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翻译、解释(完整新版)

合集下载

孙子兵法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

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孙子兵法》全文(附白话文对照,完美版)收藏起来慢慢看!

《孙子兵法》全文(附白话文对照,完美版)收藏起来慢慢看!

《孙子兵法》第一章:始计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了解的。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诡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译文】所以,要以如下五个根本方面的因素为基础,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这五个根本方面即: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可与君主死生与共而无违疑之心。

所谓“天”,就是指昼夜、寒暑与四时节令的变化。

所谓“地”,就是指道路的远近、地势之险厄平易、开阔狭窄与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

所谓“将”,就是要求将帅要具备智谋、信实、仁爱、勇敢和严明等五种品格。

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分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

凡属上述五个方面的事,身为将帅,都不能不过问。

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

3、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所以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哪一方的君主开明?哪一方的将帅贤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上述情况,就可预知谁胜谁负了。

4、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译文】将帅如能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取胜,就把他留下;如不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失败,就把他辞去。

孙子兵法原著及译文

孙子兵法原著及译文

孙子兵法原著及译文1.《始计篇》1.原文: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3.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4.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5.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2.译文:1.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2.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孙子兵法》原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及译文诸子界 2022-11-24 00:55 发表于广东《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共十三篇约6000字。

注:后附《三十六计》完整版始计第一【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译文】如果您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任用我领兵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您不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用我领兵作战必定失败,我就离开。

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好并且能够接受,我将为您造成军事上的势,从外辅佐您。

孙子兵法现代文翻译

孙子兵法现代文翻译

孙子兵法现代文翻译孙子兵法原文及现代文翻译如下:【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孙子兵法全文「带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带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带翻译」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线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因此,必须通过敌我敌我双方八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

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

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

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

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

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

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

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条件系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

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规章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天然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忠贞?通过这些比较,我就知道了胜负。

《孙子兵法》完整版(含译文):建议收藏,受益一生

《孙子兵法》完整版(含译文):建议收藏,受益一生

《孙子兵法》完整版(含译文):建议收藏,受益一生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译: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译:使敌人相信我方,并使其麻痹松懈,我则暗中策划,充分准备,一有机会,立即动手,使他来不及应变,这是暗中厉害,表面柔和的策略。

孙子兵法-翻译、解释(完整版)

孙子兵法-翻译、解释(完整版)

孙子兵法—翻译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不细心研究和慎重考虑的。

二、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译:所以要从五方面来比较、核算,探求其事实。

第一是主义,第二是时间,第三是空间,第四是精神,第五是纪律。

三、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译:道的含义,就是使全国人民,意志统一,精神集中,人民和政府,才能同心协力,同生死,共患难而不怕牺牲。

四、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译:为将者,必须具有才智、威信、仁爱、英勇、严肃等精神与性格。

五、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熟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自问:谁的主帅,能使全体军民意志统一与精神集中?谁的将领具有才能?谁得天时地利?谁的法令能贯彻执行?谁的军队强大?谁的士兵有训练?谁得赏罚,公正严明?根据这些事实判断,便能预先知道谁胜谁败。

六、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译:分析情况,计算利害,然后部署打击敌人之形势;并利用其他有利的手段与权宜之处置,掌握变化,进行机动。

七、兵者,诡道也。

译:兵法,是诡诈多端,千变万化的行为。

八、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译:有能力,故意显示没有能力,要用兵,故意显示不用兵。

九、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译:欲攻近处,故示欲攻远处;欲攻远处,故示欲攻近处。

十、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译:这就是军事家战胜的道理,但战争乃千变万化,必须灵活运用,决不可能事先传之其秘诀的。

十一、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译:战争未发生以前,要有精密周详的国防计划,得到胜利的,是因为计划精详。

十二、其用战也贵胜。

译:大军出争作战,以争取胜利为第一要务。

十三、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后矣!译:如果军队疲惫,挫失锐气,经济枯竭,则邻近敌国,便会乘机入侵;虽有智谋的主帅,也将无法结束战争,确保胜利了。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世界军事文化的珍品。

全书共十三篇,内容涵盖了战争的各个方面,包括军事思想、战争策略、兵器使用、军事组织体系、士兵训练等等,被认为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典范之一,对后世军事家、政治家的思考和指导意义深远,被广泛应用于历史上的大规模战争之中,也被当代人们用作管理、领导和战略制定之参考。

