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宜人舒适的外部空间——读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有感
创造宜人舒适的外部空间——读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方案》有感文库
【引言】《外部空间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作品,1975年由日本彰国社出版。
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
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建筑等。
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查。
在本书中,他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趣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读书就得有所得、有所收获,才能算的上是真正的读懂了——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在头脑中形成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才有价值。
下面就谈谈我读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的设计》一书的所感所想,还有所得。
这本书是有关外部空间设计的,而不是室内空间或是单独的一幢建筑的平面布置,它是有关建筑之外的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空间的设计。
那么,究竟什么是外部空间呢?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一般来说,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
老子说得好:“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实际上,捏土造器,其器的本质也不再是土,在它当中产生了“无”的空间。
外部空间首先是从在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
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
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所以,外部空间设计,也就是创造这种有意义的空间的技术。
由于被框框所包围,外部空间建立起从框框向内的向心秩序,在该框框中创造出满足人的意图和功能的积极空间。
相对的,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可以把它认为是消极空间。
由于外部空间不是无限延伸的自然,而是“没有屋顶的建筑”,所以平面布置(平面规划)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对什么地方布置什么要充分进行研究。
因为是以二要素进行设计,所以无论对地面还是墙壁,都应进行仔细推敲。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外部空间设计》一书通过对外部空间设计的理论、方法和实践进行深入解析,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设计案例和实用的设计技巧。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对外部空间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书中对外部空间设计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从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的目标和意义、设计的要素和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通过对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我明白了外部空间设计并不是简单地摆放家具和装饰,而是需要考虑到空间的功能、结构、材料、色彩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充分理解了这些理论知识,才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进行外部空间设计。
其次,书中通过大量的设计案例向读者展示了外部空间设计的实践技巧。
这些案例涵盖了住宅、商业、公共空间等多个领域,每一个案例都展现了设计师对于空间的巧妙运用和创新设计。
通过学习这些案例,我深刻体会到了外部空间设计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同时,这些案例也启发了我对于外部空间设计的思考,让我更加有信心和动力去探索和实践自己的设计理念。
最后,书中还介绍了外部空间设计的实用技巧,包括材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灯光的运用等方面。
这些技巧对于设计师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总结,也为我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思路。
同时,这些实用技巧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设计的细节对于外部空间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细节的处理来提升空间的品质和氛围。
通过阅读《外部空间设计》,我对于外部空间设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对于自己的设计之路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和方向。
我相信,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和能力,为创造更美好的外部空间而努力奋斗。
感谢这本书给予我的启发和指引,我会倍加珍惜这份收获,不断前行。
外部空间设计 读书报告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书籍介绍:名称:外部空间设计作者:芦原义信出版日期:1985年3月作者简介: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
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等建筑。
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
作者在本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五十年代以来,他设计了各种类型建筑作品公达一百余例,其中不少作品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译者认为:“本书既包含着空间论,也包含着方法论。
作者融汇了当前世界上的空间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有创造性的提出了‘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N 空间与P空间’、‘逆空间’等一系列颇有启发的概念。
而且,更难得的是全书所引用的建筑实例均系作者本人作品,这些作品又都是作者本人理论的产物。
因此,此书不仅可供阅读,更可作为设计实践中有价值的参考。
”芦原义信的主要著作除本书外,还有《街道美学》、《建筑空间的魅力》、《续街道美学》等。
