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一、种群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种群密度(最基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2、种群特征增长型年龄组稳定型衰退型性别比例1)种群密度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质变革曲线:①“J型增长”a、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S型增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b、曲线中注意点:(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种群和群落知识总结
2K 2K 第4章 种群和群落1.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b.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可以帮助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根据年龄组成将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c.性别比例 概念: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
类型:雌多于雄;雄多于雌;雌雄相当。
研究目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性引诱剂(信息素)会破坏性别比例。
d.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变化2、样方法通常用于调查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也可以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活动能力差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该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取样的方法(根据地形区分)主要有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适用于样地比较狭长)。
样方一般以1m 2的正方形为宜,但可是适当调整,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计算不同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例如:样方面积为S,取n 个样方,各样方内个体数量分别为N 1N 2N 3……N N ,则种群密度为(N 1+N 2+N 3+……+N N )/nS )样方内的计数方法为: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计右。
3、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常用标志重捕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
(会计算)(个体总数N/再次捕获个体数n=初次捕获标记个体数M/重捕的标记个体数)4、种群的空间特征:集群分布、均匀分布、随机分布 5.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a. 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b. 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c. 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6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J 型增长的条件理想环境下,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
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最基本特征)出生率:单位时间里新出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常用调查植物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正方形;等距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长方形时2)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动物例:对某地麻雀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50只麻雀,把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记环后放掉,数日后又捕获了40只,其中有标记环的10只,那么该地大约有麻雀200只N :50=40:10 N =200只2、种群的数量变动及数字模型(S ”型曲线tt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无敌害等理想条件“J”型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无K值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
实例:20世纪30年代,美国岛屿上环颈雉的增长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X倍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X t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原因:因生活条件有限而使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S”型曲线数量的增加特点:不能连续增长,达最大值(K值)后停止增长,有的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概念: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实例: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大草履虫的数量在第二天和第三天增长较快,第五天以后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1. 群落的定义: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多种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的总体。
2. 种群的定义:种群是指同一生物种类个体的总体,它包括了该物种的所有个体。
3. 群落的组成:群落通常由多种物种组成,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竞争和合作等相互作用关系相连。
物种的组成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特定条件、资源可用性以及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4. 种群的特征:种群由同一物种的个体组成,它们之间具有相同的基因组合、生理特征和行为习性。
种群的数量可以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等因素进行调节。
5. 群落和种群之间的关系:群落是由多个种群组成的,而种群是群落中的基本单位。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种群的数量和分布模式会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而群落的生态位和资源利用也会影响种群的生存和繁殖。
6.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由物种的数量、种类、个体密度和空间分布等因素决定。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单优群落、多优群落和均匀群落等。
7. 群落的演替:群落是动态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演替。
演替是指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初级群落会逐渐演替为中级群落,再逐渐演替为成熟群落。
8. 群落的稳定性: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
稳定群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并且能够快速恢复到原有状态。
9. 群落的相互作用:群落中的物种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关系,包括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共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三节—群落的结构(含答案解析)
第3节群落的结构知识点一群落及物种、种群、群落的比较1.群落,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它包含了生态系统内的所有生命成分,即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没有分解者的生物集合不能称之为群落,如生活在同一池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群落以种群为单位,是各个种群的集合体,在一个群落中,不论其大小均生活着许多种群,这些种群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依靠这种关系使生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与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机整体。
,生物群落有一定的生态环境,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有不同的生物群落。
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提醒】判断是否是一个群落,要把握三个要素:“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和“全部种群”,包括了该区域内所有的动物种群、植物种群和微生物种群。
2.物种、种群与群落的区别与联系,物种种群群落概念内涵在自然状态下能够交配和繁殖并产生可育后代的生物个体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概念外延由许多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同种生物个体的种群组成个体之间既有种内互助,也有种内斗争,两者对立统一,共同维持种群的相对稳定由不同种群构成,其关系有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等,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分别占有一定的生态位特征判断物种的标准主要是形态特征和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不同物种存在生殖隔离最重要的特征是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影响种群密度首要特征是物种的丰富度,具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会发生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联系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个生物种群的集合体,这些不同生物种群彼此相互作用,保证群落内的每一个生物种群都比单独存在时更加稳定。
一个物种可形成许多小种群,群落结构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3.个体、种群、群落间的形成关系及区别,个体―→具有⎩⎪⎨⎪⎧年龄性别出生日期死亡日期种内关系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种间关系群落―→具有⎩⎪⎨⎪⎧群落的构成群落的演替知识点二 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三节群落的结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三节群落的结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一、群落的结构特征(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种间关系1)捕食:(斗争中最激烈的)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如:羊吃草,狼吃鹿。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相从对方获利。