下面是孙子兵法的全文加译文:第一章关于战争的计谋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诱之远,远而驰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兵法:用计之道,是谓兵。

第二章关于战争开端凡治众如乱,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登高山,如入无人之境,非深哉矫其志,非远哉使其死,是乃众人之备也,不可不察也。

兵法: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必善为之计,不宜轻之也。

第三章关于战争的进攻故兵贵神速,乘势而利,不待敌之所备也。

是故不动而利者,决其离合也;不守而待敌者,算而诱之也。

兵法:故用兵之法,神速如风,不动如山,侵掠如火,不动如林,难知如阴,动如雷霆。

第四章九变战法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用兵之力,而务本,以守国为主也。

兵法:利用智慧占领有利地形,以诱敌发生战争的意图,不断地使用变化多端的策略和手段,最终取得胜利。

第五章关于军队的种类凡此十则可十败,五则可五败,不可不察也。

有故强者,无故弱者,此兵之常道也。

兵法:计谋不用兵器,而用军队的思想、组织和制度对敌人进行攻击。

第六章关于军队的能力腹背受敌,丧师失众,削弱士气,乃是不忍丧师之道也。

兵法:敌人的行动是难以预测的,军队应该做好万全的准备,细心地观察和分析敌人的行径,及时调整战略。

第七章关于用兵的方法天时,地利,阴阳,法度,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诱之远,远而驰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兵法:用计之道,是谓兵。

第八章关于攻城的攻防战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法之胜负之法,不可不察也。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权,以折瑕为戒。

(完整)《孙子兵法》原文及翻译

(完整)《孙子兵法》原文及翻译

(完整)《孙子兵法》原文及翻译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译: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译:使敌人相信我方,并使其麻痹松懈,我则暗中策划,充分准备,一有机会,立即动手,使他来不及应变,这是暗中厉害,表面柔和的策略。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孙子兵法二十则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二十则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二十则原文及翻译
1.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翻译:战争是国家的重大事情,是生死存亡之地,是不能不
慎重考虑的道路。

2.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
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 翻译:所以通过五个要素加以验证,以计谋检验,来揣摩敌情:一是道义,二是自然环境,三是地理条件,四是将领才能,五
是法令规则。

3.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食绝,
露宿千里,不怠于前,不责于后,先鼓之,后击之,强驱而不休,
击败而不追,迅猛而不久,暴戾而不顾,捷足先登,险阻则先,远
则诱之,近则攻之,此兵之胜,不可先传也。

- 翻译:凡是运用兵法的情况,可以驰骋车千节,改装车千乘,带兵装甲十万,千里无粮断,千里露宿,不向后怒责前行,先鼓催
将军,后进攻敌军,强行驱使而不停息,击败敌人而不追击,迅速
而不持久,野蛮而不顾忌,迅捷地占领制高点,难处则先发制人,
远离则诱敌深入,近距离则直接攻击。

这些是战胜敌人不可提前暴露的兵法。

4.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 翻译:所以说,了解敌人和了解自己,百战不败;不了解敌人但了解自己,胜败各半;不了解敌人和不了解自己,每次战斗都将面临危险。

5. 兵法所以加速诱敌之至也;所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所以不失四时之利也;所以能败敌于无形也。

- 翻译:兵法能够迅速引诱敌人的原因;能够在不交战的情况下打败对方;能够善于利用四时之利;能够以无形之力击败敌人。

...
(以下省略)。

《孙子兵法》(十三篇)完整版全文原文译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完整版全文原文译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完整版全文原文译文《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简称《孙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兵书,也是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

今存《孙子兵法》约五千九百字,共十三篇。

全书以谋略为经线,以战争的一般进程为纬线编织而成。

十三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内容博大精深,它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部署作战的理论,其中既有对战争规律的总结,又有对具体军事谋略的阐释。

每一篇各有特色,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依托,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译文】孙子说:军事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人民生死安危,也是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不可以不深入考察研究的。

因此,军事家必须研究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情况,比较双方的谋划,来取得对敌我双方形势的认识。

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

政治,就是要让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使得他们能够誓死忠君,而不害怕危险。

天时,就是指用兵时昼夜晴雨、寒冷酷热、四时气候的变化。

地利,就是指征战路途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坦、作战区域的宽广或狭窄、地形对于攻守的益处或弊端。

