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
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
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在中国,三农问题指的是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方面的问题,是一个涉及广泛且复杂的社会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三农问题也在不断变化,并引发了一系列制度变迁。
三农问题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解放前夕,当时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生活贫困,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解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改革使得农村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农民的收入也有所提高。
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农业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农民的种植销售方式亟需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
农村地区的农产品市场逐渐与全国市场接轨,农民种植销售形式由集体经济模式向家庭经济模式转变,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农村农民对于土地的流转也得到了一定的便利,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为农业经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然而,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失,农业面临着人员不足的困境。
农村人口的减少不仅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短缺,也带来了老龄化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以适应快速城镇化的需求,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不足也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中国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制度变迁来推动农村的发展。
政府实行了农业产业化、农村集体经济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农业产业化突破了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引导农民向规模经营转变。
集体经济改革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鼓励农村发展新业态。
政府还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了水、电、路等公共设施的覆盖率,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然而,三农问题在中国的发展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对滞后,农业生产方式仍然较为传统,农民收入水平不够稳定。
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仍然不完善。
三农经济模式的变迁与创新
三农经济模式的变迁与创新三农经济是指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和农民经济的总称。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业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领域。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三农经济也在不断发生变革与创新。
首先要明确的是,随着中国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三农经济模式必然会发生变化。
以前的传统三农模式主要依靠家庭承包制度,农民靠种地、养殖来赚取利润。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三农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需求和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创新。
创新的首要任务是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科技、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等多个方面。
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推广新型的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使农产品更具竞争力。
同时,引进现代化设备和机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规模化生产可以减少资源和人力成本,使农业生产更加健康、快捷、有效。
此外,标准化管理和品牌推广可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
其次,我们需要创新农村发展模式,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现代化不仅仅包括农业生产方式,还包括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传统的三农经济模式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缺乏多元化的产业支撑。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种养结合、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新型产业。
这些新型产业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可以有效地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同时,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来推动三农经济的变迁与创新。
比如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向乡村投资建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实施扶贫政策,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生产条件等。
总的来说,变迁与创新是势在必行的,并且应该是全方位的。
只有在大力推动现代化农业、多元发展乡村经济、完善政策保障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三农经济模式的真正变革和创新。
这不仅符合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也有助于提升我国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农问题历史与现状分析
三农问题历史与现状分析三农问题是指中国农村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这个问题是中国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涉及面广,解决起来也相对复杂。
本文将从历史与现状两个方面对三农问题进行分析。
三农问题的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农民传统。
在封建社会中,农民处于社会的底层,受到土地的世袭制度和赋税的压迫,生活贫困,处于社会的边缘。
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农民农田的丧失使农民面临更加严重的困境。
在1949年以前,农业处于经济的核心地位,中国的大多数人口都生活在农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但是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民贫困。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农业为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需要一度遭到忽视,农民地位下降,三农问题恶化。