主要内容与思考:全书分为四章,从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到要素、设计手法以及空间秩序的建立四个部分由浅入深、并附加大量实例来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讲解,通俗易懂、语言生动有趣,可读性极强,很容易让读者在初学知识概念的同时得出共识。
现如下分章节具体介绍:第一章、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由空间概念入手: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主要是根据视觉确定的。
有此认为限定空间的三要素为:地板、墙壁、天花板。
由此引出外部空间的概念: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概念阐述的同时,作者又提出了所谓逆空间的概念,并认为内外空间可以转换的可逆性。
逆空间的存在以及这种可逆的转换型对于考虑建筑空间时是既有启发性的,作者以意大利建筑内外空间的近似性为例的具体说明了这种可逆性的可能性。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芦原义信(1918 —2003)是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设计代表作包括东京驹泽体育馆、银座SONY大厦、东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东京大学御殿下纪念堂、东京艺术大剧院等。
1960年起,他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
在《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观点。
结合书中的内容,就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以及空间秩序三个方面的理论总结此书读后感,并适当加以案例分析。
一、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及要素作者在定义外部空间时说,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有意义的空间。
在设计师看来,由于这个空间是建筑的一部分,所以可以说是“没有屋顶的建筑”,比如以意大利锡耶纳小城为例,坎波广场约是100*140平方米的空间,周围建筑以五六层居多,其中有9个三角形铺装形成的扇形广场,周围有石柱。
周围建筑的外墙,在举行赛马时反转成比赛场地的内侧,围合出来广场空间。
在这里,除了没有屋顶,我们是看不出来房屋内外的区别的。
西方城市中的广场就像家庭单元中的起居室一样,广场、街道就是意大利人的生活场所,是城市的客厅。
建筑空间可以分为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积极空间就是从周围边框向内收敛的空间,消极空间则是以中央为核心向外扩散的空间。
对对象A,把包围他的空间B作为充实的内容考虑时,B对A就是积极空间;相反,当包围A的空间是自然非人工意图的空间时,B就是A 的消极空间。
例如,西方油画中,背景经常是用颜料涂满的,可以将背景视为积极空间。
东方的水墨画,背景不一定上色,空白是无限的,扩散的,所以背景是消极空间。
如果A是纪念碑或者雕塑等中心性强的物体,放在空旷的无限延伸的自然环境中,周围就可以看做消极空间。
如果A是居室中的暖炉等物体,居住空间就是积极空间。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外部空间设计》是一本由美国著名建筑师约翰·希尔撰写的书籍,该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深受建筑设计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喜爱。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其中的内容所吸引,对于外部空间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这本书中,约翰·希尔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外部空间设计的概念,他认为外部空间设计是建筑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建筑物外部的装饰和景观,更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
外部空间设计应该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和感受,创造出舒适、美观、实用的空间环境。
这一观点让我深受启发,我意识到外部空间设计不仅仅是建筑师的责任,更是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约翰·希尔在书中还介绍了外部空间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他强调了设计师需要充分理解场地的特点和环境的条件,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功能,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设计。
他还提到了外部空间设计中的材料选择、植物配置、光线利用等方面的重要性,这些细节决定了外部空间的质量和舒适度。
通过这些原则和方法的介绍,我对外部空间设计有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认识,也对设计师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除此之外,约翰·希尔还在书中分享了许多他亲自参与设计的案例,这些案例涵盖了不同类型的外部空间,如公共广场、私家花园、商业街区等。
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和解读,我对于外部空间设计的实际应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于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和设计思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案例不仅仅是设计师的作品,更是对于城市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它们展现了外部空间设计的魅力和力量。
总的来说,约翰·希尔的《外部空间设计》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设计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们生活环境的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外部空间设计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也对于建筑设计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于广大的建筑设计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也会为我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完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完||外层空间设计|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无意识地创造空间建筑者在地面、墙壁和天花板上使用各种材料来创造建筑空间?外部空间:外部空间从定义自然开始外层空间是由的框架定义的,不同于无限的自然。
外部空间是人类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比自然更有意义。
