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修订稿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上学期高二政治(部编版必修4)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上学期高二政治(部编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0839a76e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dc.png)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认识的本质、来源和发展过程:这是认识论的基础,需要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
2.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这是认识论的核心问题,学生需明确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布置以下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
a.解释认识的本质和来源。
b.简述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c.分析一个具体案例,说明认识发展的动力和规律。
2.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认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以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等核心知识点。
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我的认识观”的短文,要求结合课堂所学,阐述自己对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以及认识与实践关系的理解。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将理论知识内化为个人的认识观念,提高写作能力。
2.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分析其中认识发展的过程,探讨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问题分析能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请各位同学认真完成作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认识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认识到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真理是不断丰富的,从而坚定追求真理的信念。
2.引导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范文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54efa8b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fe.png)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的认识是通过感观和思维活动来获取对事物的了解。
2.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思考、分析等方法来深化对事物的认知。
3.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事物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感觉与知觉:让学生了解感觉是认识事物的起点,知觉是感觉的进一步加工。
2. 思考与思维: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来分析问题。
3. 知识与经验: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2. 新课导入:讲解感觉、知觉、思考、思维、知识与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认识过程的复杂性。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5. 总结讲解:总结学生观点,强调认识过程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感觉、知觉、思考、思维、知识与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认识过程的复杂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辅: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或教辅资料。
2. 案例或事例:准备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或事例。
3.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以便展示案例和进行讲解。
七、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可以利用互联网查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如文章、视频等。
2. 实物模型:准备一些实物模型或展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教学内容。
3. 小组讨论工具:准备一些讨论工具,如白板、记号笔等,以便小组讨论时使用。
八、教学延伸:1.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https://img.taocdn.com/s3/m/860e3fb7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6b.png)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尾声,我会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以下几点:
1.认识的本质和来源,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
2.认识发展过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与区别。
3.认识过程中的主客观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影响认识发展。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的重点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认识的本质、来源及发展过程。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认识的本质,理解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把握。
2.掌握认识的发展阶段,包括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以及实践检验认识。
6.课后拓展:布置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任务,如研究性学习、论文撰写等,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7.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过程表现。评价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掌握,还包括学生的思考、讨论、实践等环节。
8.教学反馈: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困惑,及时解答,确保教学效果。
3.学会分析认识过程中的主客观因素,了解认识的发展受何种因素制约。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认识问题进行剖析,提高认识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
本章节的教学过程注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亲身体验认识的发展过程,提高认识水平。
2.论述题:分析认识过程中的主客观因素,以及它们在认识发展中的作用。请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论述。
3.案例分析:请选取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以及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具体表现。
教学设计1: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学设计1: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https://img.taocdn.com/s3/m/f4133245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27.png)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课标要求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学科素养1.政治认同: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坚信人民的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实践创造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2.科学精神: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帮助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明确实践确立实践是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1.理解认识的含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2.理解实践的含义与特点。
3.理解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列举生活实例,根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确立实践是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2.教学难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下面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些讲话摘要,阅读并思考实践与认识的关系:①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
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
马克思、恩格斯把生产力的发展看作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把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2004年7月,习近平在浙江省委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
“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
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086dafd3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8e.png)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设计思路学生在生活中对于“实践”已具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还没有上升到哲学层面,本节课采用议题式教学模式,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理念,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以小问题作为思考讨论的切入点一一展开,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
一、课程标准2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框的主要内容“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人教版第四模块《哲学与文化》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中的第一框。
本框共有两个目题:第一目从认识的内涵和阶段入手,引入实践内涵,引出实践的三大特点;第二目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四个方面论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本框在全书中的地位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人类诞生数百万年来,一代又一代地从事着两项基本的活动: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
可见,生活与实践是我们进入哲学殿堂、把握哲学智慧不可或缺的途径,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因此,学好本框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各课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实现全书的教学目的,对学生学好整本书意义重大。
三、学生学情分析这门学科比较抽象,这一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好,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把抽象知识具体化,结合学生身边的具体案例和时政知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政,将哲学知识生活化、趣味化。
四、核心素养目标(一)政治认同:通过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学习,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科学理论,能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的实践观,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在实践中不唯书、不唯上,坚持科学精神,增强创新意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ec00f8bc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27.png)
教法:议题式教学、情景式教学
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重点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难点
实践的特点的区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视频:《刘慈欣演讲:对宇宙的探究是创作的基础》
学生观看视频体会人对宇宙的认识变化、了解《三体》的创作背景
基于学情、教材以视频引入,以真实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多角度调动学生对总议题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
【议题情境三】:《三体》的创作特色
议学任务三:展现文字,通过《三体》的创作特色说说实践的三个特点。
议学小结:
①客观物质性:基本要素(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受客观事物、规律制约
议题三:人对宇宙的认识为什么能够不断发展?
