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_案例(3篇)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_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606a146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d4.png)
第1篇一、引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宪法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
它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本质特征,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以某市环境污染案件为例,探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二、案件背景某市某工业园区内,有多家企业从事化工、冶炼等行业。
近年来,这些企业排放的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污染物严重超标,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当地居民对此反响强烈,纷纷向环保部门投诉。
经调查,部分企业存在非法排放污染物、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
三、案件审理过程1. 环保部门调查取证在接到居民投诉后,某市环保部门立即对相关企业进行调查。
经调查,部分企业存在以下违法行为:(1)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擅自排放污染物;(2)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污染物超标排放;(3)未按规定设置污染防治设施。
2. 民事诉讼在环保部门调查期间,部分受污染影响的居民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企业赔偿损失。
法院依法受理了该案,并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3. 行政诉讼受污染影响的居民还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环保部门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对违法企业进行处罚。
法院依法受理了该案,并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四、案件判决结果1. 民事诉讼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企业的违法行为给原告造成了环境污染损失,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判决被告企业赔偿原告损失。
2. 行政诉讼法院经审理认为,环保部门在接到投诉后,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违法企业进行处罚,存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根据《行政诉讼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判决环保部门在规定期限内对违法企业进行处罚。
五、案例分析1.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体现在环境污染案件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原告和被告在诉讼过程中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包括起诉、答辩、举证、辩论等;(2)法院对原告和被告的诉讼请求进行公正审理,依法保护原告的合法权益;(3)法院依法判决被告承担赔偿责任,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
案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篇)
![案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3fde240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46.png)
第1篇一、背景在我国,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有时会被忽视或扭曲。
本文将通过一个典型案例,探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以及如何确保这一原则得到贯彻执行。
二、案例简介某市发生了一起因邻里纠纷引发的故意伤害案件。
被告人王某与邻居张某因土地边界问题产生矛盾,双方多次发生争执。
在一次争吵中,王某持刀将张某刺伤,导致张某重伤。
此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纷纷质疑:为何在法律面前,王某能逃脱法律的制裁?三、案例分析1. 案件性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本案中,王某持刀故意伤害张某,致其重伤,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2. 法律适用本案中,王某在法律面前应当受到平等的对待。
然而,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王某的律师提出了一些特殊情况,试图为王某争取减轻处罚。
首先,王某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其家庭生活困难,无力承担张某的医疗费用。
其次,王某在案发前曾因盗窃被判处有期徒刑,此次故意伤害行为是其重新犯罪的体现。
最后,王某在案发后主动投案,并积极配合警方调查。
针对王某的辩护意见,法院认为:(1)关于家庭经济条件问题,虽然王某家庭经济困难,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家庭经济条件而减轻其刑事责任。
(2)关于王某曾因盗窃被判处有期徒刑的问题,虽然王某有前科,但故意伤害行为与其前科无关,不能以此为由减轻其刑事责任。
(3)关于王某主动投案、配合警方调查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但本案中,王某的故意伤害行为已经构成犯罪,其主动投案、配合警方调查的行为只能作为酌定从轻处罚的情节。
综上所述,法院依法判处王某有期徒刑八年,并赔偿张某医疗费用等经济损失。
四、结论本案充分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尽管王某在案件中存在特殊情况,但法律没有因其家庭经济条件、前科或主动投案等情节而对其从轻处罚。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作文结尾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作文结尾](https://img.taocdn.com/s3/m/09cb6345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7d.png)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文结尾
说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口号,而是我
们生活里实实在在的事儿。
想想看,无论是谁,只要你犯了法,就
得面对法律的制裁,没有谁能够逃脱。
这公平吧?就像咱们打篮球,谁犯规都得被吹哨子,没人能搞特殊。
再说说,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不是说法律会偏向谁或者对
谁更严格。
法律就像个公正的裁判,不偏不倚,只看事实,不看人。
所以呀,咱们得学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别觉得自己有什么特权,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还有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味着咱们每个人都有权利去维
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你要是觉得受到不公正对待了,别怕,拿起法
律武器保护自己。
法律就是咱们老百姓的靠山,让咱们有底气,有
安全感。
最后啊,我想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不仅仅是一个原则,
