篇小说使用第一人称,无疑增添了作 品的真实性。
( 一 ) 对于‚真实‛的解读 5.语言的真实: A. 他的妻子却已经走到了他的身边,拉住他的手臂说:‚你待 在这儿。如果你还固执己见的话,那就让我上去。想想你昨天 夜里咳嗽咳得多么厉害。只为一件买卖,而且只是一件凭空想 象出来的买卖,你就忘记了你的妻儿,要让你的肺遭殃。还是 我去。‛
匈牙利文学批评家卢卡契指出:卡夫卡笔下,‚由于细节所 诱发的真实力量而显得实有其事‛,所以说,‚卡夫卡作品的整体 上的荒谬和荒诞是以细节描写的现实主义基础为前提的。‛
一、体会‚真实‛与‚虚构‛
(二)对‚谎言‛的解读
1.‚谎
言‛最明显的表现莫过于骑着木桶飞着去借煤的举
动,按理说去煤店借煤如同向邻居借点儿东西一样寻常而熟悉,
而飞翔的方式让读者大为惊异。这个情节使小说的面貌发生了
根本性改变,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区分开来。
‚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 骑桶者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 上滚下去;但是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了,妙哉, 妙哉;平趴在地上的骆驼,在赶骆驼的人的棍下摇晃着身体站 起来时,也不过尔尔。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 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 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思考:这篇小说中哪些内 容是明显的虚构,哪些地方在营造 真实感?
文本分析
一、体会‚真实‛与‚虚构‛
(一)对于‚真实‛的解读 1.叙述人称的真实:
人称是区分叙述人在叙述时是站在局外还是局内的依据。 采用第一人称,会使叙述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 离,也便于抒发感情。这篇小说使用第一人称,无疑增添了作 品的真实性。
( 一 ) 对于‚真实‛的解读 5.语言的真实: A. 他的妻子却已经走到了他的身边,拉住他的手臂说:‚你待 在这儿。如果你还固执己见的话,那就让我上去。想想你昨天 夜里咳嗽咳得多么厉害。只为一件买卖,而且只是一件凭空想 象出来的买卖,你就忘记了你的妻儿,要让你的肺遭殃。还是 我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读经典使人明练人生!
• ①“我”是骑着木桶去的,人在空中; • ②“我”没有与老板娘正面交流过; • ③“我”的畏惧心理使“我”的话与
教堂尖塔上的晚钟声响混合在一起, 让人产生了错觉。
主题分析
• 效果:把借煤这个现实的问题虚化 了,让人置身于似真似幻的氛围中, 增强了小说的虚幻色彩,暗示出借 煤的失败其实是一次人与人交流的 失败,凸现了爱与沟通的匮乏。
•发
展: 骑桶飞翔,借煤失败;
• 高潮和结局:扇至冰山,不复再见。
分析人物形象
• 小说虚构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 个形象有哪些性格特点?
• “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 • 性格特征:畏缩、自卑、惶恐。
主题分析
• 小说行将结束时,老板娘说:“外面 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 么也没有听到。”老板娘这样说的原 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 果?
虚构——
编织“谎言”
虚构——
编织真实的Hale Waihona Puke 言 追求心灵的真实虚构——
小说的灵魂 文学的本质
虚构的特质:
想象 夸张 怪诞 荒谬
真正的小说是一种创造,是以想 象和虚构为翼的自由飞翔。它来自 于现实大地,却又高蹈于云霄之上。
学会鉴赏现代小说的一个非 常重要的方法,从虚构的角度看出 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体会这种表 达真正蕴含的,理解这种表达所带 来的,这样,我们的精神世界将更 加地自由、美好美好!
骑 桶 者
弗兰茨·卡夫卡
( Franz Kafka 1883~1924)
奥地利小说家,
现代派小说的鼻祖,
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 作家,二十世纪最伟 大的小说家之一
卡夫卡小说的特点:
寓言体 想象奇诡
代表作:
长篇《城堡》《审判》《美 国》短篇《变形记》《判决》 《地洞》《饥饿的艺术家》
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 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 困境。
事实
与 虚构
讨论:他想说什么?
主题分析
• 小说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其内在的含义 是什么?
• 运用夸张的手法,暗示主人公理想的彻底 破灭,对现实世界的畏惧和彻底弃绝。使 小说蒙上了一层冷峻的幽默色彩,耐人寻 味。
• 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虚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艺术魅力?
月是故乡明 白发三千丈 人比黄花瘦 黄河之水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
—— 美国诗人奥登
他说了什么?
背景·情节
• 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 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 一个穷得起煤都买不起的人想去向煤店老 板借煤,他不是拎着桶去,而是骑着桶飞 着去的。结果,非但没借到煤,反而被老 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情节结构
• 开 端: 严寒威逼,决定借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