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出度指导原则001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是通过测定药物在一定时间内从固体制剂中溶出的含量来评价制剂的质量和性能。
这个试验在药物研发和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制剂的溶出速率和溶出度,从而指导制剂的优化和改进。
以下是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的技术指导原则:1.药物选取:选择溶出介质和试验条件时,应考虑药物的溶解性和性质。
药物的溶解度可以通过文献资料或初步试验来确定。
2.溶出介质: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溶出介质,一般选用仿生体液模拟消化道环境,如pH1.2酸性液体、pH4.5醋酸缓冲液或pH6.8磷酸盐缓冲液。
如果药物在上述介质中溶解度较低,可以添加适量的表面活性剂。
3.试验仪器:常见的溶出度试验仪器有旋转篮法、双槽法、胶囊法等。
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试验仪器。
4.试验条件:试验温度和搅拌速度是影响溶出度试验结果的重要因素。
一般可选择37℃恒温水浴,并设置适当的搅拌速度,通常为50-100转/分钟。
5.取样与检测:根据试验要求和所测药物的特性,确定取样时间和方法。
离线法和在线法都可以用于取样与测定。
离线法通常是取制剂各个时间点的溶液样品,通过适当的手段对样品进行分析。
在线法则是实时测定溶解度。
可通过利用紫外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仪器对取得的样品进行检测。
6.数据处理:溶出度试验通常得到的是药物释放曲线,对于不同制剂的溶出度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如计算平均溶出度和标准差等。
7.结果评价:根据药物的特性和要求,对于结果可以进行合理的评价。
可以比较不同制剂的溶出速率和溶出度;也可以将实验数据与相关标准进行比较,如中国药典中对于溶出度的规定。
总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包括药物选取、溶出介质选择、试验仪器选择、试验条件确定、取样与检测方法选择、数据处理和结果评价等。
根据这些原则,可以进行准确、可靠地评价固体制剂的溶出度,为制剂的优化和改进提供基础依据。
溶出度指导原则
附件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得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得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得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得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得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与疗效得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对溶出度试验得方法学、仪器与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得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得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得溶解以及在胃肠道得渗透。
由于药物得溶出与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与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得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得研发;3。
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与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与疗效得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得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得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得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与/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她人体试验用样品得体外溶出度数据、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得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无论就是新药还就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得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与/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得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得溶解性与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得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得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溶出度指导原则范文
溶出度指导原则范文
一、溶出度概念
溶出度是指溶剂中溶解的物质的物质在指定条件下,按质量计结果在
份数计算的百分比。
它是用来衡量溶样中物质的数量,反映溶样的质量及
可溶性。
溶出度主要包括离子溶出度和游离溶出度。
二、溶出度指导原则
1、避免采用过多的溶剂。
溶液浓度过大可能会溶解容器,导致样品
损失。
2、避免掺加太多溶剂改变产品的浓度,以免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3、避免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进行溶解,以免减缓溶解过程,以节省