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明的表现。
咱们得让这种精神深入骨髓,让
它成为咱们社会的一种常态。
这样,咱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更
加美好。
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四年级作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_250字
![【四年级作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_250字](https://img.taocdn.com/s3/m/9fd5a55f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94.png)
【四年级作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_250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法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法律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
更是保障公民权益的保证。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们应该遵守的原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味着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身份还是地位,每个人都应该受到
同等的对待。
法律不应该有任何偏袒或歧视,它应该公正、公平地惩罚犯罪行为,保护无
辜的人免受伤害。
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普通市民,在法律面前都应该一视同仁。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还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法规。
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它
规定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规则。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每个人都应该明白法
律的重要性,并且积极配合、遵守法律。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有序运行,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才能更加和谐。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还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权利获得公正的审判。
无论是被告方还是原告方,每个人都有权利提供证据、申辩、辩解。
法庭应该在公正、公平的原则下对每个案件
进行审理,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公正的裁判。
这样一来,人们才能对法律有信心,才能相
信法律能够保护自己的权益。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们应该遵守的原则。
不论是社会地位高低,贫富差距大小,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同等的对待。
尊重法律,遵守法律,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也是维护社
会稳定的基本要求。
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法律,尊重法律,共同建设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
【四年级作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_250字
![【四年级作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_250字](https://img.taocdn.com/s3/m/2e78791f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cd.png)
【四年级作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_250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一句经典的话语。
它告诉我们,无论贫富、年龄、性别、种族和国籍如何,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
在我们的国家,我们有很多法律法规保护公民的权益。
我们有《宪法》、《刑法》、《劳动法》等等。
这些法律不仅仅是给我们指明了阻止违法行为的界限,也为每个人提供了平等的保护。
无论是贫穷的农民工,还是富裕的老板,都必须遵守法律规定,不能进行违法行为。
法律不仅仅是为了约束我们的行为,还是为了保护我们的权益。
根据《刑法》规定,盗窃是犯罪行为,如果有人偷了你的东西,你可以报警,法律将会为你讨回公道,保护你的权益。
再根据《劳动法》规定,雇主必须给员工支付正当的工资,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如果雇主不履行这些规定,员工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法律将会为员工争取到应得的权益。
法律的实施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参与。
我们应该自觉遵守法律,不做违法的事情。
我们也可以为维护社会法律秩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看到有人在公共场所吸烟,我们可以主动提醒对方。
如果看到有人欺负弱小,我们可以挺身而出,维护弱者的权益。
只有每个人都自觉遵守法律,才能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法律面前,没有特权,没有歧视,没有阶级。
无论是公民还是政府官员,都应该平等地接受法律的约束和监督。
这也是体现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
只有让每个人都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和公正,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进步和繁荣。
让我们每个人都自觉遵守法律,珍惜法律给予我们的保护,共同建设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
法律人人平等论文案例(3篇)
![法律人人平等论文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8269664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17.png)
第1篇摘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国宪法的重要规定。
本文通过分析几个典型案例,探讨法律人人平等原则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实现,以期为我国法治建设提供借鉴。
一、引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任何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这一原则是我国宪法的重要规定,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几个典型案例,探讨法律人人平等原则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实现。
二、案例分析1. 张某诉李某名誉权纠纷案案情简介:张某与李某系邻居,因土地纠纷产生矛盾。
李某在网络上散布张某有不正当行为的言论,严重损害了张某的名誉。
张某将李某诉至法院,要求李某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
法院判决:法院认为,李某的行为侵犯了张某的名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判决李某在网络上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张某精神损失。