【议题情境四】:望远镜的发展
议学任务四::
1.望远镜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望远镜的功能变化说明了什么?
3.有人认为:“既然国内拍不出《三体》?为什么不把版权卖给好莱坞?”,对此你有何看法?
议学小结:
1人的认识为什么能够不断发展: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②认识的工具不断发展
③认识的能力不断发展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上帝创造宇宙、改天说、地心说、日心说以及现代的宇宙爆炸说等体会人类对宇宙认知的变化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人们对宇宙的认知变化、《三体》的创作历程等,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并认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https://img.taocdn.com/s3/m/fce84156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d5.png)
4.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认识的本质、起源和发展过程,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观点。
2.强调认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思考,探索未知领域,不断丰富和拓展自己的知识体系。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观点,共同推动认识的不断发展。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认知发展、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念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他们对认识论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但在深入理解和运用方面仍有待提高。在此基础上,本章节的学情分析如下:
1.学生在认知发展方面,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认识的本质和起源,但对于认识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活动进行引导和巩固。
2.讲解认识的基本过程:详细介绍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基本过程,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它们对认识发展的指导意义。
4.结合时事政治,讲解认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科技创新、国际关系等方面。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
5.在学习方式上,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尚需加强。本章内容将通过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形式,促进学生多种学习方式的融合和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人的认识的本质、起源和发展过程,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73e5fbe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2e.png)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M《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设计一、目标:1.知识目标:①识记:实践的含义;人类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②理解: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并能用具体实例给予阐释。
③运用:列举生活中与实践相关的例子或名言。
2.能力目标:①分析理解能力: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学会对实践概念含义进行分层理解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②通过研究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结合案例培养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难点:实践的特点三、教学过程㈠导入新课教师:展示观点一:不会游泳,怎能下水。
观点二:不下水,怎能学会游泳。
提出疑问:你赞同那个观点?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从而导入新课。
㈡讲授新课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它的两层基本含义:A.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教师:展示材料,让学生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①蜜蜂筑巢。
②构想美好生活③建设小康社会④成功举办奥运会2.实践的特点⑴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原因:A、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B、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08奥运奖牌制作的难度说明。
⑵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播放神七中航天员出舱的模拟动画说明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⑶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①实践具有社会性提出疑问:航天员翟志刚在太空中成功出舱,是单靠他个人力量可以完成的吗?学生回答教师: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实践具有历史性展示从神五到神七的三次突破说明: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不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新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b710044df61fb7360a4c658a.png)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案[20 -20学年度第—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要求是: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的设计理念是:创设恰当的情境,使学生在对实例的分析中,切实感受到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师给与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同唯心主义和有神论做坚决的斗争,并树立科学的实践观点。
二、教材分析《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第六课的第一框题,重点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本框题共分两目。
第一目从实践的含义入手,引出实践的特征;第二目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四个方面论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把握哲学智慧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学好本框题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各课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三、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第四课和第五课的学习,初步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但哲学毕竟是高度抽象的一门学科,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高。
因此,课堂教学应多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以强化学生对于实践含义以及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理解和记忆。
由于学生参加实践、接触社会的机会并不多,对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实践的主体和对象欠缺足够的认识,所以应充分利用学生已经获得的生活体验,将生活化的知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9: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学设计9: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https://img.taocdn.com/s3/m/8cd91098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fc.png)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前系统1.教材的地位和内容“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框是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的过程》之第一框,与第五课所反映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二框学习“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作了知识准备。