溶解时间及节约能源。
4、避免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进行溶解,以避免反应产物的挥发、氧化,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5、避免采用溶剂和样品之间有反应的溶剂,如过氧化氢对苯基物质
有氧化作用。
6、避免在无容器的情况下单独溶解样品。
溶解容器可以防止样品挥
发及污染,保持溶解剂的稳定性。
7、避免使用过多的溶剂,以免影响溶出度,增加费用支出。
8、不要在溶解过程中直接加热,而是使用间歇加热的方法,以保证
溶解和溶出度的一致性。
9、使用恒功率加热,以节省加热时间,加快溶解速率,提高溶出度。
10、控制溶剂、溶解温度、溶解剂量,以优化溶出度。
溶出度指导原则精选版
溶出度指导原则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2015-11-09 16:15:30)分类: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一、概述为进一步推进仿制药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开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发〔2015〕44号)要求,制定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中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方法的建立和溶出曲线相似性的比较。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等,因此,药物的体内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
体外溶出试验常用于指导药物制剂的研发、评价制剂批内批间质量的一致性、评价药品处方工艺变更前后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等。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可采用比较仿制制剂与参比制剂体外多条溶出曲线相似性的方法,评价仿制制剂的质量。
溶出曲线的相似并不意味着两者一定具有生物等效,但该法可降低两者出现临床疗效差异的风险。
三、溶出试验方法的建立溶出试验方法应能客观反映制剂特点、具有适当的灵敏度和区分力。
可参考有关文献,了解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pKa常数等理化性质,考察溶出装置、介质、搅拌速率和取样间隔期等试验条件,确定适宜的试验方法。
(一)溶出仪溶出仪需满足相关的技术要求,应能够通过机械验证及性能验证试验。
必要时,可对溶出仪进行适当改装,但需充分评价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溶出试验推荐使用桨法、篮法,一般桨法选择50~75转/分钟,篮法选择50~100转/分钟。
在溶出试验方法建立的过程中,转速的选择推荐由低到高。
若转速超出上述规定应提供充分说明。
(二)溶出介质溶出介质的研究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充分考虑药物在体内的环境,选择多种溶出介质进行,必要时可考虑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酶等添加物。
溶出度指导原则001讲解
4.计算受试和参比样品拟合模型参数的MSD(多变量统计矩)。
5.确定受试与参比样品间溶出差异的90%置信区间。
6.比较置信区间与相似性限度。如果置信区间落在相似性限度内,可认为受试与 参比样品具有相似的溶出曲线。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上市后变更的溶出度研究 处方变更,建议在多种介质中进行溶出比较试验。 生产场所的变更、放大设备变更和较小的工艺变更,溶出度试验应足以确认产品 质量和性能是否有改变。推荐采用非模型依赖相似因子(f2)方法进行溶出度的 对比研究,以确认变更前后产品质量是否一致。
溶出曲线的比较
采用非模型依赖法或模型依赖方法进行溶出曲线的比较。 (一)非模型依赖法 1. 非模型依赖的相似因子法 采用差异因子(f1)或相似因子(f2)来比较溶出曲线是一种简单的非模型依赖 方法。差异因子(f1)法是计算两条溶出曲线在每一时间点的差异(%),是衡 量两条曲线相对偏差的参数,计算公式如下:
3.测定这些受试样品的生物利用度及体内外关系。
采用绘图方法确定的药品溶出度标准可更好地确保稳定的药品质量和性能。根据 研究的样品数,绘图研究可提供体内外相关性信息和/或体内数据与体外数据间 的关系。
溶出度标准的建立
体内-体外相关性 1)通过体外溶出度测定就可区分合格和不合格的产品。溶出度合格的产品应是 体内生物等效的产品,而不合格的产品则不具有生物等效性。
溶出度标准的建立
绘图或效应面优化法 绘图法是确定关键生产变量(CMV)与体外溶出曲线及体内生物利用度数据效 应面之间相关性关系的过程。该方法的目的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溶出度标准,保 证符合标准的药品具有生物等效性。 1.采用不同的关键生产参数制备两个或更多的样品制剂,并研究其体外溶出特征。
2024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2024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
溶出度测定是对固体制剂口服表征性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指标,也是检测其合格性和质量的重要技术指标。
溶出度测定是评价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是了解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质量的重要依据。
溶出度测定主要是采用溶出试验的方法,借助于一定的机械和化学方法,一定条件下观察颗粒样品的溶出情况,用来研究口服固体制剂在表征性能的有效性。
二、溶出度试验方法
1.溶出度试验仪选择
溶出度测定仪要考虑口服固体制剂的粒径、溶解性、溶出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
根据国家药品检验检测标准,溶出度测定采用静态法,溶出度测定仪主要是由微处理器控制,有控温、搅拌、温度控制和液阻洗器等组成。
