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B教案第八章

合集下载

《高等数学B》第八章 多元函数微分学 第三节 全微分及其应用

《高等数学B》第八章 多元函数微分学 第三节   全微分及其应用
P ′( x + ∆ x , y + ∆ y ) ∈ P 的某个邻域
∆ z = A∆ x + B∆ y + o( ρ ) 总成立 ,
上式仍成立, 当 ∆ y = 0 时,上式仍成立,此时 ρ = | ∆ x | ,
f ( x + ∆ x , y ) − f ( x , y ) = A ⋅ ∆ x + o(| ∆ x |) ,
所求全微分 dz = e 2dx + 2e 2dy .
y yz 例2 计算函数 u = x + sin + e 的全微分 . 2
y ∂u 1 ∂u ∂u yz yz 解 = ye , =1, = cos + ze , ∂y 2 2 ∂z ∂x
所求全微分
1 y yz yz du = dx + ( cos + ze )dy + ye dz . 2 2
例4 试证函数
1 , ( x , y ) ≠ ( 0 , 0) , xy sin 2 2 x +y f ( x , y) = 0, ( x , y ) = ( 0 , 0) .
在点 (0 , 0) 连续且偏导数存在,但偏导数在点 (0 , 0) , 0) 可微 . 不连续, (证明略) 证明略)
∂u ∂u ∂u du = dx + dy + dz . ∂x ∂y ∂z
例1 计算函数 z = e x y在点 ( 2 , 1) 处的全微分 . 解
∂z = ye xy , ∂x
∂z = e2 , ∂x ( 2 , 1 )
∂z = xe xy , ∂y
∂z = 2e 2 , ∂y ( 2 , 1 )
∆ z ≈ dz = f x ( x , y )∆ x + f y ( x , y )∆ y .

(完整版)《高等数学B(经管类)》课程教学大纲

(完整版)《高等数学B(经管类)》课程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B(经管类)》课程教学大纲(Advanced Mathematics B(Economics and Management))课程编号:161990172学分:10学时:160 (其中:讲课学时:16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适用专业:经管类专业本科生开课部门:理学院一、课程的性质与目标本课程属于经管类公共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一元函数微积分及其应用、多元函数微积分及其应用、无穷级数与常微分方程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运算技能,以及在经济管理中的一些简单应用,为学习后继课程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第1章函数(4学时)[知识点]集合、函数的基本性质、复合函数与反函数、基本初等函数与初等函数、函数关系的建立、经济学中的常用函数[重点]函数概念,基本初等函数;经济学中的常用函数[难点]建立函数关系[基本要求]1、识记:函数的基本性质;复合函数、反函数的概念及其运算;2、领会:基本初等函数的类型,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3、简单应用:简单问题中函数关系的建立;4、综合应用:经济学中的常用函数关系的建立[考核要求]回顾中学相关知识,介绍有关函数的新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第2章极限与连续(18学时)[知识点]数列的极限、函数极限、无穷小与无穷大、极限运算法则、极限存在准则、两个重要极限、连续复利、无穷小的比较、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重点]极限运算法则,求极限的方法,无穷小的比较、函数的连续性[难点]求极限的方法;函数的间断点的判定[基本要求]1、识记:数列极限的定义和性质;函数极限的定义和性质;无穷小的定义、性质及其与无穷大的关系;函数连续性、间断点的概念;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2、领会:理解极限运算法则,掌握求极限的方法;理解极限存在准则,掌握两个重要极限,;掌握等价无穷小及其在求极限中的应用方法;3、简单应用:等价无穷小及其在求极限中的应用;4、综合应用:经济学中的连续复利问题[考核要求]要求学生能直观理解极限的含义,掌握求极限的方法,明确本章的重要地位。

高等数学B教案第八章

高等数学B教案第八章

第八章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教学目的:1、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理解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

2、掌握向量的运算(线性运算、数量积、向量积、混合积),掌握两个向量垂直和平行的条件。

3、理解单位向量、方向数与方向余弦、向量的坐标表达式,熟练掌握用坐标表达式进行向量运算的方法。

4、掌握平面方程和直线方程及其求法。

5、会求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之间的夹角,并会利用平面、直线的相互关系(平行、垂直、相交等)解决有关问题。

6、会求点到直线以及点到平面的距离。

7、理解曲面方程的概念,了解常用二次曲面的方程及其图形,会求以坐标轴为旋转轴的旋转曲面及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方程。

8、了解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

9、了解空间曲线在坐标平面上的投影,并会求其方程。

教学重点:1、向量的线性运算、数量积、向量积的概念、向量运算及坐标运算;2、两个向量垂直和平行的条件;3、平面方程和直线方程;4、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的判定条件;5、点到直线以及点到平面的距离;6、常用二次曲面的方程及其图形;7、旋转曲面及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方程;8、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

教学难点:1、向量积的向量运算及坐标运算,数量积和向量积的运算;2、平面方程和直线方程及其求法;3、空间曲线在坐标面上的投影4、点到直线的距离;5、二次曲面图形;6、旋转曲面及柱面的方程。

§8.1 向量及其线性运算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理解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

2.掌握向量的线性运算、掌握单位向量、方向余弦、两向量的夹角、向量的坐标表达式以及用坐标表达式进行向量运算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向量概念、向量的运算三、教学方式:讲授式教学结合多媒体讲授内容:一、向量概念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这一类量叫做向量.在数学上,用一条有方向的线段(称为有向线段)来表示向量.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有向线段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向量的符号:以A为起点、B为终点的有向线段所表示的向量记作→AB.向量可用粗体字母表示,也可用上加箭头书写体字母表示,例如,a、r、v、F或→a、→r、→v、→F.自由向量:由于一切向量的共性是它们都有大小和方向,所以在数学上我们只研究与起点无关的向量,并称这种向量为自由向量,简称向量.因此,如果向量a和b的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同,则说向量a和b是相等的,记为a =b.相等的向量经过平移后可以完全重合.向量的模:向量的大小叫做向量的模.向量a、→a、→AB的模分别记为|a|、||→a、||→AB.单位向量:模等于1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零向量:模等于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记作0或→0.零向量的起点与终点重合,它的方向可以看作是任意的.向量的平行:两个非零向量如果它们的方向相同或相反,就称这两个向量平行.向量a与b平行,记作a // b.零向量认为是与任何向量都平行.当两个平行向量的起点放在同一点时,它们的终点和公共的起点在一条直线上.因此,两向量平行又称两向量共线.类似还有共面的概念.设有k(k≥3)个向量,当把它们的起点放在同一点时,如果k个终点和公共起点在一个平面上,就称这k个向量共面.二、向量的线性运算1.向量的加法向量的加法:设有两个向量a与b,平移向量使b的起点与a的终点重合,此时从a的起点到b 的终点的向量c称为向量a与b的和,记作a+b,即c=a+b .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起点到对角的向量等于向量a 与b 的和a +b .向量的加法的运算规律: (1)交换律a +b =b +a(2)结合律(a +b )+c =a +(b +c ).由于向量的加法符合交换律与结合律, 故n 个向量a 1, a 2, ⋅ ⋅ ⋅, a n (n ≥3)相加可写成a 1+a 2+ ⋅ ⋅ ⋅+a n ,并按向量相加的三角形法则, 可得n 个向量相加的法则如下: 使前一向量的终点作为次一向量的起点, 相继作向量a 1, a 2, ⋅ ⋅ ⋅, a n , 再以第一向量的起点为起点, 最后一向量的终点为终点作一向量, 这个向量即为所求的和.负向量: 设a 为一向量, 与a 的模相同而方向相反的向量叫做a 的负向量, 记为-a . 2.向量的减法:我们规定两个向量b 与a 的差为b -a =b +(-a ).即把向量-a 加到向量b 上, 便得b 与a 的差b -a . 特别地, 当b =a 时, 有a -a =a +(-a )=0.显然, 任给向量→AB 及点O , 有 →→→→→AOOB OB O A AB -=+=因此, 若把向量a 与b 移到同一起点O , 则从a 的终点A 向b 的终点B 所引向量→AB 便是向量b 与a 的差b -a .三角不等式:由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有|a +b |≤|a |+|b |及|a -b |≤|a |+|b |,其中等号在b 与a 同向或反向时成立. 3.向量与数的乘法向量与数的乘法的定义向量a 与实数λ的乘积记作λa , 规定λa 是一个向量, 它的模|λa |=|λ||a |, 它的方向当λ>0时与a 相同, 当λ<0时与a 相反.当λ=0时, |λa |=0, 即λa 为零向量, 这时它的方向可以是任意的. 特别地, 当λ=1时, 有b -a b -ab ab -abacABC BC运算规律:(1)结合律 λ(μa )=μ(λa )=(λμ)a ; (2)分配律 (λ+μ)a =λa +μa ; λ(a +b )=λa +λb .例1. 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 设−→−AB =a , −→−AD =b .试用a 和b 表示向量−→−MA 、−→−MB 、−→−MC 、−→−MD , 其中M 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交点.解:由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所以 a +b −→−−→−==AM AC 2, 即 -(a +b )−→−=MA 2, 于是 21-=−→−MA (a +b ).因为−→−−→−-=MA MC , 所以21=−→−MC (a +b ).又因-a +b −→−−→−==MD BD 2, 所以21=−→−MD (b -a ). 由于−→−−→−-=MD MB , 所以21=−→−MB (a -b ).向量的单位化:设a ≠0, 则向量||a a 是与a 同方向的单位向量, 记为e a .于是a =|a |e a .向量的单位化:设a ≠0, 则向量||a a 是与a 同方向的单位向量, 记为e a .于是a = | a | e a .定理1 设向量a ≠ 0, 那么, 向量b 平行于a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存在唯一的实数λ, 使 b = λa . 证明: 条件的充分性是显然的, 下面证明条件的必要性.设b // a . 取||a b ||||=λ, 当b 与a 同向时λ取正值, 当b 与a 反向时λ取负值, 即b =λa . 这是因为此时b与λa 同向, 且 |λa |=|λ||a ||b ||a a b ==|||||. 再证明数λ的唯一性. 设b =λa , 又设b =μa , 两式相减, 便得 (λ-μ)a =0, 即|λ-μ||a |=0. 因|a |≠0, 故|λ-μ|=0, 即λ=μ.给定一个点及一个单位向量就确定了一条数轴. 设点O 及单位向量i 确定了数轴Ox , 对于轴上任一点P , 对应一个向量→OP , 由→OP //i , 根据定理1, 必有唯一的实数x , 使→OP =x i (实数x叫做轴上有向线BCD段→OP的值),并知→OP与实数x一一对应.于是点P向量→OP= x i实数x,从而轴上的点P与实数x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据此,定义实数x为轴上点P的坐标.由此可知,轴上点P的坐标为x的充分必要条件是→OP= x i.三、空间直角坐标系在空间取定一点O和三个两两垂直的单位向量i、j、k,就确定了三条都以O为原点的两两垂直的数轴,依次记为x轴(横轴)、y轴(纵轴)、z轴(竖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构成一个空间直角坐标系,称为Oxyz坐标系.注: (1)通常三个数轴应具有相同的长度单位;(2)通常把x轴和y轴配置在水平面上,而z轴则是铅垂线;(3)数轴的的正向通常符合右手规则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两个坐标轴可以确定一个平面,这种平面称为坐标面.x轴及y轴所确定的坐标面叫做xOy面,另两个坐标面是yOz面和zOx面.卦限:三个坐标面把空间分成八个部分,每一部分叫做卦限,含有三个正半轴的卦限叫做第一卦限,它位于xOy面的上方.在xOy面的上方,按逆时针方向排列着第二卦限、第三卦限和第四卦限.在xOy面的下方,与第一卦限对应的是第五卦限,按逆时针方向还排列着第六卦限、第七卦限和第八卦限.八个卦限分别用字母I、II、III、IV、V、VI、VII、VIII表示.向量的坐标分解式→kjir zyxOM++==.称为向量r的坐标分解式,x i、y j、z k称为向量r沿三个坐标轴方向的分向量.向量r与三个有序x、y、z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zyxzyxOMM↔++==↔kjir.有序数x、y、z称为向量r(在坐标系Oxyz)中的坐标,记作r=(x,y,z);有序数x、y、z也称为点M(在坐标系Oxyz)的坐标,记为M(x,y,z).向量→OM=r称为点M关于原点O的向径.上述定义表明,一个点与该点的向径有相同的坐标.记号(x,y,z)既表示点M,又表示向量→OM.坐标面上和坐标轴上的点,其坐标各有一定的特征.例如点M在yOz面上,则x=0同相,在zOx面上的点,y=0在xOy面上的点,z=0.如果点M在x轴上,则y=z=0同样在y轴上,有z=x=0在z轴上的点,有x=y=0.如果点M为原点,则x=y=z=0.四、利用坐标作向量的线性运算设a=(a x,a y,a z),b=(b x,b y,b z)即a=a x i+a y j+a z k,b=b x i+b y j+b z k,=(a x +b x )i +(a y +b y )j +(a z +b z )k =(a x +b x , a y +b y , a z +b z ).a -b =(a x i +a y j +a z k )-(b x i +b y j +b z k ) =(a x -b x )i +(a y -b y )j +(a z -b z )k =(a x -b x , a y -b y , a z -b z ). λa =λ(a x i +a y j +a z k ) =(λa x )i +(λa y )j +(λa z )k =(λa x , λa y , λa z ).利用向量的坐标判断两个向量的平行: 设a =(a x , a y , a z )≠0, b =(b x , b y , b z ), 向量b //a ⇔b =λa , 即b //a ⇔(b x , b y , b z )=λ(a x , a y , a z ), 于是zzy y x x a b a b a b ==. 例2 求解以向量为未知元的线性方程组⎩⎨⎧=-=-by x ay x 2335,其中a =(2, 1, 2), b =(-1, 1, -2).解 如同解二元一次线性方程组, 可得 x =2a -3b , y =3a -5b . 以a 、b 的坐标表示式代入, 即得x =2(2, 1, 2)-3(-1, 1, -2)=(7, -1, 10), y =3(2, 1, 2)-5(-1, 1, -2)=(11, -2, 16).例3 已知两点A (x 1, y 1, z 1)和B (x 2, y 2, z 2)以及实数λ≠-1在直线AB 上求一点M , 使→→MB AM λ=. 解 由于→→→OA OM AM -=, →→→OM OB MB -=, 因此 →→→→)(OM OB OA OM -=-λ,从而 →→→)(11OB OA OM λλ++= . ) 1 ,1 ,1 (212121λλλλλλ++++++=x x x x x x , 这就是点M 的坐标.当λ=1, 点M 的有向线段→AB 的中点, 其坐标为 221x x x +=221y y y +=221z z z +=.五、向量的模、方向角、投影 1.向量的模与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设向量r =(xyz ) 作→r=OM 则→→→→OR OQ OP OM ++==r按勾股定理可得222||||||||||OR OQ OP OM ++==r设 →i x OP =, →j y OQ =, →k z OR =,有 |OP |=|x | |OQ |=|y | |OR |=|z | 于是得向量模的坐标表示式 222||z y x ++=r . 设有点A (x 1, y 1, z 1)、B (x 2, y 2, z 2) 则→→→OA OB AB -==(x 2, y 2, z 2)-(x 1, y 1, z 1)=(x 2-x 1, y 2-y 1, z 2-z 1), 于是点A 与点B 间的距离为→212212212)()()(||||z z y y x x AB AB -+-+-==.例4 求证以M 1(4, 3, 1)、M 2 (7, 1, 2)、M 3 (5, 2, 3)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解 因为 | M 1M 2|2 =(7-4)2+(1-3)2+(2-1)2 =14,| M 2M 3|2 =(5-7)2+(2-1)2+(3-2)2 =6, | M 1M 3|2 =(5-4)2+(2-3)2+(3-1)2 =6, 所以|M 2 M 3|=|M 1M 3|, 即∆ M 1 M 2 M 3为等腰三角形.例5 在z 轴上求与两点A (-4, 1, 7)和B (3, 5, -2)等距离的点. 解 设所求的点为M (0, 0, z ), 依题意有|MA |2=|MB |2,即 (0+4)2+(0-1)2+(z -7)2=(3-0)2+(5-0)2+(-2-z)2. 解之得914=z , 所以, 所求的点为)914 ,0 ,0(M . 例6 已知两点A (4, 0, 5)和B (7, 1, 3), 求与→AB 方向相同的单位向量e . 解 因为→)2 ,1 ,3()5 ,0 ,4()3 ,1 ,7(-=-=AB , →14)2(13||222=-++=AB , 所以 →→)2 ,1 ,3(141||-==AB AB e . 2.方向角与方向余弦向量a 与b 的夹角 当把两个非零向量a 与b 的起点放到同一点时, 两个向量之间的不超过π的夹角称为向量a 与b 的夹角, 记作^) ,(b a 或^) ,(a b . 如果向量a 与b 中有一个是零向量, 规定它们的夹角可以在0与π之间任意取值.类似地, 可以规定向量与一轴的夹角或空间两轴的夹角. 非零向量r 与三条坐标轴的夹角α、β、γ称为向量r 的方向角. 向量的方向余弦: 设r =(x , y , z ), 则x =|r |cos α, y =|r |cos β, z =|r |cos γ . cos α、cos β、cos γ 称为向量r 的方向余弦.||cos r x =α, ||cos r y=β, ||cos r z =γ.从而 r e r r ==||1)cos ,cos ,(cos γβα. 上式表明, 以向量r 的方向余弦为坐标的向量就是与r 同方向的单位向量e r . 因此cos 2α+cos 2β+cos 2γ=1. 例7 设已知两点)2 ,2 ,2( A )和B (1, 3, 0), 计算向量→AB 的模、方向余弦和方向角. 解 →)2 ,1 ,1()20 ,23 ,21(--=---=AB ; →2)2(1)1(||222=-++-=AB ; 21cos -=α, 21cos =β, 22cos -=γ;32πα=, 3πβ=, 43 πγ=. 3.向量在轴上的投影设点O 及单位向量e 确定u 轴.任给向量r , 作→r =OM , 再过点M 作与u 轴垂直的平面交u 轴于点M '(点M '叫作点M 在u 轴上的投影), 则向量→M O '称为向量r 在u 轴上的分向量. 设→e λ='M O , 则数λ称为向量r 在u 轴上的投影, 记作Prj u r 或(r )u .按此定义, 向量a 在直角坐标系Oxyz 中的坐标a x , a y , a z 就是a 在三条坐标轴上的投影, 即 a x =Prj x a , a y =Prj y a , a z =Prj z a . 投影的性质:性质1 (a )u =|a |cos ϕ (即Prj u a =|a |cos ϕ), 其中ϕ为向量与u 轴的夹角; 性质2 (a +b )u =(a )u +(b )u (即Prj u (a +b )= Prj u a +Prj u b ); 性质3 (λa )u =λ(a )u (即Prj u (λa )=λPrj u a );§8 2 数量积向量积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向量的数量积、向量积的概念,了解向量的混合积及其几何意义,掌握两个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二、重点(难点):数量积和向量积的运算三、教学方式:讲授式教学结合多媒体讲授内容: 一、两向量的数量积 F 所作的功为W = |F | |s | cos θ ,其中 为F 与s 的夹角.数量积: 对于两个向量a 和b , 它们的模 |a |、|b | 及它们的夹角θ 的 余弦的乘积称为向量a 和b 的数量积, 记作a ⋅b , 即a ·b =|a | |b | cos θ .数量积与投影:由于|b | cos θ =|b |cos(a ,^ b ), 当a ≠0时, |b | cos(a ,^ b ) 是向量 b 在向量a 的方向上的投影, 于是a ·b = |a | Prj a b . 同理, 当b ≠0时, a·b = |b | Prj b a . 数量积的性质: (1) a·a = |a | 2.(2) 对于两个非零向量 a 、b , 如果 a·b =0, 则 a ⊥b 反之, 如果a ⊥b , 则a·b =0.如果认为零向量与任何向量都垂直, 则a ⊥b a ·b =0. 数量积的运算律:(1)交换律: a·b = b·a (2)分配律: (a +b )⋅c =a ⋅c +b ⋅c .(3) (λa )·b = a·(λb ) = λ(a·b ), (λa )·(μb ) = λμ(a·b ), λ、μ为数.例1证明三角形的余弦定理.证: 设在ΔABC 中, ∠BCA =θ (图7-24), |BC |=a , |CA |=b , |AB |=c , 要证c 2=a 2+b 2-2 a b cos θ . 记→CB =a , →CA =b , →AB =c , 则有c =a -b ,从而 |c |2=c ⋅ c =(a -b )(a -b )=a ⋅ a +b ⋅ b -2a ⋅ b =|a |2+|b |2-2|a ||b |cos(a ,^b ), 即 c 2=a 2+b 2-2 a b cos θ .数量积的坐标表示:设a =(a x , a y , a z ), b =(b x , b y , b z ), 则 a·b =a x b x +a y b y +a z b z .两向量夹角的余弦的坐标表示:设=(a , ^ b ), 则当a ≠0、b ≠0时, 有 222222||||cos zy x z y x z z y y x x b b b a a a b a b a b a ++++++=⋅=b a b a θ.提示: a·b =|a ||b |cos θ .例2 已知三点M (1, 1, 1)、A (2, 2, 1)和B (2, 1, 2), 求∠AMB .解 从M 到A 的向量记为a , 从M 到B 的向量记为b , 则∠AMB 就是向量a 与b 的夹角. a ={1, 1, 0}, b ={1, 0, 1}. 因为a ⋅b =1⨯1+1⨯0+0⨯1=1, 2011||222=++=a , 2101||222=++=b .所以 21221||||cos =⋅=⋅=∠b a b a AMB .从而 3π=∠AMB . 例3.设液体流过平面S 上面积为A 的一个区域, 液体在这区域上各点处的流速均为(常向量)v . 设n 为垂直于S 的单位向量(图7-25(a )), 计算单位时间内经过这区域流向n 所指一方的液体的质量P (液体的密度为ρ).解 单位时间内流过这区域的液体组成一个底面积为A 、斜高为| v |的斜柱体(图7-25(b )). 这柱体的斜高与底面的垂线的夹角就是v 与n 的夹角θ , 所以这柱体的高为| v | cos θ, 体积为A | v | cos θ = A v ·n .从而, 单位时间内经过这区域流向n 所指一方的液体的质量为 P =ρA v ·n . 二、两向量的向量积向量积: 设向量c 是由两个向量a 与b 按下列方式定出: c 的模 |c |=|a ||b |sin θ , 其中θ 为a 与bc 的方向垂直于a 与b 所决定的平面, c 的指向按右手规则从a 转向b 来确定. 那么, 向量c 叫做向量a 与b 的向量积, 记作a ⨯b , 即c = a ⨯b .根据向量积的定义, 力矩M 等于→OP 与F 的向量积, 即→F M ⨯=OP .向量积的性质: (1) a a = 0 ;(2) 对于两个非零向量a 、b , 如果a ⨯b = 0, 则a //b ; 反之, 如果a //b , 则a ⨯b = 0. 如果认为零向量与任何向量都平行, 则a //b a ⨯b = 0. 运算律:(1) 交换律a ⨯b = -b ⨯a ;(2) 分配律: (a +b )⨯c = a ⨯c + b ⨯c .(3) (λa )⨯b = a ⨯(λb ) = λ(a ⨯b ) (λ为数). 坐标表示:zy x z y x b b b a a a kj i b a =⨯=a y b z i +a z b x j +a x b y k -a y b x k -a x b z j -a z b y i= ( a y b z - a z b y ) i + ( a z b x - a x b z ) j + ( a x b y - a y b x ) k . .例4 设a =(2, 1, -1), b =(1, -1, 2), 计算a b .解 211112--=⨯kj i b a =2i -j -2k -k -4j -i =i -5j -3k .例5 已知三角形ABC 的顶点分别是A (1, 2, 3)、B (3, 4, 5)、C (2, 4, 7), 求三角形ABC 的面积. 解 根据向量积的定义, 可知三角形ABC 的面积→→→→||21sin ||||21AC AB A AC AB S ABC ⨯=∠=∆. 由于→AB =(2, 2, 2), →AC =(1, 2, 4), 因此→→421222kj i =⨯AC AB =4i -6j +2k .于是 142)6(421|264|21222=+-+=+-=∆k j i ABC S .§8. 3 曲面及其方程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理解曲面方程的概念,了解常用二次曲面的图形及其投影。