将领,就是说将帅是否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护部属,勇敢果断,治军严明。

法制,就是指军队组织体系的建设,各级将吏的管理,军需物资的掌管。

以上五个方面,作为将帅,都要充分了解。

充分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

不了解,就不能打胜仗。

要通过对双方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来求得对战争形势的认识:敌我双方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兵众更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明?我根据这一切,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

若能听从我的计谋,行军打仗就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不能听从我的计谋,行军打仗就必败无疑,我就离去。

君主权衡利害采纳我的方略,于是就会造成一种有利的态势,这是有助于实现军事目的的外部条件。

所谓态势,就是凭借有利于自己的原则,灵活机变,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之术。

孙子兵法译文

孙子兵法译文

孙子兵法译文孙子兵法全文翻译(完整原文-孙子兵法翻译)孙子兵法,又称孙吴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孙武兵法等。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法,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家科学圣书”。

约六千字,共十三篇。

先计划【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必察。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人民生死的地方,是决定国家生死的方式。

我们必须认真调查和研究它。

【原文】所以,它是基于五件事: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让百姓认同它,你就可以和它一起死,你就可以和它一起活,你就不怕危险。

天,阴阳,寒热,时间系统。

土地,近的和远的,危险的和容易的,宽的和窄的,死的和活的。

志、智、信、仁、勇、严。

法,乐制,官道,主用也。

这五件事都要听,知者胜,不知者无敌。

所以学校的计划是基于它的感觉,说:谁是主人?谁会有能力?什么是天地?法律是什么?谁更强?谁实践?奖励和惩罚是什么?我由此知道结果。

要以现实的五个方面为纲,具体对比双方的基本条件来讨论战争的胜负:一、“道”、二、“天”、三、“地”、四、“将”、五、“法”。

所谓“道”,就是让百姓在政治上认同君主的思想,让百姓与君主同甘共苦,誓死抗争,没有二心。

所谓“天”,就是天气的阴晴、寒暑、四季的变化规律。

所谓“地”,是指路途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坦,战场的宽窄,是死亡之地还是出生之地等。

所谓“将军”,就是看将军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这五种品质。

所谓“法”,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职务范围的规定、军需供应管理制度等。

一般来说,这五个方面没有没听说过的将军,只有彻底掌握的才能赢,没有彻底掌握的不能赢。

因此,有必要通过对比双方的具体情况来探讨战争的结果。

这些条件是:两个君主中哪一个有明确而恰当的施政?哪位将军更有才华?天时和地利,哪一方占的多?军队的哪一方很好地执行了法律?哪一方更强?哪个士兵训练得更好?奖励和惩罚哪个更严格?通过分析和比较这些情况,我可以知道战争的结果。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注释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注释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和解释一、始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原文】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孙子兵法二十则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二十则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二十则原文及翻译1.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翻译:士兵是国家的大事,是死亡和生存的关键,是存亡之道,必须认真考虑。

2.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翻译:所以用五个方面来探究,用计算来校对,寻求真正了解的依据。

一是道,二是天命,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法度。

3.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量其权而动也。

翻译:处理众人的方式与处理少数人的方式是相同的;与少数人战斗的方式与与众人战斗的方式也是相同的。

要使三军之众能够被必须接受战斗,必须评估其力量而行动。

4. 地生短长,将与地形是也;地势与权是也;将之与地势权也,形也。

翻译:地势和地形有短长之分,将军与地形有关;地势与兵力有关;将军根据地势和兵力来调配兵力,形成战斗的局势。

5. 用兵之法,如何?以故将之,五者胜之,五者败之:五者,天、地、将、法、令;齐也、形也、奇也、众也、谋也。

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之者败也。

翻译:用兵之法,如何?如果将军能够满足五个条件,就有胜利的可能,如果失去了这五个条件,就会失败。

这五个条件是天时、地利、将领、法度和命令;整齐有序、形成合适的局势、运用奇计、充分利用兵力、策划周密的计谋。

将领不能满足这些条件,用兵就会失败。

6. 故将之,五常不足,有五者必败,有五者必胜,无败也,无胜也,将之至矣。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翻译:因此,将领如果不能满足五个基本条件,就会失败,而如果能够满足这五个条件,就能够成功。