2.溶出度测试介质的选择
溶出度测定所采用的溶出介质要求稳定,不含有有机溶剂和离子。
普通固态制剂溶出度测试采用的溶出介质主要有蒸馏水、乙醇、正己烷,其对普通固体制剂溶出度有一定的影响。
3.测试条件的确定
测定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时,除必要的仪器条件外,还要求控制温度和搅拌速度,温度一般选取37℃,搅拌速度为50rpm,搅拌时间为30min。
4.样品的准备
根据测试试验中选择的溶出介质的不同。
溶出度指导原则001讲解
溶出度指导原则001讲解溶出度指导原则是药物溶出度测定的一项重要原则,它可用于评价药物的体外释放行为以及药物在体内的溶出特性。
溶出度指导原则是在确保药物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对药物溶出度的要求和评价标准进行规范和指导的一种方法。
以下是溶出度指导原则001的详细讲解。
1.溶出介质的选择:溶出介质的选择对于药物溶出度测定非常重要。
通常情况下,溶出介质应选择仿真胃液、仿真肠液、模拟粪便液等与人体胃肠环境相似的介质。
同时,还需考虑药物的性质,如酸性药物应使用酸性介质进行溶出度测试。
2.溶出速度的控制:溶出速度的控制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药物从固体制剂中溶出的速度。
溶出速度的选择要考虑药物的性质、制剂的缓释性质以及治疗需求。
一般来说,药物的溶出速度应当在一定时间段内达到一定的百分比,以确保药物能够及时有效地释放。
3.溶出曲线的评价:溶出曲线是描述药物溶出度的重要指标,常用来评价溶出速度和药物释放的特征。
评价溶出曲线时需要注意评估药物的初始溶出速度、溶出平台的稳定性以及药物的溶出度。
溶出曲线通常以药物溶出百分比(如累积溶出百分比)作为纵坐标,以时间作为横坐标。
4.溶出度的合理性评价:对于药物溶出度的合理性评价主要包括初始溶出速度、溶出百分比、溶出平台的稳定性等指标的测定和评价。
同时,还需要结合药物的性质、制剂的特点以及治疗需求来进行综合评价,确保药物的溶出度符合药物的治疗需要。
5.溶出度与生物等效性的关系评估:药物的溶出度与其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因此,需要通过溶出度测试来评估药物的生物等效性。
一般来说,如果两种制剂的溶出度在一定时间段内相似,并且符合一定的标准,可以认为它们具有相同的生物等效性。
总结起来,溶出度指导原则001主要包括了溶出介质的选择、溶出速度的控制、溶出曲线的评价、溶出度的合理性评价以及溶出度与生物等效性的关系评估。
这些原则的制定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在药物溶出度测定时更加科学、准确地进行实验,从而为药物的研发和疗效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指导原则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指导原则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指导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溶出度的合理设置:根据制剂的特点和治疗需要,确定合理的溶出度指标。
一般来说,溶出度应能够满足药物在体内的释放要求,但不能过高,避免过快释放导致药物过量。
2. 溶出介质的选择: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适当的溶出介质。
常用的溶出介质包括模拟胃肠液、模拟溶液等。
选择合适的溶出介质可以更好地模拟体内环境,提高溶出度测试的可靠性。
3. 溶出条件的确定:根据药物的特性和国家规定,确定合适的溶出条件。
溶出条件包括溶出介质的体积、溶解温度、搅拌速度等。
这些条件应能够准确反映制剂在体内的行为,保证结果的可比性和准确性。
4. 溶出度的测试方法:选择合适的溶出度测试方法,如动力法、静态法等。
测试方法应能够准确、可重复地测定溶出度,同时保证测试成本的控制。
5. 溶出度的评价和比较:根据溶出度数据对不同制剂进行评价和比较。
评价溶出度的主要指标包括溶出度曲线的形态、溶出速度和溶出度平均值等。
比较不同制剂的溶出度可以为制剂改进和优化提供依据。
总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指导原则旨在通过合理设置溶出度指标、选择适当的溶出介质、确定合适的溶出条件、采用
合适的测试方法以及进行溶出度的评价和比较,保证制剂的质量和疗效。
溶出度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溶出度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一、引言药物溶出度是指药物在给定条件下从药物制剂中释放出来的量。
它是评价药物制剂溶解度和释放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溶出度方法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溶出度测定方法,根据药物在溶液中的浓度变化来评估溶出度。
溶出度方法在药物研究和制剂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溶出度方法的基本原理溶出度方法基于药物在给定条件下从固体制剂中释放出来的速度和量,通过测定溶液中药物的浓度变化来评估药物的溶出度。
常用的溶出度方法有体外溶出法、离子选择电极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三、实验步骤1. 准备样品:将药物制剂称取一定量,根据需要进行粉碎或筛分处理,使其颗粒大小均匀。
同时准备适量的溶媒,如水、生理盐水或其他缓冲液。
2. 设置实验条件:根据要测定的药物特性和制剂类型,确定溶出度实验的温度、转速、溶液体积等参数。
3. 装填样品:将样品放置于溶出度仪器中的样品室中,固定好样品舱,使样品与溶液充分接触。
4. 开始实验:根据实验条件设定好溶出度仪器,启动实验。
溶出度仪器会自动维持设定的温度和转速,并根据设定的时间间隔采集样品溶出液。
5. 采集样品:根据设定的时间间隔,及时采集样品溶出液。
注意避免采样时对样品舱的干扰,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6. 分析样品:采集的样品溶出液可以通过光谱法、色谱法、滴定法等方法进行分析,测定药物的浓度或溶出度。
7. 数据处理:根据测得的溶出度数据,计算溶出度曲线和溶出度指标,如溶出度百分比、溶出度速率等。
四、数据分析方法1. 溶出度曲线分析:根据实验测得的溶出度数据绘制溶出度曲线,观察曲线的形状、斜率和稳定性,评估药物溶出的特性。