改革开放以后,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矛盾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形成了巨大的农民工群体。
同时,农村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贫困问题依然存在。
三农问题具有多方面的复杂性,如土地问题、农产品销售问题、农村基础设施问题、农民教育问题等。
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之一。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制度限制了土地的流动,使农民无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农业生产。
此外,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也存在问题,一些农村土地出现闲置和流转难的情况。
同时,农村土地承包期的不确定性也导致农民对土地进行长期投资的积极性不高。
农产品销售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不佳,无法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此外,农产品的流通渠道不畅,农民难以获得合理的价值回报,导致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也导致了农村的贫困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另一个方面。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这种不平衡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缺乏基础设施也限制了农产品的流通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农民教育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重要环节。
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的主要内容
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的主要内容一、引言三农问题是指中国农村地区存在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是中国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的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制度性问题。
本文将从三农问题的现状入手,探讨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制度建设方案。
二、三农问题现状1.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中国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是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农业投入力度,但仍然存在种植技术落后、资金匮乏、土地资源有限等问题。
2. 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中国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之外的内陆省份和西部地区更为明显。
这主要是由于土地资源有限、种植技术落后、市场信息不畅等因素造成。
3.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中国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缺乏道路交通、电力供应等基础设施,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
4. 农村人口流失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人口流失现象日益严重。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工作机会多、收入高、生活条件好等因素吸引了大量农民进城。
三、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的关系1. 农业经济体制改革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业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革。
这些改革主要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农产品流通市场化等方面。
这些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2. 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为了解决资金匮乏问题,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些专门服务于农民和农业企业的金融机构,如“三农”银行等。
这些机构为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
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些专门服务于农民和农业企业的基础设施,如公路网、电力供应等。
这些措施为解决农民生产和生活中的不便提供了有力支持。
4. 农村人才培养为了提高农村人才素质,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
三农问题的现状和政策解析
三农问题的现状和政策解析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一大瓶颈。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府也在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但是还需进一步加强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三农问题现状和政策解析。
一、农业生产问题我国农业生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农田面积逐年缩小。
城市化推动了农村土地向城市流转,大量农村土地被开发建设,农地总面积不断减少,导致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的限制。
2.农业生产技术滞后。
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特别是在机械化、智能化方面远远不够成熟,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且劳动力成本较高,这也是农村人口流失的一个原因。
3.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
我国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严重的现状,不仅影响农民的生计,同时也影响了国民的身体健康。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科技研发,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也需要改变一些传统农业观念,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意识。
二、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也是农村改革的长期任务。
当前我国农民收入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贫困依然存在。
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一些危房户和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更加艰难。
2.税费负担重。
在农村地区,维持正常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缴纳的税费相比城市居民来说要更高,这导致一些农民感觉生活负担很重。
3.就业机会少。
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比城市要少很多,这导致很多青壮年劳动力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来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政策可以从降低农村税负、增加农村公共品供给、扶持农村产业发展等方面入手,同时也可以推广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引导农民参与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
三、农村社会问题我国农村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老龄化问题。