因此,外部空间的设计也是创造这种有意义空间的技术。
由于被框架所包围,外部空间从框架建立了一个向内的向心秩序,在框架中创造了一个积极的空间,满足人们的意图和功能相反,自然是一个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可以看作是一个负空间。
通常,建筑师非常关心他们设计的建筑所占据的空间,这是自然的,但即使是没有被建筑占据的反向空间也应该同样关注。
换句话说,当建筑的周围被设计成一个活动空间时,或者换句话说,当整个土地被认为是一个建筑时,这可以说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空间倡议:空间满足人们的意图或计划对于空间理论来说,所谓的计划是首先确定外围边界,然后将顺序调整到内部观点(融合)空间的负面性:空间是自然的、无计划的对于空间理论来说,所谓的无计划,就是增加从内部到外部的扩散(扩散率)日本:传统木结构房屋,庭院属于房屋的内部秩序,内外边界都在墙的位置。
美国:独立的郊区住宅,内外边界在住宅和庭院的交界处。
意大利:没有庭院,建筑直接靠马路建造,所以内外边界明显在厚石墙的位置第2章外部空间元素1。
尺度建筑间相互作用的有效值为D/H小于3(D为间距,H为建筑高度)。
当正方形中的D/H在1和2之间时,空间相对平衡且紧凑。
当D/H 小于1时,建筑物之间的干扰太强。
当D/H大于2时,建筑物过于分离外层空间的第一个假设:外层空间可以采用8-10倍内部空间大小的尺度,这被称为“十分之一理论”80座房间(7.2*18米)或100座房间(9*18米)是日本宴会厅的俗称。
这种空间的宽度被认为是根据人们相互聚在一起,作为一致的内部空间限制和传统。
如果我们把这个尺寸增加到8倍,我们可以把外部空间计算为,这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大的外部空间。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
刘晲晲 201141020104
目彔
一 引言 二 作者简介 三 主要内容
四 心得不体会
1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 2 外部空间的要素 3 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 4 空间秩序的建立
引言
• 《外部空间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作品,1975年由日 本彰国社出版。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亍东京大学,现仸东京大学教授, 幵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 博觅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兊体育馆建筑等。1960年起,他即开 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查。在本书中,他通过 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 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趣的概念,幵结合建筑实例,对 庨园、广场等外部空间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览。
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
其他手法
1.有效地利用地面的高差。
2.外部空间中水的处理 静止的水面物体产生倒影,可使空间 显得格外深远,幵更好的不环境融为一体。
空间秩序的建立
加法空间与减法空间
加法空间
由内向外建立秩序,对外来说会 有一些牺牲,每个局部都是十分 人性化的。丌过,作为整体构成, 若超过一定觃模,最终将会引起 混乱。(图1)
1
消极空间(N空间)(图2) ——像自然一样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 (空间是自然发生的,无计划性。)
2
外部空间的要素
尺度
一般认为,人的眼睛以大约60° 顶觇的囿锥为规野范围,熟规 时成为1°的囿锥。(图1) 1
十分乊一理论
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 寸8~10倍的尺度。(图2) 2
外部模数理论
外部空间可以采用一行程为 20~25米的模数(即用各种办 法为外部空间带来节奏感)。 (图3) 3
读外部空间设计有感
景观设计论文——读《外部空间设计》有感姓名:专业班级:学院:现代科技学院学号:指导老师:景观设计论文——读《外部空间设计》有感《外部空间设计》芦原义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1985年3月第一版统一书号:15040·4743曾经以为这世界不是白确实是黑,不是正确实是负,却不知还有灰。
正如第一章所述,若把外部空间考虑为“没有屋顶的建筑”,那么相当建筑设计最大体的“平面布局”,固然确实是外部空间设计的重点了。
不管怎么说,平面布局确实是对空间所要求的用途进行分析,并确信相应的领域。
书中第三章提到外部空间可大致分为“运动空间”和“停滞空间”。
可是二者既有完全独立的情形,也有浑然一体的情形。
只是停滞空间如不从运动空间分离开布置,就不能制造真正安静的外部空间。
书中第45页再提及手法时说到,“外部空间设计要尽可能给予该空间以明确的用途,依照这一前提来确信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墙壁的造型,地面的高差等。
”另外“在外部空间布局上带有方向性时,希望在尽端配置具有某种吸引力的内容。
”这点较有体会,咱们在设计图书馆,展览馆的时候也喜爱在入口设置导向型的墙壁,小品或水流,植物的引导,而不单单是做个标志,在尽端有目的物或吸引人的同时,就连途中的空间也容易动人。
记得大一设计幼儿园中庭的设计,亦希望于入口门厅可透过玻璃看到活的水,但看不全,也亦捉不到。
人作为步行活动者时,一样心情愉快的步行距离为300米。
超过它时,依照天气情形而希望乘坐交通工具的距离为500米,再超过它时,一样能够说就超过建筑式的尺度了,一样来讲作为人的领域而得体的规模,可考虑500米见方。
为此,咱们需在流动空间上采纳错层或景观的引入来淡化人的疲劳感十分重要,交通空间的处置在咱们日常设计中算是薄弱环节,好的处置应是一眼望不到底,却知底有吸引力的内容,望不到边,却隐约着很近。
苏州园林的手法咱们应多加学习,不仅能够应用到外部空间的设计,亦内部空间的交通组织。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第一部分:文章主要内容第一章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1.1外部空间的形成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
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无意识的在创造空间。
建筑家,就是在地面、墙壁、天花板上使用各种材料去具体创造建筑空间。
外部空间:外部空间首先是从在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
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
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所以,外部空间设计,也就是创造这种有意义的空间的技术。
由于被框框所包围,外部空间建立起从框框向内的向心秩序,在该框框中创造出满足人的意图和功能的积极空间。
相对的,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可以把它认为是消极空间。
往往,建筑师对自己设计的建筑所占据的空间十分关心,这是自然的,可是,就连就连建筑没有占据的逆空间,也要同样程度的关心。
换句话说,把建筑周围作为积极空间设计时,或再换句话说,把整个用地作为一幢建筑来考虑设计时,可以说这才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空间的积极性:空间满足人的意图或计划性。