2. 溶出度指标计算:根据实验测得的溶出度数据,计算溶出度百分比、溶出度速率等指标,与已知的药物溶出度标准进行比较,评价药物制剂的溶解性能。
五、验证药物溶出度的指导原则1. 选择适当的溶出度方法:根据药物特性和制剂类型选择合适的溶出度方法,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溶出度与释放度方法应用指导原则
例5 取本品,照溶出度测定法(附录X C第一 法),以磷酸盐缓冲液( pH7.2 ) 900ml 为溶 出介质,转速为每分钟 120转,依法操作,经 30 分钟时,取溶液 10ml ,滤过,取续滤液作 为供试品溶液。照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 计算每片中布洛芬与盐酸伪麻黄碱的溶出量。 限度为标示量的80%,应符合规定。 (布洛伪麻片)
另取尼莫地平对照品约 10mg ,精密称定,置 100ml量瓶中,加乙醇10ml,振摇使溶解,加 溶出介质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ml, 置 50ml 量瓶中,加溶出介质稀释至刻度,摇 匀,作为对照品溶液。分别取供试品溶液与 对照品溶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附 录Ⅳ A),在238nm的波长处分别测定吸光度, 计算每片的溶出量。限度为标示量的 85% , 应符合规定。 (尼莫地平分散片)
6. 溶出介质的体积一般应符合漏槽条件。
7. 应注意胶囊壳对测定产生干扰的可能性,应 取同批不少于6粒的空胶囊(或尽可能完全除尽 内容物的空胶囊),置同一溶出杯内,用溶出条 件下同样体积的溶出介质溶解空胶囊壳,并按溶 出试验同样的分析方法测定,折合成每个空胶囊 的空白值,作必要的校正。校正值不得大于标示 量的25%。如校正值不大于 1.标示量的2%,可 忽略不计。 拟用加酶法测定溶出度时,首先应有符合溶出 度测定要求的试剂酶,对试剂酶应有活力和纯度 要求,其空白校正值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例6 取本品,照溶出度测定法(附录X C第二 法),以磷酸盐缓冲液( pH5.8 ) 900ml 为溶 出介质,转速为每分钟 50 转,依法操作,经 30 分钟时,取溶液适量,滤过,取续滤液作 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含量测定项下的对 照品溶液5ml,置50ml量瓶中,加溶出介质稀 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品溶液。取上述 两种溶液,照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测定, 分别计算每片呋塞米与盐酸阿米洛利的溶出 量。限度均为标示量的75%,应符合规定。 (复方呋塞米片)
溶出度指导原则
附件 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的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的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对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
由于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的研发;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的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他人体试验用样品的体外溶出度数据。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无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和/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指导原则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指导原则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指导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溶出度测试方法:选择合适的溶出度测试方法,常用的方法包括离子溶出测定法、颗粒浸泡测定法、置换测定法等。
根据制剂的性质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
2. 溶出介质:选择适当的溶出介质,一般选择符合制剂特性的模拟消化液、生理盐水、缓冲溶液等。
要根据制剂的具体要求和药物的特性进行选择。
3. 溶出速度:根据制剂的特性和需要,确定合适的溶出速度,一般可以参考溶出曲线上的80%溶出时间。
4. 方法验证:建立合适的溶出度测试方法,并进行方法验证,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溶出度数据分析:根据溶出度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溶出度曲线、溶出度速率和溶出度度的计算和统计处理。
6. 稳定性研究:对制剂的溶出度进行稳定性研究,了解制剂在不同条件下的溶出度变化情况,为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总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指导原则主要是根据制剂的性质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和溶出介质,并确定合适的溶出速度,同时进行方法验证和数据分析,最终得出制剂的溶出度结果,为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春节学法规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春节学法规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的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的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对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