中国历代农业的发展和三农问题
中国历代农业的发展和三农问题第一篇:中国历代农业的发展和三农问题中国历代农业的发展和三农问题一、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二、农业发展表现三、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四、人口问题五、关于重农抑商问题: 1.实施的原因 a、农业产品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会加据农业劳动力的流失b、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经营店铺、作坊等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c、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d、其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较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必然产物2.表现: 3.评价:a、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b、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重农抑商的政策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六、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亩田制度》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
①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②评价: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①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②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七、建国后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1、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②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的政策③意义: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②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③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农问题
(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规律的支配
“三农”问题既是个现实问题,更是随着改革发展不断演变的历史产物。其实质是中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后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表象。这是由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内在规律决定的。目前对我国农村产生内在支配作用的因素有:市场经济、城市化、社会化大生产等人类社会演进的客观规律性,而这些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从中国农村社会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来看,我国农村向商品经济进而市场经济转变;②传统农业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即小生产向大生产转变;③乡村社会向市民社会转变或靠近。通俗说来就是,实现乡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农业工业化,直至完全消除城乡差别、工农差别。
从总体上看农村问题最突出表现为旧的农村体制已适应不了建设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农村的需要。在目前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城市工业高度发达的大背景下“三农”问题只会越来越尖锐,农村发展的体制制约因素只会增多、外部环境只会持续恶化。以上的分析决定了新型农民组织不应该只是一个引领农民发展经济的“经济组织形式”,而更多的是一个以农民组织为平台形成的一种社会发展模式。
(四)“三农”根本问题认识上的偏差
古代中国的三农政策与社会治理
古代中国的三农政策与社会治理在古代中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政府必须面对的难题,针对这一问题,各个朝代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进行社会治理。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的三农政策与社会治理的发展历程。
一、秦朝三农政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但土地私有产生了一些问题,如土地流转、土地兼并等,导致无地无牛的农民增加。
秦始皇采取的三农政策主要是鼓励开垦荒地,通过推行耕战并举政策,鼓励农民上战场,同时也会分配耕战并举的土地,提高农民的地位。
这一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地开垦和农业发展,但对农民的压迫也很大,导致农村社会不稳定。
二、汉朝三农政策汉朝的三农政策主要采取了“赋役法”和“均田制”两种政策。
赋役法规定,国家按户口征收赋税,并设立钱粮库,为灾害时农民提供救济。
均田制则是在打破地主阶级垄断的基础上,平均分配土地,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
这两项政策都对农民有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稳定。
三、唐朝三农政策唐朝时期,农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村人口增加,但针对土地流转和土地兼并的问题,唐朝政府没有采取明确的政策。
唐代有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叫李约瑟,他提出了“唯农是本”的观点,认为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农民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唐朝加强了对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四、宋朝三农政策宋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更加发达,农业生产和贸易也更加繁荣。
为解决土地流转和土地兼并问题,宋朝政府提出了“流转不离村,兼并不得撤销”的土地政策,限制大地主的土地扩张,保护中小农户的利益。
同时,宋朝加强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广水利和耕作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五、明清三农政策明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强,土地兼并的问题也愈发严重,于是明朝采取了“均田免丁法”和“分赃法”两项政策。
均田免丁法规定每万贯户口分配土地,分田之后不需要再交纳军差粮钱等统筹管理费用;分赃法规定,国家将农田分为三等,有多少种类的农田就分多少等,目的是以土地多少来确定税赋,以保证财政收入,但是对农民的压迫很大。
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的主要内容