案例分析:本案中,张某作为公民享有名誉权,李某作为侵权人,在法律面前与张某平等。
法院依法判决李某承担侵权责任,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2. 郭某诉某市人社局劳动争议案案情简介:郭某在某市人社局工作,因与单位发生劳动争议,郭某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仲裁委员会裁决郭某胜诉,但单位不服,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判决:法院认为,劳动仲裁委员会的裁决合法有效,驳回单位上诉,维持原裁决。
案例分析:本案中,郭某作为劳动者,在劳动争议中与单位平等。
法院依法保护了郭某的合法权益,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3. 王某诉某县教育局招生歧视案案情简介:王某因家庭经济困难,向某县教育局申请助学金。
然而,教育局以王某父母有工作为由,拒绝给予其助学金。
王某将教育局诉至法院。
法院判决:法院认为,教育局的行为侵犯了王某的受教育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相关规定,判决教育局给予王某助学金。
案例分析:本案中,王某作为公民享有受教育权,与教育局在法律面前平等。
法院依法保护了王某的合法权益,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法律面前_人人平等案件(3篇)
![法律面前_人人平等案件(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b2367e5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f2.png)
第1篇导语: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
本文将以某地某案件为例,探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体现。
一、案件背景某地发生了一起涉及财产纠纷的案件,原告李某与被告张某因房屋买卖合同纠纷对簿公堂。
李某声称,张某在签订合同时存在欺诈行为,要求法院判决解除合同并赔偿损失。
张某则辩称,合同签订过程中并无欺诈行为,要求法院驳回李某的诉讼请求。
二、案件审理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对双方提供的证据进行了审查,并对案件事实进行了认定。
以下是案件审理的主要过程:1. 证据审查法院首先对双方提供的证据进行了审查。
原告李某提供了以下证据:(1)房屋买卖合同复印件;(2)张某在签订合同时承诺的证明材料;(3)其他相关证人证言。
被告张某提供了以下证据:(1)房屋买卖合同复印件;(2)张某在签订合同时承诺的证明材料;(3)其他相关证人证言。
2. 事实认定法院在审查证据的基础上,对案件事实进行了认定。
经过审理,法院认为:(1)双方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合法有效;(2)张某在签订合同时并未存在欺诈行为;(3)李某主张的赔偿损失无充分证据支持。
三、判决结果根据审理结果,法院依法作出如下判决:1. 驳回李某要求解除合同并赔偿损失的诉讼请求;2. 案件受理费由李某承担。
四、案例分析本案中,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严格遵循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依法审查证据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对双方提供的证据进行了全面、客观、公正的审查,确保了案件审理的公正性。
2. 平等对待当事人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平等对待了原告李某和被告张某,充分保障了双方的诉讼权利。
3. 公正判决法院根据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作出了公正的判决,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五、启示本案表明,在法治社会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一些启示:1.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任何人都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
法律面前平等案例(3篇)
![法律面前平等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56525a0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ea.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平等原则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案就是一起典型的平等就业案件,通过XX市法院的审理,展现了我国法律在维护平等原则方面的决心和效果。
(一)案情简介原告张某,男,汉族,35岁,大学本科毕业,原在某国有企业担任工程师。
因所在企业进行裁员,张某于2018年7月被辞退。
张某在求职过程中发现,某知名企业招聘广告中明确要求“女性优先”,张某认为该企业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关于平等就业的规定,遂向XX市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
XX市劳动仲裁委员会经审理,认为某知名企业招聘广告中的“女性优先”条件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的相关规定,侵犯了张某的平等就业权。
仲裁委员会裁定某知名企业赔偿张某精神损害赔偿金人民币5000元。
某知名企业不服仲裁裁决,向XX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撤销仲裁裁决。
(二)案件焦点1. 某知名企业招聘广告中的“女性优先”条件是否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的相关规定?2. XX市劳动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裁决是否合法?二、法院审理(一)事实认定XX市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原告张某符合某知名企业招聘条件,但在面试过程中,因企业招聘广告中的“女性优先”条件,张某未能进入下一轮面试。
张某在求职过程中多次尝试与企业沟通,要求企业提供同等就业机会,但企业均以“女性优先”为由拒绝。
(二)法律适用1.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得因性别、民族、种族、宗教信仰等歧视劳动者,不得设置性别、民族、种族、宗教信仰等歧视性条件。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三)判决结果XX市人民法院认为,某知名企业招聘广告中的“女性优先”条件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侵犯了张某的平等就业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法律适用的一般原则口诀(2篇)
![法律适用的一般原则口诀(2篇)](https://img.taocdn.com/s3/m/628e2a65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a8.png)
第1篇一、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法律适用,明文为宗,无文规定,不得加惩。
罪刑法定,法律精神,违法必究,公平正义。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原则,法律至上,不分贵贱,不论贫富。
平等适用,法律尊严,违法必究,公平正义。
三、罪责刑相适应罪责刑法,相称原则,刑罚轻重,与罪相当。
罪责明确,刑责分明,公正执法,法律尊严。
四、合法原则合法原则,法律适用,尊重宪法,遵循法理。
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维护法律,权威尊严。
五、司法独立原则司法独立,公正司法,不受干预,保障人权。
法官中立,审判公正,维护法律,权威尊严。
六、尊重和保障人权尊重人权,法律适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公正审判,尊重人格,维护尊严,法律权威。
七、法律解释和适用统一法律解释,统一适用,明确含义,明确法律。
法官依据,法律精神,维护法律,权威尊严。
八、法律溯及力原则法律溯及,合理适用,尊重历史,保护权益。