由于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的研发;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的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他人体试验用样品的体外溶出度数据。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无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和/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溶出度指导原则解读
溶出度指导原则解读1.溶出度测试方法:溶出度测试方法应符合标准,如美国药典(USP)或欧洲药典(EP)中的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了合适的试剂、溶液条件和标准设备,以确保数据的可比性和准确性。
2.试剂选择:在溶出度测试中,使用的试剂应与实际使用条件相似,以确保测试结果能够准确地反映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溶解性能。
试剂的选择应基于药物的特性,如溶解度、酸碱性等。
3.测试时间:溶解度测试中,测试时间的选择应基于药物的溶解特性。
一般来说,测试时间应足够长,以获取药物在一定时间内的溶解率数据。
测试时间的选择应根据药物的特性和制剂的设计要求,如缓释剂型可能需要较长的测试时间。
4.溶液条件:溶出度测试中,溶液条件的选择应考虑药物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生理环境。
溶液的pH值、温度和流动条件应符合实际使用条件,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5.结果解释:根据溶出度测试的结果,可以评估药物制剂的溶解性能和生物等效性,以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的药效。
溶出度测试结果可以与相应的参考品相比较,以判断药物制剂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溶出度指导原则的目的是确保药物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可用性。
它有助于制药企业确定适当的工艺参数和质量控制标准,以确保药物制剂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同时,溶出度指导原则也有助于监测市场上的药物产品质量,从而保护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总之,溶出度指导原则是一项重要的药物质量评估指标,它对于确保药物制剂的有效性和可用性至关重要。
在药物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遵循溶出度指导原则可以确保药物产品的一致性和质量,从而保护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溶出指导原则
附件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的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的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对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
由于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的研发;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的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他人体试验用样品的体外溶出度数据。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无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和/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溶出度指导原则完整版
溶出度指导原则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2015-11-09 16:15:30)分类: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一、概述为进一步推进仿制药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开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发〔2015〕44号)要求,制定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中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方法的建立和溶出曲线相似性的比较。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等,因此,药物的体内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
体外溶出试验常用于指导药物制剂的研发、评价制剂批内批间质量的一致性、评价药品处方工艺变更前后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等。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可采用比较仿制制剂与参比制剂体外多条溶出曲线相似性的方法,评价仿制制剂的质量。
溶出曲线的相似并不意味着两者一定具有生物等效,但该法可降低两者出现临床疗效差异的风险。
三、溶出试验方法的建立溶出试验方法应能客观反映制剂特点、具有适当的灵敏度和区分力。
可参考有关文献,了解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pKa 常数等理化性质,考察溶出装置、介质、搅拌速率和取样间隔期等试验条件,确定适宜的试验方法。
(一)溶出仪溶出仪需满足相关的技术要求,应能够通过机械验证及性能验证试验。
必要时,可对溶出仪进行适当改装,但需充分评价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溶出试验推荐使用桨法、篮法,一般桨法选择50~75转/分钟,篮法选择50~100转/分钟。