所谓计划,对空间论来说,那就是首先确定外围边框并向内侧去整顿秩序的观点。
(收敛性)空间的消极性:空间是自然发生的,无计划性的。
所谓无计划性,对空间论来说,那就是从内侧想外增加扩散性。
(扩散性)日本:传统木结构住宅,庭院属于家的内部秩序,内外界限处于围墙的位置美国:独立式郊区住宅,内外界限在房屋与庭院的衔接处意大利:没有庭院,建筑直接靠着道路修建,所以内外的界限是明显地处于厚重的石墙位置。
第二章外部空间的要素1.尺度建筑物与建筑之间相互影响有作用的数值是D/H小于3(D为间距,H为建筑物高),广场中的D/H在1-2之间时,空间较平衡紧凑;当D/H小于1时,建筑之间干涉过强;当D/H大于2时,建筑之间过于分离。
外部空间第一假说: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称之为“十分之一理论”八十张席房间(7.2*18米)或者一百张席房间(9*18米)是日本宴会大厅的通俗称呼。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外部空间设计》是一本关于室外空间设计的书籍,作者通过详细介绍和分析各种不同类型的外部空间设计案例,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将室内空间融入到室外环境中,创造出一个舒适、美观、实用的外部空间。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包括花园设计、露台设计、游泳池设计、庭院设计等等。
每个章节都有大量的图片和图表,方便读者理解作者的设计理念和思路。
同时,作者还特别注重讲解设计原则和实施步骤,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设计概念。
阅读这本书后,我对室外空间设计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首先,我认识到室外空间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考虑到很多方面的问题,如空间布局、视觉效果、植物配置、材料选择等等。
只有这些要素都能够得到合理的组合和协调,才能创造出一个完美的外部空间。
其次,我对设计原则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外部空间设计》中,作者提到了很多设计原则,如比例、对称、重复、层次等等。
这些原则都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能够有效地指导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通过学习这些原则,我对如何进行室外空间设计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并且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些原则进行实际操作。
此外,我还发现《外部空间设计》中的案例非常精彩。
每个案例都是由专业的设计师设计并实施的,能够很好地展示设计理念和效果。
通过仔细观察这些案例,我学会了如何从细节上观察和评价一个设计方案,并能够更好地理解设计师的意图和设计思路。
这对于我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非常有帮助。
最后,我觉得《外部空间设计》这本书的语言生动易懂,适合各个层次的读者阅读。
即使对室外空间设计不太了解的人,也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入门,并且从中获得一些设计的灵感。
而对于已经从事室外空间设计工作的人来说,这本书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手册,帮助他们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
总之,《外部空间设计》这本书通过案例介绍、设计原则讲解等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完整的室外空间设计过程,并给出了一些建议和指导。
我相信,只要认真阅读、学习并应用这些设计理念,每个人都能够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令人满意的室外空间。
卢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
15
空间的封闭
墙壁的形态导致给人不同的封闭性感觉
墙的高度给人的空间感受
16
外部空间层次 在外部空间构成当中,都要考虑顺序,
12
外部空间要素
质感
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距离和质感是极其重要的设计重点 预先了解从什么距离可以如何看清材料,才能正确选择 各个不同位置的材质,这对提高外部空间的质量是有利 的
随距离的加大,质感变 得模糊
13
外部空间要素
不同位置和视角看 到的质感也不同 人的心理感受也 不同
14
外部空间的布局
6
墙体结实而没有渗透性的西欧 教堂。
融于自然的东方木结构建筑具 有很强的渗透性。
7
8
9
尺度
一般认为,人眼是大约 60°顶角的圆锥为视野 范围,熟视时成为1° 的圆锥
十分之一理论 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 空间8-10倍的尺寸
10
11
外部空间要素
外部模数理论
以各种方式取得 外部空间的节奏 感
2
外部空间基本概念 外部空间要素
外部空间的形成 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
尺度 质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
空间秩序的建立
外部空间的布局 空间的封闭 外部空间的层次 外部空间的序列 其他
加法空间与减法空间 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
3
外部空间的形成
如何评价《外部空间设计》这本书
如何评价《外部空间设计》这本书在设计专业中,有许多专业书籍。
对于外部空间设计方面的书籍,最著名的莫过于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的设计》。
那么,如何评价《外部空间的设计》这本书呢?以下是有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评价《外部空间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外部空间的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作品,1975年由日本彰国社出版。
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
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等建筑。
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
作者在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如何评价《外部空间设计》读这本书最初的打算是获得一些对于建筑空间的认识,不过读完了看来书如其名,我想我可能应该找一些室内空间的书来读。
也希望其他看到这篇回答的知友可以帮忙提一些建议,先多谢了。
但是我想这本书还是一本挺好的书的,作为一本理论书,讲的深入浅出,同时插图配的恰到好处。
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
相比刚刚读完的《城市印象》真是好太多了,那本书虽然也是经典,但是由于图片的缺失,读起来还真的不能细扣,细扣了容易得精神病!他喵的没图你说个jb!但是这本书里写到的很多的想法其实是用不到平时的设计中的,好像老师们关注的点并不一样?全书介绍了关于外部空间设计的一整套体系,分为以下的四个部分1.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2.外部空间的基本要素---3.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4.空间秩序的建立。