没有失败,也没有胜利,将领已经到了极致。

因此,必须用计算来校正和了解情况。

7.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者。

”以正直而言:“吾不敢为主者。

”此谓用兵之法。

翻译:用兵有一句话:“我不敢做主。

”用来表明正直坦诚的态度:“我不敢做主。

”这就是用兵之法。

8. 尊重士兵,使其明白决策的重要性,能够听从命令,坚守岗位,勇往直前,保护国家和平的基石。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孙子兵法(全文\译文)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一、始计篇,二、作战篇,三、谋攻篇,四、军形篇,五、兵势篇,六、虚实篇,七、军争篇,八、九变篇,九、行军篇,十、地形篇,十一、九地篇,十二、火攻篇,十三、用间篇《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五轮书》(宫本武藏))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

兵者,诡道。

其诡甚诡,知者自知,终其一生,未尝可获也。

诡异诡,未常诡,道非道,其可道,死中有死,生中有生,非生死之变而变,知否?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全文简介:孙子兵法《谋攻》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

《军争》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地形》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火攻》讲的是以火助攻。

《用间》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孙子兵法一、始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黄觉收集于2011-12-20一、始计篇 2二、作战篇 5三、谋攻篇 8四、军形篇 11五、兵势篇 14六、虚实篇 17七、军争篇 21八、九变篇 25九、行军篇 27十、地形篇 32十一、九地篇 36十二、火攻篇 44十三、用间篇 47一、始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注:以下内容为孙子兵法原文和注解。

由于篇幅较长,建议可分开阅读。

一、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孙武认为,兵是国家的大事,关乎到国家的生存,需要高度重视。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注:要思考五件事情:①道:指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②天:指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③地:指敌我双方所处的地理环境;④将:指领导战争的将领;⑤法:指执行战争的条例和方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终身不与民争利,夫何必智为!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注:只有领导得到民众的支持,才有可能成功。

领导者要不求私利,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天、地的环境也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领导者要了解环并善加利用,才能获胜。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和民、修省也。

注:将领应该具备智慧、信誉、仁爱、勇气和严格的纪律。

法律制度应该能够适应不同的情况和环境,并与民众相协调。

领导者还应该常常总结经验教训,修正过失,使自己和部队得到进步。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注:领导者了解五个事情的重要性,将会取得胜利,不知道五个事情的重要性,就会失败。

故兵贵胜,不贵久。

不故而能取敌者,其勝人矣。

注:战争追求胜利,而不是拖延时间。

久不可复,故明君合于租税之民,致之以死力,而后可与敌持久之战。

不合于租税之民,而令之与敌持久之战,必敝帚千金,而后能有为者。

注:如果国家财政不充裕,国家就不能与敌人进行持久战。

这就必须在国家建立起强大的税收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人民投身于保卫祖国的战争,才能打赢持久战。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得地,不知山林、隘塞、湍澗之形者,不能得财,不得其资而用兵者,是谓亡国。

注:领导者不了解敌人的策略和情况,不了解地形和环境,不了解国家的经济力量和兵力,就不能打赢战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孫子兵法—翻譯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譯: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係人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可不細心研究和慎重考慮的。

二、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譯:所以要從五方面來比較、核算,探求其事實。

第一是主義,第二是時間,第三是空間,第四是精神,第五是紀律。

三、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

譯:道的含義,就是使全國人民,意志統一,精神集中,人民和政府,才能同心協力,同生死,共患難而不怕犧牲。

四、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譯:為將者,必須具有才智、威信、仁愛、英勇、嚴肅等精神與性格。

五、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熟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譯:自問:誰的主帥,能使全體軍民意志統一與精神集中?誰的將領具有才能?誰得天時地利?誰的法令能貫徹執行?誰的軍隊強大?誰的士兵有訓練?誰得賞罰,公正嚴明?根據這些事實判斷,便能預先知道誰勝誰敗。

六、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譯:分析情況,計算利害,然後部署打擊敵人之形勢;並利用其他有利的手段與權宜之處置,掌握變化,進行機動。

七、兵者,詭道也。

譯:兵法,是詭詐多端,千變萬化的行為。

八、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譯:有能力,故意顯示沒有能力,要用兵,故意顯示不用兵。

九、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譯:欲攻近處,故示欲攻遠處;欲攻遠處,故示欲攻近處。

十、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譯:這就是軍事家戰勝的道理,但戰爭乃千變萬化,必須靈活運用,決不可能事先傳之其秘訣的。