在溶出试验方法建立的过程中,转速的选择推荐由低到高。
若转速超出上述规定应提供充分说明。
(二)溶出介质溶出介质的研究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充分考虑药物在体内的环境,选择多种溶出介质进行,必要时可考虑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酶等添加物。
溶出度指导原则
溶出度指导原则溶出度指导原则,这可不是个简单事儿,这里面藏着好多学问呢。
就说做溶出度试验的时候,那仪器得摆弄好。
我见过一个实验室的小伙子,戴着个大眼镜,眼镜片厚得像酒瓶底似的。
他蹲在溶出仪前面,眼睛瞪得老大,盯着那仪器,就像盯着个宝贝疙瘩。
他一边摆弄一边嘟囔:“这溶出仪可不能出岔子,不然这试验就白做了。
”他那认真劲儿,就好像这世界上除了这溶出仪,其他都不重要了。
旁边的师傅走过来,拍了下他的肩膀说:“小子,别光盯着,检查下参数。
”小伙子这才回过神,忙点头。
溶出介质的选择也重要啊。
这就像给鱼选水一样,得合适。
有的药在酸性介质里溶得好,有的得在碱性的里才行。
我有次看一个研究小组讨论,组长是个头发有点花白的老专家,他拿着资料,眉头皱着,说:“这个药的性质特殊,咱得好好琢磨下用啥介质。
”下面的人就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有个年轻女孩声音细细的,说:“老师,咱先用酸性试试?”老专家摇摇头说:“不能光凭感觉,得看数据。
”那气氛紧张又严肃,就像要打仗了,这介质选不好,那溶出度可就测不准了。
取样时间的确定也是个关键。
不能太早,药还没溶出来呢;也不能太晚,都溶过头了。
有个做实验的哥们儿,性子急,还没到时间就去取样。
旁边的人喊他:“哎,还没到点呢!”他不听,还说:“差不多啦。
”结果呢,数据出来完全不对。
他在那挠着头,懊悔得脸都红了,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大家都笑话他,说他太毛躁,这溶出度试验可不能这么乱来。
还有这溶出度限度的设定,得有依据。
不能瞎定个数,得根据药的类型、用途啥的来。
我参加过一个药企的会议,那些人在会议室里争得面红耳赤。
有个销售代表喊着:“这限度不能太严,不然我们成本太高。
”研发人员就不干了,说:“那可不行,得保证质量。
”那场面,就像两拨人在拔河,谁都不让谁。
这溶出度指导原则里的限度问题,可关系到药能不能合格呢。
溶出度指导原则就像一个大管家,管着溶出度试验的方方面面。
我们得好好遵循,不能马虎。
要是出了错,这药的质量就没保障,那可就害了病人啦。
溶出指导原则
附件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的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的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对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
由于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的研发;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的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他人体试验用样品的体外溶出度数据。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无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和/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2021年溶出度指导原则
附件1欧阳光明(2021.03.07)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的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的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对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
由于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的研发;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的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他人体试验用样品的体外溶出度数据。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无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和/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度。溶出度是固体制剂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指标。 测定溶出度的目的: 评价药物质量的一个内在指标,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 中崩解和溶出的体外试验法。 评价固体制剂生物利用度的体外方法,作为制剂质量控制的一种手 段,使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品种或同一厂家生产的不同批号的药品 能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生物等价,该试验能有效的区分同一种药物生 物利用度的差异。 生物利用度:是人或动物服药后通过血或尿中药物浓度的测定来反 映药物制剂在体内可能被吸收利用的程度进而推断疗效,从理论上 讲,药物的体内试验和临床研究才是评价制剂的最根本和最可靠的 依据,因生物利用度实验费时,费钱 费精力,在产品研发阶段即 采用溶出度的实验方法来代替,一般认为仿制药做到体外溶出相似 了,那么生物利用度等效的几率也高。
单点检测:可作为常规的质量控制方法,适用于快速溶出的高溶解性药物制剂。
两点或多点检测 (1)可反映制剂的溶出特征。 (2)作为某些类型药物制剂的常规质量控制检验(如卡马西平等水溶性差且缓 慢溶解的药物制剂)。 采用两点或多点溶出度检测法,能更好地反映制剂的特点,有助于质量控制。