所以这节的内容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框主要包括实践的含义及特点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两大部分基本内容。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勇于展示自己的观点,亲历知识的生成的历程,切身感受哲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求索真理的思维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知识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2.课程三维目标的确定2.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框教材重点介绍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生在这一知识生成的体验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实践第一性观点的理解和认可,而且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及展示的过程中体验到求知和展示自我价值的的乐趣,这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因此本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2.1.1 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2.1.2 体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快乐。
2.2 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逻辑顺序为实践含义—->实践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中以学生合作探究得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重点,让学生们从知识生成过程中体验哲学追问、思辨的思维方法。
因此本节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可定为:在探究中学习求索真理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追问、思辨等能力。
2.3 知识与技能本节内容的课程标准是“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理解实践的含义及特点,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因此本节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可定为:2.3.1 理解实践的含义及特点,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3.2 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b7c8f6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41.png)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基本观点和理论2.探索人类认知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3.培养学生对于人的认识能力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二、教学内容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不同观点2.人类认知的发展过程和阶段3.环境与遗传对人认识的影响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观点和理由。
步骤二:知识讲解(20分钟)通过投影或笔记板展示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包括经验论、理性论和社会交往论等。
讲解每种观点的主要思想和代表性人物,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观点的优缺点。
步骤三:认知发展过程(30分钟)讲解人类认知的发展过程和不同阶段。
从婴儿期开始,介绍感知、思维和语言等认知能力的逐渐发展。
通过案例和故事让学生理解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
步骤四:环境与遗传的影响(30分钟)讲解环境与遗传对人认识的影响。
介绍环境对人认知能力的塑造和培养的重要性,以及遗传对认知能力的限制和影响。
通过实际案例和科学研究,让学生认识到环境和遗传在人的认识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步骤五:思考与讨论(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问题:个体之间的认识能力差异是如何形成的?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互动讨论,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理论。
2.案例分析法: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和故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认知发展和环境遗传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1.学生讨论的质量和深度2.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表现3.学生参与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六、教学延伸1.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和论文,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研究领域的发展和前沿。
2.引导学生进行个人研究课题,让他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人的认识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注意:本文档采用Markdown文本格式,其中不包含图片和网址。
高中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精选教案优秀范文
![高中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精选教案优秀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11636d5b4daa58da1114a2a.png)
高中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精选教案优秀范文高中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特点。
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明确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二、教学重、难点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师总结。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劝子的两句诗告诉我们要对一件事物有深刻的认识,一个很好的办法是亲自去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实践的含义、特点、基本形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通过对实践含义的分析,引出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试验。
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事件含义的理解。
教师组织活动:以国家体育馆的建设为例,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此实践活动是如何体现实践的三个特点的。
学生回答问题:略。
教师总结:实践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2.实践具有三个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这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
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高中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懂得既要认真读书,更要努力实践的道理。
王贵山《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王贵山《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新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58c7a7d2dd88d0d233d46a76.png)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台正式上线。 6.2016 年 2 月 11 日,加州理工学院、
麻省理工学院以及(LIGO)研究人员的宣布 他们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016 年 2 月 11 日,美国科研人员宣布: 他们利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于 2015 年 9 月首次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
提问:这说明是认识的来源是什么?