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一、引言三农问题是指中国农村面临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关键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本文将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出发,对三农问题的主要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二、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2.1 传统的封建农村土地制度1.土地私有制的缺失2.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2.2 土地改革与土地私有化1.解放农民的土地2.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2.3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再分配2.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三、农业产业体系的变迁3.1 传统的自给自足型农业1.农田面积小,生产效率低2.农产品供给不稳定3.2 农业产业化发展1.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2.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3.3 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立1.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2.实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3.4 创新驱动的农业发展1.引导农民增加投入研发2.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面小康四、农民权益保障的变迁4.1 农民生活保障体系的建立1.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农村养老保险制度4.2 农民劳动权益保障的提升1.推动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改革2.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体系4.3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1.发展农村社会保险2.加强农村社会救助和福利4.4 农民权益保障体系的创新1.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2.加强农民权益保护法律法规建设五、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变迁5.1 农村教育体制改革1.落实九年义务教育2.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5.2 农村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的建立1.建设农村合作医疗服务网络2.加强农村卫生健康宣传5.3 农村文化建设的推进1.加强农村图书馆、文化活动场所建设2.传承和发展农村文化遗产5.4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1.农村道路建设和改造2.农村水电供应保障六、结论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密不可分。
三农 · 三化 · 三制
三农·三化·三制——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考中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
通过制度变迁,统筹城乡发展,化解“三农”问题,是实现这一转型的基本途径。
“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城乡差别“三农”问题中,农业是产业,农村是空间,农民是主体。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实质是城乡差别。
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表明,当一国或地区开始城市化,但又没有完成城市化的时候,最容易发生“三农”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49年,全国城镇化率(在本文中与城市化率通用,下同)仅为10.6%,到1978年,也只有17.9 %。
改革开放后,进入城镇化加速阶段。
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9年的46.6%,年均增长约0.94个百分点,远远高于世界年均约0.34的增长水平。
这等于我国用不到30年的时间,完成了美国80多年、英国120多年走过的路程。
这样,就使我国快步进入“三农”问题的凸显期。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2009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达3.33:1。
二是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距较大。
2009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5和41,同年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5133亿元,县及县以下仅为40210亿元,尤其是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差距更大。
三是城乡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水平差距较大。
与之相应的劳动权、居住权、社会福利权、子女受教育权和某些政治权利的不平等,也是客观存在。
“三化”是解决城乡差别的必由途径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其基本路径,就是农业的工业化、农村的城镇化和农民的市民化。
首先是农业的工业化。
传统农业的特征是自给自足的“小而全”,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和生活单位,种、养、加和吃、穿、用,大都要在村落和家庭内部完成。
现代农业的特征是工业化生产和经营,也是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
中国三农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中国三农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国的农村问题一直是国家发展中的重要课题,而三农政策就是针对农村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本文将分析中国三农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从而深入了解中国农村经济的变革与进步。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三农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农村经济改革成为三农政策的重要内容。
农村土地改革的实施使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所有权和管理权,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农业合作化则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集体经济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
此外,农村经济改革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大规模修建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村的生产条件。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农政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1980年代初期,乡镇企业逐渐兴起,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
随后,农村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民能够自主经营土地,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同时,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经济组织等也得到了发展,为农民提供了金融支持和服务。
这一时期的三农政策为农村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进入新世纪的三农政策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的农村问题更加复杂化,面临着农民收入增长不平衡、农村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
因此,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三农政策以应对挑战。
其中,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为农民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帮助农民实现了增收。
此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
四、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目前,中国的三农政策仍然面临许多挑战,比如农村贫困问题、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等。
