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选修一主观题专题强化训练
高考历史复习选修一主观题专题强化训练
高考历史复习选修一主观题专题强化训练1.(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建军初期,南昌起义部队实行了政治指导员制度。
政治指导员的任务是负责军中的党组织工作和宣传工作,协助指挥官完成战斗、给养、管理、训育等各项任务,一切工作以争取军事胜利为主要目标,其在军中的地位低于同级指挥官。
1927年9月,毛泽东对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进行了“三湾改编”,正式建立了党代表制度。
党代表在军中的地位与同级指挥官相等,并有代表党监督指挥官的权力。
井冈山会师后,党代表制度在全军推行。
1928年中共六大前后,中共中央多次指示红军仿效苏联,废除党代表制度,改为政治委员制度。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肯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
1930年10月,中央军委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突出强调“红军中只允许党在政治上之唯一领导”。
——摘编自王建强《红军由党代表制度到政治委员制度的变化》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地革命时期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因。
2.材料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极端不合理是造成中国农民贫困化的根本原因。
南京国民改府成立之初,虽然做了一些努力和工作,但农村土地关系恶化的势头仍没能遏制住,农村经济日盖走向崩溃。
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土地法》,规定:中华民国的土地属于国民全体。
其经人民依法取得私有权者,为私有土地。
“以自耕作为目的。
约定支付地租,使用他人之农地者,为耕地租用。
”凡可通运之水道、天然形成而为公共需用之湖泽、市镇区域之水道湖泽。
其四周相当范围内之公有土地,一律不得私有;政府时于私有土地,得斟酌地方需妥、土地种类及土地性质,经中央地政机关核定后别限制个人或团体所有土地面积之最高额。
——整理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土地法》颁布的目的及其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南京国民政府《土地法》进行简评。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十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
专题强化练(十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1.(2019江西省重点中学第二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材料曹操平定袁绍后,开始管建邺北城。
将全城分为南北两部分。
其中北区为宫殿、苑囿、官署和贵族居住区,宫城建在城的北部中央,官署集中在宫城前的司马门外,南区为衙署和里坊等。
位于全城中部、由文昌殿南伸的南北向大道,经过宫城南门,直通南垣中央城门中阳门,构成了全城的中轴线。
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以后,在东汉洛阳城废墟上重建都城。
营建了正殿太极殿、皇帝寝殿式乾殿和皇后主殿昭阳殿(显阳殿)三组主殿,呈南北纵列的格局。
太极殿和昭阳殿两侧皆有配殿,为东西三殿并列的建筑形式,同时宫城内还有两条南北轴线通往主殿区和朝堂官署区,集中体现了“建中立极”“面朝后寝”的帝都制度。
曹魏新建的洛阳宫将中国古代都城形制由汉代多宫制转变到单一宫城形制的时间,提前到了三国曹魏时期。
曹魏洛阳城正殿“太极殿”的称谓被后世广泛使用,后世多个朝代的都城正殿均以此命名。
伴随着多民族文化融合及经济贸易的繁荣发展,北魏洛阳都城出现了规范的里坊制和外郭城,形成了宫城、内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圈组成的都城形制结构。
此后,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建立的多个政权,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其所建都城和宫殿都极力模仿魏晋洛阳城。
——据张杰、张清利《曹魏都城形制影响深远》等(1)根据材料,概括曹魏都城形制改革的目的和改革后都城形制的特点。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曹魏都城形制改革的影响。
(6分)参考答案:(1)目的:强化君主权威;宣示正统地位;巩固统治。
特点:布局方正;宫城居中;凸出中轴线对称布局;前朝后殿,凸显皇权。
(2)影响:在当时,宣示了皇权至上,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对后世:将学术上关于单一宫城制的时间大幅提前;都城形制后世王朝大多模仿,并有所发展;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解析:此题以曹魏都城形制改革考查中国古代改革,切合目前城市化建设现实热点,尤其是雄安新区的建设。
高中历史高考复习主观题分类指导
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一、内容措施型一.什么是内容型历史试题?这里所说的内容型试题,其实就是史实型试题。
它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归纳、辨别以及材料与课本相联系的能力。
二.内容型试题的三大类别1.人物活动型(主要是考查选修四)历史人物的活动一般具有三个特性:时代性;阶级性;类别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人物活动主要应从这三个特性(或三个方面)归纳。
2.政策措施型(最重要的类别,主要考查必修部分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和选修一的内容等)政策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措施是针对具体问题应采取的具体办法,可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归纳。
3.思想观点型(主要考查必修三和选修二的内容)思想观点是历史人物或团体、组织、派别的主张。
思想观点既要强调历史行为的手段和目的,但更主要的是要指明肯定(赞成、主张)或否定(批判、反对)什么。
三.内容型和措施型试题的题型特征(主要的设问形式)1.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等等。
2.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那些应对措施,等等。
四.内容型试题解题的主要方法1.准确识记、归纳课本相关知识。
2.对高考中比重最大的材料型试题(选择和非选都有),要把提炼材料和联系课本知识并重。
背景原因型二、背景原因类一.什么是原因型试题?原因型试题即要求回答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或产生。
二.背景、原因、条件三者的区别与联系原因型试题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不同设问。
一般而言,三者是有区别的,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条件更注重客观性,原因注重主观性。
有时三者可以通用,即背景、条件也是原因。
常见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条件。
导火线是直接原因,不是条件。
三.原因型试题的分类原因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内因和外因,根本原因(影响全局带有必然性并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和具体原因、主观原因(与历史事件所处时代的经济、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因素)和客观原因(独立存在于主观之外的因素)主要原因(导致该事件发生的诸多现实的、具体的因素中起决定性的因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是引起历史事实产生的近期的,不经过中间事实或中间环节的直接引发因素)和间接原因。
(课标通史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训练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19·马鞍山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武帝执政前期,奉行“有为”政策,开创了西汉的鼎盛局面,但又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弊病。