学生 思考 回答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教案
[ 20 – 20 学年度 第__学期 ]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 市实验学校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让学生自己列举身边的事例,是本节课的遗憾。
反思之三
一方面,在案例列举方面,除了选举引力波这一事例之外,教师还应该
给学生拓展其他素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除此之外,还可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列举日常生活中关于实践和认识
辩证关系的事例,从而更好地理解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在小组
对于实践的含义 及特点的理解, 是本节课的难 点。对此,我没 有先讲它的含 义,而是让学生 自己在阅读教材 42—43 页关于实 践的含义的基础 上,进行分析判 断。一方面,旨 在培养学生提取 信息和归纳信息 的能力;另一方 面,培养学生分 析判断的能力, 从而更好地突破 本节课的难点。
名师教学设计《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示范教学教案
![名师教学设计《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示范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fb9858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5f.png)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总结出--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总结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引导学生总结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设计意图:利用“苹果”设置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品尝体验和探究学习体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在分享合作中拓展思维空间,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便于自动生成。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很容易被激发,于是在这种愉悦的讨论学习中,枯燥的政治理论也就变得有趣起来。
学生写并踊跃回答自己的同学特点。
通过贴近学生的情景活动,容易他们激发兴趣,自然导入本课哲学理论学习。
2、实践的特点
探究活动一:观看“愚公移山”的动画视频,思考:
(1)是谁在从事移山活动?(2)移山活动是在认识世界还是在改造世界?(3)移山活动是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教师活动:适当讲解,点出概念理解上的易错点。
当堂检测巩固提高
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我精选了5道选择题对学生进行限时训练,处理先由学生回答,然后小组互评纠正,最后教师点拨。
学生进行限时训练
处理先由学生回答,然后小组互评纠正
设计意图:这样自学互评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解题的能力
七、作业布置: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请你利用今天所学知识以“我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难点: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班的学生。高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综合分析的能力,但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很有限,对实践活动、实践主体等认识不多,这对于他们理解本课的基本观点会带来一定的困难。
【教学设计】《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9f9d1a284868762caaed5ae.png)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节,承接本单元前两课“唯物论”部分,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正确认识外部世界,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并为下一单元“辩证法”部分奠定“认识论”基础。
理论上,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无论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还是改造客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从考纲看,本节课的知识点也是高频考点,因此,本节课在本单元及整本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学生学好整本书具有重大意义。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高二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
因而在教学设计阶段要选择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素材创设教学情境,依据学生认知水平设计富有梯度的探究问题,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和特点;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通过课堂实践环节,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引导学生学习辩证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本领,积极实践、勇于实践,在实践中成长,服务于实践。
四、教学策略选择1.情景创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设计、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通用3篇)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通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d41f314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91.png)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通用3篇)《人的熟悉从何而来》教案篇1人的熟悉从何而来一、【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识记:(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构成要素(3)实践的特点◇理解: (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是熟悉的基础 (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运用:(1)依据所学学问,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
(2)依据相关原理,说明实践出检验熟悉的唯一标准。
2、力量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熟悉的关系原理,使同学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熟悉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熟悉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熟悉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坚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一切学问来源于实践,一切熟悉要服务于实践。
二、【重点、难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2、实践是熟悉的来源三、【教学方法】:争论探究、讲授法四、【课时支配】: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人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通过意识熟悉世界,那么人对世界的正确熟悉从哪里来?一、人的熟悉论从何而来(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
◇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探究提示:(1)同学们可以谈出自己对“实践”概念的感性熟悉,不必苛求精确,照实践就是人们做事情,譬如农夫种田、工人做工、老师教学、演员表演、科学家做试验等。
但这里提前告知同学们,实践是指人们熟悉活动以外的活动。
(2)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具有本质区分。
②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利己主义”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
③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学问点时,应留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范文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313487a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01.png)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的认识是通过感觉、思考、实践等途径逐渐形成的。
2. 引导学生掌握认识的发展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认识。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感觉、思考、实践在认识形成中的作用。
2.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认识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认识的形成过程及其规律。
2.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认识发展规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认识的形成过程及其规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认识发展案例。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认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2. 课件:人的认识发展过程的图片、案例等。
3. 教学道具:感觉、思考、实践等相关卡片。
六、教学内容1. 感觉认识:让学生了解感觉是认识的起点,通过感觉我们获取外界信息。
2. 思考认识:引导学生掌握思考是认识发展的关键,通过思考我们对感觉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3. 实践认识:让学生明白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通过实践我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引发学生对认识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感觉、思考、实践在认识形成中的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感觉、思考、实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认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八、课堂练习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感觉、思考、实践在认识形成中的作用。