新旧法度,协调统一,维护法律,权威尊严。
九、法律适用优先原则法律适用,优先原则,适用法律,优先选择。
法律冲突,适用优先,维护法律,权威尊严。
十、法律适用公开原则法律适用,公开原则,依法公开,接受监督。
公开审判,公正司法,维护法律,权威尊严。
总结:法律适用,十项原则,法无明文,不处罚罚;平等适用,法律尊严;罪责刑法,相称原则;合法原则,遵循法理;司法独立,公正司法;尊重人权,保障权益;法律解释,统一适用;法律溯及,合理适用;法律适用,优先选择;法律适用,公开原则。
以上口诀,简洁明了,法律适用,遵循原则,维护法律,权威尊严,公正司法,公平正义。
第2篇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二、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三、罪刑法定,罪责自负四、法律优先,行政从属五、公正公开,透明公正六、尊重人权,保障尊严七、法律解释,严格准确八、程序正当,保障权利九、法律适用,严格依法十、法律修改,遵循程序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法律适用的一般原则之一。
这一原则要求在法律适用过程中,不论个人的身份、地位、性别、种族、宗教信仰等因素,都应受到同等的对待。
司法启示:无论富贵贫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司法启示:无论富贵贫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https://img.taocdn.com/s3/m/d226751d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11.png)
在司法体系中,有一条宝贵的原则被广泛认可和奉行:“无论富贵贫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个原则是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核心之一,它追求的是一种公正和平等的法治社会。
无论我们的经济状况如何,无论我们的社会地位如何,法律都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人。
这个原则的意义远超出了字面上的含义。
它不仅是司法体系的灵魂,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石。
在一个真正以法律为尺度的社会中,个人的财富和地位不应该影响他们在法庭上的地位。
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无论是权贵还是普通百姓,在法律面前都应该享有同等的保护和公正对待。
面对贫穷的人,法律的平等应当给予他们公正的辩护和裁决。
贫穷并不意味着缺乏权益,也不代表人的价值低于其他人。
法律的平等意味着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机会,让他们在法庭上表达自己的声音,并得到公正的审判。
只有通过平等的司法系统,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然而,同样重要的是,富有并不意味着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
在法律面前,富人不能凭借自己的财富和地位来获得特权,也不能用金钱来买通正义。
无论财富多少,法律都应该对每个人保持公正和中立的态度,确保司法体系的独立性和正当性。
这个原则还告诉我们,法律的平等并不仅仅适用于刑事案件。
在所有法律事务中,无论是商业纠纷、民事诉讼还是家庭纠纷,人人平等的原则应该得到贯彻。
没有谁可以凭借自身的特权和优势来践踏别人的权益。
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公正对待,法律应该为我们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让每个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机会。
为了实现这一理念,司法系统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法官应该秉持公正、中立的原则,坚守职业道德和法律底线。
同时,各级法院应该加强对司法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监督,确保每个案件都能得到适当的处理和裁决。
无论富贵贫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不仅仅是法律制度的要求,更是社会公正和和谐的基石。
只有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我们才能构建一个真正公平、正义的社会。
每个人都应该努力遵守法律,尊重法律,并且要求法律给予每个人同等的保护和待遇。
中国法律规定人人平等(3篇)
![中国法律规定人人平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4e4c8b8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e9.png)
第1篇引言人人平等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中国作为一个法治国家,高度重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本文将从中国法律规定的角度,探讨人人平等的原则及其体现,旨在展示中国法律在保障人民平等权利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概念1. 定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在国家法律面前,无论个人的民族、种族、性别、年龄、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等因素如何,都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享有同等的法律权利,承担同等的法律责任。
2. 意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治社会的基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它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精神,有利于消除歧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中国法律规定的平等原则1.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这是我国法律规定的平等原则的最高体现。
2. 法律规定(1)平等保护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四条规定:“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遵循自愿、等价、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这一规定明确了民事主体在法律活动中应当遵循平等原则。
(2)平等承担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遵守宪法和法律、尊重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利益、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这一规定明确了公民在法律面前应当承担平等的义务。
(3)平等适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这一规定明确了在刑事司法活动中,对任何人都应平等适用法律。
3. 诉讼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八条规定:“当事人有权在人民法院参加诉讼,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有权提出证据,有权请求调解,有权提起上诉,有权申请执行。
”这一规定确保了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的平等地位。