对于外部空间的概念阐释,作者指出外部空间是从对于空间的限定开始的。
作者很别出心裁的提出了外部空间是“没有屋顶的建筑”这样的解释。
这种想法其实是比较别出心裁的,因为国内的老师在指导方案设计的时候开始往往会吓唬学生说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同样重要,但在评价的时候他们却往往忽略了外部空间。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篇一:读书笔记《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外部空间设计》从文化站到别墅,在接触、学习并不断熟悉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我很明显地认识到自己对外部空间的考虑有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只考虑建筑本身到开始凭感觉增加一些环境,再到有意识地依据地形及建筑形态添加一些景观及灰空间。
我对外部空间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加深。
《外部空间设计》这本书的确让人意识到外部空间的重要性、多变性及趣味性,一.关于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积极、消极空间是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引申出的思考,书中写到:“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产生的。
这一相互关系主要是根据视觉确定的,但作为建筑空间考虑时,则与嗅觉、听觉、触觉也都有关。
即使是同一空间,根据风、雨、日照的情况,有时印象也大为不同了。
”“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
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外部空间不是无限延伸的自然,而是‘没有屋顶的建筑’。
”正因为空间是人与物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也就有了积极与消极的区别。
建筑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即每一个建筑所追求的是给予人积极的影响。
外部空间作为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也如此。
设计时以人为中心,将周围的景观通过不同的处理方式收入人的视野,这时美景才是有价值的:美景给予人积极的能量,人回馈美景相应的赞美、珍惜、保护,这样的合作才是双赢的。
这样创造的空间应是高于自然景观的,这样的设计自然是协调统一的。
别墅作为一种用于享受高品质生活的居住空间,其外部空间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建筑与景观的搭配、自然与设计感的结合都体现着外部空间的灵活多变,给了设计者很大自由度的同时也给了他们很大的难题。
二.关于尺度与质感“一般认为,人的眼睛以大约60度顶角的圆锥为视野范围,熟视时成为1度的圆锥。
” “人在看前方时,如果按2:1比例看上部,即成为40度仰角。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近年来,外部空间设计已成为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外部空间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外部空间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让人们享受舒适、健康的生活空间。
在这本《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中,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外部空间的设计原则、技巧和实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给读者提供了一套可行的外部空间设计方案。
本书首先介绍了外部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理念。
作者强调,外部空间设计应该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种类的外部空间设计,如公共花园、住宅院落、城市广场等。
这些案例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如何将自然元素融入到设计中,如何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搭配营造一个舒适宜人的空间。
其次,本书对外部空间设计的具体技巧和方法进行了介绍。
作者从材料、植物、水景等方面提供了一些实用且可行的设计技巧。
例如,在材料选择方面,作者建议要选择符合环保要求的材料,如回收利用的木材、可降解的材料等。
在植物选择方面,作者强调要选择与当地气候环境相适应的植物,保证植物的可持续生长。
除了介绍理论知识和设计技巧,本书还通过实例向读者展示了一些成功的外部空间设计案例。
这些案例包括世界各地的传统花园、公园和广场,以及当代城市中的一些创新设计。
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读者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和不同地区对外部空间的认识和设计理念。
同时,这些案例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些设计思路和灵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进行外部空间设计。
通过阅读本书,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外部空间设计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一个良好的外部空间设计不仅能够提升居住环境的舒适度,还能够促进人们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现代都市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对外部空间的设计,将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室内空间的布置和装饰上。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都与外部空间的设计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合理的外部空间设计,不仅可以改善生活质量,还能够提升城市形象。
《外部空间设计》芦原义信
外部空间设计(芦原义信)——连载1译者序大谈空间,从世界建筑学领域来看,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种时髦。
形形色色的空间概念,洋洋洒洒的空间专著,令人眼花缭乱莫知所从。
当然,这当中也确实有不少真知灼见,如:凯文·林奇(Kevin Lynch)根据城市景观对人们空间认知和记忆影响的调查分析,撰写了《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被称为是战后划时代的巨著,其影响迄今未减;诺博格·舒尔茨(C. Norberg Schulz)的《存在.空间.建筑》(Extence,Space and Architecture)从任何空间知觉均有意义作用,因此必须与更稳定的图式体系相对应这一观点出发,论述了人在世界上为自身定位所必需的基本空间概念,其影响仅次于凯文.林奇。