武帝晚年对群臣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至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于是罢去了诸方士侯神人者。
同时,武帝又下罪己诏,罢轮台之戍,减少边事。
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
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主持农事,推行代田法,这些政策为“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晚年统治政策的调整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汉武帝晚年的改革。
解析:(1)第一小问调整,据材料“汉武帝执政前期,奉行‘有为’政策”“于是罢去了诸方士侯神人者……主持农事,推行代田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从积极有为到与民休息,重视民生。
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武帝晚年对群臣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至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国力衰退,经济不堪重负;社会矛盾激化,民生凋敝;武帝晚年的反思。
(2)评价要从积极、消极两方面入手。
答案:(1)调整:从积极有为到与民休息,重视民生。
原因:国力衰退,经济不堪重负;社会矛盾激化,民生凋敝;武帝晚年的反思。
(2)积极性:恢复生产,改善民生;缓和矛盾,延续统治。
局限性:改革力度相对有限。
2.(2019·汕头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辽圣宗(983—1031年在位)幼年即位,和母亲承天太后共同执掌朝政40年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增强了辽朝的国力,与强邻北宋签订了“澶渊之盟”,确立了兄弟之国的政治关系。
他们重视人才的选拔,不但信任有才能的契丹贵族,而且重视任用汉官、汉将,将科举取士作为选官方式之一,建立了主持科举考试的常设机构。
圣宗与太后参考宋朝制度,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奖励清勤自持者,惩治贪酷,使朝野风气较为清正。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综合特训 新人教版选修1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综合特训新人教版选修1对应学生用书P3491. [xx·南昌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固,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强国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战国策》材料二“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
……得其人缓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
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集·上五事札事》(1)材料中的两次变法都遭到顽固派反对。
请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其反对变法的相同理由。
两次变法中的顽固派在阶级本质上是否相同?为什么?(2)分析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两次变法的不同点。
综合两次变法的过程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认识?解析:本题考查了对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比较与认识。
第(1)问的第一小问易错在不能对两则材料的信息概括归纳。
第二小问中顽固派的阶级本质易错在没有注意联系两次变法的背景及对变法触犯了哪些阶层的利益进行分析思考。
第(2)问,对于两次变法的不同点,注意联系两次变法的具体情况,易错在不能从背景、目的、性质、结果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自己得出的认识易错在没有注意从这两次变法的成败上升到对改革的综合认识。
答案:(1)都认为变法改变了祖宗之法,败坏了世道人心。
本质不同。
商鞅变法中的顽固派是旧的奴隶主贵族的代表,与改革派之间的矛盾是新旧阶级、新旧制度之间的矛盾;王安石变法中的顽固派是封建的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表,与改革派的矛盾是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2)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高考历史主观题高分攻略专题十 经验教训类主观题
(十)经验教训类主观题答题技巧总结下面对经验类题目所独有的答题技巧进行总结,并举例说明。
(一)做经验类题目首先弄清楚什么是经验:从多次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
理解清楚概念做起题来才能有的放矢。
下面需要做的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很多题目只要遵循一般规律就可以解决了,现举例如下:(2015年全国1卷)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40年6月,当法国政府战败投降之际,戴高乐将军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向法国人民发出了坚持抵抗的号召,他通过英国电台多次向法国人民发表演讲,指出法国输掉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法国并不是孤立的,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法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
在英国政府帮助下,戴高乐重新组建了法国军队,并且很快投入到盟国在非洲和欧洲战场的战斗中。
1941年9月,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成立,1943年改组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并与各盟国建立了外交联系。
1944年6月,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国临时政府。
诺曼底登陆后,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
1944年10月,英、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国临时政府。
联合国成立后,法国和美、英、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法国复兴的历史经验。
(8分)步骤一:根据材料提供的“ 1940年6月,当法国政府战败投降之际......944年10月,英、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国临时政府。
”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进行时空定位“法国的反法西斯战争”,理解材料解决问题。
步骤二:根据所给分值确定所需答的要点数量,本题8分一般4点,每点2分。
为了稳妥起见建议多答一到两点,以防个别点答得不准确或不贴合题意。