大学《高等数学》课件-第八章

大学《高等数学》课件-第八章

五、向量的模、方向角、投影
1. 向量的模与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则有
由勾股定理得

得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对两点

例4. 求证以
证:

为等腰三角形 .
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
为顶点
例5. 在 z 轴上求与两点
等距
解: 设该点为
解得
故所求点为

思考:
(1) 如何求在 xOy 面上与A , B 等距离之点的轨迹方程?
四点共面, 求点 M 的坐标 x、y、z 所满足的方程.
解: A、B、 C、M 四点共面
展开行列式即得点 M 的坐标所满足的方程

内容小结

1. 向量运算
加减:
数乘:
点积:
叉积:
混合积:
2. 向量关系:
思考与练习
1. 设
计算
并求
夹角 的正弦与余弦 .
答案:
2. 用向量方法证明正弦定理:
总之:
运算律 :
结合律
分配律
因此
定理1.
设 a 为非零向量 , 则
( 为唯一实数)
, 取 =±

再证数 的唯一性 .

反向时取负号,

例1. 设 M 为
解:
三、空间直角坐标系
由三条互相垂直的数轴按右手规则
组成一个空间直角坐标系.
坐标原点
坐标轴
x轴(横轴)
y轴(纵轴)
z 轴(竖轴)
过空间一定点 O ,
备用题
解: 因
1. 设
求向量
在 x 轴上的投影及在 y 轴上的分
向量. P13(19)