4. 反歧视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歧视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任何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年龄、残疾、家庭出身、教育程度、职业、财产状况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文高中600字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文高中6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d86b199c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8c.png)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文高中600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文一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那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什么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呢?比如说,有一个坏人偷了东西,不管他是大人还是小孩,是穷人还是富人,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就像我们学校里,如果有同学欺负别人,老师一定会批评他,不会因为他学习好或者家里有钱就不管啦。
我给你们讲个小故事吧。
有一次,一个大老板开车闯红灯,警察叔叔看到了,就把他拦下来,给他开了罚单。
大老板说:“我这么忙,这么有钱,你就不能放过我这一次?”警察叔叔严肃地说:“不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你闯红灯就是不对,就得接受处罚。
”
所以呀,法律是公平的,它不会偏向任何人。
我们每个人都要遵守法律,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更安全!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文二
小朋友们,今天我想和你们说一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你们看,如果有两个小朋友打架,不管是谁先动手,老师都会批评教育他们,不会因为其中一个小朋友长得可爱或者平时表现好就只批评另一个,这就是平等。
再比如,在电视里,我看到一个很有钱的叔叔做了坏事,警察叔叔也把他抓走了。
不会因为他有钱,法律就放过他。
有一次,我和妈妈去超市,看到一个人偷偷把东西藏在衣服里不付钱。
后来被发现了,不管他怎么求情,还是被警察带走了。
这就说明,法律不会因为他说几句好话就不惩罚他。
法律就像一把尺子,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谁也不能违反。
我们都要做守法的好孩子哟!。
法律之下人人平等的案例(3篇)
![法律之下人人平等的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8c77802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1d.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之下人人平等的原则深入人心。
然而,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践踏法律尊严的行为。
本文将以一起故意伤害案为例,探讨法律之下人人平等的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体现。
二、案件事实2019年5月,某市发生了一起故意伤害案。
被害人小王(化名)与嫌疑人李某(化名)因琐事发生争执。
在争执过程中,李某持刀将小王刺伤,致其重伤。
案发后,李某潜逃,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三、案件审理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审理了案件事实,认定李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本案中,李某持刀故意伤害他人,致被害人重伤,依法应当从重处罚。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充分考虑了以下因素:1. 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
公安机关提供的证据链完整,包括现场勘查笔录、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等,足以认定李某的犯罪事实。
2. 李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被害人重伤,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破坏了社会和谐稳定。
3. 李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的人身危险性。
持刀故意伤害他人,反映出其具有暴力倾向,人身危险性较大。
4. 李某在案发后潜逃,逃避法律制裁,具有恶劣的社会影响。
综合以上因素,法院依法对李某作出了有期徒刑十年的判决。
四、法律之下人人平等原则的体现本案中,法律之下人人平等原则得到了充分体现:1.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无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身份如何,都要依法受到公正的审判。
本案中,李某作为一名普通公民,因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被追究刑事责任,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2. 公正司法。
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依法审查证据,查明案件事实,确保了案件的公正处理。
本案中,法院充分考虑了案件事实、证据和法律依据,对李某作出了有期徒刑十年的判决,充分体现了公正司法的原则。
3. 法律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本案中,李某故意伤害他人,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
法律前人人平等案例(3篇)
![法律前人人平等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6d6ea00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3b.png)
第1篇一、引言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原则。
然而,现实生活中,因种种原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并未得到充分体现。
本文将以某市劳动争议案为例,探讨法律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二、案情简介某市一家国有企业员工王某,因工作原因导致腿部受伤,经医院诊断为三级伤残。
根据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王某应享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就业补助金等工伤保险待遇。
然而,在王某申请工伤保险待遇的过程中,却遇到了种种困难。
首先,王某所在企业以各种理由拖延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在王某多次投诉无果后,王某向某市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劳动仲裁委员会依法受理了此案,并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
然而,在调解过程中,企业仍然拒绝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其次,王某在申请仲裁过程中,因缺乏相关法律知识,未能充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仲裁过程中,企业利用法律漏洞,试图逃避法律责任。
最后,在仲裁裁决生效后,企业仍未履行仲裁裁决,继续拖欠王某的工伤保险待遇。
三、法律分析1. 王某享有法律赋予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王某在工作过程中受伤,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待遇。