因此,未来中国三农政策的发展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金融支持;再者,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最后,要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力度,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中国历史上的三农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三农问题山东省高青县青城中学杜建平[知识链接]1.统治政策的调整:(1)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2)秦朝的暴政:秦朝繁重的赋税和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最终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
(3)文景之治: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和汉景帝等,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并且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史称“文景之治”。
(4)贞观之治:唐太宗从隋末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唐太宗统治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5)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6)元朝的农业:元世祖重视农业,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2.农作物推广和引进:河姆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商周时期种植“五谷”;汉代北方种植小麦,南方种植水稻,并从西域引进苜蓿等作物;唐代蔬菜有很多新品种,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棉花的种植由两广和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明朝从国外引进玉米、甘薯、花生、马铃薯和向日葵等农作物,在我国开始推广种植。
3.劳动工具: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商周时期用木、石、骨、蚌耕地(少量青铜农具);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汉朝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唐朝时发明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4.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修筑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秦朝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西汉汉武帝亲自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隋炀帝时开通了京杭大运河;元朝为了把南方的粮食运往北方,开通了会通河和通会河。
中国"三农"问题:制度变迁与组织演替
引 言
从李 昌平 的 “ 民 真 苦 , 村 真 穷 , 业 真 危 农 农 农
险 ”1 “ L 到 农业 基 础 仍 然 薄 弱 , 需 要 加 强 ; 村 发 最 农
的变迁与农村组织演替之间的动态关 系, 以企探究
“ 三农” 问题 的深 层 次原 因 。
一
、
பைடு நூலகம்
展 仍然滞 后 , 需要 扶持 ; 民 增 收 仍 然 困 难 , 最 农 最需
用 最 大化 的个人 行 为 , 是社 会游 戏规 则 , 约束人 们相
互 关系 。 [ 织是 指 事物 的 有序存 在 方式 , 组 即事 物 内
部按 照一 定 结 构 和 功 能 关 系构 成 的存 在 方 式 ( — Or
g nzt n , a i i ) 这种 存 在方 式必 须 不 断地 朝 向 空 间 、 ao 时
效 应 、 费效应 、 助效 应 、 务效 应 、 消 互 服 风险 效 应 、 维
权 效应 以及 政治效 应 等 等 , 解 决 “ 是 三农 ” 问题 的有 效 途径 。 川鉴于 此 , 文 从 制 度 与组 织 相 互 关 系 的 _ l 4 本 视 域构 建一个 “ 三农 ” 问题 分 析 框 架 , 察 涉 农 制度 考
内在规 律 , 致 涉 农 制 度 变 迁滞 后 和 非 均 衡 ; 农 制 度 变 迁 与 组 织 演 进 在 帝 度 的 “ 径 依 赖 ” 自我 强 化 中被 “ 导 涉 l 路 和 锁 定” 失去 良性 循 环 和 互 动 。 结 论 指 出 : 三 农 ” 题 的 实质 是 制 度 变 迁 与 组 织 演 替 的 交 互 作 用 问题 , 根 源是 制 度 , “ 问 其
度 变 迁 的 关键 和 主体 , 而制 度 环 境 制 约 、 响 组 织 的 发 育 、 长和 发 展 。基 于上 述 制 度 与 组 织 关 系的 视 域 构 建 一 个 影 成 “ 农” 三 问题 分 析 框 架 , 察 “ 农 ” 考 三 问题 与 制 度 变 迁 、 织 演 替 的 关 系, 现 : 制 性 制 度 变 迁 的 挤 压 , 组 发 强 涉农 内 生 组 织 逐 渐 消 亡 、 化 , 生 组 织入 侵 、 异 外 占位 , 致制 度 变 迁 主 体 缺 失 , 织 演 替 丧 失 连 续 性 和 动 力 源 泉 ; 反 制 度 变 迁 的 导 组 违
“三农”政策的内涵及其演变
“三农”政策的内涵及其演变学院:xxx专业:xxx年级:xxx姓名:xxx学号: xxx所谓“三农”系指农业、农村和农民,而“三农”问题则是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总称,三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也有质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还有矛盾。
我国的“三农”问题是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城乡经济社会变革不同步造成的结构偏差问题,现已构成当今我国改革与发展中的最大难题。
我国“三农”问题的复杂性、严重性和化解的艰巨性,堪称世界之最。
经过长达几十年的积累,总的来看,“三农”问题集中表现为农业、农村、农民欠发达,现代化程度低,发展比城市严重滞后,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是农业社会,城乡差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
农民收入低,增收难,是当前全国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
一、“三农”问题的实质穷不是“三农问题”的实质。
现阶阶段“三农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不公平发展问题的缩影,包含了经济、社会、权利等诸多要素的不公平。
这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制约。
农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因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民增收放缓以后,90年代末期至今农民收入始终处于低速增长状态,与城市居民收入的高增长形成越来越大的反差。
2008年全国农民纯收入4761元,仅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酿收入15781元的25.15%;1998—2008年全国农民纯收入增加2599.02元,平均增长率不到4%,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1/3。
而且农民收入很不平衡,由于农村内部收入分化,少数高收入户掩丨盖了多数低收入户,近半数的农民收入处于零增长状态,许多农产收入下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81倍,扩大到2008年的3.61倍。
二是农民经济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
由于缺乏风险分散机制,长期以来农民是农产品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主要由农民来承担。
由于缺乏利益保护机制,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非农化转移中,农民是被动接受土地的特低价格而不能享有其应得的利益;在劳动力转移中,农民作为最弱势的群体,常常是最低工资的接受者,创造着城市经济财富而不能分享其利益。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三农发展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三农发展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