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第三册 第八章 8.2.4

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第三册 第八章 8.2.4

8.2.4 三角恒等变换的应用学习目标 1.能用倍角公式推导半角公式,体会其中的三角恒等变换的思想.2.了解积化和差、和差化积两组公式的推导过程.3.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简单应用.知识点一 半角公式2S α:sin α2=±1-cos α2. 2C α:cos α2=±1+cos α2. 2T α:tan α2=±1-cos α1+cos α.其中根号前的正负号,由角α2所在象限决定.知识点二 积化和差公式1.cos αcos β=12[cos(α+β)+cos(α-β)].2.sin αsin β=-12[cos(α+β)-cos(α-β)].3.sin αcos β=12[sin(α+β)+sin(α-β)].4.cos αsin β=12[sin(α+β)-sin(α-β)].知识点三 和差化积公式 1.cos x +cos y =2cosx +y 2cos x -y2. 2.cos x -cos y =-2sin x +y 2sin x -y2. 3.sin x +sin y =2sin x +y 2cos x -y 2. 4.sin x -sin y =2cosx +y 2sin x -y 2.1.sin 22.5°=________. 答案2-222.已知cos α=13,α∈⎝⎛⎭⎫0,π2,则tan α2=________. 答案223.sin 45°cos 15°=________. 答案3+144.sin 75°+sin 15°=________. 答案62一、利用半角公式求值例1 已知cos α=13,α为第四象限角,求sin α2,cos α2,tan α2.解 sin α2=±1-cos α2=±1-132=±33, cos α2=±1+cos α2=±1+132=±63, tan α2=±1-cos α1+cos α=±1-131+13=±22. ∵α为第四象限角,∴α2为第二、四象限角.当α2为第二象限角时, sin α2=33,cos α2=-63,tan α2=-22;当α2为第四象限角时, sin α2=-33,cos α2=63,tan α2=-22.反思感悟 利用半角公式求值的思路(1)看角:若已知三角函数式中的角是待求三角函数式中角的两倍,则求解时常常借助半角公式求解.(2)明范围:由于半角公式求值常涉及符号问题,因此求解时务必依据角的范围,求出相应半角的范围.(3)选公式:涉及半角公式的正切值时,常用tan α2=sin α1+cos α=1-cos αsin α,其优点是计算时可避免因开方带来的求角的范围问题;涉及半角公式的正、余弦值时,常先利用sin 2α2=1-cos α2,cos 2α2=1+cos α2计算. (4)下结论:结合(2)求值.跟踪训练1 已知sin θ=45,5π2<θ<3π,求cos θ2和tan θ2.解 ∵sin θ=45,且5π2<θ<3π,∴cos θ=-1-sin 2θ=-35,∴cos θ2=-1+cos θ2=-55, tan θ2=1-cos θ1+cos θ=1-⎝⎛⎭⎫-351+⎝⎛⎭⎫-35=2.二、利用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化简、求值 例2 求值:cos 20°+cos 60°+cos 100°+cos 140°. 解 原式=cos 20°+12+(cos 100°+cos 140°)=cos 20°+12+2cos 120°cos 20°=cos 20°+12-cos 20°=12.反思感悟 套用和差化积公式的关键是记准、记牢公式,为了能够把三角函数式化为积的形式,有时需要把常数首先化为某个角的三角函数,然后再化积,有时函数不同名,要先化为同名再化积,化积的结果能求值则尽量求出值来. 跟踪训练2 求值:sin 20°cos 70°+sin 10°sin 50°. 解 sin 20°cos 70°+sin 10°sin 50°=12(sin 90°-sin 50°)-12(cos 60°-cos 40°) =14-12sin 50°+12cos 40° =14-12sin 50°+12sin 50°=14. 三、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的应用 例3 已知函数f (x )=sin ⎝⎛⎭⎫x -π3cos ⎝⎛⎭⎫x +π6. (1)求f (x )的值域;(2)若x ∈[0,2π],求f (x )的零点.解 由积化和差公式可知f (x )=12⎣⎡⎦⎤sin ⎝⎛⎭⎫x -π3+x +π6+sin ⎝⎛⎭⎫x -π3-x -π6 =12⎣⎡⎦⎤sin ⎝⎛⎭⎫2x -π6+sin ⎝⎛⎭⎫-π2 =12sin ⎝⎛⎭⎫2x -π6-12, ∵sin ⎝⎛⎭⎫2x -π6∈[-1,1], ∴f (x )的值域为[-1,0].(2)令f (x )=0,∴sin ⎝⎛⎭⎫2x -π6=1, ∴2x -π6=π2+2k π,k ∈Z ,∴x =π3+k π,k ∈Z ,∵x ∈[0,2π],∴x =π3或x =4π3,∴f (x )的零点为π3,4π3.反思感悟 求三角函数的周期、最值、值域、对称等性质,先利用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把函数化简成y =A sin(ωx +φ)+B 的形式,再利用整体代换思想求性质. 跟踪训练3 已知函数f (x )=sin ⎝⎛⎭⎫2x -π6-sin ⎝⎛⎭⎫2x +π3. (1)求f (x )的周期;(2)求f (x )的最小值及最小值点.解 (1)由和差化积公式可知f (x )=2cos⎣⎡⎦⎤⎝⎛⎭⎫2x -π6+⎝⎛⎭⎫2x +π32·sin⎣⎡⎦⎤⎝⎛⎭⎫2x -π6-⎝⎛⎭⎫2x +π32=2cos ⎝⎛⎭⎫2x +π12sin ⎝⎛⎭⎫-π4 =2cos ⎝⎛⎭⎫2x +π12·⎝⎛⎭⎫-22 =-2cos ⎝⎛⎭⎫2x +π12. ∴f (x )的周期T =π.(2)令2x +π12=2k π,k ∈Z ,得x =-π24+k π,k ∈Z ,∴当x =-π24+k π,k ∈Z 时,f (x )min =- 2.三角恒等式的证明典例 (1)证明:sin α+11+sin α+cos α=12tan α2+12.证明 ∵左边=2sin α2cos α2+sin 2α2+cos 2α21+2sin α2cos α2+2cos 2α2-1=2tan α2+tan 2α2+12tan α2+2=⎝⎛⎭⎫tan α2+122tan α2+2=12⎝⎛⎭⎫tan α2+1=12tan α2+12=右边, ∴原等式成立.(2)在△ABC 中,求证:sin 2A +sin 2B +sin 2C =4sin A sin B sin C . 证明 左边=sin 2A +sin 2B +sin 2C =2sin 2A +2B 2cos 2A -2B 2+sin 2C=2sin(A +B )cos(A -B )-2sin(A +B )cos(A +B ) =2sin C [cos(A -B )-cos(A +B )]=2sin C ·(-2)sin (A -B )+(A +B )2·sin (A -B )-(A +B )2=4sin A sin B sin C =右边,[素养提升] 证明三角恒等式的实质是消除等式两边的差异,有目的地化繁为简、左右归一或变更论证.对恒等式的证明,应遵循化繁为简的原则,从左边推到右边或从右边推到左边,也可以用左右归一,变更论证等方法.常用定义法、化弦法、化切法、拆项拆角法、“1”的代换法、公式的变形法等等,体现了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1.若cos α=13,α∈(0,π),则cos α2的值为( )A.63 B .-63 C .±63 D .±33答案 A解析 由题意知,α2∈⎝⎛⎭⎫0,π2, ∴cos α2>0,cos α2=1+cos α2=63. 2.已知tan θ2=3,则cos θ等于( )A.45 B .-45 C.415 D .-35 答案 B解析 cos θ=cos 2θ2-sin 2θ2cos 2θ2+sin 2θ2=1-tan 2θ21+tan 2θ2=1-321+32=-45. 3.sin 105°+sin 15°等于( ) A.32 B.22 C.62 D.64答案 C解析 sin 105°+sin 15°=2sin 105°+15°2cos 105°-15°2=2sin 60°cos 45°=62. 4.sin 37.5° cos 7.5°等于( ) A.22 B.24 C.2+14 D.2+24答案 C解析 sin 37.5°cos 7.5°=12[sin(37.5°+7.5°)+sin(37.5°-7.5°)]=12(sin 45°+sin 30°)=12×⎝⎛⎭⎫22+12=2+14. 故选C.5.已知函数f (x )=cos ⎝⎛⎭⎫2x +π3sin ⎝⎛⎭⎫2x +π12,则f (x )的周期为________,最大值为________. 答案 π2 12-24解析 f (x )=12⎣⎡⎦⎤sin ⎝⎛⎭⎫2x +π3+2x +π12-sin ⎝⎛⎭⎫2x +π3-2x -π12 =12⎣⎡⎦⎤sin ⎝⎛⎭⎫4x +5π12-sin π4 =12sin ⎝⎛⎭⎫4x +5π12-24. T =2π4=π2,f (x )max =12-24.1.知识清单: (1)半角公式. (2)积化和差公式. (3)和差化积公式.2.方法归纳:分类讨论,整体代换思想.3.常见误区: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易记错、易混淆.1.已知180°<α<360°,则cos α2的值等于( )A .-1-cos α2 B.1-cos α2 C .-1+cos α2D.1+cos α2答案 C2.化简cos α-cos 3αsin 3α-sin α的结果为( )A .tan αB .tan 2α C.1tan α D.1tan 2α答案 B解析 cos α-cos 3αsin 3α-sin α=-2sin α+3α2sin α-3α22cos 3α+α2sin3α-α2=-2sin 2αsin (-α)2cos 2αsin α=tan 2α.3.已知sin α2-cos α2=-55,450°<α<540°,则tan α2的值为( )A .2 B.12 C .-2 D .-12答案 A解析 已知等式两边平方得sin α=45,又450°<α<540°,所以225°<α2<270°,cos α=-35,所以tan α2=1-cos α1+cos α=2.4.若cos(α+β)cos(α-β)=13,则cos 2α-sin 2β等于( )A .-23B .-13 C.13 D.23答案 C解析 ∵cos(α+β)cos(α-β)=12(cos 2α+cos 2β)=12[(2cos 2α-1)+(1-2sin 2β)]=cos 2α-sin 2β, ∴cos 2α-sin 2β=13.5.函数y =cos ⎝⎛⎭⎫x +π3cos ⎝⎛⎭⎫x +2π3的最大值为( ) A.14 B .-14 C .1 D.34 答案 D解析 y =12⎣⎡⎦⎤cos (2x +π)+cos ⎝⎛⎭⎫-π3 =12⎝⎛⎭⎫-cos 2x +cos π3 =14-12cos 2x , 因为-1≤cos 2x ≤1,所以y max =34.6.设5π<θ<6π,cos θ2=a ,则sin θ4的值为________.答案 -1-a 2解析 sin 2θ4=1-cosθ22,∵θ∈(5π,6π),∴θ4∈⎝⎛⎭⎫5π4,3π2. ∴sin θ4=-1-cosθ22=-1-a2. 7.sin 10°+sin 50°sin 35°sin 55°=________.答案 2 解析sin 10°+sin 50°sin 35°sin 55°=2sin 30°cos 20°-12(cos 90°-cos 20°)=cos 20°12cos 20°=2.8.已知α-β=2π3,且cos α+cos β=13,则cos(α+β)=________.答案 -79解析 ∵cos α+cos β=2cos α+β2cos α-β2=2cos π3·cos α+β2=cos α+β2=13,∴cos(α+β)=2cos 2α+β2-1=2×19-1=-79.9.已知tan ⎝⎛⎭⎫π4+θ2=3,求sin θ-2cos 2θ2的值. 解 ∵tan ⎝⎛⎭⎫π4+θ2=3,∴1+tanθ21-tanθ2=3, ∴tan θ2=12,∴sin θ-2cos 2θ2=sin θ-cos θ-1=2tanθ21+tan 2θ2-1-tan 2θ21+tan 2θ2-1=45-35-1=-45. 10.已知函数f (x )=-12+sin5x22sinx 2,x ∈(0,π).(1)将f (x )表示成cos x 的多项式; (2)求f (x )的最小值.解 (1)f (x )=sin 5x 2-sin x 22sin x 2=2cos 3x 2sin x2sinx 2=2cos3x 2cos x2=cos 2x +cos x =2cos 2x +cos x -1.(2)∵f (x )=2⎝⎛⎭⎫cos x +142-98且-1<cos x <1, ∴当cos x =-14时,f (x )取最小值-98.11.在△ABC 中,若sin A sin B =cos 2C2,则△ABC 是( )A .等边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C .不等边三角形D .直角三角形答案 B解析 ∵sin A sin B =cos 2C2,∴-12[cos(A +B )-cos(A -B )]=1+cos C 2,∴-12cos(A +B )+12cos(A -B )=1+cos C 2,∴12cos C +12cos(A -B )=1+cos C 2,12cos(A -B )=12,cos(A -B )=1,∵A ,B ∈(0,π),∴A -B =0,∴A =B ,△ABC 为等腰三角形.12.已知sin θ=m -3m +5,cos θ=4-2mm +5⎝⎛⎭⎫π2<θ<π,则tan θ2等于() A .-13 B .5C .-5或13D .-13或5答案 B解析 由sin 2θ+cos 2θ=1,得⎝ ⎛⎭⎪⎫m -3m +52+⎝ ⎛⎭⎪⎫4-2m m +52=1,解得m =0或8.当m =0时,sin θ<0,不符合π2<θ<π.∴m =0舍去.故m =8,sin θ=513,cos θ=-1213,tan θ2=1-cos θsin θ=1+1213513=5.13.若A +B =2π3,则cos 2A +cos 2B 的取值范围是( )A.⎣⎡⎦⎤0,12B.⎣⎡⎦⎤12,1C.⎣⎡⎦⎤12,32D.[]0,1答案 C解析 cos 2A +cos 2B =1+cos 2A 2+1+cos 2B 2=1+12(cos 2A +cos 2B )=1+cos 2A+2B2·cos2A-2B2=1+cos(A+B)·cos(A-B)=1+cos 2π3·cos(A-B)=1-12cos(A-B).∵cos(A-B)∈[-1,1],∴cos2A+cos2B∈⎣⎡⎦⎤12,32.14.若tanθ2=3,则sin θ-cos θ的值是________.答案75解析因为tanθ2=3,所以sin θ=2sinθ2cosθ2cos2θ2+sin2θ2=2tanθ21+tan2θ2=2×31+32=35,cos θ=cos2θ2-sin2θ2cos2θ2+sin2θ2=1-tan2θ21+tan2θ2=1-321+32=-45.所以sin θ-cos θ=35-⎝⎛⎭⎫-45=75.15.在△ABC中,若B=30°,则cos A sin C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答案⎣⎡⎦⎤-14,34解析由题意,得cos A sin C=12[sin(A+C)-sin(A-C)]=12[sin(π-B)-sin(A-C)]=14-12sin(A-C).∵B=30°,∴-150°<A-C<150°,∴-1≤sin(A-C)≤1,∴-14≤14-12sin(A -C )≤34. ∴cos A sin C 的取值范围是⎣⎡⎦⎤-14,34. 16.已知△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满足:(1)A +C =2B ;(2)1cos A +1cos C =-2cos B .求cos A -C 2的值. 解 ∵A +C =2B ,A +B +C =180°,∴B =60°,A +C =120°.∵-2cos 60°=-22,∴1cos A +1cos C=-2 2. ∴cos A +cos C =-22cos A cos C .由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公式,得2cos A +C 2cos A -C 2=-2[cos(A +C )+cos(A -C )], ∴cos A -C 2=-2⎝ ⎛⎭⎪⎫-12+2cos 2A -C 2-1. 化简,得42cos 2A -C 2+2cos A -C 2-32=0. ∴⎝ ⎛⎭⎪⎫2cos A -C 2-2⎝ ⎛⎭⎪⎫22cos A -C 2+3=0. ∵22cos A -C 2+3≠0, ∴2cos A -C 2-2=0, ∴cos A -C 2=22.。

高等数学教案八.

高等数学教案八.

教案教案教教学题目:(章、节)第八章 § § 5, 6 案学时数 4 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掌握隐函数的偏导数. 教学基本内容:隐函数的求导公式,微分法在几何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隐函数的求导公式. 教学过程: 1 .课前复习: 2 .讲授新课: §隐函数的求导公式 5 一.一个方程的情形隐函数存在定理 1:设函数 F ( x, y 在点则方程在点 P( x0 , y0 的某一邻域内具有连续的偏导数,且的某一邻域内恒能唯一确定一个单值连续且具有连续导数的函数它满足条件并有x dx Fy . 推导:设方程在点 P( x0 , y0 的某邻域内确定了连续函数则有 F[ x,求导,得根据链式法则,在方程两端对 .F dy 由于Fy 连续,且,所以在( x0 , y0 的某个邻域内,有dx Fy 2 2 . 例 1.验证方程在点 (0,1 的某邻域内能唯一确定一个单值可导,且时的隐函数并求这函数的一阶和二阶导数在的值解:令1 ,则 x 依定理知方程在点 (0,1 的某邻域内能唯一确定一个单值可导,且时的隐函数函2 2数的一阶和二阶导数为隐函数存在定理 2 设函数 F ( x, y, z 在点 P ( x0 , y0 , z0 的某一邻域内有连续的偏导数,且则方程 F ( x, y, z 在点 P ( x0 , y0 , z0 的某一邻域内恒能唯一确定一个单值连续且具有连续偏导数的函数它满足条件并有推导: 设方程在点的某邻域内确定了连续可导函数z则有根据链式法则,在方程两端对x和y求导,由于Fz 连续,且,所以在( x0 , y0 , z0 某个邻域内,有例 2.设求二.方程组的情形 §微分法在几何上的应用 6 一.空间曲线的切线与法平面空间曲线且都可导则处曲线的切线方程为切向量为法平面推导:考虑曲线上对应于的一点及对应于的邻近一点根据解析几何,曲线的割线的方程是当沿着趋于 M 时,割线的极限位置 MT 就是曲线在点M 处的切线,用除上式的各分母得例 1 求曲线在点 (1,1,1 处的切线及法平面方程. 3 解所以在 (1,1,1 处对应参数为切线方程法平面方程: ( x - 1+2 ( y - 1 +( z - 1 =0,即 x + 2 y + 3 z = 6. 2.曲线法平面方程:切线方程二.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 1.设曲面方程为在曲面上任取一条通过点 M 的曲线曲线在 M 处的切向量在曲面上通过点 M 且在点 M 具有切线的任何曲线,它们在点 M 处的切线都在案同一平面上,这平面称为曲面在 M 的切平面. 引入则切平面方程为通过点而垂直于切平面的直线称为曲面在该点的法线方程是( x0 , y0 , z0 (3垂直于曲面上切平面的向量称为曲面的法向量. 曲面在点 M ( x0 , y0 , z0 的法向量为空间曲面方程形为令得曲面在 M 处的切平面方程为法线方程为全微分的几何意义切平面方程在点 ( x0 , y0 的全微分,表示曲面y 在点 ( x0 , y0 , z0 处的切平面上点的竖坐标的增量. 例 3.求椭球面6 在点处的切平面及法线方程. 2 2 2 解:令2 2 2 法向量切平面方程为法线方程为例 4.求旋转抛物面在点处的切平面及法线方程. 3 .课程小结: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讲授、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具、板书、师生互动)作业及课外训练:教案小结:。

高等数学下册(第8章)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教案

高等数学下册(第8章)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教案

高等数学教学教案第8章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授课序号01AB.a的起点为起点,的终点为终点的向量c就是上的有向线段A B''=prj AB A B''A B''(2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aaM x y,求分点(,,的夹角的余弦值.M例6已知两点1、C(1,2,3)(2,3,4)授课序号02100PP n PP n⋅==授课序号03注 方程1222222=+-cz b y a x 和1222222=++-c z b y a x 也都是单叶双曲面; 方程1222222-=+-c z b y a x 和1222222-=++-cz b y a x 也都是双叶双曲面. 5.椭圆抛物面由方程2222by a x z += (0, 0, 0a b c >>>)所确定的曲面称为椭圆抛物面. 6.双曲抛物面由方程2222by a x z -= (0, 0, 0a b c >>>)所确定的曲面称为双曲抛物面.双曲抛物面的图形形状很象马鞍,因此也称马鞍面.四.例题讲解 例1建立球面的中心是点),,(0000z y x M ,半径为R 的球面方程.例2 方程024222=+-++y x z y x 表示怎样的曲面?例3 分析方程222R y x =+表示怎样的曲面?例4 双曲线型冷却塔是电厂、核电站的循环水自然通风冷却的一种建筑物, 如图8.24所示.试分析双曲线型冷却塔外表面的数学模型.图8.24 图8.25例5将yOz 坐标面上的双曲线12222=-by c z 分别绕z 轴和y 轴旋转一周,求所生成的旋转曲面的方程. 例6 直线L 绕另一条与L 相交的直线旋转一周,所得旋转曲面叫圆锥面.两直线的交点为圆锥面的顶点,两直线的夹角⎪⎭⎫ ⎝⎛<<20παα叫圆锥面的半顶角.试建立顶点在坐标原点,旋转轴为z 轴,半顶角为α的圆锥面方程.。

高中数学第八章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第八章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高中数学章节名称:第八章(具体章节名称,如:三角函数)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及其定义域;(2)掌握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基本性质和图像;(3)学会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类比等方法,探索三角函数的性质;(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3)通过实际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 三角函数的概念及其定义域;2.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基本性质和图像;3. 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三角函数性质的理解和应用;2. 图像的绘制和解析;3. 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练习题;3.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回顾三角形的定义和相关性质;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函数的概念。

二、新课讲授1. 三角函数的概念及其定义域:(1)展示三角形,引导学生回顾正弦、余弦、正切等概念;(2)引入三角函数的定义,说明定义域;(3)举例说明三角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基本性质和图像:(1)展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2)分析函数的性质,如周期性、奇偶性、对称性等;(3)引导学生观察图像,总结函数的性质。

三、课堂练习1. 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针对练习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 提出课后作业,布置预习任务。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回顾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和图像;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高等数学第八章课件.ppt

