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鉴赏《竹石》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鉴赏《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咬定:咬紧立根:扎根。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
坚韧:坚强有力。
任:任凭,无论,不管。
尔:你【翻译】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
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
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
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
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
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
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
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
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
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
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
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古诗词鉴赏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首适合二年级学生鉴赏的古诗词,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文化瑰宝。
1.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作,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人在静夜中思念家乡的情景。
这首诗字数较少,容易让孩子们记住,通过朗诵和理解,可以帮助他们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之情。
2.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描述了作者登上高楼俯瞰自然景色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人们求知进取的精神。
通过解读这首诗,可以培养孩子们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力和对奋斗的追求。
3. 《咏鹅》白鹅在草地,绿草如茵。
不似黄鹅毛,白鹅比黄亲。
《咏鹅》是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作品,以宜人的语言描绘了白鹅活泼可爱的形象,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
这首诗可以培养孩子们观察细节的能力,并通过比较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事物的不同之处。
4. 《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代表作,通过描绘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使学生们了解到农民的辛苦和社会的不公平,培养他们的担当精神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5.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杰作,以婉约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小池塘的景色,给人以宁静和舒适之感。
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帮助孩子们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小事物的观察力。
通过引导孩子们欣赏这些古诗词,可以培养他们的诗意和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文化内涵。
同时,可以通过分析和讨论的方式,引导他们思考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学习古诗词,孩子们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
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古诗词鉴赏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古诗词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古诗词鉴赏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古诗词的定义和特征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它以音韵、格律和意境为核心,通过字词的运用和句式的构建,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感悟与思考。
古诗词具有简洁精辟、形象生动、意蕴深远等特点,是一种集音乐、美术和哲学于一体的艺术形式。
二、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性1. 培养审美情趣:古诗词以其独特的音韵和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情趣。
2. 增进文学素养: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升对文学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3. 丰富语言表达:古诗词的表达方式独特,学生学习古诗词可以拓宽词汇储备,提高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三、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1. 学习背诵:通过背诵古诗词,学生可以更好地体验诗词的音韵美和韵律感,培养记忆力和语感。
2. 注重理解: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应注重理解诗词的意义和意象,从中感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理解作者表达的主题和意境。
3. 搜索背景知识:对于某些古诗词作品,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背景是非常关键的。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或了解历史背景来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4. 比较鉴赏:学生可以选取多个相似或相关的古诗词进行对比鉴赏,比较它们的表达方式、艺术手法和意蕴,从中找出共同之处和差异之处。
5. 创作仿作:学生可以通过仿写古诗词的方式,锻炼自己的创作能力,提升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诵读表演、分析解读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鉴赏古诗词。
同时,教师还可组织古诗词比赛、创作展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丰富小学语文教育的内涵。
小学语文古诗赏析教案
小学语文古诗赏析教案【篇一: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一、理解诗词大意1.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古诗词是“诗人生活在情绪的流波中的影子”。
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要注意让学生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还要了解诗词的语言、相应的表现手法以及与之有关的典故、成语等。
课前可让学生搜集这方面的信息。
课上采用学生汇报信息和教师补充介绍的方式,让全体学生对作者的身世、写作风格及时代背景等有总体的了解,为理解古诗词内容作好铺垫。
2.高声朗读,理解大意。
初读诗歌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自由朗读古诗词,读准诗题、作者,读通每一句诗,直至将整首诗读得正确、流利、有节奏,读出诗词合仄押韵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感悟诗词情境1.在诵读中感悟诗词情境。
古代诗歌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语句简练、朗朗上口、意境优美等特点,最适合诵读。
这时的诵读要求高于初读课文时的朗读。
教师要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得朗朗上口,读得如痴如醉。
在读中去理解诗词的含义,在读中去品味诗词的意境,在读中去体验诗词的美,感受诗词的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
2.在歌唱中感受诗词情境。
我们都知道,诗歌起源于劳动,最早的诗歌都是可以唱的。
《诗经》305篇,经过孔子“弦歌之”,诗乐合一,每篇皆可入乐歌唱。