步骤三:基本框架已经确定,下面就要结合材料组织答案了:①根据“戴高乐将军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向法国人民发出了坚持抵抗的号召,他通过英国电台多次向法国人民发表演讲,指出法国输掉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结合所学可得出“具有战胜法西斯侵略的坚定信念;”②根据“1941年9月,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成立,1943年改组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并与各盟国建立了外交联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能力提升卷:选修一综合能力检测1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一轮复习能力提升卷(含解析):选修一综合能力检测1一、选择题1.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实行商鞅变法B.更多使用铁制农具C.牛耕得到推广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2.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速度缓慢的主要原因是A.贵族争权夺利B.政治动乱频繁C.农奴制的阻碍D.克里米亚战争失败3.战国时期法家主张“以法为本”,也就是强调()。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变法改革是一个国家富强的根本C.将“法治”作为国君的主要统治手段D.任何人不论贵贱,都要受法律的约束4.促使日本进行明治维新的主观因素是A.德川幕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武士因自身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不满情绪增加C.吸取中国被侵略的教训,挽救民族危亡D.外敌入侵,民族危机加剧5.《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6.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治上实行“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这一措施主要是针对A.幕府将军B.大名C.新兴地主D.武士7.同学们在参观上海博物馆时对下图所示器物颇感兴趣,他们的相关评论中,正确的是()。
①秦国颁行的标准衡器②属于商鞅第二次变法的产物③有利于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局面④对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有直接影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2011年4月天津河西区一模5题)《盛世危言》中有这样一段话:自中外通商以来,彼族动肆横逆,我民日受欺凌,凡有血气孰不欲结发厉戈求与彼决一战哉!……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
纵令猛将如云,舟师林立,而彼族谈笑而来,鼓舞而去,称心餍欲,孰得而谁何之哉?吾故得以一言断之曰:“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依据材料推断其作者是()A.魏源 B.李鸿章 C.郑观应 D.康有为9.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被孝文帝喻为:“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
2023年高考历史选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复习提纲
2023年高考历史选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复习提纲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 .夏( 1 )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2)政治:以世袭制打破禅让制传统。
2.商( 1 )实行内外服制。
(2)商朝已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3.西周( 1 )内容①周天子把王能以外的地区分封给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
诸侯和卿大夫继续分封,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②周天子和各级贵族都实行摘长子继承制。
(2)特征①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②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它受原始民主传统的制约。
③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1 .背景( 1 )春秋时期,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2)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都进行了重大变革,君主权力加强。
更多高考资料点这里...(3)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
2.内容( 1 )皇帝制:这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
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2)三公九卿制①三公是指亟相、太尉、御史大夫,各司其职。
②三公之下是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泛称“九卿”。
③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
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3)郡县制①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和县两级。
②都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另设监御史掌监察。
③郡下设县或道,都县主要官吏都是由中央直接任命。
(4)文书制度:秦朝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1 .中央行政制度( 1 )汉①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是三公九卿制。
②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设立中朝,从而使外朝墨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③西汉晚期以后,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④东汉时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长。
(2)隋唐:三省六部制①内容:三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延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高考历史选修1考点归纳复习
5
三、维新运动的兴起 1.公车上书: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 超等人发动当时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地一千三 百多名举人上书朝廷,提出“拒和、迁都、练 兵、变法”等主张。历史上把这次活动称为 “公车上书”。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 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6
2.强学会与《时务报》: (1)强学会:1895年,康有为等人在北京成立维 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 (2)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等地创办《中外 纪闻》等报刊;1896年,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和 《时务报》。
(3)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16
2.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
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2)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坎坷的,只
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国家近代化。
17
1.维新时期的遗产。 (1)昭示一个新时代的来临:①力图超越原有文化和
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日本,三年而宏规成,
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
定矣。”康有为的这段话表明他( )
A.主张改革要向欧美学习
B.认为中国改革要历时百年
C.对改革的艰巨性认识不足
D.对日本经验极端迷信
30