此外如克里斯托福·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关于图式语言(Pattern Language)的研究,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在建筑形体理论方面的创新等等,这些研究成果把建筑论、空间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空间论,文字晦涩难解,内容玄奥莫测,而且往往是越来越抽象、越来越离题,从而“许多人对空间问题已经感到厌烦,他们宁愿谈‘结构’、‘体系’或‘环境’,这也不是不可理解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中,我看到了芦原义信的这本《外部空间设计》。
“这本书既包含有空间论,也包含着方法论。
作者融汇了当前世界上的空间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又创造性地提出了‘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N空间与P空间’、‘逆空间’等一系列颇有启发的概念。
而且,更难得的是全书所引用的建筑实例均系作者本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又都是作者本人理论的产物。
因此,此书不仅可供阅读,更可作为设计实践中有价值的参考”。
1962年译者应早稻田大学建筑系邀请访日时,曾专程拜访了芦原义信先生,他一见面就很客气地问我:“您为什么要翻译我这本书呢?”上面这段话就是我当时地回答,这里我想也可作为理应对作者说明的,翻译介绍此书地目的所在吧。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1. 空间规划:①理解空间规划的重要性:一个良好的外部空间设计需要考虑各种元素,包括景观、人流、交通、功能分区和建筑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②空间规划的原则:设计者应遵循统一性、协调性、舒适性、趣味性和主题性的原则,以确保空间的连续性和吸引力。
③空间规划的流程:首先要理解项目的目标,然后进行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最后制定详细的设计方案。
2. 景观设计:①景观元素的运用:利用地形、植物、水体、建筑和装饰物等元素来创造一个有吸引力的外部空间。
②景观设计的原则:强调自然美、和谐统一、人文关怀和个性化设计。
③景观设计的步骤:确定设计主题,选择合适的景观元素,进行布局和规划,最后实施设计方案。
3. 人流和交通设计:①人流和交通的设计原则:确保安全、便捷和舒适的人流和交通流。
②人流和交通的设计元素:包括道路、步行道、停车场、自行车道和公共交通设施等。
③人流和交通的设计策略: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标识来引导人流和交通流。
4. 功能分区:①功能分区的原则: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和项目的目标进行功能分区。
②功能分区的元素:包括各种设施、活动场所和娱乐设施等。
③功能分区的策略: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连接来满足不同区域的使用需求。
5. 建筑物与环境的互动:①建筑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建筑物的设计应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同时也要考虑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
②建筑物的设计原则:强调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功能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③建筑物的设计元素:包括建筑物的形态、材料、颜色和纹理等。
④建筑物与环境的互动策略: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来创造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建筑物与环境相互融合。
6. 设计实施与管理:①设计实施的原则:确保设计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同时考虑成本效益。
②设计实施的过程:从概念设计到详细设计,再到施工和验收。
③设计管理的原则:对设计过程进行全面管理,确保项目按照计划进行,同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和处理。
在阅读这些书籍的过程中,我深刻理解到外部空间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和原则。
读书一芦原义信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作者: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
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建筑等。
在本书中,芦原义信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趣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书中提到由于外部空间不是无限延伸的自然,而是“没有屋顶的建筑”,所以平面布置(平面规划)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对什么地方布置什么要充分进行研究。
因为是以二要素进行设计,所以无论对地面还是墙壁,都应进行仔细推敲。
比如材质,墙高与视线高度的关系,树木、水、石的运用,向阳空间和背阳空间,照明设计等等。
往往,建筑师对自己设计的建筑所占据的空间十分关心,这是自然的,可是,就连就连建筑没有占据的逆空间,也要同样程度的关心。
换句话说,把建筑周围作为积极空间设计时,或再换句话说,把整个用地作为一幢建筑来考虑设计时,可以说这才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最后是空间秩序的建立的问题:1.加法创造空间与减法创造的空间——就象既有用某些材料堆砌而成的雕刻,也有从石头或木块上砍掉不需要的部分而做成的雕刻一样,建筑空间也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把重点放在从内部建立秩序离心式地修建建筑上,一种是把重点放在从外部建立秩序向心式地修建建筑上。
加法创造地建筑,它的规模自然有限,超过了,加法就陷入动脉硬化,最终会引起混乱,因此它的规模希望不超过一定限度。
在内容复杂的大型设计中,希望同时采用从外部建立向心秩序的方法和从内部建立离心秩序的方法,不偏袒任何一方,在调和相互关系上去提高空间质量。
2.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当一个内部秩序需要发展扩大的时候,比如一个家庭作坊,它的局部外部空间随着发展扩大的需要而逐渐转变成为内部空间,这样的过程会随着发展而反复进行,一直都处于内部化的过程。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一)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艺术,是历史赋予每一个文化艺术类刊物的必然使命。
《设计与空间》是既有文化内涵,又具艺术特点的杂志。
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优秀的文化、传统的艺术灿烂辉煌,瑰丽多彩,勿容多说,《设计与空间》就是扎根于这块肥沃土壤里的一棵幼苗。
我想象《设计与空间》杂志是否开辟专题栏目去介绍,多从远古到现代的优秀作品中去体味我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去领略独具魅力的传统艺术。