企业作为用人单位,有义务依法为王某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2. 企业违反法律规定,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企业应依法为员工缴纳工伤保险费,并按时足额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本案中,企业拖延支付工伤保险待遇,违反了法律规定,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3.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本案中,劳动仲裁委员会依法受理了王某的仲裁申请,并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
在调解过程中,劳动仲裁委员会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保障了王某的合法权益。
在仲裁裁决生效后,企业仍未履行仲裁裁决,继续拖欠王某的工伤保险待遇。
此时,王某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人民法院在审理此案时,将依法保障王某的合法权益,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1a54c47248d7c1c708a14541.png)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
(1)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
(2)公民的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决不允许任何违法犯罪分子逍遥法外;(3)在法律面前,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任何人不得强迫任何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惩罚。
法律人人平等论文案例(3篇)
![法律人人平等论文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36d1eec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29.png)
第1篇摘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治社会的基石,本文通过对一个具体案例的分析,探讨法律人人平等的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法治建设提供参考。
一、引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这一原则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也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特征。
本文以一起涉及法律人人平等的案例为切入点,分析法律人人平等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二、案例背景某市一家知名企业,因涉嫌环境污染被当地环保部门立案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环保部门发现该企业存在多项违法行为,包括超标排放污染物、未按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等。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环保部门对该公司作出罚款、责令整改等处罚决定。
然而,在处罚过程中,该企业负责人通过各种关系,试图逃避法律责任。
他首先找到当地某部门领导,要求给予关照。
部门领导考虑到企业的利益,暗示环保部门可以适当减轻处罚。
随后,该企业负责人又通过各种手段,试图影响法院的判决结果。
三、案例分析1. 法律人人平等原则的体现本案中,法律人人平等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平等适用法律。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法律面前都应平等适用法律。
本案中,环保部门依法对企业进行处罚,法院依法对企业负责人进行审判,体现了法律的平等适用。
(2)平等保护合法权益。
本案中,环保部门和企业负责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合法权益。
环保部门依法对企业进行处罚,维护了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企业负责人依法要求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体现了法律的平等保护。
(3)平等承担法律责任。
本案中,企业负责人试图通过各种手段逃避法律责任,但最终未能得逞。
这表明,在法律面前,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应平等承担法律责任。
2. 法律人人平等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1)严格依法审判。
本案中,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严格依法对企业负责人进行审判,不受任何外界干扰。
这体现了法律人人平等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2)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案例(3篇)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38d35a2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bc.png)
第1篇一、引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平等的义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本文将以张某某与李某某合同纠纷案为例,探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二、案情简介原告张某某与被告李某某系同村村民,2019年,张某某与李某某共同投资建设一座养鸡场。
双方约定,张某某负责养鸡场的日常管理,李某某负责销售产品。
合同签订后,张某某按照约定履行了相关职责,但李某某在销售过程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导致养鸡场陷入亏损。
随后,双方因合同纠纷产生矛盾,张某某遂将李某某诉至法院。
三、争议焦点本案争议焦点在于:1. 李某某是否应当承担合同违约责任;2. 张某某的损失是否应当由李某某赔偿。
四、法院审理过程1. 证据审查法院经审理查明,双方签订的合同合法有效,张某某与李某某均应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各自义务。
关于证据,法院对以下证据进行了审查:(1)合同文本:证实双方存在投资建设养鸡场的约定。
(2)张某某的证人证言:证实张某某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了管理职责。
(3)李某某的证人证言:证实李某某未能按照合同约定履行销售职责。
(4)养鸡场的财务报表:证实养鸡场自成立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2. 责任认定法院认为,根据合同约定,李某某负责销售产品,但其在销售过程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导致养鸡场亏损。
因此,李某某存在违约行为,应当承担合同违约责任。
3. 损失赔偿关于张某某的损失,法院认为,根据养鸡场的财务报表,自成立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且亏损数额较大。
因此,法院判决李某某赔偿张某某的损失。
五、判决结果法院判决李某某赔偿张某某的损失,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六、案例分析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合同纠纷案件,涉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以下是本案涉及的法律问题:1. 合同的效力法院认为,双方签订的合同合法有效,符合法律规定。