• 选C。康有为认为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 中国改革几年即可成功,十年即可建立霸 业,这说明他没有充分认识到在中国进行 改革的艰巨性,因而在实践中迅速遭到失 败。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修综合练 (1)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修综合练(1)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1.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
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2.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
这说明董仲舒()A.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3.“毁镜”是北方草原地区拓跋鲜卑的一种特殊葬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碎、通常仅以其中一块残片随葬的习俗。
考古发现揭示随着鲜卑南迁,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
据此推断,鲜卑毁镜习俗的废弃原因极有可能是()A.战争频繁铜镜难得B.受到汉人习俗的影响C.政府禁止奢侈之风D.鲜卑人审美水平提高4.甲午战后,康有为认为变法必从京师开始,必从王公大臣开始,才能成功。
为此,康有为自己出资印刷《中外纪闻》,免费分送,还组织了具有浓厚官方色彩的京师强学会,这实际上是一个京师高级官员俱乐部。
康有为的这些做法说明维新派()A.意图自上而下地推行变法B.利用政党组织和宣传改良C.能够抓住变法成败的关键D.制定推进变法的正确策略5.图片取材于某中学生创作的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漫画。
结合所学判断,农奴获得自由()A.即获得了土地、权力和财富B.指的是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C.是通过自下而上方式实现的D.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反对6.【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司马光《司马温公集》“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发生了积极的作用的。
高考历史 通史模式 选修专题训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
选修专题训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15分)(2014·潍坊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初期的李悝在魏国实行变法,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废沟洫”,铲除井田的疆界;“尽地力”,并说“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
实行“平籴法”,设“常平仓”,以平衡粮食价格。
材料二李悝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二篇;盗、贼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凡六篇。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悝变法与商鞅变法相似的内容。
(9分)(2)据材料二,分析李悝作《法经》的意图。
(6分)2.(15分)(2014·贵州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汉族及其他民族不堪其苦。
……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
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原因。
(7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8分)3.(15分)(2014·南通调研) 王安石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它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待品评的话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青苗法者,不过一银行之业耳,……而银行之为业,其性质乃宜于民办而不宜于官办:但使国家为之详定条例,使贷者与借者交受其利而莫能以相病,……而不必直接与人民相贷,则其道得之矣。
2020年高考复习选修1练习 商鞅变法(包含答案)
2020年高考复习选修1 商鞅变法一、选择题1.《管子·乘马篇》中记载:“是故夜寝蚤(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
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
”与文中反映的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改革是()A.齐国的管仲改革B.鲁国的“初税亩”C.魏国的李悝变法D.楚国的吴起变法2.中国古代最早提出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是()A.魏文王B.李悝C.吴起D.商鞅3.商鞅变法受到后世批评最大的是()A.轻视教化、轻罪重罚B.重农抑商C.公开承认了占有奴隶的合法性D.连坐法4.下列关于秦国二十等爵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它以军功奖赏为中心B.它按军功大小授予二十个等级的爵位C.它导致民间私斗盛行D.它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5.对于秦国来讲,商鞅变法起到的最大的历史作用是()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B.秦国军事力量日渐强大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6.商鞅变法中,对建立封建经济基础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重农抑商D.建立县制7.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
能说明的史实是()A.春秋诸侯争霸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D.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8.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
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A.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D.社会动荡,无法经商9.“初税亩,初者始也。
古者什一,藉而不税。
初税亩,非正也。
”对这段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A.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公开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C.初税亩废除世卿世禄制度D.标志着井田制的彻底结束10.据《吴子·料敌》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高效演练 强技提能(四)新人教版选修1
高效演练·强技提能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8年6月梁启超起草了一份《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大学堂的办学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道”。
材料二光绪皇帝对于维新的心态日趋迫切,行动日益激烈,甚至有些不计后果。
8月30日,下诏裁通政司等六衙门、湖北广东云南三省巡抚、各省之不办运务之粮道,引起极大恐慌。
(1)京师大学堂的办学方针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这一问题在维新变法中有何体现?(2)据材料一、二,从戊戌变法失败中应该吸取什么教训?2.移风易俗往往是社会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二明治政府提倡学习欧美资本主义文明,吃西餐、穿燕尾服、理分发、跳交谊舞、盖洋楼,欧化风靡一时。
——李纯武、严志良《简明世界通史》材料三“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
”——梁启超“缠足之大恶……将不惟亡其国,又以亡其种类。
”——谭嗣同维新运动期间,从1895年到1898年,设立的新学堂达101所。