从中寻找民族文化艺术的源和脉,去把握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中国特色,正真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比如:能采访到大师级艺术家,介绍其作品,配发欣赏文章、评论等(我国有很多融会贯通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大师,如:韩美林、陈汉民、靳埭强、陈绍华、杭间等等)。
请大师们现身说法,艺术感染力最大,这当然也很难。
如果《设计与空间》杂志,能提供这方面的栏目,让读者从仰望大师,到了解大师的艺术创作和艺术生涯,无疑会使读者的艺术人生有所感悟。
就会让很多人受益匪浅。
那么《设计与空间》杂志就更有内涵和活力了。
假设在《设计与空间》的启蒙和影响下,在浙江林学院或其它地方,能诞生象韩美林大师级那样的人才,那么《设计与空间》杂志,不仅是优秀文化、传统艺术的传播者,而且是优秀文化、艺术人才的引路人。
从文艺理论的角度,选择案例,为读者提供“学以致用”的知识和艺术养分。
《设计与空间》杂志,出生贵族,有很好的依托,理论基础浓厚。
用理论剖析案例,是行之有效的吸引读者眼球的很好方法。
它不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用实例来说话,读者易懂、易记,印象深刻。
就我个人对类似杂志的印象来说:清华大学的《装饰》杂志,学术气氛浓厚,理论多,实例少,为学术交流的导向性刊物;南京林业大学的《室内设计与装修》,以案例的作者自己来写创作体会,图文并茂,很有说服力,读者阅读不累,既具专业性,又大众化,通俗易懂;《中国广告》杂志用很多广告公司策划的成功案例来介绍、来阐述,也很有说服力;还有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美术观察》杂志里面“艺术批评”专栏等等。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外部空间设计》一书是一本关于建筑与景观设计的经典之作。
作者以其丰富的设计经验和深刻的理论见解,深入探讨了外部空间设计的原理、方法和实践。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外部空间设计对于人类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性,也对于设计师在创作中的启发和指导。
在书中,作者首先对外部空间设计的概念和意义进行了阐述。
他指出,外部空间设计不仅仅是对建筑和景观的布局和装饰,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人类的生活、活动和情感需求。
外部空间设计应该以人为本,注重人们的感知和体验,创造出舒适、美观、功能齐全的室外环境。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意识到,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审美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愉悦。
同时,作者还对外部空间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分析。
他强调了设计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提出了设计应该与自然环境和建筑相协调、与功能需求相契合的观点。
此外,作者还详细介绍了各种设计手法和技巧,如轴线、比例、材料、色彩等,这些都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实践指导。
通过学习这些原则和方法,我对于外部空间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设计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除此之外,作者还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展示了外部空间设计在不同场景和项目中的应用和效果。
他通过对一些成功的设计案例进行解读和评析,揭示了设计师在创作中的思路和方法,也展示了设计作品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这些案例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设计范例和借鉴,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感受到了设计的力量和魅力,激发了我们对于设计的热情和追求。
通过对《外部空间设计》一书的阅读,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外部空间设计对于人类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性,也对于设计师在创作中的启发和指导。
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理论和实践经验,也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设计的价值和意义。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不断地借鉴和运用这些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努力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和水平,为人们创造出更加美好的外部空间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下面的一连串图片中,再进行稍稍不同的观察。首先从60厘米距离开始。在2.4米、3.6米处,现浇混凝土的模板迹印清晰可见。在这个实例中,按不规则的间隔留有3厘米深的纵向沟槽。从3.6米处的图片开始,这个沟槽清楚的出现了。如前所述,在20~25米以外,现浇混凝土的质感就消失了,重复运用的纵向沟槽在整个墙面构成上,开始带来视觉效果。在48~60米处,这些按不规则间隔设置的槽沟特别有效地在起作用。距离120米以外时,以槽沟构成地质感也失效了,作为面地存在开始大大加强。
SM的要求:平坦、无障碍物、宽阔,能巧妙过渡到SS的状况。
外部空间设计要尽可能赋予该空间以明确的用途,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墙壁的造型、地面的高差等。
在外部空间布局上带有方向性时,希望在尽端配置具有某种吸引力的内容。只有外部空间有了目标,途中的空间才产生吸引力,而途中的空间有了吸引力,目标也就更加突出,它们是可以产生这样的相互作用的。
读书就得有所得、有所收获,才能算的上是真正的读懂了——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在头脑中形成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才有价值。
下面就谈谈我读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的设计》一书的所感所想,还有所得。
这本书是有关外部空间设计的,而不是室内空间或是单独的一幢建筑的平面布置,它是有关建筑之外的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空间的设计。那么,究竟什么是外部空间呢?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什么距离如何可以看清材料,才能选择适于各个不同距离的材质,这在提高外部空间的质量上是有利的。
对于外部空间的距离与质感的关系,我们可以作如下的探讨:
就象下面一连串图片所看到的,以直径约3厘米的连接模板的锥体的圆痕为中心,从距离60厘米处开始观察。在大约2.4米距离,模板的圆痕清晰可见,有效果。再远一些,超过相当前述一行程的20~25米,现浇混凝土那种质感的妙处就逐渐看不到了。当距离在30米以外时,质感就完全看不到了。距离60米以上时,与其说质感成问题勿宁说作为面的存在开始成问题了。
空间的封闭
当进行外部空间布局时,有一种为各个空间带来一定程度封闭性,向心性地调整空间秩序的方法。为此,就应当注意墙的配置及其造型。