高等数学第八章课件.ppt
x x0 y y0 z z0 . x(t0 ) y(t0 ) z(t0 ) 切向量:切线的方向向量称为曲线的切向量.
T x(t0), y(t0), z(t0)
法平面:过M点且与切线垂直的平面.
x(t0 )(x x0 ) y(t0 )( y y0 ) z(t0 )(z z0 ) 0
限,记为
lim f( x, y) A,
( x, y x0 , y0 )
或 f(x,y) A,( x, y)( x0, y0 )
例 考察函数
g( x,
y)
xy
x2 y2
,
x2 y2 0 ,
0 , x2 y2 0
当 ( x, y ) ( 0 , 0 ) 时的极限
解 当 ( x, y ) 沿 y 轴趋向于原点,即当 y 0 而
若函数 u u(x, y), v v(x, y) 在点(x, y) 处有偏导 数,则 z f (u) 在对应点(u, v) 处有连续偏导数, 则复合函数 z f [u(x, y), v(x, y)] 在点(x, y) 处也存 在偏导数,并且
两种特殊情况:
(二) 隐函数的求导法则
设方程 F (x , y) = 0 确定了函数 y = y(x),两端 对 x 求导,得
f(x0,y0)=C
第二节 偏导数
一、偏导数的概念及几何意义 二、高阶偏导数 三、复合函数与隐函数的求导法则
一、偏导数的概念及几何意义
(一) 偏导数的概念
定义 设函数
在点
的某邻域内极限
存在,则称此极限为函数 的偏导数,记为
注意:
同样可定义对 y 的偏导数为
若函数 z f ( x, y)在域 D 内每一点 ( x, y)处对 x

高中数学第八章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第八章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第八章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掌握它们在直角三角形中的性质;
2. 能够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 掌握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4. 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和奇偶性;
5. 能够灵活运用三角函数解决相关的综合性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三角函数的应用技巧。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1. 理解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了解它们在直角三角形中的表示方法;
2. 导出正弦、余弦、正切的性质;
3. 学习三角函数在单位圆上的表示方法;
4. 探讨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和奇偶性;
5. 讲解如何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6. 利用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点。

四、教学手段:
1. 知识讲解与示范;
2. 示意图和实例分析;
3. 互动讨论和答疑。

五、教学资源:
1. 教科书;
2. 习题册;
3.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

七、教学总结与展望: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们应该能够熟练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应用技巧,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探讨三角函数的各种应用,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运用三角函数。