十一、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

譯:戰爭未發生以前,要有精密周詳的國防計劃,得到勝利的,是因為計劃精詳。

十二、其用戰也貴勝。

譯:大軍出爭作戰,以爭取勝利為第一要務。

十三、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後矣!譯:如果軍隊疲憊,挫失銳氣,經濟枯竭,則鄰近敵國,便會乘機入侵;雖有智謀的主帥,也將無法結束戰爭,確保勝利了。

十四、故兵聞拙速,未賭巧之久也。

譯:所以用兵作戰,寧可速戰速決,千萬不可過於慎重,而延誤時機。

十五、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譯:所以不能徹底了解用兵危害的人,就不能完全瞭解用兵的利益。

十六、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

譯:軍隊所以勇敢殺敵者,需激發其敵愾心;要想使我軍奪取敵人物資,就非重賞俘虜者方可。

十七、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譯:將敵車換上我方旗幟,加入我軍而使用之,又需善待降俘人員,這就是所謂勝敵而越強的道理。

十八、故兵貴勝,不貴久,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譯:戰爭以勝利為第一要務,但不貴持久,一個懂得用兵的將帥,他掌握了民族的生命,亦是國家安危的主宰。

十九、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譯:戰爭的法則,以保全國力的完整為上策,如國力受到損害則較差。

二十、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譯:所以最高明的戰略,是以謀略,戰勝敵人;從外交上戰勝敵人,也算好的。

其次是用野戰,打敗敵人;最下策是攻擊敵人的城堡和要塞。

二一、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

譯:善於領導戰爭的統帥,屈服敵人,用不著打戰;奪取城池,用不著攻堅;毀滅其國家,亦當速戰速決行之。

二二、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譯:是則必須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謀略等各方面,全面進行鬥爭,方可達成不勞頓兵力,而獲全利的目的,這就是國家戰略。

二三、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

譯:若是弱小的軍隊,又要固執堅守而不能靈活運用,那就要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了。

二四、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譯:國家的將帥,是國家的棟樑,將帥健全,國家必定強盛;將帥不健全,則國家必定衰弱。

二五、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

譯:不瞭解軍中的政策法令,而干涉軍政,則使軍中迷惑,無所適從。

二六、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三軍疑矣。

譯:不懂得軍中的權變戰法,而干涉軍事指揮,將使軍令紊亂,而使軍中產生疑難,並使軍心疑惑。

二七、識眾寡之用者勝。

譯:知道兵力多少用法的,勝利。

二八、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譯:將帥有指揮才能,而國家元首不干涉牽制者,勝利。

二九、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譯:瞭解敵人,也了解自己,可以百戰不危。

三十、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譯:孫子說:從前善於指揮作戰的將領,先將自己的軍隊部署妥當,使敵人無機可乘,立於不敗之地;在等待敵人發生錯誤,暴露弱點,自可戰勝敵人。

三一、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必可勝。

譯:善於作戰的將領,卻能使敵無法勝我,但不言絕對可以勝敵。

三二、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譯:所以說:勝利可以預計知之,而不能勉強造成之。

三三、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

譯:使敵無法勝我,是屬於防守的事;戰勝敵人,則是屬於攻擊的事。

三四、守則不足,攻則有餘。

譯:防守作戰,每易感兵力不足用;攻擊作戰,反常覺兵力有餘裕。

三五、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

譯:善於防守者,能如遁藏於九地的深淵;善於攻擊者,又能像天兵下降。

三六、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譯:誠如是,則防守時,必可確保無虞,攻擊時定可大獲全勝。

三七、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譯:就好像舉起秋毫,不能算有力量;看到日月,不能算是明眼;聽到雷響,不能算是聰耳。

三八、古之所謂是戰者,勝於易勝者也。

譯:古時所謂善於作戰的人,都是勝敵於無形,亦可說是勝的非常容易。

三九、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譯:故善於作戰者之獲得勝利,既無智之名,亦無勇之功。

四十、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

譯:善戰者的戰勝敵人,所以完美無缺者,因為他既能妥為部署自己,又能捕捉敵機,已操必勝之算故也。

四一、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譯:所以戰勝者,都是先造成必勝的條件,才同敵人開戰,只有失敗者,才抱著僥倖的心理,先同敵人開戰,而徒求力戰倖勝。

四二、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譯:善戰的將帥,修明軍政,確保法制,才能決定勝敗之勝。