一般来说,沿着棋盘式道路修建建筑时,建筑物转角成为以直角突出到道路上的阳角。而且,如左图所示,即使在创造连一幢建筑都不修建的外部空间时,外部空间的转角也会出现纵向缺口,从空间的封闭性来说效果较差。相对地,在保持转角而创造阴角空间时,即可大大加强空间的封闭性。
那么,这个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的概念,运用到实际建筑上来看,是怎样的情况呢?
对象A如果是方尖碑或雕塑那样的中心性物体,并且是在无限延伸的自然环境中,对于对象A来说,周围就可以视为消极空间。这种场合,对象A也可以说就是唯一的、纪念性的。如果把A假设为柱子或暖炉等独立的物体,因其周围的居住空间在三次元方面是充实的东西,所以可以认为是积极空间。根据这一意义,建筑的室内空间可以说是具有内部功能的积极空间。
所谓空间的积极性,就意味着空间满足人的意图,或者说有计划性。所谓计划,对空间论来说,那就是首先确定外围边框并向内侧去整顿秩序的观点。而所谓空间的消极性,是指空间是自然发生的,是无计划的。所谓无计划性,对空间论来说,那就是从内侧向外增加扩散性。因而前者是具有收敛性的,后者是具有扩散性的。
如右图那样,就连对象A1存在着充实的P1空间的情况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其边框之外也还进一步存在着N1空间。如果其周围的N1空间可以P化,那么,曾为N1空间的位置就成为P2空间。但是,在P2空间之外仍进一步存在着N2空间。这样的反复是永远继续的。对我们建筑师来说,应当预计到在什么地方设大致的界限,这在外部空间设计上成为重要课题。过大的考虑它的范围,就成了城市规划、地区规划、国土规划乃至宇宙规划……,是远远地超出了建筑家经管地范围了。
外部空间将领域大致分类,可以分为只限于人的领域和除人之外也包括交通工具的领域。
在只为人提供的这一空间里,人们是要进行种种活动的。大致可分为运动空间和停滞空间,姑且称之为M空间(SM)和S空间(SS)。
SS的要求:①用于静坐、眺望景色……等时,应设置长椅、绿荫、照明灯具、风景点等;②用于合唱、讨论时。地面或是有高差变化,或是背后有墙壁而围成的空间。
这里有两个实际的问题:外部空间渗透到建筑内部的设计方法和外部空间布局中的空间大小问题。在空间大小问题中,人作为步行者活动时,一般心情愉快的步行距离为300米,超过它时,根据天气情况而希望乘坐交通工具的距离为500米,再超过它时,一般可以说就超过建筑式的尺度了。大体上,作为人的领域而得体的规模,可考虑为500米见方。总之,能看清人存在的最大距离为1200米,不管什么样的空间,只要超过1英里(1600米)时,作为城市景观来说,可以说是过大了。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已经知道了外部空间的概念以及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接下来,对外部空间的要素及其扩展谈点个人心得:
尺度 一般认为,人的眼睛以大约60°顶角的圆锥为视野范围,熟视时成为
1°的圆锥。根据海吉曼(Werner Hegemann)与匹兹(Elbert Peets)的《美国维特鲁威城市规划建筑师手册》,如果相距不到建筑高度(H)2倍的距离(D),就不能看到建筑整体。亦即tgθ1=1/2,仰角θ1≈27°。若从看单幢建筑进而为看一群建筑时,一般认为距离为D=3H,亦即tgθ2=1/3,仰角θ2≈18°。
以上说了什么是外部空间以及构成外部空间设计的要素,作为一个建筑师,最关注的是怎样去做外部空间,它的设计手法有哪些?别着急,接下来,让我为你细细道来:
外部空间的布局
当开始外部空间设计时,有些什么手法呢?我总结如下:
“平面布局”是对该空间所要求的用途进行分析,并确定相应的领域。这是外部空间设计的重点。
上面提到了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现在来深入探讨一下。
对某对象A,把包围它的空间B作为充实的内容考虑时,B对A可认为是积极的(Positive),这里称B为对A的积极空间(P—Space)。而当考虑包围对象A的空间是自然的非人工意图的空间时,B对A可以认为是消极的(Negative),称B为对A的消极空间(N-Space)。
关于外部空间,实际走走看就很清楚,每20~25米,或是有重复的节奏感,或是材质有变化,或是地面高差有变化,那么,即使在大空间里也可以打破其单调,有时会一下子生动起来。这个模数太小了不行,太大了也不行。一般看来,可以识别人脸的距离70~80英尺刚好与这个20~25米吻合,是适用的尺寸。
质感 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距离和质感是极其重要的设计重点。预先了解从
【引言】《外部空间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作品,1975年由日本彰国社出版。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建筑等。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查。在本书中,他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趣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卡米洛·希泰(Camillo Sitte)做了有关广场大小的阐述,按照他的说法,广场宽度的最小尺寸等于主要建筑物的高度,最大尺寸不超过其高度的2倍。用前面的公式表示则为1≦D/H≦2。当D/H<1时,从广场来说,成了建筑与建筑相互干涉过强的空间。D/H=2时,则有点过于分离,作为广场的封闭性就不起作用了。D/H在1与2之间时空间平衡,是最紧凑的尺寸。
当设计外部空间时,它的尺度同室内设计是有一些差别的。因此,作者提出外部空间的第一假说: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称之为“十分之一理论”(One-tenth theory)。
当创造空间时,不管是内部空间还是外部空间,总希望有个作为依据的尺寸系列,对实际搞建筑设计的人来说,这恐怕是很自然的吧,特别是当设计外部空间时,因为尺寸往往是漠然的,所以作为实感而预先掌握尺寸系列是很有益处的。因此,作者提出外部空间的第二假说:外部空间可以采用一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称之为“外部模数理论”。
其次,上图Ⅲ/中的对象A1、A2、A3若作为一幢幢建筑来考虑,这就相当于自然发生发展的沿路村落,它周围的空间是无限的、扩散的,可视为消极空间。这样的空间根据需要逐步不规则的发展扩大,既有导向无计划性混乱状态的情况,也有根据计划而产生出往往被忽略了的人性的情况。上图Ⅲ中,建筑群外部具有油画背景般的充实空间,该空间包含了人的意图和计划性,可以作为积极空间来考虑。外围具有整整齐齐的边框,不能再向外延伸,因而有待内部的高度功能化,外部空间就是在这里形成的。
一般来说,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老子说得好:“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实际上,捏土造器,其器的本质也不再是土,在它当中产生了“无”的空间。
外部空间首先是从在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所以,外部空间设计,也就是创造这种有意义的空间的技术。由于被框框所包围,外部空间建立起从框框向内的向心秩序,在该框框中创造出满足人的意图和功能的积极空间。相对的,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可以把它认为是消极空间。
⑶就是90cm高度,也是大体相同的。
⑷当达到1.2m时,身体的大部分逐渐看不到了,产生出一种安心感,与此同时,作为划分空间的隔断性加强起来了,在视觉上仍有充分的连续性。
⑸达到1.5m 时,除头部之外身体都被遮挡了,产生了相当的封闭性。
⑹当达到1.8m以上时,人就完全看不到了,一下子产生出封闭性。
在谈封闭性这个问题的时候,研究一下墙壁高度是很有意义的。墙的高度与人眼睛的高度有密切关系。
⑴在30cm高度,作为墙壁只是达到勉强能区别领域的程度,几乎没有封闭性。不过,由于它刚好成为憩坐或搁脚的高度,而带来极非正式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