1904年,清政府颁行新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实行近代教育制度。
请回答:(1)商鞅在社会风尚习俗方面作了怎样的改革?(2)明治政府提倡“欧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简述维新派在移风易俗方面的措施,并作简要评述。
(4)改革与变法为什么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3.(2013·福建四地六校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
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
——陈冰《作坊里的日本》材料二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
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真正“要义”。
2020年高考全国卷历史主观题专项精炼13-全国III卷选做题—改革史 Word版含解析
2020高考历史全国卷主观题专项精练全国Ⅲ卷选做题—改革史【高考真题】1.(2019·全国Ⅲ卷·4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
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
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
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9分)【答案】(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解析】(1)根据材料“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
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可得出自身认识的转变,“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可见与君主立宪比较,皇权比较大由此可得出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和减少变法的阻力等。
(2)根据材料“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可得出它是变法的核心机构,“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可见其是维护皇帝权威的,“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可见其运行有议院的性质等。
2.(2018·全国Ⅲ卷·45)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能力提升卷:选修一综合能力检测2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一轮复习能力提升卷(含解析):选修一综合能力检测2一、选择题1.学者梁庚尧认为:“市易法的颁行,……由于王安石以义理财思想,使其在立法时表现出摧制兼并的外貌。
然而社会政策只是市易法阳宣的一面,财政政策才是其阴伏的真正本质。
”据其观点,市易法的“真正本质”是()。
A.节流增收B.打击富豪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抑制兼并2.(2012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12题)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A. 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B. 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C. 否定了科举制度D. 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3.(2011年5月北京朝阳区二模13题)“正当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南迁),中原鼎沸之际,……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
”这一王朝是()A.东汉B.北魏C.隋朝D.唐朝4.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
这主要反映了日本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5.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康梁等宣传维新变法思想6.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主要依据A.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B.改革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C.改革是对农民的一场残酷掠夺D.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7.梭伦改革的诸多措施中,有利于直接稳定小农经济的是()。
A.设立民众法庭B.鼓励发展工商业C.划分四个等级D.创立四百人会议8.(2012年10月皖南八校高三联考18题)结合所学知识,区别德国和日本近代化道路的不同点是A.对外侵略扩张B.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C.确立君主立宪制D.推行文明开化’政策9.(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4题)“初税亩,初者始也。
2023高考历史主观题高分答题模版
2023高考历史主观题高分答题模版专题01 原因(背景)类材料题解题模板题型分析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来源、回答方式以及核心知识点。
1.知识来源方面,主要有“根据材料”“依照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三种规定;2.回答方式方面,需要具体回答与详细分析的关键词有“说明”、“分析”等等,而一般可以简单分析的关键词是 “指出”、“概述”、“简析”等;3.知识点方面,往往选取比较重要的考点,或者是上课的重难点。
解题方法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内、外因方面,或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方面去思考。
1.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1)涉及政治史问题时,可以从政治制度、政府政策、政治事件、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
(2)涉及经济史问题时,可以从经济政策、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去分析,或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
(3)涉及文化史问题时,可以从历史传统、文化政策、政治背景、理论体系等角度去思考与分析。
2.内因与外因(1)对于“内因”与“外因”的分析,一定要弄清楚问题考查的历史对象的内涵与外延。
(2)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人物,那么内因就是历史人物的性格、意志品质与个人经历等,而外因就是历史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3)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事件,那么内因往往是该历史事件的主观条件与直接原因,以及该历史事件策划者、组织者的历史活动;而外因往往是导致该历史事件发生的间接相关事件,以及客观的外在条件。
(4)如果题目问的是国家或重要社会组织的因素,那么内因就是这个国家与组织内部的人物活动、历史事件等,对于国家而言,其外因是国际局势、对外关系;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其外因是不同社会组织间的联系,以及政府政策、社会环境等等。
(5)有时题目会要求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两个角度去分析,其实这与内因、外因的分析方法大致相同。
3.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1)对于深度层次分析,往往要了解一些常用的社会理论,譬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诸如此类。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练习: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跟踪演练·强化提升选修11含解析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跟踪演练·强化提升【高考真题】1。