四三、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

譯:兵法上說:第一是「判斷」,第二是「部署」,第三是「人力物力的數量」,第四是「比較計算」,第五是「戰勝敵人」。

四四、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勝者之戰,若決積水於千仞之谿者,形也。

譯:戰爭之勝利者,通常集中一切有形無形的優勢軍力於決戰地點,若以鎰稱銖,等於四、五百倍之懸殊,敗者則恰好相反;又好像決八千公尺高谿積水的衝擊力量,敵人當然無法抗拒這種形勢了。

四五、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

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

譯:孫子說:管理眾多的部隊,如同管理少數的一樣,這是屬於編組的問題。

指揮大部隊作戰,如同指揮小部隊一樣,這是屬於號令的問題。

四六、兵之所加,如以碬投卵者,虛實是也。

譯:以兵加於敵,能如以石擊卵者,是以我之實,及敵之虛也。

四七、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譯:作戰的時候,都是用「正」兵當敵,出「奇」兵取勝。

四八、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譯:所以善於出奇兵的人,就像天地那樣變化無窮,像江河那樣奔流不竭。

四九、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

譯:既終而復始,像日月的循環,既死而復生,像四時的往來。

五十、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

譯:水從險陡的地勢流下,激流飛快,以至能沖漂石塊,是形勢所造成。

五一、鷙鳥之擊,至於毀折者,節也。

譯:兇猛的鷹鷙,高飛急降,能毀折其他小鳥的翅翼,是一鼓作氣的力量。

五二、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張弩,節如機發。

譯:所以善於作戰者,其氣勢險如張弩,敵人不能抵擋,其節奏短如機發,敵人無法避免。

五三、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也。

譯:旌旗紛紛,人馬紜紜,在混亂的戰鬥中作戰,要使軍隊不可混亂。

五四、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

譯:戰車轉動,步騎奔馳,在渾沌不清的情形下作戰,要使我軍不為敵所乘。

五五、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

譯:「數」是軍隊的編組,為治亂之源;「勢」是破敵的藝術,為勇怯之本;「形」是陣地的部署,為強弱之分歧點。

五六、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實待之。

譯:故善於欺騙敵人者,能立於主動的地位,使敵追隨我軍的創意,示以亂怯若之形,俾敵中我利誘,然後以治勇強的實力而等待之。

五七、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任勢。

譯:善戰的將領,能從戰爭的態勢上,尋求勝利,不從官兵身上苛求責任。

所以將帥要能擇任幹部的長處,造成戰爭有利的態勢。

五八、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譯:木石的性格,放在安靜平坦的地方,就靜止,放在危險傾斜的地方,就滾動,正方形則停止,圓斜形則行動。

五九、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譯:所謂善戰敵人的態勢,就像轉動圓形大石,從千丈高山上滾下來,其勢之兇猛可知矣。

六十、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譯:所以善於指揮作戰者,能主動制敵,而不受制於敵人。

六一、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譯:要使敵人自己肯來,必用利益去引誘他,要使敵人不敢來,必設法妨害他,叫他不敢來。

六二、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

譯:敵欲休息,則設法使他疲勞;敵欲溫飽,則設法使他飢餓;敵欲安閒,則設法使他勞動。

六三、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

譯:向敵人不注意的地方進軍,攻擊敵人不曾意料的方面。

六四、攻其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譯:攻擊之所以能奪取目標,獲得勝利,乃因我攻擊敵防守薄弱或未設防之處。

六五、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譯:防守而一定能固守者,乃因我陣地險要,配備嚴密,使敵人不易攻擊或不敢來攻。

六六、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譯:善於進攻的人,敵不知道如何防守;善於防守的人,敵不知如何進攻。

六七、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

譯:微妙到使敵人不見我軍行動,神化到叫敵人聽不出任何聲息,為此則敵人的生命,我可掌握之。

六八、進而不可禦者,衝其虛也。

譯:進攻而使敵人無法抵禦者,是因為攻擊敵人空虛的地方。

六九、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譯:後退而使敵無法追趕者,是因我行動迅速,敵人來不及察覺。

七十、乖其所之也。

譯:設疑異以欺騙敵人之意。

七一、我不欲戰,雖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譯:我們不想作戰時,雖畫地而守,敵人也不來攻,是因為別的方面,我們已經牽制著他的原因。

七二、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

譯:虛張聲勢,使敵多所防備,而我卻自匿其形,使敵難測我之虛實,則我的兵力就能夠集中,敵軍卻因備多而分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