高等数学B第八章

高等数学B第八章

讲授内容§8. 1 多元函数的基本概念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平面点集、n维空间、多元函数的基本概念.教学重难点:重点—多元函数的基本概念.难点—聚点的理解.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法教学建议:讲清多元函数的概念,理解多元函数与一元函数的区别和联系.学时:1学时教学过程以前我们学习了一元函数的微分学,在本章我们将学习多元函数的微分学的相关知识.一、平面点集n维空间1.平面点集由平面解析几何知道,当在平面上引入了一个直角坐标系后,平面上的点P与有序二元实数组(x,y)之间就建立了一一对应.于是,我们常把有序实数组(x,y)与平面上的点P视作是等同的.这种建立了坐标系的平面称为坐标平面.二元的序实数组(x,y)的全体,即R2=R⨯R={(x,y)|x,y∈R}就表示坐标平面.坐标平面上具有某种性质P的点的集合,称为平面点集,记作E={(x,y)| (x,y)具有性质P}.例如,平面上以原点为中心、r为半径的圆内所有点的集合是C={(x,y)| x2+y2<r2}.如果我们以点P 表示(x , y ), 以|OP |表示点P 到原点O 的距离, 那么集合C 可表成 C ={P | |OP |<r }.邻域:设P 0(x 0, y 0)是xOy 平面上的一个点, δ是某一正数. 与点P 0(x 0, y 0)距离小于δ的点P (x , y )的全体, 称为点P 0的δ邻域, 记为U (P 0, δ, 即}|| |{),(00δδ<=PP P P U 或} )()( |) ,{(),(20200δδ<-+-=y y x x y x PU . 邻域的几何意义: U (P 0, δ)表示xOy 平面上以点P 0(x 0, y 0)为中心、δ >0为半径的圆的内部的点P (x , y )的全体.点P 0的去心δ邻域, 记作) ,(0δP U , 即}||0 |{) ,(00δδ<<=P P P P U .注: 如果不需要强调邻域的半径δ, 则用U (P 0)表示点P 0的某个邻域, 点P 0的去心邻域记作)(0P U.点与点集之间的关系:任意一点P ∈R 2与任意一个点集E ⊂R 2之间必有以下三种关系中的一种:(1)内点: 如果存在点P 的某一邻域U (P ), 使得U (P )⊂E , 则称P 为E 的内点;(2)外点: 如果存在点P 的某个邻域U (P ), 使得U (P )⋂E =∅, 则称P 为E 的外点(3)边界点: 如果点P 的任一邻域内既有属于E 的点, 也有不属于E 的点, 则称P 点为E 的边点.E 的边界点的全体, 称为E 的边界, 记作∂E .E 的内点必属于E ; E 的外点必定不属于E ; 而E 的边界点可能属于E , 也可能不属于E .聚点: 如果对于任意给定的δ>0, 点P 的去心邻域),(δP U 内总有E 中的点, 则称P 是E 的聚点.由聚点的定义可知, 点集E 的聚点P 本身, 可以属于E , 也可能不属于E . 例如, 设平面点集E ={(x , y )|1<x 2+y 2≤2}.满足1<x 2+y 2<2的一切点(x , y )都是E 的内点; 满足x 2+y 2=1的一切点(x , y )都是E 的边界点, 它们都不属于E ; 满足x 2+y 2=2的一切点(x , y )也是E 的边界点, 它们都属于E ; 点集E 以及它的界边∂E 上的一切点都是E 的聚点.开集:如果点集E的点都是内点,则称E为开集.闭集:如果点集的余集E c为开集,则称E为闭集.开集的例子:E={(x,y)|1<x2+y2<2}.闭集的例子:E={(x,y)|1≤x2+y2≤2}.集合{(x,y)|1<x2+y2≤2}既非开集,也非闭集.连通性:如果点集E内任何两点,都可用折线连结起来,且该折线上的点都属于E,则称E为连通集.区域(或开区域):连通的开集称为区域或开区域.例如E={(x,y)|1 x2+y2 2}.闭区域:开区域连同它的边界一起所构成的点集称为闭区域.例如E={(x, y)|1≤x2+y2≤2}.有界集:对于平面点集E,如果存在某一正数r,使得E⊂U(O,r),其中O是坐标原点,则称E为有界点集.无界集:一个集合如果不是有界集,就称这集合为无界集.例如,集合{(x,y)|1≤x2+y2 2}是有界闭区域;集合{(x,y)| x+y>1}是无界开区域;集合{(x,y)| x+y≥1}是无界闭区域.2.n维空间设n为取定的一个自然数,我们用R n表示n元有序数组(x1,x2,⋅⋅⋅,x n)的全体所构成的集合,即R n=R⨯R⨯⋅⋅⋅⨯R={(x1,x2,⋅⋅⋅,x n)| x i∈R,i=1, 2,⋅⋅⋅,n}.R n中的元素(x1,x2,⋅⋅⋅,x n)有时也用单个字母x来表示,即x=(x1,x2,⋅⋅⋅,x n).当所有的x i(i=1, 2,⋅⋅⋅,n)都为零时,称这样的元素为R n中的零元,记为0或O.在解析几何中,通过直角坐标,R2(或R3)中的元素分别与平面(或空间)中的点或向量建立一一对应,因而R n中的元素x=(x1,x2,⋅⋅⋅,x n)也称为R n中的一个点或一个n维向量,x i称为点x的第i个坐标或n维向量x的第i个分量.特别地,R n中的零元0称为R n中的坐标原点或n 维零向量.为了在集合R n 中的元素之间建立联系, 在R n 中定义线性运算如下: 设x =(x 1, x 2, ⋅ ⋅ ⋅ , x n ), y =(y 1, y 2, ⋅ ⋅ ⋅ , y n )为R n 中任意两个元素, λ∈R , 规定 x +y =(x 1+ y 1, x 2+ y 2, ⋅ ⋅ ⋅ , x n + y n ), λx =(λx 1, λx 2, ⋅ ⋅ ⋅ , λx n ).这样定义了线性运算的集合R n 称为n 维空间.R n 中点x =(x 1, x 2, ⋅ ⋅ ⋅ , x n )和点 y =(y 1, y 2, ⋅ ⋅ ⋅ , y n )间的距离, 记作ρ(x , y ), 规定 2222211)( )()(),(n n y x y x y x -+⋅⋅⋅+-+-=y x ρ.显然, n =1, 2, 3时, 上术规定与数轴上、直角坐标系下平面及空间中两点间的距离一至.R n 中元素x =(x 1, x 2, ⋅ ⋅ ⋅ , x n )与零元0之间的距离ρ(x , 0)记作||x ||(在R 1、R 2、R 3中, 通常将||x ||记作|x |), 即22221 ||||nx x x ⋅⋅⋅++=x . 采用这一记号, 结合向量的线性运算, 便得),()( )()(||||2222211y x y x ρ=-+⋅⋅⋅+-+-=-n n y x y x y x .在n 维空间R n 中定义了距离以后, 就可以定义R n 中变元的极限:设x =(x 1, x 2, ⋅ ⋅ ⋅ , x n ), a =(a 1, a 2, ⋅ ⋅ ⋅ , a n )∈R n .如果||x -a ||→0,则称变元x 在R n 中趋于固定元a , 记作x →a .显然,x →a ⇔ x 1→a 1, x 2→a 2, ⋅ ⋅ ⋅ , x n →a n .在R n 中线性运算和距离的引入, 使得前面讨论过的有关平面点集的一系列概念, 可以方便地引入到n (n ≥3)维空间中来, 例如,设a =(a 1, a 2, ⋅ ⋅ ⋅ , a n )∈R n , δ是某一正数, 则n 维空间内的点集U (a , δ)={x | x ∈ R n , ρ(x , a )<δ}就定义为R n 中点a 的δ邻域. 以邻域为基础, 可以定义点集的内点、外点、边界点和聚点, 以及开集、闭集、区域等一系列概念.二.、多元函数概念例1 圆柱体的体积V 和它的底半径r 、高h 之间具有关系V =πr 2h .这里, 当r 、h 在集合{(r , h ) | r >0, h >0}内取定一对值(r , h )时, V 对应的值就随之确定. 例2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的压强p 、体积V 和绝对温度T 之间具有关系 VRT p =, 其中R 为常数. 这里, 当V 、T 在集合{(V ,T ) | V >0, T >0}内取定一对值(V , T )时, p 的对应值就随之确定.例3 设R 是电阻R 1、R 2并联后的总电阻, 由电学知道, 它们之间具有关系 2121R R R R R +=. 这里, 当R 1、R 2在集合{( R 1, R 2) | R 1>0, R 2>0}内取定一对值( R 1 , R 2)时, R 的对应值就随之确定.定义1 设D 是R 2的一个非空子集, 称映射f : D →R 为定义在D 上的二元函数, 通常记为z =f (x , y ), (x , y )∈D (或z =f (P ), P ∈D )其中点集D 称为该函数的定义域, x , y 称为自变量, z 称为因变量.上述定义中, 与自变量x 、y 的一对值(x , y )相对应的因变量z 的值, 也称为f 在点(x , y )处的函数值, 记作f (x , y ), 即z =f (x , y ).值域: f (D )={z | z =f (x , y ), (x , y )∈D }.函数的其它符号: z =z (x , y ), z =g (x , y )等.类似地可定义三元函数u =f (x , y , z ), (x , y , z )∈D 以及三元以上的函数.一般地, 把定义1中的平面点集D 换成n 维空间R n 内的点集D , 映射f : D →R 就称为定义在D 上的n 元函数, 通常记为u =f (x 1, x 2, ⋅ ⋅ ⋅ , x n ), (x 1, x 2, ⋅ ⋅ ⋅ , x n )∈D ,或简记为u =f (x ), x =(x 1, x 2, ⋅ ⋅ ⋅ , x n )∈D ,也可记为u =f (P ), P (x 1, x 2, ⋅ ⋅ ⋅ , x n )∈D .关于函数定义域的约定: 在一般地讨论用算式表达的多元函数u =f (x )时, 就以使这个算式有意义的变元x 的值所组成的点集为这个多元函数的自然定义域. 因而, 对这类函数, 它的定义域不再特别标出. 例如,函数z =ln(x +y )的定义域为{(x , y )|x +y >0}(无界开区域);函数z =arcsin(x 2+y 2)的定义域为{(x , y )|x 2+y 2≤1}(有界闭区域).二元函数的图形: 点集{(x , y , z )|z =f (x , y ), (x , y )∈D }称为二元函数z =f (x , y )的图形, 二元函数的图形是一张曲面.例如 z =ax +by +c 是一张平面, 而函数z =x 2+y 2的图形是旋转抛物面. 作业:高等数学练习册(B 类)习题三十七教学后记:复习思考题:求函数arcsin 2z x =+的定义域讲授内容 §8. 2 多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教学目的与要求:1、 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连续的的概念.2、 会利用二元函数的极限的定义、连续的性质求二元函数的极限.教学重难点:重点—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难点—二元函数极限的定义.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以讲授法为主教学建议:讲清二元函数与一元函数极限的区别对理解二元函数极限的的定义有很大的帮 助.学时:1学时教学过程以前我们学习了一元函数的微分学,在本章我们将学习多元函数的微分学的相关知识一、多元函数的极限与一元函数的极限概念类似, 如果在P (x , y )→P 0(x 0, y 0)的过程中, 对应的函数值f (x , y )无限接近于一个确定的常数A , 则称A 是函数f (x , y )当(x , y )→(x 0, y 0)时的极限.定义1设二元函数f (P )=f (x , y )的定义域为D , P 0(x 0, y 0)是D 的聚点. 如果存在常数A , 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 总存在正数δ, 使得当),(),(0δP U D y x P⋂∈时, 都有 |f (P )-A |=|f (x , y )-A |<ε成立, 则称常数A 为函数f (x , y )当(x , y )→(x 0, y 0)时的极限, 记为A y x f y x y x =→),(lim ),(),(00, 或f (x , y )→A ((x , y )→(x 0, y 0)),也记作A P f P P =→)(lim 0或f (P )→A (P →P 0). 上述定义的极限也称为二重极限.例1. 设22221sin )(),(y x y x y x f ++=, 求证0),(lim )0,0(),(=→y x f y x . 证 因为2222222222 |1sin ||| |01sin )(||0),(|y x y x y x y x y x y x f +≤+⋅+=-++=-, 可见∀ >0, 取εδ=, 则当δ<-+-<22)0()0(0y x ,即),(),(δO U D y x P ⋂∈时, 总有|f (x , y )-0|<ε,因此0),(lim )0,0(),(=→y x f y x .必须注意:(1)二重极限存在, 是指P 以任何方式趋于P 0时, 函数都无限接近于A .(2)如果当P 以两种不同方式趋于P 0时, 函数趋于不同的值, 则函数的极限不存在. 讨论:函数⎪⎩⎪⎨⎧=+≠++=000 ),(222222y x y x y x xy y x f 在点(0, 0)有无极限?提示: 当点P (x , y )沿x 轴趋于点(0, 0)时,00lim )0 ,(lim ),(lim 00)0,0(),(===→→→x x y x x f y x f ; 当点P (x , y )沿y 轴趋于点(0, 0)时,00lim ) ,0(lim ),(lim 00)0,0(),(===→→→y y y x y f y x f .当点P (x , y )沿直线y =kx 有22222022 )0,0(),(1lim lim k k x k x kx y x xy x kxy y x +=+=+→=→. 因此, 函数f (x , y )在(0, 0)处无极限.极限概念的推广: 多元函数的极限.多元函数的极限运算法则: 与一元函数的情况类似.例2 求下列函数的极限1) x xy ay x sin lim 0→→ 解:x xy a y x sin lim 0→→= y xy xy a y x ⋅→→sin lim 0= y xy xy ay x a y x →→→→⋅00lim sin lim =a. 2) 22)(lim 22y x y x yx xy ++∞→+∞→ 解:设x>0,y>0时,则由21022≤+<y x xy 得 0<22)(22y x y x xy +≤22)21(y x →0 (x→+∞,y→+∞)⇒22)(lim 22y x y x y x xy ++∞→+∞→=0 3)2200)(lim y x x x y y x +-→→解:00y x →→θρ→0ρ(sinθ-cosθ)•cosθ=0 注:二重极限不是二次极限,二次极限存在二重不一定存在,二重极限存在二次极限也不一定存在.如1lim lim -=-+∞→∞→y x y x y x ,1lim lim =-+∞→∞→y x y x x y ,而y x y x y x -+∞→∞→lim 不存在;又如0)sin 1sin 1(lim =+∞→∞→x y y x y x ,而0)sin 1sin 1(lim lim =+∞→∞→x yy x x y 却不存在. 二、 多元函数的连续性定义2 设二元函数f (P )=f (x , y )的定义域为D , P 0(x 0, y 0)为D 的聚点, 且P 0∈D . 如果),(),(lim 00),(),(00y x f y x f y x y x =→,则称函数f (x , y )在点P 0(x 0, y 0)连续.如果函数f (x , y )在D 的每一点都连续, 那么就称函数f (x , y )在D 上连续, 或者称f (x , y )是D 上的连续函数.二元函数的连续性概念可相应地推广到n 元函数f (P )上去.例3设f (x ,y )=sin x , 证明f (x , y )是R 2上的连续函数.证 设P 0(x 0, y 0)∈ R 2. ∀ε>0, 由于sin x 在x 0处连续, 故∃δ>0, 当|x -x 0|<δ时, 有 |sin x -sin x 0|<ε.以上述δ作P 0的δ邻域U (P 0, δ), 则当P (x , y )∈U (P 0, δ)时, 显然|f (x , y )-f (x 0, y 0)|=|sin x -sin x 0|<ε,即f (x , y )=sin x 在点P 0(x 0, y 0) 连续. 由P 0的任意性知, sin x 作为x , y 的二元函数在R 2上连续.证 对于任意的P 0(x 0, y 0)∈R 2. 因为),(sin sin lim ),(lim 000),(),(),(),(0000y x f x x y x f y x y x y x y x ===→→,所以函数f (x ,y )=sin x 在点P 0(x 0, y 0)连续. 由P 0的任意性知, sin x 作为x , y 的二元函数在R 2上连续.类似的讨论可知, 一元基本初等函数看成二元函数或二元以上的多元函数时, 它们在各自的定义域内都是连续的.定义3设函数f (x , y )的定义域为D , P 0(x 0, y 0)是D 的聚点. 如果函数f (x , y )在点P 0(x 0, y 0)不连续, 则称P 0(x 0, y 0)为函数f (x , y )的间断点.例如函数⎪⎩⎪⎨⎧=+≠++=000 ),(222222y x y x y x xy y x f ,其定义域D =R 2, O (0, 0)是D 的聚点. f (x , y )当(x , y )→(0, 0)时的极限不存在, 所以点O (0, 0)是该函数的一个间断点.又如, 函数11sin 22-+=y x z , 其定义域为D ={(x , y )|x 2+y 2≠1}, 圆周C ={(x , y )|x 2+y 2=1}上的点都是D 的聚点, 而f (x , y )在C 上没有定义, 当然f (x , y )在C 上各点都不连续, 所以圆周C 上各点都是该函数的间断点.注: 间断点可能是孤立点也可能是曲线上的点.可以证明, 多元连续函数的和、差、积仍为连续函数; 连续函数的商在分母不为零处仍连续; 多元连续函数的复合函数也是连续函数.多元初等函数: 与一元初等函数类似, 多元初等函数是指可用一个式子所表示的多元函数, 这个式子是由常数及具有不同自变量的一元基本初等函数经过有限次的四则运算和复合运算而得到的.例如2221y y x x +-+, sin(x +y ), 222z y x e ++都是多元初等函数. 一切多元初等函数在其定义区域内是连续的. 所谓定义区域是指包含在定义域内的区域或闭区域.由多元连续函数的连续性, 如果要求多元连续函数f (P )在点P 0处的极限, 而该点又在此函数的定义区域内, 则)()(lim 00P f P f p p =→. 例3 求xy y x y x +→)2,1(),(lim.解: 函数xyy x y x f +=),(是初等函数, 它的定义域为 D ={(x , y )|x ≠0, y ≠0}.P 0(1, 2)为D 的内点, 故存在P 0的某一邻域U (P 0)⊂D , 而任何邻域都是区域, 所以U (P 0)是f (x , y )的一个定义区域, 因此23)2,1(),(lim)2,1(),(==→f y x f y x . 一般地, 求)(lim 0P f P P →时, 如果f (P )是初等函数, 且P 0是f (P )的定义域的内点, 则f (P )在点P 0处连续, 于是)()(lim 00P f P f P P =→. 例4 求xyxy y x 11lim )0 ,0(),(-+→. 解: )11()11)(11(lim 11lim )0 ,0(),()0 ,0(),(++++-+=-+→→xy xy xy xy xy xy y x y x 21111lim )0 ,0(),(=++=→xy y x . 例5 讨论函数z=f(x,y)=⎪⎩⎪⎨⎧≠+=+++0, 00,1sin )(22222222y x y x y x y x 的连续性.解:由于2200)(lim y x y x +→→ρρθ1sin 20→=0而f(0,0)=0 从而 00lim →→y x f(x,y)=f(0,0)=0,所以函数在(0,0)处连续. 多元连续函数的性质:性质1 (有界性与最大值最小值定理)在有界闭区域D 上的多元连续函数, 必定在D上有界,且能取得它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性质1就是说,若f(P)在有界闭区域D上连续,则必定存在常数M>0,使得对一切P∈D,有|f(P)|≤M;且存在P1、P2∈D,使得f(P1)=max{f(P)|P∈D},f(P2)=min{f(P)|P∈D},性质2 (介值定理)在有界闭区域D上的多元连续函数必取得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任何值.作业:P84 1(双),2教学后记:复习思考题:1、证明233(,)(0,0)limx yxyx y→+不存在.2、讨论22222222()ln()0(,)00x y x y x yf x yx y⎧+++≠=⎨+=⎩在点(0,0)处的连续性.讲授内容§8.3 偏导数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偏导数的定义以及偏导数的几何意义2、掌握偏导数的存在与连续之间的关系.3、会根据偏导数的定义求偏导数.教学重难点:重点—偏导数的计算.难点—偏导数的存在与函数连续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法教学建议:使学生清楚求偏导数与求一元函数的导数的方法基本相同.学时:2学时教学过程对二元函数考虑关于其中某一变量的变化率,而将另一变量看作常数,即为偏导数的问题.一、偏导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法对于二元函数z=f(x,y),如果只有自变量x变化,而自变量y固定,这时它就是x的一元函数,这函数对x的导数,就称为二元函数z=f(x,y)对于x的偏导数.定义设函数z=f(x,y)在点(x0,y0)的某一邻域内有定义,当y固定在y0而x在x0处有增量∆x时,相应地函数有增量f(x0+∆x,y0)-f(x0,y0).如果极限xy x f y x x f x ∆-∆+→∆),(),(lim 00000 存在, 则称此极限为函数z =f (x , y )在点(x 0, y 0)处对x 的偏导数, 记作00y y x x x z ==∂∂, 00y y x x x f ==∂∂, 00y y x x x z ==, 或),(00y x f x .例如 xy x f y x x f y x f x x ∆-∆+=→∆),(),(lim ),(0000000. 类似地, 函数z =f (x , y )在点(x 0, y 0)处对y 的偏导数定义为yy x f y y x f y ∆-∆+→∆),(),(lim 00000, 记作 00y y x x y z ==∂∂, 00y y x x y f ==∂∂, 00y y x x y z ==, 或f y (x 0, y 0).偏导函数: 如果函数z =f (x , y )在区域D 内每一点(x , y )处对x 的偏导数都存在, 那么这个偏导数就是x 、y 的函数, 它就称为函数z =f (x , y )对自变量x 的偏导函数, 记作x z ∂∂, xf ∂∂, x z , 或),(y x f x . 偏导函数的定义式: xy x f y x x f y x f x x ∆-∆+=→∆),(),(lim ),(0. 类似地, 可定义函数z =f (x , y )对y 的偏导函数, 记为y z ∂∂, yf ∂∂, z y , 或),(y x f y . 偏导函数的定义式: yy x f y y x f y x f y y ∆-∆+=→∆),(),(lim ),(0.求x f ∂∂时, 只要把y 暂时看作常量而对x 求导数; 求yf ∂∂时, 只要把x 暂时看作常量而对y 求导数.讨论: 下列求偏导数的方法是否正确?00),(),(00y y x x x x y x f y x f ===, 00),(),(00y y x x y y y x f y x f ===. 0]),([),(000x x x y x f dxd y x f ==, 0]),([),(000y y y y x f dy d y x f ==. 偏导数的概念还可推广到二元以上的函数.例如三元函数u =f (x , y , z )在点(x , y , z )处对x 的偏导数定义为xz y x f z y x x f z y x f x x ∆-∆+=→∆),,(),,(lim ),,(0, 其中(x , y , z )是函数u =f (x , y , z )的定义域的内点. 它们的求法也仍旧是一元函数的微分法问题.例1 求z =x 2+3xy +y 2在点(1, 2)处的偏导数.解 y x x z 32+=∂∂, y x y z 23+=∂∂. 8231221=⋅+⋅=∂∂==y x x z, 7221321=⋅+⋅=∂∂==y x y z .例2 求z =x 2sin 2y 的偏导数解 y x xz 2sin 2=∂∂, y x y z 2cos 22=∂∂. 例3 设)1,0(≠>=x x x z y , 求证:z y z x x z y x 2ln 1=∂∂+∂∂. 证 1-=∂∂y yx xz , x x y z y ln =∂∂.z x x x x xyx y x y z x x z y x y y y y 2ln ln 1ln 11=+=+=∂∂+∂∂-.例4 求222z y x r ++=的偏导数.解 r x z y x x x r =++=∂∂222; ry z y x y y r =++=∂∂222. 例5 已知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为pV =RT (R 为常数),求证: 1-=∂∂⋅∂∂⋅∂∂pT T V V p . 证 因为VRT p =, 2V RT V p -=∂∂; p RT V =, p R T V =∂∂; RpV T =, R V p T =∂∂; 所以12-=-=⋅⋅-=∂∂⋅∂∂⋅∂∂pV RT RV p R V RT p T T V V p . 例5 说明的问题: 偏导数的记号是一个整体记号, 不能看作分子分母之商. 二元函数z =f (x , y )在点(x 0, y 0)的偏导数的几何意义:f x (x 0, y 0)=[f (x , y 0)]x '是截线z =f (x , y 0)在点M 0处切线T x 对x 轴的斜率.f y (x 0, y 0) =[f (x 0, y )]y '是截线z =f (x 0, y )在点M 0处切线T y 对y 轴的斜率.例6求曲线⎩⎨⎧=--=1122x y x z 在点)0,1,1(处的切线与y 轴正向所成的倾角解:依偏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221y x z --=在点)1,1(处对y 求导的值就等于αtan ,则=∂∂==11y x y z2211-=-==y x y ,所以αtan =-2,2arctan -=πα偏导数与连续性: 对于多元函数来说, 即使各偏导数在某点都存在, 也不能保证函数在该点连续. 例如⎪⎩⎪⎨⎧=+≠++=000 ),(222222y x y x y x xy y x f在点(0, 0)有, f x (0, 0)=0, f y (0, 0)=0, 但函数在点(0, 0)并不连续.提示:0)0 ,(=x f , 0) ,0(=y f ;0)]0 ,([)0 ,0(==x f dxd f x , 0)] ,0([)0 ,0(==y f dy d f y . 