在这个背景下,许多人开始关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三农发展之间的关系。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于三农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与困难。
首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于农民而言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在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之前,农民只是承包土地并使用,但不能流转、抵押或出租。
这限制了农民对土地的有效流转和优化配置。
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逐渐形成,农民可以将承包权出租或转让,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农民的土地增收。
这为农民增加了直接的经济来源。
其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也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的兴起。
在过去,农民以自耕农的身份进行生产,缺乏规模效益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支持。
通过土地承包权流转,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了土地资源的支持,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使农民能够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
此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传统农耕经济的发展受限于土地资源的局限,无法实现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增长。
而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可以用于农业种植、养殖业、农村旅游等多种用途,使农民能够选择更合适的经济活动,提高收入水平。
然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土地流转市场不够发达,流转价格不透明,土地权属不清晰等问题仍然存在,制约了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其次,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保持观望态度,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
再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还需要解决农村土地使用权的保护问题,确保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为了充分发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三农发展的积极作用,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加强土地流转市场建设,提高流转的效率和透明度。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登记和交易机制,加强对流转合同的保护和监管。
其次,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和金融支持。
中国三农政策的变化与评价研究
中国三农政策的变化与评价研究中国对三农政策的变化历程与评价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此过程中,中国对三农政策的变化历程也是极为丰富的。
这种变化带来的对三农政策的评价也因之而不同。
本文将对中国对三农政策的变化和评价进行研究。
一、对三农问题的定义三农,即指农村、农民和农业,是指我国经济中农业、农村和农民构成的三大支柱。
对于三农问题的定义,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起,中国政府将其定义为我国经济转型期的重要课题。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转型,三农问题的界定也在不断完善,其覆盖面和内涵也在逐步扩大。
现在,三农问题不仅关注农民群体的生活状况,更重要的是与国家粮食安全和发展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二、中国对三农政策的变化(一) 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在这一时期,政府实行的是“包产到户”政策,意在激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具体措施包括将土地分给每户农民,保障输入、耕地和种子,增加粮食价格和生产补贴等方式。
在这一阶段,中国农业总产值每年都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然而,就农业生产及农民收入而言,增长的速度却相对缓慢、匀称,与城市地区的收入水平以及提高的国家收入增长速度相比较,还是显得不足。
比如,1986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414元,农村居民的在195元。
且80年代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特别低,从1981年的226元到1989年的308元不到。
那个年代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也未得到重视,农业生产规模小,差别大。
比较明显的是资源的浪费。
(二)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到了80年代末期,作为对农村“包产到户”政策不足之处的扩充,政府实行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
这个新政策要求农村实现规模经营,并以家庭或村庄为单位实施生产。
同时,农户也可以依法出租或转让承包土地,并从而形成更为流动的农业经营模式。
对于老龄化严重的农村地区,政府也出台了“农村组织改革试点”政策。
这项政策帮助年纪大的农民退出农业经营的门槛,并促进年轻人农村地区内的就业。
“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化解途径
度 的 分 离 .在 不 改 变 农 村 土 地 所 有权 的 情 况 下 给 予 农 民 承 包 期 内 的 土 地 使 用 权 从 人 民公 社 体 制 发 展 到 家 庭 承 包 责 任 制 .是 一 种 自发 性 的 由 下 而 上 的 制 度 变迁 模 式 。 发 端 于 农 村 底 层 的这 种 制 度 创新 为 国 家 所 接 受 .并 借 助 政 治 权 力 得 以 快 速 推 广 通 过 分 析 , 们 可 以 发 现 。 我 这 次 制 度 变 迁 是一 种 没 有 “ 失 者 ” 损 的改 革 这 可 以 解 释 为什 么这 种 制 度 创 新 会 被 农 民创 造 出 来 .为什 么 政 治 权 力 会 热 衷 于 推广 这 种 制 度 。 不 管 是 对 于 农 民还
是 由于我 国一 直以来对农业采取 的 “ 以 农 补工 ” 制度造成 的。具体 说来 , 这一制
度 经 历 了 两 个 阶 段
要低 7 7元 。 改 革 开 放 后 的 18 4 9 5年 。 中
国 城 乡 居 民 收 入 比 大 致 是 1 61 . :.而 到 8
20 0 3年 , 个 差 距 扩 大 到 了 32 : , 这 . 1 如果 4
关 键 词 :三 农 问题 以 农 补 工 二 元 经济 结 构 制 度 变 迁 1 “ 农 问题 ” 三 形成 的原 因 “ 三农 ” 所 以成 为 问 题 是 由 于 有 人 之 喊 出 了 “ 民 真苦 , 村 真 穷 , 业 真 危 农 农 农 险 ”这 样 的千 年 一 呼 。 事 实 上 。农 村 真 “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三农经济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三农经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一环,对于农村经济、农民生活水平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将从土地承包制度、土地流转经营、土地资源管理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土地承包制度的演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农村土地开始实行承包制度。
通过土地承包,农民可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土地流转经营的现状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部分农民开始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他人经营,从而实现了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土地流转价格不透明、农民利益受损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