(2016·全国卷Ⅲ·T45)(15分)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
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
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
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7分)【解析】第(1)题概括内容注意语言精练,根据分值和材料中的标点符号(句号)来确定归纳内容的要点数,要抓住关键信息“拓跋珪以前”“儒家礼制”“非太祖子孙”等。
第(2)题改革的意义有课本依托,需要将课本内容与第一题相结合来组织答案。
答案:(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
(8分)(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文化,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
(7分)2.(2015·全国卷Ⅱ·T45)(15分)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
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
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限时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三选修1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纲要求]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4.俄国农奴制改革 5.明治维新 6.戊戌变法[考纲要求] 本讲主要讲述中外历史上典型的六大改革。
从时间上可分为:古代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和近代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从性质上可分为: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和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
[要点突破]1.改革的类型(1)从改革的程度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在不触动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统治政策的调整、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明治维新等。
(2)从改革的内容看,多数改革都涉及政治、经济内容,甚至还包含了军事、文化、生活习俗等内容。
学习中要多作横向归纳和比较,如涉及土地问题的改革有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还可以就这些土地制度改革的目的、措施、影响进行分析和比较。
(3)从改革的性质看,改革可划分为①封建制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
2.改革成败的影响因素(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
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2)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
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实行。
3.在工业文明冲击下向近代化转型时期中外改革特点(1)经济上:市场化、工业化①俄国改革:颁布废奴法令,农民赎买份地,使近代工业发展获得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资金和较大的国内市场;颁布政策扶植工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借鉴西方近代法律理念,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近代司法独立原则,仿 效西方建立独立的司法机构,在审判机制上倾向于“四级三审制”。并且,首次把审判机关称之为法院。临 时政府明令各官署不论审理何种案件,一概不准体罚和刑讯逼供。“鞠狱当显证据之充实与否,不当偏重 口供”,“不准再用答、杖、枷号及他项不法刑具”。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训令中指出,“律师制度与司法独 立相辅为用,夙为文明各国所通行,现各处纷纷设立律师公会,尤应制定法律,悴资依据”,“大小诉务, 仿欧美之法,许律师代理,务为平允.・…设立专门机关掌管法官考试、视察、任免及陪审员、辩护士的 身份等事项,使得法官资格法定化。同时求法官一旦被任命,不因为法定的原因,不通过法定的程序, 不能随意被停职免职,“法官在任中,不得减体。”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特点。
参考答案
1.(1)特点:重视制度建设;强化党的领导;采用苏联经验;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2)原因:吸取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人民军队最初构成人员复杂,思想紊乱,组织涣散;革命斗争的 需要;受苏联影响。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2.(1)目的:恢复农村经济,巩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出租,严禁侵占 公有土地,限定私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2)评价:规范了土地的使用和租用,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抑制土地兼并,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不能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也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3.(1)免役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农民负担仍很沉重,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 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学生无论选什么,只要能从成功和失败两方面正确分析即可得分) (2)平衡各阶层的利益,减小变法的阻力;加大宣传力度;统一统治阶级内部认识,解决内部纷争。 4.(1)特点:继承中创新;渐进性。成因:西周文化水平低于中原;平定叛乱后需进行政权建设;周公 和周成王的重视。 (2)意义:巩固等级秩序;维护周王室的统治;影响后世。 5.(1)背景: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城镇人口增长,粮食紧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计划经济体 制逐步确立。 目的:改变农产品价格偏低的不合理状况;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生产;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农产品价格提高幅度大;分类调整;稳步推进;由政府主导向市场调节过渡;关注民生。 6.(1)原有教育体制存在明显弊端;教育战线“左”的思想依然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 (2)进一步推动教育工作的拨乱反正,有利于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使我国教育改革有 了明确的方向,促进了教育事业的新发展;有利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7.(1)内容:确立司法独立原则;废除残酷的刑罚和刑具;建立律师制度;建立法官制度。 (2)积极影响:将近代先进的司法理念和制度引进了中国,是反封建、建立民主制度的体现;开创了相 对公平的司法制度环境,有利于维护司法的公正和民众利益;有利于中国司法的近代化。 8.(1)变化:内容方面:由儒学经典到科学技术。对象方面:由士人教育到国民教育。影响:提高了日 本的国民素质;为日本实现工业化提供了人才保障。 (2)同:都注重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都注重科学技术方面的培养。 异:日本的教育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中国的教育改革真正做到了人民的教育,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人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 1861 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10.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余所见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其德量汪然若千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 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 之能废,其见废者,又大率皆有合于政治之原理,至今东西诸国行之而有效者也。 ——梁启超《王荆公》(1908 年) (1)请从经济角度举两例说明“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梁启 超称赞王安石的原因。