当点P (x , y )沿x 轴趋于点(0, 0)时, 有00lim )0 ,(lim ),(lim 00)0,0(),(===→→→x x y x x f y x f ; 当点P (x , y )沿直线y =kx 趋于点(0, 0)时, 有22222022 )0,0(),(1lim limk k x k x kx y x xy x kxy y x +=+=+→=→. 因此, ),(lim )0,0(),(y x f y x →不存在, 故函数f (x , y )在(0, 0)处不连续.例7.讨论函数22y x z +=在(0,0)处的连续性与可导性. 解:由于2200lim y x y x +→→=0=f(0,0),所以函数在(0,0)处连续; 但00==∂∂y x x z =x f x f x ∆-∆+→∆)0,0()0,0(lim 0=xx x ∆∆→∆0lim 不存在, 因此f x (0,0)不存在.同理f y (0,0)不存在;从而函数在(0,0)处的两个偏导数不存在. 由此可知:函数在某点的偏导数存在与函数连续不存在必然联系.注:为什么不象一元函数一样,可导一定连续?因为对多元函数而言,可导是0x x →的一种单方向趋近,连续是0p p →的一种多方式趋近..二. 高阶偏导数设函数z =f (x , y )在区域D 内具有偏导数),(y x f x z x=∂∂, ),(y x f y z y =∂∂, 那么在D 内f x (x , y )、f y (x , y )都是x , y 的函数. 如果这两个函数的偏导数也存在, 则称它们是函数z =f (x , y )的二偏导数. 按照对变量求导次序的为同有下列四个二阶偏导数如果函数z =f (x , y )在区域D 内的偏导数f x (x , y )、f y (x , y )也具有偏导数, 则它们的偏导数称为函数z =f (x , y )的二阶偏导数. 按照对变量求导次序的 不同有下列四个二阶偏导数),()(22y x f x z x z x xx =∂∂=∂∂∂∂, ),()(2y x f y x z x z y xy=∂∂∂=∂∂∂∂, ),()(2y x f x y z y z x yx =∂∂∂=∂∂∂∂, ),()(22y x f y z y z y yy =∂∂=∂∂∂∂. 其中),()(2y x f y x z x z y xy =∂∂∂=∂∂∂∂, ),()(2y x f x y z y z x yx=∂∂∂=∂∂∂∂称为混合偏导数. 22)(x z x z x ∂∂=∂∂∂∂, y x z x z y ∂∂∂=∂∂∂∂2)(, x y z y z x ∂∂∂=∂∂∂∂2)(, 22)(y z y z y ∂∂=∂∂∂∂. 同样可得三阶、四阶、以及n 阶偏导数.二阶及二阶以上的偏导数统称为高阶偏导数.例8 设z =x 3y 2-3xy 3-xy +1, 求22x z ∂∂、33x z ∂∂、x y z ∂∂∂2和y x z ∂∂∂2.解 y y y x xz --=∂∂32233, x xy y x y z --=∂∂2392;2226xy x z =∂∂, 2336y x z =∂∂; 196222--=∂∂∂y y x y x z , 196222--=∂∂∂y y x xy z . 由例6观察到的问题: yx z x y z ∂∂∂=∂∂∂22 定理 如果函数z =f (x , y )的两个二阶混合偏导数x y z ∂∂∂2及yx z ∂∂∂2在区域D 内连续, 那么在该区域内这两个二阶混合偏导数必相等.类似地可定义二元以上函数的高阶偏导数.例9 验证函数22ln y x z +=满足方程02222=∂∂+∂∂y z x z . 证 因为)ln(21ln 2222y x y x z +=+=, 所以 22y x x x z +=∂∂, 22y x y y z +=∂∂, 222222222222)()(2)(y x x y y x x x y x x z +-=+⋅-+=∂∂, 22222)()(2)(y x y x y x y y y x y z +-=+⋅-+=∂∂. 因此 0)()(22222222222222=+-++-=∂∂+∂∂y x x y y x y x y z x z .例10.证明函数r u 1=满足方程0222222=∂∂+∂∂+∂∂zu y u x u , 其中222z y x r ++=.证: 32211r x r x r x r r x u -=⋅-=∂∂⋅-=∂∂, 52343223131r x r x r r x r x u +-=∂∂⋅+-=∂∂. 同理 5232231ry r y u +-=∂∂, 5232231r z r z u +-=∂∂. 因此)31()31()31(523523523222222rz r r y r r x r z u y u x u +-++-++-=∂∂+∂∂+∂∂ 033)(3352352223=+-=+++-=rr r r z y x r . 提示: 6236333223)()(r x r r x r r r x x r r x x x u ∂∂⋅--=∂∂⋅--=-∂∂=∂∂. 作业:P 84 4(单),5,P 854 6(1)(2),7(1)(2) 教学后记:复习思考题:1、设z y u x =,求,,u u u x y z∂∂∂∂∂∂. 2、设1()()z f xy y x y x ϕ=++,,f ϕ具有二阶连续导数,求2z x y∂∂∂. 3、设(2,sin )z f x y y x =-,(,)f u v 具有连续的二阶偏导数,求2z x y∂∂∂讲授内容§8.4全微分及其应用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全微分的定义、函数可微与偏导数之间的关系.2、掌握求多元函数全微分的方法.3、了解全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重点—全微分的计算.难点—全微分的定义.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法教学建议:1、讲清全微分的定义,函数连续、可导与可微之间的关系.2、在讲解函数连续、可导与可微之间的关系时可通过逐步设问的方式来进行. 学时:1学时教学过程一、全微分的定义根据一元函数微分学中增量与微分的关系,有偏增量与偏微分:f(x+∆x,y)-f(x,y)≈f x(x,y)∆x,f(x+∆x,y)-f(x,y)为函数对x的偏增量,f x(x,y)∆x为函数对x的偏微分;f(x,y+∆y)-f(x,y)≈f y(x,y)∆y,f(x,y+∆y)-f(x,y)为函数)对y的偏增量,f y(x,y)∆y为函数对y的偏微分.全增量:∆z=f(x+∆x,y+∆y)-f(x,y).计算全增量比较复杂,我们希望用∆x、∆y的线性函数来近似代替之.定义 如果函数z =f (x , y )在点(x , y )的全增量∆z = f (x +∆x , y +∆y )-f (x , y )可表示为) )()(( )(22y x o y B x A z ∆+∆=+∆+∆=∆ρρ,其中A 、B 不依赖于∆x 、∆y 而仅与x 、y 有关, 则称函数z =f (x , y )在点(x , y )可微分, 而称A ∆x +B ∆y 为函数z =f (x , y )在点(x , y )的全微分, 记作dz , 即dz =A ∆x +B ∆y .如果函数在区域D 内各点处都可微分, 那么称这函数在D 内可微分. 可微与连续: 可微必连续, 但偏导数存在不一定连续.这是因为, 如果z f (x , y )在点(x , y )可微,则∆z = f (x +∆x , y +∆y )-f (x , y )=A ∆x +B ∆y +o (ρ),于是 0lim 0=∆→z ρ, 从而 ),(]),([lim ),(lim 0)0,0(),(y x f z y x f y y x x f y x =∆+=∆+∆+→→∆∆ρ. 因此函数z f (x , y )在点(x , y )处连续.可微条件: 定理1(必要条件)如果函数z =f (x , y )在点(x , y )可微分, 则函数在该点的偏导数x z ∂∂、y z ∂∂必定存在, 且函数z =f (x , y )在点(x , y )的全微分为y yz x x z dz ∆∂∂+∆∂∂=. 证 设函数z =f (x , y )在点P (x , y )可微分. 于是, 对于点P 的某个邻域内的任意一点P '(x +∆x , y +∆y ), 有∆z =A ∆x +B ∆y +o (ρ). 特别当∆y =0时有f (x +∆x , y )-f (x , y )=A ∆x +o (|∆x |).上式两边各除以∆x , 再令∆x →0而取极限, 就得A xy x f y x x f x =∆-∆+→∆),(),(lim 0, 从而偏导数x z ∂∂存在, 且A xz =∂∂.同理可证偏导数y z ∂∂存在, 且B y z =∂∂. 所以 y y z x x z dz ∆∂∂+∆∂∂=. 简要证明:设函数z =f (x , y )在点(x , y )可微分. 于是有∆z =A ∆x +B ∆y +o (ρ). 特别当∆y =0时有f (x +∆x , y )-f (x , y )=A ∆x +o (|∆x |).上式两边各除以∆x , 再令∆x →0而取极限, 就得A x x o A x y x f y x x f x x =∆∆+=∆-∆+→∆→∆]|)(|[lim ),(),(lim 00, 从而x z ∂∂存在, 且A xz =∂∂.同理y z ∂∂存在, 且B y z =∂∂. 所以y y z x x z dz ∆∂∂+∆∂∂=. 偏导数x z ∂∂、yz ∂∂存在是可微分的必要条件, 但不是充分条件. 问题:连续?⇒可微,可导?⇒可微可举例说明,可导不一定可微,连续不一定可微.例如,函数⎪⎩⎪⎨⎧=+≠++=0 00 ),(222222y x y x y x xy y x f 在点(0,0)处虽然有f x (0, 0) 0及f y (0,0) 0,但函数在(0,0)不可微分,即∆z [f x (0, 0)∆x +f y (0, 0)∆y ]不是较ρ高阶的无穷小. 这是因为当(∆x , ∆y )沿直线y x 趋于(0, 0)时,ρ])0 ,0()0 ,0([y f x f z y x ∆⋅+∆⋅-∆021)()()()(2222≠=∆+∆∆⋅∆=∆+∆∆⋅∆=x x x x y x y x .例1. 讨论函数z=f(x,y)=xy 在(0,0)处是否连续,是否可导,是否可微? 解:∵ 00lim →→y x f(x,y)=xy y x 00lim →→=0=f(0,0)∴ 函数在(0,0)处连续.∵ xf x f x ∆-∆→∆)0,0()0,(lim 0=0 ∴ f x (0,0)=0,同理f y (0,0)=0. 即函数在(0,0)的两个偏导数存在.∵ ∆z -[f x (0,0)∆x+f y (0,0)∆y]=f(∆x,∆y)-f(0,0)=))((y x ∆∆∴ ρρz ∆→0lim =2200)()())((lim y x y x y x ∆+∆∆∆→∆→∆y x ∆=∆212lim 00=∆∆→∆=∆→∆x xx y x ≠0 从而,函数在(0,0)处不可微.问题:函数满足哪些条件可微?哪些函数可微?定理2(充分条件)如果函数z =f (x , y )的偏导数x z ∂∂、yz ∂∂在点(x , y )连续, 则函数在该点可微分. 定理1和定理2的结论可推广到三元及三元以上函数.按着习惯,∆x 、∆y 分别记作dx 、dy , 并分别称为自变量的微分,则函数z f (x , y )的全微分可写作dy yz dx x z dz ∂∂+∂∂=. 二元函数的全微分等于它的两个偏微分之和这件事称为二元函数的微分符合叠加原理. 叠加原理也适用于二元以上的函数, 例如函数u =f (x , y , z ) 的全微分为dz zu dy y u dx x u du ∂∂+∂∂+∂∂=. 归纳:函数在点(x,y)的极限存在性、连续性、可导性、可微性之间的关系:偏导数连续⇒ 函数可微 ⇒ 函数连续 ⇒ 存在极限偏导数连续 ⇒ 偏导数存在 以上关系逆向不一定成立.例2 计算函数z =x 2y +y 2的全微分.解 因为xy xz 2=∂∂, y x y z 22+=∂∂, 所以dz =2xydx +(x 2+2y )dy .例3 计算函数z =e xy 在点(2, 1)处的全微分.解 因为xy ye xz =∂∂, xy xe y z =∂∂,212e x z y x =∂∂==, 2122e y z y x =∂∂==, 所以 dz =e 2dx +2e 2dy .例4 计算函数yz e y x u ++=2sin 的全微分. 解 因为1=∂∂xu , yz ze y y u +=∂∂2cos 21, yz ye z u =∂∂, 所以 dz ye dy ze y dx du yz yz +++=)2cos 21(.二、全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当二元函数z =f (x , y )在点P (x , y )的两个偏导数f x (x , y ) , f y (x , y )连续, 并且|∆x |, |∆y |都较小时, 有近似等式∆z≈dz= f x (x,y)∆x+f y(x,y)∆y,即f (x+∆x,y+∆y) ≈f(x,y)+f x (x,y)∆x+f y(x,y)∆y.我们可以利用上述近似等式对二元函数作近似计算.例5有一圆柱体,受压后发生形变,它的半径由20cm增大到20. 05cm,高度由100cu减少到99cm.求此圆柱体体积变化的近似值.解设圆柱体的半径、高和体积依次为r、h和V,则有V=πr 2h.已知r=20,h=100,∆r=0. 05,∆h=-1.根据近似公式,有∆V≈dV V r∆r+V h∆h=2πrh∆r+πr2∆h=2π⨯20⨯100⨯0. 05+π⨯202⨯(-1)=-200π (cm3).即此圆柱体在受压后体积约减少了200π cm3.例6 计算(1. 04)2.02的近似值.解设函数f(x,y)=x y.显然,要计算的值就是函数在x=1.04,y=2.02时的函数值f(1.04, 2.02).取x=1,y=2,∆x=0.04,∆y=0.02.由于f (x+∆x,y+∆y)≈f(x,y)+f x(x,y)∆x+f y(x,y)∆y=x y+yx y-1∆x+x y ln x∆y,所以(1.04)2.02≈12+2⨯12-1⨯0.04+12⨯ln1⨯0.02=1.08.例7利用单摆摆动测定重力加速度g的公式是2 4 T lgπ=.现测得单摆摆长l与振动周期T分别为l=100±0.1cm、T=2±0.004s. 问由于测定l与T 的误差而引起g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各为多少?解如果把测量l与T所产生的误差当作|Δl|与|ΔT|, 则利用上述计算公式所产生的误差就是二元函数24Tl g π=的全增量的绝对值|Δg |. 由于|Δl |,|ΔT |都很小,因此我们可以用dg 来近似地代替Δg .这样就得到g 的误差为||||||T Tg l l g dg g ∆∂∂+∆∂∂=≈∆ T l Tg l g δδ⋅∂∂+⋅∂∂≤|||| )21(4322Tl T l T δδπ+=, 其中δl 与δT 为l 与T 的绝对误差. 把l =100, T =2, δl =0.1, δT =0.004代入上式, 得g 的绝对误差约为)004.02100221.0(4322⨯⨯+=πδg )/(93.45.022s cm ==π.00225.0210045.0=⨯=ππδg g .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对于一般的二元函数z =f (x, y ), 如果自变量x 、y 的绝对误差分别为δx 、δy , 即|Δx |≤δx , |Δy |≤δy ,则z 的误差||||||y yz x x z dz z ∆∂∂+∆∂∂=≈∆ ||||||||y yz x x z ∆⋅∂∂+∆⋅∂∂≤yx y z x z δδ⋅∂∂+⋅∂∂≤||||; 从而得到z 的绝对误差约为yx z y z x z δδδ⋅∂∂+⋅∂∂=||||; z 的相对误差约为y x z zy z z x zz δδδ∂∂+∂∂=||.作业:P 85 8(双),11,12,13(3), P 86 16教学后记:复习思考题:讨论函数z=f(x,y)=⎪⎩⎪⎨⎧≠+=+++0, 00,1sin )(22222222y x y x y x y x 在原点1)是否连续;2)是否存在偏导数; 3)是否可微; 4)偏导数是否连续.讲授内容 §8.5 复合函数的偏导数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2、 会熟练应用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求多元复合函数的导数.教学重难点:重点—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难点—求多元复合函数的导数.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法教学建议:在求多元复合函数的导数时,通过图形向学生讲清函数的复合结构. 学时:3学时教学过程设z =f (u , v ), 而u =ϕ(t ), v =ψ(t ), 如何求dtdz ? 设z =f (u , v ), 而u =ϕ(x , y ), v =ψ(x , y ), 如何求x z ∂∂和y z ∂∂? 一、 复合函数的中间变量均为一元函数的情形定理1 如果函数u =ϕ(t )及v =ψ(t )都在点t 可导, 函数z =f (u , v )在对应点(u , v )具有连续偏导数, 则复合函数z =f [ϕ(t ), ψ(t )]在点t 可导, 且有dtdv v z dt du u z dt dz ⋅∂∂+⋅∂∂=.简要证明1: 因为z =f (u , v )具有连续的偏导数, 所以它是可微的, 即有dv vz du u z dz ∂∂+∂∂=. 又因为u =ϕ(t )及v =ψ(t )都可导, 因而可微, 即有dt dt du du =, dt dtdv dv =, 代入上式得dt dt dv v z dt dt du u z dz ⋅∂∂+⋅∂∂=dt dtdv v z dt du u z )(⋅∂∂+⋅∂∂=, 从而 dtdv v z dt du u z dt dz ⋅∂∂+⋅∂∂=. 简要证明2: 当t 取得增量∆t 时, u 、v 及z 相应地也取得增量∆u 、∆v 及∆z . 由z =f (u , v )、u =ϕ(t )及v =ψ(t )的可微性, 有)(ρo v v z u u z z +∆∂∂+∆∂∂=∆)()]([)]([ρo t o t dtdv v z t o t dt du u z +∆+∆∂∂+∆+∆∂∂= )()()()(ρo t o v z u z t dt dv v z dt du u z +∆∂∂+∂∂+∆⋅∂∂+⋅∂∂=, to t t o v z u z dt dv v z dt du u z t z ∆+∆∆∂∂+∂∂+⋅∂∂+⋅∂∂=∆∆)()()(ρ, 令∆t →0, 上式两边取极限, 即得dtdv v z dt du u z dt dz ⋅∂∂+⋅∂∂=. 注:0)()(0)()()(lim )(lim 222200=+⋅=∆∆+∆⋅=∆→∆→∆dt dv dt du t v u o t o t t ρρρ. 推广: 设z =f (u , v , w ), u =ϕ(t), v =ψ(t ), w =ω(t ), 则z =f [ϕ(t), ψ(t ), ω(t )]对t 的导数为:dtdw w z dt dv v z dt du u z dt dz ∂∂+∂∂+∂∂=. 上述dtdz 称为全导数. 二、复合函数的中间变量均为多元函数的情形定理2 如果函数u =ϕ(x , y ), v =ψ(x , y )都在点(x , y )具有对x 及y 的偏导数, 函数z =f (u , v )在对应点(u , v )具有连续偏导数, 则复合函数z =f [ϕ(x , y ), ψ(x , y )]在点(x , y )的两个偏导数存在, 且有x v v z x u u z x z ∂∂⋅∂∂+∂∂⋅∂∂=∂∂, yv v z y u u z y z ∂∂⋅∂∂+∂∂⋅∂∂=∂∂.推广: 设z =f (u , v , w ), u =ϕ(x , y ), v =ψ(x , y ), w =ω(x , y ), 则x w w z x v v z x u u z x z ∂∂⋅∂∂+∂∂⋅∂∂+∂∂⋅∂∂=∂∂, yw w z y v v z y u u z y z ∂∂⋅∂∂+∂∂⋅∂∂+∂∂⋅∂∂=∂∂. 讨论:(1)设z =f (u , v ), u =ϕ(x , y ), v =ψ(y ), 则=∂∂xz ?=∂∂y z ? 提示: x u u z x z ∂∂⋅∂∂=∂∂, dydv v z y u u z y z ⋅∂∂+∂∂⋅∂∂=∂∂. (2)设z =f (u , x , y ), 且u =ϕ(x , y ), 则=∂∂xz ?=∂∂y z ? 提示: x f x u u f x z ∂∂+∂∂∂∂=∂∂, yf y u u f y z ∂∂+∂∂∂∂=∂∂.这里x z ∂∂与x f ∂∂是不同的, xz ∂∂是把复合函数z =f [ϕ(x , y ), x , y ]中的y 看作不变而对x 的偏导数, xf ∂∂是把f (u , x , y )中的u 及y 看作不变而 对x 的偏导数. y z ∂∂与y f ∂∂也类似的区别.三、复合函数的中间变量既有一元函数, 又有多元函数的情形定理3 如果函数u =ϕ(x , y )在点(x , y )具有对x 及对y 的偏导数, 函数v =ψ(y )在点y 可导, 函数z =f (u , v )在对应点(u , v )具有连续偏导数, 则复合函数z =f [ϕ(x , y ), ψ(y )]在点(x , y )的两个偏导数存在, 且有x u u z x z ∂∂⋅∂∂=∂∂, dydv v z y u u z y z ⋅∂∂+∂∂⋅∂∂=∂∂. 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归结为:沿线相乘, 分线相加 例1 设z =e u sin v , u =xy , v =x +y , 求x z ∂∂和yz ∂∂. 解 xv v z x u u z x z ∂∂⋅∂∂+∂∂⋅∂∂=∂∂ =e u sin v ⋅y +e u cos v ⋅1=e x y [y sin(x +y )+cos(x +y )],yv v z y u u z y z ∂∂⋅∂∂+∂∂⋅∂∂=∂∂ =e u sin v ⋅x +e u cos v ⋅1=e xy [x sin(x +y )+cos(x +y )].例2 设222),,(z y x e z y x f u ++==, 而y x z sin 2=. 求x u ∂∂和yu ∂∂.解 xz z f x f x u ∂∂⋅∂∂+∂∂=∂∂ y x ze xe z y x z y x sin 222222222⋅+=++++ yx y x e y x x 2422sin 22)sin 21(2++++=. yz z f y f y u ∂∂⋅∂∂+∂∂=∂∂ y x ze ye z y x z y x cos 222222222⋅+=++++ y x y x e y y x y 2422sin 4)cos sin (2+++=.例3 设z =uv +sin t , 而u =e t , v =cos t . 求全导数dtdz . 解 tz dt dv v z dt du u z dt dz ∂∂+⋅∂∂+⋅∂∂= =v ⋅e t +u ⋅(-sin t )+cos t=e t cos t -e t sin t +cos t=e t (cos t -sin t )+cos t .例4 设w =f (x +y +z , xyz ), f 具有二阶连续偏导数, 求x w ∂∂及zx w ∂∂∂2. 解 令u =x +y +z , v =xyz , 则w =f (u , v ).引入记号: u v u f f ∂∂='),(1, vu v u f f ∂∂∂='),(12; 同理有2f ',11f '',22f ''等. 21f yz f x v v f x u u f x w '+'=∂∂⋅∂∂+∂∂⋅∂∂=∂∂, zf yz f y z f f yz f z z x w ∂'∂+'+∂'∂='+'∂∂=∂∂∂221212)( 2222121211f z xy f yz f y f xy f ''+''+'+''+''=22221211)(f z xy f y f z x y f ''+'+''++''=. 注: 1211111f xy f z v v f z u u f z f ''+''=∂∂⋅∂'∂+∂∂⋅∂'∂=∂'∂, 2221222f xy f zv v f z u u f z f ''+''=∂∂⋅∂'∂+∂∂⋅∂'∂=∂'∂. 例5 设u =f (x , y )的所有二阶偏导数连续, 把下列表达式转换成极坐标系中的形式: (1)22)()(y u x u ∂∂+∂∂; (2)2222yu x u ∂∂+∂∂. 解 由直角坐标与极坐标间的关系式得u =f (x , y )=f (ρcos θ, ρsin θ)=F (ρ, θ),其中x =ρcos θ, y =ρsin θ, 22y x +=ρ, xy arctan =θ. 应用复合函数求导法则, 得x u x u x u ∂∂∂∂+∂∂∂∂=∂∂θθρρ2ρθρρy u x u ∂∂-∂∂=ρθθθρsin cos y u u ∂∂-∂∂=,y u y u y u ∂∂∂∂+∂∂∂∂=∂∂θθρρ2ρθρρx u y u ∂∂+∂∂=ρθθθρcos sin ∂∂+∂∂=u u . 两式平方后相加, 得22222)(1)()()(θρρ∂∂+∂∂=∂∂+∂∂u u y u x u . 再求二阶偏导数, 得xx u x x u x u ∂∂⋅∂∂∂∂+∂∂⋅∂∂∂∂=∂∂θθρρ)()(22 θρθθθρρcos )sin cos (⋅∂∂-∂∂∂∂=u uρθρθθθρθsin )sin cos (⋅∂∂-∂∂∂∂-u u 22222222sin cos sin 2cos ρθθρθθθρθρ∂∂+∂∂∂-∂∂=u u u ρθρρθθθ22sin cos sin 2∂∂+∂∂+u u . 同理可得222222cos cos sin 2sin ρθθθθθρ∂∂+∂∂∂+∂∂=∂∂u u u y u ρθρρθθθ22c o s c o s s i n 2∂∂+∂∂-u u . 两式相加, 得22222222211θρρρρ∂∂++∂∂=∂∂+∂∂u u y u x u ])([1222θρρρρρ∂∂+∂∂∂∂=u u . 全微分形式不变性: 设z =f (u , v )具有连续偏导数, 则有全微分dv vz du u z dz ∂∂+∂∂=. 如果z =f (u , v )具有连续偏导数, 而u =ϕ(x , y ), v =ψ(x , y )也具有连续偏导数, 则dy yz dx x z dz ∂∂+∂∂= dy y v v z y u u z dx x v v z x u u z )()(∂∂∂∂+∂∂∂∂+∂∂∂∂+∂∂∂∂=)()(dy yv dx x v v z dy y u dx x u u z ∂∂+∂∂∂∂+∂∂+∂∂∂∂= dv vz du u z ∂∂+∂∂=. 由此可见, 无论z 是自变量u 、v 的函数或中间变量u 、v 的函数, 它的全微分形式是一样的. 这个性质叫做全微分形式不变性.例6 设z =e u sin v , u =x y , v =x +y , 利用全微分形式不变性求全微分.解 dv vz du u z dz ∂∂+∂∂== e u sin vdu + e u cos v dv = e u sin v (y dx +x dy )+ e u cos v (dx +dy )=( ye u sin v + e u cos v )dx +(xe u sin v + e u cos v )dy=e xy [y sin(x +y )+cos(x +y )]dx + e xy [x sin(x +y )+cos(x +y )]dy .作业:P 86 23(3)(4),24,25,27,28(1)教学后记:复习思考题:1、设z=f(x,y,u)=xy+xF(u),u=x y ,其中F 可微,证明:x x z ∂∂+y yz ∂∂=z+xy. 2、设z=f(x 2y, x y ),f 可微,求x z ∂∂,22x z ∂∂.。