三、土地资源管理的挑战我国土地资源短缺,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存在。
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需要注重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
四、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的意义土地承包制度改革有利于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改革,可以加强土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土地流转经营的优势土地流转经营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同时,通过流转,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六、土地资源管理的改进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流转市场管理,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加强土地流转价格监管,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同时,要完善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登记管理平台,实现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有序。
七、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之一。
通过改革,可以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同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可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生产方式的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民生活水平通过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可以提高农民的土地流转收益,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三农问题的由来及发展
农民收入
总体水平低。2009年: 5153元 城乡收入差距大。17175:5153=3.33 地区之间差别大。基尼系数在0.45以上 增长速度变慢。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 标差距大(农业人均GDP年增8.4%,才 能在2020年达到1500美元);按人均收入 8000元,需要年增长7%。
其一,建国伊始实行的“赶超”战 略 其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 其三,二元社会政策是导致三农困境 的核心原因。
4.“三农”的问题本质
①“三农”问题反映的是现代化过程中经济 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国民经济各产业之 间、城市与乡村之间、体力劳动与脑力劳 动之间、农民与其他社会利益主体之间的 非均衡发展关系与矛盾。 ②“三农”问题是传统社会及由传统社会向 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必 然现象。 ③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三农”问题和存 在大量农业人口的农村有必然联系。
四是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受到限制
鲁迅给生存权的定义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 三要发展”。 生存权是社会权体系中其他权利的基础,人 为生存享受必要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劳动权 休息权 医疗保健权 受教育权等
“三农”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农村市场的潜力最大, 70%的人口在农村 3.4亿家庭户中有2.3亿在农村 农村的需求尚有很大的空间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消除通货紧缩 与消费相 关的基础设施投资将不仅刺激农村耐用品消费, 而且会增加农村对现代厨具和清洁用品的需求。 限制农村消费需求的因素
⑥“三农”问题的主要内容和基础是经济问题
5、“三农问题”的基本矛盾与困境
1. “三农问题”的几个基本矛盾
(1)农业机械化和农村过剩人口的矛盾 (2)经济容量和发展需要的矛盾
【管理制度范本范文模板】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温铁军
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温铁军管理制度是对一定的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设置的规范。
它是实施一定的管理行为的依据,是社会再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保证。
现企业管理制度的四个主要管理对象:人、财、物、信息,后三者都需要人去管理和操作,人是行为的主体。
因此,人的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作用十分突出。
特征1、以现代经营观念为指导;2、以市场为导向;面向消费者;3、生产与流通相结合;4、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相结合;5、经营战略与具体战术相结合。
内容包括企业的人事制度、生产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一切规章制度。
内容简介编辑《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出第一版时,他刚因实事求是地提出了与被农村基层的草根试验所证伪的那些主张不同的观点而遭到体制内“拆庙赶和尚”的尴尬境遇于是他说:写此书乃“立此存照”,读此书需“细看注脚”。
《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出第二版时,虽然他从本土实践中提出的“二农问题”已经被多次强调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发起并推动的当代“新乡村建设”也已经家喻户晓;但他却再次遭遇尴尬于是他说:改此书乃“以正视听”,读此书则“斑全豹”。
作者简介编辑温铁军,被中国媒体称为“用脚做学问”的“温三农”和“9亿农民的代言人”,是我国当代新乡村建设试验创新研究的开拓者。
1951年5月生于北京,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乡村建设中心主任;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重大项目环评专家。
曾有11年工农兵生活和11年农村改革试验的经历。
1996提出“三农问题”并在相关政策研究上做出贡献而于1998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证书、1999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新世纪之初因身体力行推进当代新乡村建设试验而获CCTV颁发“2003年度中国经济人物奖”;因倡导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而获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2005年“中国环境大使”称号;因推动农村金融改革被中国金融网公众投票选为“2006中国金融杰出贡献专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
篇一:《用经济学的智慧解读中国》期末考试答案98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分)
1当前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是:
a、
群众素质因素
b、
政府职能因素
c、
利益分配因素
d、
基层组织因素
我的答案:c
21998年8月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期限为
a、
10年不变
b、
70年不变
c、
30年
d、
50年
我的答案:c
3洋务运动企图改变()来改变中国的落后地位。
a、
制度
b、
技术
c、
精神
d、
经济
我的答案:b
4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走的是怎样一个发展过程?a、
以数量扩张为主,结构调整效果不显著
b、
数量和结构共同快速发展
c、
结构调整效果显著,数量扩张不明显
d、
数量扩张慢,结构调整效果差
我的答案:a
5经济结构问题包括哪些东西?