这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即合同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应遵循公平、自愿、诚实信用的原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https://img.taocdn.com/s3/m/f278a29ef121dd36a32d8278.png)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律确认和保护公民在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上处于平等的地位,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它作为一个口号,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正式提出的。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论意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最早是由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等人提出来的,清末民初传入中国。
1954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被庄严地写进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文革期间,这一法律原则遭到“四人帮”的严重破坏,直到1982年,法律平等原则才被重新提出并被再次写入宪法。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当今世界各国关于权利的平等保护的基本原则。
从字面上看,“平”就是没有高下之分,“等”就是没有大小之别,因此“平等”的本义就是没有差别。
而法律平等就是在法律上没有差别。
笔者认为,所谓法律平等,就是指法律地位的平等,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法律人格的平等、法律权利的平等、法律义务的平等和法律对待的平等。
法律人格的平等,指每个人作为人都享有同样的人格尊严,法律应该承认并保护这种尊严。
我国的宪法、刑法以及民法通则都承认并保护公民的人格平等。
法律权利的平等,指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平等权利是法律平等的中心内容。
在宪法和法律中通常有两种权利,一种是所有公民都享有的普遍权利,另一种是宪法和法律部分人甚至是少数人规定的特殊权利,即法定特权,如人大代表言论免责权、外交人员的外交豁免权和大部分少数民族家庭二胎生育权等。
对于这种权利,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人也都是平等的。
当然,宪法和法律做出这种规定,必须有充分合理的根据。
法律权利的平等,是指法律赋予公民权利能力的平等,在同等条件下公民具有获得相同权利的资格,在具体进入权利领域的时候,公民能否依据自已的能力获得所需要的权利,是权利主体自身的事情。
行为能力的不平等是法律无力解决的问题,因此法律只能承认它的存在。
正是由于行为能力的不平等,才出现了公民享有权利的千差万别,公民不能因此而抱怨法律的不平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解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bde145ae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7f.png)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解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
公民的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决不允许任何违法犯罪分子逍遥法外;在法律面前,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任何人不得强迫任何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惩罚。
在法律面前,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任何人不得强迫任何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惩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曾经提出过,是由清末民初的进步思想家从西方传入中国的。
这一原则在中国第一次被规定在宪法中,是1912年3月11日公布的《临时约法》。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政权也一直肯定这一原则。
1931年11月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第一次将这一原则规定下来:“在苏维埃政权领域内,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及一切劳苦民众和他们的家属……在苏维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1954年,法律平等的原则被庄严地写进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但上世纪50年代后期,人们给这一原则戴了两顶帽子:一是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的法制原则,我们不能用;二是认为这一原则没有阶级性,是主张“革命与反革命讲平等”。
这一原则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了批判的对象,因而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均取消了这一原则。
直到1982年,法律平等原则才重新写入宪法。
实践证明,不能说凡是资产阶级提出来或使用过的概念或口号,就都不能使用。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一个主体大多数国家的宪法(例如我国宪法)都规定,全体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少数国家的宪法(例如美国宪法修正案)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或者所有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
在第二种情况下,不言而喻,法律平等的主体不仅仅是公民,而是所有的人,即包括外国人(含无国籍人)在内。
在第一种情况下,从字面上看,法律平等的主体是所有公民,不包括外国人在内。
事实上,法律平等并不限于本国公民,只是因为宪法是国家法律,主要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所以才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并不妨碍外国人也享有平等权利。
法律平等的主体应该是人而且可以是所有人,而不以本国公民为限。
因为平等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权利,而且平等权本身也不是绝对无差别的权利,它并不禁止或反对合理的差别,如果因为国籍的差异,有必要设立合理的差别,可以另以法律作出差别之规定,所以,平等权之主体,没有必要把外国人排除在外。
《世界人权宣言》规定:“人人有资格享受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区别。
”(第2条)“人人在任何地方有权被承认在法律面前的人格。
”(第6条,)现代国家往往通过国际条约承认外国人可以享受与本国公民相同的自由权利和经济权利,在这个范围内,外国人享有与本国公民平等的权利。
而且,不少国家的国内法也承认外国人可以享有公权以外的自由权利,以及不损害国家利益的经济权利。
尤其是在WTO中,最惠国待遇原则要求外国人和其他外国人平等,国民待遇原则要求外国人和本国公民平等。
由此可见,至少在私法的范围内,国民待遇原则已得到了比较普遍的承认和遵守。
因此,在不妨碍国家利益的条件下,平等权对外国人也可以适用。
总之,应该认为各国宪法所规定的平等权的主体为所有人,而不要拘泥于宪法条文所使用的文字。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两重属性和两大特点(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两重属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具有权利和原则两重属性,既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又是法治的基本原则。
但是,应该强调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这两重属性不是并列的,而是有先后主次的,权利是第一位的,原则是第二位的。
法国《人权宣言》明确宣布平等是一项天赋人权。
现代不少国家的宪法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为平等权加以规定。
许多国家(如我国)的宪法虽然没有把“法律平等”明确称为平等权,但也都是规定在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章节中。