高中数学新人教版B版精品教案《人教版B高中数学选修2-2 1.1.3 导数的几何意义》8

高中数学新人教版B版精品教案《人教版B高中数学选修2-2 1.1.3 导数的几何意义》8

基于曲线切割线斜率关系的不等式的研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通过探求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曲线在一点的切线的概念,会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切割线斜率关系的不等式证明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体会导数的思想及内涵,完善对切线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逼近、数形结合思想的具体运用,使学生达到思维方式的迁移,了解科学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逼近、数形结合、以直代曲等数学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领悟特殊与一般、有限与无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感受数学的统一美,意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曲线的切线的概念、切线的斜率、导数的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导数的几何意义.
三、学情分析
对于直线来说它的导数就是它的斜率,学生会很自然的思考导数在函数图像上是不是有很特殊的几何意义。

学生对曲线的切线的概念也有了一些认识。

四、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高等数学B课程教学大纲.pdf

高等数学B课程教学大纲.pdf

目录《高等数学B(一)》课程教学大纲 (1)《高等数学B(二)》课程教学大纲 (4)《大学物理B》课程教学大纲 (7)《大学物理实验B》课程教学大纲 (11)《无机化学A(一)》课程教学大纲 (14)《无机化学A(二)》课程教学大纲 (19)《有机化学A(一)》课程教学大纲 (24)《有机化学A(二)》课程教学大纲 (30)《分析化学A》课程教学大纲 (35)《物理化学A(一)》课程教学大纲 (40)《物理化学A(二)》课程教学大纲 (44)《仪器分析A》课程教学大纲 (48)《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54)《基础化学实验Ⅰ(一)》课程教学大纲 (57)《基础化学实验Ⅰ(二)》课程教学大纲 (61)《基础化学实验Ⅱ》课程教学大纲 (65)《基础化学实验Ⅲ(一)》课程教学大纲 (69)《基础化学实验Ⅲ(二)》课程教学大纲 (74)《物理化学实验A(一)》课程教学大纲 (78)《物理化学实验A(二)》课程教学大纲 (82)《综合化学实验A》课程教学大纲 (85)《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87)《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91)《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93)《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97)《化工制图C》课程教学大纲 (101)《精细化学品》课程教学大纲 (105)《精细化学品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109)《胶体与界面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112)《应用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115)《药物及中间体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120)《有机波谱学》课程教学大纲 (124)《有机合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127)《结构化学A》课程教学大纲 (131)《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134)《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36)《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140)《高分子工艺》课程教学大纲 (146)《功能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151)《精细化学品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155)《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159)《无机制备B》课程教学大纲 (163)《无机定性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167)《中级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170)《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173)《应用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179)《科技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大纲 (182)《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184)《化学化工前沿知识讲座》课程教学大纲 (187)《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189)《化工安全与环保》课程教学大纲 (191)《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193)《地方化工生产讲座》课程教学大纲 (198)《认识实习》课程教学大纲 (200)《化工原理课程设计A》课程教学大纲 (203)《生产实习》课程教学大纲 (206)《毕业实习》教学大纲 (208)《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10)《高等数学B(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12503课程总学时/学分:60/3.5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高等数学B(一)》是理科及工科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是深入学习专业课程的必备基础。

高等数学B课程教学大纲09版

高等数学B课程教学大纲09版

高等数学B 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农科(本科)学制:四年总学时:56+64 学分:3.5+4制定者:马学玲审核人: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高等数学B》是本科农林等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为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质量专门人才服务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获得函数与极限;数与微分;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的应用;微分方程;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多元函数微分学及其应用和重积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以及定积分,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取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和自学能力,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元函数微积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学习后继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奠定必备的数学知识和理论基础。

3、教法特点:本课程教学以理论和应用并重,采用讲授与练习相结合,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或传统教学方法与投影、幻灯相结合的方式。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具体作法如下:(1)用“案例教学法”引入数学概念在微积分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极限、导数、微分、不定积分等重要数学概念都通过不同的实例引入,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2)用“问题驱动法”展开教学内容在微积分的教学过程中,用问题驱动法逐步展开教学内容,问题一环扣一环,便于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实现.把学生吸引到教学内容中去,充分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用“讨论法”展开习题课的教学在高等数学习题课的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并引导大家讨论问题,不但可以达到释难解疑的目的,而且还能培养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高等数学B》第八章多元函数微分学第五节隐函数的求导公式

《高等数学B》第八章多元函数微分学第五节隐函数的求导公式

《高等数学B》第八章多元函数微分学第五节隐函数的求导公式隐函数的求导公式是多元函数微分学中的重要内容,它用于求解由隐函数所表示的依赖关系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导数关系。

在高等数学B的第八章多元函数微分学的第五节中,我们将对隐函数的求导公式进行详细的讲解。

隐函数求导的基本概念是指,当我们无法将一个方程直接表示为一些变量的函数形式时,采用隐函数的方法来表示。

例如,研究一个平面上的曲线,其方程可能为x^2+y^2=1,这时我们无法将y表示为x的函数形式,需要通过隐函数的方法来描述。

假设我们有一个方程F(x,y)=0。

为了求解这个方程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导数关系,我们需要使用隐函数的求导公式。

隐函数的求导公式有两个主要的表达形式,分别是全导数形式和偏导数形式。

全导数形式的隐函数求导公式如下:如果F(x,y)=0确定了y作为x的隐函数,则有dy/dx = (-∂F/∂x) / (∂F/∂y)偏导数形式的隐函数求导公式如下:如果F(x,y)=0确定了y作为x的隐函数,则有∂F/∂x + ∂F/∂y * dy/dx = 0这两个形式的隐函数求导公式本质上是等价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问题需求选择使用哪种形式。

一般情况下,全导数形式的隐函数求导公式更加方便使用,因为它可以直接得到dy/dx的表达式。

在使用隐函数的求导公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隐函数的求导公式适用于隐函数与自变量之间存在函数依赖关系的情况。

如果隐函数表达式中各个变量之间不存在函数依赖关系,即不能确定y作为x的隐函数,那么隐函数的求导公式不成立。

2.在使用隐函数的求导公式时,需保证方程F(x,y)=0是连续可导的。

如果方程不满足这个条件,则隐函数的求导公式不适用。

3.在具体计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使用链式法则等导数计算法则进行化简。

隐函数的求导公式是多元函数微分学中的重要工具,它在数学和物理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隐函数的求导公式,我们可以推导出很多重要的结果和定理,例如隐函数存在定理、隐函数的导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教学目的:1、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理解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

2、掌握向量的运算(线性运算、数量积、向量积、混合积),掌握两个向量垂直和平行的条件。

3、理解单位向量、方向数与方向余弦、向量的坐标表达式,熟练掌握用坐标表达式进行向量运算的方法。

4、掌握平面方程和直线方程及其求法。

5、会求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之间的夹角,并会利用平面、直线的相互关系(平行、垂直、相交等)解决有关问题。

6、会求点到直线以及点到平面的距离。

7、理解曲面方程的概念,了解常用二次曲面的方程及其图形,会求以坐标轴为旋转轴的旋转曲面及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方程。

8、了解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

9、了解空间曲线在坐标平面上的投影,并会求其方程。

教学重点:1、向量的线性运算、数量积、向量积的概念、向量运算及坐标运算;2、两个向量垂直和平行的条件;3、平面方程和直线方程;4、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的判定条件;5、点到直线以及点到平面的距离;6、常用二次曲面的方程及其图形;7、旋转曲面及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方程;8、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

教学难点:1、向量积的向量运算及坐标运算,数量积和向量积的运算;2、平面方程和直线方程及其求法;3、空间曲线在坐标面上的投影4、点到直线的距离;5、二次曲面图形;6、旋转曲面及柱面的方程。

§8.1 向量及其线性运算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理解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