a、
城乡结构,地区结构
收入分配结构,产业增长与发展
c、
资源供求,内需外贸
d、
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a
6下列对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建构描述正确的是:a、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b、
积极推进结构型改革
c、
夯实民营经济成长的制度基础
d、
以上都正确
我的答案:d
7下列不属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任务的是:a、
国家工业化
b、
国家治理
c、
文化繁荣
d、
文化建构
我的答案:c
8农产品生产有一个特征,它有很长的时间是什么在起作用的过程?
a、
人
b、
市场
c、
自然
d、
农协
我的答案:c
9在没有资本介入,没有技术进步介入的时候农业生产只有哪两种基本要素?
a、
劳动和工具
b、
土地和工具
c、
劳动和自然环境
劳动和土地
我的答案:d
10医疗体系必须有哪些壁垒,越不过这些壁垒就绝对不能行医?
a、
法律,技术,制度
b、
知识,道德,制度
c、
资本,技术,制度
d、
知识,技术,制度
我的答案:d11双轨制中最典型的是:
a、
社会保障双轨制
b、
外贸体制双轨制
c、
价格双轨制
d、
就业双轨制
我的答案:c
12下列不属于影响供给变动的因素的是:
a、
收入变动
b、
政策
c、
技术
d、
价格
我的答案:b
13为了清楚地知道谁比谁的贡献更大更显著我们必须有很好的什么机制?
a、
奖励机制
b、
考核机制
c、
申报机制
d、
选择机制
我的答案:b
14下列不属于“三农”含义的是:
a、
农业
b、
农村
c、
农机
d、
农民
我的答案:c
15我们在为政过程中公权利的拥有者和公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a、
上下级关系
b、
委托人和代理人关系
c、
对等关系
d、
主仆关系
我的答案:b
16中国最后一辆蒸汽机车出现在:
a、
河南
b、
山西
c、
湖北
d、
黑龙江
我的答案:b
17合作化后期,进入合作化高潮阶段的制度形式是什么?a、
互助组
b、
高级社
c、
商业合作社
d、
信用合作社
我的答案:b
18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即a、
市场经济
b、
市场经济体制
c、
市场体系
d、
市场分类
我的答案:c
19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失败的事件是:a、
中法战争失败
b、
中俄战争失败
c、
辛丑条约签订
d、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我的答案:d
20价格越长人们越买的产品叫做什么?
a、
吉芬品
b、
相关品
c、
替代品
d、
优等品
我的答案:a
21国际贸易中,进口贸易额大于出口贸易额会产生()a、
顺差
b、
等价交易
c、
逆差
d、
平等差额
我的答案:a
22商品社会的全部意义都包含在什么里面?
a、
经济价值
b、
公有制
c、
人-商品-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d、
产权所有制
我的答案:c
篇二:20xx公需课制度创新理论与实践(二)作业
1、下列选项中,不能称为制度的是()。
a、家庭
b、企业
c、市场
d、“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的“方圆”
2、我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变革属于哪一种何种制度变
迁方式?()
a、强制性制度变迁
b、诱致性制度变迁
c、源于诱致性制度变迁,之后的改革推广属于强制性
制度变迁
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