用今曲来唱古诗词,把当今乐坛、影视剧中流行的音乐,经过精心选择后,套进古诗词中,反复教唱,可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教学时,对已有曲调的,像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岳飞的《满江红》、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王维的《阳关三叠》……可直接播放歌曲录音。
对未有曲调的诗词,教师可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学生根据对诗的意境、格调的把握,调动自己的音乐素养,选择与之基本相配的曲调,用民歌、通俗歌曲、影视歌曲、儿童歌曲来套曲。
每组选定曲调之后便试唱,试唱成功后,展开诗词歌唱比赛,评出最佳者,让全班学生学唱。
如,有的学生用《我们的田野》的曲谱唱《登金陵凤凰台》,用《上海滩》的曲谱唱《秋浦歌》等。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包含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原文】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鉴赏《乡村四月》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鉴赏《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子规:鸟名,杜鹃鸟。
才了:刚刚结束。
蚕桑:种桑养蚕。
插田:插秧。
【翻译】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赏析】《乡村四月》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出了出来。
以绿遍形容草木葱郁,白满表示雨水充足,子规声暗寓催耕之意,生动地展现出乡村四月特有的风物。
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画面上主要突出刚刚收完蚕茧便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卷。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
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
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
其实那不是雾,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
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广阔,笔触细腻;色调鲜明,意境朦胧;静动结合,有色有声。
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
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四月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
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
小学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词鉴赏
小学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词鉴赏小学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词鉴赏《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
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这首诗有哪些艺术特色?为何会被那么多人传唱。
接下来,语文小编跟您一起领略这首诗歌的艺术魅力!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2.使:出使。
3.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4.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5.朝雨:早晨下的雨。
6.浥(y):湿。
7.客舍:旅店。
8.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赏析】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
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
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鉴赏《春晓》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鉴赏《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1]晓:早晨,天亮。
[2]闻:听见。
[3]啼鸟:鸟鸣。
春眠夜短,气候各暖,如果不是因为鸟声的吵闹,还不知道醒来。
联想到草木更加生机蓬勃,因而又感慨昨夜的风雨声,被打下的落花不知多少。
意境深远,语言浅近,是千百年来幼儿都能背诵的一首好诗。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
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
整首诗的风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
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
《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
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张戒《岁寒堂诗话》)写情,诗入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
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
诗人抓注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
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
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
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
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
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
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
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漫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鉴赏《饮湖上初晴后雨》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鉴赏《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⑴朝曦:早晨的阳光。
⑴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⑴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⑴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
濛,一作蒙。
亦:也。
奇:奇妙。
⑴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⑴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翻译】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赏析】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
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
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
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
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
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
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
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第二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
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
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鉴赏《所见》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鉴赏《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⑴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⑴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⑴欲:想要。
⑴捕:捉。
⑴鸣:叫。
【翻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鉴赏】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