2. 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在认识发展过程中的困惑,并提出解决方法。
九、课后作业2. 引导学生进行认识发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分析问题等。
十、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认识发展的理解程度。
3. 实践活动:考察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认识发展应用能力。
《第四课 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四课 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944a526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ad.png)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了解人类认识的过程和规律。
2. 掌握认识的本质,理解实践和认识的互相干系。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增强科学认识和唯物主义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实践与认识的干系,以及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2. 难点:如何理解实践对于人类认识的重要性,以及实践与认识互相作用的复杂性。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案例、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2. 准备教室讨论题目和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准备实践活动道具,如模拟实验器械或场景安置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干系。
4. 准备相关书籍和资料,供学生课后阅读和学习。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观看一些哲学纪录片片段,引出人类对世界本源的探索,导入到哲学范畴的探讨。
2. 展示问题,引导思考:(1)哲学思考的重要性表此刻哪里?(2)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之间的干系?(二)讲授新课(35分钟)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a.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b.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干系c.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标,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 认识具有再三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 举例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我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
3. 分析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些具体现象,让学生参与讨论并得出结论,引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去诠释这些现象。
(三)实践活动(5分钟)1. 设计一次关于人与自然的教室讨论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感受去理解“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这一观点。
2. 让学生思考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四)教室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指导意义。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88ed5a6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b6.png)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人的相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一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通过命题判定、概念再判定等方式,能够理解实践概念、特征以及实践与相识的关系;能够全面深刻地把握实践对相识的确定作用,初步利用实践观来分析现实生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命题的是非判定,思索实践与相识的辩证关系;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再判定,深化对实践本身的相识和理解;通过知行关系的探讨来升华对实践的相识。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加深了对实践的理解,感受到实践的价值,在生活中能注意实践,努力形成知行合一的生活看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实践的概念,全面驾驭实践和相识的关系2.教学难点:理解实践的概念和特征三、教学策略高二学生在生活中对于实践已具有必须的相识和了解,但还没有上升到哲学层面,同时本课的标题为《人的相识从何而来》,所以老师可以干脆引入实践,来学习人的相识从实践中来,最终回来实践概念本身,让学生在已有哲学根底上来理解实践概念。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师引入:同学们好,今日我们的课题是人的相识从何而来。
每组有两张任务卡,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完成的任务。
首先,第一个任务就是我们仿照江苏卫视综艺节目《特别了得》,即选手给出信息,由嘉宾来判定是真是假。
我们的六组同学就是今日的嘉宾,请翻开手中的任务卡1,要求是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小组一起来判定下面五个命题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最终由小组代表来答复,同时还要告知大家你的判定是怎么得到的。
老师展示五个命题:1.苹果的肩部(花梗凹陷部)最甜2.在月球上让羽毛与铁球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羽毛和铁球同时落到月球外表3.酱油吃多了皮肤会变黑4.北京地铁价格上调之后,坐地铁的人会削减5.食品中运用食品添加剂不利于身体安康(副板书:判定从哪儿获得)学生活动:小组探讨,并汇总答案老师讲解:苹果究竟哪里最甜,羽毛与铁球是否同时落地,酱油吃多了会不会变黑,地铁价格会不会影响人们乘坐,食品添加剂是否有害安康,对于这些相识的判定是从哪儿来的,究竟怎么回事,我们来深化分析一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
设计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教学改革倡导的理念是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针对高二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科性质和特点,重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力求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引领中学生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能为自己将来的生活与实践做一点有价值的指导,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课标要求及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本课题分二目,包括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其逻辑顺序和结构分别是:实践的定义—实践的基本含义—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实践的三个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从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中可以感受到本课题最大的特点就是较强的思想理论性,尤其注重帮助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在心理思维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求知探究能力,对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善于合作探究、勇于思索、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认知结构上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什么是认识,什么是实践,什么是正确认识的来源与检验标准有了自己生活化、经验化的理解,所以不应该只大量灌输和拓展较多的空洞理论,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借助感人的生活素材和熟悉的生活案例来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在社会生活中体悟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让每一位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多元的、和谐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构成要素;
◇理解:(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运用: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
(2)依据相关原理,说明实践出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要服务于实践。
从而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与书本上的理论相结合。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主导,通过情景导入、案例分析等方式,恰当运用指导—自学、讨论—交流、引导—探究、体悟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生活。
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学难点】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第六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高二的学生很活泼,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难,为此我通过时事和生活化的材料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进行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内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及时进行引导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