新化合物制剂溶出度标准的建立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 (Amidon 1995): 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 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 3类:高溶解性于高溶解度、高渗透性(1类)药物及某些情况下的高溶解度、低通渗透性(3 类)药物,如其15 min内在0.1N HCI中的溶出度超过85%的前提下,药物的生物 利用度不受溶出行为的限制。即制剂的行为与溶液相似,一般情况下认为该药物 不应存在生物利用度问题。如果药物溶出比胃排空时间慢,建议在多种介质中测 定多个时间点的溶出度曲线。(在0.1N HCI中15分钟内的溶出度不少于85%,可不 进行溶出曲线的研究)
仿制药:应根据可接受的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数据,确定溶出度标准。 一般仿制药的溶出度标准应与参比制剂一致。如果仿制药的溶出度与参比制剂存 在本质差异,但证明体内生物等效后,该仿制药也可建立不同于参比制剂的溶出 度标准。建立了药品的溶出度标准后,药品在有效期内均应符合该标准。
溶出度标准的建立
溶出度控制方法:
仿制药溶出度标准的建立
根据参比制剂是否有公开的溶出度试验方法,可考虑以下三种仿制药溶出度标准 建立方法: 1.中国药典或国家药品标准收载溶出度试验方法的品种 采用中国药典或国家药品标准收载的方法。应取受试和参比制剂各12片(粒)按 照15分钟或更短时间间隔取样,进行溶出曲线的比较。必要时,应进行不同溶出 介质或试验条件下的溶出度试验,并根据试验数据确定最终的溶出度标准。复方 制剂的国家药品标准未对所有成分进行溶出度测定时,应对所有成分进行溶出研 究并确定在标准中是否对所有成分进行溶出度检查。
溶出度标准的建立
目的: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并提示可能的体内生物利用度问题。
新药: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试验样品、关键生物利用度试验和/或生物等效性试 验用样品的溶出数据以及药品研发过程中的经验,确定溶出度标准。如果稳定性 研究批次、关键临床试验批次及拟上市的样品生物等效,也可根据稳定性研究用 样品的数据制定溶出度标准。
一般释放介质的体积为药物饱和溶液所需介质体积的3~7倍。 漏槽条件即为溶 出的最佳条件,一般溶出介质的体积为500ml、1000ml和900ml。
概 述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 (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考虑; (2)结合药物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质量标准 的方法; (3)比较溶出曲线的统计学方法; (4)体内生物等效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测定方法)的一般考虑。
还针对药品在批准后处方工艺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测试来确认药 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变更前后的溶出曲线对比)。药典附录A以 摘要形式概述了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
建立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的作用
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由制剂中的释放、生理条件下 药物的溶出度或溶解作用及药物在胃肠道的生物膜渗透性。于是药物的体外 溶出度有可能预测体内行为。基于这些基本考虑,对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 (如片剂和胶囊)建立体外溶出测试,可用于: (1)评价制剂批间质量的一致性; (2)指导新制剂的开发; (3)在产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 变更和生产工 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4)在药物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试验质量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 度、渗透性、溶出行为和药代动力学特性 等。这些考虑还应用于确保药品 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发生变更前后以及工艺放大后质量的一致性。
建立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的作用
对于新药申请,体外溶出度数据主要来源于关键的临床研究和/或生物利用度研 究批次产品,以及在其他人体研究中使用的批次产品。 对于仿制药申请,溶出度的质量标准需依据溶出曲线制定。 无论是新药申请还是仿制药申请,溶出度质量标准均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批次、 生物利用度批次和/或生物等效性批次的结果制定。
胃排空: 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的排空。
生物等效豁免:采用体外溶出对比研究来替代体内生物等效性的研究。
漏槽条件:是指药物所处释放介质的浓度远小于其饱和浓度,生理学解释为药物 在体内被迅速吸收,制剂的体外包括释放度等测定需要模仿体内生理条件的,满 足药物溶解-吸收的过程,漏槽条件起到了修正作用。
考察药物制剂的溶出度特征应考虑药物的pH-溶解度曲线及pKa。
应采用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的溶出度数据作为制定溶出度 标准的依据。如果拟上市样品与关键临床试验中所用样品处方存在显著差异,应 比较两种处方的溶出曲线并进行生物等效性试验。 应在适当、温和的试验条件下进行溶出度试验,比如篮法50∼100 转/分钟或桨法 50∼75转/分钟,取样间隔15分钟,获得药品的溶出曲线,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溶出 度标准。 为了保证放大生产产品以及上市后发生变更的产品持续的批间生物等效性,其溶 出曲线应与获得审批的生物等效批次或关键临床试验批次的溶出曲线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