如:豆科植物和根瘤;人和肠道细菌。
3)竞争:两种不同生物为争夺资源和空间而斗争。
如:牛和羊,田里的水稻和杂草。
4)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生物体表或体内,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
如:植物和菟丝子;噬菌体和细菌;绦虫和猪。
(4)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物种分布,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的分层与食物和栖息条件有关。
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物种分布,不同地段往往分布不同种群,同一地段的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二、群落的演替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1)群落演替的过程和主要类型①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但被彻底消灭........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②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
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1、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大肠杆菌等 捕食(如图乙) 2、群落的种间关系 竞争(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 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 寄生:蛔虫、绦虫、虱子、蚤 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垂直结构 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3、群落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4、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必修三第4章第一二节种群和群落
具 黄鹂、杜鹃等 有 明 山雀、啄木鸟等 显 的 分 层 现 画眉等 象
影响分层(垂直)现象的因素: 植物:光照强弱
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意义: 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空间和食物等 环境资源的能力
2、水平结构——镶嵌分布
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 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以及人与动物的影 响(即群落内部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
种群数量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即 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__环__境_容__纳__量 (K值)后,将停止增 长。
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 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增长率= Nt-Nt-1 =出生率-死亡率
Nt-1 Nt-Nt-1
增长速率=
导致森林破坏 破坏水域生物群落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 不同于
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措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
诊断与思考
×(1)一个池塘中所有的动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2)一个生物群落中两种生物之间可能具有两
种种间关系
(√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
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A、两个湖泊
中的鲤鱼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种群 个体
种生同活种种群种在群同的群生一?物特区的域征内 全部 个体。 群落
B、东海海底中
的所有生物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C、一块稻田里的幼蚜
D、非洲马赛马拉大草原上所 有的成年、幼年的雌、雄角马
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直接决定)
固定小动物
怎样保证小动物生活状 态?为什么? 湿棉花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doc
第 4 章种群和群落第 1 节种群的特征【要点导学】一、种群特征:(一)种群密度概念: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 =种群的个体数量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种群密度具有一定的特点:①在相同环境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
②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并非指种群中的某个个体,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要增大;死亡率高出生率,种群密度要降低。
(三)年龄组成:1.概念: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年龄一般分为幼年 (尚无生殖能力 )、成年 (有生殖能力 )和老年 (丧失生殖能力 )三个阶段。
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2.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图示类型种群构成特点发展趋势增长型幼年个体很多, 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保持稳定衰退型老年个体很多, 幼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3.意义: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我们研究种群有什么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四)性别比例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种群根据性别比例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人、猩猩等(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猪等;(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等。
通过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造成了种群密度的改变。
(五)迁出和迁入:迁入:迁入个体使种群密度增加;迁出:迁出个体多使种群密度降低。
它们对种群的密度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种群各特征间的关系:种群数量直接影响预测变化方向影响数量变动年龄组成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决定大小和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和迁入决定种群的密度;③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性别比例影响着种群密度;④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未来的变化趋势。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复习课件
数量
数量
0
捕食
0
时间
竞争
时间
数量
0
共生
时间
选用两种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原生动物进行以下实验:各取 10个原生动物A和B;以同一种杆菌为饲料;分别放在相同容积的 容器中单独培养;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下: 单位:个
1原生动物A单独培养6天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生态学上称此
数量为
环境容纳量或K值
2由表可知;单独培养时AB种群增长都属于
3如果要全面了解调查该地块的生物多样性微生物除外;除要 调查地面上的植物 动物种类以外;还应进行土壤动物类群丰富 度的调查;进行这项工作时对获得的小动物可存放在 溶液中 接下来对体采积集分到数收为集70瓶%中或的75小%动的物酒还精应做的工作是
和统计工作 4土壤用动肉物眼具或有仪趋器暗认趋真湿观避察高并温分的类习性;为了探究该弃耕农田 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右图所示装 置;从选取的样土中收集小动物;他们这一装置不够完善;请你 帮助该小组的同学们完善该装置
种群增长的s曲线
λ 增长率 增长速率
在一块荒地中;对某种入侵植物和几种本地植物的种群密度进 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
1在所调查的A~E五种植物中;你认为入侵物种最可能 是 C ;请在坐标图中绘出该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 2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实验中;某学生的部 分实验操作过程如下: ①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记录数据; ②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冰箱中; ③第七天再取样计数;记录数据;统计分析绘成曲线 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错误
型S增长
3如果将A B放在同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能够生存下来的
是 A;判断的理由是 繁殖速度比B快出生率大 但达到稳
高二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优选精品欢迎下载知识点一:种群和群落概念的理解(不要死记,要知道判断)知识点二: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最基本特征)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⑴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以及活动能力差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
※告诫备考:样方大小的确认以及挑选出样方的方法等有关科学知识。
⑵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主要是会计算)(3)灯光捕获法:趋光性的昆虫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3、年龄共同组成:(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①增长型:幼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出生率死亡率;增长;②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适中;出生率死亡率;稳定;1/4优选精品欢迎下载③复苏型:老年个体多于幼年个体;出生率死亡率;增加。