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
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
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
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
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程古诗词的鉴赏与背诵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程古诗词的鉴赏与背诵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程中,古诗词的鉴赏与背诵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本文将就小学四年级语文课程中古诗词的鉴赏与背诵进行探讨。
一、古诗词的鉴赏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古诗词,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魅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小学四年级语文课程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可以通过鉴赏古诗词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阅读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古诗词给学生进行鉴赏。
例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脍炙人口的古诗词,这些诗词内容浅显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和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的背景故事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古诗词的鉴赏。
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古诗词的动画、演唱和朗诵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美妙之处。
同时,可以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合作学习的氛围。
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创作。
可以通过给定的题目或情境,让学生自己创作古诗词,并进行鉴赏和讨论。
通过创作,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二、古诗词的背诵古诗词的背诵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的有效途径。
在小学四年级语文课程中,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年龄段的古诗词进行背诵,并进行相应的辅导和指导。
首先,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进行合理安排。
可以选择一些内容生动、形象的古诗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与自然、动物、童话等相关的古诗词,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
其次,教师可以运用一些记忆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古诗词。
例如,可以通过分段记忆、背诵歌谣、制作卡片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背诵。
语文学习重点小学三年级古诗词鉴赏技巧总结
语文学习重点小学三年级古诗词鉴赏技巧总结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古诗词鉴赏技巧既能培养审美情趣,又能提高语文素养。
本文将总结一些适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欣赏古诗词作品。
一、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古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因此,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首先要理解其中的含义。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理解:1. 熟悉古诗词作品的背景和历史:了解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历史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作品中的意象和隐喻。
2. 分析诗词的语言特点:古诗词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比喻,需要仔细品味其中的言辞之美。
学生可以通过与现代汉语的对比,找出其中的差异和特点。
3. 研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古诗词作品往往带有深远的思想和哲理,学生可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二、把握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古诗词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把握好这些特点可以更好地欣赏并朗读古诗词。
以下几个方法可供学生参考:1. 熟悉常用的韵脚和格律:古诗词作品中常用的韵脚有仄声、平声、押韵等,学生可以通过诵读和朗读古诗词来熟悉这些韵律。
2. 注意句子的停顿和抑扬顿挫:古诗词作品往往有特定的节奏感,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和模仿的方式,感受其中的音乐美。
三、培养对古诗词的情感共鸣古诗词作品往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绪,学生可以通过情感共鸣来更好地欣赏古诗词。
以下是一些培养情感共鸣的方法:1. 用心体验诗词的情感表达:学生可以试着将自己融入到诗词中描述的情境中,感受其中的忧喜哀乐。
2. 联想个人经历:学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找到与诗词作品相似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四、积累古诗词常识和背诵古诗词学习需要积累大量的常识和背诵,这样可以增加对古诗词的了解和理解,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学习古代诗词常见的意象和典故:古代诗词中常使用一些特定的意象和典故,学生可以通过积累这些常识,更好地理解并鉴赏古诗词作品。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外古诗鉴赏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外古诗鉴赏古诗,需要熟读,也需要鉴赏,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外古诗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下册古诗赏析(一)石灰吟明代: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作:千锤万击出深山/ 千鎚万击出深山)(一作:粉骨碎身全不惜/ 粉身碎骨浑不怕/ 粉身碎骨全不怕)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
“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小学六年级下册古诗赏析(二)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清代: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赏析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
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
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
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古诗词是中华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古诗词可以培养他们的语感、情感以及审美能力。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适合小学三年级学生鉴赏的古诗词作品。
第一部分:唐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诗是独领风骚的存在。
唐代百花齐放,文坛上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文人才子。
以下是一些脍炙人口的唐诗,供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阅读和鉴赏。
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河山景色,以及诗人对于追求更高境界的向往之情。
通过朗朗上口的句子和美丽的意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人生的意义。