2.掌握向量的线性运算、掌握单位向量、方向余弦、两向量的夹角、向量的坐标表达式以及用坐标表达式进行向量运算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向量概念、向量的运算三、教学方式:讲授式教学结合多媒体讲授内容:一、向量概念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这一类量叫做向量.在数学上,用一条有方向的线段(称为有向线段)来表示向量.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有向线段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向量的符号:以A为起点、B为终点的有向线段所表示的向量记作→AB.向量可用粗体字母表示,也可用上加箭头书写体字母表示,例如,a、r、v、F或→a、→r、→v、→F.自由向量:由于一切向量的共性是它们都有大小和方向,所以在数学上我们只研究与起点无关的向量,并称这种向量为自由向量,简称向量.因此,如果向量a和b的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同,则说向量a和b是相等的,记为a =b.相等的向量经过平移后可以完全重合.向量的模:向量的大小叫做向量的模.向量a、→a、→AB的模分别记为|a|、||→a、||→AB.单位向量:模等于1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零向量:模等于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记作0或→0.零向量的起点与终点重合,它的方向可以看作是任意的.向量的平行:两个非零向量如果它们的方向相同或相反,就称这两个向量平行.向量a与b平行,记作a // b.零向量认为是与任何向量都平行.当两个平行向量的起点放在同一点时,它们的终点和公共的起点在一条直线上.因此,两向量平行又称两向量共线.类似还有共面的概念.设有k(k≥3)个向量,当把它们的起点放在同一点时,如果k个终点和公共起点在一个平面上,就称这k个向量共面.二、向量的线性运算1.向量的加法向量的加法:设有两个向量a与b,平移向量使b的起点与a的终点重合,此时从a的起点到b 的终点的向量c称为向量a与b的和,记作a+b,即c=a+b .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点到对角的向量等于向量a 与b 的和a +b .向量的加法的运算规律:(1)交换律a +b =b +a ;(2)结合律(a +b )+c =a +(b +c ).由于向量的加法符合交换律与结合律, 故n 个向量a 1, a 2, ⋅ ⋅ ⋅, a n (n ≥3)相加可写成a 1+a 2+ ⋅ ⋅ ⋅+a n ,并按向量相加的三角形法则, 可得n 个向量相加的法则如下: 使前一向量的终点作为次一向量的起点, 相继作向量a 1, a 2, ⋅ ⋅ ⋅, a n , 再以第一向量的起点为起点, 最后一向量的终点为终点作一向量, 这个向量即为所求的和.负向量: 设a 为一向量, 与a 的模相同而方向相反的向量叫做a 的负向量, 记为-a .2.向量的减法:我们规定两个向量b 与a 的差为b -a =b +(-a ).即把向量-a 加到向量b 上, 便得b 与a 的差b -a .特别地, 当b =a 时, 有 a -a =a +(-a )=0.显然, 任给向量→AB 及点O , 有→→→→→A O OB OB O A AB -=+=,因此, 若把向量a 与b 移到同一起点O , 则从a 的终点A 向b 的终点B 所引向量→AB 便是向量b 与a 的差b -a .三角不等式:由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有|a +b |≤|a |+|b |及|a -b |≤|a |+|b |,其中等号在b 与a 同向或反向时成立.3.向量与数的乘法向量与数的乘法的定义:向量a 与实数λ的乘积记作λa , 规定λa 是一个向量, 它的模|λa |=|λ||a |, 它的方向当λ>0时与a 相同, 当λ<0时与a 相反.当λ=0时, |λa |=0, 即λa 为零向量, 这时它的方向可以是任意的.特别地, 当λ=±1时, 有b -a b -ab a b -a b ac A BC BC运算规律:(1)结合律 λ(μa )=μ(λa )=(λμ)a ;(2)分配律 (λ+μ)a =λa +μa ;λ(a +b )=λa +λb .例1. 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 设−→−AB =a , −→−AD =b .试用a 和b 表示向量−→−MA 、−→−MB 、−→−MC 、−→−MD , 其中M 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交点.解:由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所以a +b −→−−→−==AM AC 2, 即 -(a +b )−→−=MA 2,于是 21-=−→−MA (a +b ). 因为−→−−→−-=MA MC , 所以21=−→−MC (a +b ). 又因-a +b −→−−→−==MD BD 2, 所以21=−→−MD (b -a ). 由于−→−−→−-=MD MB , 所以21=−→−MB (a -b ).向量的单位化:设a ≠0, 则向量||a a 是与a 同方向的单位向量, 记为e a . 于是a =|a |e a .向量的单位化:设a ≠0, 则向量||a a 是与a 同方向的单位向量, 记为e a . 于是a = | a | e a .定理1 设向量a ≠ 0, 那么, 向量b 平行于a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存在唯一的实数λ, 使 b = λa . 证明: 条件的充分性是显然的, 下面证明条件的必要性.设b // a . 取||a b ||||=λ, 当b 与a 同向时λ取正值, 当b 与a 反向时λ取负值, 即b =λa . 这是因为此时b 与λa 同向, 且|λa |=|λ||a ||b ||a a b ==|||||. 再证明数λ的唯一性. 设b =λa , 又设b =μa , 两式相减, 便得(λ-μ)a =0, 即|λ-μ||a |=0.因|a |≠0, 故|λ-μ|=0, 即λ=μ.给定一个点及一个单位向量就确定了一条数轴. 设点O 及单位向量i 确定了数轴Ox , 对于轴上任一点P , 对应一个向量→OP , 由→OP //i , 根据定理1, 必有唯一的实数x , 使→OP =x i (实数x叫做轴上有向线BC D段→OP的值),并知→OP与实数x一一对应.于是点P↔向量→OP= x i↔实数x,从而轴上的点P与实数x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据此,定义实数x为轴上点P的坐标.由此可知,轴上点P的坐标为x的充分必要条件是→OP= x i.三、空间直角坐标系在空间取定一点O和三个两两垂直的单位向量i、j、k,就确定了三条都以O为原点的两两垂直的数轴,依次记为x轴(横轴)、y轴(纵轴)、z轴(竖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构成一个空间直角坐标系,称为Oxyz坐标系.注: (1)通常三个数轴应具有相同的长度单位;(2)通常把x轴和y轴配置在水平面上,而z轴则是铅垂线;(3)数轴的的正向通常符合右手规则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两个坐标轴可以确定一个平面,这种平面称为坐标面.x轴及y轴所确定的坐标面叫做xOy面,另两个坐标面是yOz面和zOx面.卦限:三个坐标面把空间分成八个部分,每一部分叫做卦限,含有三个正半轴的卦限叫做第一卦限,它位于xOy面的上方.在xOy面的上方,按逆时针方向排列着第二卦限、第三卦限和第四卦限.在xOy面的下方,与第一卦限对应的是第五卦限,按逆时针方向还排列着第六卦限、第七卦限和第八卦限.八个卦限分别用字母I、II、III、IV、V、VI、VII、VIII表示.向量的坐标分解式:→kjir zyxOM++==.称为向量r的坐标分解式,x i、y j、z k称为向量r沿三个坐标轴方向的分向量.向量r与三个有序x、y、z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zyxzyxOMM↔++==↔kjir.有序数x、y、z称为向量r(在坐标系Oxyz)中的坐标,记作r=(x,y,z);有序数x、y、z也称为点M(在坐标系Oxyz)的坐标,记为M(x,y,z).向量→OM=r称为点M关于原点O的向径.上述定义表明,一个点与该点的向径有相同的坐标.记号(x,y,z)既表示点M,又表示向量→OM.坐标面上和坐标轴上的点,其坐标各有一定的特征.例如:点M在yOz面上,则x=0;同相,在zOx面上的点,y=0;在xOy面上的点,z=0.如果点M在x轴上,则y=z=0;同样在y轴上,有z=x=0;在z 轴上的点,有x=y=0.如果点M为原点,则x=y=z=0.四、利用坐标作向量的线性运算设a=(a x,a y,a z),b=(b x,b y,b z)即a=a x i+a y j+a z k,b=b x i+b y j+b z k,=(a x +b x )i +(a y +b y )j +(a z +b z )k=(a x +b x , a y +b y , a z +b z ).a -b =(a x i +a y j +a z k )-(b x i +b y j +b z k )=(a x -b x )i +(a y -b y )j +(a z -b z )k=(a x -b x , a y -b y , a z -b z ).λa =λ(a x i +a y j +a z k )=(λa x )i +(λa y )j +(λa z )k=(λa x , λa y , λa z ).利用向量的坐标判断两个向量的平行: 设a =(a x , a y , a z )≠0, b =(b x , b y , b z ), 向量b //a ⇔b =λa , 即b //a ⇔(b x , b y , b z )=λ(a x , a y , a z ), 于是zz y y x x a b a b a b ==. 例2 求解以向量为未知元的线性方程组⎩⎨⎧=-=-by x a y x 2335, 其中a =(2, 1, 2), b =(-1, 1, -2).解 如同解二元一次线性方程组, 可得x =2a -3b , y =3a -5b .以a 、b 的坐标表示式代入, 即得x =2(2, 1, 2)-3(-1, 1, -2)=(7, -1, 10),y =3(2, 1, 2)-5(-1, 1, -2)=(11, -2, 16).例3 已知两点A (x 1, y 1, z 1)和B (x 2, y 2, z 2)以及实数λ≠-1,在直线AB 上求一点M , 使→→MB AM λ=.解 由于→→→OA OM AM -=, →→→OM OB MB -=,因此 →→→→)(OM OB OA OM -=-λ,从而 →→→)(11OB OA OM λλ++= . ) 1 ,1 ,1 (212121λλλλλλ++++++=x x x x x x , 这就是点M 的坐标.当λ=1, 点M 的有向线段→AB 的中点, 其坐标为221x x x +=, 221y y y +=, 221z z z +=.五、向量的模、方向角、投影1.向量的模与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设向量r =(x , y , z ), 作→r =OM , 则→→→→OR OQ OP OM ++==r ,按勾股定理可得222||||||||||OR OQ OP OM ++==r ,设 →i x OP =, →j y OQ =, →k z OR =,有 |OP |=|x |, |OQ |=|y |, |OR |=|z |,于是得向量模的坐标表示式222||z y x ++=r .设有点A (x 1, y 1, z 1)、B (x 2, y 2, z 2), 则→→→OA OB AB -==(x 2, y 2, z 2)-(x 1, y 1, z 1)=(x 2-x 1, y 2-y 1, z 2-z 1),于是点A 与点B 间的距离为→212212212)()()(||||z z y y x x AB AB -+-+-==. 例4 求证以M 1(4, 3, 1)、M 2 (7, 1, 2)、M 3 (5, 2, 3)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解 因为 | M 1M 2|2 =(7-4)2+(1-3)2+(2-1)2 =14,| M 2M 3|2 =(5-7)2+(2-1)2+(3-2)2 =6,| M 1M 3|2 =(5-4)2+(2-3)2+(3-1)2 =6,所以|M 2 M 3|=|M 1M 3|, 即∆ M 1 M 2 M 3为等腰三角形.例5 在z 轴上求与两点A (-4, 1, 7)和B (3, 5, -2)等距离的点.解 设所求的点为M (0, 0, z ), 依题意有|MA |2=|MB |2,即 (0+4)2+(0-1)2+(z -7)2=(3-0)2+(5-0)2+(-2-z)2. 解之得914=z , 所以, 所求的点为)914 ,0 ,0(M . 例6 已知两点A (4, 0, 5)和B (7, 1, 3), 求与→AB 方向相同的单位向量e .解 因为→)2 ,1 ,3()5 ,0 ,4()3 ,1 ,7(-=-=AB ,→14)2(13||222=-++=AB ,所以 →→)2 ,1 ,3(141||-==AB AB e . 2.方向角与方向余弦向量a 与b 的夹角 当把两个非零向量a 与b 的起点放到同一点时, 两个向量之间的不超过π的夹角称为向量a 与b 的夹角, 记作^) ,(b a 或^) ,(a b . 如果向量a 与b 中有一个是零向量, 规定它们的夹角可以在0与π之间任意取值.类似地, 可以规定向量与一轴的夹角或空间两轴的夹角.非零向量r 与三条坐标轴的夹角α、β、γ称为向量r 的方向角.向量的方向余弦:设r =(x , y , z ), 则x =|r |cos α, y =|r |cos β, z =|r |cos γ .cos α、cos β、cos γ 称为向量r 的方向余弦.||cos r x =α, ||cos r y =β, ||cos r z =γ. 从而 r e r r ==||1)cos ,cos ,(cos γβα. 上式表明, 以向量r 的方向余弦为坐标的向量就是与r 同方向的单位向量e r . 因此cos 2α+cos 2β+cos 2γ=1.例7 设已知两点)2 ,2 ,2( A )和B (1, 3, 0), 计算向量→AB 的模、方向余弦和方向角.解 →)2 ,1 ,1()20 ,23 ,21(--=---=AB ;→2)2(1)1(||222=-++-=AB ;21cos -=α, 21cos =β, 22cos -=γ; 32πα=, 3πβ=, 43 πγ=. 3.向量在轴上的投影设点O 及单位向量e 确定u 轴.任给向量r , 作→r =OM , 再过点M 作与u 轴垂直的平面交u 轴于点M '(点M '叫作点M 在u 轴上的投影), 则向量→M O '称为向量r 在u 轴上的分向量. 设→e λ='M O , 则数λ称为向量r 在u 轴上的投影, 记作Prj u r 或(r )u .按此定义, 向量a 在直角坐标系Oxyz 中的坐标a x , a y , a z 就是a 在三条坐标轴上的投影, 即 a x =Prj x a , a y =Prj y a , a z =Prj z a .投影的性质:性质1 (a )u =|a |cos ϕ (即Prj u a =|a |cos ϕ), 其中ϕ为向量与u 轴的夹角;性质2 (a +b )u =(a )u +(b )u (即Prj u (a +b )= Prj u a +Prj u b );性质3 (λa )u =λ(a )u (即Prj u (λa )=λPrj u a );§8 2 数量积向量积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向量的数量积、向量积的概念,了解向量的混合积及其几何意义,掌握两个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二、重点(难点):数量积和向量积的运算三、教学方式:讲授式教学结合多媒体讲授内容:一、两向量的数量积F 所作的功为W = |F | |s | cos θ ,其中θ 为F 与s 的夹角.数量积: 对于两个向量a 和b , 它们的模 |a |、|b | 及它们的夹角θ 的 余弦的乘积称为向量a 和b 的数量积, 记作a ⋅b , 即a ·b =|a | |b | cos θ .数量积与投影:由于|b | cos θ =|b |cos(a ,^ b ), 当a ≠0时, |b | cos(a ,^ b ) 是向量 b 在向量a 的方向上的投影, 于是a ·b = |a | Prj a b .同理, 当b ≠0时, a·b = |b | Prj b a .数量积的性质:(1) a·a = |a | 2.(2) 对于两个非零向量 a 、b , 如果 a·b =0, 则 a ⊥b 反之, 如果a ⊥b , 则a·b =0.如果认为零向量与任何向量都垂直, 则a ⊥b ⇔ a ·b =0.数量积的运算律:(1)交换律: a·b = b·a(2)分配律: (a +b )⋅c =a ⋅c +b ⋅c .(3) (λa )·b = a·(λb ) = λ(a·b ),(λa )·(μb ) = λμ(a·b ), λ、μ为数.例1证明三角形的余弦定理.证: 设在ΔABC 中, ∠BCA =θ (图7-24), |BC |=a , |CA |=b , |AB |=c , 要证c 2=a 2+b 2-2 a b cos θ .记→CB =a , →CA =b , →AB =c , 则有c =a -b ,从而 |c |2=c ⋅ c =(a -b )(a -b )=a ⋅ a +b ⋅ b -2a ⋅ b =|a |2+|b |2-2|a ||b |cos(a ,^b ), 即 c 2=a 2+b 2-2 a b cos θ .数量积的坐标表示:设a =(a x , a y , a z ), b =(b x , b y , b z ), 则a·b =a x b x +a y b y +a z b z .两向量夹角的余弦的坐标表示:设θ=(a , ^ b ), 则当a ≠0、b ≠0时, 有222222||||cos z y x z y x z z y y x x b b b a a a b a b a b a ++++++=⋅=b a b a θ. 提示: a·b =|a ||b |cos θ .例2 已知三点M (1, 1, 1)、A (2, 2, 1)和B (2, 1, 2), 求∠AMB .解 从M 到A 的向量记为a , 从M 到B 的向量记为b , 则∠AMB 就是向量a 与b 的夹角. a ={1, 1, 0}, b ={1, 0, 1}. 因为a ⋅b =1⨯1+1⨯0+0⨯1=1, 2011||222=++=a , 2101||222=++=b .所以 21221||||cos =⋅=⋅=∠b a b a AMB .从而 3π=∠AMB . 例3.设液体流过平面S 上面积为A 的一个区域, 液体在这区域上各点处的流速均为(常向量)v . 设n 为垂直于S 的单位向量(图7-25(a )), 计算单位时间内经过这区域流向n 所指一方的液体的质量P (液体的密度为ρ).解 单位时间内流过这区域的液体组成一个底面积为A 、斜高为| v |的斜柱体(图7-25(b )). 这柱体的斜高与底面的垂线的夹角就是v 与n 的夹角θ , 所以这柱体的高为| v | cos θ, 体积为A | v | cos θ = A v ·n .从而, 单位时间内经过这区域流向n 所指一方的液体的质量为 P =ρA v ·n . 二、两向量的向量积向量积: 设向量c 是由两个向量a 与b 按下列方式定出: c 的模 |c |=|a ||b |sin θ , 其中θ 为a 与b 间的夹角c 的方向垂直于a 与b 所决定的平面, c 的指向按右手规则从a 转向b 来确定. 那么, 向量c 叫做向量a 与b 的向量积, 记作a ⨯b , 即c = a ⨯b .根据向量积的定义, 力矩M 等于→OP 与F 的向量积, 即→F M ⨯=OP .向量积的性质:(1) a ⨯a = 0 ;(2) 对于两个非零向量a 、b , 如果a ⨯b = 0, 则a //b ; 反之, 如果a //b , 则a ⨯b = 0. 如果认为零向量与任何向量都平行, 则a //b ⇔ a ⨯b = 0. 运算律:(1) 交换律a ⨯b = -b ⨯a ;(2) 分配律: (a +b )⨯c = a ⨯c + b ⨯c .(3) (λa )⨯b = a ⨯(λb ) = λ(a ⨯b ) (λ为数). 坐标表示:zy x z y x b b b a a a kj i b a =⨯=a y b z i +a z b x j +a x b y k -a y b x k -a x b z j -a z b y i= ( a y b z - a z b y ) i + ( a z b x - a x b z ) j + ( a x b y - a y b x ) k . .例4 设a =(2, 1, -1), b =(1, -1, 2), 计算a ⨯b .解 211112--=⨯kj i b a =2i -j -2k -k -4j -i =i -5j -3k .例5 已知三角形ABC 的顶点分别是A (1, 2, 3)、B (3, 4, 5)、C (2, 4, 7), 求三角形ABC 的面积. 解 根据向量积的定义, 可知三角形ABC 的面积→→→→||21sin ||||21AC AB A AC AB S ABC ⨯=∠=∆. 由于→AB =(2, 2, 2), →AC =(1, 2, 4), 因此→→421222kj i =⨯AC AB =4i -6j +2k .于是 142)6(421|264|21222=+-+=+-=∆k j i ABC S .§8. 3 曲面及其方程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理解曲面方程的概念,了解常用二次曲面的图形及其投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