——摘编自袁应武《南京临时政府司法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临时政府司法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临时政府司法改革的积极影响。
8.(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的改革回眸) 材料一 1872 年 9 月,文部省发布教育改革令……《学制》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 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关于奖励学业的告谕》宣扬学问是立身之本,并批判了以往教育的误区:“认为学 问是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不知学问为何物。”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邑无 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新编日本通史》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旧的学制己不能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 要,这时学制改革就势在必行了……这个新学制有以下特点: (1)学校教育面向工农,保证广大劳动人民及其子女有优先受教育的机会。 (2)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向,确定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校的地位。保证了为工农业生产 建设服务的方向,确定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校的地位,保证了工农业生产建设各级各类人才的培 养。 (3)重视在职干部的再教育,有利于广大在职干部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教育改革的内容和对象方面的变化,并分析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异同
9.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 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 题。有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 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 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 ——编自华莱士《俄国》 材料二 1861 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 的,因此,农奴制度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 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 ——编自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农产品价格改革的特点。
6.(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为了进一步消除教育工作中“左”的思想影响,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新形势,1985 年 5 月 15 日—2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 教育体制的改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5 月 27 日,《中
明治政府认为强有力的经济是国家实力的基础,因此兴建了现代化交通、通信和教育基础设施。……这 些基础设施支撑了工业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 19 世纪 80 年代,政府将其大部分企业出售给和政 府官员关系密切的私人投资者。……到了 20 世纪初,日本进入了主要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述 20 世纪初日本实现工业化的原因。
面积之最高额。 ——整理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土地法》颁布的目的及其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南京国民政府《土地法》进行简评。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类别 目的 措施 理财 富国 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市易法 整军 强兵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取士 选才 改革科举制、改革官制、整顿太学 材料二 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 请回答: (1)王安石变法的许多措施既有成功之处,又埋伏着失败的祸患。从材料一中任选一项符合上述结论的 措施,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因。
2.材料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极端不合理是造成中国农民贫困化的根本原因。南京国民改府成立之初,虽 然做了一些努力和工作,但农村土地关系恶化的势头仍没能遏制住,农村经济日盖走向崩溃。1930 年, 国民政府颁布了《土地法》,规定:中华民国的土地属于国民全体。其经人民依法取得私有权者,为私有 土地。“以自耕作为目的。约定支付地租,使用他人之农地者,为耕地租用。”凡可通运之水道、天然形成 而为公共需用之湖泽、市镇区域之水道湖泽。其四周相当范围内之公有土地,一律不得私有;政府时于 私有土地,得斟酌地方需妥、土地种类及土地性质,经中央地政机关核定后别限制个人或团体所有土地
高考历史复习选修一主观题专题强化训练
1.(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建军初期,南昌起义部队实行了政治指导员制度。政治指导员的任务是负责军中的党组织工作和 宣传工作,协助指挥官完成战斗、给养、管理、训育等各项任务,一切工作以争取军事胜利为主要目 标,其在军中的地位低于同级指挥官。1927 年 9 月,毛泽东对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进行了“三湾改编”, 正式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党代表在军中的地位与同级指挥官相等,并有代表党监督指挥官的权力。井冈 山会师后,党代表制度在全军推行。1928 年中共六大前后,中共中央多次指示红军仿效苏联,废除党代 表制度,改为政治委员制度。1929 年 12 月,《古田会议决议》肯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1930 年 10 月,中央军委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突出强调“红军中只允许党在政治上之 唯一领导”。 ——摘编自王建强《红军由党代表制度到政治委员制度的变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地革命时期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