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曉》这首诗以富有感染力的词句展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象,以及自然界的变迁。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首诗,体会到春天的清新和大自然的神奇。
第二部分:宋词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时期,宋词以其婉约、细腻的风格而闻名。
以下是一些适合小学三年级学生鉴赏的宋词作品。
1.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晏几道《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词通过描绘夜晚里的声音,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人们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2.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杨洪基《雨打芭蕉》这首词通过描绘雨夜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逝去青春的感慨。
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时间的无情和珍惜青春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元曲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以其生动活泼、亲民易懂的特点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以下是一些适合小学三年级学生鉴赏的元曲片段。
1. 小桃红绸子,绿米扇儿柳棉袄。
金釵巧撇采花俏,春水人家别样好。
——关汉卿《竹马脂儿》这段元曲描述了春天里的美丽景色,以及少男少女之间的青涩爱情。
通过欢快的曲调和形象的描写,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人生几何,浮云蔽白日。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鉴赏《回乡偶书》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鉴赏《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1、老大:年纪大了2、乡音:家乡的口音3、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4、衰(cuī):减少,疏落【翻译】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越来越少。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赏析】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
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
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全集
一年级上册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举:抬。
夜思:一作“静夜思”。
郭茂倩把它编入《乐府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
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举头:抬头。
望明月:一作“望山月”。
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
思:思念。
译文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
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
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觉。
这是诗人极写思乡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离。
后两句诗人从沉思中转而清醒过来,便是一“举头”,再一“低头”。
为何要“举头”?因为诗人后来既然已醒悟到地上应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产生了无穷的遐想,这就是“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类的古人有关月光传情的诗句所表述的思亲之情。
他感到光看地上的月光还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因而便“举头”仰望,这样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从这明月里寻找家人从远方寄送来的美好祝愿。
仰望既久,思念愈深,诗人便又转而“低头”了。
为何还要“低头”呢?这是因为虽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依旧不能从明月那里得到一份慰藉,无奈之中,只得低头沉思不语了。
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有意则意真。
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ppt课件
首先看诗中的情和景的结合方式(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情景并茂),再看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 手法(重点考查诗中的比喻、拟人、夸张、对比、 对偶等修辞的运用),明确它们在表现主题方面所 起到的作用,这样就能把握诗作的写作特色。
“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 、村( 社区) 三级综 治中心 为指挥 平台、 以综治 信息化 为支撑 、以网 格化管 理为基 础、以 公共安 全视频 监控联 网应用 为重点 的“群 众性治 安防控 工程” 。
❖ (2)怀古诗:主要表达思古之情,或寄托昔 盛今衰的感慨。
王昌龄《出塞》 苏 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李商隐《隋宫》
❖ (3)思乡诗:主要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对亲 人的牵挂。
贺知章《回乡偶书》 李 白《静夜思》 王 维《九月九忆日山东兄弟》
“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 、村( 社区) 三级综 治中心 为指挥 平台、 以综治 信息化 为支撑 、以网 格化管 理为基 础、以 公共安 全视频 监控联 网应用 为重点 的“群 众性治 安防控 工程” 。
❖ 语言: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语言的押韵、平 仄、对仗、节奏以及语言的风格和表现力。
“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 、村( 社区) 三级综 治中心 为指挥 平台、 以综治 信息化 为支撑 、以网 格化管 理为基 础、以 公共安 全视频 监控联 网应用 为重点 的“群 众性治 安防控 工程” 。
❖ (4)闲适诗:主要表达闲适恬淡的心情或表 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贾岛《寻隐者不遇》 王维《鹿柴》 高鼎《村居》
❖ (5)写景诗:主要是借景物的描写,抒发美 好志向、高洁品质或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3/27
CHENLI
6
二、古诗词的主要鉴赏内容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 文学作品的内容是文学作品中表现的人物、事件、 环境和作家倾注其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和审美 评价等,主要由题材、主题和情节三个要素构成。 作为以抒情为主的诗词,则主要由主题、意象、意 境三个要素构成。
2021/3/27
2021/3/27
CHENLI
12
❖ 第三步:分析典故和意象,体味诗的意境。
从诗作描写的具体对象(人、事、景、物)入手, 调动知识储备,根据以往的阅读经验,探求这些描 写中所蕴含的主观感情,通过意象的组合,体味诗 作创造的艺术境界。
2021/3/27
CHENLI
13
传统意象的基本内涵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2021/3/27
CHENLI
17
❖ “解读”之“解”就是诠释、阐释,就是对作 品语言所隐含的“意义”的全面准确的感悟、 揭示和发掘。“解读”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就是要从语言入手,从文本出发,结合自己 的人生经验和阅读体验,丰富地联想,大胆 地想像,将文学作品“转化”为具体生动的 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
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
主讲:李亚宏
2021/3/27
CHENLI
1
一、古诗词的类别:
❖ 古诗词一般可归为送别、怀古、思乡、闲适、 写景、咏物、战争、爱情等八大类。
(1)送别诗:主要写亲朋好友离别时,依依不 舍的情怀,或抒写别后的思念。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高适《别董大》
2021/3/27
CHENLI
18
❖ 然而,欣赏的最高层次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 造,欣赏者不应该只停留在准确地把握作品 的意义上,而是要 通过联想和想像,和作品
创造的艺术境界沟通,和作者的精神境界沟 通,从中体味“艺术”的魅力。
2021/3/27
CHENLI
19
谢谢!