4、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应用领域袭杀害虫的雄性个体,毁坏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并使其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属生物防治)知识点三: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生物模型1、概念:(略,无需记)2、类型:生物模型常用的表现形式存有两种,分别就是和,其中前者比较精确,后者更为。
3、建立的步骤:(详见教材p65,理解记忆)知识点四:种群增长的两大曲线:曲线和曲线1、两个曲线的对照: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照自学:①产生条件;②快速增长特点;③有没有k值。
2、环境容纳量:在的情况下,一定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
应用领域:①创建自然保护区,给濒危动物更宽阔的生存空间,提升它们的潮间带环境,从而提升环境容纳量,就是维护它们的根本措施;②鼠害的掌控方面。
3、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请复习我们补充的)知识点五: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物种组成(1)就是区别相同群落的关键特征。
(2)群落中的多少称作多样度。
2/4精选精品热烈欢迎浏览(3)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与群落知识点总结分析
种群和群落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注意】(1)两个要素:“同种生物”和“全部个体” 各个年龄段的个体/雌雄个体(有性别差异的生物)(2)两个条件: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存在的种群必须有一定时空限制(种群的时空界限随研究工作方便性划分) (3)两个方面:宏观: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微观: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辨析】种群、个体、物种(1)种群所具有的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是个体所不具备的,个体只能由出生、死亡、年龄、性别等特征。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一)种群密度(最基本数量特征):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表示方法: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面积或体积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别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意义: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内的数量。
应用:农林害虫的监测、预报;渔业捕捞强度的确定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含义: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含义:一个种群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学科交叉】中国人口增长:出生率>死亡率城市人口增长:迁入率>迁出率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四)年龄组成:含义: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和特点:【说明】1.处于生殖前年龄的个体称为幼年个体(幼体);处于生殖年龄的个体称为成年个体;处于生殖后年龄的个体称为老年个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物群体和生态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物群体和生态群
落知识点
1. 生物群体是指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域内,由同一物种构成的个体总和。
生物群体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物量和种群结构等。
2. 种群密度是指生物群体中个体的数量。
它可以通过统计样本数量或利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种群密度的变化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影响。
3. 生物量是指生物群体中各个个体的总重量或总体积。
生物量可以通过采样和称重来进行测量,或者通过估算方法来计算。
4. 种群结构是指生物群体中各个个体的年龄、性别和大小等特征的分布情况。
种群结构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种群的生长状态、繁殖水平和环境适应能力。
5. 生态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多个相互作用的种群组成的生物群体集合。
生态群落的形成受到生物间相互作用、环境因素和物种丰富度等因素的影响。
6. 生态位是指一种生物在生态群落中的角色和职位。
不同物种之间通过利用资源分成不同的生态位,避免了资源的直接竞争。
7. 生态位的分化是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避免资源竞争的策略。
不同物种通过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和生活方式,选择了不同的生态位来避免资源竞争。
8. 网络结构是指生物群体中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生态群落中的网络结构可以是食物链、食物网或者其他类型的关系网络。
以上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物群体和生态群落的主要知识点。
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和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概念: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2.年龄组成
概念: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研究目的:对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3.性别比例
概念: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
类型:雌多于雄;雄多于雌;雌雄相当。
研究目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4.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
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
研究目的: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检验
或修正。
3.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
⑴数学方程式:优点是科学、准确。
⑵曲线图:优点是直观。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含义: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大致呈“J”型。
2.数学模型
⑴模型假设
①.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⑵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t=No×λ的t次方。
⑶各参数意义:No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三、种群生长的“S”型曲线
1.含义: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
曲线,呈“S”型。
2.产生条件
自然资源和空间有限,种群密度增长→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加→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
→出生率约=死亡率
3.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下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又称环境容纳量。
第3节群落的结构
1.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种群是一个系统,种群水平的研究集中于种群的数量动态,包括出生率、死亡率、年龄
组成、性别比例等。
群落是更高层次的系统,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另外一些问题。
3.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要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叫做丰富
度。
一般来说,森林要比草原物种的丰富度大。
4.同一群落中的各种生物要通过复杂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关系主要包括竞争、
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在一块农田里,农作物与杂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关系,农作物与田鼠之间的关系属于捕食关系,田鼠与蛇属于捕食关系,非典病毒与人之间属于寄生关系。
5.群落中各个种群的不同分布,构成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我
国传统上四大家鱼混合放养,四大家鱼在池塘生物群落中的结构属于垂直结构;我国的华东地区,自沿海向内地,随着降雨量的不断减少,动植物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带性,这种地带性的动植物分布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第4节群落的演替
1.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因为环境条件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这就导
致了组成群落的种群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从而使群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2.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它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
演替。
3.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
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干涸的的湖底进行的演替。
4.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
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5.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种群的演替。
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
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6.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政府明确提
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自2003年1月20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