另外,也有少数国家的宪法是把“法律平等”作为原则规定的。
实际上,把“法律平等”规定为权利或原则,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根据“权利”可以推出“原则”,而“原则”的前提就是承认“权利”的存在。
但是,如果规定为权利,它就可以得到更好的实现。
从法理学上看,规则的实效一般都要比原则强,因为规则一般比较具体比较明确,可操作性较强,而原则一般都比较抽象比较笼统,可操作性较差。
很明显,规定为原则时当然是原则,规定为权利时就是规则了。
如果公民的平等权受到侵犯,就可以直接要求有关国家机关给予保护。
保护公民的平等权也就成为国家机关必须履行的职责。
而作为原则,虽然也是法律规定的,但它是针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规定的,是规范其职权的软约束,可以说是指导执法和司法的思想原则,缺乏“硬度”和“实感”,因为原则往往有例外,或者说原则性往往和灵活性结合在一起。
当然,国家机关严格遵照平等原则行使职权,也有助于公民实现平等权利,但这毕竟是间接的。
其实,把“法律平等”规定为原则,实际上承认了公民的平等权,只是这种承认是暗示性的,不够明确,也不利于对平等权的切实保障。
如果把“法律平等”作为公民的平等权加以规定,一方面能使它直接受到法律保护,另一方面对国家机关的职权活动也起到了约束和规范的作用,因为保护公民权利是国家机关职权活动的当然原则。
因此,笔者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首先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然后才是法治的一项基本原则,在我国,当然是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宪法最好是把它明确规定为公民的平等权。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两大特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不是绝对平等,而是相对平等,也就是说,法律平等承认合理的差别。
如果因为具体情况的不同,法律规定了合理的差别,并不违反平等原则。
合理的差别对待,形式上看是不平等的,但实质上是平等的,因为出发点不平等,差别对待正是为了做到事实上的平等。
合理的差别对待必须具备以下几项条件:(1)必须符合立法的目的;(2)必须以客观的分类为依据;(3)必须以实质性的差别为基础;(4)必须以促进事实上的平等为目标;(5)必须公平。
法律平等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法律平等只是宪法和法律范围内的平等,只是形式上的平等,还不是事实上的平等。
十八、十九世纪所谓的法律平等,只是法律文字上的平等,实际上因为各人经济情况的不同,知识程度的差异,历史传统的不同,虽然注重形式上的平等,事实上并不平等。
二十世纪以来的法律平等,注重实质上的平等,对于经济上、生理上或心理上的弱者,加以特殊保护,使之能与常人齐平,以符平等之实。
虽然现代的法律平等比过去更加注重实质的平等,但是从根本上讲,仍然是形式上的平等,而不是事实上的平等。
例如,在我国,民族之间、男女之间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但是事实上目前还存在着许多不平等现象。
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三个环节和三大敌人(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三个环节法律平等,作为一项基本的法律原则,包括法律制定的平等、法律内容的平等和法律实施的平等三个环节。
这三个环节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法律平等都将是不完整的。
其中,法律内容的平等是核心,其他两个环节都是为它服务的,法律制定的平等是法律内容的平等的前提条件,法律实施的平等是法律内容的平等的保障。
法律制定的平等,就是指全体公民都有权平等地参与法律的制定。
这是民主制的首要条件,直接民主制要求全体公民都有权直接参与法律的制定,代议民主制要求全体公民都有权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法律的制定。
如果没有这一点,无论直接民主制还是间接民主制,都是一句空话。
《人权宣言》规定:“每个公民都有权亲自或经由其选出的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
”法律制定的平等,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法律内容的平等。
如果由一个人或少数人制定法律,因为立法者的偏私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很可能出现法律内容的不公正、不平等。
如果象卢梭所说的那样,法律是全体公民对全体公民的规定,那么,法律制定的平等和法律内容的平等都可以得到保证。
但是,人们之间是有差别的,在某些情况下,法律要对全体公民进行分类,要对一部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作出规定,所以有可能出现不平等的内容。
固然,法律制定的平等,不能保证法律内容的平等。
但是,如果法律制定不平等的话,法律内容的平等就更难保证了。
法律内容的平等,是指法律规定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
法律内容的平等,是法律平等的核心,没有法律内容的平等,法律实施的平等是不可能的。
如果法律本身是不平等的,实施法律还能平等吗?离开法律内容的平等,孤立地去谈“在适用法律上人人平等”,这样的“法律平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法律实施的平等,是指司法、执法和守法上的平等,主要是指适用法律的平等。
司法机关适用法律,不论对什么人,在保护和惩罚上都应当平等对待。
法律实施的平等,是法律内容平等的客观要求。
法律的公正性、权威性、稳定性和严肃性都要求法律实施的平等,如果法律得不到平等的实施,那么,所谓的法律的公正性、权威性、稳定性和严肃性都将不复存在。
法律实施的平等是法律内容平等的实现,法律内容的平等是法律实施平等的前提。
如果没有平等的法律,无论怎样平等地实施法律也不可能实现平等。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三大敌人既然法律平等是相对平等而不是绝对平等,承认合理的差别待遇,而不是反对任何差别待遇,因此,法律平等不但不是平均主义,而且反对平均主义。
所谓平均主义,又称“绝对平均主义”,是小生产者要求平均享有社会一切财富的思想,是手工业和小农经济的产物,它表现为主张消灭一切差别,要求人与人之间在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物质分配和个人需要等各方面绝对平均。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它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直接相违背,而且脱离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带有落后性和破坏性。
因此,坚持法律平等,必须反对平均主义,绝不能把平均主义当作平等来看待。
法律平等是相对平等,承认合理的差别待遇,但是反对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所谓差别待遇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高于一般人的待遇,即特权,另一种是低于一般人的待遇,即歧视。
所以,法律平等既反对特权,又反对歧视。
所谓特权通常是指按照自己意愿做或不做某种事情,不受约束的权力或权利。
有些特权是法律所承认的,甚至是法律赋予的,如人大代表的言论免责权、外交特权和豁免等,这种特权可以称为法定特权。
法定特权一般是合理的,所以法律平等原则一般不反对这种特权。
法律平等原则反对的主要是那种居于法律之外,超越于法律之上的“法外特权”。
我国宪法明文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在我国,法律明文规定的法定特权并不多,但是法律没有规定而事实上享有的“法外特权”却不少。
这些法外特权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而是典型的封建社会的遗毒,是封建等级特权思想的反映。
法律平等和法外特权是水火不容、针锋相对的,凡是有法外特权的地方,就没有法律平等可言。
法外特权是实行法律平等的主要障碍,要坚持法律平等,必须坚决反对法外特权。
假如不反对和消除法外特权,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法律平等。
在反对法外特权的同时,也要反对歧视。
在世界上142部现行成文宪法中就有105部作了禁止歧视的规定,占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