2021/3/27
CHENLI
3
❖ (4)闲适诗:主要表达闲适恬淡的心情或表 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贾岛《寻隐者不遇》 王维《鹿柴》 高鼎《村居》
❖ (5)写景诗:主要是借景物的描写,抒发美 好志向、高洁品质或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
王之涣《登黄鹤楼》 李 白《独坐敬亭山》 王安石《登飞来峰》
2021/3/27
CHENLI
4
❖ (6)咏物诗:主要通过状物来抒情言志,表 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价值追求及高洁品质。
❖ 鉴赏古诗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细究诗题,探寻主旨。 不少古诗的题目或概括了诗的主题,或暗示了
诗的类型,或透露了诗的感情基调,认真分析诗题, 就能大致了解诗的主要内容。
2021/3/27
CHENLI
11
❖ 第二步:找出关键词句,把握感情基调。
通读全诗,找出诗中表达感情和思想的关键词 句,诗中的关键词句往往是一些直接抒情或议论语 句,把这些语句和诗题结合起来考查,就能准确地 把握诗作的感情基调。
2021/3/27
CHENLI
15
四、分析案例
《寻陆鸿渐不遇》 唐.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2021/3/27
CHENLI
16
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2021/3/27
CHENLI
8
❖ 文学作品的形式,是作品的外部形态、语言媒介以 及内部组织结构、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诗词的形 式,主要由语言、结构、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四 要素构成。
❖ 语言: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语言的押韵、平 仄、对仗、节奏以及语言的风格和表现力。
2021/3/27
CHENLI
9
❖ 结构:作品的构成形式,古诗、骚体诗、绝句、律 诗及各种词牌的词。
❖ 表现手法:传统为“赋、比、兴”,后又发展为夸 张、拟人、烘托、对偶、想像、对比、反衬等手法。
❖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 志等。
2021/3/27
CHENLI
10
三、古诗词鉴赏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 鉴赏的方法: A、孟子的“知人论世”。B、鲁迅的“顾及全篇”。
20
完
2021/3/27
21
2021/3/27
CHENLI
2
❖ (2)怀古诗:主要表达思古之情,或寄托昔 盛今衰的感慨。
王昌龄《出塞》 苏 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李商隐《隋宫》
❖ (3)思乡诗:主要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对亲 人的牵挂。
贺知章《回乡偶书》 李 白《静夜思》 王 维《九月九忆日山东兄弟》
2021/3/27
CHENLI
王安石《梅花》 元稹 《菊花》 郑燮 《竹石》
❖ (7)战争诗:主要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及对和 平的向往。
王昌龄《出塞》 陆游 《示儿》 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
2021/3/27
CHENLI
5
❖ (8)爱情诗:主要歌颂纯洁美好的爱情,或 表达彼此刻骨的相思。
白居易《长恨歌》 李商隐《夜雨寄北》 秦 观《鹊桥仙》
CHENLI
7
❖ (1)主题,也称主旨。是全诗所要表达的某种感 情、某种哲理或是诗人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某种 感悟。
❖ (2)意象,古义指“表意之象”。即用来表达某 种抽象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它实际就是诗中所 描绘的客观景物或生活画面。
❖ (3)意境,所谓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出来的 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 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021/3/27
CHENLI
14
❖ 第四步:考查诗作的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赏析诗 作的写作技巧。
首先看诗中的情和景的结合方式(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情景并茂),再看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 手法(重点考查诗中的比喻、拟人、夸张、对比、 对偶等修辞的运用),明确它们在表现主题方面所 起到的作用,这样就能把握诗作的写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